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年月日练习题

年月日练习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年月日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年月日练习题

年月日练习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直接运用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的生活经历直接展示在课堂上,这样不仅实现了学数学的目的,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教学、走进课堂。

一、构建生活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我们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分析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构建教学知识结构,书中的知识情景有的学生没有亲身经历,不如学生见到的情景感兴趣。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时,根据学生见到的场景设计这样的问题:学校的多媒体大教室如果350名学生去听课,能不能坐下?可选几名学生先到学校的多媒体大教室去数一下,几排?每排几座?共有18排,每排可坐22人。22×18=?把问题交给学生,想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学生不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生活实例,感悟数学

充分运用生活中生动鲜明、具体的生活实例,把这些事例带到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来理解数学,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在生活中分析、感知数学。在教学“重量单位”时,让学生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重量,课前称出一克大米,数一数,掂一掂,让学生用手感觉一下1千克的盐袋,两次感受比一比,说出自己的感觉。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由于是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所以通过学习,学生对这些概念掌握得很牢固,而且乐于学习。

三、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应用能力

在做数学练习时,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自编练习题,这样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复习了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做题的积极性也很高涨。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学前让学生用自己出生的年月日,计算出自己的周岁,再计算出自己出生的年代。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祖国的周岁。通过自编习题,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四、延伸课堂,应用知识

年月日练习题范文第2篇

1 情境激趣,诱发思维

CAI运用于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的教学环境,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思维欲望,形成思维活动的良好氛围。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由于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考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笔者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且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角王国,让学生在角的家族里给角分类。学生先自己探索,然后和同桌交流,接着用展台展示,按是否直角分成了两类,按比直角大和比直角小分成了三类,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地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平面图形,顺应儿童认识的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兴趣。

2 以物导思,引导思维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通过直观、形象、动态化语言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思维材料丰富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知感性材料,并进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道题、一个概念,更是正确的思维方法。

如在相遇问题教学中,用速度和乘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求两地间路程,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这里便可借助CAI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课件的演示充分展现了速度和乘相遇时间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这道题,更是正确的思维方法。

3 变静为动,助推思维

根据数学知识本身抽象性的规律,结合儿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性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数学模型、具体形象的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将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焦点上,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感知形象,并提高思维的分析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

4 比中辩思,启迪思维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和控制过程,而控制过程又是通过信息反馈来实现的。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优势,提高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并注重参与广度和深度,才能逐步形成比较、思辨的良好习惯,改变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出勤不出力”的“陪读”现象。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笔者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

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

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

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

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依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5 布点激思,拓展思维

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可以代替教师大量的讲解和板书,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点儿时间进行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巩固。运用CAI的信息量优势,安排大容量的、形式多样的和随机设计一些不同答案的练习,让学生选择、辨析、比较、对比,优化练习过程。不仅省时,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如在总结了“年月日”章节所学的知识后,可以出示以下这样一组练习进行巩固训练:

1)抢答: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平年的二月有多少天?闰年的二月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2)填空:3月的天数是()天,11月的最后一天是()日;4月和5月一共的天数()天,12月的最后一天是()日;8月和9月一共的天数()天,4月的天数是()天;3年=()个月,120时=()日;4月份有()个星期()天;下面哪一年是闰年,请填在()内(1990、1996、1998、2000)。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7月1日前一天是6月30日。( )

②1500年2月有29天。( )

③11月份过了10天后,还剩20天。( )

④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

4)引伸练习(聪明题)。

①小精灵们到星球去旅行了,你能说出他们在星球空间停留的天数吗?红精灵停留的时间是1942年2月份,停留时间()天;黄精灵停留的天数是一年里小月的个数,停留时间()天;蓝精灵停留的天数是一年里大月的个数,停留时间()天。

