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炎帝神农故里

炎帝神农故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炎帝神农故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炎帝神农故里范文第1篇

炎帝简介:

1、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2、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3、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炎帝神农故里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研究;宝鸡天台山

Abstract: the Baoji TianTai mountain scenic resources are rich and colorful, connotation extremely deep to the ancient advantage, unique, and have the alpine landscape value.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in ancient civilization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landscape and penetration of the ancient human landscape YouLin grotesque as the natural landscape. Baoji TianTaiShan scenic spot of five scenic area and four independent attractions composition, main characteristic scenic resources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ianTaiShan is home to the patriarch of yan; Is rich in cultural and numerous cultural relics; A steep, deep and remote Mr, cui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Keywords: landscape; Scenic spot; Landscape resources; Research; Baoji TianTai mountai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山脉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7°8′10″,北纬34°8′57″。最高峰为天柱峰,海拔2198米,距宝鸡市中心约20km,总面积为133.34km2。是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的城郊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风景资源状况

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丰富多彩,内涵殊深,以古为优势,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风景价值。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以中华古文明、古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景观;二是以渗透着古人文景观的奇峰幽林为主的自然景观。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辉映。

人文景观

天台山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史载民传,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故里。“鸡岭云霞古,龙宫殿宇幽”,石耕穴居,青铜斑斑,石鼓肇迹,老子传经,陈仓栈道,三国烟云,散关秋风……,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明、文化的光辉。

宝鸡作为中华民族中心发祥地之一,使天台山的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比如北首领仰韶文化遗址;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周原遗址;秦都雍城遗址;姜子牙潘溪钓鱼台;千年古寺周公庙;五峰挺秀,历史上被视为西镇的吴山;唐九成宫遗址;关中第一寺院法门寺,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这些都衬托出天台山人文景观的古远和神秘。

跨越秦岭,曲折盘旋的宝成铁路、穿山铁路,经过风景区,景象宏伟壮观,使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织辉映。

自然景观

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大陆腹地,具有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特点;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气候类型复杂,在宝鸡气候区划中属秦岭北坡浅山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古人赞:“山亘东西远,水分南北流,北连秦晋带,南送荆吴舟”。山峻水秀、林密,大多与神奇的传说和历史故事融为一体。

风景资源特点

1、天台山是中华民族先祖炎帝的生息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炎帝、皇帝为自己的先祖,常以“炎帝世胄”、“炎黄子孙”引以为豪。《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列传赞》:“周宝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颇有存者。”说的是炎黄后裔的繁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流,炎帝和皇帝是维系炎黄子孙内在感情的精神纽带。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娇氏,生皇帝、炎帝。皇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皇帝位姬,炎帝为姜。”《水经注.渭水中》:“(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即此”。《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四.凤翔府》:“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乾隆五十年《宝鸡县志》:“姜氏城……姜水在县南三里,姜氏城在水南涯,又东侧浴圣九眼泉在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学者徐旭升依据考古发掘调查资料,结合大量史料,指出华夏集团的炎帝氏族发祥于宝鸡姜水和姜城堡一带。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

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就尊炎帝为“万世田祖”、“药神”、“太阳神”。千百年来,远自秦皇,近至宋祖,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纪念这位先祖。宝鸡人视天台山为“圣人践地”,岁岁举行宏大的朝山参拜,分项祭奠,延续至今。天台山现存与炎帝神农氏相关的景点景物多大二十二处,更有大量与其相系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传说故事,解放前后,峪沟一带称“神农乡”(1958年才改为益门乡)。上述种种,可以说明宝鸡天台山曾是炎帝的故里。

2、有丰富的古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

除前述二十二处与炎帝神农氏相关的景点景物外,还有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享誉海内外的“青铜器之乡”和茹家庄西周墓地数以前几的青铜文物,中国最早的刻石,珍贵的书法艺术精品――石鼓文。景区内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修身养性”、“得道成仙”的道教人物,道教始祖老子的讲经台,玄关故址,关令尹喜故宅,全真派始祖王重阳的还(黄)丹院,邱处机修真处等。重要的地理位置,引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历史典故。陈仓古栈道壁立千仞,架空飞阁。景区内摩崖题记,石刻雕像,古建筑遗址随处可见。至今每逢节日庙会,还进行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古远的文化与文物古迹,孕育着天台山的人文风景,衬托了风景资源的神秘感和多彩性。

