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育文化

生育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育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育文化

生育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培育;生育文明

中图分类号 C2

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型生育文化与生育文明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生育文化是指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制度和道德等,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文化而言,新型生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现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生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助于更大范围的动员人民群众提高文化品位,丰富精神内涵,参与人口与计生工作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真正成为计划生育的主人。

生育文明是指人们在婚姻、恋爱、家庭及生育过程中,按照进步的婚育观念、科学的生殖方法和国家意志,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形成科学与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新文化、新制度,是计生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它代表着先进的生育文化和我国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发展方向,反映着社会文明和乡风文明,是构建和谐家庭,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都迫切需要把先进生育文化的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只有先进生育文化取代了传统生育文化,使支配人们生育行为的生育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素质的工作才能建立在可靠的思想基础上,所以,重视和加强先进生育文化的建设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是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最佳切入点

计划生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先进文化在引领群众婚育观念转变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全面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一)创新生育文化宣传方法

广泛开展计划生育“三下乡”活动,极大地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在这方面,菏泽市充分发挥戏剧之乡的优势,把计生宣传融入到“三下乡”活动中去,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体创作了一批优秀计生文艺节目。市戏剧院两剧团将近年来我市创作的计划生育优秀节目和群众喜闻见乐的传统节目,深入农村,开展了“计划生育百场戏曲乡村行”活动。反映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建设的小品《光荣证》,反映基层计生工作的小品《村专职主任》、,反映关爱女孩的小品《关爱》、《我爸我妈》、《相亲》,反映我市开展计生困难家庭大学新生助学活动的情景剧《爱心红蜡烛》等,在全市各县区巡回演出三百多场,用通俗易懂、诙谐的手法,揭批陈旧婚育观念,弘扬先进人口文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二)创新生育文化宣传载体

制作形式多样的计生宣传品,满足不同服务对象需求。在县区和乡、镇、街道办事处、技术服务站开辟生育文化宣传角;在县区婚姻登记处设立计生服务岗,提供咨询服务,发放优生指导系列书和生殖健康教育宣传折页等;向群众提供法律知识、生活技能、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方面的书籍和杂志;积极利用农村集日开展计生科普咨询宣传和免费孕前健康检查服务活动;宣传 取消二胎间隔和“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背景和要求,避免扎堆生育、违法生育;建设“手机短信工作平台”,利用网络、短信、热线等加强生育文化宣传,使群众随时随地尽享生育文化服务,教育和引导群众自觉计划生育,为计生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创新生育文化宣传阵地

充分发挥好基层人口学校、文化大院、图书室、文艺宣传队、秧歌队、腰鼓队、宣传一条街等阵地和载体的作用,以文艺演出、文体活动、生殖健康与计生知识讲座等形式,开展经常性、面对面地文化宣传活动,通过政务公开栏、宣传栏、人口文化长廊等优化生育文化建设环境,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唱响新型婚育文化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新型生育文化氛围。

三、培育生育文明,需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构建生育文明综合治理平台

采取党政搭台、部门联手、群众唱戏的方法,紧紧围绕群众的生育、生产、生活等方面开展综合服务,推进生育文明建设。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宣传等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创作精神文化产品,搭建群众参与平台,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营造氛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四项内容”(移风易俗、男女平等、利益导向、村民自愿)为重点,以“五个纳入”(纳入宣传文化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纳入利益导向体系、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考核)为导向,以“五个搞好”(搞好人口文化组织建设、搞好人口文化环境建设、搞好人口文化制度建设、搞好文艺活动、搞好少生快富帮扶救助活动)为依托,以“三个体现”(体现在婚育观念转变上、体现在文明婚育行为上、体现在计生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上)为目标,进一步全面发展、培育、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新型婚育文化。

(二)探索和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激励保障政策

将人口计生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经济社会政策与计生基本国策相对接、民生政策与计生政策相融合、普惠政策和计生家庭优先优惠政策相协调,逐步提高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计生家庭特别扶助等标准,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要提高计生家庭新农合报销比例,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出资为独生子女购买补充保险金的办法。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企业冠名、群众受益”的原则,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加大对计生困难家庭的帮扶救助力度,全面实施“生育关怀行动”。要逐步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社会养老保险支付标准,不断增强养老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生育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均衡;人口文化;家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197-02

