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徽对口招生

安徽对口招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徽对口招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徽对口招生

安徽对口招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体系

宣城市工业学校坚持“真办职教、办真职教”及“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办学宗旨,采取“两轮驱动”的办学模式,即以对口高考和技能大赛为突破口,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近年来,学校对口高考本专科上线率名列省、市前茅,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也是硕果累累,有力地增强了办学吸引力。在全县初中生源日益减少的前提下,每年保持1200人以上的招生规模。

宣城市工业学校在中高职衔接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组织学生参加高等院校的对口招生考试;二是与当地的高职院校合作开办“3+2”五年分段制高职衔接班。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优化教育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遵循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尊重学生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选择,改革完善现有中高职衔接制度,形成规范合理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通道势在必行。

一、安徽省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

1.“对口升学”模式

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接受职业教育这就是“对口升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2.“一贯制”模式

这种模式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3+2”分段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毕业证书。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下的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关系的。

3.“直通制”模式

这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3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3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升入专科的学生再学习2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完成中专学业,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二、安徽省中高职衔接现状

1.对口高考改革步伐缓慢

(1)招生计划少,比例不协调。安徽省每年有近30万名中职毕业生,对口招生计划每年只有1万多人,其中本科招生计划只有800多人。与一些省份相比招生计划少,比例不协调。

(2)对口高考招生院校与外省相差太大。对口高考是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应用型人才及高端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实现职业教育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有效手段。目前,安徽省对口高考招生院校与外省相差太大,发达省市招生院校数量多、等级高,而安徽省招生院校数量少、等级低。另外,土木水利类(建筑专业)本科招生计划更少,每年只有几个名额也都是外省学校分配,且安徽省一本院校根本就不安排对口高考招生计划。

(3)对口高考的政策不稳定,改革方向不明确。与普通高考相比,安徽省职对口高考的政策极为不稳,中职学校的师生对招生的专业、招生计划及招生的院校都搞不清。这极大地影响了中职学校新生入学时的专业填报,不能很好地推动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

2.“3+2”五年制高职对家长、学生的吸引力下降

从近两年招生情况看,报考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数仍然不多。在教学管理上受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推荐工作的影响较大,学生继续学习兴趣下降,要求提前顶岗实习或就业推荐,只拿中专文凭。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非常高的相同性,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都是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岗位)技能作为重点。同一类型的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不清晰,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高职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获取大专学历,还对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就业质量寄予较高的期望。但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原因和师资瓶颈制约等原因,人才培养定位模棱两可,甚至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还与中职学校出现“倒挂”现象。中职学生到了高职却学不到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就业质量也未见明显提高,“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不高。加之目前国家层面的职教“立交桥”尚未搭好,对那些读高职不是最终目标的学生来讲,也就没有太大吸引力。

4.专业内涵建设脱节

在专业划分上,中高职专业目录不统一;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没有对应关系(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设置不匹配、专业技能课程倒挂);教材重复现象严重;师资队伍素质不适应及中高职教师缺乏交流沟通等。

例如“3+2”五年制高职,由于门槛很低,招收来的学生基础较差。为了保证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基本要求,在“3+2”分段教学模式框架下,由于中高职专业内涵建设上的脱节,促使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前3年要加强文化素质培养,而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流失学生增多。

5.高职招考政策不够完善

当前,在高职生源严重萎缩的大形势之下,高职自主招生的呼声日高,但从安徽省近2年的试点情况看,由于目前中高职教学内容不一致、要求不一样,而高职院校普遍还沿用学科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考评办法,专业技能考核不受重视,致使招考试题中文化课的比例大、难度大,不能突出技能考核、未能体现职教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报考积极性。

6.中高职衔接“接口不宽,出口较窄”

“中职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更不是终结性教育”。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校实现由终结性教育走向终身性教育的主要手段,是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安徽省中高职衔接的“接口”却局限性较大,有待拓宽。如在衔接对象上,只局限于中职应届毕业生的衔接,而没有吸纳中职有深造需求的往届生;在衔接内容上,只限于中等与高等学历的衔接,而没有重视职业能力的衔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体现不出中职与高职的差别;在衔接时间上,没能顾及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因素,在讨论并落实具体“衔接”事项的关键时候,学生都不在学校,客观上也减小了中职学生的参与度;在衔接管理上,也较多地存在“刚性过大”而“柔性不足”的问题,在目标导向、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探索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另外,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3+2”模式没有构建,导致高职学生“出口”仍然较窄。

