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新学期寄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初春时节,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开学啦,我们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啦!老师真高兴在你们成长的路上继续陪在你们左右和你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学校里,我们也有很多共有的名字,我们都是东小的学生,我们都有自己的班集体。你一定会发现,当你在校外听到别人夸赞我们学校时,你的内心也会觉得喜悦;当老师表扬你所在的班级体时,你的脸上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笑容。不为别的,只因为你是其中的一员。这些体验,都带给我们快乐。快乐人人向往,老师期望你们每一个孩子都能收获更多的快乐,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小学生呢?
首先,请你做到,相信自己!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请你相信,你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你有你的特长,你有能力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所以当你面对任何学习上的困难时,请先不要害怕、退缩,给自己一个挑战的机会,让自己去尝试,去为之努力!快乐来自相信自己,超越自己!
第二,请你做到,对自己负责!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我们有自己的道德要求,请你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班主任工作 )让“讲文明、讲卫生、守纪律、尊长辈”成为你的生活习惯,让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成为你的学习习惯,当你发现你做到了对自己负责这五个字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格外的轻松!
第三,请你做到,与人合作!在班级中,在校园里,我们有很多同伴。不论是背书、做值日,还是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我们都需要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假若你能在与人相处时做到将心比心,通情达理,就一定会在合作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感受到共同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 学生管理;班主任;管理体系
目前,如何提高管理效益和质量,是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带给学生管理工作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也赋予了技工学校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内容,学生管理工作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要有效发挥教育和管理两大职能,必须因势利导,真正做到由爱出发,教育为先,疏导为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不要强制性的“管”,而是要开导性的“理”
现在有不少学校管理学生时喜欢使用强制手段,表面上看这种方法可以控制学生纪律,但内部却是矛盾多多。因为强制性管理会带来很多不良现象。首先,强制管理势必导致以压代管,以罚代管,以扣代管,甚至以开除代管,这样会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其次,管字当头,势必是以人治校,而不是以法治校。最好的管理方式应该以人为本,以德治校。而突出一个管字,处处管字当头,管人者说了算,以人管人,以罚治班,而不是以制度管人,管理者就有可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有可能成为救火队员,而被管理者往往却是口服心不服。因此,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讲究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虽然学生管理工作最终还要落实在管上,但管要以制度做保证。规章制度的落实,要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网络清晰,职责到位。要保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更要努力做好预防工作,充分体现超前意识。技工学校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人身心发展最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活跃而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差。不要苛求学生完全按照学校、教师的意愿行事,学生中出现一些违纪现象是正常的,有其客观必然性。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 是搞好学管工作的关键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要选拔一批责任心强、有爱心、有情感的人做班主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入心才能入行。由此可知,情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日本曾有许多优秀企业管理者经常看工厂的生产岗位设置平面图,以至下车间时能随口叫出每个岗位上员工的姓名,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近期安排,让员工们觉得管理者在时刻注意他们、关心他们,因而心甘情愿地为老板效力。
三、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学生干部对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作用
学管工作仅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调动广大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学管工作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推行学生干部竞聘制。候选学生会干部由各班推选产生,他们要认真准备竞选演讲稿,向学校学管领导和团委及学生代表公开述职,最后由学校学管领导和团委领导任命。这种选拔方式既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也表现出选拔的学生会干部素质普遍较高。