有险峻、幽奥、翠秀特色的自然景观。

天台山展现了秦岭熊伟博大的气魄。天柱峰、人头峰、系马桩、莲花顶、大散岭、鸡峰山等压岭凌空,真是“平畴突起三千尺”,“气压昆仑天柱矮,雄吞江漠地穴空”。

整个景区,林木覆盖率在99%以上。地幽势阻,林木蔽日,前路莫测,使人置身在“岚光晴亦霭,树色郁犹苍”,“偶闻松涛声,却是万籁静”的境界,不少景点至今人迹罕至,奥秘莫测。

天台山有数千种植物汇成茫茫林海,群峰巨石隐现于苍松翠柏之中,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春季山明水秀,野花烂漫,鸟声鸣鸣;夏日风云变幻,风涛怒吼,绿浪簇涌,溪流欢奔;秋天万紫千红,硕果累累;冬时莽莽群山,银装素裹。

奇花异木遍布于山岩石隙,有的婀娜多姿,攀藤扶摇;有的老态龙钟,虬龙飞空。给人以秀美清新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宝鸡市城市建设局.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1―25

作者简介:

炎帝神农故里范文第3篇

我一路寻古,到了陕西宝鸡,拜诣炎帝祠。从姜城堡至天台山建有多处仿古牌坊,上书“炎帝故里”、“神农之乡”、“神农门”、“人杰地灵”等。

据说一世和二世炎生于斯、葬于斯,第八世炎帝才葬于湖南酃县即炎陵县。姜城堡背依秦岭,隔渭河与北首岭相望。北首岭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4米以上,上、中、下三层连续,相承性明显。姜氏城遗址面积达49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房子约124平方米。福临堡遗址发现了大石斧、陶祖和石祖,意味着男性崇拜。这正是母系氏族向父氏族社会过渡时期,与传说中的炎帝时期相吻合。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建都陈,再迁鲁,建都曲阜,与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在涿鹿大败蚩尤,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民族的主体很有可能。

相传,炎帝裔族有邰氏、列山氏(骊山氏)、夸父氏、太岳氏、孤竹氏、彤鱼氏、姜戎氏、互(氐)人氏、灵氏、并氏、午氏、丙氏、赤氏、信氏、井氏、箕氏、甘氏、莱氏、戏氏、殳氏、延氏等,但未见夏后氏和有娥氏;姜姓后裔流徙分支出齐、吕、许、申、高、谢、邱、丁等百多个姓,但未见姒和子。炎黄故事始见于战国文献,周人姓姬,黄帝也姓姬,不是偶然的巧合;如果不是周人创造的神话,也是他们乐闻的传说。姬、姜世代通婚,传说表明周人与炎黄关系密切。秦人原僻居“西垂”,非子在“关山牧场”一带游牧,进入渭水流域后收“周之余民”,先霸西戎,后统一天下,形成了周秦文化传统。周秦文化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根系”。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史记·五帝本纪》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又《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秦国开创了祭祀炎帝、黄帝的先例。汉高祖刘邦自称“赤(炎)帝之子”,设“畤”祭祀炎帝及黄帝、青帝、白帝、黑帝。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到“雍”地设“畤”祭祀“五帝”。我们注意到炎帝神农牛首人身,圣牛氏崇拜盛行于印度等地,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黄牛骨骼见于齐家文化遗址。《淮南子·说山训》:“牛者,所以植谷者,民之命也。”《山海经·海内经》:“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已知周代最重青铜器或中国最重的圆鼎淳化鼎是牛首兽面纹鼎,可能与牛崇拜或炎帝有关。基本上可以肯定炎黄传说是周秦故事,且与域外文化相关。

