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课程的要求。
学生需要自主的学习,使自己主动地接受知识,而不需要教师强求一致的填鸭式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加上教师鼓励竞争,并及时表扬和调整目标要求,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内动力。同时,教师一方面重点辅导了中下生,为他们学习扫清障碍,不要批评学生,学生心理平衡了,心情愉快了,有利于促进中下生积极向上;另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上等生,为他们进一步探索知识指明方向,学生觉得自己在不停地向知识的新领域迈进,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有利于上等生的不断进取。因此,分层教学适应于各层次学生学习心理,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厌学现象的产生。
在教学的实践总结中,我认为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一、学生分层
了解学生,是使教学活动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更为有效,从而是大面积取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学习技巧,思维和记忆的发展水平,知识面、日常生活情况,对集体,教师和学校的态度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前期调查和测试工作。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心理、学科成绩、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及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而这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可升级(没有降级)。让师生都明确某一个同学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学习信心,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的分组目的,防止优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备课分层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提优" 、"补差" ,使教师在教学的各個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针对新授与练习中的反馈信息作适当处理,对普遍存薄弱点或个别不及矫正的问题进行补救,将本节课所学内容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分好、中、差三类学生的要求。对优生,设计一些基础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拨尖题;对差生,诊断他们学习本课中的疑难,采取有效方法补救,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习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这样,我们就能把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提高都置于自己视线之中,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课程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四、作业分层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 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和个人的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而人的素质一般是指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乃是学校体育的体质功能和首要目的。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及其它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现代体育科研证明,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一、早操场、课间操与素质教育
早操、课间操都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做早操,不仅能驱除学生大脑皮质睡眠而且形成的抑制使其精神为之振奋,从而轻松愉快的投入到一天的学习中去,进而为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而且在清新的空气中经常坚持认真地做早操,对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增强和发展身体素质都有着显著的作用;课间操是课间休息时间进行的一种体育锻炼。通过认真完成课间操,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性休息,可以消除和缓解在上课进程中产生的疲劳,使身心得以充分放松。才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当中。积极认真的完成早操和课间操,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具有特殊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具有全体性,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而高质量的早操及课间操正是这一要求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学生每天
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供了保障。
二、体育课与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而体育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一)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公要教会学生技能、技巧和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生活,培养良好的体育体育道德风尚。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观摩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在调动队伍时培养学生互相尊重、礼貌互让的风格;在短跑教学别是在起跑练习中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诚实的品德;在中长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在跳跃、障碍和支撑跳跃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良好品质;在球类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和集体合作精神;在各种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懂得学习、创造、求真的良好习惯。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之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及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等,使学生学到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编排徒手操,并付之练习;引导学生布置教学场地、自制体育器材,并付之使用,以此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像能力,发展其个性。
再次,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在教学中可开发学生的智能。比如,通过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自控能与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蓝球投蓝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通过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通过体操动作教学,能培养学生运动本体感觉能力和时空感觉。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三)心理素质的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身体活动机能,促使学生脑体结合,培养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心理控制在最佳姿态,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通过游戏、教学比赛、考试、运动会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良好的健康心态,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以及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可培养学生竞争、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素质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健体的具体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对启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及扩大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都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发展创造力的关键就在于使学生能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应着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尽可能的为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外部条件。
比如,通过在学生中跨年龄、跨年级、跨专业成立各种课外体育兴趣小组,各个项目的俱乐部、各种协会、以及各项运动队,让学生自发的组织、自愿结合、自觉参与到自己所喜欢和爱好的体育活动中去,让各项活动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健康的发展。可使学生的运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极大的施展和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 符合需要1、教师必须注重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和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教学氛围;要爱护培养学生求知、探索、创新的精神,要理解、关心,帮助他们,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思想变化;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要帮助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故针对以上情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加强思想素质的提高,还要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启身的创新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为目的。
2、改变教学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手,通过精心的设计问题,营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大胆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人的成长过程是伴随生理发展,成长心理等诸因素的协调发展过程,其中最根本的智能发展。如果没有个性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基础。学生的知识量是不可能自然引起创新能力的质变,而过量的学习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增强创新意识,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新的兴趣,是对当今教育工作这的有一要求。
3、树立教育教学的科学人文精神
从素质教育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型的科学文化人,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它超越了传统理性”教育模式,不仅重视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认识因素,而且不忽视态度、意志、兴趣、动机等人格因素和个性发展;不仅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不忽视审美直觉,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暴露科学发展,发明创造过程,让学生不仅从中学到知识,从中掌握方法,而且从发明创造中体验科学精神。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杜绝教师“中心主义”,教师是“站长”,学生是“听长”等情况,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再提高逆源寻根,达到目的,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一题多解、巧解,优化解决问题等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开拓创新,树立科学人文精神观,培养出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一项中要的任务。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品德素质
