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高校学生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广大学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协会、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断采取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一种机制。

要建立心理预警信息网络,将现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高效的体系[1]。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及时获得关于学生心理状况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迅速处理,在必要时能够作出有效的反应。心理预警网络大体分为基层网络系统、高层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三个方面。基层网络系统以班级为单位,具体工作由学生干部负责,主要工作是接触同学,了解同学,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高层网络系统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协调学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持全体学生心理普查与咨询,从事心理教育内容研究;信息网络系统负责各个网络间心理健康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并将其纳入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统筹安排。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主要有三:预防———以发展性教育内容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的方式,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防护;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2]。

第一,要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每学年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多种心理测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总结带有群体性的问题,及时向学生工作系统和相关部门反馈,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防范个别突出心理问题的加剧。

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个人五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确定各级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建立学生中发现心理危机或隐患的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防止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帮助治疗,把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将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做到将工作由事后控制转向事前预防。

第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追踪与反馈。

对渡过心理危机的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可以发挥进一步预防功能。班主任、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继续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关怀与帮助,使其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同时宣传讲解一些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在危机多发群体中,建立长期定时反馈机制,对危机人群进行特殊照顾,预防心理危机重发。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途径

(一)健全制度,优化管理,搭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制度体系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学院学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其重要地位。在高校逐渐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总结,注意借鉴有效经验,总结先进工作模式,将工作实践总结反思,上升为具有普视性的理论。积极推广有效工作模式,建立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二)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有相对稳定素质的优良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经验。定期举办由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班,逐步建立培训制度,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预防能力。

(三)提供高校心理预警机制发展的必需条件

学校、学院在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支持力度,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场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施建设,营造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文化氛围,进一步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学院要积极支持心理教育教师参加校内外教研科研活动,从理论上武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他们从事研究与工作的兴趣与热情。

(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

预警机制要力图改变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后管理补救为事前的防御,积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与形式,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从每个学生主体出发,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风险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范文第2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作为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例如混龄区域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来说,同伴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学会怎样与其他幼儿相处,是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体现。2-5岁的幼儿渴望与他人交往,但往往会因为自我中心的年龄特征,使他们不太考虑到他人的感觉或观点。在区域活动中,开放的环境增多了幼儿与同伴交往、互动的机会。如:我园11月份大班幼儿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力》主题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尝试了拉力、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还制作了有趣的称、稻草人,集体活动结束后,我们把它放入活动区内,让那些有兴趣的幼儿再次操作,哥哥姐姐在制作稻草人时,也招来了小、中班的弟弟妹妹,他们在旁边看了后,也想自己动手制作,他们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巩固掌握知识,在这样的活动中大班幼儿享受到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小班的幼儿感受到做弟弟妹妹多获得的照顾和帮助,在游戏中还能惊奇的发现年长的幼儿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的作用,他们表现出了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而且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这种行为还间接影响着小年龄的幼儿,为他们提供了可望又可及的模仿榜样。

二、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心理健康通道

幼儿时期能否具有一定克制冲动,控制情绪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他将来能否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把握情绪控制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当孩子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表现出跺脚、哭闹等消极情绪。这时,我们要理解并真诚接受孩子的情绪表现,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场合,进行及时正确疏导,让其把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因为不满情绪的压抑有碍身心健康。但还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已的情绪,提高情感表现的自控能力。如:我班有个小男孩,刚入园时任性、暴躁、自私,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要小伙伴听从他的指挥,谁不听他的,他就推谁,攻击较多,班上的孩子大多不喜欢与他玩。于是,我常利用孩子们的情景表演、角色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引导他与小朋友友好相处。这孩子记忆力特强、体育动作很到位、爱劳动,我就发掘他的这些闪光点,经常鼓励他、表扬他,同时引导他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在同伴中树立威信和良好形象,小伙伴们逐渐地接受他并乐意亲近他。同时,我们成人也要注意控制自我情感,无论遇到什么打击和不幸,都能始终以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面对孩子、面对生活,而决不能把孩子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我们要做一个情感健康的人,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为了他人的利益控制自已的需要和情感,使他们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增强幼儿的快乐心理健康指数

