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纵向展开议论是指写作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层论证中心论点,以显示文章思维深度的一种论证方法。纵向展开议论的议论文思路清晰,说理透彻,富有说服力。纵向展开议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设问导思法
设问导思法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其思路为:摆出现象(引出文章中心论点)――分析危害(交代或讲明中心论点的原因、目的和意义)――指明办法(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要求,并说明最终的结果或作用)。如以“放弃”为话题的作文,可以这样纵向展开议论:举例说明常人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愿意放弃(摆出现象);分析人应该学会放弃,放弃可以使人生变得丰富,放弃还可以激发有志者去奋斗(论证不愿放弃的危害及为什么要放弃);总结放弃是一种智慧,放弃是一种境界(学会放弃的作用)。
二、对比分解法
对比分解法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其思路为: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如以“论适度的爱”为题的作文,可以这样纵向展开议论:适度的爱才能使孩子健康发展;过度的爱不但不会使孩子茁壮成长,反而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思路也可以为:先论证正面观点,然后批驳反面观点,再辩证分析。如以“知足常乐”为题的作文,可以这样纵向展开议论:知足常乐常受世人非议(正面论述);“不知足”者在物质和精神成功之后,享受的是一时之乐而非“常乐”(反面批驳);“知足”不是无所追求,“知足”是忘我,忘我则“常乐”(辩证分析)。
三、逐层深入法
逐层深入法指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呈递进态势(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次到主、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等),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论述。要做到逐层深入,必须理清概念间的关系,要让分论点之间呈递进关系,要表现思考的深入。如以“吸收和给予”为话题的作文,可以这样纵向展开议论:吸收是给予的前提,要想给予,首先必须吸收;吸收是为了给予,给予的快乐又成了吸收的动力;要想不断地给予,就必须不断地吸收;在吸收中给予,在给予中吸收。这样展开议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思路清晰,说理透彻。
【范文精评】
为坚强喝彩
李倩
人的一生中,总会遭受风雨吹打,冰霜侵蚀。这时,我们要学会坚强,为坚强喝彩。因为坚强是横越沟壑,一往直前的执著;是攀登珠峰,果敢无畏的信念;是走完,决不退缩的勇气。(开宗明义,提出观点:“我们要学会坚强,为坚强喝彩”,并用一组文采斐然的排比句,诠释了“坚强”的内涵。)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一个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失聪之人,用这样一句话,向我们展示了他用惊人毅力与坚强品质所成就的音乐殿堂,同时也向我们诠释了坚强的重要性。(援引名人名言,不仅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而且阐释了坚强的重要性。)
坚强,能让人在黑暗中看清光亮,能让人在荒漠中找到水源,能让人坦然面对困境。(承上启下,由理到事,巧妙过渡)刘翔,这面中国田径史上的旗帜,这个世人瞩目的奥林匹克英雄,就在他期待的北京奥运会上,因脚伤复发,在110米栏预赛中遗憾地退出了比赛。可是他在伤情很重,无法站立起来的情况下,还坚强地面对,想继续比赛,坚持无论如何也要去跑道上走一走、试一试、拼一拼的信念。后来,在因伤势过重,不得不宣布退出比赛时,他坦然面对,在观众面前没有掉一滴眼泪。他的坚强使无数中外观众为之动容。(援引刘翔的材料,用鲜明可感的事实论证了“坚强能让人坦然面对困境”这一观点。)
没有坚强,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不能翱翔天际;就像骏马失去健蹄,不能驰骋草原;就像猛鲨失去双鳍,不能畅游大海。有了坚强,我们就会像岩缝中的小草,吐出新绿;就会像骇浪中的帆船,破浪前行。(两组排比句形成鲜明对比,再次论证观点。)
当然,坚强还要靠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既告诉我们要“怎样坚强面对”,又为下文的分析作铺垫)蝴蝶是美丽的,是因为它靠着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经受了痛苦的蜕变,最终在阳光下展开那五彩斑斓的翅膀。当我们在人生路上遭遇风雨,请记住,千万不要让它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始终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唯有背负人生苦难重荷却依然坚强地执著前行,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走得最远的人,他们的生命才会因此变得深刻美丽!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用他的信念写下了千古巨著《史记》;海伦才用她的努力找到光明之路。(列举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来论证论点。)