人口均衡是指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外部系统适应和平衡[1]。目前致使人口内部结构失衡主要有: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的性别比结构失衡,二是2000年以来的人口老龄化的年龄结构失衡[2]。正因为人口内部系统不均衡发展引起了人口外部系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劳动力供求萎缩、养老需求增加、劳动年龄人口负担比过重、适婚人口婚姻挤压以及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等等。

一、传统家庭人口文化表现

既有生育文化实质上就是国家基于自身利益需求约束或规制个体生育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受国家制度化机制保障,辅以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以既往生育文化作为参照坐标,又受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制约,具有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发展过程。

1.家庭人口文化表现为“生育义务论”。在中国生育文化体系中,人口文化与是家庭、婚姻、生育结合在一起,在制度层面则表现为国家凭借强制力规制生育主体的生育行为和选择方式必须符合国家利益的“生育义务论”。至于“中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的问题,最有力的依据就是中国人口太多,增长太快,资金积累则相应较慢,人口增长某种程度上正在拖经济的后腿[3];相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来说,人口是可控力更强的一种资源[4]。至于多在哪里,又如何对生产造成影响?在人口研究过程中,较少有来自政府部门的关于中国人口变化及构成因素的计量和分析,人口问题的现状、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以及科学而系统化的规范研究。在人口政策调整决策制定过程中,又极少关注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动态变化,在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利益导向惠及效果又微乎其微。总体看来,当前人口政策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成员必须向国家履行的义务。

2.家庭人口文化表现为主体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传统政府执政模式“管理”职能大于“服务”职能,要求社会成员服从“义务”本位观念根深蒂固。马克思认识论认为,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主观之见于客观的能动反映过程。在信息共享WEB时代,网络四通发达,作为人口政策的执行客体,想要通过正常渠道参与或影响政策决定过程向政府建言的互动平台缺失,机制尚未建成。故一些个体或群体基于自身利益驱动在网络上借用一些具体事件炒作,或是散布各种言论,以此向政策决策者施加压力或影响,迫使政策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最大限度在其利益需求与现行决策之间做出妥协或让步。每每有人口政策的转轨或调整,都刺激着无数个体基于个体和群体的生育需求积极向政府表达其利益诉求的热情和对现行人口政策的展开热烈讨论。不论其观点正确与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他们的讨论对中国人口政策执行主体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各级计划生育部门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受到极大挑战。

二、家庭人口文化构建存在的主要障碍

人口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非均衡的态势,理论上认为是由于人口政策上“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了生育个体意愿选择。微观上,生育意愿体现着生育个体生育行为的理性选择;宏观上,则表现反映了社会人口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力。

1.内生于传统婚育文化所积淀下的男孩偏好。男孩偏好依然是中国生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观念形态的传统生育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渗透在整个意识形态机体和社会道德习俗中,强力支配着个体生育行为。“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延续香火’、‘养老送终’、‘多子多福’、‘孝道’、‘人丁兴旺’等生育观念根深蒂固,是传统生育文化和生育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现实需求性,又有文化继承性,至今并没有完成根本性的转变,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5] 正在构建的以婚育文化为核心的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内生于中国封建家族制“以男系为尊”,在较长时间内还深刻地支配着整个社会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选择,致使现行划生育政策对于个体生育决策及其行为的约束力极其有限。

2.从属于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从根本上说,社会成员生育观念的变迁,最终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提高。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较大的进步,但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依然是中国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在一些农村农民家庭致富的根本基础还是劳动力,男性是其家庭财富的主要源泉。而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些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在制定与执行时缺乏男女平等视角,使得妇女在教育、土地分配、就业、退休、政治参与等领域与男性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妇女总体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地位相对不高,这些强化了人们男孩偏好的观念”[6] 。在现实情境中,当个体生育意愿和行为要是与国家要求发生冲突可能要受到权威性惩戒,因此个体为了规避风险,在可供掌握的社会资源范围内寻求平衡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而生育男孩恰好解决这一利益需求。

