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萌芽阅读答案

萌芽阅读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萌芽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萌芽阅读答案

萌芽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案例一:(苏教版《在莫泊桑葬礼的讲话》教学片段)

现象――情感失落

师:读完全文后,你怎样把本文分成三部分?

生:纷纷说出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看看自己的答案后)引导学生说出和自己一样的分段方法。

生:在书上记下答案。

师:(投影)第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段表现莫泊桑哪些性格?

第三段回忆莫泊桑怎样的文学成就?

第四、五段评价莫泊桑的句子有哪些?

生:几个学生说出和老师一样的答案。

反思――注重知识积累,丢失情感体验。

上述案例中,我发现学生很少参与,课堂冷冷清清,我自己课后也作了认真的反思:这节课中,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把文本肢解成几个表层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和自己相同的答案。而学生也仅在教师的调控下,从开始的情感冲动,到中间的情感压抑,到最后的情感丢失,学生无阅读乐趣,仅冷眼旁观,终形同木偶。阅读的全部意义和目的早已被简单地理解为“理清脉络”、“筛选信息”,教师严格调控课堂,把学生的阅读激情扼杀在萌芽状态,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就这样被挤得无立锥之地。上述案例的弊病是取其知识之“花”,而不取情感体验之“实”。其结果必定造成学生阅读激情受挫,学习个性泯灭,阅读情感丢失。

案例二――情意浓浓:(苏教版《在莫泊桑葬礼的讲话》教学片段)

现象――情感三步曲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从殷雪梅为救学生献身而十万人送行的事例激情导入,并提问:如果一位世界名人离世,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情感迁移)

师:(学生读课文后)请以“我认为莫泊桑是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分别从性格、情感、成就等方面回答。(学生从内心敬佩莫泊桑)

二、江舟司马青衫湿

师:根据文本和你平时的积累,从国别、年龄、爱好、作品几方面帮助莫泊桑建“个人档案表”,并依据你的个性,补上你认为档案表还要加上的内容。

生:完成有个性的档案表。(学生从多角度产生情感体验,并总结出莫泊桑“英年早逝”这一结论,深感痛惜)

师:配乐并指定学生以哀痛的语气朗读品味你认为精彩的课文语段。(学生如亲临追悼会现场,激情泣读,情感同作者共鸣)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沉静于哀痛的氛围,面对莫泊桑的遗像,模仿“感动中国2005年颁奖词”,写一段总体评价的话。(学生用笔抒写真情)

师生:面对遗像,播放哀乐,以“默哀一分钟”的方式,缅怀英年早逝的莫泊桑。(学生沉静在悲痛的氛围中)

反思:打破话语霸权,多维情感共鸣。

这节课我看到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和学生一起品尝到阅读的乐趣。课后,我在备课笔记写下如下一段反思:真正的阅读就应该这样与文本快乐地对话,它意味着学生情感的自由,学生可自由地投入情感,自由地驰骋心灵;真正的阅读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可享有选择的自由,可以保持自己的阅读个性;真正的阅读还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完全可以用欣赏、怀疑的目光去审视作品,评判作者,完全可以打破作者、编者、教者的话语霸权,不同的观点均可得到宽容、接纳和认可。学生自觉地把阅读当着一种情感享受,以达到和文本、作者、教者的和谐共鸣。

评析:寻找失落的情感,还学生一片“情”空

萌芽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二学生;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高二的学生,已经开始面临高考的压力,在做好易拉分的学科(例如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应该将目光集中在语文,语文作为传统学科,很多人都不重视,但是在高考的时候,很多人在语文学科上出现了失误,导致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考对语文学科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高二比较轻松的时候,要注意打好语文的基础,做好平时的累积工作,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语文水平。

高中语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类是语文常识题、一类是语文阅读题、还有一类就是写作,实际上语文阅读和语文作文的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平常做好语文阅读的积累能够有效的提高语文写作的能力。如何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要做好以下三个部分。

一、扩大自身的阅读量

高二的学习进度不是非常的紧张,因此学生应该定好学习计划,在完成其他各科学习内容和作业后,每天给自己留下一个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这个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是中外名著以及优秀刊物(阅读的书单可以通过老师的推荐),而不是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各种青春文学、忧伤文学和穿越小说之类的快餐文化、庸俗小说,这类书籍对提高语文阅读没有丝毫帮助,反而会在学习的时候分心。但是因为中外名著具有枯燥性、晦涩性等特点,不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时就应该给自己制定目标:一天看十页或二十页书籍。经过一年到两年的阅读,总能看完两三本书、因此能够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也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眼界和思想深度。另外,除了加强对名著的阅读,班级还可以建立图书角,集体订阅《读者》、《萌芽》等优秀刊物,通过阅读这些刊物上的简短文章,体会文章作者的意图,促使自身努力思考;积累优秀的例子,为写好作铺垫。除此之外,要将阅读过程与生活相结合,将阅读得出的思考融入生活,提高自身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加大对语文阅读的练习力度