坚强,让我们为它喝彩吧!(首尾呼应,再次点题。)
一、立意不阳光,思想偏执,委靡消极。
一道中考作文题的材料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却一夜之间成为电脑巨头,旨在说明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成才。但是,一位考生却据此得出结论——中国的教育制度扼杀人才,需要改革。显然,这一立意比较偏执,所以很难拿到高分。
二、立意不真诚,浮于表面,大话连篇。
在以“幸福”为话题作文中,一位考生讲述自己考试失利后,内心极其痛苦,后在同学的开导下,豁然开朗,结尾这样写:“想起这几天因为考试失利而不愉快,真是不值得。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他们比起来,考试失利算什么啊!我的心里惭愧极了,也幸福极了……”这完全是为了突出中心,让立意更加明晰而进行的生搬硬套,显然落入了“假大空”的俗套。
三、立意不准确,偏离中心。
如以“网”为话题,一个考生写的却是为中国足球加油,中国体育需要宽容,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主要是考生的联想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由网想到了球网,又想到了足球网,再联想到中国足球。看似扣题,实则离题万里。
那么,如何避免出现立意问题呢?下面为你支上三招:
一、将立意化大为小。很多作文的命题很宽泛,比如2012年的中考文题“远方”“偶像”“凝聚”“礼物”“我想对你说”“爱是_________”等,都没有明确的立意指向,这就需要将立意聚焦到某一方面,通过有代表性的小事例来反映深刻的大道理,做到“化大为小,小中见大”。如“凝聚”很宽泛,若直接进行议论或抒情,势必让读者觉得空洞。如果选择“凝聚亲情”这类比较小的立意,则生活气息浓郁,又不落俗套。
二、让立意平中见奇。只要善于观察,小事中也可挖掘出不平常的主题。比如福建一考生的《在尝试中成长》,文中讲述了敲门的几个小故事。本来忘记敲门,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考生却从中学到了换位思考,懂得尝试也是一种成长,可谓平淡中见奇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立意求异创新。作文忌“千人一面”,应运用逆向思维另辟蹊径,把旧话题翻出新意来。按常规,我们常把书本、文具等作为礼物,然而一位考生独具匠心,反弹琵琶,以“苦难是成长的礼物”为题,抓住苦难对磨炼人的意志,锻造人的品格的特殊意义和作用进行作文,颇有意蕴,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病 文】
和退缩在一起
武汉市阳光喔学校初中部 茹心悦
一颗不起眼的风雨花种子,“混”进了百花谷。数天后,她“冒”出了几片小叶。百花丛中,风雨花叶子是那么脆弱,那么微乎其微,就像完全不属于这个世界。(交代故事的主角:风雨花,童话气息浓厚。)
“哎哟,哪来的野草啊!”在傲慢的红玫瑰的嘲弄下,她缓缓睁开眼睛。“走开!你这棵野草。”又一朵白玫瑰说道,“别占了我们贵族小姐的位置!别玷污了我们小姐的红裙子!”(对话描写及神态描写鲜活生动,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忽然,旁边的小草说话了:“她不像是草,是花!”“是草。”“是花。”花儿们争执着。(花草们关于风雨花身世的对话,过于简略,不能很好地表现它们的心理。)
“我不是草,我是风雨花!”风雨花竭尽全力喊出声来。可是,招来的还是阵阵讥讽。从此,沉默寡言的她更加不愿说话了。(在嘲讽面前,风雨花将如何应对?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在她的沉默中,冬天被“熬”过去了(“沉默”与上段重复,苍白无力),春天随之到来。在和暖阳光的照耀下,风雨花终于“冒”出了不显眼的嫩绿。旁边的玫瑰在人们的精心侍弄下,出落得像美丽的新娘,不久开出了娇艳的花,更加傲慢了。在春雨的滋润下,风雨花也变强壮了,叶片变宽了,颜色更绿了。(一片春的世界,和谐之中隐藏着危机。)
闷热的夏季到来了。一天,乌云密布,停止呼吸的风忽然像个醉汉,狂奔不已。不一会儿,下起了倾盆大雨,风雨花在风雨中摇晃着,她觉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既然无法与风雨抗争,那就学会退缩吧。躲过风雨,照样可以成长。(对风雨花的心理描写折射出立意上的偏激,会给读者带来负面影响。)
于是,风雨中,一株瘦弱的身躯摇晃着,躲避着……(悲壮的味道过于浓厚。)
数年后,百花谷开满了风雨花,白的像雪,红的像霞……路人纷纷赞赏,风雨花不禁感慨,正是你,伴我度过一生,我要带着你——退缩——敲开成功的大门!(景物描写优美,但是“带着退缩敲开成功的大门”无法让读者信服。)
【诊断结果】
本文的立意是:学会退缩,成功的大门将会为你开启。很显然,这个主旨过于颓废,无法给人积极的影响。可做如下修改:
一、确立正确、阳光的立意。
风雨花的盛放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因为坚强,执著。可确立类似于“风雨之后见彩虹”“因为有信念所以才成功”的立意。
二、根据立意修改故事情节。
立意确定后,应对故事情节进行修改,重点在于暴风雨来临时,风雨花的心理活动应该是阳光的。
三、根据故事情节美化语言。
比如当产生坚强的信念或阳光的心态时,配上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一定会让文章如诗一样的优美,如画一样灵动。
【升格文】
和信念在一起
武汉市阳光喔学校初中部 茹心悦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一颗不起眼的风雨花种子,“混”进了百花谷。数天后,她“冒”出了几片小叶。冬日的寒风中,风雨花叶子显得那么羸弱,好像风一吹就要倒似的。
“哎哟,哪来的野草啊!”傲慢的红玫瑰嘲弄她,她缓缓睁开眼睛。“走开!你这野草。”又一朵白玫瑰说道,“别占了我们贵族小姐的位置!”
