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理疗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理疗法范文第1篇

临床研究显示:呼吸道受到炎症感染后,支气管黏膜和纤毛保护功能受到破坏,分泌大量痰液,堵塞了支气管管腔,造成呼吸不畅,形成慢性支气管炎。随着疾病的发展,炎症蔓延至支气管末端。因支气管黏膜受到损害,纤毛运动减弱,使痰液不易排出,沉积肺部,成为疾病反复发作的祸根。同时造成气道堵塞,通气不畅,并形成越堵越憋的恶性循环。炎症继续侵蚀肺组织,使肺泡组织和肺泡壁遭到破坏,肺泡充气(二氧化碳)过度,失去弹力,使多个肺泡融合形成肺大泡,即肺气肿。随着病情的发展,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负荷加大造成右心室肥大,发展到肺心病直至呼吸衰竭。

由上可见,科学治疗呼吸疾病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解决肺深部的积痰,使气道恢复畅通;二、解决二氧化碳潴留,恢复气体交换功能。而目前的治疗手段无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负压脉动疗法”开创了物理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新篇章。该疗法通过负压脉动振荡气流经鼻腔传导至各级支气管,加速支气管纤毛运动,排除肺深部积痰,疏通气道,排除二氧化碳潴留,解决气体交换障碍,使患者逐步恢复肺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呼吸道疾病。

物理康复,摆脱药物依赖

经多年临床验证:患者坚持负压脉动疗法治疗,呼吸功能会明显增强。由于有效解决了气道阻塞和气体交换问题,促进痰液快速排出,细菌病毒的温床不存在了,呼吸道内感染的创面得到有效修复,肺部感染逐渐自愈,炎症彻底消除,患者就基本无需再服用药物来控制感染。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也摆脱了药物副作用带来的二次伤害,这一点显示了物理疗法的强大优势。

自主呼吸,摆脱吸氧依赖

物理疗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呼吸物理疗法;呼吸系统并发症

肺癌治疗以外科手术为首选,但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防仍然是难题。早期护理干预[1]通过加强呼吸锻炼,有效咳嗽、排痰等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肺并发症的发生。国外文献报告[2],为预防和改善这些问题,有效的物理疗法是不可或缺的,但物理疗法频次与疗效关系尚不明确。为探讨术后物理疗法次数与疗效关系,进行了以下研究。

1 方法

1.1 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化对照实验的方法,分一天一次物理治疗组(观察组)和一天三次物理治疗组(对照组),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见图1)。

1.2 研究对象 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预定肺叶切除的63例肺癌患者,年龄66.0±7.7岁,男性39例,女性24例。

对象条件:诊断原发性肺癌、有手术适应症、无其他脏器转移、术前禁烟、同意接受试验。不符合条件:胸水发现癌细胞、肺叶切除达不到根治、肺叶区段切除、术后病理为良性、术后出血性休克等原因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带呼吸机>24小时、某种原因再开胸、严重认知障碍等。

1.3 实验顺序 术前随机分两组,观察组组31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每日一次物理疗法,每次>20分钟,对照组组每日三次,每次>20分钟。术前两组接受同样的物理疗法和术前训练3-4次,内容包括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BT 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s)[3]、呵气、有效咳嗽、用呼吸训练机练深呼吸、测肺活量练习以及术后离床锻炼方法等。术后物理疗法内容为排痰、早期离床、呼吸训练等,撤离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后立即开始。排痰方法:做ACBT自行排痰和引流或护士协助排痰。具体做法是,深呼吸3-4次,平静呼吸3-4次,不闭声门短促呵气3-4次,平静呼吸3-4次作为一组重复进行[4],当痰排到支气管中枢胸前听到痰鸣音时及时以有效咳嗽排痰。早期离床锻炼:术后尽量早期开始,先取60-80度被动座位,术后第一天鼓励室内走步(30米),第二天150米。呼吸训练:鼓励每一小时做10次深呼吸或用呼吸训练机练习。

1.4 功能恢复情况 记录术后一周每天的肺活量、吸氧时间、开始站立、步行、独立行走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测肺活量时先平静呼吸深呼气深吸气深呼气,测吸气肺活量后测呼气肺活量,至少测量两次,记录最大值。计算术后肺活量/术前肺活量=%肺活量。判定独立行走标准是无第三者扶持下能走150米。呼吸系统并发症是由胸外医生和放射医生根据症状、体征、血象、胸部X线、胸部CT等来判断。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性别、吸烟与否、切除部位、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等进行X2(卡方)检验;身体状态、术前肺活量、手术时间、出血量、%肺活量、吸氧时间、开始站立时间、开始步行时间、独自行走时间、术后住院日等进行t检验。以Bonferroni校正法比较术前与术后肺活量。%肺活量与VAS、开始站立时间、开始步行时间、独自行走时间相关性以Pearson相关系数衡量。

