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雨中节奏

雨中节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雨中节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雨中节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长跑节奏训练 比赛节奏 战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34-01

中长跑比赛过程中,持良好的节奏感非常重要,可以确保运动员体力的合理分配。通过节奏训练,培养运动员的节奏控制力,即人体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心理活动,经神经中枢系统协调,对生理机制进行支配,从而准确完成符合节奏律动的肢体动作。

1 中长跑节奏训练方法分析

中长跑运动中的节奏,即保持预定跑速的一种跑法,其中包括时间感、空间感以及距离感。节奏训练过程中,首先应当确定距离,调节跑速,然后采用一定的跑步节奏,完成预定的跑步距离。中长距离节奏跑过程中,所设置的跑步距离,应当比实际比赛过程中所设计的距离要短一些。比如,800米径赛项目训练过程中,可选600米距离作为训练场地;1500米径赛项目训练过程中,以1200米距离为宜;5000米竞赛项目以3000米距离为宜,以此类推。其次,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跑速、节奏的确定应当根据制定的竞赛目标所需时间确定跑速和节奏,这是节奏训练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用比目标稍快节奏跑、还是选择稍有余地跑速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为了使运动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时间、把握好距离,中距离通常200米小段记时,以便于能够找出其中的微细节奏。实践中可以看到,训练过程中的重复次数非常重要,不仅要求象中距离那样进行小段记时,而且还要找出平均数、计算几个大段落时间,找出他们的差距,然后通过训练找到适宜的节奏。其中,重复次数应当以训练目的、时间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增减;准备阶段可增加重复次数,慢慢提高运动员的节奏感;临近比赛需检查运动员的节奏感时,快跑应减少重复次数,使身体能够习惯竞赛节奏,以免打乱自己原来已经掌握的节奏感。

中长跑节奏训练与其它项目的训练一样,并非孤立存在的,在节奏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地结合改进跑技术、强化跑步战术的应用。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应当因人而异,速度感较好的运动员可不做为重点,反之亦然。一般而言,每周都要安排两次节奏训练计划。对于运动员的速度感而异,实际上是长期训练、比赛经验积累的结果,所以在训练安排时应当加强重视。准备完成后,应当每隔两三周的时间,进行检查跑练习。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其跑速主要是根据比赛目标时间、节奏性而定的。比如,巴西著名中长跑运动员克鲁斯,在23届奥运会上以1分43秒的优异成绩勇夺男子800米冠军,其教练总结训练计划时说道,在没有比赛的日常训练中,一周要安排4次节奏训练计划,在比赛季一周安排3次节奏训练计划;正是在这种训练方案下,克鲁斯每次比赛时都有非常强的节奏感,能够在赛场上轻松超越对手。再如,50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莫尔克罗夫特,其在个人训练过程中,冬季每周安排两次节奏训练,夏季每周安排3次训练,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在1982年挪威首都陆斯比什列特体育场打破5000米世界纪录,以1分零秒42的成绩获得冠军。有人描写他比赛时的场面,“他从一开始就不像罗诺,他就与对手并驾齐驱毫不相让,以出众的奔跑能力超越对手一路领先,越跑越快,以惊人的速度跑完了最后1000米,毫不逊色地体现了前慢后快的长跑节奏。”

2 中长跑比赛节奏和战术应用

在中长跑比赛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关注对手的,而是应当严格按照自己平时训练过程中较为熟悉的节奏跑,这是正常发挥和取得好成绩的关健所在。在国际、国内大型比赛过程中,节奏把握和战术应用非常重要,这是中长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点。

2.1 领先跑,甩开对手

在中长跑比赛中,采取领先跑战术,要求运动员在起跑以后就要加速,在最短的时间内甩开对手,在身位上占优;然后再按预定计划分配体力和速度,主动控制速度和节奏,最终将领先优势保持到最后。比如,1985年摩洛哥运动员奥伊塔,全程领跑并创造5000米世界纪录;有东方神鹿之称的王军霞,也采用了领先跑的战术,最终打破世界纪录。从应用效果上来看,领先跑战术的应用可以从心理上给自己以自信,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比赛开始时就给对手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破坏对手的心态,使对手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2.2 跟随跑,紧跟对手