我在《尧舜与炎黄》一文中论证过炎黄传说反映的是青铜时代的内容,黄帝是游牧文化的代表或象征。炎帝无妻,黄帝多妻,炎黄故事表明已经进入父系社会。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和鄂尔多斯青铜博物馆交相辉映,是中国两大青铜器主题博物馆:前者以周代青铜礼器为中心,后者以游牧青铜器为特色,均没有确凿无疑的夏代青铜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品堪称世界之最,但未见夏代青铜器。但有一件不寻常的物件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反思。

有种兵器叫“我”,“我”也可能是凶器。

我顺便到千阳拜访子思,遥望关山牧场。燕伋(前541~前476),字子思,孔门七十二圣贤之一,春秋秦地千阳水沟燕家山人。他遵父遗命至鲁师从孔子,与南宫敬叔、仲由等适周问礼;后返渔阳设教,传授孔子学说。晚年因思念孔子心切,在裴家台上用衣襟撩土垫足登高以望鲁,日积月累,遂成一土台,称“望鲁台”。后唐玄宗封伋“渔阳伯”,宋真宗加封“千源侯”,明时追称“先贤燕子”。燕伋深得孔子亲传,成为孔子最中意的弟子之一。山东曲阜孔庙供有燕伋牌位,圣贤祠内塑有燕伋像。孔子贤孙名伋、字子思,可能与燕伋有关。望鲁台是锥形土台,高10多米,底径达30多米,承载燕伋对恩师感念和尊敬之情,堪称“中华尊师第一台”!

关山牧场位于陇县,至今水草丰美,是游牧或避暑的好地方。北首岭文化太早,周原遗址太晚,都不是夏文化遗址。宝鸡可能是“炎帝故里”,也是“燕伋故里”,更是周、秦龙兴之地。

伏羲与女娲

麦积山隧道全长约13公里,据说是亚洲第二长的公路隧道。穿过隧道,天更蓝,云更白,空气也更加清爽。麦积山石窟中有伏羲、女娲雕像。石窟背后是植物园,星光下山庄小木屋酷似人间仙境。

天水伏羲庙又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坐北朝南,四进四院,庙内有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新建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历经多次重修,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开天明道”,“与天地准”。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有伏羲彩塑一尊:袒胸露肩、双手托着八卦太极图;藻井正中绘太极八卦图,四周绘六十四卦图。先天殿后面为太极殿,原供伏羲,后祀神农。院内遍布古柏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现存37株。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周边群众扶老携幼,纷纷前来朝拜祭祀。

有关伏羲女娲的文献始见于战国时期。《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楚辞·大招》:“伏羲氏作瑟,造‘驾辨’之曲。”《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吕氏春秋·孟春纪》曰:“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

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始将伏羲载入正史,且与太昊相并。伏羲、女娲从此进入古史系统,跻身于“三皇”行列。《春秋元命包》:“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春秋运斗枢》:“伏牺、女娲、神农,是三皇也。”

伏羲、女娲艺术形象出现于西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伏羲、女娲图像,河南南阳西汉墓、四川沙坪坝东汉墓画像砖上伏羲女娲图,山东武梁祠有东汉石刻伏羲女娲像。两汉时期,中原各地墓室刻画伏羲女娲是普遍的,但东汉后就神秘地消失了。汉代伏羲和女娲画像人首蛇身:腰身以上为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两条尾巴亲密地缠绕着;两人的脸面或正向、或背向,男拿曲尺,女执圆规。伏羲、女娲图大都绘有日月星辰,仿佛一幅天象图。张衡云:“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五纬喱次,用告祸福……众星列布,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女娲伏羲分执规矩,象征规天、矩地以定方圆,寄托圣王维护人类秩序的美好愿望。

《周髀算经》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昔者包牺(伏羲)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伏羲执矩、女娲执规,大概是“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体现。规和矩或尺与圆规是欧亚大陆共同的制图工具,“勾股定理”又称“商高定理”;东西方人如此所见略同,值得研究。

芮逸夫与闻一多认为女娲或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源于南方自称“蛇种”的民族。《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有人约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之,伯天下。” 郭璞注曰:“延维即委蛇。”《庄子·达生篇》:“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业恶雷,闻雷车之声,则捧起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延维”、“委蛇”可能就是“肥遗”。李济考证殷墟“肥遗”来自西亚。甘肃临洮冯家坪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一件双连杯,器表上刻画两个对称的人首蛇身像”