2 结果

2.1 对象 术后符合对象条件的共51例,观察组27例,排除4例(单纯探查术3例和、区段切除1例);对照组24例,排除8例(痴呆1例、单纯探查术5例、良性肿瘤1例和区段切除1例)。两组术前身体状态和肺活量、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部位数量等无明显差异(表1)。呼吸系统既往史者,一次组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例和间质性肺炎1例);三次组4例(哮喘3例),两组无差异。

2.2 术后离床与肺活量恢复 两组吸氧、开始站立、开始步行、独立行走时间和术后住院日未见差异。两组术后每日%肺活量与VAS未见差异(见图1)。全组的%肺活量:手术当天40.6±18.9%,术后第1-7天分别为52.2±15.1%、53.9±15.7%、58.1±14.0%、61.1±13.4%、65.4±9.9%、65.9±8.7±%、69.3±9.3%,到第7天仍然低于术前(p

2.3 呼吸系统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脓胸1例(3.7%),迁延性肺瘘1例,肺炎1例,肺不张1例;合计4例(14.8%)。对照组未发生肺部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3.1 术后离床和肺活量恢复 本研究手术当天肺活量最低(术前的41%)、术后第一天为52.2%。不能独自行走的术后第三天为止肺活量恢复均较差,只有60%左右,这使术后靠深呼吸或呵气动作进行的有效排痰受到限制,而这些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术后积极的呼吸物理疗法。

3.2 肺叶切除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 本研究观察组呼吸并发症发生率14.8%,肺不张3.7%,肺炎3.7%,对照组组未发生呼吸并发症,因1天做3次物理疗法,贴身治疗病人,当发生排痰困难或肺不张时可以及时发现和及时解决。术后多数病人闭式引流出现漏气。在气漏自愈过程中肺断端或支气管残端受过高气压冲击不利于愈合,可致迁延性肺瘘。积极的物理疗法可及时排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过度咳嗽、利于残端闭合。

4 小结

肺叶切除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一天三次物理治疗组低于一天一次物理治疗组,肺叶切除术后多频次的物理疗法对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张述华.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临床分析.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第23期:10-11.

[2] Wong WP:Physical therapy for a patient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Phys Ther,2000,80:662-670.

物理疗法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97-02

膝痹病即西医的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祖国医学则认为其属于“膝痛”、“痹证”、“骨痹”范围,是一种伴有软骨下骨质增生甚至骨破坏的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好发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及关节活动障碍,尤其下蹲、上下楼时明显,严重者可造成关节畸形,影响膝关节功能,从而对患者的日常起居和正常工作、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1]。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中药热敷、或者内服和外洗的方法,西医则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症止痛为主,效果不甚理想。本研究对膝痹患者采取中药熏蒸联合物理疗法,取得较好地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住我科的膝痹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49.9±6.3)岁,住院天数5~13d,平均(6±1.3)d。将这9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为主[2],西医诊断依据《骨关节炎诊治指南》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3]:①反复膝关节痛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且最近发生;②站立或负重位X线摄片示关节间隙变窄;③骨关节炎性滑液透明、黏性,1ml,白细胞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治疗前大约1个月之内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与此同时,在本次治疗过程中,也不采取其它治疗者;③知情同意并签字为证。排除标准:①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者:骨性强直、关节之间的间距减小、关节中间有骨桥形成;②骨折(突然发生、急性)、类风关、膝关节有感染或炎症、关节肿块(肿瘤)、关节结核、关节腔化脓者;③膝关节严重变形;④有怀孕及哺乳的妇女;⑤关节软组织有化脓,可疑感染或有合并破溃者;⑥有精神病,或有严重心、脑、肺、肾及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系统的器质性疾病者;⑦中西药药物过敏史或可疑过敏者。