三、思考

一是教育应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和选择,教育应引导老百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定位,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二是教育一方面培养以动脑为主的高科技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以动手为主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是职业教育不是平民教育,是一类人成长成才的教育,应让家长和学生看到前途和希望,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特长和喜好做出的升学选择。

四是职业教育应明确和坚持中高职办学定位,遵循人才教育培养规律,面向人人,培养初、中、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五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就是建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成长的通道,架设普职贯通的立交桥。

六是中高职衔接的改革发展及科学机制的建立,可以引导初中毕业生理性科学分流。这样既破解了中职招生难的困境,又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生源保障。

四、建议

一是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教育,应有自身人才培养的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利用全省现有资源,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及以上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通道。引导社会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理性选择,为学生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服务。

二是要大胆改革,实现高职层次对口招生、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中职院校推荐招生及“3+2”五年制高职招生并轨。

三是解放思想,加大对口高考(本科层次)改革步伐,突出技能考核,推行“专业基础理论+技能”考试模式,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专业技能测试委员会,对口考生技能考核由专业技能测试委员会负责实施,并逐步加大技能考试在总分中的分值。加大技能大赛加分权重,特别是国家、省级获奖学生在对口高考中的加分分值,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优惠政策。

四是借鉴好的做法,尽快出台政策,鼓励省内应用型本科(包括重点本科)院校与高职和中职学校采用“3+2”或“3+4”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样既可以满足高职和中职学生进入本科高校深造的需要,又符合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真正建立职业教育上下贯通的人才成长及培养体系。

五是按照大体相当的原则,同等对待对口高考和普通高考,大幅度增加对口高考本科招生计划,并及时公布。加强本科层次对口高考考试管理,规范对口高考成绩揭晓时间,公开对口高考的相关信息等,提高对口高考的信誉度和权威。

六是取消本科院校对口招收的中职毕业生增设的“预科1年”的规定。相反,普通中学考入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增设1年“预科”,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意识。

七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服务意识,灵活学籍管理。在学生专业选择、转专业等方面尊重学生及家长选择,适应中职毕业生升学或就业的需求。

八是由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宏观指导中高职衔接工作,实事求是地重新审核中高职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力求中高职专业名称统一、课程标准合理、教学内容适宜。

安徽对口招生范文第2篇

2015年是亳州市中职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得奖项最多、获奖层次最高的一年,全市中职师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2个,有100多名师生在2015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安徽省中职学校优秀教研论文比赛等多项赛事中获个人或团体奖,彰显了全市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基于拥有天下道源、曹魏故里、中华药都等众多亮丽城市名片的亳州在职业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本刊记者走进亳州市部分校园,听校长们讲述管理经验、所遇困惑、发展愿景,并记录成文,以期在安徽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刚:

提升办学能力,彰显专业特色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是国家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与安徽亳州技师学院、亳州市卫生学校实行一校三牌。

一、服务地方经济,凸显专业特色

亳州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左右,拥有GMP认证中药加工企业137家,中药饮片产量占全国的1/4左右。亳州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中药工业正在向中药保健品、中药兽药等方向延伸。规划建设药、酒、文化三大板块,构建现代中药、养生文化旅游、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三大体系。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线,重点建设中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以及护理、康复技术延伸专业,每年为地方药业经济发展提供1500人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校)合作,提升办学质量

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以此为切入点,以中药、中药制药两个专业为试点,与合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学校与安徽联华医药公司共建安徽华善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起了“厂中校”,开展深度合作。还与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建亳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学校打通中高职贯通的立交桥,与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为中高职衔接和学生学历提升打开了通道。学校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合作建立的“中药材鉴定师”培养基地即将挂牌成立。

三、以赛促教(学),提高技能水平

学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依托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广泛开展实习实训工作,并在国家、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骄人成绩。仅2015年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创新成果交流大赛、全国中医护理技能大赛和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三项国家赛事中就获得2金4银12铜的好成绩,其中在全国职业院校创新成果交流大赛中,教育部鲁昕副部长亲自观看了学校参演的一等奖项目《华佗五禽戏》,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和学生技能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加强招生工作,扩大办学规模