忽然,旁边的小草说话了:“她不像是草,是花!”红玫瑰说:“小草老弟,你别替她说话了。在我眼里,她不过是一棵又黄又干的草,乱蓬蓬的,像乞丐。”其他花儿也附和道,“草!丑野草!”
“我不是草,我是风雨花!”风雨花竭尽全力喊出声来。可是,招来的是更多的讥讽。从此,她不愿多说一句话。但她心里仍然坚守着一个信念:我要开花!
鼓励,是一种表扬;讽刺,也能化为力量。她在沉默中,“熬”过了冬天,春天随之到来。在和暖阳光的照耀下,她终于“冒”出了不显眼的嫩绿。旁边的玫瑰在人们的精心侍弄下,出落得像美丽的新娘,不久开出了娇艳的花,便更加傲慢了。可怜的风雨花淹没在玫瑰花丛中,用了好大的劲儿才露出脸儿,猛吸着新鲜空气。她仍然坚持着 “我要开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风雨花变强壮了,叶片变宽了,颜色更绿了。
闷热的夏季到了。一天,乌云密布,停止呼吸的风忽然像个醉汉,狂奔不已。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临,玫瑰早已经被吓得花容失色;小草匆忙地收起张开的叶子。不一会儿,下起了倾盆大雨。花草们发现,只有风雨花在风雨中昂然挺立。
“恭喜你!”远处传来了小草的声音,“你战胜了自己!”
数年后,百花谷开满了风雨花,白的像雪,红的像霞,路人纷纷赞赏。风雨花不禁感慨,正是你,伴我成长,我要带着你——坚定的信念——敲开成功的大门!
因为“举例论证”也是一种说理方式。这涉及“好的论证和坏的论证”的问题。很多同学在写议论类文章时只是罗列事例,把需要论证的观点当成了无需论证的结论而仅在现象层面去说明“观点就是观点”,从而无法让读者明白“为何观点是正确的”,使文章的说服力变弱。
我们经常说“摆事实,讲道理”,在这里,事实与道理应该是有机的联合的。把事实摆出来,表明其“论点”为“真”,即正确、合理,而后面的讲道理,则应该从“为何为‘真’”的层面来揭示出其事实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实质,让读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唯有如此,“摆事实”才有存在的价值。有些同学误以为“摆事实”就是举例子,这样的误解源于对“论证”的理解有偏差。如果承认“摆事实”也是为了证明其“论点”为“真”,那么,你的“摆事实”就不能脱离“讲道理”而独立存在,因为“摆出来”的事实还是在事实的现象层面上,它不具有分析、揭示的功能。有同学可能会辩解――我摆的事实是“真”的,它可以说明我的观点也是“真”的。那么,我同样也可以摆出一个反例来反驳你认为“真”的观点是“假”的。所以,必须在摆出的事实后面附有揭示此事实与观点之间相对应、相一致的道理分析,即事实所内含的证明观点为“真”的逻辑必然性。这样的分析才能告诉读者该事例隐含了论点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它与论点在规律、本质层面具有一致性,所以它才可以论证观点。
“最好的论证总是由一种被我们称为逻辑的缜密思维过程来规定的,我们通常把逻辑定义为‘进行正当推理的科学和过程’”,基于此,我们可以试着对议论类文章中的“举例论证”做点儿技术性探讨。
首先,必须明确区分“叙述”与“议论”的标尺。
“叙述”的存在离不开描写,自然也离不开细节,而“议论”是借助于概括而存在的。作为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概括关注的是事物、思想中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能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作为事物而存在的“事例”在被运用到议论类文章中的时候,写作者不是要还原这个事例的本来样态,而是要抽绎出此事例与他要证明的观点之间的逻辑上的一致性,这时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概括”。
其次,在概括某一具体事例时,要具有把该事例具体的“因”与具体的“果”概述出来的能力。
一个事例得以存在,一定是以因果方式组成的,而任何事例又都会是以一个具体的“因”而导致了一个具体的“果”的方式存在。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事例的具体的因果勾连,就把握住了该事例的现象核心。这样,我们在具体的“举例论证”中,就可以对此事例用因果概述的方式来保证所举事例能在现象层面说明观点的正确,达到与观点保持一致的目的,这样所举事例才是具有典型性的。
例如,以“对话”为话题写作,有同学这样写道:
对话是一种艺术,艺术的对话可以跨越年龄的代沟。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李培根引用网络热词,贯穿本科生毕业典礼致词,被同学亲切地称为“根叔”。李校长与同学间风趣幽默的对话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这种对话的艺术,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这个“举例论证”片段是合理的论证。文段的首句构成了他对话题的理解;为了论证“艺术的对话可以跨越年龄的代沟”这一论断的“真”,作者采用了曾在《长江日报》发表而被网络广泛传播的“毕业典礼校长讲话串联热词 7700学子喊‘根叔’”的内容。请注意,作者剥离了报道中无法对应其观点的详尽叙述,只是从中抽绎出“引用网络热词,贯穿本科生毕业典礼致词”这一具体的“因”,并对应概述出“从而被同学亲切地称为‘根叔’”这一具体的“果”,再加上后面的具体剖析“李校长与同学间风趣幽默的对话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模块,从而具有论证性。
