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兰亭集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兰亭集序范文第1篇

一、结构自然有致

序是固定在书、文前边的,主要是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的意旨、编排的体例或作者的情况等,有时也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的体裁,有的近似议论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还很像是散文。作为书序,《兰亭集序》具备了这样的结构特点,即介绍了作诗的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 ),作诗的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成书的经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著书的意义(后之贤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但不同的是,本文还由宴游活动借题发挥,谈到生死观,从而论及人生的意义,其哲理思考,显得与众不同。

二、语言洗练灵动

本文仅325字,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来写,满纸淋漓,美不胜收。写景,作者抓住事物特征,仅用16个字就描绘出暮春江南的新丽景色,渲染了兰亭清幽的气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叙事,作者也用了十分简练的语言,就这一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记了宴游的情形。所用皆是普通词汇,极少用修饰的形容词,却将一些重要的细节写了出来,如“畅叙幽情”四字就写出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抒情,作者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全文干净洗练而意蕴丰富,有顺乎自然的朴素,有出自内心的真挚,还有清新隽永的丰富。

三、主旨豁达浅近

兰亭集序范文第2篇

文中第三自然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一句中,“俯仰”一词注解为“时间短暂”。这会导致两个问题:

其一,与后文用词重复。本自然段又有“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句,此处“俯仰”未注解,意为沿用前文注释,即“时间短暂”。此处这样解释没什么问题,可这样一来,在同一段中,“俯仰”一词作为同一义项重复出现,这似乎说不过去。古人为文一般忌重复用词,更何况表时间短暂的词太多太多,为何非用这个词不可?

其二,与前后文脱节,导致文意不连贯,令人费解。前文“人之相与”,意为“人与人的交往”,这与人生短暂的感慨关联不大。于是,配套教参上把此句翻译成“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这仍然牵强。人生短暂,与人们是否交往或“生活在一起”没必然的联系吧?后文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儿列举的是两种状态的人,他们或把自己囿于一室之内,或以狂放的样子出现在世人面前。很明显,这两种人生,都不是正常的状态,我们可以感慨他们的人生短暂,但还有更多既不“悟言一室之内”又不“放浪形骸之外”的普通人,他们的人生就不短暂吗?“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王羲之列举的“人们”,为什么会漏掉更多的普通人呢?因此,“俯仰”一词如此解释,必然会导致本自然段文意不通,中心不明。

其实,对于“俯仰”一词,《辞源》早有解释:“应付,周旋。”例句就是《兰亭集序》中的这一句。如此解释,既避免了用词重复,而且文章内容到此不但不会卡壳,反而豁然开朗。那么,这句话就应该翻译成:“人与人的交往,应付周旋一辈子。”怎样周旋呢?用两种方式躲起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人之间的交往为何要应付周旋呢?这就涉及文章背景及中心的理解。

就社会政治生活而言,魏晋时期是秦汉统一后最不稳定的历史时期。先是三国鼎立,进而是司马氏与曹魏政权的较量,政治风云变化莫测,仕人站错队伍,必将引来杀身之祸。东晋移鼎江南,门阀制度达到鼎盛,依旧是矛盾重重,人们普遍感到生命之短暂、人生之无常,为了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去,消极避世就成了仕人的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于是,仕大夫们有的归隐山林,聚在一起,谈玄论道;有的追随自己的喜好,放浪形骸。一“静”一“躁”,都不问世事。但不管哪一类人,他们采取这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与两大政治集团应付,周旋。“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阮籍的猖狂酣饮,实为保全自己。陈留外黄人范粲及其子范乔均是因为魏晋禅代,辞官不做,范粲以疯病为由不再入仕,“粲因阳狂不言,寝所乘车,足不履地。”范乔“好学不倦。父粲阳狂不言,乔与二弟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没,足不出邑里。”可见,范氏父子均是因为政治原因不再入仕为官,选择了隐士生活。本次兰亭聚会,较多此类思想状况的人,王羲之试图规劝,也是善意地批评这两种人的消极避世,浪费生命,面对他们的诗文,于是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慨。

可见,“俯仰”一词如此解释,本自然段方文意贯通,中心突出。

兰亭集序范文第3篇

《兰亭集序》是我国古典巨作,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全文语言简洁而层次分明,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韵律和谐。原文是文言文题材,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运用大量的英汉对比研究知识笔者在翻译该篇文章的时候主要遵循严复的翻译标准,尽量还原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利用英汉对比知识,使译文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从而达到“达”和“雅”的标准。