跟随跑战术即影子战术,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紧跟某个运动员、或一直保持在非领先位置上,紧紧咬住前面的运动员,给他造成一定的压迫感,然后选择适当时机冲刺。采用跟随跑战术,不适合每一个运动员,而是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为跟随跑战术,如果把握不好节奏,可能会适得其反,被对方打乱节奏,影响自己的成绩。对于适合的运动员而言,通常应当现以较快速度抢占有利跑道位置,紧跟其后,在剩下最后两圈、或者不足500米时,利用速度优势,通过最后的冲刺快速超越领跑者。比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10000米比赛过程中,中国运动员王军霞便在最后150米时被葡萄牙运动员里贝罗反超,无缘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同样是女子10000米中长跑比赛中,冠军获得者邢慧娜便采用的这一战术,紧跟前面的3名埃塞俄比亚运动员、荷兰运动员基普拉加特,最后2000米时,仍在第五位;但是其表情非常的自信和轻松,然在最后不足100米时,突然加速,超过了千米的四个对手,获得那一届的奥运会冠军。

2.3 均速跑,创造佳绩

中长跑比赛中的匀速跑,即在比赛时将体力均匀分配到每个段落,该战术要求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有较强的速度感和节奏感,有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采用匀速跑战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成绩,先以较快速度起跑,在占据有利位置以后再按自己既定配速跑步,无论场上情况如何,都要保持节奏;保持稳定的速度,依靠速度感和节奏感综合控制身体。均速跑是中长跑比赛过程中创造佳绩的最好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最省力的一种战术,可使运动员身体系统保持平衡,感觉轻松、能量消耗少,肌肉工作的效率高。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长跑节奏训练非常重要,因此养的对专项节奏感、比赛战术意识和战术应用能力加强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成绩,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雨中节奏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重音 节奏 发音原则 音节

一、引言

汉语是音节计时语言,音节是基本的节奏单位,音节的数目是韵律的基础。英语则是重音计时语言,重音是基本的节奏单位,重音也是节奏和语调的基础。在英语中,重音分为词汇重音(也叫单词重音)和音调重音(也叫句子重音)两种。

二、词汇和短语重音规则

在单音节单词中,对于名词,往往重读第一个音节,对于动词,重读第二个音节.对于大部分双音节的动词,重读最后一个音节,以前缀a-和be-开头的单词,以及法语后缀结尾的单词也是如此。

而在短语中,重音也有一定的规则可循。从类型上看,“短语”主要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副词短语”等 5 类。从重音规则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实义词项重读规则:“名词、实义动词、形容词、副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感叹词、不定代词”等实义词类重读;“助动词、介词、反身代词、人称代词、程度副词、连接词”等功能词类弱读。

核心重音规则:名词 +名词构成的复合名词,重音在第一个名词上;形容词 +名词的名词短语,重音在名词上。

新信息重音规则:新信息(第一次出现的信息)重读;已知信息(至少第二次出现、或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出的信息) 弱读。

三、句子重音规则

英语中,词重音和句重音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词重音在句子条件下转化为句重音,是句重音的基础,句重音也是词重音研究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说话人为了加深接受方对所接收的主要信息的印象、感受或者是语义的理解,将主要信息加大音量,通过重读,以示注意。

英语句子重音分布规则,目前主要的有四种:实词重读虚词不重读;重音居后;内论元优先重读及新信息优先重读。

传统句子重音研究认为实词重读虚词不重读。实词指英语中的开放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及语义与形容词或名词相当的部分副词等;而虚词则指英语中的封闭词类,如代词、助词、介词等。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这条原则。

重音居后的原则是由 Chomsky 根据生成语法在 Newman 的基础上所做的提炼和升华。Newman 曾提出,当没有表义性重音干扰时,一个强重音序列的最后一个强重音是取得核心强重音的语调单位。而之后Chomsky 提出了以下两种规则:合成词重音规则和核心重音规则。合成词重音规则是指在合成词中重音应指派给最左边的可重读元音,核心重读规则是指在句法层次上,重音应指派给最左边的可重读元音。

内论元优先的原则是当说话者想要强调一个述宾结构时,动词不一定重读而作宾语的名词短语却必须重读,这样内论元可以先于动词得到重读。也即由论元谓词构成的焦点范域里,重音应该指派给论元。