其次,要建立一个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班委会。要圆满完成班级的各项任务,调动全体同学参加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就要充分依靠学生干部,例如: 针对学校班级评比的各个项目,可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制定严格完善的班规,由班委会、团支部监督执行,实行加减分制,并与操行评定挂钩,还将班级评比的各个项目落实到每个班干部身上,责任落实到人,使其明确权利和义务,适当给予班干部、团干部一些压力,工作积极性与热情都会得到提高。
四、多和家长沟通,形成全方位管理体系
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各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学生管理中,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
五、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和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在竞选班干部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我采用征稿的形式,发动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再结合老师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推选出了一个有凝聚力的班委,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管理制度。学生愿意干的事,干起来热情高,干劲大,成效也好。他们自己制定的制度,执行起来也毫无怨言。另外我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各项活动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
学生管理工作看似难,其实只要管理者有耐心,善沟通,再以上面几点为准则,学生管理工作就会有很大起色。总之,技工学校的学生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采取柔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高智能、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本文提及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主要强调是一种相对表现下的临床心理异常表现或症状,一般不能将之视为疾病对待。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调研过程中发现(以广西区调研数据为研究对象,下同),这一现象首先在中学女生中更为普遍。大多表现为进行某类体育运动或者处于某种体育环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典型心理特征及外在行为表现或生理反应。然而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学女生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问题一直未得到真正重视。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对中学女生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并提出了在游戏中帮助其消除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相关对策。
一、 中学女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表现特征
1.心理方面
中学女生对于进行体育运动的常见心理障碍会表现为:焦虑、畏惧、自卑、抑郁或者漠视。如焦虑畏惧型:某同学跳箱练习时一次被绊倒后对此产生畏惧心理,再次练习时会产生异常紧张、大汗淋漓或者助跑到跳箱前突然停下等反应;如自卑抑郁型:某校阳光体育运动重点推广健美操项目,而体型肥胖动或肢体不协调的同学练习中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个别同学会因无形中被运动孤立而抑郁;也有些女生对体育运动呈漠视的态度,表现为运动参与行为敷衍以及对结果不关心、无所谓。
2.生理方面
事实上,运动心理障碍往往伴随一些较为明显的生理反应或行为表现。如某耐力较差的女同学每到要进行800米测验就变得抑郁、焦虑,因为既害怕跑步又担心测试成绩;结果,每当进行中长跑练习时就出现腹痛、腹泻、尿频、脚抽筋等现象。再如某同学因在篮球赛中被对方撞伤而产生畏惧心理,再次上场打球时动作放不开、不敢主动争抢。此外,也有少数学生表现为运动抵触,即直接拒绝或间接避免参加某种体育项目或练习某种动作。
总之,由于中学女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青春关键期,运动心理障碍的最直接表现即运动锻炼的认知性误区及参与程度低。更重要的是,这将对其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发展方面产生严重影响。一方面,体育心理障碍的长期存在会影响学生对身体自我的正确认知,对形态自我不悦纳等;另一方面,还可能在其生命成长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消极因素,如自卑、畏难、自控能力差等;此外,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缺乏正确的身心健康观,身体综合素质较差等也自然不可避免。
二、 中学女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关于中学女生产生运动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将其归结为下列三个方面。
1.中学女生的特殊生理、心理特征
一方面,中学女生生理年龄一般为12-18岁,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一成长阶段由于内分泌活动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性别意识突显,神经系统此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上有出现暂时性肢体协调能力下降、反应迟缓或过分敏感等特征。并且,由于进入青春期后的生理变化,认识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过程中会羞怯、胆怯,对身心自我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进入青春期的女学生在心理方面呈现下面的特点:情绪较为容易波动;敏感、自尊心强,容易羞怯;参加体育课时较多表现意志上畏难、畏苦情绪严重,疲劳耐受力差以及进行室外体育活动时怕晒怕黑等等。此外,网络以及手机的日益普及,无疑为那些敏感、羞怯的女中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空间,迷恋于手机网络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转移了参与户外运动的行为选择。还有少数同学对体育运动的漠然心理,则表现为只对体育的逃避性“假装漠视”和对任何事物的漠然,如网瘾学生。
2.体育教学和家庭教育的间接影响