古代华夏民族有无创世神话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董楚平从楚帛书中发现先秦时期中国唯一完整的创世神话:以伏羲娶妻为创世活动的发轫,是典型的生殖型创世神话。其实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受域外文化影响相当明显。兄妹夫妻古代埃及王朝很流行。波斯神话中善神创造了天地、日月、星辰,用泥巴捏制了原始人。西方人的始祖亚当、夏娃受到蛇的引诱偷吃了 “禁果”,从而创造了人类。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故事有相同叙事模式和视角:兄妹又夫妻,为人类始祖,以洪水为背景,以七日为周期,与蛇有关,且男女相对平等。

大夏河与夏

土门关是藏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分界钱,沿着大夏河从临夏经土门关到甘南夏河县拉卜楞寺。拉卜楞寺与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合称为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目前保留有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第一世嘉木样活佛选定大夏河旁的扎西旗为寺址,二世嘉木样建时轮学院,政教合一制度进一步强化。三世嘉木样洛桑图旦久美嘉措(1792~1855),青海同仁县人,6岁入拉卜楞寺,18岁入藏学经,26岁任拉卜楞寺法台,55岁任塔尔寺法台,清封其“扶法禅师”。他性好幽静,注重修持,衣食淡泊,建成医药学院,著有《散论总集》等。

章炳麟《文录》云:“我们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夏之名实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际,因水以名族,非邦国之号。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合。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

章炳麟所谓的夏水或汉水属于长江流域,但汉代以前汉人或夏人主要活跃于黄河流域。其实夏河或大夏河是黄河的支河,亦可泛指黄河。夏本意为大。《方言》第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夏河即大河,大夏河是同义反复。《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夏河或大夏河发源于青海同仁,流经甘肃夏河、临夏,于刘家峡入黄河。《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 临夏有积石山,夏河从积石山边流过。大禹治好了泛滥的夏河,华夏之“夏”可能来源于夏河。积石峡边的喇家遗址,正是4000年前洪水泛滥的证据。

临夏古称河州,是唐蕃古道要冲,也是茶马贸易重镇;但是在古代丝绸之路和青铜之路上的意义还有待阐明。《尚书·禹贡》明言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四州为夷人所居:“冀州岛夷,青州嵎夷、莱夷,徐州淮夷,扬州鸟夷。”如果有夏,最可能生活于黄河上游地区。《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夏与西戎之关系难解难分。

临夏东南“西羌故地”曾置“大夏县”,“大夏城”遗址在广河县城西南10里左右台地上,当地人叫“古城”。大夏河流经甘南和临夏,哺育了羌或党项民族。东汉后党项人迁徙到陕甘宁地区,后被大唐帝国安置于夏州一带。《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夏州之国。”党项人活跃在夏州及附近地区,990年,李继迁被辽册封为“夏国王”,逐渐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元昊以天子(兀卒)自居,1038年正式即位,称大夏皇帝,追谥父、祖帝号和庙号。 “藩汉各异,国土迵殊,幸非僭逆,嫉妒何深!况元昊为众所推,盖循拓跋之远裔,为帝图皇,有何不可?”夏与辽、宋鼎足而立,自称大夏;西夏是他称或后人的称谓。宋人亦径称“夏”。洪皓《松漠纪闻》:“多为商贾于燕,载以橐驼,过夏地,夏人率十而指一,必得其最上品者,贾人苦之。”

黄帝、夏、羌、匈奴、拓跋、党项有一脉相承之处,元昊、赫连勃勃等认为整个西北地区都是大夏故国的领土。赫连勃勃为匈奴右贤王之玄孙,以轩辕自比,自称天子、大单于,建国号为大夏。《晋书·载记》勃勃曰:“卿徒知其一,未知其二。吾大业草创,众旅未多,姚兴亦一时之雄,关中未可图也……昔轩辕氏亦迁居无常二十余年,岂独我乎!”赫连勃勃发岭北夷夏10万人营造都城:“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朔方之“统万城”留存至今。