3.外源于结构化生育政策影响下生育成本的有效规避。中国现行生育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从严格的“一孩化”政策到衍生至“一孩半”生育政策。这一结构化生育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农村或部分地区生产条件不发达的现实,但映射到具体的生育政策却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结构化生育政策是国家在制度层面上“认可”男孩优于女孩的生育价值取向。实施中的“一孩半”生育政策对个体生育者来说,提供了一种策略抉择的参考框架,通过制度规则提供的信息恰恰是个体生育行动者把“违反规范行为的惩罚”风险程度降至最低,也就是说,实施中的“一孩半”政策虽然也能对相关的行动者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却具有相当的弹性和空间。因为在限制生育的政策下,生育主体生育孩子的数量与生育性别意愿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最后形成了‘质量换数量’的生育行为,即不能多生来达到生育性别的愿望就通过选生来实现,从而造成了出生性别比的问题。”[7]

三、人口均衡下家庭人口文化的构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群体生育意愿持续下降则是必然趋势,但折射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具体,人口文化的嬗变因素中,还是取决于家庭的发展这个硬性部分的最终改善。

1.政府着力推进。真正决定人口文化发展变化最终动因仍是现有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所以政府需要一方面确保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建立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劳动报酬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开发式扶贫以及再就业工程等,缓解和减少城乡贫困现象;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创造保障老年人权益的良好社会环境,保障老年人权益。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社会政策,促进家庭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人口有序迁移和流动,适应信息化、城镇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对普通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存量;维护好市场秩序,严格劳动执法,保护劳动者合法的权益不受损害;完善劳动力市场,努力增加就业机会,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让劳动者在要素市场获得劳动力成本价格的同时,还能分享新创造价值的利润。总之,政府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的动态变化中,适应客观人口发展需要,引导家庭将个体生育行为融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促使个体行动者的生育行为与社会生育目标相一致,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2.家庭切实发展。家庭发展其目的是提高家庭收入,关键在于在市场条件下提高劳动力素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贡献大小由市场衡量,劳动收入由市场决定和实施,劳动者要提高自身劳动收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与传统生产中普通劳动力不同,是指通过教育、培训、保健等使劳动者身上凝结和积累技能和经验,使得其个人可以赢得更多收益价值。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它将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8] 。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及其形成的技能等构成人力资本影响着工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拥有的劳动能力越强,质量越好,提供的劳动越多,其劳动报酬就越多,以此逐步实现劳动力市场上质量对数量的升级,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中人力资本的优势。

综上所述,人口均衡视角下发展家庭人口文化其实质是国家、生育主体在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与个体自身发展需求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既需要个体在生育行为实践中“生育自由”与“生育义务”的统一,更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引导,着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以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翟振武,杨凡.解决人口问题本质上是追求人口均衡发展[J].人口研究,2010,(5):40-45.

[2] 卢杰华,朱荟.建设人口均衡性社会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人口研究,2010,(7):20-27.

[3] 李涌平.决策的困惑和人口均衡政策—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1996,(1):59-64.

[4] 王金营,顾瑶.建设人口均衡社会:条件、问题及对策[J].人口研究,2011,(1):74-81.

[5] 原新,石海龙.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J].人口研究,2005,(3):11-17.

[6] 李树茁,姜全保.“关爱女孩行动”可以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吗?[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3):33-35.

生育文化范文第3篇

夏邑历史悠久,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夏代属虞地,商代名栗城,秦时设侯国,南北朝设下邑县,金朝改为夏邑。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地,为避战乱,孔子六世祖投奔鲁国(今山东曲阜)。孔子生前曾多次回乡祭祖、考察殷礼。后人为纪念孔子,在城北六公里处建有孔子还乡祠。夏邑县是著名军事家彭雪枫将军殉难地,八里庄村现建有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夏邑县城现在还留存着战国时期修筑的拥有3000亩水面的古城湖,现已改造成天龙湖公园。独特的历史文化滋润了栗城大地、成就了人文夏邑。