再如,以“双赢”为话题写作,有同学这样写:
同心协力,双赢的背后是和谐互动。战国时期,赵国面对秦国的进攻,廉颇蔺相如二人和谐互动,大退秦军,二人美名也名扬青史。天堂和地狱各有一口大锅,人们需用长勺取食,天堂的人们和谐互动,自己吃得很饱的同时,也喂饱了其他的人,一片笑声朗朗。犀牛鸟与犀牛和谐互动,它为犀牛清理时也得到了犀牛的保护,而犀牛也能保持自身的清洁。由此可见,只有双方和谐互动,才会出现互利双赢的局面。
这个“举例论证”片段看似合理,实际上是很“弱”的论证。为了排比而排比,重复事例中“因”部分的概述,这样看起来好像语言形式上流畅了,事例接二连三地顺接,似乎有了辩论的气势,可我们不知道廉颇蔺相如的和谐互动与天堂的人们、犀牛鸟与犀牛的和谐互动的区别或内在的相似性在哪里,那么此事例可供写作者和读者“可以直接模仿其实践行为”的示范性效应就没有了,自然论证的效果就是“弱”的了。如果我们把它改成“蔺相如以国先私后的理念包容廉颇,廉颇以‘负荆请罪’的坦诚回馈蔺相如”“天堂中的每个人把勺柄太长而无法送到自己嘴里的取汤勺子,快乐地送到别人的嘴里”“身形很小的犀牛鸟与庞大笨重的犀牛取长补短,犀牛鸟啄食犀牛皮缝间的寄生虫为其搔痒又借其身躯保护自己,犀牛保持自身清洁的同时也能依靠小鸟灵敏的反应来获知临近的危险”,就有了“因”“果”的解析,论证才会转弱为强。
最后要说明的是,举例论证即使采用了具体的因果概述的方式,也不能缺少在此基础上对事例剖析性论述的说理。事例就是事例,它再典型,也是特殊的,你要说它是符合规律性的,那你就要揭示出它背后的那个与观点所揭示的规律、本质相一致的道理所在,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地使事例与论述的观点达成一致。比如下面以“执著”为话题的作文中的片段:
命题作文审题有很多角度和方法,本文着重从命题作文标题的呈现形式方面加以探究。命题作文标题的呈现形式不外乎这三种:一是单个词语,二是短语,三是句子(复杂短语)。在这三种形式中,词语是基础,因为短语和句子都是由词语构成的,如果标题是短语或句子,审题时则可以分解成若干词语加以审视,在搞清各个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即可。而命题的开放性特点,令学生在写作时把握不好思考的方向,搜索枯肠,无从下手,或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审题时设置一些问题,用问题来引导思考的方向,缩小写作的切口。
首先,来谈谈单个词语的审题。
词语,从逻辑角度讲就是概念。词语的审题,要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要搞清楚词语的本义(或常用义),看有没有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还要明白词语适用的对象,界定范围,防止偏题离题。因为此类标题只是一个概念,表意不完全,所以通常用“增词扩充提问法”,即在原有标题词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词语,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提出若干个问题,用来引领审题的方向。问题的设置,一般都应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一条认知思路。
比如2008年上海卷的作文题“他们”。这是个独词命题,范围太广,如果不用问题来引导思考方向,审题时似乎无从下手。不妨采用增词扩充提问法,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可以是哪些人?2.他们怎么样?3.我要写他们的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发现“他们”是一个群体或一个类型,而非某个个体,可以谈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根据2、3两个问题,因为“他们”所属类别的不同,立意时可以褒扬“他们”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或批判“他们”的平庸生活、鄙俗志趣,或者可以采取中立的态度,谈谈“他们”的生存方式、酸甜苦辣。如此设置了几个问题,我们的思考就有了方向,甚至连立意选材和谋篇布局也能豁然开朗。
