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牡丹亭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戏曲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26-01
中国的传统戏曲,从其产生就带有浓厚的娱乐性,并逐渐成为千百年来“高台教化”的一种道德宣扬载体。自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对多媒体的运用替代了对传统戏曲的关注,戏曲传播处在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成长在大学校园里的新一代,更是与戏曲有着深深的隔膜,但他们又肩负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文化的历史重任。因此,大学校园要借助各种形式,激发和培养大学生们的戏曲兴趣。
一、文学课堂对戏曲兴趣的培养
文学课堂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传统戏曲的内容,尤其是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在授课时,首先要求教师要讲清楚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从原始的歌舞到汉代“角抵戏”、唐代“参军戏”,再到“宋杂剧”“金院本”“宋元南戏”,最后到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各个阶段的特征、名著、作家等要全面生动地告诉学生。其次,适当播放与所讲内容一致的昆曲、京剧、豫剧、秦腔等名家名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戏曲文辞进行审美化欣赏,诸如对戏剧名著中优美文辞的深入评析。《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难以名状、难以捉摸的“闲愁”;《牡丹亭》写杜丽娘的自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长生殿》中李龟年对杨贵妃姿态的描摹:“那娘娘生得来似仙姿佚貌,说不尽幽闲窈窕。端的是花输双颊柳输腰,比昭君增妍丽,较西子倍丰标。似天仙飞来海峤,恍嫦娥偷离碧宵。更春情韵饶,春酣态娇,春眠梦悄,抵多少百样娉婷也难画描!”据此,教师从言辞及唱腔赏析的角度,深入细致地讲解,逐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审美奖赏中对戏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相关公修课对戏曲兴趣的培养
戏曲鉴赏课堂更进一步对戏曲进行较为系统的专业解读,本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中国戏曲文化的普及,内容涉及戏曲的发展历史、基本表现形式、唱腔流派、行当装扮、戏曲音乐、戏曲脸谱、选段演唱。学生对其内容应该是好奇而有兴趣的,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制作体现中国戏曲唱腔、服饰、化妆、脸谱、舞美等特点的课件,热情洋溢地介绍戏曲的引人之处。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看《西厢记》“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听昆曲《牡丹亭》唱词,便“心下思忖:‘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滋味。’。”国学大师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因此,在讲戏剧名著的同时,也要分析其演唱选段,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借助多媒体戏曲视频播放、师生演唱等方式,深刻体会戏曲的文化之美,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戏曲艺术审美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戏曲状况的调查、进行当代戏曲热点的讨论,增强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迫切感。力争使大学生们成为戏曲的欣赏者与传承者。
大学语文课堂也无可避免地涉及到戏剧名篇的教学,教师仍应借助视频,生动有趣地告诉学生戏曲发展的历史、戏曲的使命、戏曲的未来。解析中国戏曲名篇的内容及戏曲文化的功用,播放赏析经典的唱段,以此来唤起大学生们对戏曲的兴趣。
三、第二课堂活动对戏曲兴趣的培养
欲使学生产生真正的兴趣,还需要在课外拓展上下功夫。组织爱好戏曲的学生成立戏曲活动小组,研读经典片段,体会内在精神;进行吹拉弹唱的演练,每人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剧名段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会,更全面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戏曲表演与比赛。
对于戏剧名段的演唱要侧重练习。尽管学生演练的不如专业演员,但只要是达到了最基本的演唱要求,也就达到了目的。总之,培养大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要从时代特点入手,也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还要从课程作品的思想及片段唱腔的特点入手,相信经过课内外的引导,大学生的戏曲兴趣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周雄.中国戏曲教学难点及其解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2]魏琦.当代大学生戏曲文化素养缺陷分析[J].沧桑,2010(4).
[3]赵筠.“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教学手段新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7).
