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vb程序

vb程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vb程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vb程序

vb程序范文第1篇

一、所用控件

在程序中将使用Winsock控件。Winsock控件是一个ActiveX控件,使用TCP协议或UDP协

议连接到远程计算机上并与之交换数据。和定时器控件一样,Winsock控件在运行时是不可见的。Winsock的工作原理是: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出连接请求,服务器端则不停地监听客户端的请求,当两者的协议沟通时,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就建立了连接,这时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就可以实现双向数据传输。实际编程中,必须分别建立一个服务器端应用程序和一个客户端应用程序,两个应用程序中分别有自己的Winsock控件。首先设置Winsock控件使用的协议,这里我们使用TCP协议。现在,让我们开始用vb建立两个程序,一个是客户端程序myclient,另一个是服务器端程序myserver。

二、编写客户端程序

首先来建客户端程序myclient。在myclient程序中建立一个窗体,加载Winsock控件,称为tcpclient,表示使用的是TCP协议,再加入两个文本框(text1和text2),用来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然后建立一个按钮(cd1),用来建立连接,按下之后就可以对连接进行初始化了,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cd1_click()

tcpclient.romotehost=text1.text

tcpclient.romoteport=val(text2.text)'端口号,缺省为1001

tcpclient.connect '调用connect方法,与指定IP地址的计算机进行连接

cd1.enabled=false

end sub

连接之后就是如何处理所收到的数据的问题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建立连接后,如果有任何一端接收到新的数据,就会触发该端winsock控件的dataarrival事件,在响应这个事件时,可以使用getdata方法获得发送来的数据。比如可以在tcpclient的dataarrival事件中编写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tcpclient_dataarrival(byval bytestotal as long)

dim x as string

tcpclient.getdata x '使用getdata获得发送来的数据

.......

vb程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VB程序设计 课程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VB Program Design Course Teaching

LIANG Desai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Qinzhou University, Qinzhou, Guangxi 535000)

Abstract VB program design is not easy to master,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master,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hold try to make first good lesson, by displaying the programming wonderfulity and practicality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et the appropriate learning ladder, induces the students to study; Hold the key, and gradually extende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Lead them to conclude, to sum up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rogramming;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est group, guides the student to learn programm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applied i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practice.

Key words VB program design;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0 引言

《VB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较强的基础课程。VB课程中的概念、编程思维比较抽象难懂,VB语言枯燥,内容繁多,对仅具有Windows初步知识的初学者来说,要学好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程序设计技巧,是值得关注和认真探讨的问题。沈国珍从《VB程序设计》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①朱勇从培养学生综合编程能力的角度提出了教学措施,②包健对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和难理解问题,提出了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③杨锦伟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尝试。④下面根据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和特点,谈谈对《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尝试。

1 通过奇妙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上好第一节课。在上第一节课时,应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这一教学模式。在简单介绍了Visual Basic的窗口构成后,应通过一些简单实例来显示程序设计的奇妙性和实用性,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需要,利用最基本的方法开发简单的应用程序,使学生对程序设计、窗体、属性、事件和方法获得直观的体验和认识。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Form、Label、Command和Text等控件来显示“Hello World! ”、“欢迎您!”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等。利用picture控件显示精美的图片,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动画程序使学生了解如何用Visual Basic开发应用程序,让学生从优美的画面显示过程中感受到用Visual Basic编写程序的乐趣,用具体有效的简单实例开发引导学生体会到用Visual Basic进行程序开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显示Visual Basic的实用价值。教师在现场操作,往窗体中添加各种控件,设置各控件的属性,编写代码,讲述并引导学生理解代码的意义,达到最直观、最鲜活、最直接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绘声绘色的讲解和点评,安排实验课,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做出来,契合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这样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这样想方设法上好入门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对窗体、对象、事件、方法、控件及其属性等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随后运用这些概念时,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学生便容易理解和接受。

2 通过设置适当的学习阶梯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VB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够独立编写程序,而学习编写程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其中,设置恰当的学习阶梯和步骤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置问题的阶梯,以学生较易理解为尺度,合理控制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步步为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练习程序设计,使学生容易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攀登、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中,可以铺设必要的过程和台阶使学生练习编写程序:第一,仔细分析问题,明确问题的要求,理清思路;第二,精选实例,精讲例题,思考用到哪些算法,画出算法流程图,设计界面,设置各个控件的属性,编写代码;第三,加强阅读程序的训练,要求学生阅读程序、写出程序运行结果、指出程序的功能等,使学生体会各种语句的功能和使用,能够读懂别人写的程序是今后自己独立编程的基础和前提;第四,引导学生做程序填充题和程序改错题,给出程序,把其中一些关键的地方留空,要求学生填充,或者在程序中有意提供一些错误语句,让学生自己改正;第五,布置相应的编程题,让学生模仿练习和完成;第六,要求学生独立编写应用程序。

