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的养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1篇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孩子的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体魄,而健康的第一步主要取决于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行为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食品。小班幼儿是一个刚从家庭生活来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一个群体,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班中幼儿在家的进餐情况普遍以家长喂为主,吃饭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家长追着喂,挑食的情况也普遍存在。结合孩子在园的表现,将班中幼儿进餐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分别为:全程需喂型、边吃边玩型、喜欢挑食型、饭量较少型、饭粒四散型。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展了针对性的教育。

1 以丰富的教学手段为途径,促进幼儿健康进餐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不习惯坐在桌边进餐,不会使用餐具,吃得饭粒到处都是,这样既浪费粮食,又不利健康。我和班上的老师和阿姨配合,着重对幼儿进行了吃饭不掉饭粒的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给孩子们讲故事《一粒米》,孩子们从中知道了农民伯伯种粮食的辛苦,一粒米来之不易,懂得了应该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通过学习故事《嘴巴上的洞洞》,孩子们知道了吃饭干净才不是漏嘴巴,才是人见人爱的乖宝宝,在平时进餐时,发现好多幼儿喜欢把小脚蜷缩在屁股底下,所以,我教孩子们形成正确就餐姿势,及时纠正幼儿的坐姿和使用餐具姿势,随时提醒幼儿把掉下的饭粒或吃剩下的残渣捡起来放在空盘中。开始有的幼儿不习惯,吃完饭搬起椅子就走,我就把他请回来,和他一起把饭粒一粒粒地拣干净,我还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们“小朋友比一比,看谁吃饭最干净,谁就是干净宝宝,是小饭粒的好朋友”,于是孩子们吃饭时特别用心,特别注意不掉饭粒,掉了马上捡起来。吃完饭还跑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我一个饭粒也没掉。”对于吃得特别干净的孩子,把幼儿的照片拍下来,在电视机里展示出来。于是,我抓住这个典型的正面教育时机,进一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教育。在进餐的过程中,我时常对保持干净的幼儿或小组给予小红花、五角星的奖励,这样,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性,进餐脏乱、掉饭粒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2 以游戏活动为抓手,培养幼儿用餐的好习惯

小班孩子最喜欢玩娃娃家游戏,并且很喜欢扮演大人来照顾娃娃,于是,我们就设计了“喂娃娃吃饭”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喂娃娃吃饭时的感受。我们还编了一首儿歌:小宝宝,来来来,张开嘴,吃一口,一勺饭,一勺菜,嚼一嚼,往下咽。让孩子们边喂娃娃吃饭,边念儿歌。几次游戏后,孩子们就会像在游戏时喂娃娃吃饭那样,自己吃饭了,不知不觉中也加快了进餐的速度。

在幼儿用餐前,老师在孩子的桌面上有爱清洁小兔的图示,老师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干净,告诉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然后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程中,保育员只要发现桌上脏了,就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老师对吃饭干净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经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能自觉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幼儿能将骨头等物主动放入盘中,当有幼儿不小心将东西掉在桌上、地上时,能主动捡起放入盘中。整个班的桌面、地面都比较干净。因为保育员随时擦桌子、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行为,在无声地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卫生。对弄脏桌面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批评。