作者简介:
道是无情却有情,违反情理现真情
在古典文学中,特别是一些反映男欢女爱的作品,主人公往往藏起内心的真情,而以“无情”的甚至是“绝情”的面目出现,看似无情却是情到深处的表现。例如刘皂的《长门怨》:“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这首诗抒写了被皇帝冷落了的嫔妃的处境和心情。后两甸直抒胸臆“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珊瑚枕上千行泪”明明是思君而致,女主人公偏说是恨君而来,言不由衷,其真意恰恰是积思甚深,甚至于生出怨恨,这是以恨写爱。明明是爱却说成是恨,明明感觉是好,口头却说是坏,无理而妙,含蓄深沉。再如李益的《江南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诗歌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发端,直抒女主人公对“朝朝误妾期”的夫婿的无限哀怨和不满情绪。她看潮起潮落,定期而至,好像恪守信约,于是深悔当初还不如嫁与弄潮之人。 “嫁与弄潮儿”的誓言正是她苦苦思念、朝朝空守的失望和痛苦之后产生的希冀与憧憬。这既是痴语、天真语,又是苦语、激愤语。它深切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温馨和谐长相厮守的夫妻生活的一种热望与追求。正是由于这种看似无理的“荒唐之想”,却真切地道出了一位朝朝独守空闺的心中无限的怨情。与其说是无理荒唐之想。不如说是真切情至之语。
事本不成事竟成。事成方能显真情
有些事情按照生活的逻辑是不可能或不会发生的,但作者往往借助主人公的想象以之为可能,通过这种本不可能的事却以为能发生,来表现主人公内心深沉的情感,达到无理之趣。例如汤显祖《牡丹亭》里的杜丽娘、郑光祖《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为了爱情可以去死,死后因为爱情又可以生还。这在现实生活中是违背事理的,这种违背恰恰说明真爱无以阻挡,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无理中透露的是真情。又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为一个女人,总不会因为鸟叫就想到去打跑一个小鸟,诗人偏偏就安排女主人公这么做,动作痴憨低幼,但打起的原因就是因为小鸟啼叫惊碎了“到辽西”的梦,梦“到辽西”一定是想梦寻伊人,梦寻伊人正是思之不得的结果。但是否寻到?不得而知。或者梦寻到不尽欢却被鸟啼惊醒,或是寻丽未得更添恼怒。那么无论梦寻得还是未寻得,都要迁怒于无辜的鸟儿了。对于一个成人来说看似不会做的事,却恰恰反映出女主人公的离愁别很。再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多么美好,原本令人赏心悦目,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信息变得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触发起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的伤痛。 “故国不堪回首”,连回忆一下故国的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东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哪!责怨看似无理,却表现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的愁绪,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物性荒诞已失真,失真方能见真情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古籍电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大型的单机版、图像版、网络版的电子古籍检索系统被开发出来,各种单行的古籍电子文本在Google、Baidu中一搜即得。而传统教学中信息的传播依赖于老师的语言和板书,再会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师也有疲惫的时候。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师口授,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学生很容易乏味走神而丧失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这种教学中影音媒体的应用会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开讲文学史总绪论一节时,把文学史家及其著作、文学史一主两翼、三古七段等都做成不同类型的图表,又把文学史家及其著作辅以影像图片;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古典小说、戏曲作品的剧场、图片或影视音像画面,都可结合教学内容,或片断、或剪辑,直接播放给学生观赏;将文学名家的原作、手迹、电影、歌曲等音像画面,直接展示;赏析古典诗词,将诗文配之以诗人画像、景物画面以及中国十大古典名曲,声情并茂,讲解、观象、点拨、赏析,文学与人文的结合,恰到好处。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气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应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化古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较好地实现了上述要求。
2.有效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声音、视频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使学生通过身体的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不仅能缓解教学内容过多而学时较少的矛盾,而且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课堂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率时发现,对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3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为40%,如果视觉、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90%,3天后可保持75%。