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实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范文第1篇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 着重要的意义。对广大的农村小学来说,开好这门课还有利于落实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 的要求。实验表明:科学课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而且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上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那么,如何上好科学实验课呢?我们认为: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科学实验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动手实验,就地取材

科学教学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例如: 教师在作静电实验时,无论是采用哪几种材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始终都不明显。在学生实验时,及时采用静电起电机给玻璃棒和橡胶棒充电,克服了这个难题,效果十分理想。教师“准备”实验,有利于作好更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农村科学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 、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科学课中6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 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 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 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 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 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大多是分组进行,没有一批得力的助手和骨干配合,实验效果及效率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人员多、过程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时候,教师难以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对每一小组和学生进行指导,必须充分利用责任心强的助手和小骨干担任小组长,必要时,对他们事先培训,提前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故障的排除方法,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组织好自己的人员,指导同组同学的实验和管好本组的器材。

2 制定制度,养成习惯

小学生一进实验室就感到新鲜有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会这儿摸摸,那儿摸摸,将老师的要求和实验目标、实验步骤抛到云外。严重影响实验效果。因此,进实验室前要进行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和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度,分组组长领导指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保证实验有序进行、防止失误和事故的前提条件。

3 看懂说明,明确目的

每一个实验盒里都备有多项器材,能够进行多项实验,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肃性、更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必须按照实验盒上的说明和老师的要求有序进行,否则会使实验课陷入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不利于知识的获得和发现。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 差,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目的性和意志力的支配,注意力容易分散,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 知的境地。小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新异的有强烈刺激的现象产生注 意,乐在其中,而忘乎所以。因此,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说明书上的要求去进行.

4 分步进行,做好小结

科学实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实验 课前准备 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43

1 提前布置好实验周围的环境

实验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受到周围的环境、器材、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等因素影响。为此,组织学生实验活动时,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有些实验活动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教师一定要先去观察环境,对寻找生命物体的地方的环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活动场所划出一定的范围(校园花圃、田野等),使学生既能找到有生命的物体,又能达到“寻找”的目的,且要保证学生安全。

2 做好实验活动中应付偶发事件的必要预备

在实验活动教学过程中,出现偶发性事件的现象在所难免。偶发性事件具有不可确定性,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偶发性事件往往跟实验活动内容密切相关。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在课前就应做好相关的准备,凡是使用酒精灯的实验,事先要准备一块大而湿的抹布,以防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出后灭火时急用;凡是使用强酸强碱的实验,如认识岩石实验应在旁边准备好一盆清水,以备学生万一污染后立即稀释。如《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带学生到教室外要注意安全,并可能出现手划破的情况,就要带些必要的药品(创可贴等)。《生命离不开水》一课,由于观察实验有许多残渣汁水故要准备好水桶等,以免学生到处倾倒。

3 实验材料的准备以安全性为第一

教师始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将隐患消除在准备阶段。有些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因素问题,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就要注意。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试管的正确夹放、对物体正确的尝与闻等,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前进行安全教育和说明,消除安全隐患。但教师不要怕完成不了实验或出于安全的因素,就直接替学生完成实验。这样做的结果是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些实验,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进行探究。例如热胀冷缩的实验,教师在提供了装满红水的小瓶后,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实验来观察受热和受冷后的变化,强调一下实验安全问题,具体过程教师并不干预。

4 实验活动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在实验活动中,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应能揭示与教学目的相关的一系列现象,能体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具有科学性,精心准备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材料,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顺利地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固体和液体》一课,选材就要选有一定趣味性的冰、油(凝固)、鸡蛋(煮熟去皮)等在一定条件下固态和液态可互为转化,实际它们在常态下是液体,然后把它们放到水中沉浮观察,进一步知道它们的一些性质。糖、盐、泥土在水中可分解,还可通过一些手段重新分离出来,这样更有趣,从而得出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科学性质。有时还要提前对器材作必要的处理,如潮湿天气做摩擦起电的实验,要事先烘干实验器材,想办法保持实验现场的干燥等。《肥沃的土壤》一课,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重点是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状况。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要选择好在潮湿、肥沃的泥土,人不要过多地去动泥土,以免影响蚯蚓的正常活动,或者教师用一个透明的玻璃箱放好潮湿肥沃的泥土,让它安静地生活一段时间后,翻开泥土观察,对比蚯蚓活动前和后的泥土变化体现出蚯蚓能起改良土壤的作用。