新信息优先重读这一原则似乎更为简单易行,它是指把说话者给出的新信息定义为重读的对象。

尽管还有其它的原则,但以上所提的四种主要原则对句子重音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解释力。而这四大原则的优先等级则是按照此种顺序进行的,新信息优先重读,实词重读虚词不重读,内论元优先重读及重音居后。

四、节奏和弱读

在英语语流中,有些功能词如助动词,介词,冠词以及人称代词的元音读音常发生弱化现象,成为词的弱读形式;而由于在语流中音节的读音总是强弱交替出现,就如同音乐的节拍一样,由此形成了英语的节奏。

在弱读方面,在词汇的弱读形式中,元音都有不同程度的弱化,向央元音/?/靠近,发成/?/、/?/或者/? /,有些弱读情况也可以省略。其中“of, at, the, as, and, or, a, his, an, but, been, for, her, we, be, shall, was, them”等词在语流中弱读频率达到百分之九十。所以我们在平时学习英语时要注意弱读现象。一般情况下/u:/弱化成/?/,/ i: /弱读成/i/,二者进一步弱读为/ ? /,其它元音一般弱读为/ ? /。

在节奏方面,总体看来,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节奏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汉语与英语截然不同的节奏类型所导致的学习过程中的负向迁移――他们往往将汉语的节奏模式应用于英语发音。总的来说,英语节奏有以下特点:重读音节和弱读音节交替出现。重读音节之间所占的时间基本相同。相邻两个重读音节间的弱读音节数量不固定,可以没有(这种情况不常见),也可以有一个到数个不等。起始音节既可以是重读音节也可以是弱读音节,在口语中多数英语句子以弱读音节开始。

五、结语

节奏和重音是良好发音的重要因素。对母语为音节计时节奏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英语的节奏和重音是一个难点,也是学好英语的一个关键。要建立起一套新的节奏和重音的模式,首先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节奏和重音的特征和差异,提高节奏和重音意识,了解相应规则,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使用高效的方法,通过各种形式,辅以多样手段,多听,多练。

参考文献:

[1]韦恩.奥尼尔.英语转换语法[M].张韵斐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美)库克.美语发音秘诀[M].吕明等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

雨中节奏范文第3篇

语言教学专家、巴黎大学的Odile Ledru-Menot教授指出,致使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正是他们没有正确地掌握目标语的节奏感,同时又受到他们的母语节奏的干扰。“语言的节奏由作为语音基本要素的音长、音强、音高等在语言运用中所形成的长短、高低、强弱、轻重的规律性再现所构成”(《语言学百科词典》)。节奏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口语表达的关键。

英语是一种节奏性很强的语言,其节奏依赖于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之间的相互交替,进而形成一种流畅、跌但起伏之感。英语的句重音是话语节奏结构的基础,句中的重音总在大致相等的时距出现,英语因此被列为“重音节拍语言”(stress-timed language)。英语句子中每一个音节的长短、轻重、快慢等直接影响句子的表达和意义的传递。在表达过程中,英美人对句子中的音节进行有效把握加强,对音节与音节之间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因此,他们所讲或读的感觉总是较自然、和谐。

研究发现,英美人在重读音节及非重读音节的处理上遵循了平衡原则,即重读音节通常较重、较长、较慢,由此听者不难听出其强调的内容;反之,非重读音节不分往往较轻、较快、较短,听起来不够响亮,不够清楚,但不影响语义的传达。

2.英语中的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

重音节拍是英语的最大特点。所谓重音节拍,即以重音为主,以轻音为辅,轻重音交替,且每个重读音节“等时距”地出现的一种节拍形式。美语口语中的节奏是说话时自然生成的。由于构成英语词汇的数十万单词都是轻重音节错落有致的,当任意一组单词依照表意的需要而组合在一起时,就会自然地出现一种强与弱、重与轻的交替现象。轻重读一般都彼此分隔,呈交替状。如下图1所示:

