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记事篇作文

记事篇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记事篇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记事篇作文

记事篇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片断训练 基本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学生基础不牢,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结合新课标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改进作文教学的措施,在实践中探索,逐渐摸索出一些有效的、适合于本地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

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我经历了由旧人教版、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这几个不同版本的教学,通过对比,我觉得还是原大纲对中年级作文的要求,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原大纲规定,中年级开始命题作文,着重以片断训练为主。教材对三四年级的习作编排也是主要以片断训练为主,习作要求往往是截取事物的一个部分、一个侧面、一个特点,或是事情的场面、一个情节等,不要求写出完整的开头和结尾。可新课标却取消了片断训练,从三年级刚开始接触作文,就要求学生进行篇章的练习,没有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三至六年级的要求几乎是一样的,这样一下子拔高了作文的难度,使学生觉得作文高不可攀,从而产生了畏惧感。而且学生每次写作文都形成了老套路,没有创新,因为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从三年级就开始写,所以到了高年级无论你再怎么要求,他们也只能是老马走老路。

实践证明,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在教材没有涉及片断训练的情况下,三四年级老师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片断的训练。

片断训练应该有针对性,不能盲目进行,要有计划地训练作文基本功。利用教材,授之以课文中所蕴含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强化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在教每册教材之前,要认真研究课文中新出现的方法,分项拟好训练计划。进行阅读教学时,揭示给学生,让他们学有所依,写有所据,并逐项落实。片断训练应为综合训练服务,为作文的综合训练降低难度。如分别进行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对话片断练习,到综合练习时,学生就能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行动特点,具体描绘出人物的个性。

那么老师应如何进行片断训练呢?

第一,提供素材。在习作课上,教师提供一定的实物或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写段。例如:写静物时,可搬一盆花来;写跳绳活动时,可先组织跳绳比赛;写人物的外貌时,可指定一个学生或老师自己当模特;写人物的动作神态时,老师可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观察。

第二,指导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感知活动。指导观察活动首先要在观察前向学生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和任务,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感知清晰。比如:学了《放风筝》,老师可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指导观察“跳绳比赛”。在观察之前提出以下要求:仔细观察人物的整体形象及表情、动作、速度等方面,并引导他们细心体会,准确描写。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规律,逐步具有独立的观察能力。指导观察方法首先应教会学生有序观察,譬如方位顺序、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时间推移顺序等。如:学了《三味书屋》,可让学生按方位顺序观察自己的教室。其次要教会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使学生对观察的对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再次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辨析特点。比如: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时,以老师为模特,让学生抓住老师突出的、不同于他人的一两个特点来观察,不要面面俱到,这们写出来的人物肖像就不会千人一面了。

第三,指导写法。新课标要求学生每两周就应该进行一次正式的写作训练。对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指导。

在上写作教学课前,要精心拟定写作训练目标,认真设计写作教学计划,以避免写作教学中无序、随意等问题的出现。拟定写作训练目标和设计写作教学计划,既要具体,又要有针对性,密切结合学生实际,以便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上写作指导课时,教师要紧扣作文教学目标介绍写作知识,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讲解如何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等。但是学生对于这些经常性强调的写作理论知识很容易产生厌倦感,如何让写作指导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我的教学体会是,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如果能把写作理论指导与教师“下水”作文结合起来,就能使写作指导课堂“活”起来,使写作指导课上得更有效果,更有意义。老师要告诉学生写片断尽管文字不多,但也不能东拉西扯,叙述要明白,条理要清楚。要把观察到的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另外要写得集中,要突出一个方面来写,要避免在一个片断里写几样事物,那样容易分散,给人印象不深。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写片断虽然内容简单,但语言运用上应当严格要求,要准确、通顺、生动。

从三年级开始,一定要通过片断练习,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的基本功,为写整篇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丽远.浅淡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贵州政协报,2010.

