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济济成就

人才济济成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济济成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济济成就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材料工程;人才培养;诊断;发展

0引言

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开办8年以来,为宁夏地区经济建设输出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宁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系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需与时俱进,深化内涵建设,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贴近企业,凸显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先进性。为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客观的反映该系目前毕业生质量和社会声誉,并及时发现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了解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该系对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收集了大量信息,通过来对毕业生、历年在校学生、专业咨询信息整理后分析了,诊断出专业办学方面的不足,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出明确思路。

1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定位及专业岗位群

1.1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定位

材料工程系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开设已达7年,专业培养的人才遍布全省水泥生产、预拌混凝土及其制品等领域。该专业包括水泥与混凝土两个专业方向,主要为水泥生产企业、预拌混凝土(砂浆)公司、新型墙体材料公司、混凝土外加剂公司等单位培养具有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

1.2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主要包括:水泥企业中的原材料分析与制备、熟料烧成与控制、水泥粉磨、中央控制、质量控制与检测、设备巡检与维护;建筑企业中的材料员、试验员;商品混凝土企业的质检员、试验员等。

2宁夏同类院校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开设情况调查

通过对宁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办学资料的对比(表1)发现,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培养的学生市场竞争强度不高,专业方向定位较好,能满足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

3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正式公布《2016年自治区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汇总表》,宁夏2016年重点项目共计110个,其中重点建设项目60个,重点预备开工项目17个,重点前期工作项目33个,总投资超过7527亿元。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建设为宁夏建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3.1宁夏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2年末,宁夏区统计规模以上的水泥企业27家,水泥产量1605万吨。根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2016年全年累计生产水泥1945.9万吨,同比增长12.6%。2016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增速出现回落;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较去年有较大回升,房屋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均保持增长势头;基建投资增速较去年略有增长,波动不大;在基建投资稳定增长和房地产回暖的带动下,水泥产量保持低速增长。总体来看,全区经济稳中趋缓、稳中向好,水泥需求具有较强的支撑,呈现出稳中有升态势。

3.2宁夏预拌混凝土(砂浆)行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3年底数据:宁夏现有预拌混凝土企业115家(有资质),其中银川市47家,石嘴山市14家,吴中市23家,固原市16家,中卫市15家,年产能约7000万立方米。预拌混凝土是有着30年发展历程的新兴行业,已经成为超过水泥产业规模的基础建材行业。预拌混凝土是建筑产业链上的重要分支,伴随城市化建设进程,朝向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近年来的特大工程、重点工程、重要结构几乎都采用了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在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3宁夏新型墙体行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底宁夏新型墙体企业共有146家(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认定)。宁夏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并在新墙材专项基金征收和返还工作上加强管理,提高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技术水平。

4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现状诊断

4.1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信息反馈

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在水泥生产、预拌混凝土生产及其制品等领域从业,因宁夏地处西北偏远地区,市场范围小,由于产品经济运距短不宜远销,我院培养的学生主要宁夏本省就业,体现了较强的区位现象说明: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均高于同类院校,离职的原因主要有薪酬低、发展空间小,离职后只有少数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4.5%、3.6%、2.6%),其它人员受雇半职、继续找工业、待业。以上信息说明学院要重视人才职业成熟度与忠诚度培养,一个毕业生成熟需要经历1-2年,频繁的跳槽不利于职业发展.

4.2毕业生信息反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市场需求的饱和,住宅建筑施工业等以房地产为需求源头的传统行业发展相对缓慢,并伴随着供给侧深化改革,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相关度、专业职业期待吻合度、校友愿意推荐比率等几个方面变化情况同宏观经济走势基本一致。通过上述数据对比分析,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4.2.1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均高于同类院校

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原因主要有:①薪酬低;②发展空间小;③初次就业质量不高。离职后只有少数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4.5%、3.6%、2.6%),其它人员受雇半职、继续找工业、待业。以上信息说明学院应:①重视人才职业成熟度与忠诚度培养,一个毕业生成熟需要经历1-2年,频繁的跳槽不利于职业发展;②加强职业规划辅导,摆脱初入职场的盲目性心态,更合理的选择工作;③毕业生离职后只有少量的人员选择自主创业(2014届同类院校自主创业的比例为3.8%,2015届同类院校自主创业的比例为3.9%),也说明了学生创新能力不高,缺乏产品构思、批判性思维、科学分析、积极学习的能力。