幼儿的社会交往对他们的情绪情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和氛围显得更为重要。于是,我每天为幼儿提供了充裕的自由活动时间及活动材料。孩子自由进入各区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他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情感的体验。如:区域活动中的娃娃家“爸爸、妈妈”会自制蛋糕为娃娃过生日,并邀请客人到家里一起开生日会,边唱生日快乐歌边切蛋糕,在游戏中他们充分感受了分享的快乐情感,体验到集体祝贺生日活动的情趣,使游戏过程充满和谐。同时,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情感教育,如班上有个小朋友回老家两天没来幼儿园,第三天来园时,我便抓住机会进行随机教育,鼓励幼儿主动上前询问他为什么两天没入园,并与他交谈,然后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要怎样关心别人,在生活中谁关心你,你关心谁?怎样关心的?这样即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孩子关心别人的感情,使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意义。所以,在这种友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中,幼儿会表现出心情愉悦,乐观自信。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快乐心理健康指数。

四、家园共建心理健康通道,关注快乐幼儿每一天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 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不强化爱的行为。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孩子在幼儿园爱老师、关心同伴;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如:我班徐心语小朋友在家与在园表现不一样,在家要家长喂饭,不吃青菜、鱼,不收拾玩具。可在幼儿园自已吃饭,没有挑食的现象,午休起床时,她自已穿衣叠被,还能主动帮助其他小伙伴扣钮扣、系鞋带等。我了解她这两种迴然不同的表现后,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认识到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配合教育,能干的心语不再是一个宝宝两个样。因此,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孩子。

总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激发他们从小充满热情、积极向上、具有乐观精神,才能促进他们高尚情操的萌芽,使他们今后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自觉调节和克服消极情感,保持旺盛的精力。不管你是大人、小孩,要想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感到快乐,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就要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工作,尊重他人,与人友好相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互相尊重,互相宽容,使我们的每一位教职工、幼儿、家长、管理者快乐,从而达到组织快乐,因此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坚信:生活永远不像你想得那么好,也不像你想得那么糟,无论是好的时候,还是糟的时候,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都需要坚持以情感教育为先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心理健康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这就要求医疗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种种原因,时常发生各类医疗纠纷,或因医疗护理技术差错,或因治疗费用发生冲突等等。在这些纠纷中,医师和护士总是被推上风口浪尖,再加上社会上一部分人重医轻护,来自学习的压力,晋级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2],护士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出现各样的问题:自卑,焦躁,失落,郁闷,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相关因素

1.1工作压力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护士工作时间没有规律,在岗护士数量少、频繁的班次更换,扰乱了护士身体的正常生理规律,使得护士在身体上承受巨大的压力。近年来, 医院床位都有不同程度扩张, 医院为提高经济效益, 减少开支, 最先考虑到的是尽可能地少用护理人员, 而现代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 医疗仪器不断更新, 各种各样新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给护士带来了更多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护士的工作量急剧上升,使得一些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极度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

1.2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公众对护士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不尊重护士的劳动,并且当前的医患问题较为突出,患者和家属遇到医疗问题时容易将矛盾转移到与之接触最为频繁的护士身上。如不分青红皂白的责备护士, 甚至辱骂、打击报复护士。这就造成了护士的安全感极低,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工作中容易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另外医院是一个多种疾病患者聚集且充满焦虑、痛苦、沟通障碍的场所,长期工作在充满这种不良刺激的环境中,每天接触文化经济背景不同、性格特点各异的患者与家属,经常面对饱受病痛折磨、病情变化莫测的人群以及生死弥留、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 让护士感到悲哀、无助、压抑、内疚等悲观消极心理,在短时间内难以摆脱。严重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

1.3个人因素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多数临床护士学历偏低,年龄偏低,都没有受过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心理卫生知识缺乏,缺乏自我调节,面对工作上和学习上收到挫折,难以灵活运用心理知识科学的解决问题。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对护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护士所承受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护士的晋升的机会少、继续深造的机会少、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低,又使护士在心理上承受很大的压力。

