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猪传染性胃肠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79-02
1 发病情况
2013年2月15日,钦州市钦南区沙埠镇丁家村一农户报告,其饲养有一窝仔猪10头,于33日龄时有2头突然发病,病猪呕吐,剧烈腹泻,当时畜主用抗菌素进行治疗但病情不见好转,2 d后又有3头猪发病,几天后其他仔猪全部发病,发病至第5天有3头仔猪死亡,第7天又死亡1头。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不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但渴欲增加,常喝脏水,呕吐,剧烈腹泻,腹泻时呈喷射状,粪便初为灰白色,随后变黄,有的变绿色,常杂有未消化的乳凝块,有的混有血液、腥臭,病猪脱水,消瘦。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尸体明显脱水,体表污染粪便,特别是后躯或周围更明显。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胃内充满大量消化不全的乳凝块,胃底黏膜充血,大弯部黏膜脱落,有黄豆大至鸡蛋大的溃疡,小肠内有大量黄绿色(有的呈灰白色)的液体内容物,含有气泡和未消化的小凝乳块,小肠肠壁变薄,弹性降低,以致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黏膜充血,肠系膜血管充血扩张,淋巴结肿胀,大肠变化较小肠轻微。肾充血呈黑红色,皮质与髓质界限不清[1-3]。
4 实验室检查
将空肠纵向切开,用生理盐水冲掉肠内容物后置于玻璃瓶平皿内铺平,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空肠绒毛显著缩短[4-5]。
5 流行病学调查
该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生,10日龄以内的猪病死率极高,随年龄增长,病死率降低,90日龄以上的病猪几乎都不死亡。通常在猪群中有一头发病,数日内即可迅速蔓延全群。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季和春季产仔期间发生较多,而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的好坏,对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很大。经调查,该窝仔猪超过30日龄,而且饲养管理不良,栏舍长期潮湿,卫生条件差。
6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确诊该窝仔猪患有传染性胃肠炎病。但在实践中应与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红痢疾和猪痢进行鉴别,鉴别要点参考表1。
7 治疗
8 预防措施
(1)搞好猪舍环境卫生。每隔15 d可用1%~2%烧碱溶液、10%漂白粉溶液、10%~20%新鲜石灰乳、10%~20%热草木灰水或0.5%~2%甲醛溶液等碱性消毒液冲刷消毒猪舍1次,并将粪便堆积封闭发酵[4-5]。
(2)禁止从疫区购猪,尤其是冬春季节仔猪传染性胃肠炎高发季节,隔离观察所购新猪,一旦发病,要立即严密消毒和隔离病猪,对临产母猪应放在消毒的猪圈内分娩[4-5]。
(3)饲料中经常加入切碎的新鲜大蒜或晒干的备用大蒜茎。
(4)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免疫,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 d注射2 mL/头,初生仔猪、10~15 kg的猪、50 kg体重以上的猪分别注射0.5、1.0、2.0 mL/头。
9 参考文献
[1] 朱发高.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J].四川畜牧兽医,2013(3):56-57.
[2] 蔡吉松.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11):167.
[3] 呼显生,马明颖,李国.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报告[J].当代畜牧,2000(1):25.
