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构建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时通过有效的科学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创新学习的境界,实现创新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又应该构建怎样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呢?下面就《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构建的六步骤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建情境,激感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运用现代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播放有关青海湖的录像,让学生欣赏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畅游青海湖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就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你喜欢青海湖吗?想不想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办法,但我觉得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自主学习,鼓励质疑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品读重点等)自主阅读课文,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地读一读。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主的读书中探究学习,从而发现问题,独立求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三、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汇报,别的小组可以提出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达到交流的目的,小组筛选后,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重要的、难点的地方,经过学习认真筛选,提出重点,让全班同学讨论。由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阅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容易,如: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青海湖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合作讨论,马上就能理解。但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了。”等句子的意思理解还不够到位,就应该由老师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师则起到点拨导思的作用。
四、归纳释疑,提出见解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序地发现,自觉地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创新教学就是要把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改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学习方法,以便下一课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就通过让学生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谈谈你看到这梦幻般的青海湖时的感受和体会等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练习,拓展创新
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得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学习目的不仅只是“求懂”,更重要的是求发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我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4.挖掘文本的内涵,把握作者对美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对文章的深入参透,引导学生对美的内涵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地方,它被称为“地球母亲的最后一滴眼泪”,它的湖水颜色是七色的,在不同季节,甚至在同一天,颜色七彩纷呈,变幻莫测,被人称为“梦之湖”,这就是青海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冯君莉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二、研习课文
1.检查预习,呈现容易读错的字词。
2.好,接下来我们看文章的四个小标题,大家能找出什么规律吗?
学生:都有梦境。
3.对,也就是说,梦境是这篇文章的线索,那么,梦境具体落实在哪儿呢?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找出文章中描写梦境的语段,或者有梦这个词的语句。
学生:每一部分的开头或结尾。
4.这是真的梦还是假的梦?抑或有真有假?
学生:第一部分,是真的梦。
第二部分,是假的梦,因为作者在怀疑,是梦境。
第三部分,是假的梦,作者通过反问,表达难以置信的感情,通过感叹来强化。
第四部分,作者回到了现实,不是在做梦。
5.作者通过真的假的梦境想要表达什么?
学生:以梦境来烘托青海湖的美。
6.那么,青海湖美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描写青海湖的美丽的句子,并分析它美在哪儿,用什么手法表现,同学之间可以讨论。
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讨论,比较多的会集中在第二部分,比如:
①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分析:它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蓝锦缎做喻体,写出了湖面的丝滑,以玻璃浆液做喻体,写出了涟漪的纯净、柔滑,以眸子做喻体写出了涟漪的生动、亮丽。
以前人们经常把有神的眼睛比作秋波,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想象,而此处把湖水比作眸子同样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②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分析:它运用色彩来描绘出青海湖的美,又运用和海洋、天空的对比来写出蓝的浓,没有杂质。
③再顺眼望去,在青海湖所能目极的尽头,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
分析: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平时我们不喜欢的乌云写得形象又富有动感。
(有学生提出这句的时候,我灵光一现,这恰恰为后面的讲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7.请学生齐读第8段,再次感受文字所表达的美。
8.呈现图片,以直观的形象让学生体会青海湖的美。
9.从青海湖的美中,作者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学生:让它自然地生存。应该留一席原始的纯自然的位置。
10.从司机身上,作者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学生:真正的美就在人间,就在地上,即便你至今尚未发现,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要珍惜、要觅寻,不要错过,更不要在梦中追求。
11.这是作者从湖水和司机身上得到的感悟,也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那么我们学了这篇文章,得到了怎样的感悟呢?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感悟呢?
提示:我们读文章,一定要读人,从人的角度去感悟。
12.文章出现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司机,一个是我,司机是怎样的人,我又是怎样的人?请同学们找出并朗读描写司机的语段,同时思考:我对司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由“不解”到“没有交流情感的意思”到“心灵相通”。
13.心灵相通指什么?
学生:我们都爱这纯真的美。
14.独特的方式又指什么?
学生:没有很多的语言,只有默默的关怀。
15.从此处可发现,司机的内心如何?