二、翻译方法和技巧

中国传统文化源于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中心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因此形成了汉语模糊性、感受性、整体性、和后遗性的特点。英语发源于海洋型地理环境的西方文化,具备科学性、演绎性、前瞻性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作指导。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与意译、归化和异化,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在文言文翻译时我们需灵活应用这些方法和技巧以译出上乘佳作。

三、汉英语言差异与翻译方法

1.静态和动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中有多个实义动词,反映出汉语多用动词和动词短语的特点,表达呈动态倾向。而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其他含有动作意味的概念转化成非谓语动词以及名~、介词来表达。因此核心词是“look forward”,其他的转化为非谓语动词形式。另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句也采用非谓语动词的翻译方法。静态与动态差别是英语与汉语的显著差异。英语中的动作意义常常借助于名词、形容词、介词或副词来表达,句中少有动词。相反,汉语中动词出现频率很高,动词甚至可以充当几种句子成分,因此常常是一句出现若干个动词。了解了英汉语言的这种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将二者语言特征加以转换,可以使译文既能更好地忠实于原文,又符合各自的语言习惯。

2.抽象和具体。英汉对比研究表明,汉语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具体性。而英语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丝竹管弦之盛”一句中,用具体的“丝竹”指代音乐,符合动态汉语使用具体词汇的特点,在译文中,考虑英语抽象的特点,因此译为“no music”即可。另外由于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西方人与自然相对立世界观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穿透语言的表象,实现抽象和具体的相互转换,从而达到“达”和“雅”的翻译标准。

3.替换与重复。《兰亭集序》一文中有大量的排比、对仗、对偶、四字结构,这反映出汉语音节匀称、词句整齐对称的特点。而英语语句结构长短不一,因而在汉译英时,采用替代、省略、归纳等方法。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四字结构词语采用归纳法都译为“towering mountains ,majestic peaks, thick trees,tall bamboos”句式上采用“in the pavilion”引导的倒装句,照应汉语的对仗结构。而“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一句中“毕至”“ 咸集”为对偶式短语,意义重复。一般说来,除非有意强调或出于修辞的需要,英语总的倾向是尽量避免重复,讲英语的人对于随意重复相同的音节、词语或句式往往感到厌烦。因此译为“all gather”即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中“郎,清,惠,畅”形成整齐的汉语结构,在英语译文“the sky is clear, the air is fresh and the breeze is gentle.”保留了句式之美。另外“信可乐也”“ 岂不痛哉”句式对应,译文“How amazing it is!”“ What sadness!”采用了重复的感叹句型。如此,译文既兼顾了汉语的句式之美,达到“信”的标准,在“达”和“雅”方面也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对等。

4.主动和被动。以承受者为中心,句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表达的是客观道理,因此在译为英语时,应客观描述这一道理,采用被动语态,而且这也符合英语客观逻辑的道理。“ 感慨系之矣”一句主要考虑上下文的衔接,译为“a feeling of poignant regret was arisen”更能使句子过渡自然。而“不能喻之于怀”一句,采用被动语态译为“I was seized by a strong sadness”更能强调作者内心的痛苦,也更加鲜明地译出了原作的内涵意义。主动和被动相互转换符合英语中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使用被动根据能使表达方式灵活多变,避免句型单调,使句子干脆有力。英语被动式的使用体现了英语民族重分析、讲客观的思维倾向。西方人自古以来讲究“主客二分”,分析性思维是一大特征。注重理性,在言辞中呈现客观性和逻辑性,这也体现英语的被动式。而使用主动和被动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

四、结论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基于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汉英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汉语和英语的不同特点,利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处理方法对待文言文的翻译,力图使原语和译语在语义、写作风格、修辞和文化信息交流等方面达到神似的效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我国古代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研究和翻译《兰亭集序》这样的典范文学并提高其翻译质量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认识价值。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兰亭集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馆;序厅;展览内容

一、科技馆序厅简介

序厅是指展览场馆从入口到正式展示厅之间的空间。序厅一般设计得比较宽阔、高大,着重氛围渲染,高度概括展览内容和交代展览历史背景等。其本质属性是展览的前导部分,为参观者准确快速地明确展览主题服务。①