齐家文化与夏

齐家文化五谷丰登、六畜齐备。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是典型齐家文化墓葬群,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对该遗址中古人类牙结石里的淀粉粒研究表明当时人类植物性食物具有多样化特征:包括小麦、大麦和青稞、粟、荞麦、豆类及坚果类等,其中麦类和粟的淀粉粒数量占70%,坚果类、豆类植物也是当时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

目前,中国最早的较完整羊骨架见于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其次才是二里头。绵羊又称夏羊。《尔雅·释畜》:“夏羊,牡羭,牝羖。”《本草纲目·兽一·羊》:“生秦晋者为夏羊,头小身大而毛长,土人二岁而剪其毛,以为毡物,谓之绵羊。”西北美食手抓羊肉,或可追溯到齐家文化。东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牛骨多为水牛骨骼,不止一种,均为野生。黄牛与绵羊、山羊生态习性相近,是新石器时代西亚、中亚的主要家畜,到了青铜时代,黄牛才在东亚大量出现。甘肃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齐家文化层中出土的黄牛骨骼是典型代表,黄牛与山羊一样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驯化和传播过程。较完整的马骨架始见于西安老牛坡商代文化层,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亦出土了马骨,齐家文化时代可能已有马。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代表性家畜,齐家文化有大量猪骨出土。狗和鸡当然也不会缺席。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是齐家文化的特点:既保留了东亚的种植传统,又吸收了中亚的游牧文化。面条见于齐家文化,牛肉来自西北;兰州牛肉面就是这种结合的象征。青海柳湾发现西式餐具,广河县齐家坪出土了一些骨叉;齐家文化时代筷、勺、刀、叉已经齐备,手抓羊肉或手抓饭亦可能流行。喝酒吃肉皆成风尚!

东亚新石器时代墓葬多为竖穴方形土坑墓,伴有少量瓮棺葬;到了青铜时代墓葬形式明显复杂化,出现了墓道,流行洞室墓、男女合葬和火葬。齐家文化体现了这次墓葬变革,结束了东亚墓葬相对单纯的时代。洞室墓文化是中亚草原地带青铜时代文化,分布于伏尔加河下游和第聂伯河以东的黑海北岸,晚于竖穴墓文化,被木椁墓文化所取代。洞室开在竖穴穴壁下部,与之相对的穴壁成斜坡或台阶,即原始墓道。通常主葬一男子,并有一二女子合葬。随葬品多寡不等,一般包括陶器、石器、铜器和祭肉。居民属欧罗巴人种,主要经营畜牧和农业,辅以渔猎,有绵羊、山羊、牛、马等家畜遗骨以及黍粒、大麦粒、鱼骨、网坠、兽骨和弓箭。青铜器有矛、刀、锛、斧、凿、匕首、锥、饰牌、别针等。齐家文化时代开始流行洞室墓,并出现了原始墓道。

齐家文化时代贫富分化已经明显,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者达37件,玉石璧少的没有,多者达83件。齐家文化男女合葬表明男尊女卑的父系社会正在形成:女性开始卑躬屈膝,男性拥有娶妾的权利。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墓地共发掘88座墓,其中一男二女合葬墓3座,男性仰卧居中,女性侧身俯贴于男性,下肢后屈,面皆向男性;成年男女合葬墓10座,男性仰卧直肢居左,女性侧身屈肢居右,面向男性。永靖秦魏家发掘138座墓,其中成人男女合墓葬16座,男性仰卧直肢居右,女性侧身屈肢居左,面向男性。经科学发掘显示均为一次葬,不仅体现了男尊女卑,而且表明妻妾陪葬已成风气。临潭陈旗磨沟遗址还发现了一座齐家文化坟墓,高约0.5米,底部直径约2.5米,黄土堆成。这可能是东亚最早的坟墓。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一座齐家文化高规格墓葬:长方形土坑葬,有木棺,随葬玉环、玉璧等礼器,墓口呈“回”字形。经初步鉴定,墓主人可能为男性,是军事或宗教首领;墓葬附近100平方米的土台上有大量人类活动的硬面和祭祀痕迹,可能是祭台。

