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现状

大学生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方法 学习任务 师生交流

一、相关文献介绍

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1]近些年,高等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大量文献对大学生整体或者某一学科的学习动机(动力、兴趣)、能力、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涉及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动机方面,大学生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缺乏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愉悦感,学习动力不足;(2)能力方面,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任课教师的引导;(3)策略方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方法不当;(4)心理层面,认为在大学生当中存在着一种“学习倦怠”现象。指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2],并将它归因于学生个体或者学校个体。

为了真实了解本校大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我对所在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希望调查结果能对教育工作者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有所帮助。

二、调查问卷说明

本次调查共印制问卷200份,实际发放、回收198份,调查采取随机调查方式。我邀请了3位学生共同在2009―2010年学期末(第15、16周)对正在上自习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填写过的调查问卷被当场收回。为了减少偶然性,增加可信度,本次调查持续了2周,在此期间调查问卷的发放按照计划均衡有序地进行。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如下:关于学生个人信息的调查,如被调查者的年级、性别、所属系(院);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如预习、听课方法、与教师的学习交流、自习、作业、考试等;对学生学习心态的调查,如学习目标与动力、逃课原因以及对考试不及格等现象的看法。另外,还调查了学生对教师工作情况(质量)的反映,如课堂管理、安排作业的数量与质量、考核的方式与难度等,试图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参与调查的学生涉及所有四个年级的学生,其分布如下:1年级32%、2年级22%、3年级34%、4年级12%。该数据也反映了调查期间各个年级段的学生自习的情况。本次调查经统计涉及淮海工学院全部13院(系)的学生,其分布如表1所示。调查中的男女学生比例接近2∶1。

表1 受访学生院(系)分布表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7%的学生每天参加4―5节课程的学习;28%的学生每天有5―6节课程;24%的学生课程负担超过每天6节课程,有11%的学生每天的课时数量小于20课时(4节课程)。70%的学生认为本学期课时数量的安排总体适合;略超过20%的学生认为课时数多,学习负担重;只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轻。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13%的学生平均每天的自习时间不超过1小时;另有38%和24%的学生平均每日的自习时间介于1―2小时和2―3小时之间;有25%的学生学习刻苦,用在自习上的时间超过了平均每天3个小时。针对上述调查结果,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数据分布由于来自在调查期间进行自习的学生,只能说明有自习行为的学生的自习情况,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几乎不在教室内自习。因此就所有学生而言,自习的情况要劣于本次调查所反映的情况。

调查问卷的重点内容是大学生的学习方法,涉及学生预习、听课方法、与教师的学习交流、自习、作业、考试等方面。调查结果不容乐观。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课前提前预习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听课效果;有利于提高记笔记的水平;有利于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有利于改变被动的学习局面,调动学习积极性。本次调查反映的大学生课程预习情况是,只有2%的学生在上课前对所有课程进行了预习,而多达60%的学生只是偶尔预习,其余的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程预习。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并未认识到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将它应用于课程学习中。

表2 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调查表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呢?在如何应对教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方面,28%的学生边听边记;60%的学生偏重于“听”课;4%的学生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方面,有21%的学生积极应对教师的提问,大声地讲出自己的答案;大部分的学生选择给出一个只有自己知道(轻声应对或者在心里面回答)的答案;另有10%的学生等着教师自问自答。这与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颇为相似。课后的师生交流情况也反映了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的不相往来。只有6%的学生会经常咨询教师学习方面的不解或者疑难问题;72%的学生偶尔咨询;22%的学生从未与教师进行过学习交流。虽然无法确切知道这种现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教师与学生不相往来的局面必将无助于形成一种“热烈”求知的校园氛围。

表3 师生交流情况调查表

除了课前预习及课堂学习,学生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该项调查结果表明,有21%的学生只通过课堂学习就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有31%的学生通过教科书查找答案;33%的学生表示需要仔细思考或查找资料才能完成作业;另有16%的学生马虎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互相抄抄”完成作业。由前面的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只有相当于每日平均半天的课程(淮工目前的教学安排是上午5节课程),那么学生在剩余的时间内做些什么呢?调查结果表明,接近60%的学生在休闲、娱乐中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只有20%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课内、外知识。如果这些学生在上自习的话,23%的学生选择预习或者复习有关课程;另有36%和34%的学生在做作业或者准备考试。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依然习惯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只有接受学习任务(作业、考试)时,才会选择去学习应对。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表现出“多样化”,喜欢“开卷”、“闭卷”及“课程论文等其他方式”的学生各占到约1/3,其中对“开卷”考核方式的喜爱略高于其他几种方式,值得思考。也许学生应对考试的方式可以作为一种解释。51%的学生选择在考前突击准备考试;37%的学生平时认真听课,考前认真准备考试;12%的学生不怎么准备考试,其中的83%认为平时认真听课,所以考前不需要专门的准备以应对考试。