2护士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方法

2.1缓解工作压力对护士的影响建立科学的轮班制度,缓解慢性昼夜失调,管理者应该科学的分配人力, 根据工作量合理安排人力,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的轮班制还应考虑到规律排班、顺向排班、班次匹配等原则。同时护士应在在工作中应互相帮助、注意休息、正确对待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状态, 适应繁忙和高风险的工作需要。

2.2改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对护士加强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护理工作是区别于一般服务性工作的,让社会更多地理解和尊重护士的辛勤劳动,从而提高护士应有的社会地位。在处理护患纠纷问题上, 管理者应该深入基层, 倾听护士的心声。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 应当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斥责, 设身处地的解决护患问题。

另外,科室定期组织团体性活动和组织家庭聚会,以增强人际间沟通,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误会和矛盾, 增进了解和相互之间情感的培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从各方面调节护士的工作环境。

2.3加强护士的心理素质训练,增强认知调节能力加强加提高护士感知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加强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 充实专业的知识, 为自己的情绪寻求适当的发泄途径, 如有氧运动、听音乐、养花种草、肌肉放松、旅游、购物、散步、看喜剧等,消除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疲劳,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使每天都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人工作。提高护士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潜能,在遭遇困境时,能以积极的思考,乐观的心态,丰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把握命运,将增进心理健康的钥匙把握在自己手中,在遭遇生活事件时,要拓宽应对策略,持乐观态度、尽早处理困难的事、必要时寻求帮助、鼓励病人与家属参与、建立适合自己的切实期望、脑力与体力相结合、把几件事放在一起做、安排工间休息、避免油腻食物、总结过去经验。

要提高护士的待遇,要向临床一线护士倾斜,以保证护士在辛苦工作、治病救人的同时有足够的物质基础维持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范文第4篇

酒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因为酒的成分是酒精。酒精是麻醉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一次顿服大量酒,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长期饮酒,可引起严重的慢性酒精中毒。

急性酒精中毒有二种表现,即普通醉酒和病理性醉酒。

一是普通醉酒。是一次饮过量酒之后出现的言行反常,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喝醉了酒”。其精神紊乱表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如酣睡、少语等。另一种则为相反状态,病人唠叨、重复、好吹牛,情绪兴奋、易激动,自控力差,易发生攻击,面红如“关公脸”,心跳快,口齿不清,走路不稳,手指震颤,此为“酩酊状态”。过后,则转入抑制状态,呼呼大睡。普通醉酒,若不过于严重,可自然恢复,无后遗症。

二是病理性醉酒。其特征是即使少量饮酒,也可引起严重的精神变化。病人意识模糊不清,有强烈的兴奋性及攻击行为,但没有普通醉酒时的步态不稳、口齿不清。病人有环境定向障碍,不能辨认周围的人物及地点。还可出现恐怖性的幻觉,从而常发生攻击。激烈兴奋,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便进入酣睡。醒后近事有部分甚至全部遗忘。

慢性酒精中毒的精神症状,有酒精性人格障碍,酒精性震颤谵妄,酒精性幻觉,酒精性嫉妒妄想及酒精性脑病。对这些精神症状,下面一一介绍。

酒精性人格障碍。是由于长期饮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严重中毒。其特征为逐渐加重的个性改变和智能衰退,病人渐渐变得自私、孤僻,整日所关心的只是酒,除酒之外,对一切都无所谓,十分淡漠,甚至对家属的不幸也不关心。情绪不稳定,好发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能力下降。病人酒瘾特大,常常是只喝酒不吃饭,甚至以酒代茶,整日手不离酒瓶。病人对酒有强烈的意向,为了能喝到酒,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偷窃、诈骗,无所不为。家属反映,饮酒前后相比,病人判若两人。