又如2007福建卷的作文题“季节”。可以设置这几个问题:1.“季节”的本义是什么?2.有没有比喻义?根据这几个问题,我们能想到的是,“季节”的本义是指自然的季节,如春去春会来,寒来暑往等。而“季节”的比喻义则可以是生命的季节,由此联系教材张洁的《我的四季》可知,生命的“季节”只有一次,于是在立意时,可以谈谈自然界中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能给人不用的感受;根据“季节”的比喻义,可以谈人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作为,也会有不同的收获。今年高考重庆卷的作文题是“情有独钟”。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熟语,从意义上看,它只能作为一个单位,“痴情所向,十分专注”,相当于一个词语——钟情。审题时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谁对谁(什么)“情有独钟”?2.为什么“情有独钟”?3.怎样“情有独钟”?
其次,关于短语类标题的审题,因为短语有不同类型,所以在把短语分解成各个词语后,审题思考有不同的侧重点。
1.偏正短语类标题
对于偏正短语类的标题,侧重点应该在附加成分上。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我的时间”,就可以分解成中心词“时间”和定语“我的”两个部分。然后据此设置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时间”?(2)什么是“我的”时间?第1个问题对于所有高中毕业生来说应该都不是问题。而第2个问题恐怕就让每一个考生都很苦恼了,而且还是这个作文题审题时不能绕开的一道坎。从理论上说,每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拥有了造化赋予的不可预知的一定数量的时间,起于生讫于死,其间的年年月月昼昼夜夜乃至分分秒秒都属于每一个个体的“我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即时间,时间即生命。这个作文题要求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就是引导考生审题立意时去观照思考自己的人生,不管你之前有没有关注过审视过。许多考生考前比较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关注的都是历史文化名人们的人生,即便也关注了当代名人(如“感动中国”人物),可是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明白人就不得不忍痛割爱了,因为谁都不想让“我的时间”成为“屈原的时间”“司马迁的时间”。在搞清标题含义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以问来谋篇布局,如“我的时间”怎么了?“我的时间”属于谁?我要怎么把握“我的时间”?把短语增加一些词语构成若干表意完整的问句,审题立意就有了方向,何愁无从着手呢?
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旧书”也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审题时除了不能忽略定语“旧”字以外,还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明白“旧书”指的应该是什么书,须要思考的问题还有:(1)谁的“旧书”?(2)什么样的“旧书”?(3)我是怎么看待(对待)“旧书”的?重点是第3个问题上。
2.动宾短语
对于动宾短语的标题,要抓住动词做文章,同时考虑宾语涉及的对象和范围。
如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从标题看,这两个短语的宾语含义不难理解,应该是两种生活环境。所以,宾语前的动词就成了审题立意的重点。利用增词扩充提问法,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我是如何感受乡村的?我感受到了什么?在这个题目中“我”是主体,被掩盖(隐藏)在题目中,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将“我”体现出来,要让读者感知“我”的存在。因此在立意时,可以从“我”的视角,谈谈都市的繁华、喧闹、发达,以及快节奏、新气象;或者谈谈“我”对乡村生活的淳朴、宁静、和谐的感悟,也可以写“我”对感受到的乡村生活的美好或落后的思考。
再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1的作文题“期待长大”。可以分解成宾语“长大”和动词“期待”两个概念。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长大”。从个人角度看,“长大”就是意味着成熟。对于一个团体、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还意味着发展壮大,标志着文明科学。其次,“期待”说明目前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长大”的状态,对“长大”应该还是一种设想、祈望。审题时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期待长大?怎么样去期待长大?