2011年10月,夏邑县成功举办“中国・夏邑首届长寿文化节”。夏邑全县拥有百岁以上老人120多个,远远超过国家长寿之乡“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到3位”的规定标准,长寿文化成为夏邑又一张亮丽的名片。长寿文化固然同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与人口文化、计划生育工作的内涵不无关联。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十一五”时期,正是我国计划生育事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计划生育事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夏邑县委、县政府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统揽全局,站位高远,科学决策,克难攻坚,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主线,按照“强基础、攻难点、创特色、上水平”的总体要求,理出新思路、推出新举措、探索新途径,不断夯实服务基础,持续拓展服务能力,促使计生优质服务工作强效能、上台阶。夏邑县是“商丘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河南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人口信息统计监测先进县”;夏邑县人口计生委先后获得“河南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贡献奖先进集体”“河南省巾帼文明岗”“河南省人口计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他们的具体做法有哪些,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昭示和启发?

一、坚持体制创新,加强四大建设

第一,加强站院一体化建设,在服务追求上为群众着想。针对县乡服务站所工作量减少、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设备资源闲置、满足不了人民群众计划生育及生殖健康新需求的状况,夏邑县委、县政府及人口计生委决策者们认识到,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实行“站院一体化”是解决计生服务机构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县政府专门召开卫生、计生、人事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议,统一各部门思想,坚定不移地进行体制改革,在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基础上,创建计生医院,并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序列,形成了“站院一体化”的新体制。在“站院一体化”建设中,他们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职能独立原则。保持计生服务站和计生医院的职能相对独立,即原有服务站性质、职能、编制、经费渠道、工作任务指标、服务方式不变。计生医院遵照医院管理有关法律和规范,围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不孕不育、生殖保健、妇科病诊治等开展工作。二是特色突出原则。认真履行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咨询、优生指导、随访服务、生殖保健等职能,突出计生特色。拓展服务内容以生殖、生育和家庭保健为中心,以育龄群众为重点,突出生殖健康特色。三是统筹效能原则。使资源配置优化,资本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做到行政统一管理、设备统一使用、人员统一调配、绩效统一评估,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二,加强县乡(镇)村阵地建设,在服务环境上让群众满意。近几年来,夏邑县加大投入,把建设重点放在县站、乡(镇)服务站和村室的新建、改(扩)建上,放在医疗器械的配置上,着力构建新型服务网络。在建设标准上,注重“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引导化、功能多样化”;在建设资金上,除用好国债资金、盘活闲置资产、引导资金合理投入外,县乡(镇)两级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加大投入力度,三年来仅财政投入就达2000万元;在奖补标准上,夏邑县制定了新建乡(镇)所奖40万元、改建乡(镇)所奖15万元、新建文化大院奖2万元的全市最高奖补标准,仅2010年奖补资金就达800万元;在奖惩措施上,纳入人口计生目标管理,实行建设验收达标后目标管理奖分和“一票否先”制度。由于措施得力,解决了阵地建设的瓶颈问题,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夏邑县的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服务站新建一栋2800多平方米的计生综合服务楼,购置了大型彩超、钼靶X光机、心电监护仪等先进医疗器械,站内全部进行了标识、美化、亮化,一所花园式的服务中心呈现在育龄群众面前;新建会亭、济阳、业庙、太平、胡桥、刘店、杨集、车站等8个乡(镇)所,改建城关、李集、王集、孔庄等4个乡(镇)所,全县乡(镇)所均配备了阴道镜、红外乳治疗仪等设备,并按标准进行了标识;新建高标准文化大院50个,村服务室128个,全县700多个村室均配备了康检床、药具柜、血压计、听诊器等设备。截至2011年底,全县新建乡(镇)所达到17个,占全县乡(镇)所总数的70%以上。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在服务能力上使群众放心。夏邑县高度重视计生队伍建设,为解决乡(镇)所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2011年3月,县政府按照“县聘乡(镇)用、双线考核”的原则,通过考试,面向社会公开选聘10名技术人员充实到会亭等5个中心所;从卫生系统选聘24名技术精湛的医技人员到乡(镇)服务所兼职从事生殖保健服务;另外又从教育系统选聘24名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兼职计生政策宣讲教员;对服务中心主任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调整后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同时,不断完善学习、培训、考核制度,增强全县各级计生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一是以学习促业务,县人口计生部门坚持每周二、周五集中学习,进行闭卷考试,现已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30期,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活动4次,组织县站、乡(镇)所20多名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二是以评议强责任,按照“德、能、勤、绩”标准,在系统内开展“下评上”活动,在农村开展“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活动,在城镇开展“工商户、流动人口评计生”活动,对评议结果、整改效果进行张榜公布,有效调动了全系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以制度促管理,在制定《计生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每周一工作汇报制。县计生委主任、乡(镇)分管领导在每周一的工作例会上,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对本周工作进行具体安排。