4.2.2专业职业相关度与专业职业期待吻合度明显偏低

专业相关度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两项评价指标可以说明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是否得到了具体运用。指标明显低于同类院校说明了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有差距,毕业生对专业工作岗位的竞争力明显不足,这对专业提出以下及方面要求:①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专业岗位竞争力;②加强专业认识教育与宣传,经常参加行业技术交流与技能比赛,提高毕业生与社会对职业的认同感;③加强职业前瞻教育,修正毕业生不合理的职业期待,引导其在初入职场时适时调整心态,以更好的适应职场生活。

4.2.3校友对母校专业满意度与教学满意度均较低

校友的专业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母校专业教学中知识迁移的能力。从选择评价的指标不断下滑的状态,反映出专业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①实习与实践环节需进一步加强(有74%的校友赞同);②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课下与任课教师的交流少;④团队作业协同性低。

4.3征询行业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在与行业专家座谈后反馈的意见主要体现在:①对学生的就业态度进行有效引导,脚踏实地,能耐住寂寞,立足本岗位,完善自己,提高技能,寻求进一步发展,杜绝急功近利;②对于集中实践来说,建议实习应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对学生加以引导、升华,不要集中太长时间一次性实习,短时多次会更有效;③在高校学习学到的一种学习方法,应注重方法与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④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课时;⑤专业课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

4.4在校学生座谈会议信息反馈2

016年召集本系在校生通过座谈与不记名收集信息的方式,汇总出以下信息:①学生对专业性质不明确,学习兴趣低;②抗干扰能力低,学习动力不足;③理论讲授多,理解能力低,动手实践少;④加强对双证书的引导,明确职业资格证的作用与补充作用。

5结束语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连着学校、学生、企业、政府等方方面面的每一根神经。我院通过外界人员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感受、建议与要求,诊断出专业建设方案存在的问题,为专业人才培养指明解决与调整方向。高职院校只有根据市场办学办专业,明确专业定位与企业需求,积极引导与调节学生心态,优化课程与课时结构,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才能有职教工作中造出一片真正服务社会的蓝天。

参考文献:

[1]2014、2015、2016麦可斯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应界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

[2]向芸,范延琛.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萍乡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萍乡学院学报,2016(06).

人才济济成就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高职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指在中职和高职两种教育层次上,根据两者的层次差别,既要体现出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专业知识教学结构、技能教学结构方面的差异,又要体现整个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为中职学生向高等教育过渡提供通道,建立健全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从我国当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观察,已经从以前的一般基层从业人员逐步向高端物流专业人才转变。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中高职院校的教育衔接工作开展已是刻不容缓。

一、物流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意义及其可行性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物流对于整体经济运行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建立发达的物流体系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支撑这一体系的,则是大量的物流管理人才。从目前我国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体系来看,主要分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层次,做好这两个层次教育的衔接,对于物流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理清中高职教育的层次,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我国中职学生主要来源初中毕业生,分清中高职教育层次,可以使中职教育更好地对接初中教育,在专业课程的难度和广度上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在职业教育中更好地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物流高职教育,由于其学生多数来源于职高或普高,学历层次比初中高了一个层次,所以可以在专业教育上加深一定的难度,帮助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奠定更高的基础。2.利于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利于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提升提供条件。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趋势逐年上升,为社会提供足够的高端物流人才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端物流人才与一般物流人员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工作能力上。从我国目前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模式上看,主要将物流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并且很大一部分是中职教育层次,因此,做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可以为中职学生进一步接受高职教育搭建桥梁,最终为物流高端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3.物流中高职教育衔接具有可行性。第一,中高职教育具有很多共同点,从人才培养的方向上看,都是偏重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其掌握物流理论及相关知识,训练和提高其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有大量的共同规律可循;第二,从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中高职业教育或者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实践来看,不乏成功的经验。同一院校内可以采用“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德国“双元制”中高职衔接模式等。不同院校之间则更多采用“3+3”的衔接模式,即A校3年中职学习加B校3年高职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均彰显了积极的效果。