在班里总会有些孩子不愿吃一些食物。我们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幼儿好的用餐习惯。第一步,允许孩子不吃不喜欢的食物。因为此时如果教师强迫孩子吃不喜欢的食物,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或产生更强烈的排斥心理,这对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此时允许孩子不吃。但要让他明白,今天他没有吃的食物是很有营养的。老师希望他下次能吃一点。如:我班有几个特别的孩子,如:浩浩小朋友,刚开学时,幼儿园的东西几乎什么都不吃,老师、阿姨喂他,他把饭菜含在嘴巴里,一动都不动,当老师去喂他们的小朋友时,他看老师一不注意,就去把饭菜吐在垃圾桶里。牛奶、饼干也同样不吃,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用餐情况。结果孩子的奶奶告诉我,孩子在家里也不喜欢吃东西,菜只喜欢红烧狮子头,牛奶要吃草莓味的酸牛奶饮品。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首先允许他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一定要吃一些幼儿园的东西,这样才允许孩子自带一些吃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的用餐情况有了一定的好转。对孩子的一点点进步老师都给予肯定、鼓励。现在,孩子再也不把自己家里的食物带到幼儿园了,幼儿园的饭菜也坚持吃完了。第二步,劝孩子吃一点不喜欢吃的食物。当孩子再次碰到不喜欢吃的同一食物时,教师要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劝孩子吃一点。例如,有孩子不喜欢吃蘑菇,教师就说:“小白兔最喜欢吃蘑菇了,吃了蘑菇蹦蹦跳跳力气大。你也来做小白兔,好吗?”有孩子不喜欢吃鱼,教师就用筷子夹好一块鱼,做“游”的动作,一边说:“小鱼、小鱼游啊游,游到宝宝的嘴巴里!”当孩子吃了一点点后,老师要及时地用微笑、拍手、翘大拇指等方式肯定和鼓励他,让孩子知道吃饭也是一件有趣和快乐的事情。这对小班孩子来说很重要。第三步,要求孩子吃完不喜欢吃的食物。当孩子第三次碰到不喜欢吃的同一食物时,教师应当用鼓励的语气要求孩子尽量吃完。

3 以家园沟通为桥梁,巩固幼儿的良好进餐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磨练,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首先家长要做好榜样作用。孩子到三岁左右,就引导他乖乖地坐着自己拿调羹吃饭,不可边吃边玩。家庭成员都共同遵守餐桌规矩,例如在吃饭前,可引导孩子关注一下谁还没坐到餐桌边,让孩子感受到用餐必须是在餐桌上做的事,并能和家人一起愉快地享受用餐时光,进餐时尽可能排除引发孩子玩的因素,并尽可能将看电视与吃饭时间错开,当孩子把饭粒洒落在桌面上时,父母应引导孩子将它们捡起,培养孩子节约粮食的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2篇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为才构成了美德。”由此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有多么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孩子的一生,无论学习生活、做人或者处世,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

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了良好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幼儿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使幼儿明确行为内容、树立遵守规范的意识。现在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服从多要求少,在这种特殊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变成家里谁也管不了的“小霸王”,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家庭教育应成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力量,而不是幼儿不良习惯滋生的温床,幼儿行为规范的教育是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的。作为教师,我们培养幼儿行为规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晨间入园、课间交往等游戏活动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家长也要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条件,在这个孩子心灵还是“软蜡”的时期,只要教育者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去培养,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在工作中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耐心教育,讲情道理

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差,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就要更耐心,在讲道理的时候要把握两点:1.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2.讲时要具体,将事情解释说明。比如对人有礼貌,孩子对礼貌还不是很明白,早上来园、晚上离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如果不问好、不再见也是不礼貌的。老师还要和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养成教育的认识,相互配合,家园共育。

二、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自主中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

凡是幼儿的事情,做父母和老师的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应指导。为此,我在幼儿园经常开展“小小能手”的活动,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自己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形成良好的习惯。为培养班中每一位幼儿的责任心,我开展了值日生工作,每天两名幼儿,按点名册顺序轮流值日。值日生早晨来园领早操、间操、喊口令,饭前帮助老师拿毛巾、盆、发盘子,下午发午点,离园前领读等,每人都有机会得到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们个个聪明能干,责任心很强,轮到谁值日,都会主动做好这一切,不用老师指点。

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在肯定、赞扬中强化幼儿良好行的为习惯

陈鹤琴说:“一切的一切,你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有的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因此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要给以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如:“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跟你玩。”“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教师和家长正确的评价,能让幼儿在肯定、赞赏、鼓励和期盼中不断改正过错,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作为父母要懂得习惯是养成的,努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要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如: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长应该首先做到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要按时就寝、起床;要让孩子讲卫生、爱整洁,父母首先要讲卫生,保持家中的整洁等等。

五、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幼儿的行为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3篇