[4] 凌新荣.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疗体会[J].畜禽业,2011(3):72-73.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综合防制
1 病原体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呈多形的球形,外有像倒钉样的纤突,直径在60nm~190nm(纳米),能在猪肾、猪甲状腺、猪等细胞上增殖。但病毒对光、温度和消毒液比较敏感。粪便中的病毒在阳光照射下6h既失去活性;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在紫外线照射下30min即可灭活。病毒对胆汁有抵抗力,耐酸,弱毒株在pH3时活力不减,强毒株在pH2时仍然相当稳定;在经过乳酸发酵的肉制品里病毒仍能存活,但病毒不能在腐败的组织中存活。病毒对热敏感,56℃30min能很快灭活,37℃4d丧失毒力。病毒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在液氮中存放三年毒力无明显下降。对乙醚、氯仿、次氯酸盐、氢氧化钠、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铵盐类消毒剂比较敏感。
2 流行特点
本病毒只感染猪,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病,哺乳仔猪、生长育肥猪的发病率几乎为100%,成年猪发病也可达80%,尤以5日龄~14日龄之内的哺乳仔猪最易感染,且死亡率很高。病猪死亡率与猪的年龄呈负相关,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降低,但感染过的仔猪有相当部份会成为僵猪。
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带毒动物及其排泄物。在病猪的胃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鼻黏膜、气管、肺、脾、肾等处均可见到病毒的存在,病毒可随病猪的粪便、尿液及鼻汁排出体外。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有的带毒期长达8周。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通常在猪群中只要有1头发病,数日内即会迅速蔓延至全群,同一地区流行过程可持续4周~6周,然后疫情才慢慢平息。
本病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秋冬季节和初春,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可暴发性流行。本病常与肠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混合感染。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仔猪为12h~24h,成年猪为2d~4d。
3.1 哺乳仔猪
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一般12h~24h会出现呕吐症状,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仔猪明显脱水,体重迅速下降,发病2d~7d后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100%;2周龄~3周龄的仔猪,死亡率在10%~80%。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急性肠炎,从胃到直肠均可见到程度不等的卡他性炎症;胃肠充满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泡沫状,黄色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糜。其它组织较少见到明显的肉眼病变。
3.2 断乳仔猪
感染后2d发病,表现水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在6d~8d后腹泻停止,极少死亡,但体重会下降,发育不良,往往变成僵猪。部分母猪由于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会反复感染,其临床症状也较重。如: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等。
3.3 生长猪
表现为厌食,腹泻6d~10d,伴有呕吐。腹泻期间停止生长、体重下降,不用药物治疗也可耐过,但病猪的饲料转化率明显降低。
3.4 母猪
母猪感染后乳汁减少或无乳,表现为呕吐\厌食和腹泻,少量母猪体温升高。由于母猪无乳,导致哺乳期仔猪死亡率增高。
公猪和后备公母猪的临床症状与生长猪类似。
4 病理变化
本病以急性胃、肠卡他性炎症为特征。剖检可见胃肠充满凝乳块,小肠充满气体及黄绿或灰白色泡沫样内容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在显微镜下见到小肠绒毛明显萎缩脱落。由于小肠绒毛萎缩脱落导致动物消化紊乱、酸中毒和脱水。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心、肺、肾一般无明显病变。
5 诊断
本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较短,18h~72h即可感染全群)和病理变化是临床诊断的依据,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料采集:通常采集粪便或小肠。因病毒对热敏感,采集的所有样品都应是新鲜的或冷藏保存。
(2)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 综合防制措施
