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盛夏的果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进口啤酒的天然优势
来自宁波保税区海关的数据显示,2013年1至4月,保税区共进口啤酒19.7万升,同比增长了26.9倍。
海关的数据直接的反应就是终端销售。从《酒世界》记者在多个城市观察并反馈的综合信息来看,商超在进口啤酒的渠道中已经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进口啤酒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而销售情况也非常可观。
“高档啤酒也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啤酒营销专家方刚对记者表示,近几年,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者观念和需求的变化,未来我国的啤酒消费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国际品牌在高端产品领域具有传统优势,”方刚认为,近年来,国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使得不少具备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家庭开始选择进口食品,其中包括进口葡萄酒和进口啤酒——非官方的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进口啤酒市场已经开始占到三成左右的市场份额。
“在进口葡萄酒暂时处于低谷的情况下,进口啤酒可能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李博认为,促成进口啤酒高速增长的要素有多种,除了外在因素,啤酒行业自身渠道发展的变化趋势也导致进口啤酒的增长。
新渠道关注进口啤酒
我国啤酒消费主要可分为两种,即现饮消费和非现饮消费。其中,现饮消费所占整个啤酒销量的60%,是重中之重,也是啤酒企业争夺的重点。近年来,现饮市场费用越来越高,逐步沦为大企业、大品牌的天下,而一些有特色的中高档进口啤酒商开始瞄准非现饮市场进行发力。这些厂家以桶装和易拉罐装啤酒为主,主打家庭消费,注重产品品质和消费者感受,逐步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忠实顾客。
非现饮市场以前以商超为主,现在,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高端进口啤酒开始瞄准这一渠道进行发力。5月5日,酒仙网启动啤酒板块,以德国进口品牌为主的几十款国内外知名啤酒已作为第一批试水产品,进入酒仙网官网及天猫、京东、苏宁等十余个合作平台上进行销售。
另一个新兴渠道,酒类连锁专卖店也有意进行了啤酒品类的延伸。记者在浙江采访时,在久加久连锁专卖店看到其进口啤酒已经占据了不小的店内面积,该店营业人员告诉记者:“比过去好卖多了,尤其是这款5升桶装德国天使黑啤酒,今年春节卖得很火。”另据记者了解,名品世家酒类连锁专卖店也在今年4月与天津可利客商贸的德国啤酒品牌别格啤酒进行了独家战略合作,这意味着德国皇室御用啤酒品牌别格将正式进驻名品世家全国的700多家连锁店,名品世家产品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小品牌的机会
新世纪的前十年,中国啤酒市场按美国模式进行整合,留下了青岛、燕京和雪花三强,地方区域品牌几乎消失殆尽。国外的啤酒品牌也从世纪初百花齐放的局面演变成了大玩家的游戏,没有实力按中国市场游戏规则进行市场拓展的厂商几乎都退出了竞争,只留下百威、嘉士伯、喜力等这种国际一流品牌在高端市场角力。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及80后,90后新生消费群体的成长,时尚、个性化的高端啤酒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进口啤酒。调查显示:未来5年高档啤酒消费量将逐步增长,啤酒市场平均价格将增长17%,中高端产品比例迅速放大。百威英博集团华北事业部总裁徐嘉宏表示:“目前在啤酒市场中,已经能看到消费升级的趋势,即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长、对生活形态与口味多元化的需求,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去享受更地道的啤酒,这种增长趋势比其他品类要来得明显。”
这对一些中小啤酒品牌是一个明显的好机会。
科学的进展就是不断超越现有的知识
丁肇中(世界著名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科学最主要的是兴趣,其他都是次要的。只有拥有兴趣,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创新研究最主要的动力是好奇心,不是谁逼着你去做,如果为了拿奖而研究,肯定会失望。做基础研究要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畏惧困难,不要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科学不是由投票决定,少数人服从多数人。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少数人多数人的观念后,科学就进步、创新了。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不断超越现有的知识,在不断否定自我中超越自我,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创新前行。我每做一个实验都受到许多科学家的反对,正是这些反对意见,才使我不断修正思路和方法,使得每一个实验不断完善获得成功。我们要原谅别人的错误,更要大胆证实自己的假设。实验可以理论,但理论不可能实验。最开始年轻的时候确实比较困难,过了这么多年以后,因为从来没有做过一个错的实验,而且每一个实验对科学界都有贡献,所以反对我的人比较少。
记者思问:理念引导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丁肇中教授的观点,启迪我们思考,我们还有多少旧有的观念制约束缚着科学创新?我们应该怎样破旧立新,敢于否定自我,勇于超越自我?尤其是面对多数人反对的时候,如何持有坚定的信念和果敢的态度,不怕反对、不怕质疑、不怕失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以创新的精神力量推动科学进步?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创新型人才
詹姆斯·莫里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大学的教育是综合性的,但其本质是培育创新型的人才。大学是一个新思维、新点子原创性的集散地。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不仅要教授学生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技能。要使大学真正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地,最重要的措施是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通过建立有效的创新奖励机制,加强学生创新的内生动力;同时完善创新评估机制,加大对原创性创新的鼓励。当前中国大部分的创新是非原创性的创新,即主要是仿造改进性、综合归纳性的创新。另外,还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使大学校园的创新活力在积极竞争的良性循环中得到激发。