酒精性震颤谵妄。这是在慢性酒精中毒基础上的一种急性发作的精神障碍,大多发生在顿服过量酒之后,也有在突然戒酒后发生的(此为戒酒反应)。发作呈急性状,表现为震颤和谵妄,病人有丰富的幻觉,尤以幻视多见。病人身临其境,而且病人的情感和行为也受幻觉支配,因此情绪变化多端,时而恐惧,时而兴奋、欢乐或悲伤哭泣。常见病人急跑或追赶什么人,或向空中捕捉什么,有时招手似在和对方打招呼,有时反复抚摸身体或抖动被褥,口中喃喃自语,不知所云,也可出现伤人或自伤行为。另一个特征是手、舌及全身震颤。

震颤谵妄一般经过3~5天便可结束。在一次熟睡后“睡醒”了。醒后意识完全清醒,幻觉消失,震颤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酒精性幻觉。与震颤谵妄一样,多发生于长期饮酒的人或突然停止饮酒后数日,所不同的是,幻觉以幻听为主,幻视很少见,而且意识清醒。酒精性幻觉缓慢发病,持续时间也长,可达数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停止饮酒后,幻听可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与此同时,有些病人发生痴呆。

酒精性嫉妒妄想。病人怀疑配偶不忠实,有外遇。为了证实这种想法,病人(多见于男性)寻找许多细节作为证据,例如回家后见妻头发不整,或衣扣未扣好等,都认为是妻不贞的证据,于是逼妻承认,否则便打骂,甚至干出犯法之事。若再不戒酒,可出现痴呆,此时嫉妒妄想反而减轻甚至消失。

心理健康范文第5篇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早已从造成的巨大痛苦中恢复过来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改善。没有前后研究数据的对比,我不敢说中国人是不是比以前更快乐了;但是,我大概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比任何时候更追求快乐:“开心”是年轻人最常用的词汇;“快乐”是许多大众娱乐节目的品牌名称;“生活质量”已成为多科学的研究热点;民众的“幸福感”已经成为了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就连舶来的“happy”、“high”等也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追求开心、快乐和幸福,当然首先要没有心理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各种心理障碍(或称为精神障碍)在人群中的现患率大致在15%左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心理障碍都会导致不愉快的、负性的内心体验。以“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为指标,抑郁症在我国疾病负担谱上位列第二,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如果以“痛苦指数”为指标,则抑郁症极可能在“痛苦负担谱”上位列首位。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有很多心理障碍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例如,估计我国接受过系统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30%左右,抑郁症患者则在10%以下。

心理障碍会带来痛苦,但没有心理障碍远远不等于幸福和快乐。作为主观体验,幸福和快乐的体验产生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交互过程中,而健康的心理素质,则正是产生幸福和快乐的必备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同样,没有心理障碍不等于心理健康。在二者之间,还存在许多导致不开心、不快乐和不幸福的心理问题,如价值观冲突、人生意义和目标定位的困惑;人际关系矛盾、重要人际关系丧失、亲人去世带来的痛苦;学习、工作和事业中存在的压力、挫折和失败;以及各种令人不愉快的、痛苦的个人遭遇等等。在人生的道路上,这些问题每个人或迟或早都会遇到,它们不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但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具有较高心理健康素质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在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下,能够顺利地、一个一个地解决这些问题,使这些问题导致的困扰和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心理健康素质较低者则可能会败下阵来,导致适应不良甚至发展为心理障碍,遭受较长时间的痛苦和折磨。

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目前还缺乏广泛接受的、操作性强的定义。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心理健康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意味着不同时代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社会越是发展,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越复杂,对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即使是在同一时代,对个人心理健康的要求也不是一致的,例如,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比较,对宇航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求要高得多,但显然不能根据判断宇航员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要求普通人。从另一方面看,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丰富的经历和适当的训练,可以使人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要求。

“心理卫生”一词来源于英文的“mental health”,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就是“心理健康”,或者称为“精神健康”;其二是指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努力、行动和学问。提高全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以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为基础,需要心理卫生工作者无私的奉献,需要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重视和努力。没有心理健康,就不会有开心、快乐和幸福,就不是全面的社会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