2)1992年2月13日是小红的第十五个生日,也是这一年,小红的爷爷再过十几天才过第十五个生日,想想看,你能猜出老爷爷的生日吗?爷爷的生日是()月()日,爷爷这一年()岁,爷爷过第十七个生日时,他是()岁。

年月日练习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练习题 有效设计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当然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设计中。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叻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

二、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如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一个农民收得8立方米的玉米,他想用一块长6.28米,宽1.57米的长方形竹席,在院子里围一个简易的粮囤装这些玉米。怎样才能装下这些玉米?请你帮助他设计几种围法?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围成方形、有圆柱形、半圆柱形等。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表明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到综合练习,再到实践练习、开放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如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把数和运算符号按顺序输入就能得到正确结果。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结果算了出来,他是这样算的:50×6-6。你还有其它算法吗?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试试看,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此类习题让学生设计一、两种方法并不难,设计三、四种则稍有难度,在此基础上,还可再设计出创新性合理方法,使中上等W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展示,从而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与之相应的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和差生在练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要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使不同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展示。

四、思想教育,注意思想性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数学这门课程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这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一道好的习题一般都能较好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熏陶。如学习《年月日》后,设计这样一道习题: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举行,这一年是( )年,全年共( )天。这道题的思想教育渗透恰到好处。通过申奥成功,学生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五、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

年月日练习题范文第4篇

一、在设计练习时,注重“实情、学情、情感”,这是实施练习有效策略的前提

德国教学设计专家W.彼得森认为:“影响解题教学的前提很多,其中哪些最重要呢?认知心理学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若能在解题教学设计中被予以重点关注,就会形成独特的解题教学风格和奇特的解题教学效果。

遵照以上指示,我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注重实情、学情和情感三方面因素,精心摄取“有效的素材”。

1.注意生活实情,提取练习素材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为此我在设计练习内容时,注意生活实情,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出示题目“新华村大门口有一条直路长60米,每两棵树苗之间相隔5米,请你算一下,一共要准备几棵树苗?”

生(议论纷纷):这道题目中的树是只种路的一边还是两边都种,种两端还是种一端?

师:条件由你们来定。

生1:我选择只种一边的,关键是怎样对付两端、一端的种法。

师:不同的种法可以怎么表示?

生2: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

两端都种:■

一端种一端不种:■或■

两端都不种:■

(至此,学生的心理表象已基本建立,学生可以根据这个图象对原有的“模块”加工再造,重新进行组织,形成植树问题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解题策略。)

师:如果有N个间隔,两端都种,要种多少棵?一端种呢?两端都不种呢?

生1:两端都种,要种N+1棵。

生2:一端种一端不种,要种N棵。

生3:两端都不种,要种N-1棵。

师:如果两端和两旁都种,要种多少棵?

生1:如果有N个间隔两端两旁都种,要种(N+1)×2棵。

生2:因为两端都种是N+1,要求两旁都种所以要(N+1)×2。

……

这样贴近生活实际,且条件又充分开放的练习题,学生一开始不知所措,忙了手脚,但到条件自己定下来时,他们感到问题的关键在于“间隔”,只要弄清楚了,其他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这样的练习深受学生的欢迎,且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注重班级学情,摄取分层学材

精心设计全班学生都能潜心去完成的课堂练习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教师最好能根据班级学情,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和心智水平上均跃上一个台阶。因此练习设计要突显层次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在具体设计时遵循“吃不了,慢慢聊”,“吃得了,自己挑”,“吃不饱,再加料”的三层要求,鼓励学生在练习中有高水平的发挥,让吃不了的能掌握一般方法,吃得了的掌握“变通”,吃不饱的把握自己和提高自己。

例如,《年月日》的练习:

(1)我们学校刚分配来的王老师今年24岁,可他只过了6个生日,你知道他是哪年哪月哪日生的?

(2)一年中有( )季,季节和季度有什么不同?