二、物流专业“3+3”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模式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3+3”学制本身吸引力不足。“3+3”模式的学习时长,相对于5年制大专来讲,时间更长。此外,部分学校还推出了“3+4”中职与本科的衔接。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讲,更倾向于选择时间更短、费用更低的“速成”学制。这样就使中高职衔接在招生、宣传、培养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很难展现出差异化的优势。2.课程设计对于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物流专业教学中,一般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课、职业能力训练的顺序开展。在教学实践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较为常见。同时,在课程安排上,并未把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理论课和实践课往往各自集中安排,不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3.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规划单一、缺乏整体设计。一方面,中高职课程的重复率较高,课程体系中的层次性、系统性没有体现;另一方面,从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对照式”和“下延式”两种模式来看,“对照式”通过删减中高职教学重复部分完成两者的衔接;“下延式”以高职课程为基准,将中职教育能承担的部分下移实现两者的衔接。这两种衔接模式由于都是立足于现行课程,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效性和作用,无法形成新的课程增量,难以对物流人才培养发挥有效作用。4.偏重理论考试,对职业能力考核不够。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测试未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评体系,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当前我国中高职育衔接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物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试,而当前我国物流专业学习考试,均以理论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多为概念及其相关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考察,致使很多学生根本无法达到高职职业实践的教学要求。

三、物流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课程设计主要方法

1.建立健全中高职教育衔接管理制度。要实现我国物流专业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必须先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第一,要理清中高职教育定位,突出“贯穿式”教育,而非“跳跃式”,打造“3+3”衔接模式的吸引力和可行性;第二,要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考核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物流行业主管部门要对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划分统一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及职业教育院校要根据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并结合物业专业特点,进行职业等级分类,并据此定出考试考核标准,从上到下划分出具体的具备可操作性的考核等级;第三,要制定中高职课程衔接课程管理制度,对课程的设置不应简单照搬传统的删除重复课程的做法,要从制度上保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有利于人才培养为指引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2.优化课程模块设置。要实现物流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必须从系统性和针对性出发,对相关课程模块进行优化。一是要立足于学校的优势资源,认真分析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二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养,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物流专业理论课程,多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机会,为学生提供能力成长的平台,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提供保障。3.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信息沟通。作为一项教育系统工程,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并保证工作信息能得到有效沟通。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设立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组织机构,具体负责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的部署和落实,组织机构中的成员要包括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负责人,并分清工作职责,避免推诿扯皮;第二,要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中的校企联动机制,将社会上一些优质物流企业纳入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中来,定期安排中高职学生到企业去学习实践,邀请企业方面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通过校企联动开展一系列活动,主动听取企业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意见,不断提高中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就业适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4.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区分。中高职教育的区别点主要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上面,因此科学合理地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区分,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先决条件。物流人才培养的层次,必须按照专业的要求并结合物流企业的实际来划分。应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重点掌握其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情况,然后以此对应中高职学生的技能要求,最后结合专业要求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物流行业所需的人员种类较多,例如:基层一线的有物资验收员、仓库管理员、监控人员、发料装卸人员等,除了工作上胜任以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主动、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团队精神。中高层的物流从业人员包括物流高度主管、物料计划、物流信息管理等,与一线人员相比,其职业技能要求更高,要求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能力,并掌握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和相关技能。5.做好专业教学课程的衔接。物流专业中高职在专业课程上的衔接是重点。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进行统一的课程规划,重点是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设置核心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应注意分清课程归属,避免重复。例如,对于中职物流核心课程可将配送与流通加工作业、物流业务信息处理、物流客户服务作业等包括在内;而对于高职物流核心课程,可将运输与配送、仓储管理实务、国际货运等内容进行涵盖;第二,加强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应将中高职核心课程单元统一划分标准,统一分层次,保证在上下层次的内容上能有效衔接、不重复。基础单元部分列为中职阶段的教学内容,而中高级单元部分则列为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上下不重复、不交叉。通过笔者的分析可知,物流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开展好这一项工作,需要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和企业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从建立健全中高职教育衔接管理制度入手,通过优化课程模块设置,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信息沟通,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区分,实现专业教学课程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张梦瑶.浅析物流专业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6(Z6).

[2]杨文芳,张敏.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计[J].物流技术,2015(24).

[3]张晓燕.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物流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5(18).