我遵循“以教师、家长好习惯的影响带动学生好习惯的形式,以学生一种好习惯的形式,以学生一种好习惯的形式迁移为多种好习惯的形成”的育人思路,抓小事,抓细节,并结合家长等多方面力量,使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步由认识向行为转化,由行为向习惯转化,由习惯向品质转化,习惯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工作中,我主要采用三个“注重”和三个“入手”,收到了可喜得效果。

一、三个“注重”

1、注重用好习惯去克服坏习惯

有位名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对于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是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并将直接影响他的一生的成就,为帮助每一位同学养成好习惯,克服坏习惯,我在班级里定期召开以“养成好习惯”为主题的班会。班会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通过大家的举例分析,确立了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导时惜时,懂得感恩,遵守秩序6个好习惯培养目标。对坏习惯,我们倡导同学们学会用客观的态度去加以分析,并从中找出科学地克服方法。例如:某生第一次骂人,其实他可能只是觉得有些好玩,这时候,他会观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那么我们应对的态度应当是冷淡的、严肃的,不捧场、不起哄,这就会使他明白:“同学们是不喜欢我的这种行为的”,并由此得到须加收敛或戒除的反馈。例如:学生有时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这时候就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帮助。我组织同学们诵读琅琅上口的童谣、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熟记100个好习惯的内涵,在学生中间互相监督的“对子”等等,使坏习惯不断得到剪除。

我们在通过培养上述6个好习惯的同时,更重视不断通过各种训练,从而引发其他好习惯的形成。活动中,我们注重内容的系列化合规范化,从而增强了习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注重用“聚焦”方法一次改掉一个坏习惯

习惯教育中,我们清醒的意识到:小习惯能带来小成果,小成果又将造就大习惯。在改掉学生坏习惯方面,我注重发挥“聚焦”的方法,一次改掉一个坏习惯;在改掉坏习惯的过程中,抓三方面的训练:纠正错误后适时训练、端正认识后严格训练、矫正行为后强化训练。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开展了“妈妈我爱你,妈妈你辛苦了“的活动,要求每位学生了解妈妈一天里的工作情况,亲手设计一份“妈妈一天情况调查表”,为妈妈自制小礼物,做一件令妈妈高兴地事,最后通过十分钟队会,让孩子们谈好的心得………..这样适时,严格和强化性的系列活动,把学生的兴奋点始终“聚焦”在一个习惯的养成上,不断升温,趁热打铁,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3、注重用积累的能量改掉坏习惯

在学生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我总是从小处入手,不急于求成,档学生出现反弹现象时,更要沉得住气,坚持不懈,在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中收获着成绩。在习惯教育中,我坚持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重点,每日一评比,针对学生好高骛远的普通心理,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小小目标伴我行”活动。我要求每名学生准备一个专用笔记本,上面记载的都是孩子们针对自己小缺点或不足提出的努力方向和改进目标(比如见到地面纸屑主动捡起,吃饭之前先洗手等落实快,实效强的小目标)。我要求学生每天进行反思:我今天的目标是什么?我今天准备学到哪些知识?我今天如何更快乐?使学生在自我完善中达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育人目标。

二、三个“入手”

1、从氛围熏染入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效能。为此,我充分利用电子屏幕、橱窗、宣传板、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进行校园、校歌、校史、文明礼仪等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营造良好的习惯养成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更是一种熏陶和感染,能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要求学生每天认真打扫教室卫生,精心布置教室,布置好“天天格言警句”。发动学生自己查找或编写“名言”,许多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撰写了一些新颖的“名言”,如“只有奋斗才会成功”、“勤劳加智慧战胜一切”等等。由于这些“名言警句”出自学生之手,激励教育作用就更大,从而使好习惯的理念入心入脑。

