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迢迢牵牛星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笔者认为,古诗教学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蕴含的美是整个教学的基础。
一、激情诵读,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有很多古诗的诗句就是乐曲的歌词,古人非常善于用吟唱的方式来表达古诗的内容,因此音韵美是古诗的一大特性,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性与韵律性。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语言的音乐特性,引导学生在激情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
1.感受古诗语言的押韵美。古诗特别强调尾字的押韵,使人读起来有琅琅上口之感。在初中生初读一首古诗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找准这一首古诗的韵脚,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其押韵美。如,在教学《迢迢牵牛星》时,在学生初读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圈出这一首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并找出这一些字的相同特点,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就会发现《迢迢牵牛星》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因此,在读的时候就非常顺口。
2.感受古诗语言的节奏美。古诗在语言上除了具有押韵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很强的节奏性。在引导初中生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读出古诗的这一种节奏美。还是以《迢迢牵牛星》的教学为例,这一首古诗被称之为五言诗之冠,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可以分为三个节拍,要让学生明确可以用“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节奏对这一首诗进行诵读,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五言诗与《观沧海》等四言诗相比在节奏上更加灵活多变。
韵脚和节奏是古诗语言的两大特点,也是构成古诗韵律美的重要元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让他们感受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语感。
二、引导想象,感受古诗留白的意境美
古诗篇幅短小,但却意境深远,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古诗的留白艺术,也是古诗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的空白之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感受古诗留白之处的意境美。
(一)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意象之外的意蕴。意象是构成古诗意境的重要元素,在古诗中,诗人常常在运用意象时存在虚实结合的特点,往往存在古诗意象本身意义之外的意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中的意象进行解读,挖掘意象之外的留白意蕴。如,在《夜雨寄北》这一首诗中,诗人李商隐运用的意象是“巴山”“夜雨”“涨秋池”,从意象的表面上看,这一首诗写的内容是秋雨,但实际上从这一些意象之中却隐含着诗人对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想念,可是在诗中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这就是这一首诗的意象留白之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这一首诗写了秋雨,你们觉得秋雨会使人产生哪一种情绪?”这个问题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秋雨”能够使人产生思念之情,此时,教师再补充诗人李商隐写这一首诗时的背景材料,学生就能够深入理解这一古诗所蕴含的诗人在绵绵秋雨中对自己妻子无尽的思念之情。
(二)引导学生补白古诗留白之外的空间。初中生完整理解一首古诗意境的过程离不开对古诗留白之处的补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古诗意象的美感。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古诗留白之外的空间。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初读找出诗中的九个意象,之后,再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通过游子的羁旅愁情这一线索把这一些意象串联在一起,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样,学生就通过补白使整首诗的意象空间得到扩展,充分感受到这一首古诗如画般的意境美。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初中生对古诗的留白之处进行想象和补白,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利用想象思维对静态的古诗文字进行动态的意象解读,从而有效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深入挖掘,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
古诗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虽然篇幅短小却情感丰富,情感也是古诗的灵魂,是古诗的生命,古诗语言之外的情感美往往能使读者振奋人心。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的语言和意象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感受其蕴含的情感美。
(一)利用音乐烘托,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前面已经提及,在古代诗与曲是合二为一的,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的内容,选取适合古诗情感的乐曲进行烘托,利用乐曲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蕴含的情感深处。如,在教学《观沧海》这一首古诗时,在学生进行诵读与学习时,可以配上《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背景音乐,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观沧海》这一首古诗所蕴含的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并且与之产生共鸣,充分领略这一首古诗情感上的壮美。
(二)利用图片渲染,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在一首古诗中,诗人往往会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从而给读者描绘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图片展示对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进行渲染,从而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如,《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古诗,可以说是句句写景,但却又句句含情,在这一首诗中所描绘的九个意象看似写景实为抒情,表达了游子的愁思。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一首诗描绘的景色,再现诗的画面:在夕阳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融为一体,但却都是围绕“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情感主题展开,从而把握诗人感伤的情感。
阅读教学效率普遍不高,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教材。
通俗的教学状况是:就课文教课文。教师就课文的内容进行细碎的提问,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肤浅的解答,在看似热闹顺畅的虚假分析中,完成对课文的所谓“解读”,其实只是从课文的表面掠过而已。
研究课堂教学效率,强调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着力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利用课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本,蕴藏着丰厚的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需要深入挖掘。这些教学资源,如果用分类的方法进行提炼,大体上可以分为8个类别:
1.文体、文化、文学、文章知识类;2.生字、词语类;3.句式、段式类;4.朗读能力训练、背诵积累材料类;5.-般阅读能力训练材料类;6.高层阅读能力训练材料类;7.思维训练材料类;8.写作形式借鉴材料类。其实,在善于运用教材的教师眼中,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具有上述8类材料的利用价值。
我们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论语)十二章》中提取两则语录来进行观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首先,此两则语录承载着知识教育、字词教学、朗读和背诵的训练任务。
其次,从一般的阅读能力训练来看,可用来训练学生的概括、翻译、阐释文意的能力。
再次,从高层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来看,可用作“比较阅读”的材料,设计品析活动、让师生探究它们“都”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孔子和颜回的高贵精神境界。
最后,从写作思维训练看,这两则材料都含有生动的句式,都表现出了精妙的章法结构和叙议结合的手法,能为教学所用。
语文教材蕴藏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应智慧地利用它,主要完成5个方面的训练任务:
1.语言训练,表现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的特点;2.读写技能训练,正如课标所说,“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3.进行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4.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训练;5.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得到熏陶感染。
关注到上述5个方面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师就有可能逐步建立“利用课文”的教学理念并真正学会利用课文展开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活动。
如诗歌《迢迢牵牛星》的教学。
训练活动一,诵读。把握语速,读好节奏,读好叠词,以声传情,表达深沉的思念;然后当堂背诵。
训练活动二,描述。用课堂“微型写作”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动笔,描述这首诗的情节与细节。
训练活动三,鉴赏。话题:探析本诗的表达之美。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指导学生从内容、形式到手法等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欣赏,让学生有角度之美、思念之美、语言之美、情节之美、细节之美、转折之美、叙议之美、音韵之美等文学之美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