(3)虽然我还在读小学,但我已经知道了年、月、日以外的时间单位。其中最大的是( ),一个世纪是( )年。一个星期是( )天,含有( )小时。

以上题目虽然有点难度,但学生对内容感兴趣,况且上述练习涵盖了“时间”单位的大部分内容,虽然有的是课外的,但学生在练习时我会分层要求,体现了层次,这样让学生能吃得了,吃得好,吃得饱。

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时可以设计以下阶梯性练习:

(1)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300÷(20-5O);90-34+76;(53+19)÷(36-28);24÷(35-29)×18。

(3)在(-)×(-)=121中,如果、代表的数都小于20,那么满足条件的答案有多少种?

以上三个层次的设计让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层面来要求自己,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有所提高。

3.注重练习情感,选择有效教材

常常听到这样的怨声:“老是让我们做题目,我们不但对练习毫无感觉,再这样下去,我们对练习将毫无情感。”因此我在练习设计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自主操作活动的机会,注重提升学生的练习情感和操作实践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操作练习:给学生每人提供一根30厘米长的绳子,要求他们观察,从任何两个地方进行折叠,是不是都能围成三角形?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多次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比较,最终发现“当两端的绳子之和大于30厘米的一半时,才能围成三角形”,从而感悟“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从枯燥的、抽象的静态练习中解脱出来,在实践中轻松完成练习。难怪有人说“儿童的智慧在指尖”。

二、在实施方案中,破解重点、难点、疑点,这是练习有效措施落实的保证

练习的实施要把握时机,掌握过程。在实践操作中,我根据学生的可接受原则,合理安排进程和实施方案,从而更好地发挥练习的作用,其练习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1.突出教材重点,了解练习目标

实施数学练习必须首先正确把握数学目标和重点,明确练习的意义,为夯实双基和应用能力的提升起促进作用。因此,练习应该用在关键点上,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合理运用典型练习、专项练习。

例如,在“圆柱体表面积练习课”中,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基本训练后,给出一组典型练习题:

(1)一种圆柱形铁皮通风管,横截面的直径是10厘米,长1米,做这样的通风管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2)做一个高5分米,底面半径1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柱形汽油桶,底面直径是12分米,高是20分米,做这样一个汽油桶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

这样的一组练习题很具有代表性,学生在这一组练习题中,明白了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灵活确定求哪些面的面积。同时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了,解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统一单位并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因此练习的题目不在多,在于精,练在重点处,练在目标上。

2.突破学习难点,理解训练思路

课堂中我们总是抱怨学生打不开思路,思维僵化,缺少灵活解题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无论教师如何尽力,收效甚微。这往往成为我们数学教学很难逾越的难关。研究发现,这其实跟我们以往教学内容形式单一、思路狭隘、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有一定关系。合理、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拓展性的练习,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带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关系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运用变化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是难以逾越的一道坎。于是我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比较”的练习课上设计了如下综合性拓展题。

(1)填表。

(2)观察分析上表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表中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根据上面的发现帮助李大爷解决问题:李大爷打算用40米长的篱笆围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地养鸡,问鸡的最大活动范围是多少?

这样的练习有层次、有步骤地化解了问题解决的难点,教师给了学生一个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机会,学生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的有关数据,比较长和宽、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概括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发现长、宽与周长和面积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突破了学习难点,解决了实际问题。

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并能对照比较后进行优化。

3.突出解题疑点,破解易混疑难

好的练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设计好的练习引导学生加以辨析。

例如,(1)一个捕鱼队9月份捕鱼36吨,10月份捕鱼的数量比9月份多2/5,10月份捕鱼多少吨?

(2)一个捕鱼队9月份捕鱼36吨,10月份捕鱼的数量比9月份多2/5吨,10月份捕鱼多少吨?