学校通过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等形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模式,加大招生宣传工作。2015年度招生2800人,在招生和办学规模位居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前列。

同时,通过工学结合等形式,技师学院面向企业招收中、高级技工,采取送课去企业等形式,开展各类岗位提升培训。

五、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办学能力

学校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方案,完成了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加强校外基地建设步伐,实现专业、基地、实体一体化建设,占地300亩的校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建设完成后,将极大推动中药类专业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开拓学生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技能水平。

六、加强质量提升,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学校完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任务。“十三五”期间,学校确定了以质量提升工程为中心,以办“全省一流、全国知名”中等职业学校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规划。占地80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投资8767万元的学校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随着二期工程的食堂、宿舍楼、实训楼和研发培训中心的建成投入使用,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蒙城县职教中心校长杨景泰:

强强联合 科学创新 示范引领

2011年8月,蒙城县以“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筹建皖北职教园区”为契机,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的要求,全面整合蒙城县高级职业中学和亳州汽车工业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职高,重组蒙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构建“强强组合、优势互补,全县联动、全面提速”的职教中心发展新格局。

学校凭借师资力量、学历教育、专业特色等优势,领导班子统一调配,专业错位发展,学生统一招生,实习实训统筹布局,南北两个校区共设置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13个,解决了两校区专业设置重叠、资源建设重复、招生宣传矛盾等问题。

学校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学生为先,发展为重,学做合一,实用至上”的办学方针,着力整合职教资源、优化专业设置、拓展合作渠道、扩大办学规模、提升职教内涵,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并重、教工贸结合的发展之路。

学校始终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作为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持续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来抓,创立“校园德育工作学生观察员”聘任制度,学生处编写的德育校本教材《学生生活学习导航》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一联(楹联)、一戏(五禽戏)、一文化(庄子文化)”活动,增强师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学校先后被授予“安徽省德育先进集体”“亳州市师德先进集体”等称号。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蒙职学生肯吃苦、守纪律、会操作、素质高,德育已成为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品牌。

学校抢抓安徽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崭新形势,有效整合校内外职业教育资源。先后建立农民创业基地、农民技术培训基地、农技人员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民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等,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每年完成8000余人的培训任务,在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围绕全县快速崛起的汽车制造业及汽车服务业,学校成立了亳州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实施校企对接、校企联动、校企合作,与上海南湖职校、江阴澄西船厂技校、江苏半导体协会实现跨区域联合办学,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举办“中德诺浩紧缺技能汽车人才培养项目”,与上海、苏州、南京、无锡等10多个城市的20多家大中型企业实现校企对接、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8%以上。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双师型”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组织技能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坚持升学与技能并重,抓住安徽省对口升学本科指标逐年递增的机遇,全力打造对口升学品牌,连续多年对口升学人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职教的生命力在于激发生产力。近年来,学校为蒙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上千名技术人才,成为主导产业、主打专业与当地就业相得益彰的典范。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并开始立项建设,2015年,学校在安徽省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中获得初评第一名的好成绩。

亳州工业学校党总支部书记、校长孙结红:

让每个学生都抬头走路

一、多渠道办学,打通学子成才“立交桥”

中高职衔接有利于促进中职生提升自我素养,让中职生既可实现升学又可实现就业创业。这也是职业教育优于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在学历教育上,开办有三年制中专和“3+2”五年制大专,同时开展在校生成人高等教育函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成才的选择。学校与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五年高职合作办学。同时,学校与安徽理工大学合作开展成人函授学历教育。

拓展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就业、招生招工一体化。近年来,学校相继与奇瑞集团、合肥海尔、合肥美的、武汉弗莱茵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慧众聚成科技有限公司、中航国铁教育集团、亳州英旗奇瑞4S店、亳州安腾长城4S店、安徽威铭汽车销售集团等多家品牌4S店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把课堂搬进企业,把专家请到学校,切实推进工学交替、教师双向互动,为学生的培养和教师能力的提升拓展渠道。

学校每年的毕业生都被企业录用一空,受到企业的好评和重用。目前,学校的会计、汽修等拳头专业在社会上反响较好,其初次就业率达到了100%,企业满意率达90%以上。

二、多形式提升,实现教师队伍“三转型”