齐家文化率先进入青铜时代。宗日遗址出土齐家文化早期铜器总数超过10件,在中国早期冶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件铜器进行研究表明含砷量均较高,确定无疑是砷铜。宗日遗址发现的砷铜是中国西北地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砷铜,不仅表明齐家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而且标志着东亚青铜时代的到来。齐家文化铜矛和铜镞的出土表明战争可能已开始流行。青铜矛与木枪,或铜镞与石镞、骨镞、蚌镞相比,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夏人善射,夏箭即良箭。司马相如《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郭璞注引服虔曰:“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唐李益《从军有苦乐行》载:“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张。”殷墟矢镞、戈、矛、刀削、斧斤是东亚比剑更古老的五种兵器,仅戈为中国本土之物,其他四种和剑一样来自中亚或西亚。戈可能是夏人的标志性器物,主要分布于中原,亦流传到了几乎整个东亚地区。

彩陶的衰落与青铜的兴起表明青铜时代游牧文化占了上风。齐家文化在吸收西方金文化的同时没有放弃东方玉文化传统。齐家坪出土了一对金耳环,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金器。齐家文化青铜器与中亚、南西伯利亚的铜器样式基本相同:青铜刀常见,偶见青铜矛、浮雕人面青铜匕、空首斧等合范铸造的兵器和铜镜,装饰品有镯、钏、臂筒、泡、耳环、鼻饮等。齐家文化玉器有30种以上。玉琮形制各异、大小不等:有竹节纹琮、弦纹琮、兽面纹琮(琮端、射孔之上装饰牛、羊、熊、虎等浮雕)、人面纹琮或琮形器。武威皇娘娘台、广河齐家坪遗址出土的琮与良渚文化琮相似。齐家文化璧较多,皇娘娘台墓地48号墓随葬璧多达83件。玉璧、玉斧、玉铲等并非实用器物,是财富的象征或礼仪用品。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齐家文化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可能有新疆和田玉。2002年喇家遗址出土的一件三孔大玉刀,残长38.8厘米,宽16.6厘米,厚0.4厘米,复原长为66厘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玉刀。齐家文化的多孔玉刀已经发现几件,与二里头玉刀类似,可能是礼器中的“王者之器”。

齐家文化陶器不发达却也独具特色:双耳罐和鬲为代表器物。双耳罐是中亚和西方共有陶器,鬲是东亚特产。东灰山四坝文化日晒土坯砖是中国最早的土砖;灵台县桥村出土了一批齐家文化陶瓦,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瓦。“秦砖汉瓦”可追溯到四坝、齐家文化。镇原县齐家文化房基发现了上百米陶水管,每节水管长53厘米,设有子母口,可互相衔接,早于二头里,已接近当时的世界水平。齐家文化陶权杖头和四坝文化铜权杖头,与西亚、中亚的权杖头形制相似;其中四羊头青铜杖头是用复合模具铸造成的。

《墨子》、《列子》等提到羌人实行火葬,而火葬源自印欧人。目前东亚最早的火葬墓见于4000年前的宗日遗址,稍晚的火葬遗迹在中国西南、东北和中原均有发现。中亚或东欧的青铜时代印欧人火葬文化到青铜时代晚期演变为独特的骨灰瓮(场)文化(urnfield culture)。氐、羌文化遗存如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发现了装骨灰的陶罐。周人和周之先人亦可能实行火葬。岑仲勉认为周人与印欧语系民族有关,可能是祆教徒,信仰阴阳,《易经》也源于祆教。

结 语

传说夏朝始于禹,终于桀,共17帝,姒姓,约公元前2100至前1700年。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禅让制度被世袭制取代,由“古国时代”进入了“王国时代”。夏代末年,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商汤乃以天命为号召,鸣条之战胜夏桀,夏王朝从此灭亡。