记事篇作文范文第2篇

一颗颗文字是翅上的羽毛

如此美妙的想像

只居住在诗人的大脑

在诗的世界

诗人就是神笔马良

麻雀可以在陆地奔跑

鸵鸟可以在天空飞翔

鱼儿在沙滩散步

人长出一对鸟的翅膀

诗里的想像

比童话更美妙

你把自己当作一株狗尾草

你便成了自然界一个流淌的符号

绚烂的彩虹告诉你

变化的星空告诉你

怎样在诗中创造童话

翅膀,翅膀

翅膀是诗歌心灵的衣裳

翅膀,翅膀

翅膀是诗人灵感的想像

是鸟儿对蓝天的向往

是花儿心田最妙的芬芳

是果实中最营养的那里呵

记事篇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纪录片;文体;流变;辨析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正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发展时期。各种类型的纪录片以广阔的视野、多样的形式和日益先进的拍摄手段和理念,倍受世人瞩目,并成为我国电视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目前对我国纪录片已有不少研究,例如对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纪录片的创作风格、纪录片的创作技法等都有了不少研究和论述。本文主要从前人较少涉及的创作文体方面对我国纪录片进行梳理和解读。

一、纪录片与文体之关系

在讨论电视纪录片和文体的关系之前,必须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来源。自从电视产生以来,文学与电视便一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直在彼此改变着对方,双方在对方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电视传媒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制造出了浓厚的商业气氛,文学的文本形式和电视的联姻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一方面,电视要借助文学来提升自身的品味和寻求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文学要依赖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介来扩大传播效果。因此,电视开始有了文学文本的特征,而文学文本也受到电视媒介传播特点的影响和制约。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同样存在着与文学文本的沟通。

对于电视纪录片的界定,且前并没有一个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电视纪录片就是用电视摄像和摄影的手段来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事件等做纪实性的纪录并给人以审美享受的电视节目类型。由此也可以看出电视纪录片与文学的关联并非直接来源于文学内容抑或文学文本内容本身。

电视纪录片必须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而这种审美感受正是源自于纪录片的文学性。文学性是纪录片的审美资源,纪录片必须借助于传统的文学审美积淀和文化底蕴,才能表现出最大的价值。纪录片的这种文学性最直观和最主要的体现在对文学体裁的运用上,文学体裁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其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文体,顾名思义,就是文学体裁。任何文本都只能是某种体裁的文本。文本之所以会有体裁,正是由于体裁的不同能够带来不同的传播效果。对于作者来说,体裁就是一种话语的方式,作者必须按照读者抑或受众的接受期待和所要表达内容的自身特点来决定和选择文本的话语方式。

体裁对文本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在:(1)体裁规范了文本的语言状态;(2)体裁规范了文本的形象状态;(3)体裁规定了文本的结构特点。体裁对文本的规范为体裁的分类提供了标准。体裁的分类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目前人们习惯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体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裁也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例如在散文这个大类中出现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小类别,例如杂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科普小品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然而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美感,就是对人精神的终级关怀。

电视纪录片采用文学体裁的话语方式对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展示,实现文学与电视的结合。纪录片艺术性的高低和思想内涵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的拍摄题材,也取决于对拍摄内容的剪辑与组合,这种剪辑与组合的方式就要借助于文学体裁的话语方式,可以说文学体裁的应用使电视纪录片在纪实性和艺术性上两翼齐飞。我们可以把电视纪录片看作一种电视文本,那么这种电视文本的体裁正是通过各种镜头语言和拍摄技法表现出来。由于使用了文学体裁的话语方式,因此修辞手法的重要作用也会很鲜明的体现在电视镜头语言当中。或者可以这样说,在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是通过各种修辞技巧来表现主题的,而在纪录片中,拍摄技法和镜头语言就充当了修辞手法的角色。体裁运用的好,可以使纪录片展现的内容和素材更精彩,而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原本很好的素材变得黯淡无光。

二、我国新时期纪录片的文体学分析――创作文体流变与辨析

从我国目前所拍摄的纪录片看,文学体裁在其中的应用比比皆是,而正是由于采用了特定的文学体裁,纪录片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本文不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个发展时期来讨论文学体裁在纪录片中的应用,而直接从新时期来解析电视纪录片中的文体应用,这里的新时期指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因为,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文体发展变化进入了一个空前丰富的时期,各种风格样式的纪录片开始崭露头角。

1、谈到这一时间段内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就不能不提到《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这几部片子都是属于江河文化系列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这些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宏伟的气魄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经典的文化史诗。可以看到,这些片子都是以空间作为线索,以地域顺序成为剧情发展的主线,结构上环环相扣,因此这些作品就可以称之为章回体纪录片。