无疑,序厅是让参观者对展馆产生“第一印象”的地方,依据人际交往规则:“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②这足以说明序厅的重要性,它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参观者对后续展品参观的认同感。

目前国内大部分科技馆在展览设计时都设置了序厅,例如湖南科技馆的“共享大厅”、广东科学中心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缺陷,诸如部分科技馆对序厅的设置意图表达不明确,或者展品内容过于琐碎,算不上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序厅。

二、序厅的内容设计理念

从功能上来说,序厅既是展教区域也是公众集散场所,其展品内容设计总体原则以简洁和精炼为主,既可以突出展教的目的,又不影响人群流动。

笔者对多次序厅展品内容设计的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将其设计理念主要概括成以下几点:

1、遵循建筑布局

序厅不同于其它展厅,其建筑空间差异较大,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空间,以求展品的展示形式最大程度上融于建筑风格。

笔者在接手设计湖南科技馆“共享大厅”的展品时,仔细分析了共享大厅的建筑布局,其由巨型立柱(中心部分)和围绕立柱的弧形墙体组成,中间有宽达13米的人行通道。考虑到序厅的参观者疏散功能,因此可用于设置展品的位置为立柱、弧形墙体和穹顶。几次修改最终做出了如下设计:立柱部分展示为湖南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名人,传达科技名人是湖南发展的支柱之意,取名“科技之柱”;穹顶部分悬挂在若干个魔摆,谓之“几何动艺”;弧形墙体在视觉上更方便参观者的互动,设置了一个可以参与互动的标志性展项“混沌之风”。(见图1、图2)

可见,序厅展品在设计前应充分解析建筑施工图,依据层高、空间布置、承重柱等不可改变的建筑结构来合理和巧妙地设计展品及展示内容。

2、坚持科学之本

科学内涵,是科技馆展品的根本。虽然展示形式可以灵活多变,但是其最终目的是让公众学习和了解科学知识。普通展区的展品如此,序厅展品设计更应坚持科学之本,甚至还要求把科学知识展示得更为精炼,可以与其本身的外在形式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湖南科技馆“共享大厅”就是严格遵循科学之本这一理念:“科技之柱”采用浮雕和镜面影像系统展示为湖南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名人;“混沌之风”则结合参观者的互动形象地展示“混沌”这一科学现象;“几何动艺”蕴含了力矩平衡、重心位置等科学知识。(见图3)

3、汇集人文精神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科技和人文如同飞机的两翼,推动人类飞向更高的文明形态。科技提供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主要有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念等。③

科技馆作为社会教育功能的一部分, 不能单纯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还应促进科技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这就要求每项展品的内容策划和交互设计,既要强调科学知识,更要注重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过程的演示,让参观者能够掌握必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启迪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湖南科技馆共享大厅的“科技名人”部分就采用了外观类黄铜材质的浅浮雕来展示为湖南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名人,用于激励一代代的才俊以其为楷模,勇攀科学高峰,兼具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浓郁的人文色彩。(见图4)

笔者在策划石河子科技馆的科技纵览展厅(序厅)时,面对馆方给出“展现科技发展历程”的要求,结合笔者对人类科技发展史的感受,设计了一组科技历程的展品,取名为“科技史诗”,寓意人类科技发展宛如史诗般波澜壮阔。整体造型最初设计为一幅打开的大型画卷,取意人类科技成就如一幅大型的艺术画作令人为之陶醉,但后来改用书页造型,强调每一项科技的发明都是历史的一页,使展品尽可能把科技与人文完美地融于一体。(见图5)

可以看出,序厅展品的设计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应当充分考虑其蕴含的人文精神,集科学人文与一体的展品才能让参观者为之驻足和留恋。

4、提炼整馆特色

序,绪也。作为整馆的前奏,序厅的展品应依据整馆的特色进行提炼和设置,以求成为整馆的点睛之笔。在这一点上,博物馆序厅的设计就很值得科技馆借鉴。

笔者对中国电影博物馆序厅展项的设置印象较为深刻,其在序厅中对称性设置五个展板,均借用电影胶片的造型。虽然整体设计较为简单,但是完美地表现了电影这一元素,很好地呈现出整馆的展示主题。(见图6)

图6、中国电影的“第一”