记者思问:东方教育重在知识传承,西方教育重在知识探究。莫里斯的观点启迪人们,创新型人才应该怎样培养?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的大学如何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如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扼杀学生原创热情的现状,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和灵感,使大学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时代课题。
以创新的力量突破转型的瓶颈
埃德蒙顿·菲尔普斯(美国著名经济学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回溯西方经济的漫漫发展历程,追寻创新的足迹,证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都有重要的创新。正是借助创新的力量,德国、法国在科技革命中崛起。20世纪的西方经济渐渐减弱了这种创新劲头,特别是到了70年代,德国和法国的经济活力也开始出现消减的迹象。欧洲对于社会的保护已经过度,如果不削弱过强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保护,那么欧洲的经济发展动力就会大大减弱。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目前也面临着转折点。经济的放缓显示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门槛。只有通过创新这一途径,既要重视物力资本投入,更要重视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确保资本积累的过程伴随足够的技术进步,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以此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一系列科技创新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特别要注重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的投入,增加经济增长的后劲和可持续性。要进一步创新现有的金融体系。特别是信用评级和配置体系,防范金融风险。要加强市场体制创新,规范市场秩序,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发展的动力,但是改革道路还没有走完,应该注重风险管理体系改革,降低改革创新的风险程度。同时,协调好市场“无形”之手和行政“有形”之手的关系,发挥市场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的力量。
记者思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十分凸显。受外部需求大幅收缩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严峻的困难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菲尔普斯的观点启迪人们,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越是在经济转折的节点上,越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注重科技创新,向创新要发展的空间,向创新要增长的动力,向创新要竞争的优势,向创新要运行的质量,确保资本积累的过程伴随足够的技术进步,实现稳定增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
贯通多领域 创新无极限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今社会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已越来越离不开多领域的贯通和跨学科的协作,多领域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特征。多领域研究创新,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加强多领域科技知识相互协调和科学技术系统自我整合;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顺应自然、科技、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只有多领域、跨学科的创新,才能在关键领域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带动若干领域创新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记者思问:突破领域,创新无限。面对世界性的创新潮流,任何领域、任何学科、任何技术都要把创新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普雷斯科特的观点,向人们提出了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路径。创新只有从单学科转向跨学科,从单领域转向多领域,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协同,增强创新的集成优势,才能攀越连绵起伏的创新山峦,到达一个又一个创新的峰巅。
技术与工程的创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郭晶晶霍启刚之子,注定会被霍家上下,以及在香港内地联姻、财富与体育、帅哥与靓女等关键词下树为传奇。作为长孙,他一出生便有“千亿宝宝”之名,外界传该子让郭晶晶母凭子贵,作为当年的奥运冠军此时“已有3亿资产在手”;而香港内外的命理专家也一致看好,“小晶刚”的命格属“交互贵人”,特别旺爸爸的财运,且未来还会有弟弟和妹妹;在“小晶刚”出生后,荣升为奶奶的朱玲玲连续两日、三度出入医院探望,在香港媒体的全程关注下,祝福和愿望连续传达出来。
这甚至已经不仅仅是娱乐圈的一件喜事,而是基于全人类的一种关于美好的正能量输出,无论是现实世界里的有形之物,还是精神世界里的无形想象,这个“晶刚之子”的出现,都成了眼下扫去灰霾的一种寄托。
这又是一个全程无槽点的喜庆之事,甚至连“小晶刚”的出生日期也被寄托成一种美好——8月27日不但是两年前他们的求婚之日,也是跟郭晶晶前绯闻男友田亮同一天生日,巧合还是宿命,都在这一天被了断和正视,开启的是未来的无限美好。而霍家得一长孙,在那些被内地百姓关注的富豪里,也算是拔得头筹,无论是婚姻家庭的和睦,还有夫妻双方的富贵相,以及对后代的繁衍的能力,都毫无疑问令霍家这个延绵了数十年的传奇还将继续下去。