例如,要求学生编程求20个整数的最大值的程序,之后再让学生求这20个整数的最小值,再求这20个整数的和与积,最后写出求这20个整数的排序方法(如冒泡排序)。通过这个实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据交换、函数MsgBox( )、选择结构及循环结构的理解和运用,在学习了数组之后,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数组来解决,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提出问题。

此外,可以根据问题特点,设置问题的梯级,引导学生思考和练习,体现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的阶梯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逐层展开和深入推进。

例如,要求学生编写程序,打印如下所示的“数字三角形”:

这是文献⑤上的一道练习题,学生看到这道题时,感到难以着手。教师可因势利导,为学生铺设台阶,让学生自己思考完成:

编写程序,打印如下的“数字三角形”:

进一步,可提出如下问题,铺设另一个台阶:编写程序,打印如下“数字三角形”:

待学生思考之后,再让学生考虑原来的问题,学生便不再感到困难,而且很快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概念多、内容多,课时少,在教学中,不必对教材中的每一部分都讲解,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基本或重要的内容详细讲授,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降低学习的难度,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再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无法讲授的内容,可安排让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在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中养成运用动态思维理解程序的习惯,积累各种算法设计技巧,加强算法的教学。算法是指解决特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是程序设计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一个问题,先分析问题,考虑问题用到哪些算法,算法清楚了,再编写代码。即,在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和数组的教学中,要明确和强化求和、求积、阶乘、通项计算、最大最小值、排序、判断素数和奇偶数、递归、过程调用、迭代计算、最大公因数、方程求根、定积分计算、数据交换、查找、字符串的一般处理、顺序和二分检索等常用算法的技能训练。对这些知识点应详细讲解。算法弄清楚了,程序设计就有章可循。

难点解决了,常用算法搞清楚了,就容易扩展到其它的问题,学生对程序设计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就容易取得成功,学习的兴趣才会持续和深化。

4 通过归纳和总结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这也是由本课程概念多、内容多、知识点多决定的。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渗透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教学,注意选择案例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和完整性,包括要讲的新的知识和语句,同时也大量使用了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知识,这样以“任务”为载体,以点带面。在学完一个单元后,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布置相应的练习。比如,对循环结构,应引导学生比较几种循环语句的联系、区别和使用,多重循环语句的使用以及For Each…Next用法等,注意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讲解。学完本课程后,还要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和总结,讲授和布置一些典型的综合编程练习题,在练习中复习、巩固所学的程序设计知识,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5 鼓励学生把自己掌握的程序设计技巧应用于实际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践是学习知识获得技能的目的和必要的途径,也是深入学习提高技能,保持兴趣,形成和促进良性循环的最好方法。在学生学习了VB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后,应不失时机,把教学班分为若干兴趣小组,每组给定任务,要求学生努力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例如,给每一组学生各布置一道用VB开发较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⑥⑦的题目,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超市管理系统等,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能派上用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布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做,要求在学期结束完成。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可以先简要介绍建立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介绍用VB连接数据库的方法,讲解常用数据控件,通过实例做必要的示范,让学生在做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真正掌握VB程序设计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

6 结束语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适当降低入门的难度,精心选择合适的实例,注意实例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典型性,合理设置问题的难度和梯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和复习,把程序设计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中,培养、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和实践,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92023-5、HYSYS-ZD01、HYSYS-ZD02

注释

① 沈国珍.《VB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7(4).

② 朱勇.论培养学生综合编程能力的几点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5(9).

③ 包健.高等代数中的概念教学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07.10(4):17-25.

④ 杨锦伟.关于《高等代数》教学改革的若干尝试[J].2007.20(1):78-79.