《乐记》云:“审阅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恨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满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思想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的激情、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将来的学业和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艺术既能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能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的。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会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以及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三、音乐教育和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人的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又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了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幻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大脑神经系统越能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活、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之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后,优美的旋律能增进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之后可达到大脑完全放松、以消除疲劳的最佳状态。世界上已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生活中可制作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综合素质;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改变。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素质教育内容,它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的教授来反映对生活的情感、思想,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感受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生活的创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的落实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联系
1、音乐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财富,然而随之而来的生活资本也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同等压力。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心理疾病的比例逐年上升,在年轻一代中自杀、犯罪等现象都跟现代生活的高压力有必然联系。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挑战,而音乐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是一种情感境界的沟通,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从心底柔软处打动学生,以情动人。当学生领悟到了音乐的优美感染力时,能够舒缓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平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情绪和健康状况息息相关,音乐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音乐教育通过对学生情操进行陶冶,保持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其健康成长成才。
2、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是最需要创造力的学科,音乐艺术水平同科学技术创造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认知音乐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思想基础是智力,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记忆力,在音乐营造的轻松惬意环境中,学生能够放松,减轻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大脑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有关调查显示,适当的音乐能够促进学生记忆知识点,不同的音乐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的不同理解,能够尽情地发挥自身想象力去感受音乐,这对学生的创造力有极大的促进。原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
3、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给予学生美的熏陶,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力中能够尽情地表现自身情感。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性和集体性,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承担起自身在集体中的责任,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活动热情。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方面,同时也能够促进其他方面的实施,音乐教育应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音乐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音乐的审美活动是多层次、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心理活动,学生经过音响感知这一审美层次后,必然要进入情感体验的阶段,由于音乐艺术在表现情感方面具有相对的明确性、非具体性的特点,学生听完一首乐曲后,就会凭借初步的感知,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对作品的思想性与哲理性,对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曲式结构与调性布局的特点等方面,会在客观上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主观上进行心理的情感体验和思绪联想,从而把对音乐的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自己的心灵引起情感共鸣,以达到完全理会其艺术美的真谛。
二、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途径
1、融合音乐教学和思想素质教学
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的教育,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激励作用。音乐教育和思想素质教育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审美观,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音乐既寄托了人们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是人们思想理念的体现。在思想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是一门擅长抒感的学科,通过其强大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让成长期的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产生共鸣,充满追求美好的热情。
2、融合音乐教学和情感素质教育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因子。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向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发展。学生学业甚至将来的事业前景能够一片光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个人情感素质的内涵。音乐是促进学生情感因子发展的有效方法,是非智力因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音乐能够通过其感染力和所需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培养抽象思维,在旋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去达到相应的情感境界。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身的情感去领悟音乐魅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对人生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
3、融合音乐教学和智力教育
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都是音乐的忠实爱好者,音乐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依靠的不仅仅是卓越的知识,音乐在智力教育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智力教育过程中,音乐容易激发他们的灵感,使其知识理论体系得到完善,思维领域得到拓展,为知识的探索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音乐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对乐器的学习,锻炼大脑、手指、眼、耳等的配合,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其反应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观察力,为智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融合音乐教学和德育工作
音乐教学本身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积极情感,还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等特性使学生进入歌曲的深层意境,让学生理解美。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必须抛弃应试教育的枷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将音乐教育渗透到各方面的教学工作中,使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知识,成为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三、结语
人是崇尚美的,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素质和美的感染。音乐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促进人向完美发展,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也只有在“科技兴国”的指引下,大刀阔斧地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迅速果断地将“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才能努力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前进步伐。一个国家的未来就是要从这个国家的青少年素质培养做起,必须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全面教育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与价值,它同青少年一代的思想、品行、智能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顾笑瑜,岳欣云.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2]冉令军.润物无声 启迪心灵――谈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1(6).
[3]车文芬.音乐教育: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新乐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