在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中,诸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还是赏析六朝志怪、唐传奇、明清小说以及元明清杂剧、传奇等戏曲作品,有大量以抒情性见长的古典诗词,意境深邃、含蓄,表达的情感也是委婉的、深沉的、复杂的,若能辅助以适当的信息技术,把与这些作品相关的形象、生动的图像,直观的文字呈现、相关评论或声情并茂的朗诵运用于课堂,这样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提供与联想方式相近的信息组织结构,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并且可大量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知识阐释,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加教学信息量的传递
古代文学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目前新的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对教学时数大量压缩,许多高校的古代文学基础课较普遍地存在着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因此,为完成教学任务,许多高校便往往只能通过压缩作品的阅读与分析量和对文学史进行浮光掠影的讲授来达到。这样来教学,无疑只是在形式上提高了效率,完成了教学任务,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应该适应古籍电子化的趋势,采用多媒体教学,把电子古籍和多媒体课件两者结合起来。电子古籍具有资料丰富、携带方便、容易检索、可以复制等优点,这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多媒体教学纲目清晰,材料丰富,可以节省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古籍电子化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这两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信息含量,使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它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的特点。我们采用从电子古籍中直接转录资料到课件中并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仅限于一些大作家和经典作品,由于课时原因,学生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大量阅读,这就需要教师换一种方式,即通过电子古籍获得原始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通过Email、QQ、MSN、个人主页等方式提供给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只需在课堂上检查即可。
但稍微看看他的随笔或评述,就会发现,他对福楼拜、海明威、杰克伦敦这些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大人物了如指掌;尤其是后两位,他许多作品里会出现一些类似的手法。在若干篇宣言般的文章里,他都会赞许这两位。至于日本剑侠作家如柴田炼三郎等,古龙更是熟到可以随心所欲化用的地步。最后,他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想像中,都更熟悉金庸。
原话是:“我自己在开始写武侠小说时,就几乎是在拼合模仿金庸先生,写了十年后,在写《名剑风流》《绝代双骄》时,还是在模仿金庸先生。我相信武侠小说作家中,和我同样情况的人并不少。这一点金庸先生也无疑是值得骄傲的。”
所以,世上那么多人觉得古龙易写,而世上也只有一个古龙的原因,就是这个:这个疑似好酒散懒的浪子,读的书比我们想像中多得多。许多人,只看了几册古龙,就仿着他的路数写,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说到底,终是不读书之过。
被误解的小说家,不只古龙一个。我第一次知道巴尔加斯・略萨,是通过莫言的《红高粱》,余占螯父子处理尸体时,作者自注提了一句;而《四十一炮》的后记里,我又看到他对君特・格拉斯的一段评价。余华三十来岁时,写了许多极有洞察力的散文,主要关于音乐和小说,显见他对博尔赫斯、福克纳、霍桑、川端康成们极有心得。王小波作品里零星出现的名字,比如莫迪阿诺、马尔库塞、杜拉斯、昆德拉、卡尔维诺们,就够我一一收罗了。海明威20世纪20年代在巴黎的阅读量极多,那段时间,他上到对陀、托、荷马,近到舍伍德・安德森们,几乎滚瓜烂熟。
当然,许多人很容易被糊弄,被莫言小说里反复出现的高密农村,或是余华的许三观、福贵和刘镇李光头,或是王小波的王二及陈清扬、小孙这些没谱青年,或是海明威的那些渔夫、猎人和到处溜达的尼克・亚当斯们欺骗,以为这些小说家们,也仅仅是小说家而已,而忽视了他们都有文艺评论家的敏感和天分。比方说,像王朔这样,把无知者无畏贴脸上到处耍的,随手列一小说书单,都能让人瞠目结舌。早在80年代,他那些吐槽全世界的论述,已经把他磅礴的阅读量给透了底――简单说吧,这伙人的阅读量和读书见识,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只是大多数时候,人家不露出来而已。
贾宝玉这样好逸恶劳的纨绔子弟,谁都想找机会给他上一课。贾政带他看大观园,见宝玉喜欢“有凤来仪”胜过“稻香村”,觉得他觉悟不高,立刻发作:“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然而宝玉那死孩子,振振有词,说田庄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还说什么:“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之后挨揍,也是活该。但这事上,可见这小畜生“歪理一大片,春风吹又生”。妙在这孽障,左一个不读书,右一个不用心,可是引用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给丫鬟起名字,张嘴就是“花气袭人知昼暖”,唱歌行令,随手就是唐乐府里“雨打梨花深闭门”。薛宝钗跟他一样,满嘴里都说不读书,唱个《寄生草》,听个《牡丹亭》,都是张嘴就来。说不读书,偏读得满肚子书。老爹贾政,被他硬生生呛得说不出话来。咳,终是不读书之过。
以前说过,贾宝玉爱杜撰这事,和苏轼有点像――苏轼当年考试写文章,杜撰了个典故,被梅圣俞问起,就说“意其如此”。这事常用来佐证苏轼天马行空,信手拈来,别出机杼,不拘一格。但这玩意,不是凭空而来。他自吹《汉书》就抄过三遍――哪怕打些折扣,这也很恐怖。