⑤ 刘炳文.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vb程序范文第3篇

关键词:VB;有效教学;中职

《VB程序设计》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要求比较高。由于中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感觉该课程学得痛苦、怕学,教师也觉得教得辛苦费劲,缺乏应有的教学有效性,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提升VB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乐学,根据有效教学理论,进行了一些探究和尝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和内涵

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人们一直努力探究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0世纪上半叶,西方开展教学科学化运动,尤其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有效教学的概念开始频频出现在英文教育文献中。至20世纪下半叶,有效教学作为教育科学化的产物,演变为一种明确的教学理念和自觉的教育实践[1]。随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变化,有效教学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目前,有效教学被认为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二、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有效教学探索

(一)有效的教学准备

充分的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在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有效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教学准备。

1重视对学生的诊断分析

在有效教学中,尤其应重视对学生的诊断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不同的知识储备,在课前准备中应区别对待。举例来说,由于《VB程序设计》课程中有很多属性、方法都是英文,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英文基础薄弱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为学生扫清英文障碍,克服他们的英文畏惧情绪,防止影响后续教学。但有的班级学生学习态度较为端正,能记得老师要求,课后能付出时间去记忆这些英文,对于这种类型的班级学生,只需每次课上稍微提醒复习即可。而有的班级学生个性活泼,不喜欢机械记忆背诵,对于这种类型的班级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通过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赢得游戏的好胜心,帮助学生掌握VB常见属性、方法的英文。因此,重视对学生的诊断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学案例应贴近学生生活

目前,中职学生已多为“00后”。“00后”的学生多喜欢自由,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偏爱兴趣学习,对自己周围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但目前有些教材仍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固然经典,也有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乎效果不大。讲解数据类型时可以让学生参考教室所在的教学楼,里面有大小不一的教室,将整个大楼比作计算机的存储空间,不同大小的教室代表了不同的数据类型,类型不同,容纳的人数也不同。给班级分配教室时,需要看班级的人数,防止空间分配浪费或不足。经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说法之后,大多数学生明白了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准备中,可以多动动脑筋,让教学案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二)有效的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上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1运用分层教学,帮助全体学生发展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不同。有句话说“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可是,对于同一个“桃子”,有的学生是站着摘,有的学生是跳着摘,还有的学生甚至跳起来也摘不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分层,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让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例如,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在学习If语句应用时,A类学生须完成分析语句结果题,B类学生要求结合单选控件完成选择并输出结果题,C类学生要求结合复选控件完成选择并输出结果题。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做其中的一类,并鼓励A、B类学生在完成本层次题的基础上完成更高类别题目。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每个学生均能有事可做,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教学时也形成了努力上进的氛围,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2缺失部分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谜题之所以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就是因为它们缺失部分信息。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尝试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合盘托出,故意在内容上留一部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的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技巧。例如,在教授VB菜单编辑器时,在讲解了利用VB菜单编辑器制作基本菜单后,让学生考虑还见过菜单上有哪些特殊标记,学生只要略作思考,可以找到有的菜单上多级菜单、快捷键、灰色菜单项等标记。这样,既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3适当开展竞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竞赛存在于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促使人们进步,引领人们发展[3]。在竞赛过程中,人们会有更强的获得自我成就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会大为增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开展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举例来说,在学习完控件和控制结构后,会开展一个小组竞赛,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个人信息采集系统”的项目,并进行展示比赛。这个项目难度中等,给学生半个月时间准备。教师对学生分组、组内分工、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把关。项目完成期间,学生有问题可以通过询问教师或查找资料进行解决。半个月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比赛。从程序的易用性、功能的完整度、汇报组的展示情况、作品完成中期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组间投票点评、教师投票点评,肯定优秀之处,补充不足之处,并对各类优胜组进行奖励。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对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并学以致用,对软件开发有了初步的了解,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很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并不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更多是让评价起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评价时,要去除传统的评价方式,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减少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自信[4]。例如,课上要求学生完成一个VB程序,在教学评价时,可以设计如下奖项:界面设计奖、代码优秀奖、独立思考奖、进步较快奖、展示勇敢奖、回答积极奖等奖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收集过程材料,让教学评价能兼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使得人人都能体会到成功,激励学生学习。

三、结束语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建立起高效的课堂,为学生发展提高良好的帮助。《VB程序设计》作为一门较难的专业基础课程,更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采用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率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使得VB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琪,谢洵.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教学有效性研究——基于学习者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15(10):83-90.

[2]陈晓端.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和启示[J].比较教学研究,2005(8):56-60.

[3]明庆华,谷木荣.有效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J].中国教育学刊,2015(5):32-36.

vb程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VB程序设计;教学策略

初三学生的思维及认知尚处于发展与完善的阶段,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解决VB程序设计枯燥、难懂的问题,如何针对学生开展富有构造性、创造力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形象比喻,注重贴近生活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部分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接受和理解的难度较大,尤其是程序设计的部分概念、算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巧用生活实例,用形象比喻的方式让学生轻松接受。如当学生要理解变量概念时,就可提出问题:在两个瓶子中,一个装了水,一个装了油,如何互换两个瓶子的液体?部分学生想到借助第三个瓶子的解决方法,类比程序设计中的变量,变量概念的理解就变得容易了,且学生不容易忘记这种比喻。又如,在讲到“事件驱动”这一概念时,我举了个例子,就如我们拿针扎气球,拿针扎气球这是一个事件,扎完后气球会破,这就是对“扎”这个事件所做的响应,而在VB里,就扎气球这个动作,就要为这个动作编写程序代码,编写代码就是事件驱动程序。这样进行类比,学生就容易理解到底什么是事件驱动了。