6.1 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①为预防脱水和中毒可按: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清水1000mL配成溶液,若是数头病猪则按比例加量,让猪自由饮。不能饮水的可静脉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②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庆大霉素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使用黄连素也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预防肠道感染。诺氟沙星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的治疗。环丙沙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是诺氟沙星的2倍~4倍,恩诺沙星也有杀菌作用,可适量应用。③恢复体能:为加速体能恢复可用:复合维生素B+烟酰胺+右旋泛酸钙+肌酐+叶酸+开胃素+诱食素ATP,肌肉注射或灌服,1kg体重用0.1ml~0.15ml,1d一次,连用2d~3d。
(2)生物制品治疗:①干扰素、抗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品可按厂家说明书使用;②诱导注射:发病初期,将500羽份1瓶鸡新城疫I系苗用500ml蒸馏水稀释,现配现用,每天肌注1次,连用2d。其注射剂量为:仔猪3ml~5ml、中猪7ml~10ml、大猪15ml~20ml,有诱导肌体快速产生干扰素的效果。
6.2 综合预防措施
(1)猪场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猪舍门口设消毒池。对刚引进的种猪,必须隔离饲养10d~15d,确认无病后才可入群。
(2)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加厚保温垫料并勤更换,必要时可给猪舍加温。
(3)加强冬季的饲养管理,特别要注意提高饲料中能量的含量。疫病流行季节停用豆腐渣、酒糟之类的辅助饲料。
(4)严禁猫、狗等进入猪舍。
(5)加强光照、降低猪舍湿度。
(6)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无疫情时每周用3%~4%氢氧化钠溶液冲洗消毒1次~2次,随后再用清水冲洗1次~2次;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1次0.2%过氧乙酸溶液、1%~3%漂白粉溶液等任意一种。
(7)必要时进行猪体消毒,可喷洒1%百毒杀600倍液、强力消毒王1000倍液和过氧乙酸2000倍液等其中的任意一种。
(8)怀孕母猪在产前25d~30d,每头后耳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3ml,仔猪可通过吃母乳获得被动免疫效果。
(9)初生仔猪每头后耳穴注射0.5ml~1ml本病毒灭活苗,10kg~15kg猪每头注射2ml,50kg以上猪每头注射3ml,都能获得主动免疫。
(10)每头新生仔猪口服10ml康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连用3d,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7 小结
该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从病例中可看出,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传播迅速,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仔猪发病突然,其精神沉郁,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
猪场一旦暴发此病,会造成14日龄以内仔猪,特别是新生仔猪近100%的死亡。对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制剂。因此,对本病须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临床症状采用对症疗法,才能迅速有效的阻止病情发展。对该病的防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畜舍卫生。冬季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机体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同时科学配制饲料,保证饲料营养均衡,提高猪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杜绝饲喂霉变饲料,严防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
(2)严格执行防疫和消毒制度,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特别要注意哺乳母猪的消毒,仔猪出生后,要保证短时间内吃到初乳。用新鲜生石灰撒布栏舍地面及走廊,既消毒又可干燥栏舍、降低温度。发病后,做好病猪的隔离工作,同时适度限水、限料。
(3)强化免疫是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根本措施。应根据该病的流行、传播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可采用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和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最好从母猪开始预防本病,妊娠母猪产前20d~30d免疫1次,以保护出生仔猪,必要时产前7d再免疫1次。
参考文献
[1]罗进祥,李树芝.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中兽医学杂志,2008(04)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8-0028-01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常见性、多发性传染病,尤其是仔猪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甚至造成整窝仔猪发病死亡,对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目前在诊治该病时普遍存在着误诊现象,将该病与仔猪白痢、黄痢和一般性的腹泻同样对待处理,导致疗效很差,治愈率低。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采用母猪用药、注射用药、皮肤涂药、口服给药等多途经用药,可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