关于苏轼的积累量,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初,苏轼黄州回朝后,去做翰林学士知制诰,写圣旨,凡八百余道。圣旨这玩意,常要引古之经典,以姿润色。常见格式如:朕听荀子说,张佳玮打起架来,不是螃蟹的对手。蟹犹如此,人何以堪?今特赐尔螃蟹八百只,卿其勉之――类似引语,可都是不能错的。苏轼之后,洪迈接了这职位,每天写天子诏书。洪迈也是大有才学之人,有一天刷完二十余道诏书,闲了,去庭院散步,遇到个八十来岁的老仆。
老仆:“听说今天文书多,学士一定很劳神。”
洪迈颇自得:“今儿写了二十来道呢!”
老仆:“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
洪迈得意了:“苏轼苏学士想来也就这速度了吧?”
老仆:“苏学士速度也不过如此,但他从来不用查书。”
洪迈赧然,后来跟别人说这事就自嘲:“人不可自傲,那时如果有地缝,我就钻了!”
咳,说到底,终是不读书之过。
傅雷先生除了翻译和给儿子写信,还写些别的。比如,译完《贝多芬传》,他自己私人给补了贝多芬作品全赏析;不论其艺术价值,文字本身就辞气慷慨,很是动人。他自己,22岁时,就写了很见功力的塞尚评传。35岁时,他能使文言文(当然,这是许多老派学人的功底)写一个黄宾虹问答集,兼谈中国古来画艺。49岁时,他自己在一个文章里认为,自己学问修养不足,终究是读书少了,云云。说到最后,就开始自叹了:哎,终是不读书之过。
前段儿被人问起,说爱因斯坦大神都有语录了:“人在一定岁数后,阅读过多反而影响创造性”――原话:Reading, after a certain age, diverts the mind too much from its creative pursuits. 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
实际上,我们见过太多类似言论,无非是“读书太多,人都读木了”之类。只是爱因斯坦来说这话,显得格外霸气。
然而,就像相对论更适合研究高速,量子力学更适合琢磨微观,而解释身旁日常的事,还是牛顿经典力学比较好一个道理。爱因斯坦这话,其实只适合他、波尔、费曼、泡利那堆近光速的家伙们。人家就像洪七公打欧阳锋,各家各派已有招式都烂熟于胸,在琢磨新创世界体系了。跟我们这样,连世界是怎么回事都还摸不着门道的凡人,没多大关系。套句现成句子,就可以这么说:以大多数人读书之少,还根本没资格影响到创造性、想像力之类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激发兴趣;作品节选;教学课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央视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该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在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递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的氛围中,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学学语文课程的兴趣,成了当今高职院校里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二、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
我们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学校教师编写的一本大学语文教材。教材节选的作品量特别多,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课时是每周两节课程,这就意味着教材上的作品并非都能进行讲解完毕,这需要教师进行有挑选的讲解,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价值和学生的兴趣挑选一些便于学生接受的,也便于教师驾驭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我挑选的作者有庄子、屈原、李斯、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实甫等,我逃选的文学作品有神话传说、诗经中《氓》、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庄子的《秋水》、《谏逐客书》、《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节选等。这些内容从学生的F场反映来看,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节选出适合学生且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是激发学生兴趣是重要的第一步。
三、精心制作课件,满足视觉需求
学生对满屏文字的课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大大下降。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文字的出现。现在是信息化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学生对教学课件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做出优美精致的教学课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每周我都要利用一天的时间来制作下周上课的教学课件。我制作教学课件的原则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同时穿插教学视频”。
在课程导入时,我会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比如在讲解陶渊明时,我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当中的一道题进行导入。问题是:下列哪位诗人在当时不受关注,到后世“粉丝”众多?A选项是白居易,B选项是李白,C选项是陶渊明。这道题我对大赛的视频进行截图,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权威性,从而激发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之后在明确答案的环节,我把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的回答截图下来,从而导入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讲解作者时,首先要利用各种浏览器找到清晰度较高,视觉舒服的照片插入教学课件当中。除了清晰度高的照片的插图,还要思考怎么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在讲解文学作品的作者时,对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作者,例如:孔子、屈原、陶渊明、王维等作者。我会把作者简介做成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来进行填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欲。