人才济济成就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非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高等工程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科技进步水平,同时也直接反映了国家的制造能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综合国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100多所高校举办工程教育,其工科专业的招生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都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稳居世界首位。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参与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的宏大规模架构起国家工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库,是我国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如何切实评价和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总体质量,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议题和挑战之一。

一、工程教育认证对非技术能力培养的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途径。2016年6月2日,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标志着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认证通过的工程专业本科学位,将得到美、英、澳等所有《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的承认,也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综合《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可分为两类:(1)与技术相关的能力,称为技术能力(Technical skill或Hard skill);(2)与技术关联较弱,但对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称为非技术能力(Professional skill或Softskill)。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的毕业要求(能力达成要求)共12条,具体情况为:5条涉及技术能力(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4条涉及非技术能力(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终身学习);3条涉及技术与非技术能力的融合(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管理)。由此可见,与技术能力一样,非技术能力也是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行业/用人单位和高等工程教育者均有高度一致的认识: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非技术能力具有与技术能力同等重要的作用。美国ABET认证标准和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5)》的毕业要求中,明确提到非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其主体构成要素包括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

二、我国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技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还有待完善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必须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通过调研发现,工程专业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设计,企业或行业专业家能够参与。但非技术能力课程体系多见于选修课或第二课堂,没有针对工程专业的具体特点设置。

2.非技术能力达成度的评价方法缺乏系统性和灵活适应性

非技术能力不仅对工程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很重要,而且对他们的未来成就也有无可否认的巨大影响。综合国内外针对工程教育非技术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进展,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已经提出多种非技术能力表征方法,利用统计手段或分析模型,对特定专业毕业生的非技术能力进行了反馈评价,并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组织模式。相比而言,自2006年我国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来,国内的教育学、教育管理研究者对学生的学术/技术能力培养和评价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从文献调研情况来看,研究工作大多强调非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专门研究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方案、表征与评价方法的工作并不多见。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涉及非技术能力的7项毕业要求,效果评价办法单一,非技术能力表征、评价方法研究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

3.教育者和学生对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未产生足够的重视

教师在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开展融入性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比如说论坛、项目、实地研究,等等。但是调研发现,当前教育者们面临的密集课程和繁重工作量,一些教育者或者依然未认识到学生非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或者未全身心投入到非技术能力培养中。学生在获取所有重要的非技术能力培养中,缺乏参与度、努力度、投入度,这也说明,学生并未积极地参与到某些项目中,而且未必所有学生都能从大学活动中受益。

三、我国工程教育中非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1.组织开展技术与非技术融合的教学活动

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融入性教学活动,利用各种各样的计划性活动开展,如个人或小组演讲、小组协作、项目、论坛、讨论、案例研究等。在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自然科学类)教学内容中,渗透学科发展历史和人文等非技术要素,进行非技术能力的学习启蒙;在外语类教学环节中,设置开放型作业,要求学生与国际友人进行特定主题的研讨,并形成记录和报告;在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与专业类课程中,突显报告撰写、讨论和沟通、评价和分析等非技术要素的融合;在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中,重点培育团队协作、经济决策和项目管理等能力。

2.组织开展专项训练和实践训练以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必修和选修课为依托,专门针对职业规划、项目管理、人文素养、法律和健康等内容进行课程教学;以小型项目或课外培育计划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科技与创业竞赛、参与科研子课题研究。以项目实施为驱动,强化学生的团队和责任意识、项目管理经验,以及在多学科交叉环境中进行问题分析、评价和决策的能力;通过参观科技/人文展览、参加学术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与规范等非技术要素;进行社会调研和企业实习等,在实践中体会非技术能力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人才济济成就范文第4篇

关键词:MATLAB技术;土木工程;教学探讨

引言:

目前我国社会已经步入了新的时代,对于土木工程而言,更多的科学技术开始融入到建设活动当中,促进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与此同时,传统的土木工程技术手段也实现了革新,涌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另外,教师还要改变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加强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全面型人才的培养活动,以此来促进我国土木工程领域朝向更加高的方向发展。简而言之,各大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应该立足于时展的新需求,立足于现代工程领域当中的人才市场,定位教学内容,定位专业设置方向,促进教学活动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当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所探讨的主要内容就是MATLAB技术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活动,对当前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一、MATLAB技术的相关概念

MATLAB技术的意思就是矩阵实验室,该项技术所展开以及面向的主要对象就是高级计算机工程,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化技术,建立起工程方面的神经网络,将各种活动进行信号处理、图像处理各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具有强大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特点,所以在工作当中的应用效率是非常高的,大大提高了我国工程建设活动当中的质量。该技术土木工程当中各个方向都有运用,比如说工程力学计算、结构动力学、限元分析学等等。该技术所涉及到的是土木工程当中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工作者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灵活的问题处理能力,这是对传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挑战[1]。