1 流行特点
该病多发生于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3月,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染,其中哺乳仔猪最易感,特别是10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最高,架子猪或成年猪几乎不死亡。其他动物不感染。
2 临床症状
前期猪群食欲减退或绝食,体温升高至39.5~40 ℃,有的先呕吐后腹泻,哺乳仔猪发生急剧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灰白色,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腥臭。病猪不同程度脱水、消瘦、极度口渴,一般5~7 d后恢复正常,少部分重症病猪卧地不起、昏睡甚至死亡。
3 防制措施
3.1 预防
①不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②平时应选用消毒剂定期对圈舍、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毒。发生该病后除做好隔离和治疗外,要及时清理粪便,增加消毒次数。③母猪舍在冬季和早春季节要采取保暖措施,防止仔猪因受凉而诱发该病。④可选用弱毒疫苗,对妊娠母猪于产前45 d及15 d行肌肉和鼻内各接种1 mL,仔猪出生后通过初乳获得保护。该疫苗也可用于受该病威胁的仔猪,在生后1~2 d进行口服接种,1周左右即可产生免疫力。
关键词:冬春季节;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16-02
冬春季节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肠道疾病。该病可在母猪、公猪、育肥猪、仔猪中暴发。临床上以病猪呕吐、严重腹泻、少食或不食、脱水和酸碱平衡失调,特别是10日龄内仔猪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特征,给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1.1 流行季节
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从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发病最多,夏季很少发病。寒冷、潮湿、卫生不良等都能导致该病的发生。该病的流行形式多为暴发或散发流行,新疫区通常呈流行性发生。
1.2 感染率
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感染率可达90%~100%,公猪、母猪、育肥猪和断奶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轻微,死亡率较低,并可于5~7 d自然康复。但10日龄内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随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步下降。感染过该病的生猪可获得一定时间的自动免疫抗体。
1.3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乳汁、鼻分泌物、呕吐物以及呼出的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用具等都可能引起病毒的传播。
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也可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
2 临床症状
2.1 仔猪
仔猪的典型症状是发生短暂呕吐,随后迅速发生剧烈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粪便恶臭。病猪体重快速下降,严重脱水、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少吃或不吃、脱水消瘦,一般于2~7 d内死亡,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50%~100%,随日龄的增加死亡率降低。而超^3周龄的哺乳仔猪多数可以存活,但生长发育不良。
2.2 架子猪、育肥猪和成年公、母猪
架子猪、育肥猪和成年公、母猪发病后症状较轻微,表现为食欲减退、不吃,有时可见呕吐,拉黄绿色或褐色水样稀便,并混有气泡。一般于3~7 d康复,死亡率不高。但有应激因素参与或继发感染时死亡率可能增加。
2.3 哺乳母猪
哺乳母猪症状可表现为体温升高、无乳、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这可能是因其与感染仔猪接触过于频繁所致。妊娠母猪很少发生流产。
病猪体温多数正常。初生仔猪感染本病死亡率达90%,10~20日龄仔猪死亡率10%~30%。20 kg以上生猪死亡率不高,很少因该病死亡,但如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时,能使病情加重和死亡率增加。
3 病理剖检
外观来看,病死猪尸体消瘦、脱水。眼观病变主要集中在胃肠部,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胃黏膜潮红充血,有时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并有黏液覆盖,有的日龄较大的猪胃黏膜有溃疡灶,且靠近幽门区有较大坏死区。整个小肠气性膨胀,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小肠黏膜充血肠壁变薄缺乏弹性,肠内容物稀薄。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肾包膜下偶尔有出血变化。
4 诊断
根据发病的季节,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或早春。猪群发病突然,通常在数日内感染大多数猪只,不分猪只大小和性别都可发病。主要症状是剧烈的呕吐和腹泻脱水,10日龄内仔猪发病后死亡率最高,且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