强校必先强师。学校一半以上都是45岁以上的老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实训教师和专业教师力量相对薄弱。为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学校把2016年确定为教师队伍提升年,出台了《亳州工业学校师资队伍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将在5年内实现教师队伍“三转型”目标,即在教育思想上由“应试型”转向“育人型”,在知识和能力上由“单一型”转向“综合型”,在工作方式上由“经验性”转向“科研型”。下一步学校教师将朝着“2+1”的模式培养,要求每人都能熟练掌握两门课程、精通一门课程,通过集中培训和培养,逐步摆脱学校在师资方面存在的“硬伤”。学校将结合“书香校园建设”,组织教师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其创新意识;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高学历学习,实现在职教师学历本科化、研究生化;长期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和教育信息化培训;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培训,打造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双角色”教师队伍。

三、多方式活动,开辟德育工作“第二课堂”

德育为五育之首。中职生大多数是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认可,学生多自卑、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差。因此,加强对中职生教育我认为首先是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成长中找到自信。学校大力开展“赏识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以学生处、校团委、校学生会为平台,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以促进德育教育。成立国旗班、校园礼仪队、校园合唱队、校园足球队、校园广播站等,所有的成员都是面向全体学生“海选”产生。因此,入团的成员都以超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全身心投入训练,争取把最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

除常规活动外,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型真人秀活动和户外学雷锋实践活动。开展的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之服装设计和模特走秀大赛、国学经典创新表演大赛等均受到好评。

利辛县教育局局长、亳州新能源学校校长王玉实:

深度整合促发展

近年来,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抢抓利辛县县委、县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对内深度整合职教资源,对外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政府支持,主动谋划职教发展

2012年,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依据利辛县“单元化规划、组团式建设、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的基本思路,在县城滨河新区获取162亩地,投资1.7亿元,启动了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新校区建设。2015年5月新校区建成使用。围绕招生、就业等方面,利辛县教育局制定了促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2015年,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招生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招收全日制新生1605人,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1500人招生计划。

二、科学统筹,深入推进资源整合

为有效整合资源,打破职教机构体制壁垒,县委县政府通过调研论证,成立了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总体要求,依托原利辛一职高,优化整合利辛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化教育中心、卫生进修学校、农广校、农机校等全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资源,组建了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使职教资源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土地上,被整合学校总占地252亩,整合后节约土地近百亩;在资源上,建设了统一的教育设施、实训设施、体育设施、生活设施和图书馆,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资金投入节约60%以上;在管理上,按照“统筹安排、集约使用”的原则,实行“五个统一”模式,即统一班子、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师资、统一财务,节约管理成本40%以上。通过整合,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了合力、提升了水平。

三、创新思路,全面加强校企合作

安徽对口招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对口生;普高招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43-02

近年来,由于服装行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和我国服装行业加工国地位的迅速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服装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将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招生分为两部分,即对口招生与普高招生(以下简称对口生、普招生)生源分别来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专和普通高级中学。这两种生源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也有所区别,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等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此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进行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设计,首先要掌握服装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企业生产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服装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对服装实用性需求的单纯认识转变为对服装个性化的时尚追求,这也是现代服装设计审美的主流方向。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包豪斯曾经宣言:“设计是为人而不是为产品”。法国时装设计大师库雷热曾说过:出色的设计师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他应当了解并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因此,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外在穿着需求,更是文化、艺术和工业完美结合的典范。为了满足服装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满足服装企业的服装设计、工厂生产管理和技术文件管理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要突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要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即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针对学生个性因素的培养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上要充分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并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师生沟通与互动环节。

高职对口生与

普招生的学习态度比较

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开设《服装史》、《服装材料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从笔者所担任的《服装材料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同班的普招生和对口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存在较大差异。普招生对该课程有很浓厚的兴趣,对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作业独立完成的情况较好,没有拷贝作业的现象,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能够与教师一起探讨,对该课程的实践知识也很感兴趣。而对口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则要弱一些,对一些理论知识点不愿意深入了解,在作业的完成情况中复制现象比较明显,课前对教学内容基本上不预习,对一些较难的知识不懂也不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