图1.英语句子中的“等时距”节奏模型

由上图可见,当说话者强调traditionally时,其重音的出现位置(A1)与第二(A2)及第三(A3)重音的位置大抵相当,当其语气缓和时,其轻读音B1、B2和B3的位置几乎是平均分布的。当然,当说话者的语言并未出现停顿时,这种轻、重音的位置趋近于平衡。这种平均分布,亦即“等时距”节奏,即同一个句子里,从每一个重读音节开始,到下一个重读音节之前的非重读音节结束,其时间间歇都是一样的。因此,非重读音节的多少也就不会影响句子所用时间的长短,决定句子所用时间的是句中重读音节的数量。音节数量相等的两句话,重读音节越多的句子所用的时间就越长,反之则越短。

3.英语口语中的节奏

节奏是英语口语练习的重心。英语口语感觉的好坏,与说话者的节奏有很大关系。笔者进行RAP英语口语训练法试验研究过程中,发现句子的节奏感是影响语言表达和信息传达效果的关键,其来自于说话者对每一个句子的节奏的把控,即对句子中不同强调对象的升调、降调、重读及连读的把控。

英语句子的重读也遵循某些规律。英语句子中,重读音一般落在名词和动词之上,而介词,冠词等都是需要连读。连读是使口语更地道的关键,且可加快语速和提高流利程度。如图2所示:

图2 英语句子重音的位置

由图中可见,该句子中,说话者将重音落在that,this,is,regular,where,go,ride,your和bicycle等词之上,其它词则根据表达的需要加以省略,使句子轻重音搭配得当、抑扬顿挫,体现了节奏的优势。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笔者进行说唱音乐(RAP)在口语训练中的运用的课题研究时,曾将RAP说唱音乐与英语的节奏进行了对比,并选择了部分说唱音乐作为练习口语节奏的素材,收效甚大。RAP说唱音乐中,演唱者为了配合音乐节奏,将歌词作有规律地分解,使其与音乐进行融合而达到最佳说唱效果。

4. 结语

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英语的学习成果直接体现在信息交流上。而信息交流则集中表现为口语的运用。语言的流畅与否取决于对节奏的把控,或者说,节奏是英语口语的灵魂。掌握轻重音出现的位置,并将其在句子中进行有规律地分布,是口语表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训练节奏的过程中,RAP音乐因其节奏感极强,自然成为训练素材首选。

总而言之,借助RAP说唱仅仅是练习口语的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而已。英语口语的练习是要持之以恒的,将所学的语言知识用于生活,定期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或复述、跟读、模仿、背诵等众多方法相结合,则可使口语突飞猛进。

参考文献:

【1】李广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培养初探,《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期.

【2】程晓堂等.英语学习策略[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王小峰,章雷.欧美流行音乐指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雨中节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说三年高中英语教学是“千里之行”,那么它的“足下”就是高一的初、高中衔接。许多学生刚入高一时雄心壮志,没过多久,入学时的新鲜感全无,斗志锐减。一部分初中成绩优异的学生经历一段高一的学习生活后,成绩急速下滑,从曾经的“优秀学生”转为“后进生”,以致自暴自弃。于是,这部分学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并继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有时甚至对其他学科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

一、英语衔接教学中存在的影响因素

(一)初高中教学内容的变化。

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制约及升学压力的影响,高中英语课堂往往是教学任务繁重,知识容量加大,难度增大,知识之间的综合性、系统性显著增强,能力要求提高。结果,往往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气氛沉闷,使得习惯于初中活跃的课堂气氛、直观的教学模式、变化多样的讲练形式的高一新生无所适从,从而出现了高中英语生词难记、语法难用、课文难懂、练习难做的困窘局面。

(二)初高中教学方式的变化。

进入高一后,由于知识容量大,教学时间有限,老师课堂的教学内容多,很容易开快车、抓进度。再加上难度增大,需要把教材深化延伸,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很多知识不可能讲得面面俱到,强调学生要有自主学习、自我消化的能力。

(三)初高中学习方式的变化。

进入高一,相当一部分学生继续沿用初中的老套学习方法,只在乎课堂45分钟,不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没有意识到高中英语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不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作出相应调整,过于依赖老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四)初高中学习心理的变化。

“告别初三,进入高一,终于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气了,考大学是三年后的事。”于是一些学生极易萌发这样的念头,产生放松心理,趁机放纵自己,武打、言情小说铺天盖地,电脑游戏、网上聊天天昏地暗,结果是“中毒”太深,难以自拔,浑浑噩噩地过完了高一才发现悔之晚矣。