二、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从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但在学习VB时差异并不明显,因为可以说所有人都是从零开始,如在学习态度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主动型、被动型、放任型三类。主动性强的学生,能认真听讲,认真练习,他们接受新知也就快;主动学习的男同学比女同学普遍接受的要快,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能很快做出来,女同学相对而言就慢一些。而对被动型的学生来说,老师就是一个“监视器”,老师来了就赶快做,老师一走就开小差;放任型的学生不但在思想上放任自己,在行为上更是放任自己,不想对自己的行为做约束,上课不是说话,就是摧残微机设备,一堂课下来对他们是一种煎熬还何谈收获。鉴于此,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就选择实施分层教学。如,在我所带的2009届九(4)班的学生韩×、金××,他们对程序设计很感兴趣,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就比较高,除过要求他们完成要求的练习外,还增加难度,布置一些没讲的,有一定难度的程序,当他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适当地给予一些提示,让他们通过自学来达到自我探究的目的。他不但能完成课堂上的小练习,在他们的带领下还能带动班里一批学生讨论探究完成我所布置的额外练习。2013届的章××、周××也是如此,往往能带动一帮同学比拼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不同班分层是在不同的班级中实行分层教学,有些班级因为生源、环境不同等,学生整体素质比较差,这样再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对他们有点难,针对这种情况,就是对不同班进行分层,差别大的班级,整体降低要求,哪怕只是知道一点点关于VB的知识、素养,只是会绘制程序界面也行,避免流于形式而使整体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比如,2009届的九(7)班、九(8)班,因为七年级时学生还在胜利中学没有合并过来,微机课一年没上,加上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基本没接触过信息技术,他们两个班的基础都差,与九4班韩×所在班就是两个不同的档次,这样就不能采用同一个模式,只能整体班级分层,7班、8班学一点是一点,渗透信息素养也算达到目的。2013届的12班班风差,学习氛围差,只能整体降低要求,以培养兴趣为主。

三、循序渐进,逐步实现过渡

这套教材是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需求编写的。但考虑到初三学生认知的规律,一开始就学习设计程序界面,编写程序代码,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容易伤害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先给一段关于一元二次函数的程序代码并运行,学生一看,在VB中一元二次函数图像这么容易就画出来了,就会提起兴趣,然后再尝试着让他们就已给出的程序源代码,如果改变一下x轴、y轴的颜色该怎么做?抛物线的颜色?或是把y=x2这个函数变成另外一个函数如y=3x3+2等等,这样让学生先来领略VB的编程魅力,再自己动手对给定的程序代码稍做修改并运行,这样初步感受VB编程的独特魅力,然后再过渡到设计一个计算器的程序界面并为其编写程序代码,这样就不容易伤害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以上几点是对VB程序设计教学实践的心得与体会,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程序设计思想及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围绕该目标,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米文丽.《VB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5(1):103-105.

vb程序范文第5篇

程序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有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等。