二、在MATLAB技术之下人才培养活动当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从教学资源的角度出发虽然MATLAB技术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并不是我国本土研发的技术手段,所以在推广以及教学活动当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资源的缺乏,我国这方面的教材大多数是引进国外的书籍,或者是相关的培训视频等等,但是这些教学资源并不具备针对性。在这方面的技术丛书,虽然有完善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操作讲解欠缺。

(二)师资力量的缺乏MATLAB技术是土木工程发展当中难度系数比较高的,所以这方面的人才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缺乏。大部分教师虽然通宵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实践操作经验,或者是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活动,而这就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全程理论化教学,过于空洞,学生无法理解[2]。

三、在MATLAB技术之下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从应用型人才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我国职业工程教学领域方面,更加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以此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能够灵活的处理工程活动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施的创新,在工作当中能够萌发新的理念,具有一定的拼搏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动也就是全面型人才的培养活动,就是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工程投资开发等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多方面的学习世界,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开放性。

(二)从专业目标培养的角度出发一般而言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时间大概是在4年左右,但是这仅仅是基础人才培养的时间范围,在这一阶段当中,学生更多的是掌握理论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而要培养一批专业性,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在这种形式之下,高等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培养的目标有了新的定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土木工程委员会的这一倡导,落实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活动,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新的规划,除了要强化理论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房屋建筑或者是其他建筑领域方面的设计施工管理工作,为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在MATLAB技术之下做好专业方向方面的设置工作

(一)专业方向设置的角度出发土木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事业当中是比较重要的领域之一,并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于高素质人才方面的需求也是比较高的,所以土木工程学校也要根据时展的需求,对专业方向设置进行调整。大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通常是以“大土木多方向”为主,针对这一理念所设置的专业主要是两个,分别是建筑工程和地下工程,但是在现代社会当中,尤其是MATLAB技术的广泛应用之下,仅仅只靠这两个专业方向是完全无法支撑毕业生毕业之后的工作选择,所以还应该开设一些新的专业。

(二)从发展方向的角度出发土木工程所涵盖的领域是非常广的,除了涉及到房屋建筑这一方面,还有道路桥梁等,所以在专业发展方向方面也要有所丰富,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近年来高铁方面的建设活动是比较活跃的,在交通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也越来越大,在MATLAB技术方面的应用率也越来越高,所以高校更应该认识到专业设置方向发展的重要性[3]。

五、在MATLAB技术之下强化人才培养的基础手段

(一)完善教学资源针对MATLAB技术之下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活动,应该不断完善这方面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以外,教师还应该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时了解国际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方面的前沿知识,向学生补充以及介绍这些新的技术手段,理论研究,丰富学生的事业。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方面的操作视频,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枯燥杜以及空洞性,让学生对这方面的技术有更为直观的了解。最后,则是要加强和拥有这方面技术的企业之间的联系,强化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场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二)从教师的教学资源角度出发教师自身的素养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活动,教师自身也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去参加校级或者是国际方面的MATLAB技术或者是教学方面的研讨会,给予教师一个学习和提升的平台,让教师获得更为先进的理论,从而展开就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设高质量课堂。

(三)强化学生的素质建设工作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技术理论学习,所以在教学活动当中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从事土木工程方面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是理科生,所以文化知识是比较薄弱的,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开设这方面的公共选修课。通过素质建设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4]。

人才济济成就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流程管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31

0 引言

流程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①基于流程管理的管理模式最早起源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主要针对传统管理方式由于实施环境及对象的差异性而导致的应用上的局限性。相比于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流程管理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信息与交流的通畅率,从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虽然流程管理的概念起源于企业生产管理,但其管理思想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也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湖北工业大学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即引入流程管理的思想,以探索实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卓越计划”是针对传统理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新型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培养目标的创新能力及对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一般而言,“卓越计划”的培养体系具备三个特点:(1)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2)从学校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个维度培养工程人才;(3)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②③因此,在该计划实施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理论与实践两条线的学习进程进行管理对其顺利实施至关重要。流程管理思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入,能够有效处理“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复杂的目标关联,将原培养过程中的职能管理模式转变为流程管理模式,通过对培养进程的把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 流程管理的特点

流程管理的概念提出以前,企业管理遵循的是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传统职能管理的基本特点是:(1)将可重复的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分解为一系列标准化和次序化的任务,并分配给特定的执行者;(2)由特定的管理层来监督和确保执行者有效地完成既定任务。④但是,传统职能管理的实践表明:在职能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由于职能的划分而存在的管理盲区或区域重叠,使管理指令的传递和执行出现障碍,从而影响管理效果。因此,流程管理的引入与发展,旨在解决传统职能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机构组织的效率和竞争能力。