2、从强化常规入手

对遵守秩序、举止文明等好习惯的培养,我结合学生实际,实行了“抓重点、分阶段、讲步骤”的策略,课堂上要求对学生进行习惯的教育:如要求握笔的正确姿势,朗读的语调,语气声音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等等;在课下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如要求坐立走的规范姿势,及时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等等。我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和问题及时总结,认真整改,努力树立良好的班级风貌,在班级管理中着意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中队长实行轮流上岗制,小队长实行竞聘上岗制。在日常生活中,使班级以小队为单位,开展纪律卫生双评比活动,每周都由中队长主持,主体同学进行评比,学期末作为考核评价。我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使“好习惯”在常规教育中及时巩固、逐渐形成。

3、从深入活动入手

我着重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通过升旗、队会、队日等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和“绿色童谣”、“生活情境表演”、“道德小公民论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学会做人,做事。从而促进良好做人习惯的养成。

我努力坚持德育为首,把行为品德的养成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社会是个大学校,人只有走向社会才会大有作为。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不间断的系列工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合作,常抓不懈,共同营造和谐规范的教育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孔子说:“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对小学生的习惯教育,不仅是学生终身受益和成功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上接第55页)

约型后勤管理转变,必然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灵活的经济头脑,能够在新的后勤管理模式下,逐步降低原有福利型后勤的投入,以收支平衡为过渡目标,争取发展成为可持续的商品型后勤。

3.2 后勤社会化推进的需要

后勤社会化是高职院校减负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降低投入,增加产出是后勤社会化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后勤管理队伍首先学习后勤社会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吃透文件精神;其次是转变思想,适应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3.3 推行全员聘用制人事改革的需要

全员聘用制的推行,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意味着传统后勤管理人员的人事关系从行政关系转变为单纯的劳动合同关系。

4.多种途径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的建设,既是后勤管理服务自身的要求,也是适应后勤社会化和全员聘用制,适应竞争的要求。

4.1 领导重视和正确认识

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应充分认识到福利型后勤向商品型后勤转变过程中后勤管理队伍的作用及其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高水平、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和经费宽裕的情况下适当向后勤管理及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倾斜,增强后勤资本,扩大后勤服务提供的灵活性,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平台。

4.2 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学习培训

实现高效、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需要一支学历、专业、经验、技术都能够适应发展的后勤管理队伍。改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整体相对偏低,专业背景不符、职称级别不高、专业技术不强的局面,可通过在职学习和专门培训解决:一是通过自考、成人教育、远程、同等学力等方式,提高当前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改善学历构成,通过政策鼓励、支持和要求后勤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学历层次;二是通过邀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门性培。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学校;幼儿;习惯养成

幼儿期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尽早形成良好的、稳定的优良品格和有益的学习、生活习惯。古代的“遇物而诲”,近代的“教育即生活”,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家庭教育在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把空洞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孩子生活实际出发,让孩子获得积极的感性体验,萌发孩子进取意识,使孩子懂得什么是健康有益的、积极向上的,发自内心地去努力改掉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可以最终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利用家庭生活中蕴涵的教育资源

现代的教育观点中,有人提出了“生活教育”,种种精辟的论点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我们苦苦寻觅的教育真谛,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生活中,每一天都充满了有趣的事物,说是包罗万象也不为过,无论从知识到品德,还是从身体到心理,亦或从智力到能力,都能从生活中找到丰富多彩的教育源泉及无处不在的教育契机。因此,让教育回归生活,在生活的大课堂中遇物而诲、应景而学,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当然的发展趋势和明确的方向。作为家长则应该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结合孩子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初步树立的一些道德意识、生活常识,因地因事地加以适当的引导。

二、通过生活体验可以获得丰富情感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如今早期教育重心已从知识转到情感能力,再发展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人格教育。小孩子之所以单纯,并不是笨,而是没有阅历和经验,没有生活体验的人不可能有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学校时,可以采用做游戏,排演童话剧等形式,来让幼儿体验生活,从而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听了《狼来了》的故事以后,孩子们都很奇怪,为什么狼真的来了时,没有人去救那个放羊的孩子呢?通过教师解说,大多数孩子都知道了做人不能撒谎的道理,可是也有的幼儿觉得那个小孩子只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呢”,为什么大人就不再管他了呢?通过表演“大人”,设身处地的体验了“大人”们急匆匆地跑来赶狼,却一次次被戏耍的感受,孩子们懂得了不诚实就会失去他人信任的道理。