表4 学生准备考试情况调查表

此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问题集中表现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本次调查还涉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逃课。调查结果表明,在受访学生中,基本不逃课的学生占到61%,而有选择地逃课和经常逃课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5%和4%。他们选择的逃课理由分别为:上课没意思(27%)、经常有事(24%)、没想过理由(49%)。

被调查学生的心态似乎与学生的学习现状有些矛盾。这也许正说明了当前学生的特点,如眼高手低、比较实际(功利性强)、不能脚踏实地。被调查的学生中,96%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曾设立过学习目标。他们认为学习的动力首先是“为了今后的发展”(59%的受访者选择此项),其次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19%的受访者选择此项)和“认识新事物,获取知识”(16%的受访者选择此项)。上述调查说明当前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却不能变成持之以恒的学习行为。其结果是24%的受访学生曾经有挂科现象,多达68%的学生承认挂科是“不用功学习的体现”;另有17%的学生认为只是“一时的疏忽大意”;只有2%的学生承认是由于“智力方面的原因”导致考试不及格。45%的受访学生对“挂科”感到“羞愧”;与此相比,能“坦然”面对,认为“无所谓”的学生分别达到了37%和9%。

调查问卷的最后部分涉及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应。调查结果表明了学生对教师部分教学活动的认可。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65%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合适”;有82%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难度“适中”;认为大学课程考试“都挺简单”和“都挺难”的比例只有较少的7%和2%,其余学生认为考试难度适中或者“有的难,有的简单”。

四、结论

1.大学生学习负担适中。

本次调查中,大学生普遍认为课时量、作业量、作业难度、考试难度等方面的安排比较恰当。大学生有相对较多的课余时间,换而言之,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教育环境远比他们在进入大学前轻松得多。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2.大学生学习方法令人担忧。

本次调查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课程预习、听课、完成作业、师生交流、复习及应对考试等方面均存在方法不当的问题。有学者将大学生的学习表现同心理问题挂钩,并以此为突破口解决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当前大学生知道为谁学、为什么学,这是一种进步;如果不知道,才是心理问题。本次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在于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学,这是一个方法问题。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强调自主性,而且以探究和创新为主,因而教会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3]心理学理论表明,如果学习者发现自己的学习有问题或者不充分,那么他就有可能寻求帮助或者采取行动改变现状。同时,学习指导者也可能对学习者传授更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习者使用这些策略来促进自己的学习。教育工作者给予学生的正应该是这个“方法”而非知识本身。出现这样的问题,责任首先在教师、在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

3.大部分学生自习时间用来应对学习任务(作业及考试)。

反向思考,如果学习任务布置得当,学生应该可以在课余时间从事学习活动,而不是一味地休闲娱乐。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应该带有启发性、引导性。反对像小学教育那样,将作业布置成反复抄写以加强记忆的形式。有部分学者希望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式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上大学生在校期间正处于需要多变、动机多变、兴趣多变、目标多变的人生阶段。整体而言,大学生涯其实正是大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或者目标从被发现,到由多变化到固定化的一个人生阶段。这种现象是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的。如果不能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实行素质教育、兴趣教育,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永远不会有自觉学习的动力,因为在大学期间他们的需要、兴趣、动机和目标不是学习而也许是交友、玩乐、发展自己真正被压抑已久的兴趣,等等。兴趣偏于感性,依靠感性促进大学生学习不如调动他们的理性,由教师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的形式引导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增加学习时间,使大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求知习惯。这是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的无奈之举。

4.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不相往来的困境。

由于高校扩招、教学体制等的改革,高校师生的课后交流目前已存在严重的缺失,这成为导致高校师生关系发生明显负面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师生情感淡化,师生关系冷漠,传统的尊师爱生的感人情景,课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问题,在校园促膝长谈、交流经验的场面不断减少,高校逐渐成为“知识买卖”的市场。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流,教师的责任是通过恰当的交流方式教书育人。这种交流不应只局限于2个小时的课堂上,更应该在课后有所体现。因此高校应该提倡在2小时的课堂之外开展第二、第三课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在教师周围形成良好的学习“圈子”,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刘荣军.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33).