结合病理剖检,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病料采集主要是粪便或小肠。两端结扎的病变小肠是最好的样品,但要新鲜或冷藏。血清学检测可采集病猪血液分离血清。
5 防治措施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5.1 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供给全价饲料,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应注意防止猫、犬和狐狸等动物出入猪场,并做好猪舍的防鸟措施。
5.2 接种疫苗
定期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进行预防。
5.3 干扰疗法
以鸡新城疫Ⅰ系疫苗为干扰源注射,可明显减轻症状。剂量:一瓶鸡新城疫疫苗(按500羽份计)可注射15日龄的乳猪10头。可注射15日龄以上至10 kg仔猪6~8头。可注射15 kg以上猪4~5头。
关键词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措施
猪萎缩性鼻炎为猪呼吸道传染病,该病1830年首先发现于德国。其后,在所有养猪业发达国家都有这一疫病的病例报道,我国因引种将该病引入。发病猪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有时可见黏液或脓性分泌物。随着病程进一步发展,鼻腔分泌物增多,甚至鼻腔流出血液。此病以吻部扭曲变形,上颌短于下颌,面部皮肤皱缩为主要外部特征[1]。笔者通过处置景东县某规模猪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实践,谈谈对该病的诊治体会。
1病原及流行病学
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主要病原是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只要条件适宜,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生长阶段和任何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但以2~5月龄幼猪最为易感,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降低。初生仔猪若感染本病发生鼻炎,常引起鼻甲骨萎缩。年龄较大的猪发病时,只产生轻度鼻骨萎缩或不发生萎缩。而成年猪感染后,大多不发病呈隐性带菌。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和其他动物也可带菌和传播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病猪和带菌猪的鼻液、飞沫直接或间接传染。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在猪群内传播比较缓慢,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性。各种应激因素常被认为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饲料中任何一种营养成分的缺乏或不足,饲养管理不好,不同月龄的猪共同饲养,饲养密度过大、猪只拥挤、猪圈过冷、过热、潮湿、空气污浊、通风不良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加重病情和延长病程。
2临床症状
发病猪表现打喷嚏、呼吸困难和鼾声,病猪摇头,用鼻拱地、擦墙,鼻孔有分泌物流出。如无并发症,体温正常,但不同年龄猪发病其症状各异[2]。乳猪最早可在3~4日龄感染发病,以6~8周龄仔猪的感染率最高。之后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感染猪临床表现为鼻炎症状,出现喷嚏、流涕和剧烈咳嗽,呼吸困难。体温不高,不吃乳,极度消瘦,常全窝死亡。病猪常因鼻炎刺激鼻黏膜而表现不安,如摇头、拱地、搔抓或摩擦鼻部。从7日龄开始,症状随日龄增长而逐渐加重。到42~56日龄时最明显。少数猪数周后可以自愈,但大多数猪表现为症状加重,鼻甲骨有萎缩变化,仍打喷嚏,流浆液性、脓性鼻液,气喘,吸气时鼻孔开张,发出鼾声。严重开口呼吸,因用力喷嚏致使鼻黏膜破坏而流鼻血。同时出现眼结膜炎,眼结膜发红、流泪。由于鼻泪管阻塞而由眼泪和灰尘在内眦部形成半月状条纹的泪斑。经过2~3个月,病猪鼻甲骨萎缩变化明显,面部变形。如无继发感染,大多患猪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如有继发感染,多引发肺炎或脑膜炎而引起猪只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病猪,沿两侧第1、第2臼齿间的联线锯成横切面,可见病变一般仅限于鼻腔和邻近组织。典型的病变是鼻腔的软骨和鼻甲骨的软化和萎缩,特别以下鼻甲骨的下卷曲最为常见。有时萎缩仅限于筛骨或上鼻甲骨。萎缩严重者甚至鼻甲骨消失,鼻中隔发生部分或完全弯曲,鼻腔成为一个鼻道。有的下鼻甲骨消失,仅留下小块黏膜皱褶附在鼻腔的外侧壁上。鼻腔常有大量的粘性至干酪样渗出物,渗出物随病程长短和继发感染的性质而异。急性发病的早期,可见渗出物含有脱落的上皮碎屑;慢性病程的后期,鼻黏膜一般苍白,轻度水肿,窦黏膜中度充血。有时窦内充满黏液性分泌物。病变转移到筛骨时,当除去筛骨前面的骨性障碍后,可见大量黏液或脓性渗出物积聚[3]。
4诊断
4.1实验室检验
根据本病的特定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即慢性经过,体温不高;从7日龄开始,经常不断地打喷嚏,鼻子发痒,吸气困难;到2~3月龄时,鼻子向一侧斜歪,致鼻面部变形,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但在疾病的早期,其症状和病变均不典型,则需要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是:先把受检猪保定好,将其鼻盘部洗净擦干,并用70%酒精棉消毒,然后用灭菌的棉棒探进鼻腔的1/2深处,轻轻转动数次;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肉汤或生理盐水的试管内,尽快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最后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凝集反应与生化反应进行鉴定。此外,也可采取感染猪的血清做凝集反应。通常仔猪感染12周龄后即可检出此抗体,判定结果暂为1∶80以上为阳性、1∶40为可疑、1∶20为阴性。另外,用荧光抗体技术也能确诊本病。