由于中学女生在这一时期敏感性心理变化,某一偶然的事件都有可能使其对体育产生畏惧心理;加之应试教育环境下,体育课不受重视,教师对学生差异化关注较低。因此,传统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示范干扰或言语不当,学生受伤后的畏惧,个人身体素质差——肥胖或肢体不协调导致嘲笑或歧视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中学女生产生运动心理障碍的引子。家庭教育方面,问卷显示,尽管有近七成的家长认可身体健康、体育锻炼的重要,但是出于升学压力等原因,运动锻炼明显被后置。此外某些传统观念,如重男轻女、女生要文静少动等思想观念,也间接影响了某些女生的行为偏好。
3.压力应对教育缺失
整体而言,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真正落实。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以广西参与2010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中学为例),尽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但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是班主任的鼓励教育或理论灌输,专职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较少,压力应对教育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学生也对心理咨询缺乏合理认知,有相关自主意识并且敢于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少。更关键的是,中学生处在青春躁动的成长阶段,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很不成熟,往往因为压力应对教育的缺失,每当遇到困难问题、失败挫折时,不会自主自发地及时进行思考分析;更多的可能会陷入自卑或者悲观低落的情绪状态,也有部分同学会采取逃避式防御机制等等。 三、 消解措施
1.游戏激趣与合理设计
游戏论之父约翰·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在明确规定的时间、空间里所进行的行为或者活动。它是按照自发接受的规则来进行的。这种规则一旦被接受就具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的目的就存在于游戏行为自身之中,它伴有紧张和喜悦的感情与日常生活不同。游戏的最大特点是人自觉行为的展示,并较少地受到限制,是人自由活动的最佳表现[1]。体育游戏的引入可提高初中女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她们积极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体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运动技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一过程的发展前提,便是对体育游戏的合理设计。合理设计其实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游戏的设定、组织开展、过程控制及事后分析等环节。一是选编原则,即游戏的选编要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充分考虑难度、时间、场地因素,还要保证活动开展的安全性;二是要把握好运用时机和运动负荷强度,既要实现游戏设计目的,又保证不影响课程其他环节的进行;三是教学组织过程中,规则裁判、游戏启示引导教育等十分重要[2]。此外,在体育游戏中通过一些场景的练习还可以让学生适应各种“角色”的变化,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放到重要位置上,培养浓厚的兴趣、持久的注意力,借助于经过良好设计的游戏及合理组织开展,来帮助存在运动心理障碍的学生逐渐调试自己的运动参与体验及认知感受。
2.心理关注与引导帮助
解决中学女生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游戏激趣与心理疏导密切相关。比如某女学生因身体协调性较差等身体素质原因而产生的逃避、自卑等体育运动心理障碍,表面上看这是与社会性需求会引起自我完善的需要相矛盾。问题关键在于,中学女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未得到重视,缺乏合理的引导帮助,未形成完善的自我人格。因此,体育游戏开展前后的规则目的讲解、总结以及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参与指导和引导性帮助非常关键。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差异化行为表现,通过自身的言语或参与,有针对性地进行动作技术指导、情感激励或压力缓释,减轻她们的心理包袱,让女中学生在逐渐尝试参与的过程中,享受体育游戏和体育运动的快乐,进而帮助形成运动锻炼、身心健康的美好的情感体验。
3.健全人格与自我悦纳
在体质测试调研过程中发现,同龄人群中,敏感内向、疑心较重、容易悲观的女中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畏惧等负面的情感体验甚至轻重不一的运动心理障碍,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因此,游戏教学过程中,游戏组织、趣味引导只是外显的引子;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活跃思维、开动脑筋,不断地拓展自身潜能,完善个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断提高受挫能力和意志品质,间接增强疲劳耐受和对户外恶劣环境的忽视,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较为健康完善的人格。
总之,游戏教学法便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游戏,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沟通交流交往的情境,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发展心智、完善个性。本文也是由此出发,对中学女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提出应对之法。当然,这无疑也间接对体育教师提高了要求,但是显然游戏激趣对学生带来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以及正面引导还是较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1、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初中化学资源网]的交际兴趣。积极的兴趣是口语交际的基础。教师要创设交际的环境,让学生真实、自然地去交际。要让学生想“交际”;要让学生能“交际”。让学生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同学、父母、老师在进行交流时一样,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很自然的表达。老师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语言来激发他们的交际兴趣。学生就乐于参与交际,交际的积极性也很高。