章回体是小说的一种形式,章回体小说由宋元时期(10~14世纪)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它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艺人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文体的起源。章回体小说后来发展成为后世评书曲艺表演中所使用的底本。

以《话说长江》为例,片名中的“话说”二字就是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字样;从结构上说,该片一共25集,按照长江的流向,自西向东,环环相扣,每到处便“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正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艺术家在话说一部引人入胜的章回小说。

从整体上说从1978年到1989年,尽管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出现了多样的创作形式,但是总体上讲,以章回体的“话说”结构来支撑片子的文体创作模式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

2、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创作,开始借用其他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进行创作,散文体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愈加明显,并且在散文体中开始出现了一些非常新颖的创作样式。散文体纪录片是指采用抒情散文结构形式表现的抒情纪录片,是一种在发挥了电视艺术视听结合优势基础之上,又借鉴了文学散文的创作手法而形成的电视纪录片样式。散文体的纪录片前人已经有不少论述,臧树清的作品比较有代表性,其代表作品有《长白山四季》、《春城花》等,这里不再赘述。

3、另外,报告文学体的纪录片开始出现。报告文学是散文与新闻体裁的结合,因此报告文学所描写的事件人物必须 具有真实性,但同时是采用文学化的语言对事件进行形象的再现,具有浓郁的文学性。纪录片通过报告文学的文体方式,真实的表现出人物事件,通过浓郁的文学语言,流露出创作者的真情,对观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雕塑家刘焕章》就堪称我国最早出现的报告文学体纪录片。作者用报告文学的文体形式作为载体,融合画面、解说、音乐等手段,以真实自然的画面和随和朴实的解说,使一个对雕刻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艺术家跃然于荧屏之上,使人感到可亲可敬。在这部作品中,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和对普遍人性的呼唤的意识已经初见端倪,这对我国90年代的纪录片创作应该说是一种启迪。

4、《望长城》被认为是我国纪录片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望长城》的拍摄标志着我国的纪录片创作进入了纪实主义的新阶段。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优秀纪实作品层出不穷,创作对文体的借用形式更加多样化,并注重把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纪录片创作中来。

从《望长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望》已经完全摆脱了章回小说式的结构,话说式的结构转变为主持人现场带领观众揭谜底的形式,从揭谜底这一点我们可以联想到传奇体。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在中唐以前,文坛崇尚诗文,小说这类文字,篇幅较长。写的委婉曲折,又有一些虚构戏谑的成份,不为正统派文人所重视,轻蔑的称它为“传奇”,以示与高雅的古文相区别。但传奇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兼容,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通过传奇的形式把传奇体特有的故事情节的传奇性融合在纪录片创作中,使观众跟随纪录片逐步揭开事物神秘的面纱。

三、我国纪录片创作文体已呈多元化与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通览我国新时期纪录片的文体变化,总体呈现出多元化与综合化相融合的倾向。很多纪录片开始糅合多种文体的形式,借助各种文体的优势,多种体裁的交互运用更表达出作品的表现张力。我国的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科学教育频道堪称我国的纪录片频道,其中的很多栏目都是这种综合技法的典型。且看《探索・发现》,该栏目“倡导‘娱乐化’纪录片的理念,采用讲述精彩故事,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运用生动的电视声画手段,向观众呈现出一部部既有较高文化品位、知识内涵,又有很强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电视节目。”其播出的一系列纪录片中,很多纪录片都综合运用了小说、戏剧、散文等多种文体形式,用讲故事的解说方式把内容呈现给观众,表现手段多种多样。比如用搬演摆拍的手法完成历史的再现,运用多种特技手段,加之相关人物访谈,表现效果甚至比电视故事片更加充分。

记事篇作文范文第4篇

“哈哈!”贪吃三号笑了几声,跑了。“不如我们将这些粉末交给长老吧!”饼干小子说。“好吧!”小桃饼干说。于是它们又回到了果酱仙境。“碎片拿回来了吗?”果酱长老说。“被……被击碎了,只……拿回了粉末”。“可恶!谁干的!”果酱长老说。“这个……这……”“管他是谁!既然碎片碎了,你们得给我两件物品才行!”“哪两件?”“天堂果酱和地狱火苗!在果酱岛的岸边和果酱池下。快去!快点!”他们听了立刻进入了Love飞船,飞走了。