1.1《VB程序设计》课程中项目的设计

1.1.1章节项目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采用了“大项目、小案例、任务驱动不断”的教学模式,设计并选取与生活相联系的合理的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项目。针对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设计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综合项目,但是这门课程知识点较多,要想完成这个综合项目,学生首先必须熟悉VB开发环境、掌握VB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各章节的知识点内容。为了配合整个课程最后综合项目的完成,在具体的教学中按照教学内容由易到难,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安排了13个章节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各章节中的知识点。项目一:由现实生活中的汉诺塔游戏、交换两个杯子中饮料的问题,引入一个利用VB程序解决两幅图片对换位置的具体案例,使学生熟悉VB集成开发环境以及各种窗口的使用、掌握常用控件对象的建立以及布局、利用VB开发简单应用程序的步骤、并初步引入程序设计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两数互换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得出两数互换的问题和两幅图片互换位置是一类问题。项目二:编写一程序,在屏幕上显示“欢迎来到VB世界!”,并输入自己的名字。使学生熟悉VB编程四部曲———界面设计、相关对象的属性设置、相关对象的代码编写、调试运行,尤其注意程序的调试过程。项目三:设计一个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转换的程序。通过这个项目熟悉VB的数据类型及其运算,掌握VB的常用标准函数、变量以及常量的使用等语法知识点。项目四:利用输入函数输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编写程序计算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根或虚根,用输出语句输出结果。熟悉常用的输入输出控件、掌握Print方法、Inputbox()函数、Msgbox()函数和Msgbox过程的使用方法。项目五:设计一个账号和密码的输入检验程序。规范整理英文文章,即对输入的任意大小写的英文文章进行整理,规则是:所有句子开头应为大写字目(句子是以符号“?”、“.”、“!”作为结束符的),其他都是小写字母。使学生熟练掌握程序三大结构中的选择和循环结构。项目六: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进行输入统计,找出所有成绩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全班成绩的平均分等。使学生掌握数组的使用。项目七:编写一个函数,在已知的字符串中找出最长的单词。假定已知字符串中只含有字符和空格,空格用来分隔不同的单词。通过该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过程程序的设计、实参、形参等基本概念。项目八:常用控件的使用。设计一个类似Win-dows记事本的应用程序,并完善其各项功能。通过该项目使学生掌握菜单、对话框和多重窗体程序设计。项目九:导入手机号码文件,编写一个手机选号程序,比如说选出手机尾号后四位相同的手机号码等。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文件的相关操作,利用文件能够建立简单的应用程序。项目十:建立本班同学信息库,具体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寝室电话、手机号码,并用数据控件及绑定控件实现对同学信息的浏览,并实现按姓名查询相关人员的基本信息。通过该项目掌握VB数据库的相关技术。项目十一:设计多文档应用程序,熟悉VB高级界面的设计。项目十二:用MMControl控件设计一个录音机,用API函数设计一个用户化的CD播放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VB多媒体程序设计。

1.1.2阶段项目

为了使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糅合各章节零散的知识点,使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将整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选用一个打破章节限制的阶段项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有一个阶段性较完整的认识。这三个阶段依次是实践的开始阶段、实践的展开阶段、实践的结束阶段,分别对应阶段项目一、阶段项目二和阶段项目三。每个阶段中抓住关键教学环节,按照“大项目、小案例、任务驱动不断”的具体教学流程组织教学。阶段项目一:选用简单的项目,如蝴蝶飞舞、字幕滚动的项目。由于是初次接触计算机编程语言,所以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的入门学习很关键,如果按照常规授课方法,依据书本上的章节内容安排依次讲授VB语言发展史、VB语言特点以及编程环境等内容的话,学生很难接受,往往是听得稀里糊涂,不知道学习VB究竟有什么实际作用,从而会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导致学生对VB知识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为消除初学者的畏难情绪,第一阶段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让学生对VB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了解VB的编程环境和编程步骤,以及VB面向对象、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万事开头难,一旦学生对VB产生了兴趣,就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阶段项目二:难度稍微加大,选用计算器项目。通过本项目,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控件数组的含义和设计使用方法,以及简单下拉菜单、常用数学函数的使用、过程函数的编写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注意可视化界面的设计,因为友好美观的人机交互界面,给人赏心悦目感觉的同时是软件的门面。阶段项目三:选用综合项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个项目让学生真正了解掌握软件的开发过程。虽然这个项目比较难,但是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会变得容易接受理解,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点的一次巩固和进一步更深入的理解,更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领会掌握编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开发一个软件的完整步骤。三个阶段通过运用“大项目、小案例”,每个阶段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去学习,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相结合,以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知识,使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和知识的理解。

1.2《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案例选取

有了已经准备好的各模块的项目,并展示给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后,就会想这些项目是怎么完成的,任务就落到各个模块项目里面具体的案例上了。由于VB程序设计授课内容多,授课时间紧张,按各知识模块划分选取项目后,在每个项目里面,按项目选取具体案例或是进行设计各项目的各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实际就是一个个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可以在原有案例的基础上逐步改变或增加一些条件,将应用进行引申,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中兼顾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3任务设计

围绕每一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知识点,设计相关的项目,并在各个项目中采用了系列案例以及完成各功能模块的案例,为了让学生更加熟练、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在各知识模块的学习中设置学习情景,给学生留有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同时根据各知识模块提出了单元任务,单元任务设置两个层次———基本任务和提高任务。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有差异,对于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不但要完成基本任务,还要完成提高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基本任务。由于时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分析任务,在上机实践课以及课余时间去完成任务,最后做任务的总结。有了兴趣和任务的驱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他们会通过查阅相关书本、浏览网络资源、同学之间互相协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开发应用程序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学生知识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知识面也更广、更大了。学生不会再觉得教学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二人转”。在相互的配合以及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学顺利完成的同时学生个人的知识库也得到了构建。

2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