[2]刘亚琴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及激励模式初探.中国电力教育,2009,(128).

[3]林国耀等.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集美大学学报,2010,(1).

[4]杨丽娴等.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集美大学学报,2005,(6).

大学生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市场

中图分类号:G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72-01

一、大学生创业基本现状

1.从创业行业看,主要以服务行业为主

近两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升高,2014届、2015届大学生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做“电子商务专员”,这或许与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关。从行业来看,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餐饮、百货零售、其他金融投资等行业。2016年清华大学的《全球创业观察报告》将青年创业者定位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创业者。该报告指出,中国青年创业者在中高技术上并没有优势。从调查数据看,不到2%的青年创业者是基于中高技术的创业。

2.从创业地点看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通过抽样调查全国约26.4万大学毕业生发现,2014届大学生毕业中约有21万选择创业。从创业所在地来看,在家乡所在省读书外省创业及外省读书留大学所在地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各占9%,外省读书异地创业的大学生占7%、外省读书回到家乡创业人数占19%,而与之相对的是在家乡读书并创业的大学生人数占56%。

3.创业成功率低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在不断增高,然而成功率只有2%―3%。与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相差近6倍,多数创业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学生创业比例提高无疑是借力于教育部门和大学的支持政策。但是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3年后有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甚至有数据指出,即使在浙江等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

二、关于大学生创业现状的分析

1.不了解市场,无法选择恰当行业

大学生在市场的实践经验少,市场调研不够,不能对市场有清晰的认识,往往会受当时的爱好、社会热点所左右,缺少必要的远瞻性。初具规模需要时间,当做到成熟的时候,新一轮浪潮又将兴起。大学生创立的企业都处于初创阶段,其项目不仅缺乏市场前景调查,而且往往调查结果与市场具体情况不吻合,原因是大学生缺乏市场调查资金,对市场了解片面,也不能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分析,导致市场调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行业选择时,大学生往往喜欢教育行业。因为,一是成本投入少,市场环境良好;二是我国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使市场前景;三是此行业对专业要求相对宽松。这些都使大学生在创业时,将教育培训行业当成一种必要选择。

2.缺少相关行业关系,创业地点选择单一

创业需要人脉。投资人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需要各个方面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大都来源于长期积累的人脉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产品资源和客户资源。也就是说,创业人的公司卖什么、卖给谁,具体做什么项目。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关系,也就是缺乏人脉资源,因此创业的大学生很难赚到钱,而赚不到钱就很容易失败。

创业需要资金,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身无分文,从某种角度来说经济根本就不独立,虽然现在有扶助大学生创业的贷款,而在创业的过程中,除了前期资金投入,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来保障事业的运营。因此,极有可能在经济上给父母增加负担。

大学生现状范文第3篇

1.1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缺乏体悯之心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就开始无时无刻享受父母的爱,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给予我们最多的,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感恩父母,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有钱用时没有想到过父母,没有钱时知道父母的重要了,好像父母就是供应钱的机器,更别说记住父母的生日等等.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这种忘恩情绪的暗流,正在影响部分高校里的大学生们.

1.2大学生对老师的教导缺乏感恩之情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然而在大学校园里,不帮老师擦黑板、上课躺在椅子上睡觉、不听课、随便迟到、早退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已不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到老师不打招呼,有求于老师时才称呼一下,事情办好后与老师又形同陌路,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给老师起外号、或者直接就喊老师名字,这些现象的出现无不触动老师的内心承受底线,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学生的理解,直接会影响老师的工作态度和热情,要学会感恩老师,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

2、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社会意义

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其实是每个人的一种真实感受,而面对大学生的种种冷漠表现,这种感受我们要通过教育去实现,通过教育唤起大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感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最重要的主力就是当代大学生,大学,这座美丽的象牙塔,不仅要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总书记曾经说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部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加上在校的高校学生,总人数达到2000多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牵涉到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众,如果能注重在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那么他可以带动社会上很多家庭,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素质.然而,现实社会大学生们关注最多的却是:如何享受好每一天、如何顺利旷课、最近有什么热门游戏、毕业后要找一份工作轻松工资待遇好的工作,想到自己如何买车、买房,却从没有想到回报国家给予的资助,老师给予的帮助,而对于奉献社会、承担责任更不会谈及.还有一些学生从不想自己给社会做了多少贡献,却总是抱怨社会不公、人情冷漠,对于国家的资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早已经视而不见,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新时期,社会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校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伟大的奉献精神教育,只有对国家、对家庭、对他人常怀感恩之心,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类大团结.高校教育要时刻以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基本的教育原则,高等学校实施对学生“感恩教育”,除了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大程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心存对社会的感恩,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心存对大自然的感恩,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这种教育原则,不仅可以避免感恩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策略