第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服务过程中给群众方便。2010年,夏邑县投入60多万元为各乡(镇)、县站配置了计算机、摄像机、指纹仪和打印机等,建立了“信息化计生服务管理系统”。 目前,夏邑县80%的已婚育龄妇女的头像、指纹、信息已采集完毕,“信息化计生服务管理系统”正在试运行。该系统具有五个特点:一是易用性。实现MIS系统数据导入,不必要对大量育龄妇女信息进行重复输入;在采集育龄妇女的指纹、头像后,可通过人名、编号、指纹等进行人员查找,便于育龄妇女的准确及时查询;在康检时,可随时调出育龄妇女以往的各种检查信息,便于医生进行病情诊断。二是安全性。可设置多级权限管理,县人口计生委、乡(镇)计生办可分级及时准确掌握康检情况,提高康检效率,更好地为育龄妇女服务;通过指纹验证,防止他人未经允许使用系统,防止他人代检;通过数据备份功能,可减少意外情况导致的数据丢失。三是精确性。采取指纹分级分组管理,提高了指纹的识别速度。四是扩展性。可同时配接多种影像检查设备,影像多路视频输入,配备多种报表,随时查询打印所需的常用报表及个人信息。五是方便性。联网后全县育龄妇女不用携带任何证件,可在县站和任何乡(镇)进行孕检,检查结果会自动保存到本人电子档案中。

二、坚持机制创新,建立三项制度

第一,建立县乡(镇)联动制度。夏邑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计生部门、卫生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的优质服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计生部门和卫生部门联合,县、乡(镇)联动机制,乡(镇)村两级计生干部负责人员组织和宣传培训,计生医院、乡(镇)所技术人员负责普查、体检,在全县形成了上下互动、相互配合的良好态势。

第二,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县优质服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例会,县人口计生委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分管副县长、计生委主任亲自听取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导部署下步工作。

第三,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制定综合考核方案,对乡(镇)组织配合情况和技术人员工作情况按参检率、治疗率、满意率、知晓率及相关保障措施落实指标等,确定档次、类别,与目标考核、工资奖金等挂钩,严格落实奖惩措施,每两个月一通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服务质量上水平。

三、坚持管理创新,突出两个重点

第一,突出宣传教育,转变群众思想观念。针对群众长期形成的县站、乡(镇)所的职能就是结扎、引流、放环的旧观念,夏邑县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广大育龄群众摒弃传统思想,树立县服务站、计生医院“站院一体化”新形象。一是利用在县电台、电视台开辟专栏,在节日、集会期间设立咨询台、义诊台,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对县站、县计生医院的服务环境、服务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二是定期邀请村级管理员、育龄妇女代表到县站、计生医院、乡(镇)所实地参观考察,免费健康体检,使她们亲身体验舒适的服务环境、精湛的服务质技术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使她们口口相传,不断扩大县站、计生医院及乡(镇)所的影响力。三是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县乡(镇)技术服务机构视察,展示新时期技术服务机构的良好形象,赢得广泛支持。四是把对县站、计生医院的宣传纳入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总体规划,贯穿计划生育宣传活动始终,达到宣传氛围浓厚、宣传效果良好、群众观念逐步转变的目的。