2011年高考作文题以动宾短语呈现的还有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广东卷的“回到原点”和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加以思考。
3.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的审题,除了分别搞清楚两个词语的含义,关键是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用“增词扩充提问法”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仰望星空”?(2)什么是“脚踏实地”?(3)“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第1、2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搞清这个联合短语分解后的两个词语的分别含义。“仰望星空”就是人生的追求、奋斗的目标,而“脚踏实地”指的是要踏实肯干,勤劳付出。由此,可看出二者关系:人生要有追求,志当存高远,这是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与此同时,更应该把目标细化为每天的踏实付出。
又如“一步与一生”(2007四川高考作文题),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一步与一生存在什么关系?放眼整个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或者处在十字路口,需要作出抉择的时候,成也一步,败也一步。
4.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的标题,审题的重点应该在谓语成分上。
如“我能”(2007年辽宁高考作文题),总共才两个词语“我”和“能”,对于“我”是根本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因此宜把思考的重点放在“能”上。“能”是什么意思?“能”实际上是“我”对自我的一种肯定认识,“我能”,则体现了对自我的一种信心,对生活、学习、事业的一种信念。
最后,来谈谈句子类标题的审题。
这类标题,说是句子,其实也是主谓结构,所以在分解句子思考命题时,也应强调谓语。如“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2007高考江西卷作文题)。谓语“想说爱你不容易”是审题的重点,为什么“想说爱你不容易”?这是个比喻拟人说法,谈的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意义和作用,很热爱语文学习,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遭遇到的尴尬。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中,也有两个句子类的标题,即山东卷的“这个世界需要你”和安徽卷的“时间在流逝”。在审题时,同样应该抓住谓语来设置问题,如“你跟这世界有什么关系?”“这世界为什么需要你?”“你能为这世界做些什么?”“面对时间的流逝,我们该怎么办?”“我在时间的流逝中感悟到了什么?”等等。
一、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尽管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是一脉相承的。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了千古名句,而忧国忧民的屈原和精忠报国的岳飞始终是国人的楷模。当下,一些人逐步迷失了主流价值观,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甚至崇洋。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主线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初中生客观地看待世界。如《木兰诗》一文塑造了一位面对外敌入侵,毅然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诗歌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花木兰作为一个女子,支撑她去战场英勇战斗的信念究竟何在。再如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全国各地名胜古迹的图片,在旁侧批注简单的话,一起展览欣赏。这样,学生自然会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生出热爱之情。
二、强调仁爱和谐的为人之道
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十分注重“仁”。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弥漫着仁爱和谐的人本之光,显示了人类的美好希望。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孟子的“与民同乐”,墨子的“兼爱”“非攻”,庄子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都反映了人们对于和平互爱的向往。这些为人之道在语文教材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仁爱和谐”作为我们民族心理文化的重要成分,推动形成了中国人亲和的人格精神,在协调人际关系、凝聚人心、集中力量、维护统一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生拥有感恩意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如学习《背影》一课,教师可以通过赏析朱自清对父亲过铁路买橘时的动作描写,让学生领会如山的父爱就在平时。学习《散步》一课,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回报父母,这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些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节日时自制小卡片赠送给父母、老师、同学,表达感激之情等。
四、重视修身养性,知行合一
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修养方面,高尚表现为不断的自我完善,向往理想人格。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倡导“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行为,确实是一种君子风度,令人折服。因此他的学生积极响应自己的老师,提出要“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也提出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和“舍生取义”的为人之道。正是这种高尚的人生追求,让我们从语文课本中看到了一幅幅正气图,听到了一首首正气歌。它们似一股股清流荡涤着污浊,反照出见利忘义者的卑琐。几千年来,深入人心的儒家思想,之所以特别崇尚人的精神追求,并不是为了宣扬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特别强调在利与义冲突的情况下,人该有怎样的选择。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熠熠生辉的人性思想,从身边做起,知行合一。同时,教师也要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