感恩意识是每个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涵养.感恩更是一种品德.感恩是什么?难道就是简单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今天这个古老的话题在高校重提,就是因为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感恩的缺失,或者说感恩意识淡薄,高校必须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模式给感恩意识淡薄或者缺失的大学生补上这一课.

3.1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教育指导方向,帮助学生分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能给本人带来什么样的人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会把人生推向何方,走进难以自拔的泥潭,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能带来很大的额灾难.辅导员必须深刻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刻以这些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生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形式上,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什么形式,只要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辅导员都要敢于尝试.当前正处于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式下,大学生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没有一个清醒的意识和思想做引领,极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只有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分辨能力,才不会被汹涌而来的错误的思想所淹没,从而培养大学生感恩国家、感恩社会的意识.

3.2建立班级感恩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孝顺父母,感恩身边每一个人,感恩是一种文明,更是一种文化,如果每一个人都拥有感恩之心,社会就会变得和谐,人与人就会更加亲切.自身也会因为这种和谐的氛围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感恩作为人类的一种美德,许多人是先天生成的,一部分人则需要通过后天教育来获得.高校辅导员应引导班级举办宣传以感恩为核心的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捕捉、感受生活中处处渗透的恩惠,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或大或小的恩惠,从班级中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开始、让学生们思考同学们身边的点点感恩之事,使知恩、感恩、报恩形成班级主流共识,营造感恩的班级风尚,把感恩文化当做真正意义上的班级文化,从而带动校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慢慢的形成感恩意识,达到教育的目的.

3.3给“感恩”制定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问卷调查;移动设备

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建构的过程[1]。它使学习者可以不再被限制在特定地点、特定的时间,自由自在地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目的的学习。其独特之处表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的便利性;学习设备的便携性;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实现与课堂、数字化学习的整合学习。目前国内理论研究数量多, 实证研究缺乏,尤其是针对具体用户群体的移动学习相关实证研究较少。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其移动学习偏好,结合当前的移动学习研究,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移动学习策略,提高其移动学习效率。为了真实、深刻地了解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现状,对齐齐哈尔大学学生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涉及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资源以及移动学习行为三方面的现状。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1.问卷设计与实施

1.1 大学生移动学习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调查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资源以及移动学习行为三方面的现状。

①大学生基本信息:了解被调查对象的性别、专业、年级、月生活费及自主学习类型。

②移动设备的应用情况:即大学生拥有的移动学习设备种类和主要移动设备的功能。

③移动学习资源:大学生倾向的移动学习资源类型、获取方式和对当前移动学习资源的态度。

④移动学习行为,大学生移动学习时的爱好和习惯、方式技巧、注意力、疲劳度和持久力。

⑤移动学习态度,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知度、认可度、渴望度、实际支持度、效果反馈、与当前学习的关系、优劣评价。

1.2研究样本的选择及实施

从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随机选择60人,全校共计240人,涉及理、工、文、艺术等学科,男女比例为1:1。通过学校课程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为提高有效问卷比例,对正确提交问卷的学生记入平时成绩。问卷调查在学生仔细阅读问卷说明部分后的2个月后进行回答。在有效问卷中,选择部分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约20-30分钟的深入了解和讨论,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受访者对移动学习的真实态度和观念。

2.问卷数据整理与分析

历时3个月,收回有效问卷228份,对其中42人进行了随机访谈。问卷数据利用网络平台统计程序分类统计。

2.1 数据的总体分析

通过表2-1可以看出移动设备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用品,换句话说移动学习也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移动设备也俨然成为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移动学习已经得到多数潜在用户的认可。

智能手机性能不断提高,学生主要用于娱乐,但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在手机中加装学习软件,进行自主的移动学习。(见表2-2)

移动设备是移动学习的物质基础,网速、费用、免费资源制约了移动学习的展开。(见表2-3)

智能机的小屏幕及软件功能的限制,不能完整再现为PC机建设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滞后。(见表2-4)

移动学习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移动学习。(见表2-5)