第二,突出优质服务,提高群众满意程度。随着低生育水平的持续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殖健康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在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同时,对生理、心理、精神健康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实行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不孕不育、生殖健康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是实行“站院一体化”、 拓展服务机构的功能的重要体现。在工作中,他们做到了两个强化:一是强化体检康检服务。体检中,根据参检对象年龄、性别等特点,对普查、体检项目进行细化量化,对查出的患病对象依照病情提出治疗方案和建议。首先是做好普遍检查,县站、计生医院成立两个技术服务队,分乡(镇)排日,深入乡(镇)村,在乡(镇)所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对所有参检育龄妇女逐人进行基本情况登记,询问基本情况,给予测量血压、B超、心电图、乳腺扫描等检查,逐人建立生殖健康体检档案,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其次是开展重点筛查,按照医疗普查规范,对筛查出患有6类23种疾病的人群,进行重点诊断检查,并根据诊断检查情况,提出治疗建议,实行跟踪访视。每月根据生殖健康普查、体检情况和治疗、转诊情况,由县乡(镇)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病情开展入户随访或预约患病对象到县计生医院进行复查。2010年以来,普查妇科病10万多人次,免费体检3万多人次。二是强化围产期保健服务。对准孕夫妇实行定项服务,与其签订优生保健知情同意书,建立优生保健服务档案,发放宣传服务卡,定期进行孕前培训指导,免费进行宫腔病毒监测,免费发放叶酸等营养素。对现孕夫妇实行“套餐”式服务,根据现孕人员需求,提供彩超孕情监测等多项检查服务;购置胎教专用器材,建立胎教室,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胎教服务和胎教指导。对产后妇女实行访视服务,县、乡(镇)技术人员定期上门,对产妇、婴儿进行医学检查,传授、讲解节育、婴儿护理、母乳喂养等科学知识。2010年以来,县计生医院开展围产期保健服务3600多人次,接生800多例,免费进行宫腔病毒监测4000多例。年普查妇科病达10万人次,生殖健康服务率达90%,病残儿出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手术并发症降至最低点,育龄群众满意率上升至98%。

生育文化范文第4篇

一、语文“生活化”

1.阅读感悟“生活化”,化难为易。

如阅读《只有一个地球》前,我先布置学生做三件事:一是观察家乡环保现状;二是了解家乡多年前的环境情况;三是调查全国在环境保护中的种种问题。学生亲身感受了环境保护中的一个个突出问题,他们来到小河边,看到发黑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他们走到乡间小路上,被养殖场的冲天臭气熏得直呕……这些都给学生带来深深的震撼。有了深切的感受。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不用我多费劲,他们就从心底里发出与作者一样的心声:“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技能训练“生活化”,学以致用。

这里的训练,既指语文知识的巩固,也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言训练“生活化”,要求教师操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所用的训练教材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联系,也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接受训练时,便会感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例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我就从他们日常交流用语入手;学生书面表达不流畅,我就从他们的日记、作文中找例子;学生修辞方法不会用,我就联系他们熟悉的各类广告。

3.作文教学“生活化”,返璞归真。

一年前,我新接了一个班,第一次作文《秋天的校园》,因为写的是熟悉的景物,稍加指导后,我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没想到交上来的作文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却少有校园景物的真实描写。于是,我又利用一节课时间,把学生带出课堂,引导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悟。在学生充分领略校园的每一处美景时,不失时机地问:“我们的校园怎么样?你们喜欢吗?”学生由感而发:“我们的校园其实也很美!我们喜欢!”乘着兴头,我连忙把他们带回课堂,让他们再次作文。第二次交上来的作文里就出现了诸如操场虽小,却干干净净、充满欢乐……操场旁的两棵桂花树上开满了细细碎碎的桂花,花香溢满整个校园,让你时时刻刻都感到神清气爽……这样朴实却真情流露的句子。

4.思想教育“生活化”,润物无声。

有一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向我诉苦,说他的孩子由于小时候被宠坏了,现在在家里很霸道,对父母很不尊重。当时我想找这位同学单面谈谈,但冷静思考后,觉得六年级的同学心理正处于叛逆时期,自尊心又极强,如果太唐突,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正好,我刚要教《小抄写员》这一课,我觉得这是个契机。于是,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叙利奥“关心体贴父亲,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后,意味深长地说到:“叙利奥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为了减轻父亲的生活负担,偷偷帮父亲抄写签条。四个月来,他默默地承受着父亲的误解和责骂,心理上蒙受了多大的委屈,身体上付出了多少煎熬啊!他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呀!请同学们对照叙利奥,联系自己,写一写体会。”结果,我在这位同学的作文本上发现了这样的体会:“叙利奥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体贴父母,而我……我真惭愧啊!”叙利奥帮我进行了一次无声的教育,不过,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它触动的是学生的灵魂。