此题是我用在教学“稍复杂分数应用”之时运用的一组对比练习。通过尝试、分析、对比,使学生对两题的不同之处及数量间的关系有了清晰认识,解题方法从一知半解到熟练掌握,意识到“一字之别却相差甚远”,从而培养了学生解题时要仔细读题、审题的良好习惯。

又如,“百分率应用”的变式练习。

(1)六年级有75人,昨天出勤72人,计算这一天的出勤率。

(2)六年级有75人,昨天缺勤3人,计算这一天的出勤率。

(3)六年级昨天出勤72人,缺勤3人,计算这一天的出勤率。

年月日练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元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54-01

多数小学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数学课好上,但要想上好很难!说它好上是因为小学数学课的知识点简单,易于把握。上好却有更多的内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为数学课内容抽象,教学过程往往是在讲授为主的形式下进行的,课后练习又单一无趣,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相悖,所以鲜有学生喜欢,给数学教学造成了较大的障碍。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以它的声、形、色和资源新、容易大的特点日益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数学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其实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融入语文元素,像谜语、故事、古诗词、成语等也能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增色添味,从而让学生流连忘返,爱上数学课。

一、创设情境时融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好课,教师如何敲响第一声引领学生向“新知”进军的鼓点,需要作精心的艺术构思。所以大部分老师会选择在上课伊始就创设接近新知生长点、趣味性浓厚的情境来引入新课。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更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材料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就可以加点语文元素,以谜语开启新课之门。师:弟弟长哥哥短,俩人赛跑大家看,弟弟跑了十二圈,哥哥一圈才跑完。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钟)你知道哪些关于钟表的知识?创设这样的情境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我用学生非常喜欢的故事引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师:喜欢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吗?为什么?(因为他本领高强,又很聪明)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回来后来到了花果山,带来了小猴们最爱吃的桃子,他吩咐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可有一只小猴嚷嚷着:不行,分到的桃子太少了!悟空说:好吧,我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小猴。可那只小猴还嫌少,悟空想了想说我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0只小猴吧。小猴笑了,悟空也笑了。同学们,你知道悟空为什么也笑了吗?这样有趣的故事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主动学习落到了实处。再如教学《体积和容积》一课时,可用语文课文《乌鸦喝水》引入,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乌鸦在瓶子里不断地放入石子它就喝到水了呢?也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新知的学习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重点学习时融入,深化学生的理解记忆

一节数学课的重点往往是知识的难点,抽象枯燥、生涩难懂、没有趣味性可言。如果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对立情绪,阻碍他们对正确意义的理解。可要是融入了语文元素,往往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大月小月的识记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要让学生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这样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会让学生很反感。这时使用活泼欢快的歌诀记忆就能立竿见影地弥补这一不足,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简洁明了、节奏欢快的歌诀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也让学生更容易记忆。

三、课外延伸时融入,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儿童虽然也能暂时为一定目的任务而控制自己的注意,但往往很难持久。儿童还不会自觉地“强迫”自己去为了完成一种比较远大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地注意必须注意的事物。所以在新课的结束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致普遍不高。可如果恰当地融入语文元素,就会提升整节课的质量,重新激活学生的旺盛求知欲。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有一个老师在执教北师大六年级数学《观察的范围》这一课时融入的语文元素,使课堂教学得到了与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结合所学的内容,你能说一说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颧鹊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的意思吗?学生的学习兴趣陡增,不仅沟通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延伸了学生的认知,也使平淡的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再如执教《认识分数》时,也可融入语文元素中的成语,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认识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的起始课,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可分数的意义是较为抽象的,不易于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鉴于此,我们可以在练习中设置:你会用所学的分数表示下列成语吗?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平分秋色、十拿九稳,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而且利于学生学而后思、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颇有裨益。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一滴可见沧海。语文元素的融入带给小学数学老师们的惊喜远不止于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摒弃学科“门户之见”,渗透兼容、互补合作。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的“生长点”或“延伸点”,沟通学科间的知识联系。融入语文元素,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更为生动的活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学生也能更好地领略数学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数学小灵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北方期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中小学音乐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