5 观察活动的材料应联系当地实际进行选择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科学现象,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在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寻找一些抬头可见、唾手可得的活动材料,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植物和我们》一课,选取的植物最好是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学生在市场上或日常生活常见到的,如南方和北方选材就不一定相同,椰子、荔枝在南方能看到它的生长,而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生长情况,北方的苹果,南方就不一定能看到它的种植。通过活动把内容记好日记,并能结合当地的特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植物的不同和相同》一课,教师要告诉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在当时的季节和当地是易找的,能使学生容易找出两种植物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有利于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植物种类。如选择成熟的玉米与水稻,学校里较多的树和盛开的花,对比更强烈。而选择韭菜和刚出苗的小麦,本身易混淆则不好比较。《生命离不开水》一课,植物体内有丰富的含水量,可要选择比较容易挤出水的植物,如桔子、西红柿、萝卜等,从而能引发学生想办法解决水的来源。《认识液体》一课,做液体的流动快慢的实验,要选择黏稠度区别比较明显的不同液体,如食用油、水、牛奶,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出流动的快慢,认识液体这一特点。

6 实验研究的材料要具有多样性

首先,在归纳事物本质特征时,要选取多种代表性事物,提供足够证据。例如:《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一般一个地方的范围是一种土壤。为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利用外出的机会在不同地方采集不同的土壤,有机会也可带学生多去几个地方,选取不同的土壤,观察认识不同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才能分析不同种类土壤的差异。《纺织材料》一课,纺织材料有柔软性、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要让学生选取多种不同的纺织品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纺织品的多样化然后展开发散思维,想象设计未来的衣服样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科学实验范文第3篇

一、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实验室管理的现状

l_对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的认识不一。每个学校对于科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有些条件比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学校,可能还是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上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在实验动手操作上的训练。

2.对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建O和管理不够重视。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室已经成为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和灌输新理念的重要场所,然而一些学校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对实验室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流于形式,使得让学生接受实验训练前沿信息传递成为空谈。

(二)实验室管理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器材和设备老化,无法与新教材成功接轨。

2.实验室管理不规范。学校配齐、配全了大类的科学仪器装备,但却没有发挥其在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科学课上,学生不认真思考不认真听课,最后胡乱操作实验仪器设备,导致仪器设备的破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严格。

3.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验室与科学专用教室隔开距离较远,课程之间准备实验仪器耗费时间过长,学生取用实验仪器随意摆放导致事后仪器整理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量。教师会选择一部分实验学生自主动手进行,一部分实验进行教师演示实验,形成减少麻烦,能少做就少做的习惯。这些细小的因素都会直接导致实验难以开展、顺利进行。

4.实验室缺少专业的实验管理老师。现在的小学科学实验都是任课教师需要进行实验,自行准备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一些专业的实验仪器使用也不是很恰当。由于对科学实验的不重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专业负责小学科学实验室的教师,没有专业的教师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对实验仪器进行专业的指导,也是导致实验室利用率低,实验室管理不当的原因之一。

二、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的解决策略

(一)国家政府加强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鼓励,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离不开教育基金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科学素养和前沿的教育思想,无地施展,一切也成了纸上谈兵,无法将抱负理想付诸实践。

(二)制定完善的小学科学实验室的管理体系

校长、课程校领导、教研组长、科学教师都参与其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环环相扣,使得每个环节都有章法可循,切实把教育理念融进小学课堂教育,将实验成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针对实将实验仪器室与科学专业教室合二为一

减少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的时间,更加提高效率,也方便学生取用实验材料,更为教师在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材料和仪器节省大量的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四)为小学科学实验室配备专业的实验管理员