在讲解接下来的内容时,我以和学生对话的形式进行讲解。我会分别提出以下问题:1.您了解陶渊明吗?能否用词语进行概括?2.我们学过陶渊明的那些诗文?《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3.陶诗的题材有哪些?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师生要进行充分互动,教师不做过多讲解以引导为主,学生的回答和参与是主要教学环节。按照课堂的学生表现,学生会积极主动去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从而引入对教材节选田园诗《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讲解。学生在大课堂上手机的使用情况很频繁,为了更好的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我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时间结束后,我来用问题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对于难点问题老师和学生进行探讨,进行探究性学习。
高质量的教学课件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各不相同,对课件的使用习惯也各不相同。教师制作出适合自己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要求的课件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是重要的第二步。
四、穿插教学视频,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师可以适当在讲述的过程中加入影视作品的节选视频,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在讲述《长恨歌》时,可以截取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中杨玉环被唐玄宗赐死的片段,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来充分理解李杨的爱情故事;在讲述《西厢记》时可以把电视剧中崔莺莺和张生佛殿偶遇的过程以及红娘被打的过程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来赏析,以此来分析红娘的性格特点;在讲述诗人王维时,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来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屈原的《山鬼》时,因为文章不易理解加上生词较多,可以把山鬼的歌曲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音乐来弄懂字词,结合画面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五、增加知识储备量
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对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要求很大,尤其是历史知识的了解。例如在讲述屈原的一生时,我需要结合史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内容进行讲解,需要了解秦国侵略楚国,楚王狼狈不堪地逃难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在讲解李斯的一生时,我需要了解“始皇帝在东巡至沙丘时突然驾崩,临终前他命赵高拟下遗诏,宣长子扶苏回咸阳登基。赵高找来丞相李斯和胡亥,并拿出遗诏,在赵高的巧言利诱下,三人终达成协定。三人决定秘不发丧,而是先对付扶苏,然后再拥皇子胡亥登基为帝。次日赵高再次找来李斯,他让李斯造假,写下命扶苏自尽以及解除蒙恬兵权的诏书。”的电视剧情来进行讲解;在讲解王维的一生转折点时,需要老师来了解安史之乱对其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按照朝代顺序进行排列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会对文学作品有所影响,所以好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老师讲好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学校的大学语文课大都是大课堂,在我校每节课人数都是250个人左右,大课堂不便于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加上学生的不重视,目前大学语文课堂处于一种尴尬状态,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方面学生不爱学,另一方面教师难教学,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上大课的新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了解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准备。
《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职业性等特征,是人文教育落实的最合适载体,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制作好课件,文学作品和历史相接轨,那么接下来教师的讲课过程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的激发也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杨玲.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8).
[2]郭艺丁.浅谈如何激发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J].管理学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