2、是要选择好交际的话题。因为好的交际话题是口语交际得以持续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学习实际出发,精心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3、是营造学生交际的氛围。提高表达能力。老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自由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带入接近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成为情景中的一员,并通过教师的语言、神态等帮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进行交流。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次,听了我校一位一年级数学教师的公开课《1~5的认识》,几个镜头不禁出现在我的眼前:
老师出示了儿童乐园主题图让学生数数有几个太阳?几棵树?几只小鸟……老师问题还没提完,底下就早已沸腾,“一个太阳,两棵树……”“老师,我还能数到100呢……”“老师,我还会算加减法呢,1+5=6……”待学生安静下来,教师又耐心地领着学生们一个一个地去数,这时,许多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认识完1—5这几个数后,老师又组织学生学习数的分与合。老师提出:5个萝卜,分给2只小兔吃,可以怎么分?用你们手中的图片分一分。老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喊起来:“1+4=5,4+1=5,2+3=5,3+2=5,6-1=5……”多数学生用手中的图片摆起了各种图案。
课后,在和执教教师交流中,他不禁感叹道,现在一年级的学生太难教了,很多的学习内容似乎都会了,都懂了,都不知道该怎么教他们了,好像老师就是在给学生“炒冷饭”。其他的一年级老师也纷纷感叹自己也屡遭这样的尴尬: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学生就喊“我早就知道了”;有时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却提不起劲来;有时老师的话刚开了头,学生就把后面的内容讲了出来;有时满以为学生都会了,可是做起作业却又错误百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他们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长的过程。
从上面的引述,我们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和《数学课程标准》都充分强调了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在数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我们很多一年级的教师常常对一年级新生的学习起点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导致了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
二、教师对新生学习起点的几点误区
学生的学习起点就是指学习者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它可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但是对于很多一年级的教师来说,在新手的学习起点上都存在着几点误区:
1.被“经验”所误导,置学生于“低起点”
大多数老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设定主要源于经验。那么经验又来源于哪里呢?一是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或是教学直觉,二是参阅教材、教参的说明。事实上,这种仅凭经验预测的学习起点,通常仅仅表现为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即依据教材编排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这一起点往往低于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如果教师仅凭习惯或经验,一味从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出发,按部就班地展现学习过程的条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泯灭探究欲望。
2.被“伪认识”所误导,置学生于“高起点”
随着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的发展和学习渠道的拓展,一年级新生的现实起点远远高于他们的逻辑起点。所以在一年级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老师,这题我早就会算了”“老师,这个我知道”的现象。但是,学生会算了,就等于他们真正学会了吗?学生知道了等于真正理解了吗?我们的老师常常会被学生这样的行为所迷惑。其实有时候,学生的“已知”,并非全懂或真懂,他们的“已知”也许只是表面的,模糊的、浅层次的,我们的教师常常会被学生的“伪认识”所误导,置学生于“高起点”。
3.被“低起点”所误导,置学生于“同起点”
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学习起点,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个体特殊性。有些教师将他们看作相同的“标准件”,存在“同起点”的思维模式。
三、基于学习起点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找准学习起点,促进有效教学
要很好地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那么作为教师,就得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那么如何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前调查,了解学习起点
课前调查是指在上课前运用访谈或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教学的起点。前面的新生学习起点调查就是一种课前调查。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情况怎么样?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案例一]:《钟表的认识》课前调查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组成和掌握整时的读写。对于一年级的新生而言,“钟表”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玩意。那么学生对“钟表”的认识到底已经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呢?
2.课堂观察,发现学习起点
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突况,适当、灵活调整现实起点,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
[案例二]《5以内的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