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态度,对口生和普高生都比较积极,笔者通过对几届学生上课情况的比较发现,对所学专业持正面态度的学生占大多数。一是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都比较明确,入读高职院校就是要掌握一项实用技能,为今后更好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对口生和普招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口生从中职学校考入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对他们而言已是相对熟悉的课程,在入学前已经接触过专业基础课,只是内容的难度和系统性有所差别,所以在学习兴趣上要弱于普招生。教师在讲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时,学生的兴趣比较大,想更进一步地了解,甚至想在实践中能够运用。而对一般的理论知识的重视不是很高,复制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专业基础课对普招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浓,作业完成情况也非常好,无复制现象。

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普招生和对口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是由这两种生源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通过问卷调查,对口生升入高职院校目的明确,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学习能力、学历,多学习一些专业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掌握新设备、新材料,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小部分普招生则是将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跳板,准备在毕业前参加专升本考试,希望能考入本科院校,这部分学生对文化课、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都很认真,而对实验技能课的要求是马虎通过就可以。还有部分普招生与对口生同样,想在高职院校里掌握一项技能,充实自己,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准备。剩下的小部分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他们别无选择,目的就是取得一个大专文凭。

高职对口生与普

招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比较

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比较 由于对口生和普招生在入校前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环境不同,导致其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具有差异性。笔者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上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如在《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立体裁剪》等课程的教学上采取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两种生源学生的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教学指导。相同的课程,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有不同的深度。对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课程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如《服装缝制工艺》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自开设以来,在理论知识教学、实验实践技能教学方面,都进行了与现代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改革探索。该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工艺制作和工艺文件管理,在遵守教学大纲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对口生基础扎实、工艺技术优越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可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使其及时理解、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形成明显的工艺创新特色。针对普招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要领,以实用性训练和工艺分析替代较难的工艺训练。对于对口生侧重讲授各种不同面料的工艺制作方法和技巧、不同创意服饰造型的工艺风格和制作方法;而对于普招生则侧重讲授快速掌握缝制工艺的方法、服装成衣工艺的分析和工序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则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对口班在中职阶段的学习比较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而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相对薄弱一些,所以,在教学中应稍微偏向理论知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可减少一点。对口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好相应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上课的教案,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普招班学生的学习能力优于对口班,学习的灵活性较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示范与多种训练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调控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在专业教学上主要抓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授边示范动作要领,讲解技术要求,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指导。普招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比较活跃,敢于创新,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作品设计中。

针对服装企业产品开发项目的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可在同一产品开发项目教学任务中采取混编班上课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两种生源的学生相互补充完成项目学习任务。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与技术制作的沟通交流中加深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增强学生的技术文件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应变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在课堂上采用交流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一个小的创作灵感上,教师和学生都能进行非常热烈的讨论,同时一起对构想的设计图进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推动学生的设计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有意识地引导对口生与普招生相互交替地进行分组讨论,使对口生的优势与普招生的优势相结合,使掌握专业知识程度不同的学生相结合并编成合作小组,让他们互相借鉴学习,达到互助、互补的目的,增强他们协同工作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不怕困难与挫折的顽强毅力,培养他们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这将有助于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融入工作中去。

以参赛为依托提升对口生和

普招生的理论水平与操作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应鼓励学生以参赛为依托,拓宽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能更好地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近6年以来,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了全国性高职高专服装技能设计大赛及省级服装技能设计大赛,入围16人次,获二等奖2人次,获三等奖8人次,获优秀奖8人次,获最佳服饰搭配奖1人次,获最佳效果图奖10人次。在每次参赛过程中,都使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些都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学文.高职教育中“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4):226-227.

[2]梁惠娥,崔荣荣,潘春宇.服装专业设计与工程方向的特色分析与研究[J].纺织教育,2006(5):42-44.

[3]田芳.“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82-83.

[4]曹沛森.高职院校普高生与对口生学习动机比较及教学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25.

[5]史洪伟,张莉,徐基贵,王红艳,卓馨,王聪,陈志兵,周丹红.探究式教学的再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2):122-123.

[6]谢小辉.调控教学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J].宿州学院学报,2010,

25(9):115-117.