很多人都觉得语文是不需要练习的,实际上想要真正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需要一定的练习量的。想要有效的提高语文的阅读水平,首先要做好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其次,就是要加强对考试中的语文阅读练习。语文阅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古诗词的赏析、第二是文言文阅读、第三是现代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想要获得高分就必须将这三个部分做好,对第一部分的古诗词阅读,需要平常做好积累,不仅有利于提高古诗词阅读的能力,还能将古诗词充分运用到作文中,提高作文的写作的水平。古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同样的道理。第二部分是文言文阅读,想要有效提高这一部分的分数,就要对平常上课的文言文多加阅读,背诵;由于文言文的枯燥无味,想要课外额外阅读文言文是非常困难的,文言文阅读中很多的类型的题目在课本都是有出现,只要做好课内的阅读,就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第三部分是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在整个阅读题中占有比较高的分值,也非常能够拉分。想要做好现代文阅读,就要对文章和作者的思想进行反复分析,这就需要大量的联系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在平时做语文阅读时,首先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不能直接的看参考答案,各种类型的题目只有自己接触过才能做出针对性的回答;另外,将答案写出来之后再将其与参考答案做对比,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然后对答案进行分析,为什么答案中会是这个结果,做出反思。

三、做好语文阅读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前两点都是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水平,但是,除了要自己努力之外,还要需要老师的帮助。在学习和练习语文阅读时,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完全了解自身的缺陷,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但老师可以,老师可以很简单地看出学生的缺陷,并予以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提高成绩和语文阅读能力。在做语文阅读练习的时候,可以根据老师的想法,更加简单深入的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老师讲解的时候要注意老师分析的点,让老师的思想带着思考。除此之外,在听老师的讲解过程中,要注意时刻思考,要保持自身的思想。《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也得实践。”只有做到融会贯通,才能使得自身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才能达到提高语文成绩的目的。

总结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不单纯只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这是对学生一生都非常有益的能力,它会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的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认识到世界是如此的壮阔与美丽。将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才能促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但是,在现阶段,仍然要重视语文学科,提高自身对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做好对云阅读的练习,获得有效的答题技巧,这样才能使努力有成果。

【参考文献】

[1]邹宝生,吴伟昌.《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现状与对策》[J].《语文知识》,2014(11)

萌芽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浙江高考 文综卷 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6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02-02

浙江省高考第38题,通三则新材料,设置一些问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原题重现

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表1)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

2.命题立意及能力水平考查说明

今年浙江高考关注江南经济的历史变化,结合了地方发展主题。本题属于文字材料常规类型考题,提供的材料含有一定的古文,总体新颖。但不管材料多么新颖,总能在书上找到知识的依托,本题依托的是中国农业文明、商业文明的演化和相互影响的一些史实,以及中国江南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突出事件,通创设新情境,新的设问角度,衍生出一道综合性试题,并最终上升到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高度。

要想做好此题,学生除了具备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获取解读材料、调动运用知识以及描述、阐释事物能力外,更应具备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此题的命题本意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要求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对历史知识进行认知和探究,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好本题学生还应掌握基本的史学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并能学以致用评判历史问题。

从设问和答案设置来看,本题难度属中下等,第3问要求按规定思路考查概括能力,有一定的区分度。

3.考点分析及史观渗透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3)简述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浙江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历史)的具体规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商业的发展。(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以上两种规定基本一致,考试说明删除了“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商业只笼统规定“商业的发展”。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内直观知识点: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商业与农业的关系、明清江南经济的发展、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等。一类是隐性知识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运用和结合。

4.解题思路分析

本题是一道纯文字材料型综合题,由三则原始材料和多个设问两大部分组成,具有学术性、创造性、时间跨度大等特点。

解好此题的关键:(1)学生读懂设问。(2)时空背景定位准确。

具体思路是:对照设问仔细研读材料,提炼材料中的信息,结合必修二中国古代和近代经济发展相关史实,综合思考,最后规范表述成文。

5.讲解试题,指导作答:

对于本题的解法,大体上可按以下几步操作:

5.1看设问

一般来说,考题难度并非由材料决定,而是由所设问题决定。设问能告诉我们材料的主题是什么。设问的角度不同、限定词隐蔽,答案的要求就不同。不要一头扎在材料中,读完了还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意思。

三小题的设问主要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通看设问,弄清楚问题指向、审清答题要求,带着问题去读材料,从而选择依据课本知识或者引用材料原文回答,抑或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看法回答。

5.2读材料、取信息

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看材料,查找有效信息。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凡是属材料部分的内容都应读到、读懂,包括材料的标点符号、注释、材料出处、按语等,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取信息,就是结合所设问题,对研读出的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归纳提取,属于读材料之后的再处理环节。高考历史题的史料是非常新颖的,但是新材料所设的新情景再新也仍不会超出中学历史所学知识的范围,新材料和高中所学知识必有联系。

必须指导考生用定位分析法来解题。定位分析法就是把问题放在特定的空间、时间背景下进行分析。确定材料的时空特性,否则无法答题。背景定位则需要多角度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背景,弄清楚当时的阶段特征。