移动学习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促进了学习,教学互动及教学评价不能满足学习需求,大学生的移动需要专业的指导及针对课程的全面的教学设计。(见表2-6)

2.2 数据对比分析

随着年级的增长,各年级生活费用、移动设备、使用资金与使用时间也处于上升趋势。(见表2-7)

文科生、理科生、艺体生移动设备的拥有数量、使用时间等都有明显差异。其中艺体生拥有移动设备数量最多,生活费用最高,相对的使用移动设备的时间也最长。(见表2-8)

3.研究结论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数量的可用于移动学习的设备,为移动学习奠定了物质基础。移动设备的多样化、资源建设的不规范、学习费用较高,学生缺乏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移动学习的深入开展。

3.1 移动学习方式得到学生认可

智能机的普及,性能的不精心策划提升,加之大学生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能快速掌握各类移动终端的使用,网络的无处不在、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方式被大学生认可。

3.2 移动终端满足基本学习需求

学生手中的移动学习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3、mp4,终端的软硬件与传统PC机无法相比,但满足基本的移动学习需求,能重现文字、图像、及视频内容。屏幕太小,看着不舒服,操作不方便,消费太贵,电池容量太小,网速太慢等问题短时间内无法根本解决。移动学习终端硬件技术标准不统一,软件平台互通性差,加大了资源的开发难度,降低了资源的普适性。

3.3 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滞后,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设计与开发

移动学习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支撑。小屏幕、片段式的学习方式,限制了现有网络学习资源的再现及应用。时间、空间、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都使学习过程受到干扰,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要有针对性。移动学习设备软硬件操控性相对较弱,移动学习资源的单元体积要尽可能小。针对小屏幕,专业设计团队更应注重操作界面色彩、导航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简洁明快,重点突出。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如某一门课程),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充分注意将学习资源尽可能存储在移动设备上,加大本地资源量,减少在线资源的获取量。目前大多数网络上的学习资料,是未经加工,直接从互联网转化过来的,其内容和形式都没有考虑小屏幕手持设备呈现的特点,以及移动状态学习的特殊性,应加大现在网络学习资源向移动学习资源转化的力度。

3.4 要培养良好的移动学习行为

很多学生并没有把移动学习当作一种学习行为,移动学习行为主要以无目的性的学习为主,少有计划,即使有,多数也是被动计划。应当有专业人员为其提供相关的学习策略,解决其在移动学习的时间管理、目标设置、情景化学习、学习过程反馈等方面的问题,实现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J].中国电化教育2007(6):7-18

作者简介:

丁龙:(196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大学生现状范文第5篇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本文通过对章丘大学城1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出发,分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合理之处,进而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现状 引导对策

为了客观、全面地探讨章丘大学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共发放了1300份“大学生消费问题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209份(男生41.1%,女生58.9%),有效率为96.8%。其中,有37.7%学生来自于农村,大城市的学生占15.5%,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占23.5%,来自乡镇的学生占23.9%。

一、 章丘大学城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情况

数据表明,学生的消费支出主要来源他们的父母。有61.6%学生的消费支出完全来源其父母,还有25.1%学生来源父母与课余打工,只有13.4%的学生是靠贷款与勤工俭学。

1、伙食费、学习用品支出

大学城大学生每月伙食费支出集中在300-1000元范围内;其中,每月伙食消费支出在300-500元的占40.1%, 500-1000元的占30.3%。低于300元与高于1000元所占比重均较少,分别仅有14.9%和14.6%。

图1显示,学习用品费用支出方面,学生购买学习用品费用支出相对较少。其中用于购买书籍的费用支出最大,占46%;其次是购买文具、购买练习本与纸张、复印与打印费用分别占18%、27%、9%。

2手机、上网与交通费用支出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每月手机费为20-50元的最多,占46.1%, 50-80元的学生所占比重位居第二,为24.9%。在上网支出方面,有52.5%的大学生每月网费支出超过20元,其中,每月21-40元的学生最多,占43.2%。有47.5%的学生每月网费少于20元。

在交通费用方面,有31.1%的大学生每月交通费用不到20元,每月20-40元的学生占29.4%,40-60元的学生占25.7%,而每月支出超过60元的学生不到14%。

3购买衣着、化妆品费用支出

从学生购买衣服的价格情况看,大学城中大学生购买的衣服以中低档为主。在购买化妆品支出方面,有61.3%的学生每月购买化妆品的支出不超过30元,其中,有26.5%学生每月的费用还不到10元;每月超过30元的学生仅占38.6%。