[7]张建写.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安徽对口招生范文第4篇

Abstract: It carries out exploration on order-orientat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for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backbon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forms four specific representative format with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s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关键词:高职教育;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培养;实践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order-orientated train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38-02

0 引言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安徽机电)在首批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积极与企业在人才供需合作中开展“订单式”培养的实践,并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不断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安徽机电特色、可供借鉴的四种“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不但加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而且丰富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对高职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四种代表形式

1.1 与整个行业合作开办“订单班”,形成紧密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安徽机电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奇瑞班”)。安徽机电在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与整个汽车产业链进行合作的紧密型校企全程参与的“订单式”培养新模式。根据芜湖市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等支柱产业以及奇瑞汽车民族品牌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一方面积极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发展与汽车行业相关的理工科专业,成立汽车工程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与奇瑞公司的合作。校企双方经过协商,决定组建“奇瑞班”,实行“订单式”培养整个汽车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奇瑞班”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按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学院与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中选拔组建“奇瑞班”;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按照规定安排“奇瑞班”学生到与汽车行业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实习报告,使学生在获得企业经验的同时,获得对企业和相关行业的理性认识。从而把“奇瑞班”学生培养成适合汽车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及综合素质,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与意愿在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中安排就业岗位。此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在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与尊重学生的意愿,保证了学生的稳定性,从而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1.2 “订购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安徽机电与安徽金鼎锅炉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金鼎锅炉班”)。学院在与金鼎锅炉有限公司合作的过程中,经过探索,根据企业对焊接人才的需求以及焊接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形成“订购式”的新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金鼎“订购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即三年制学生,学院主要承担学生前两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形成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金鼎“订购式”人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素质。“金鼎锅炉班”学生在大二暑期进入企业,由企业根据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对“订购班”学生开展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定购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即组建校企合作定向培养“金鼎锅炉班”,利用大二的暑假安排该班学生到企业进行有偿实习。通过现场实习的一个半月,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和企业考核相结合,确定留下来继续实习的学生名单。企业为这些学生减免在校的三年学杂费(包括学费3900元、住宿费800~1000元、书本费200元的总称,合计约:5000元/年),并要求留下来的学生拿到毕业证后在公司服务满三年。资金操作办法:企业根据人数将相应的金额打到学院指定的校企共管的资金账户上,学生履行了三年合同满一个月内,由学院负责将三年学杂费全额发放到学生的账户上。不愿留下来的学生返校继续正常的教学。

1.3 “定岗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安徽机电与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富士康班”)。学院在与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过程中,根据企业新建需要大量各方面人才的特点,形成“定岗式”的新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根据公司发展需要和学校专业的特点,在“订单班”组建过程中,提供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机械工程师、维修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资讯工程师、基层管理人员等,在学院机电p机制p数控p模具p电子信息与各类研发相关专业中结合学生意愿,实行“定岗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富士康班”的培训过程中,首先,集中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培训,让学生对企业有认同感;其次,按照岗位特点,对所选择岗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学生初步掌握上岗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再次,根据学生所选择的岗位,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进行真正的动手操作训练。这种“定岗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和学生的意愿,保证了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为企业节省了培训费用,保证学生上手快,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1.4 “校企全程一体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安徽机电与马瑞利汽车零部件(芜湖)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马瑞利班”)。合作企业利用学院自主招生平台,在学院招生时就以企业冠名班的形式面向报考学生进行招生,合作模式为: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实行“工学交替”,毕业后学生完成三年的就业协议,企业将学生三年在校的学杂费全部返还(即学生享受零学费上学)。学杂费返还方式为:企业根据“马瑞利班”学生实际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人数,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三年的学杂费人民币15000元/人打入校企双方共管的校方专用账户,学生在正常履行劳动合同(即学生在拿到毕业证后为公司连续服务满三年)期间,为企业服务每满一年,学校负责于30日内将学生一年的学杂费(5000元/年)返还给该生,并向企业提供转账依据,直到三年后全部返还完。“马瑞利班”单独组建班级,培养计划与开设的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共同参与完成。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与学校的教学,利用寒暑假等假期安排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践分为认知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年,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从招生到培养到就业,企业全过程参与,使得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需求,真正做到校企无缝对接。

2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成效

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通过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学校办学取得了较好成效。要求与学校进行合作的企业不断增加,合作企业所在的区域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与学校进行“订单式”合作的企业达到40余家,企业提供的岗位与相关待遇更具吸引力;与学校开办的“订单班”覆盖了学院的所有专业,企业岗位与学校专业的对口度达到95%以上;学校毕业班学生通过“订单班”就业的达到60%以上,近几年学校的整个就业率高达99%,保证了学校学生的出口顺,从而也保证了学校的入口畅,近几年学校的第一志愿录取分数线一直排在安徽省的前列,且新生的入学报到率高达94%。学校通过“订单班”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后,其综合素质高、适应岗位快、动手操作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爱岗敬业精神等受到企业的欢迎。通过校企双方的跟踪调查,学院“订单班”学生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平均满意度测评达到90%以上,位居首位。同时,进入公司工作的“订单班”学生中,已有30%学生被提拔担任工段长、班组长、技术员、综合管理员等重要岗位,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系会议编著.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2]万平.对高等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7,(6).