另外,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序厅设置了一个油灯,采用八角楼的油灯为设计原型,寓意中国革命的道路在油灯下开辟。红灯长明,红色的“火”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烧毁一个旧世界,开辟一个不走前人之路的中国革命道路,与灯下铸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几个大字相呼应。④(见图7)

提炼整馆特色主要是针对于专题型展馆,比如:院士名人馆,煤炭展览馆,电影馆等等。但是对于涵盖众多科学门类的综合型展馆来说适用性值得推敲。

三、序厅展品设置的一般原则

序厅的展品设置因展馆的不同而内容迥异,但是就序厅功能的一般性来说,展品的设置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前言

前言作为引子,一般用于概述性介绍展馆的展示内容,让参观者对后续的展示内容形成一个简单的认识,因此前言在序厅中是不可或缺的。其表现形式较为简单,多以文字说明为主。

2、场馆导览

场馆导览主要介绍展厅的楼层分布、展品的位置等,让参观者了解展馆布局,方便参观感兴趣的展品。少数展馆把导览部分设置在入口处,但是大部分均设置在序厅中,作为序厅展品的组成部分。其展示形式也较为简单,多以图文展板和触摸查询一体机进行展示。

3、标志性展品

标志性展品,顾名思义就是整馆展品的标志或代表。一般说来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在视觉上应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也就是要有很大的体量,否则设置在序厅这一大型的建筑空间中将很难引起参观者的注意。

(2)以视觉工程类展品为主,多为视觉加机电一体化类展品,在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展现科技的神奇与巧妙。

(3)安装位置以墙体嵌入、空间悬挂为主,以地面为支撑应不影响公众的流动和集散。

(4)地方类展馆应富有地方科技、工业和文化特色内涵。

中国科技馆新馆的“生命螺旋”,(见图8)造型是17对手拉手的男女组成的巨大DNA双螺旋结构,由地下一层直冲顶层的天窗,全高约47米,直径6.4米,参观者能从地下和地上一、二、三、四层的不同角度观赏雕塑。其体量之大,造型之美,视觉冲击力之强,科学内涵之丰富,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新馆的标志性展项。

4、总揽性展品

总揽性展品多以某个独特的视角来抽象和概括整馆的展示内容,形式多以大型浮雕为主,由于其展现形式具有普适性,一般不被归类为标志性展品。湖南科技馆的“科技名人”大型浮雕就属于该种类型展品,其设计初衷是促进人类发展的科技成果都是由众多科技工作者发明和创造的,对它们的展示无疑是对整馆展览内容创造源地的总结。最终设计时因融入地方特色等因素,仅展示为湖南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名人。

影响序厅展览内容设计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若想在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就需要展览内容策划师和展览设计师在众多影响因素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均衡点,设计一个美观但不失科技内涵的序厅,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整馆之眼。

参考文献

①董松,《博物馆陈列中的序厅设计研究》,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②师曙光,《“第一印象效应”浅析》,《太原大学学报》,2005(9)

③刘根,《科学普及呼吁人文精神回归》,《科技视界》,2011(29)

④井冈山博物馆,《红色经典现代表述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综述》,《中国博物馆》,2009(1)

兰亭集序范文第5篇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绍兴兰亭的概况:想必大家都已知道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圣地, 在曲水流觞活动中王羲之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王羲之由此被尊称为了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了书法圣地,也成为历代书家朝圣之地。整个景区概括起来讲有四大特色,分别是:景幽、事雅、文妙、书绝。

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是鹅池。相传王羲之非常的爱鹅,爱写鹅字,还自己养鹅。在绍兴民间流传着一个抄经书换取白鹅的故事,由此可见王羲之是多么爱鹅!同时鹅的体态很优美,特别是游水的时候,对王羲之研究书法很有帮助,如《兰亭序》中20个之字的写法就是根据鹅的姿态演变来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非常著名的景点:曲水流觞。大家可以看到面前有一条之字形的曲水,看上去是非常普通的景点,但它却包含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王羲之邀请了共41位名人雅士,围坐在曲水两边,他们在酒杯里斟上一点酒让它从曲水上游缓缓漂下来,如果漂到谁面前停住了,谁就要作诗,诗不成则要罚酒三杯 。 这次活动共赋了37首诗,汇集成《兰亭集序》。如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中国兰亭书法节,中外许多书法家云集兰亭参加书会、朝拜书圣,举行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活动。

相关期刊更多

文艺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文化厅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西部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