二、英语衔接教学的解决对策

(一)促进初高中教学学段的交流与沟通。

新课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初、高中英语教材编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这为高一年级的教学衔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高中教师关键是要熟悉初中教材,了解初中教材中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句型和语法,这样才能在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贯通知识脉络,矫正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要做到上述几点,高中教师就要有“向下”的意识,多听初中教师的课,多与初中教师沟通交流,多了解自己教育对象已有的知识储备。

(二)注重初高中学生心理的转变。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从心理上来说有朦胧的成人感,有独立与创新的愿望,对自己的能力信心日趋上升。因此,高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既不能让学生有升入高中了就可以放松一下的想法,又不能让学生有进入高中英语特难的畏惧心理,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思想顾虑,要让学生们认识到高一年级是整个高中阶段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三)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大部分初中生在外语学习方面,虽然有了几年初中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与基础语法,但由于缺乏外语的实践能力与自学能力,很多学生只能跟在老师后面跑,自主性较差,知识死板,外语学习的广阔天地还未真正对他们展开,他们的学习方法仍然停滞在比较简单的重复上。因此。教师积极研究科学的、适用的学好英语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针对学生的共性,分层教学,兼顾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会高效率学习、自主性学习、钻研性和创造性学习,不仅是为学生以后发展着想,而且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高一英语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是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语言点,而是上课的艺术。高一英语难度比初中增大了许多,若还能使学生像初一时那样喜欢英语,那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好。高一学生不同于初中学生,他们更有自学能力,一旦入门,其效果会远远超出老师的作用。

1.做好每节课的导入。一节课的开头如同给一首歌曲定调一样,它可以决定课堂节奏的快慢及教学效果。导入的精彩,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造一种学英语的良好氛围,学生可以在心情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学习。

2.透析教材,精心设计教法。每一单元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各单元的特点,勤于思考,用心设计,尽力使各课的教学方法各异,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调动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

3.突出课堂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精讲多练,调动其积极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因此,所谓最佳的教学契机就应该是教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知识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得到的,那么自然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4.关爱学生,融入情感教学,使他们智商与情商并举。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积极的情感因素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以情感为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全过程,我们的教学效果肯定会得到更好的体现,从而达到情智并举的目标,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总之,在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心理,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是衔接教学的基础,选择教学策略和指导学习策略是衔接教学的要害,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才是衔接教学的目的。诚然,要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衔接,既要学生的主观能动与积极配合,又要教师认真探索和适时引导,但只要我们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承诺,用智慧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用自己的爱心抚慰学生纯洁的心灵,就一定能够把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工作做好,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而迎来教与学双赢的喜人局面。

参考文献:

[1]胡桃香.浅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N].中国教师报,2006.

[2]武继屏.关于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J].科技咨询,2009,(8).

雨中节奏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常用节奏型;母音带唱法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学习视唱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因此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视唱教学,尤其是那些切分音和附点音符以及一拍数个音的,对初学者来说是一道高不可攀的门槛。教师要把繁杂的节奏变得易记,易懂,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把视唱教学中的节奏难点逐步解决,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视唱所包含的多种元素打下了稳定的基础;同时,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巩固所学的知识。不仅能唱读节奏,能记节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节奏。