学生:这是一个内心平和从容之人。
16.是啊,只有内心平和之人,才能发现自然界中的质朴纯真的美,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释放。反之,如果一个人热衷于名利,我想,任何美的事物在他身边,在他眼前,他都会熟视无睹的。
(呈现:美在我们心里)
17.我的内心又如何,对自然美是抱着怎样的感情的?
学生:非常渴望。
三、小结
是啊,正因为内心渴望,她才会真正地认识到,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吧,当我们心里有什么的时候,眼里就有什么。司机因为内心从容,他懂得这世界上真正的美是自然质朴的美;我因为内心渴望才能被青海湖自然之美所震撼。所以,在她眼里,哪怕乌云也是很美的。正如罗丹所说,这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是缺少发现美的心灵。其实,美在我们心里,美更是一种态度,需要我们去积极地寻找。
(呈现:美更是一种态度)
最后,我希望大家带着一颗平和从容的心,去发现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那最自然、最朴素、最本真的美,我想,你的内心肯定会非常富足。
【教学反思】
碧波万顷的青海湖,清香扑鼻的油菜花,世外桃源般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夏季,赶上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开,漫天的芳香铺叠而来,泼洒出一幅天然的金色画卷。看万顷湖光轻轻荡漾,那幽深的蓝,让人将一颗染了风尘的心沉落进去,又洁净无尘地打捞出来。
古老的县城在车轮滚滚间向世界敞开了怀抱,热情好客的土乡儿女穿和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在比赛之余品尝起了醇香四溢的青稞美酒,土乡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环湖赛融为一体,成为了环湖赛最大的亮点。一望无垠的湖面,倒映着洁白的雪山,看鱼群欢跃,万鸟翱翔,生命在这片净土上,追寻到一种与自然生息与共的和谐。人类如鸟儿一般,渴望飞翔,找寻心灵的故乡。那么,就在这里存放梦想吧,梦想会将幸福传递给每一个往来的路人。参加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车手们将在这样的画面中完成了上千公里的赛程。
高原之上,蓝天之下,象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们雪域高原熠熠生辉,登上峰顶,才知道,诺大的草原,古老的传说,沉重的记忆,都在你的肩头耸立,你的光芒吸引着人们一路追随的脚步。因山的表层被红土层所覆盖,唐朝时被称为赤岭,因为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时,途经赤岭作过短期停留的历史,日月山便给汉藏人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和传说。
漫漫数千年过去了,很多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和传说,,给日月山增加了诸多神秘的色彩,分立在山的垭口两侧,古朴典雅的日月双亭,在风中站成了路碑,站成了文字,站成了日月。
虽然我们眼中的日月山,没有昆仑山的磅礴气势,也没有唐古拉山的高大雄伟,但因为美丽的史事,让这座曾架起过汉藏人民的深情厚谊的普通山峰,永久的载入了史册。
经幡上面密密麻麻排列的经文中,也许写着日月轮回的故事,也许写着高原俊朗的容颜,也许写着心中虔诚的祈盼,也许写着日月山挺拔的豪情。虽然我看不懂上面的密密麻麻排列着的经文,但是对于日月山,我也是怀着同样的敬畏。
目光流放在苍茫的群山中,尘封的记忆被山风牵着,不知游荡到岁月经纬里的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在时光的一瞬驻足,搭乘着远去的风,留下一颜浅浅的惆怅,一声轻轻的叹息,日月亭前,又多了一抹遥远的思念。
一、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需求,使自己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精心设疑。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教师要想尽办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巧妙设疑,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在题目上设疑,把学生的思维带进课堂。如《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我设疑:五星红旗是怎样遨游太空的?遨游过太空的五星红旗现在在哪?五星红旗能遨游太空说明了什么?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对状物绘景或抒感的课文,教师应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激起学生自学的兴趣。如教学《秋天的雨》《燕子》《镜泊湖奇观》等文章时,我充分利用PPT,再现书中所描绘的情感意境,演播与课文相匹配的音乐,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说:“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筋脉里。”教师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让学生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教师要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如《月光曲》一文,其中有一个段落用语言描绘了《月光曲》的具体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先用平缓、柔和的语调去读,最后用激越、快速、高昂的语调去读,以表现出贝多芬那颗滚烫的心,以及他希望盲姑娘能享受到光明和快乐的愿望。
二、体现主体地位,学会自我探究
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会学知识,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教和学和谐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1.自读自悟,心中有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悟,默读思考,质疑问难;轻声试读,画出自己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最使自己感动的场景;边读边查阅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练习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边读边写学习心得――我读懂了什么;提出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目标;边读边展开合理的想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行琢磨;细细品味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这样,学生通过自读、自思、自解、自练、自悟,做到了心中有数,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2.合作释疑,生生互动。利用大量的时间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汇报自己的自学收获,组内各抒己见,尽情交流,相互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落实“读什么”和“写的是什么”的训练,既理解语言文字,又要深入挖掘思想内容。
3.细读课文,指导感悟,重点探究。首先,全班交流自读和合作学习的情况,梳理问题,抓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第三,让学生领悟到怎么朗读文章,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教师应提供条件,给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对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肯定、称赞,让学生把成功的喜悦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动力,树立自学的信心。