如果真有夏朝,齐家文化应该是夏朝文化的组成部分。夏是新石器时代或传说时代到历史时代的过渡期,也是东西民族与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时期。齐家文化与夏代纪年相当,也是东西民族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距今4000年左右,东亚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第一个国家正在形成中。西北地区处在黄河农业文化与西北草原文化的接合部:东方定居农业文化受到了西方游牧文化的冲击,成为东西方文化接触地区,形成了独特多元的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与羌有关,不仅是周秦文化之源,而且很可能就是夏文化。《荀子·大略》云:“禹学于西王国。”《史记》载:“大禹出西羌。”“西羌古国”可能主体转化为夏王朝。彝语和汉语可能同源于原始羌夏语。三星堆和二里头文化又与齐家文化相关密切。如果真有夏民族,最有可能形成于黄河上游大夏河地区;夏末商初已四分五裂,部分演变成了汉族,其他变成了羌、匈奴、党项等民族。

炎帝神农故里范文第4篇

随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出土编钟的古乐之乡,又是炎帝神农的故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历来能歌善舞,这是我们开展集体健身活动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我是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中心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曾患有脑血管硬化、颈椎病、肩周炎、失眠症、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经常头晕头痛,腰酸腿疼,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退休后,我五年如一日,坚持和退休姐妹们在一起参加集体健身活动。由于我热心诚恳,办事认真,大家推荐我做集体健身活动的召集人。每天早晨7点左右太阳出来后,我就带着磁带和录音机来到操场。音乐一响,老姐妹们陆续到场,我们列成方队,面向东方,迎着朝阳,伴着优美的音乐旋律,跳起扇子舞、彩带舞、竹板舞、健身操。到了9点钟,我们就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到炎帝神农故里名胜区爬坡登山,大家说说笑笑,相互照应,爬累了就在树荫下或草坪上坐下来休息,唱唱歌曲,讲讲故事,或者拉拉家常,说说所见所闻的新鲜事,互通社会及生活信息,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地度过上午时光。下午我们到单位的老年人活动室看书报、下围棋、打桥牌,人人自寻其乐。

坚持健身活动的时间一长,大家都尝到了甜头。参加我们活动的姐妹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原来大部分人都患有各种慢性病,现在很多人的身体都有了好转。大家都感到做事有精神了。我本人不仅病好了,吃饭甜了,睡觉香了,而且成天喜笑颜开,做事也不觉劳累了,同伴们说我越活越年轻了。

如今,来参加集体健身活动的老人越来越多,集体健身活动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为新的社会时尚了。学校领导为了支持和鼓励集体健身活动,还给我们配备了新收录机,添置了娱乐器材,让我们更有了动力。

小锤大用 健身祛病

健身锤是从按摩医术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新兴健身方法,主要是击打穴位。由于球体大小适宜,有弹性,操作方便,特别是不需要别人帮忙,比按摩还方便,所以受到广大老年朋友的青睐。每当茶余饭后,或是身心感到疲倦的时候,您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用健身锤轻轻敲打身体的各个部位,顿感身轻气爽,筋骨轻松,真有一种惬意之感。但是和其他健身活动一样,这里边也有很多科学知识,只有正确使用,操作得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使用健身锤多年,不能说很有经验,但也掌握了一些操作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敲打的部位可多可少,但一些重要穴位必须敲打到,如:足三里、涌泉、劳宫、合谷、列缺、大椎等,因为这些是人体的重要穴位。特别是击打背部,效果最佳,能起到调理脏腑、舒经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经常击打背部可以提高免疫力。俗话说 “常捶背,活百岁”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是敲打的手法可轻可重,要因人而异、因穴而异。对于身体胖的人来讲,手法可以重一些,反之则轻点。对于皮肤较厚部位的穴位,如背部、腿部、臂膀可以重些,对手面、脚心等可以轻些。

三是敲打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掌握在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有的部位可长一点,有的部位可以短一点,要灵活掌握,操之得当。

四是敲打的姿势可躺可坐,以舒适为主。要平心静气,既不可草率敲打,也不可急躁从事。

五是敲打时也可以由别人帮助,但要以自己为主。因为别人掌握的手法和轻重不均,不但达不到效果,而且也感到不舒服,自己敲打轻重有数,操作有序。

小小健身锤可以健身防病,但它不能代替药物,既不要盲目推崇,也不可以随意行事。它和任何运动一样,只有科学利用,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健身祛病之目的。愿小小健身锤为广大老年朋友所喜爱,为广大老年朋友健康长寿多做贡献!