二、生活“语文化”

1.课余生活“语文化”,张扬个性。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其实就是源源不断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将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与生活成为学生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空间。如:举办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为能说会道的学生搭建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舞台;举行手抄报评比、读书汇报活动,为学生的主动阅读,主动积累构筑展示成果的空间;搞社会调查写报告,参观游览写随笔,为才思敏捷的学生创造一展文采的机会……这样,让语文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处处学语文,用语文,而且是在乐中学,在乐中用。

生育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 大学生思想教育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99-02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孝”文化的民族,孝亲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传统的伦理道德。“孝”是象形字,“老”字头下有子,意为人老了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教”字是由“孝道文化”中的“孝”、“文”组合而成的,这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教育正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思想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是以做人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文化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瑰宝。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一,是孝文化教育的重要传承者,对其进行孝文化教育有助于人格的培养和中国悠久文化的传承。

一、孝文化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孝”字在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均有其字形,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诗经》中也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孝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道思想的基本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对父母生时的奉养,二是对父母死后的丧葬和祭祀,三是娶妻生子延续香火。《孝经》引用了孔子的话:“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章》第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对此也作了解释:“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孔子论孝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所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从物质上供养父母,从心理上尊敬父母,是孝亲的基本要求。

孝是古代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是中国古代立法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的起点和根本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和特点使孝道的思想从事亲,尊敬长辈,厚待亲友进一步深化为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忠心,对社会的责任,“小孝事亲,大孝事国”成为孝文化的深层内涵。

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这种教育理念被贯彻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之中。西周时期,天子一般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时期,孔子融六经之精华集著而成《孝经》,成为后世孝道文化之哲学化、之政治化、之理性化的理论基础。在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孝经》中,身为师长的孔子对学生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

二、孝文化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传统孝文化历经风雨,生命力依然旺盛,历经坎坷,目标依然执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为高校德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孝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已经30余年,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经历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经近入了社会化阶段。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上两代人的百般呵护与娇宠,养尊处优,经不起风雨,甚者存在人伦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千方百计满足子女天经地义,而子女该怎样关心、孝敬父母则几乎不在考虑之列。著名教授钱文忠说过:“孝”是对父母的尊敬、感恩、回报、基于血缘的爱,这是最真实的东西。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出现了人文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孝文化建设就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个领域内的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中心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进步之人而且提倡忠于国家,推崇敬业报国,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国”。

其次,价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是其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的大小。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强调道德修养发轫于孝道,体现在孝道,孝为德之门,德为孝之显。

再次,教育内容的相融性。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强化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孝道无疑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和精华。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倡助人为乐,推己及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孝道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道德修养秉承爱国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强调爱国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道德修养强调循序渐进,知行统一,行胜于言。

三、将孝文化教育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贯彻孝道内容,应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孝道意识。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养成对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孝道行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支柱作用,使他们产生对孝道教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唤回其朴素的天性之爱,并进一步探讨孝道的精深内涵和精神实质,逐渐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和目标。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好的态度,一切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培养孝道情感。孝道作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要培养大学生对孝道的强烈的情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顺境,无论逆境均应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笔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讲课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脑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将这些人在自己的意识里抹去,通过这样相对“严酷”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孝道情感。

3.践行孝道行为。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在了解孝道理论、孝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实践自己的孝道行为,如果光有孝心而没有孝行,便不能说遵守了孝道,孝道贵在实践。大学生因为没有参加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大学生遵守孝道主要从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图报,知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惦记之恩、期望之恩,以爱惜身体、珍爱生命报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孝道层次,把尽孝同大学生的学业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中尽孝,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尽孝,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尽孝,同时认真看书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将来能尽更大的孝道积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发教育资源、改革教育方法,对学校来说是责无旁贷的。所以,孝文化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熏陶,应该是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研究和探索的内容。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C〕.中国伦理学名著导读.

2.潘剑锋.论孝悌道德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3.张莉蓉.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