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给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若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起学习的主动性。
如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我和学生查阅了青藏高原、青海湖与文中提到的其他湖的资料以及“世外桃源”的来历。我板书课题,注意从“梦幻”两个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梦幻的感觉,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我还设计了多种练习,提出一些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文题中了解青海湖以及文中所涉及的内容。最后,我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青海湖质朴、粗犷、自然的美。文章清新、柔美的词句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除了让学生学会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外,教师还要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语句和段落的理解来通篇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学会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总结出中心思想。
要想让学生把学习方法转化为能力,教师就要选取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反复实践,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定期交流自主阅读经验,使他们能取长补短,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审美感知 情境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24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应该“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现代文占据目前初中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所以,培养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现代文阅读审美能力。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会学生感知文章中美的因素,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与感受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探索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阅读审美情境
学习知识,是在信息输入与输出过程中一种情感上的体验。因此,开展现代文审美阅读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与情境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只有注重设计审美情境,学生对美的情感才会被激发,才能获得美的熏陶,才会感知美、欣赏美、理解美。为此,教师应该在现代文阅读课中,创设审美教学情境。
在阅读审美情境营造上,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营造情境,诱发教学的美感,带领学生进入美的教学情境。如在讲述《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诗意的语言去设计课堂导入语,介绍青海湖的诗情画意,以及栩栩如生的景象。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导入,触发学生对青海湖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审美意境之中。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创设审美的情景。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优美的音乐情境与画面意境。如在《济南的冬天》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济南冬天的景象,并且配上一些温馨的音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济南的美景有一个感知,从而进入济南风景的审美情境之中。
二、阅读文本,强化审美感知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这么说过:“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是一种点燃思维之火焰。”因此,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的时候,应该诱导、启发学生的审美情绪,触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的时候,让学生接触文章中的文字语言,强化学生对文章的审美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让学生感知文章的文字美,教师应教会学生“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字的音、形、义,感悟文字之美,从而强化审美感知。为此,教师可以自己先范读,让学生知道汉字的准确发音、语速、语音,以及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如在讲述《沁园春・雪》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诗词的大气磅礴的意蕴,这样才能让学生感知词中豪迈奔放的壮美。这也需要教师在范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积极融入作品的情境,这样才能把作品的美传达出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
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诵读。通过诵读,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应指导采用正确的方法诵读课文。如读的时候应集中精力,把孤立的文字、单一的概念、零星的画面都串联起来,这样才能准确读懂课文中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的意义,才能正确领悟文本的思想与内涵。学生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自觉就会调动出大脑里原本存在的认知结构,也就是会联想到所学的旧知识。在这一联想过程中,就会展开新旧知识互相比较与分析,无形中就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这也需要教师善于采用联想策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过程中强化审美上的感知。如在讲述《周庄水韵》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之前学过的《长江三峡》之类的游记题材知识,这样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去思考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所采用的修辞方法,以及在文本中所寄予的深厚感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美感。
三、阅读文本,培养审美能力
开展审美教育,与培养审美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学生才会自觉认知美、理解、欣赏美与鉴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