安徽对口招生范文第5篇

北京市教委下发相关通知规定,特长生专项测试工作由区县教委统一组织,测试内容只限学生所报特长项目,每个学生参加测试的学校原则上不超过两所。区县教委确定学校接收特长生的计划,并报北京市教委,同时向社会公示招生项目和人数。

北京市教委还要求各区县教委要按照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合理确定本区县内每所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并根据学校招生规模、生源数量等变化情况及时动态地进行调整,同时向社会公布,建立控制跨片流动的审核制度。

北京市教委重申,严禁学校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面试等形式选拔学生,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等行为,同时禁止公办学校单独、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严禁公办学校教师参与此类培训班活动,对公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教师参与此类培训班的收费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王思海 新华网 2012年6月3日)

河南规定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主 防止成人化倾向

日前,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河南省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下称《暂行办法》),通知要求幼儿园应当使用规范的名称,一般应当与所在地的地名连用。名称中不能单独冠以省、省辖市的名称或地名,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际”等字样;名称中冠以“河南”“河南省”字样的,须经省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批准。另外,名称中还不得使用带有宗教色彩和迷信含义的字词。

《暂行办法》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引导幼儿身心科学健康发展。

按规定,幼儿园不能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为由另外收取费用,不能通过组织幼儿活动牟取经济利益,更不能要求幼儿统一购买任何教材和幼儿读物。另外,幼儿园每年还应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添置玩教具和图书。

另外,存在教育内容和方法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以及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玩教具等行为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责令整改、停止办园和吊销办园许可证等处罚。(齐亚琼 吴静 《河南商报》 2012年5月24日)

安徽探索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安徽省最近出台规定,对中小学教师探索试行“无校籍管理”,促进教育资源优化、均衡配置,并逐步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最近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要求,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内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隶属关系,对新进教师以市、县为单位,积极探索试行“无校籍管理”,由相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内统筹管理,由学校根据需要按期聘用,动态调整,合理流动,促进教师资源优化、均衡配置。

安徽省将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组织实行城区学校间、农村学区学校间的教师定期交流,推行城乡间教师支教、挂职等多种形式交流,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城镇学校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城镇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先到农村学校任教2年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评选特级教师要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城镇的示范高中和特色学校要与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对口支援关系。

安徽省还规定,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每届任期为3至5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原则上应予以交流。逐步推行校长职级制,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王圣志 新华网 2012年5月15日)

广东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为500万名家长“补课”

广东省妇联日前向媒体通报,广东将继续扶持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乡村)活动,今年计划开展一万场家庭教育讲座,为500万名家长“补课”,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再次受到重视。

据广东省妇联调查显示,当前,家庭教育发展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很大差距。家长家庭教育角色缺位比例较大,解决亲子冲突方式不够科学,对孩子成长的支持能力欠缺等问题凸显,家长亟须及时、科学、便捷的家教指导。

“特别是对于特殊群体儿童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单亲儿童、孤儿等困境儿童,他们普遍存在因家庭教育不到位而出现亲子关系紧张、儿童心理和行为偏差、人身安全问题频繁产生等问题。”广东省妇联副主席杨建珍在通报会上说。

据杨建珍介绍,家庭教育大讲堂的宣讲形式灵活多样,既有专题讲座,也有讲座加咨询或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课程贴近不同年龄层次儿童、不同类型家长的需求,主要讲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如培养道德品格、亲子关系、生命安全等教育。除了分年龄段的家庭教育,还特别突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

“广东有学龄流动儿童200多万,留守儿童近100万,大量的流动留守儿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缺乏家庭教育责任意识,儿童缺乏关爱陪护,无法健康成长。”杨建珍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帮扶新途径,优化特殊群体儿童成长环境。(丽丽 吴丹琴 中国新闻网 2012年5月18日)

浙江轻度残障儿童可随班就读 拨款为普通生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