“这应该是岸边吧!”小桃饼干说。“可天堂果酱在哪?”巧克力饼干说。这时有一只迷路的小精灵飞来,饼干小子问:“你知道天堂果酱在哪吗?”“我只知道那儿一个天梯,我们不敢上去。”刚说完饼干小子们像箭一样冲了过去,果然发现一个天梯。它们立刻走了过去,好久才爬上去。“我踩到云了,这里是天堂吧!”就在这时,小桃饼干惊动了一个贪吃鬼。贪吃鬼跳了出来,坏笑了起来……

山东临沂蒙阴县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王一桢

记事篇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时候;时间;时;偏误;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22-02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实践中,“时候”以其使用频率高、错误率高(本文选用的语料中,错误率为55%)而成了语法教学的难、重点。本文是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选取汉语水平考试(HSK)中的日本留学生的作文为分析语料,在现有语法的基础上,对“时候”的使用情况做了偏误分析并且从中找出其偏误的原因。

一、日本留学生HSK作文中“时候”的使用和偏误

根据对HSK作文语料库中200句“时候”句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相关汉语语法本体知识,笔者在对“时候”出现的110条偏误用例进行统计后得出各类偏误的比例如下:

“时候”偏误典型例句及解析如下:

(一)“遗漏”即该用而未用“时候”,()表示该用“时候”而未用

1、出了一身大汗,从外面回来,那()奶奶为外面做了一些点心,外面很高兴地吃。

2、悲伤的()心情,回到家时,听到流行歌曲之后多半能得到更好的心情。

关于“时候”一词的词性,前人大多数将其看做是一般名词。因此例句1中应该是“那时候”;例句2中,该留学生想要表达的是悲伤的时候的心情怎么样,因此“心情”一词前缺失“时候”,这里的“时候”是作为前面为形容词的谓词性定语。留学生出现此类错误较多的还有如下句子:

3、就是告诉他我小()的事情。

4、但是,我小()的20多年以前的大阪也有些大自然环境。

5、我真的不知道父亲小()是生活这么苦,我一直以为所有的人跟我一样生活。

在“漏用”类偏误中,笔者统计出80%的错句属于例句3-5之类,即“小的时候”中“时候”的缺少(其中“的”可以省略)。

(二)“误加”即不该用“时候”而用

1、一个家庭很稳定的时候对孩子们来说很重要。

2、这样的时候时候也会发生代沟问题。

3、有的时候听流行歌曲的时候,自己回忆以前做过的事情。

例句6中“时候”作为前为主谓结构的谓词性定语,符合语法规则,但是“一个家庭的稳定”是“重要的”,而非“时候”是“重要的”,“时候”一词是多余的。例句7、8则属句式杂糅。

汉语中常用“从小”这一词,而“从小”不等于“小时候”或者“小的时候”笔者发现日本留学生的“时候”句中关于“从小”的错误还是比较多的。比如:

4、而且从小时候就应该开始培养感情。

5、我从小时候爱看书,我现在想这就是我家有很多书,我口语随便拿一本翻一翻,有时妈妈我带我去书店和我一起选择小人书。

例句9中强调时间的起点,应该用“从小”;而例句10在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没有时间的起止,应该使用“小时候”。

(三)误用“时候”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

笔者根据调查统计发现日本留学生对“时候”与“时间”、“时”与“时候”的错用概率是偏高的。因为在日语中,表示时间点的词写成“……”,“”一词相当于汉语的“小时”,“”和疑问词连用如“何”代表时间段:几个小时。汉语中又有“时间“和”时候“的区别。因此,无论是从中日文的写法还是用法来看,日本留学生对“时间”、“时候”和“时”都容易混淆。这也就体现在他们的作文中。比如:

1、他不会说日语,所以在上课的时间,用汉语教我们。

2、对不起,我没有时候。

从汉语本体来讲,“时间”和“时候”有很多共通之处。首先从词性上说都是名词,都可以做主语和宾语,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充当句子的其他成分。然从语法功能上来讲是有差别的,“时间”多用于判断描写时间点或时间段本身的句子;而“时候”加上修饰语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于“时间”和“时候”与前面修饰语搭配的情况,也有一些规律:

(1)“时间”和“时候”都可以被数量短语修饰,但是在“时间”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时又比“时候”灵活,“时候”一般用来表示时点的数量短语,如只能说“三点的时候”,而不说“三年的时候”,而时间前的数量短语是用来表示时段的,如“三年的时间”。

(2)“时间”和“时候”在被形容词修饰上也是有区别的。从“时间”来讲它前面的形容词主要用来限定描述时间本身的长、短、多、少等少数的词,而“时候”在和形容词搭配没有那么多的限制,而且它的语义不是指向时候本身,而是其主语,这个主语可以是显性也可以是隐性主语,如“小时候,累的时候,我年轻的时候……”。

(3)“时候”还经常和介词搭配组成介词结构一起充当句法成分,相比较下“时间”主要和介词“在”搭配,与其他介词搭配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

此外,“时间”和“时候”也是一对容易混淆的词语。一般来说,“时间”是表示短暂性的行为或动作;而“时候”相比较而言,所表示的行为或者动作持续的时间就比较长一些。而且用“时候”一词时一般需要加“的”构成“……的时候”。

3、别人都放弃努力时候,他不顾一切地继续干,即使失败了,也从来不把过失推在别人身上。

4、我认为,人的幸福中最好的幸福是人最后死的时候很平安地死。

例句14中“别人都放弃努力时候”应该改成为“别人都放弃努力时”;而例句15人的死属于瞬间动作,应该改为“人的幸福中最好的幸福是人最后死时很平安地死”。

二、日本留学生HSK作文中“时候”的偏误产生的原因

(一)语际干扰主要指留学生的母语和其他学习过的语言对其的汉语学习所造成的干扰。通常来讲语计干扰也是指母语的负迁移。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留学生将已有的母语的规则和习惯,不自觉的使用到所学的目的语言上。母语的迁移有两种情况,一是“正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知识大致是相同的,这样的迁移是会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正迁移起主要作用。也正是“正迁移”的规则才能让学习者更好的领悟目的语,习得目的语。然而从另一种情况下讲,母语与目的语的规则又有不同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偏误,打个比方,学习者如果用母语的黑紫色来解决目的语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套用原来学习过的语言规则解决问题,就会容易出现偏颇,这就是词义的“负迁移”。在“时候”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因为日语中“时间”的写法、含义和汉语中的“时候”、“时间”相对应,造成误用。从偏误分析中可以看出,有的习得者对“时候”用来表示一段有起止的时间和某一个时间点的概念并未建立起来。

(二)语内干扰是由于不了解“时候”的性质、用法、使用条件和限制而将“时候”用错了。汉语跟日语相比,具有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结构独特,灵活多变,着重意念的特点。习得者由于不能全面了解“时候”的词性、可以充当的句法成分、使用条件和限制,就会出现上述例句重点偏误。

此外,在对外汉语的教材中,对词语解释的方法主要是词汇翻译法。通过这种方法在教学上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让习得者便于对词语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方法较为简单,不用在教学上花费过多精力解释。然而,不同语言的词语之间不是完全对应的,它们在“外延、内涵以及词语搭配、文化含义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本文讲,翻译法对一些近义的词,如“时候”、“时刻’等词的用法,如果仅用相应的外语单词作解释,留学生习得词语一定会产生偏误。

三、对于“时候”在课堂教学中的建议

上文中分析了造成“时候”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除此还应该注意到导致偏误出现的另外两个原因: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学习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汉汉语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帮助学习者建立语言体系,引导他们学习。此外笔者还认为教师在讲解“时候”时要做到以下几个要求:(一)首先要加强学习者对不同语境下“时候”的了解和掌握,就要通过例句对“时候”的用法来进行层层深入的、循环渐进的解析。(二)在学习“时候”的使用条件和限制时,介绍常与“时候”连用的固定结构,然后在通过相应的课堂练习,从而达到“精讲活练”的地步。(三)通过对“时候”用法的学习,来让学生区分“时候”与“时间”、“时”的异同。大量举例,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作者简介:孙文琴(1988― ),女,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留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耿楠.“时候”的多角度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2]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l).

[3]吴丽君.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