1.4 方法 观察组:①中药熏蒸方法:中药方由透骨草15g,伸筋草15g,海桐皮12g,红花6g,牛膝9g,莪术12g,五加皮10g,土茯苓12g等成分组成。用2000~2500ml凉白开水配中药,放在一个盆中浸泡半小时,然后大火煎煮二十分钟,最后将煮好的药液倒入医院自制的容器床,温度维持在45~55℃(以患者耐受为主要标准),熏蒸大约持续25min。患者取舒适(可坐、躺或趴在熏蒸床上),露出膝盖,至熏蒸结束前注意给患者保暖,防受凉。每日一次,共连续熏蒸2周。②物理疗法:每天在中药熏蒸法结束后采用激光疗法,应用美国超激光疼痛治疗仪(superlizer 5500)C探头,80%输出功率,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的强度连续输出。治疗部位为内、外膝眼,每天治疗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2周。此外,该组患者同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患者:①操作前要先对患者进行评估,内容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既往病情、家族史、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患者寒热体质鉴定、熏蒸部位皮肤情况;②对患者详细、认真讲述中药熏蒸的要求、目标、具体措施和需注意的问题,取得患者的配合;③注意严格控制熏蒸范围、温度及时间,避免烫伤;④观察熏蒸部位皮肤情况,如果在操作过程中皮肤出现起红点、感觉痒等可疑过敏情况应马上停止操作,并向上级医师汇报,尽快处理;⑤帮助患者整理衣服、清理床单,协助患者摆好舒适,并记录具体过程和时间。整个护理过程做到个体化、人性化,护理人员需耐心、细心帮助患者,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就医环境。对照组:该组患者采取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双氯酚酸钠缓释片(由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提供,规格:0.1g,批号:国药准字H20067776)的方法,剂量1片/次,每日早晚餐后各一次,共两次,每次均用温水,把药片整片送服,不要弄碎或咀嚼吞服。

1.5 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①膝关节功能评价:参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4],共8个指标,包括痛感20分,不稳定20分,交叉10分,浮肿15分,爬楼梯15分,向下蹲5分,跛行10分,撑起来5分,满分100分。②疗效判定标准[5]: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制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标准。显效: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好转:疼痛明显减轻,活动稍受限,能维持正常生活及工作;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有效率=(好转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采用t检验,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设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痹病会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传统西药治疗胃肠道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物理疗法,如光疗缓解症状,疗效尚可,但也存在治疗不彻底,症状反复等问题。而中药熏蒸疗法已广为人知,较为成熟,它是一种采用中药煎汤,利用其热气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擦洗的中医疗法,通过药物有效成分以离子状态渗入皮肤,直接作用于膝关节,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法具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痛、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的功效。此外,笔者还采取以物理光疗方法为原理的神灯照射,通过物理光化学穿透力,深达皮层深部,以期实现局部中药液体温度的维持和渗透,达到一箭双雕的治疗效果。

物理疗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针灸疗法 物理疗法 疗效分析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2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17-0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KOA)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老年性关节疾病,是由于膝关节关节面软骨发生退行性病变而导致膝关节的疼痛、关节畸形、僵硬和功能障碍,同时伴随着软骨下的骨质增生和软骨的剥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KOA多见于50岁以后的肥胖女性,是多种因素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祖国医学认为,患者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淤血阻滞,经络不通,气血瘀滞而引起。目前还没有发现根治该病的药物,我院运用祖国医学的针灸疗法和物理疗法联合治疗KOA取得较好的疗效。分析整理我院在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94例患者,现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94例,在94例患者中,老年女性居多,年龄区间为35~87岁,平均年龄为63.8岁。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的47名患者单纯采用针灸疗法,年龄区间为35~86岁,男性患者22名,女性患者25名。治疗组的47名患者,在常规针灸疗法的同时,配合物理疗法。年龄区间为36~87岁,男性患者23名,女性患者24名。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1.2 诊断标准[2]。94例患者的诊断均参照1995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骨性关节炎医学管理指南》进行确诊,临床表现:①膝盖痛长达一个多月;②年龄在38岁以上;③X线显示有骨赘形成;④关节活动时有骨摩擦感;⑤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⑥晨僵低于30分钟。具备①③条或者①④⑤⑥或者①②④⑥条就可确诊为骨性关节炎。

1.3 治疗方法。对比组采取常规的针灸疗法,让患者取仰卧位,充分的暴露膝关节,以梁丘、膝眼、犊鼻为主穴,以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鹤顶为配穴。定位准确后,进行常规的消毒,用一次性的毫针刺上述穴位,每周5次,三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组除采取上述针灸疗法外,还应用物理疗法即超短波和中频电疗治疗。利用超短波治疗仪,选用8cm直径的电容电极,双侧膝关节对置,温热量,每日一次,每次20min,然后用电脑中频治疗仪,选择7号处方消炎,也是每日一次,每次20min。15次为一个疗程。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X2检验来判定对照组以及治疗组在总体有效率上的差异,以P

2 治疗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

表1 两组总体有效率的比较

经统计学检验,X2=5.34,P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由于膝关节关节面软骨发生退行性病变而导致膝关节的疼痛、关节畸形、僵硬和功能障碍,同时伴随着软骨下的骨质增生和软骨的剥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重力集中在胫骨髁上,从而使关节面变形,刺激局部的神经、血管,长期超负荷的冲击性刺激会引起膝关节疼痛[3]。与此同时,关节内滑液也逐渐增多,引起关节面的粘连,影响正常的关节活动,引起功能障碍。祖国医学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痹症”的范畴[4],辨证论证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致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因此,祖国医学认为针灸可以活血化瘀,解痉通络,祛风散寒,可以用来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超短波具有热效应,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此外,超短波还可以增强免疫力,消除炎症,具有抑制感觉神经传导的作用,可以用来镇痛[5]。中频电也有消炎消肿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震动来松解关节的粘连。