指导学生从新材料中搜寻“问题”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线索,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并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以及作者的立场如何。

提取有效信息时,一是注意分层提取有效信息,归纳三则材料各自的核心思想,并对其进行重组和提炼处理。二是从关键词中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属于文言文材料,应结合古汉语知识及利用古代史相关内容,弄清材料意思,但不必像语文课那样斟字酌句,只要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如材料一“计日受值”、南浔镇“烟火万家”、“明清史志材料”。

材料二,属于诗歌,较通俗易懂。明确要求结合时代大背景――“1840年后”。

材料三,现代文字材料,阅读障碍较少。但是要注意“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重要结论所蕴含的意思――客观影响分析。

提取信息是为运用信息服务的,在看了设问、新材料、提取了有效信息之后,接下来,就该运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了。这也是解题方法中的最重要一步。

5.3规范行文书写

(1)观点准确、全面

答题时应特别注意材料的主旨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变化,第一问“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需要结合文明史观,第二问“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和第三问“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注意结合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组织答案。另外,注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非只考查对江南经济的影响,需要处理好个别与整体的关系。

行文书写一定要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根据设问的限制条件作答。切忌脱离材料、不时空定位、不认真提取信息,就跟着感觉走,直接凭感觉答题。

(2)行文规范

行文规范,就是规范地描述、阐释事物,表明自己的观点。

一是设问中的学科术语解读准确。比如分清“基本特点、关系、主要变化”、“重大变动”、“概括”、“影响”这些限定词的含义。

二是答案行文要用历史专业术语作答。比如“小农户个体经营”,就不能随便写成“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加速解体”也不能简单写成“自然经济解体”。“农产品商品化”、“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等等大量历史术语,都已约定俗成,行文时要注意用词精确。

三是要点化。避免杂乱无章,关键词突出,要依据设问、紧扣材料,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地作答。文字语言运用要逻辑严谨且史论结合、详略有据。

四是条理化。条理化是行文最后要求。条理化包含层次化、序号化、段落化、导引词的合理运用等。

6.本题价值拓展与反思感悟

6.1本题不足之处及价值分析

本题在“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方面,材料和设问的设置较为欠缺。“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能力则几乎未涉及。还有一个不足是,第一设问“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基本与材料无关,导致设问与材料脱节明显。第三设问限定“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间跨度是“19世纪”,而参考答案却忽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显然不够全面。

但是本题以小见大,以江南经济发展变化,探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变化,进而涉及了国家的发展和命运。通新颖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描述和阐释事物”方面效度较好,仍具较高价值。

6.2反思感悟

总之,本题体现出在新课程之下的历史教学的方向和材料式解析题在能力测试方面的重要作用,也给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思考: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关键是以课标为“本”,从“点”、“线”、“面”三方面突破,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利用时间、导语、单元小结等把内容线索化。

(2)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平时加强学生对史料处理能力的培养。重视材料解析题的训练方法指导,注意培养学生对材料(包括图片、文字、表格等)阅读、理解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指导定位分析法的运用和规范化行文书写。

(3)注意渗透新史观和结合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历史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这几种史观是最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新视角,结合复习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和事件的思维能力。

附本题参考答案:

38.(26分)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资本主义萌芽。(2分)

萌芽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开放性 创新能力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而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也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这样就能激发创新的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另作设计等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重视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在“教学建议”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有利于改进传统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违背了阅读规律。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第三册的《秋天》一文,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秋天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 “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 “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

五、倡导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 “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

萌芽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所以,教师要通过历史学科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学生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自学,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出时间和自学环节,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其次,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历史课本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回答历史问题的主要依据。历史课的自学是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历史课本知识,做自学笔记,回答一些问题等途径实现的。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知识的难易情况、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阅读自学。下面简单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1、“提纲式”阅读法。对理论性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自学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说出各自的见解,再由教师归纳意见,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2、“习题式”阅读法。所谓“习题式”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自学,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选编习题很重要,习题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问题中显示出来,而且习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问题,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乐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鼓励学生说“不”,激发学生有“不唯书”、“不唯师”的探求精神。

1、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程,开始发现问题有了联想萌芽,教师及时给于诱导、表扬。比如:我们在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时,有的同学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大运河修建在当时究竟有什么作用?”等等。这些提纲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此时,教师把握时机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提问的兴趣就更浓了。从而培养了学生提问能力。

2、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要有意创设一个个暗藏玄机的问题情景,刺激学生好奇心的膨胀,奇而生疑,产生问题。初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荒谬的、幼稚的,但这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想了解的,想探究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表扬学生勇于提问的精神,婉转、耐心地作出解答。也有的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鼓励这种“求异思维”,和学生们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和学生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

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每一小组由4—6个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同学组成一个集体,在面对问题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在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现在的历史教学,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运用这种小组合作的方法,发挥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向别人提问和解答他人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能力,更促进了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供了重新整合思想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加思维的碰撞,从而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相关期刊更多

红领巾·萌芽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新远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德语人文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