冷毛巾按摩除眼干涩

我近几年来常被眼睛干涩所困扰,尤其是晚上看报纸时,非得用上眼药水(珍珠明目液)才能将一份晚报看完,有时还要滴上两回。

听说枸杞子对眼睛有好处,我就用它来泡茶喝,似乎有点效果,但晚上仍少不了眼药水;学着转眼球,好像也无济于事。后来我根据眼睛喜凉的特点,用冷的湿毛巾捂住双眼,结合眼球转动,然后再按摩双眼,结果发现这一自创的疗法还真有特效。现在我读书看报时间即使再长一些,眼也不干涩了,而且彻底摆脱了眼药水。

我的具体做法是:早晚和长时间用眼前,用冷水将毛巾浸透,然后稍拧两下,使毛巾不滴水,但尽可能多的含水分。再折成四折,稍用力捂住轻闭的双眼,让眼球在毛巾的压力下先以顺时针转30下,再逆时针转30下。然后将毛巾翻个面,仍捂住双眼,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在毛巾上稍用力按住眼球并顺时针按摩30下,再逆时针按摩30下。完毕后将毛巾拧干,再捂双眼片刻,吸干脸上的水分即可。如能坚持此法,用不了多久,必见效果。中老年朋友们不妨一试。

打门球 促健康

我是一名球类爱好者。1998年退休后,朋友劝我加入打门球的行列。不到两年时间,我不仅球技提高很快,而且身体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好,可谓受益匪浅。借着“健康大家谈”给我的机会,在这里谈一谈打门球的几点好处,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心态。打门球不要计较胜负,要抱着一笑两欢的乐观态度。“锻炼身体是目的,球友赛过亲兄弟,坚持数年潇洒好,健康长寿无人比。”这是至理名言,要时刻牢记。

其二是用脑。门球的技巧性强,要求击球时聚精会神,用心用脑把球打好。这样,还可以忘掉一切烦恼,无忧无虑地度过快乐时光。

其三是新鲜空气。门球场地大多建在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地方。参加打球的人,每天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吐故纳新,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

炎帝神农故里范文第5篇

一是着力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示范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学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成为国家重要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排头兵、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享誉世界的“光谷”。

二是着力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该省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必须尽快补齐这块短板,从整体上推进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要围绕“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和武陵山“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的总体要求,以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民生改善、扶贫开发等为重点,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探索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途径。深入实施“616”工程,加大对口帮扶力度,认真落实帮扶政策,增强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继续推进通山、保康、五峰、丹江口、大悟、英山、鹤峰等7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为加快全省贫困地区发展提供示范。

三是着力推进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工作。这是全省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平台,力求发挥其改革探路者和先锋的作用。支持和鼓励鄂州市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权,赋予更大的自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自主发展权,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投融资体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大力支持鄂州市“两环”、“六个核心展示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按照改革先行区、创新密集区、“两型”展示区、同城化引领区的工作定位和发展思路,使鄂州成为全省地级市综合改革的示范。

四是着力推进“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工程建设。“一江两山”是湖北生态文化旅游的名片,也是该省具有综合影响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具体思路是,围绕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打造三峡大坝—平湖半岛旅游区、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神农架旅游区、清江画廊、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旅游区、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旅游区等十大旅游区,使之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加快推进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带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构建便捷的交通圈、绿色的生态圈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圈。

五是着力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崛起。腰壮才能身板硬。要给力荆州,重振江汉平原雄风,舞活长江巨龙。支持荆州以沿江运输大通道为重点,加大港口、公路、铁路、过江通道和航运联建力度,加快形成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在壮大提升装备制造、纺织印染、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基础上,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钾盐化工产业链;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大市转型升级,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粮食产能,利用水资源等优势加快发展和延伸淡水渔业产业链、畜禽产业链、水生植物产业链;深度发掘荆楚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区,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主要节点城市、江汉平原腹地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

六是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打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平台,建设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开展鄂州、仙桃、洪湖、监利、大冶、宜都、掇刀等7个城乡一体化试点,竹房城镇带山区城乡一体化试点,88个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等,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全省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相关期刊更多

科技和产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三晋文化研究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

宝鸡社会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宝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