《西游记》应是国人最熟知的故事之一,无论是传说、原著还是由它改编的动画、电影电视剧等。在民间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故事陆续地荧屏再现,孙悟空师徒四人的形象也渐渐深入人心。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就开始了对《西游记》故事的动画改编,如1941年万籁鸣等人制作的《铁扇公主》,但它对孙悟空形象的设计明显类似于初期米老鼠的风格,受迪士尼影响颇大,而故事则基本上照搬西游记上的情节,处在以再现为目的的阶段。到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了被誉为中国动画史上最经典的一部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影片公映后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众多奖项,反响巨大。《大闹天宫》对故事改动之处主要在结局部分,影片中,猴王在大闹天宫之后并没有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而是返回了花果山,继续当齐天大圣。对于这部影片笔者观影后的感受是大圣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没有缺点,但是它却离我们很远,我们只能以仰望的姿态去崇拜他,能明显的感X和自身生活隔着一层,虽然从中我们也能多少体味到猴王不畏强权反抗精神,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是同样需要,但我们总会陷入到猴王它是神而我们是人的思想对立中,从而发出影片缺少人间烟火气的感慨。1984年版的电视剧《西游记》,基本是原著的再现,人物形象也复杂了许多,性格有变化,自身有缺点,堪称改编的经典。孙悟空的形象本是人,神,猴三体合一,但剧中大圣的形象更多的仍是偏向于猴性和神性,猴性如孙悟空抓耳挠腮,蹦蹦跳跳,神性主要在72般变化和法术上,而猴性和神性再做比较则可发现,猴性是附带在神性之上的,重点仍在神性。对于人性的表现则基本上被忽略了,同样会对受众产生隔的感觉,因为你怎么也无法想象你就是孙大圣,你会经历和他一样的奇幻历程。
时代在不断变化,与之相应,人们的趣味和审美取向也在发生变化。对于高高在上的风格人们早已不习惯,切近时代,切近自身,切近生活渐渐成为人们的新追求,这就要求制作者改变旧有的观念,创作更多接地气,更具普世性的作品。好莱坞对这一点可谓是深得其要,其无论是什么题材的电影,总是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表现对象,无论是明显的还是潜在的,即使是在动画片中亦是如此,可以说好莱坞动画中的动物就是披着兽皮的人,他们所做所想完全是人的方式,甚至有些动画片就改编自以人类为主角的名著,如《狮子王》改编自《哈姆雷特》,只不过把人置换成狮子而已。人性在很多地方都是共通的,紧紧抓住这一点并不遗余力地去在创新中表现,自然会得到人们共鸣。因此他们生产的影片能够以强大的气势席卷全世界。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的成功就在于很好的实践了这一点。《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神性明显淡化,影片绝大部分时间里他并未显示什么神通,而是从一开始就被封印着,山神的一句:“孙悟空,有法印在,你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臭猴子罢了”,更是在提醒观众,孙悟空现在很普通,从而给受众以亲切感,这种对神性的有意剥离,拉近了影片角色与观众的距离,因为普通这一根纽带令大多数平凡人找到了和影片中角色的共通处,从而更易联想到自身,融入影片。除了神性大大淡化,猴性也淡化了,如片中孙悟空走路不再蹦蹦跳跳和抓耳挠腮,完全是甩开手臂大步流星的人的走法,这就是把它明显人化,他的所思所想也全是人的角度,从而高昂了人性。另外,影片接地气的地方还在于江流儿的童年设置,它跟着大圣身边问这问那,还拔了一根大圣身上的毫毛,这样的设置其实更贴近我们的童心,一反以往大圣高高在上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内心靠近大圣的愿望。
突出人性,淡化神性,贴近大众,有更多的人间烟火气,是《大神归来》取得巨大票房成绩的因素之一,我们学了好莱坞那么多年,始终未窥得门径,《大圣归来》则打开了突破口,中国动画界对此应沿着打开的路径进一步拓进。
二、英雄复归:好莱坞经典模式的再述
对于任何的艺术而言,总会有着自己的相应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可以说是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艺术的成熟,也可以说成僵化和取巧。不管怎样,从对一种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开始,我们可以借鉴到很多东西,并在学习中结合自身,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创新,一方面我们进入它,但另一方面我们最终目的还是摆脱它。好莱坞作为一种全球商业片的典型,它的成功影响是深远的,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也作为一种商业化操作成熟的标志为学者们所研究,如博德维尔的《好莱坞叙事方法》和克莱斯汀.汤普森的《新好莱坞的故事讲述》等。
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仅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而且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新概念。大学生是未来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的主力军,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有助于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1.“美丽中国”有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接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角度考察我国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教育,虽然也提到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内容,但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单独列出。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家早已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教育)。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体现和要求,有助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接轨。各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和养成环保习惯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和生态道德意识、道德规范教育。
2.“美丽中国”有利于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实践也需要教育,尤其是对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更需要培养和固化生态理念,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过多关注社会关系领域的规范价值,很少涉及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是要以生态伦理思想为基础,通过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调节学生与生态的关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生态文明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良好的生态发展世界观和道德观,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从而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3.“美丽中国”有利于大学生躬身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美丽中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美丽中国”既是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一理念是建立在深刻反思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基础之上的,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理念。而且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矛盾,科学发展观并没有排斥生态文明,反而是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不能盲目进行,也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