流程管理的实施基于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将管理的指导思想从分工转向了协作,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目标性:流程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以顾客为中心,流程管理过程中始终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流程运行的情况直接以客户的满意程度为标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其目标即表现为社会的需求度,要求培养单位按照社会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2)层次性:流程管理模型在结构上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表现为总体上的掌控和整体的观念。同时,组成流程的活动本身又可以分解为子流程,表现为流程、活动的层次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这种层次性即表现为总体目标与阶段性培养目标的设计。(3)动态性:流程运行过程中,其活动的执行遵循一定的时序特征,活动间存在前提与结果的关系,运行过程的顺利进行取决于前提活动的实现,而少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业务运行的效率。同时,流程管理将根据结果反馈进行流程再造,表现为一个自我修复与完善的动态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态性表现为人才培养的延续性,从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流程。

2 流程管理实施模型

传统流程管理模式包括流程执行与流程改进两个环节,而流程执行环节包括流程建模、流程分析、流程实施和流程评价四个模块;流程改进包括流程再造及流程持续改进等不同形式,其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⑤流程管理实施过程中,其各模块间存在前提与结果的时序关系,后一模块的实施必须以前序模块的完成为基础,任一模块内容或执行状态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后续模块的实施,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流程执行周期。此外,流程管理模式注重过程及结果的管控,通过流程结果的评价环节进行流程的再造与改进。

当将流程管理模式应用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时,各环节实施过程表现为:

第一模块是流程建模,人才培养过程中,将首先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流程管理过程的构造,具体表现为培养方案的讨论与制订,并对培养流程进行详细描述,形成标准的工作程序。湖北工业大学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始终以导师制作为流程管理的基础,通过导师设置进行培养过程的分析与管控,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建模过程中,还结合培养要求新增侧重于工程实际的课程,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方面都能得到体现,以保障培养目标对社会的适应性。

第二模块是流程分析,旨在根据流程模型的设计,通过流程各环节目标的讨论,初步发现流程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瓶颈问题,并进行模型的修改。根据以往人才培养时序安排及“卓越计划”要求的企业实践环节需求,通过本校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进行课程体系的分析。发现新的培养要求与传统培养流程间存在的矛盾性,并在不违背本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要求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设置模块及其培养时序进行调整,通过诸如部分教学环节前移等举措,使新的课程体系在面向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兼顾普遍性与本校专业特色,以提高其可执行度,并保障计划在时间周期内的顺利实施。

第三模块是流程实施,体现为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新的流程进行工作。针对“卓越计划”为期一年的企业教学环节要求,将传统理论教学环节设置在前六个学期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措施以保障环节执行过程中各职能的沟通与协调。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协议企业的合作,将工程设计环节的执行放置在第七学期在企业完成,与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相贯通,使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更全面,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更连贯。同时,合作开发更适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保障培养目标的高水平。

第四模块是流程评价,表现为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的设定,对流程运行的效果进行测评。针对人才培养的管理目标,主要以社会对人才的认可程度作为评价的依据。具体表现在各类竞赛成绩、就业率等指标上。流程评价首先要确定目前的人才培养流程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然后针对流程中存在的具体不足,通过流程改进或者通过流程再造的方式来改善流程各个实施环节,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现。

3 流程管理实施效果分析

湖北工业大学在2011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获批并实施的同时,即针对其培养目标进行了“卓越计划”实施流程设计,并将实施流程应用于“卓越计划”实验班学生的培养进程中,通过以导师制为载体的流程各个环节的把控,基于流程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大学生各类专业竞赛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2014年,本专业学生取得突破,获得“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并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湖北赛区一等奖三项。

同时,就业率能够反映出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认可度,从表1显示的本专业毕业生近四年就业情况也能看出:相比于传统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试行流程管理的“卓越计划”实验班毕业生,在毕业率及学位获得率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其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鉴于培养目标多维需求导致的培养环节复杂的问题,在本专业“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将流程管理思想引入其中,使培养程序系统化,以协调各管理职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的社会认可度,为高校“卓越计划”实施模式提供新的尝试。

注释

① 黄艾舟,梅绍祖.超越BPR-流程管理的管理思想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2):105-107.

②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③ 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