音乐中的节奏形态非常多样,节奏构成千变万化,但其基本形态归类起来并不很复杂。如果掌握了基本的节奏型,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其他一些较复杂的节奏就不难掌握了。每一种节奏型都有各自的形态、名称、读法、写法。如在音乐中最常使用的节奏型有:均分型、附点型、切分型、组合型、连音型,以及我们要着重讲的母音带唱等,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将每种节奏型进行内部组合并让学生加以记忆。例如在参考综合各种方法后,对于基本节奏型,可以分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和以附点四分音符为一大拍两类。每一类又有五种划分,即:基本划分、附点划分、后附点划分和特殊划分(各种连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节奏型主要运用于四二、四三、四四等拍子中,以附点四分音符为一大拍的节奏型主要运用于八三、八六拍这一类型的节拍中。所有这些常用节奏型,一定要在训练中做到会认、会读、会听、会写。有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对单个节奏型反应迟缓,造成顾此失彼,所以一定要强化对节奏型的印象,把每个常用节奏型深深印在脑海里,只有这样才可能发展多个节奏组合的快速唱读与记忆。为了使学生掌握节奏型,首先要使学生从道理上认清各种不同节奏型的基本形态和时值比例关系,然后能读出其音响;其次视唱中出现的各种节奏都能准确地听出来;最后还要求能用正确规范的记谱法写出各种节奏。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节奏记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节奏的记忆分为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所谓感性记忆就是学生不假思索,凭借自己对节奏的律动感觉,将所给的节奏快速念出,感性记忆主要适合于节奏模仿训练,但对太多的节奏组合,感性记忆则显得力不从心了。理性记忆就是学生将所给的节奏型都做出反应并快速再现,理性记忆主要适合于节奏听记,但记忆过程略显呆滞,不利于多个节奏的组合记忆,所以,将两种记忆方式结合运用将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有了一定的节奏基础和记忆方法后,先从简单的节奏组合开始练习,逐渐增加节奏型的难度和节奏组合的长度,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过渡,由基本节拍节奏向较难的节奏节拍过渡,由单声部节奏向多声部节奏过渡。这一切的训练,都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练习,始终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一样,也需要有呼吸感和咏唱感。节奏可以独立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因此所谓的节奏节拍感,并不是机械地表现时值长短或节拍重音,虽然这些也很重要,但它们只是节拍节奏感的一部分,它还应该包括如乐句的处理与起伏、节奏的语感、多声部节奏的交错与均衡、各种音符及休止符多种表现意义等等。而这些内容从某种意义讲更为重要,因此,单纯的节拍节奏训练并不宜太多,应主张多在实际的音乐作品中进行技术练习。在节奏与音高组成的综合织体中培养学生的节拍节奏感,使学生在体会到节拍节奏的紧张度和动力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倾向性,逐步提高对音乐的记忆力、鉴赏力和表现力,让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充满着生命的节奏活力。这才是节拍节奏感训练的最终目的。

节奏训练包括发展速度感,节拍感和正确领会音值的相互关系。节奏形态多样,节奏构成千变万化,但其基本形态归类起来并不复杂,如果我们掌握了基本节奏形态或称之为规则节奏型,从简到繁,循序渐进,那么其他诸如切分节奏,三连音,母音带唱,等一些较复杂节奏就不难掌握了。

如:do—o re—e mi—i fa—a so—o la—a si—i

1.节奏名称

节奏有了名称,就可以用语言概念进行论述,是学生从对节奏的单纯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用概念来思维,并同时在头脑中展现各种节奏形态;熟悉了各种节奏名称,在训练中既便于学生分辨,记忆不同节奏型,又便于课堂师生交流。这样对视谱,听辨,听写,思维,等方面就起到了统一的作用,强化了视觉听觉和记忆的联系。

常用节奏型的名称及唱法:

还可以用基本节奏型名称去区别其他派生出来的不同节奏型:这部分是两种可以通过连音线的有无(是否是母音带唱)来相互转化的节奏之间的对比,通过对比更加深我们对节奏间相互转化的认识。

以上节奏名称主要根据每个单位拍或某一节奏型的时值及单位拍内音符的名称而命名的。虽不十分准确,但简单,易读易懂,容易理解和记忆。

2.练习方法

(1)先用单个的节奏型练习,反复练习某一节奏性,用手击上下拍,口念“哒”,直到能清楚地体会到某个节奏准确的是质感和速度感。

③节奏组合练习。将不同的节奏组合到一起,体会不同的节奏感觉及节奏形态,分辨不同节奏型的明显对比。

× ××│× ×│× × ×│× ×× ××│××× ××│× × ×│× ×

综上所述,教师以母音带唱方式对节奏进行练习,让学生始终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节奏,提高了学生对视唱节奏的感知能力,对我们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当然,在视唱节奏教学这一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对视唱节奏的掌握仅仅是视唱学习的必要的一步,但是,节奏掌握的牢固,就会对以后的视唱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学们将在以后的视唱学习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参考文献:

[1] 《音乐节拍法》

王风桐 张林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 《中小学音乐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新世纪出版社 2002年12月

相关期刊更多

作文与考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吉林省委

幸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出版社;武汉市妇女联合会

北方作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