大学生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群体,又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力军。然而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决定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群体,他们目前的重点是掌握环境知识和培养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然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较为缺乏关爱自然和保护环境意识。“美丽中国”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将我国的部分群体的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相对立,也没有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置子孙后代利益与不顾,“美丽中国”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和灌输给大学生的内容。只有关爱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二、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针对性较弱,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往往缺乏目标长远而系统的教育规划,其具体施教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实用性和指导性普遍不足,针对性较弱。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着脱离社会环境和学生心理需求等不足之处。而且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一味地把生态文明教育局限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机会,更缺乏保护环境的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学校层面的“美丽中国”实践往往停留在征文、朗诵、展览等层次。
2.大学生已经产生生态忧患意识和求知欲,但生态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尚未养成,生态行为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对人类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关注度很高,对全球生态危机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正确的反应,忧患意识逐渐显现。而且由于他们的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我们也要看到部分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发展很不平衡,生态行为能力不强等问题。有的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能力不强。虽然拥有一定的生态文明认知和情感,但付诸实践的却比较少。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举止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因此,必须不断开拓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实践的新载体、新途径,力求实效性,这样才能使生态文明理念不仅“内化于心”,而且“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自觉能力。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和目标,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更需要积极探索一条操作性较强的实施路径。
1.加强生态校园建设,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
校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积极构建生态校园,为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提供了良好环境支撑,可以使大学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潜心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可以通过构筑生态校园工程,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积极创设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的优美环境,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态素养。
在生态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体系,积极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此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关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情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
2.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材体系,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同时,学校应该改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真正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落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教材,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3.积极进行生态情感教育,努力筑牢学生的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