负责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落实、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修,对实验材料的维护和整理工作等等。实验管理员能够对专业的仪器使用进行相关的指导和教学。

(五)建立合理的培训和教研机制

对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的长期培训是实验仪器设备高效利用的保证。只有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员有了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实验室的设置才能更加合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才会提高。这样,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推广,学生才能掌握系统的实验技能技巧。

三、结语

科学实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探究的乐趣 动手操作 拓展实验时空 亲临乐境

《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科学课也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我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确定实验科目的基本要求

(1)事先告知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确定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2)理解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理解操作过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布置实验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如:黄豆和豌豆极其相似,但细看会发现:豌豆形状较黄豆圆一些。

(4)推测实验结果的运用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如《磁铁》单元,首先让学生明白地球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力,和电一样,磁也是人看不到也感觉不到的,可是它的影响力却处处可见。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然后提示:古代的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磁铁很容易被制造,用途也相当广泛。那么通过学习谁还想到了磁铁的其他用途呢?比如,我们大部分学生都用过的画写板笔头部分最易掉下来,掉下来的两只笔头如果把它们笔尖对笔尖,拿在手里一个朝上,一个朝下也不会掉到地上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推测实验结果,学生知道了是因为笔尖部分的磁铁互相吸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运用科学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想方设法拓展实验时空

(1)因地制宜开拓实验场地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搬到商店、搬到社区、搬到儿童娱乐场所等。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材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逛街的时候注意一下服装店做衣服的材料、超市包装商品的材料、娱乐场所活动器材材料、家居装修材料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观察,并把每次的亲历亲为过程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材料的名称和使用方法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获得学习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有力数据。

(2)“本山取土”选取实验原材料

学校周围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山取土”进行实验原材料的选择。如我在做《拓印树皮》时,实验材料需要纸、笔和树木,于是我就安排学生上课时去学校内的美化树身上获取实验素材,同时还安排学生观察树上的蚂蚁、蜗牛、蜘蛛等小动物的活动情况。

三、让学生亲临科学实验的乐境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如《空中跳动的乒乓球》实验,首先让学生思考:吹风机朝上方,对着乒乓球吹风,你认为乒乓球会被吹走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让他们看实验演示:我用一只手握住吹风机,另一只手将球放在吹风机的上方。开动冷风和热风分别吹动乒乓球。结果乒乓球,没有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最后说明:无论开动冷风和热风吹风机朝上对着乒乓球吹,由于力的平衡作用,上方的乒乓球不会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学生发现实验这么有趣,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日加深。

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1)寓安全和玩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金鱼的身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设计制作一个雨量器》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学生在生存环境中积累知识

我们的学生生活的环境,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城市学生的家庭周围也有一些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课程资源,如:手机、电话能为学生学习声音的传播等提供条件;礼品店能为学生科学小制作激发创意;游乐场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到科学原理的真实应用和科学就在身边的真理等等。

四、尽心尽力造就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上《纸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桌子上放一盆水,出示多只小纸船,分别放到盆子里,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活动后会陆续发现:纸船起先都飘浮在水面上。但过上一段时间后,纸吸足了水后,因为皱纹纸的吸水性强,它吸得水越多就越重,很快会沉到水底。其他的依次也沉入水底。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吸得快,谁就沉得快。又如在教如《斜面》一课,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虽然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不同。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多媒体对实验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堂中的运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改进了教学模式。它使课堂教学从过去单一、封闭的形式变成了融入声音、图形、动画等多媒体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能感染和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轻松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我在教学花的构造一课时,利用了多媒体投影的放大作用,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操作,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甚至看到了放大20倍的胚珠。这对孩子们的独立操作帮助很大,既提高了实验效率,还使学生增加了探究的欲望与乐趣。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验课探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科学实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实验;主体;学生;策略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操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掌握规律、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而且通过有计划、周密细致的观察活动和深入的分析、讨论、推理等思维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的实验已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发展心智的一种重要手段。

多年来,由于“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干扰,目前的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少数学生都不喜欢实验课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明确科学实验的主体是谁、让谁去主动生成、主动权交给谁。