综上所述,针灸疗法与物理疗法联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显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的针灸治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万超,程宇核,吴绪平,张天民,王俊华,朱小虎,王刚,等.关节腔灌洗配合针刀松解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2):53-54

[2] 沈力.针灸综合治疗方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35):16,18

[3] 毛力威,王雷声,项冰.火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4例[J],中医临床研究,2009,2012,4(23):58-59

物理疗法范文第5篇

摘要: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本身的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使之刺激或压迫临近组织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该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近年来中青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们自2004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坐位前倾位牵引并推拿热敷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213例,收到满意效果。在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中,颈椎牵引一直被认为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前倾牵引推拿疗法热敷牵引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88-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13例中,男,110例。女,103例。年龄18岁以下8例,19-30岁23例,31-45岁104例,46-60岁61例,60岁以上17例。病程1年以内32例。1-2年6例,5-10年,39例,10-20年18例,20年以上11例。

1.2临床症状及分型。

1.2.1神经根型:共149例,以肩背疼痛、酸麻胀为主,可伴有左或右上肢针刺样或烧灼样痛、串痛、无力、握力差,部分患者可出现颈部发僵等。

1.2.2椎动脉型:共20例,眩晕、眼花、恶心、呕吐、耳鸣耳聋。

1.2.3交感型:17例,头晕头痛、眼痛眼胀、昏花、心慌、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或降低、多汗等。

1.2.4脊髓型:4例。上肢单侧或双侧麻木、疼痛、酸胀无力,下肢运动障碍等。

1.2.5混合型:23例,有上述各型症状的一部分或大部分。

1.3影像学检查与诊断:所观察病例,以X光片,CT或MRI检查为准,2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改变生理曲度变直、反向、棘突偏歪,患椎椎体棘突压痛、放射痛,维持颈部稳定诸肌紧张,在患椎旁肌肉及附着点可触及硬结、细条索、软组织增厚、放射痛,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或椎管矢状径变小等。其中112例颈椎CT扫描,21例行MRI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等征象,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不难作出诊断。

2治疗方法

2.1颈椎牵引:应用自行设计的坐位前倾或颈椎牵引装置,该牵引装置由三角支架、滑轮、钢丝绳、枕领、吊带、身高、手摇轮、弹簧秤等组成,如图1示:牵引方向患者的头颈部前倾10-15度角,牵引重量约为患者体重的1/12-1/10,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具体牵引如图1示。

2.2点按镇痛法:取合谷、外关、曲池、天鼎、凤池、天宗等穴位,每穴点揉1min,痛点用指腹按揉,力度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揉拿理方法:用拇指头或指腹或手掌对患病部位肌腱筋膜软组织进行揉、拿、拨、压等。

2.3旋转提推复位法:令患者坐在40cm高的板凳上,施术者立于患者背后,顺着颈椎自上而下推摩触压检查,有明显痛点、鼓包,找到偏移椎体,以第四颈椎棘突偏值移位为例,术者左上肢肘部置于患者下颌部,颈部前倾20-30度,术者左手拇指触及,偏移的棘突固定后,使颈椎向左侧屈至生理最大限度时,术者左上肢轻轻向上提端患者下颌,右手拇指将患椎棘突推向右侧,术者左上肢,右手同时用力作相反的扳法,常听到“咯”的一声,拇指下有轻移动感,触之平复或改善,手法告毕。以上提推手法2-3天治疗一次,牵引点按理筋手法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旋转提推复位法一疗程3-4次。

2.4热敷牵引:用500mt输液瓶1个,内装满热水,水温60-90度,瓶外面用毛巾包裹,患者仰卧(不用枕头)把包好的热水瓶放于患者颈下,不但起热疗作用,利用自身头颅重量,起到牵引作用。每次10min-20min,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能胜任原工作,随访2年无复发者,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偶有颈部酸胀但不影响工作,好转,症状有所减轻或休息时无症状,但不能劳累,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

3.2治疗结果见表1。

4讨论

4.1本组综合治疗各类型颈椎病,属神经根型占大多数,混合型次之,脊髓型最少,前倾牵引并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最佳,总有效率达90%以上,唯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欠佳。

4.2前倾牵引的作用。

4.2.1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牵引被嵌顿的小关节滑,减少椎间盘压力,从而缓解因椎间隙和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或小关节功能絮乱所造成的神经根,椎动脉受压或扭曲,解除组织充血,水肿及肌痉挛现象。

4.2.2有利于恢复颈椎病椎间关节的正常裂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