4.2鉴别诊断
诊断本病时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一是传染性坏死性鼻炎。传染性坏死性鼻炎时且有外伤之后感染坏死杆菌引起,主要表现为鼻腔的软组织、骨和软骨发生坏死,形成瘘管,流出腐败恶臭的坏死性分泌物,而无鼻甲骨萎缩或消失的表现。二是软骨病。猪患骨软病时,鼻部肿大变形,颜面骨疏松,呼吸困难,与萎缩性鼻炎的症状有些相似。但骨软病无喷嚏和泪斑,鼻甲骨不萎缩。三是猪传染性鼻炎。由绿脓杆菌引起,呈现出血性化脓性鼻炎症状。临床上病猪体温升高,食欲减损或废绝;死后剖检时,可见鼻腔、鼻窦的骨膜、嗅神经及视神经鞘,甚至脑膜发生出血。而萎缩性鼻炎无此变化。
5防治措施
5.1加强猪场管理
生猪饲养应采取“全进全出”的方式,建立严格的猪舍卫生消毒制度。应当及时打扫卫生,清理生产垃圾,保证环境卫生整洁。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每天必须打扫清理粪便,清扫后进行清洗。在保持温暖干燥的同时,适时通风换气,排出有害气体,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定期将各类猪舍轮流空圈清洗消毒,并在墙壁上刷拭石灰水,最后进行熏蒸消毒。对猪舍地面用2% NaOH溶液定期消毒。猪只转群后的空栏舍,用清洗机彻底清理卫生,包括栏舍、墙面、食槽等,清洗后用广谱消毒药消毒备用。加强猪场监测是加强猪场管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有症状的猪要及时隔离,呈僵猪的要作扑杀处理。对有症状的公猪应及时淘汰,从源头上切断该病的传播。引种时先隔离饲养1~3个月后,无临床症状的再转向种猪栏。应避免一次性大量引种,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避免各种大的应激因素,如温差幅度大、冷风袭击等。
5.2 药物预防与治疗
预防性投药是控制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健康猪群按1 t饲料混入土霉素纯粉500 g和磺胺二甲嘧啶100 g,饲喂5~7 d注射,停药1周再间隔饲喂。母猪产前用磺胺二甲基嘧碇(400~2 000 g/t)或土霉素(400~1 000 g/t)拌料。对哺乳仔猪从2日龄开始,每周肌肉注射1次长效土霉素20 mg/kg体重,连续注射3次。对于病猪,要设立专门的猪舍隔离,对病猪群严格检查,病猪用长效土霉素、阿奇霉素肌注和枝原净拌料进行专门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病猪营养的平衡。萎缩性鼻炎病会消耗猪体内大量维生素A、维生素D、钙和磷,为了平衡营养,需要在饲料中要按正常量的1.5倍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D和磷酸氢钙。
5.3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该疫苗共有3种可行的方法:一是妊娠母猪免疫接种。通过母源抗体,使仔猪获得被动保护[4]。二是仔猪免疫接种。用油佐剂苗对未免疫母猪所产仔猪于1周龄及3~4周龄时各皮下注射0.2 mL(含300亿个菌)和0.4 mL,对鼻腔的细菌有迅速清除的作用,再配合滴鼻接种,可明显提高鼻腔的抗感染能力。三是母仔结合免疫。将上述2种方法结合起来。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用油佐剂苗作母仔结合免疫时,初乳抗体对仔猪的主动抗体应答能力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仔猪的抗感染能力和清菌能力没有明显影响。吃初乳仔猪2次注苗的清菌力与未获被动免疫仔猪2次注苗相同,仔猪注苗的同时用疫苗滴鼻2~3次,可提高抵抗攻击的能力。被动免疫期可持续到2月龄或更长,而主动免疫力的产生又不会受到初乳抗体的明显干扰,有利于主动免疫力早期接续被动免疫力。
6体会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共同引起。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但因鼻甲骨萎缩,极易继发肺炎,严重的哺乳仔猪可成窝死亡;同时,造成鼻甲骨萎缩的毒素会影响全身的软骨组织,使猪生长迟缓,日增重下降,养猪效益受损。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应激因素有关。如猪舍内空气污浊、潮湿、卫生条件恶劣、天气突变、转群、长途运输等会诱发或加重病情。重症猪因抵抗力下降可并发肺炎或出现混合感染。治疗时可配合应用黄芪多糖类增加抵抗力的药物,同时选用对肺炎有效的复方制剂。因药物到达鼻黏膜的数量有限,细菌又有黏液的保护,治疗时间应适当延长。发病猪场可在母猪产前60、30 d各注射1次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非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在1周龄和4周龄时分别接种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可减少发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常发病,对养猪业的危害较大。平时要做好防疫,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肌体的抗病能力,减少应激。一旦发病,应早诊断、早治疗,采取局部对症治疗、全身治疗和中草药辅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尽早尽快治愈病猪,降低损失。
7参考文献
[1] 高作信.兽医学[M].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李世江,张燕芳.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治[J].中国猪业,2009(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