是实验册吗?――不,实验册上把实验原理、仪器装备、实验步骤都列出来,学生只要“照单抓药”就可完成整个实验;但实验后有的学生连做了哪些内容都记不清,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了。

是教师吗?――不,教师做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学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是引导者,、织者和学习者。

科学实验的主体应该是谁呢?下面笔者以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第五节“质量的测量”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质量的测量”的不同教法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为“质量的测量”,第二课时为学生实验: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下面是两种不同教法的比较:

二、科学实验的主体是学生

第一种教法的主动权在教师和实验册,对这种教法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现在的教学方法,同我在西南联大时仍是一样的,要求学生样样学,而且教得很多、很细。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到美国去,考试时一比较,马上就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病在于,它把一个年轻人维持在小孩子的状态,老师要他怎么学,他就怎么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笔者相信大家都有共同的认识。归根到底,问题的本质还是科学实验的主动权应该交给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中,也理应成为实验的主体。

三、将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策略

为了真正做到把实验的主体定为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必须改变:

1.教师的理念要改变

教是为了学,教要落实到学,教要服务于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自己如何教,而是如何帮助学生学。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设计教、组织教,为学而教,为学论教。教师在提示药品用量、实验操作规范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同时加强巡视指导,给学生带来鼓励和安全感。另外,实验教学和其他课堂教学一样,如何从情感陶冶、示范引导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或消除学生实验时的心理障碍,是教师应认真重视的。例如,在教法2中,笔者设计了“在明白实验的注意事项后,先让学生试着称小木块的质量”的环节,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后,再决定下面的教法。

2.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要改变

(1)把某些可见度小、效果差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实验,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和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能力,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2)有些实验可以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来完成。例如,浙江省2008年省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的展示课“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演示实验:用篮球和铅笔模拟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教师是这样设计活动的:利用身边的物品(课本、直尺、笔等),设计并动手做一做帆船远去的模拟实验。结果学生设计了很多精彩的小实验,有的学生用圆的透明胶带代替篮球,有的学生用卷起来的书代替篮球等。把教师的演示实验设计成一个活动,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这节课就活了。

(3)有些实验,即使教师演示后,学生也可能仍然有疑问。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要预见学生实验的困难,才有可能突破难点。例如,在做大气压强的演示实验“覆水杯实验”时,有学生提出“水流不出来可能是水把纸和杯粘住了而不是大气压托着”。教师可以先在塑料杯底开一个小孔,用透明胶粘好,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可将小孔打开。

3.照实验册现成步骤完成“任务”的做法要改变

鼓励学生按实验基本思路自行选择必要的仪器,安排实验步骤,允许出差错,允许做可行性试验,但遇到“差错”或“不可行”时,要思考为什么。例如,笔者在教法2中设计的第一课时的作业是:如何称量20毫升水的质量?如何称量一枚小回形针的质量?让学生去思考、去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把某些分组实验的验证性改为探索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手脑并用的机会。例如“观察蚯蚓”实验,教材就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蚯蚓作为代表生物,设计了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观察过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生物,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如借助放大镜观察、观察生物应该依据一定的次序进行等,使学生能真实感受到生物的基本特征以及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交流的技能,让他们体验集体合作的意义。

四、将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注意事项

1.要坚持“学生能动手,动手能成功”

这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基本观点。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相互讨论,依靠自身努力通过动手实验初步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要坚持学生动手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的尝试

教师不但要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而且在学生的实验前和实验后,都必须认真指导。特别是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讲清楚一些注意事项,并在实验时给予指导。否则,容易造成仪器、仪表的损坏。

3.要重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要认真预习,了解实验目的;实验时,仪器仪表要正确使用,数据要如实记录,有误差时会认真分析,并能利用旧知识和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真正要做的是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通过哪些方法去感悟、体会、接受知识。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学生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使教育的外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变必需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

参考文献:

[1]何灿华.初中自然科学实验操作考查中学生心理机制的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01).

[2]朱清时.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