三、开展社会实践有助于能力的锻炼

通过亲身实践来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是参与式的、富有趣味的,因而孩子能够从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同情、关爱和相互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自尊、自信、责任和自我价值。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城市学校有丰富的形式和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就不详细表述了。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表面上看农村的学校相对来说实践基地较少,但是其实只要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树林、果园、农田等丰富的资源,就会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而且多数学校通常还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校田地,站在体验大自然的角度,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

农村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参观活动,在春耕秋收时节,把孩子们带到田间地头、果园菜地,观察农民伯伯们辛勤劳作的场面,再想一想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辛苦,就会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还可以布置一些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家务作业,比如在过节时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习习惯;培养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优劣,取决于智力因素和由学习动机、意志、习惯等组成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而学习习惯在非智力因素中又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

一、坚持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习惯的养成看成是一蹴而就的,忽视了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客观规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怎么干”,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笔者在教学三年级学生写字母的时候,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英语,所以每个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写的好。在这个时候,我反而让学生不要着急,而是让他们细心观察书上的字母是怎么写的。观察了一段时间以后,我让几个学生上台写,其他的学生观察。写完后,我让学生讨论谁写的对,谁写的好。最后,我再给学生细致的讲解各个字母的写法,怎么样才能写的好看。这样的学习不仅使每个学生都用心的记住了字母的写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都知道了用心观察后再去做一件事的习惯,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二、多方面培养习惯

“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在他学生生涯中逐步养成的而且是一旦养成后又一时难以改变的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的行为处于模仿、起步阶段,所以他的行为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

1.培养学生静听的习惯

“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耳朵要时刻进入课堂状态。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你一喊他,要么答非所问,要么不知所云。

所以教师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听”的态度,保证他们在听。比如在课堂上听讲时,先要想办法抓住学生的耳朵,学生的心在课堂了,我们才有可能实施教学。

然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听”的方法,使他们会听。引导学生抓住老师讲课的中心,记住重要地方,让他们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光听老师讲还不够,生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重要,在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时,对他人的想法、回答要能适时给出评价或者做必要的补充。

再者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使他们能听。紧张的课堂之后放放英文歌曲、英文儿歌、英文小故事,不仅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习英语的氛围,还能使他们的耳朵逐渐聪敏起来,渐渐他们学习英语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

2.培养学生善读的习惯

(1)提供“多读”机会。农村的孩子读的少,发音不准,没有说英语的氛围,引导他们多运用、多锻炼,形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给学生单独读的机会,这样便于教师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2)开展“互读”活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多开展“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的活动。读和听结合起来,学生读、同学评,及时纠正不足,找出差距。这样学生听准了且学会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便不再那么呆板,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3)提供“竞读”平台。在课后,英语好像就与学生脱节了。要学好英语,光靠课内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掌握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之后,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竞赛,让孩子们以一些形式与大家交流,而不是读过之后就算了,学过之后就忘了,如利用演讲、朗诵、故事等形式,在同学之间开展读书竞赛。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新教育实验“读写绘”给我的一些启发,我也就学着让学生读读喜欢的故事或儿歌,写写简单的单词和句子,画画儿歌中的物品或故事的情节等,学生分外有兴趣。这样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积累知识。

3.培养学生乐学的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学着学着,良好的习惯就逐步变成了他的本能;学着学着,学生就会学习了;会学习的孩子发现学习也不是那么枯燥、辛苦的,渐渐就爱学,乐学了,这些好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乐学。分组时,我们一般以六人为一组,每个小组兼顾高、中、低三个层次。组内成员间,既是竞争者、监督者,也是相互帮助者。比如我要求各组会的同学要主动给不会的同学讲明白,不会的同学也要积极向已经掌握的同学请教,组里同学都不会的可以请人来教也可以分散到其他组去学。总之,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利用群体优势尽最大努力去解决,老师评价也采用捆绑式评价,设有专门的“小组表现摘星表”,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

4.培养学生表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