4外出聚餐、娱乐与旅游支出

很多学生有外出聚餐的习惯,其中,每月外出聚餐支出51-100元的学生最多,占30.2%,其次是支出100-150元的占27.1%,不到50元的学生占26.8%。在娱乐支出方面,大学生每月娱乐支出少于20元的占30.1%;支出在21-40元的最多,占36%;每月超过40元的也占相当比重,为33.9%。

大学生外出旅游现象越来越普遍,每学期旅游支出不到100只元的学生仅占25.1%,超过300元的高达43.8%。这说明,旅游消费已经被很多的大学生接受。

5培训费支出

随着“考研热”、“报考公务员热”与“考证热”等不断升温,考试名目繁多。只有28.3%的学生每学期培训费支出少于200元,有26.7%的学生支出在201元至400元之间,而超过400元的学生高达45%。这说明,为增强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进行高额投资。

二、 大学城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城餐饮业问题

有55.4%学生认为大学城中餐饮店数量很多或较多。但是,有85%的学生认为,大学城中餐饮店没有特色,经营饭菜单一,而且还有58%的学生认为大学城中餐饮店不卫生。

(二)大学城服装店与书店问题

有41%的学生认为大学城服装店较少,没有价格适中,质量好,品味高的衣店群。有高达70%的学生认为,大学城中的名牌店很少,许多服装的性价比较低。书店方面,有55.5%的学生认为大学城里书店规模较小,而且书种类很少,特别缺少考研、考证、娱乐与考公务员类方面的书籍;此外,一些学生还反映书店文化气息不够浓厚,影响了学生来书店的积极性。

(三)大学城礼品与化妆店问题

有62%的学生认为大学城礼品店数量已有相当规模。但是,有高达82%的学生认为,大学城中礼品店所卖产品性价比不理想。主要是档次低,而价格较高。一些学生喜欢在重大节日给朋友或老师送鲜花,但是,大学城缺少价位适中的鲜花店。与礼品店的情况相似,只有56%的学生认为大学城有很多或有一些化妆品店。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大学城化妆品店出售商品性价比不太满意。所以,他们更愿意从网上购买。

(四)大学城娱乐场所问题

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大学城娱乐场所的数量不太满意的,认为可供他们游玩的地方环境很乱、很杂。在电影院方面,有高达77.7%学生认为大学城的电影院数量很少,不但场地设置不合理,而且电影院太小,且没有文化氛围。认为大学城缺少健身场所,特别是缺少一个各种娱乐活动融为一体的大型健身、交际、休闲与娱乐中心。

(五)大学城培训机构问题

尽管有66.9%学生认为大学城的培训机构有很多或有一些培训机构,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这些培训机构不正规,很多没有资质,而且收费很高。

三、改善章丘大学城商业环境的建议

章丘大学城是大学生聚居的地方,聚集着十多万人的消费人群,其中蕴含的商业潜力是巨大的。为挖掘大学城的商业机遇,我们针对章丘大学城商业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二)改善大学城餐饮业状况

改变大学城内餐馆的饭菜雷同状况,应该多建一些适合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卫生、价廉、充满文化与情感氛围的特色小餐厅、大排档与酒吧等。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大学城中许多餐馆经营者进行专门的卫生安全方面的培训和卫生检查,以确保大学生用餐安全。

(三)改善大学城的购物环境

突破原有商业网点较为分散的缺陷,构建若干个商业购物中心,方便消费者购物。可将商业购物中心划分为服装店、鞋帽店、化妆品店、礼品店与书店等区域。每个区域都在种类、质量、品牌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改变大学城中原有商铺经营商品雷同的缺陷。

(四)改善大学城娱乐、休闲环境

在大学城附近建立一个广场,供大学生与居民休闲用。同时,建议在高校集中地方建立若干个大型娱乐中心,并对娱乐场所的设备进行升级与更新,以吸引大学生等群体消费。

(五)充实大学城培训机构的服务

充实大学城内的“考研”、“考证”与“考公务员”培训机构,规范培训机构经营者的行为,提高培训服务质量。积极支持企业与大学城相关高校合作,建立“蓝翔模式”的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服务和带动章丘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参考文献

[1] 廉海明, 高立威. 大学生消费及其营销策略论析[J]. 中国商贸,2010, (14) :17-18.

[2] 张玉荣. 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集体经济,2009, (21).

[3] 袁勇志. 当代大学生行为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