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蜀道难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经济效益
据2009~2010年对中心示范片面积320亩的调查结果,春马铃薯在5月上中旬收获,恰逢蔬菜淡季,田边收购价每千克2.4元;秋马铃薯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收获,临近春节,市场价格高,田边收购价每千克3.2元。经多点实地测产结果,春马铃薯平均每亩产量1636 kg,产值3926.4元;秋马铃薯平均每亩产量1881.4kg,产值6020.5元。由于采用稻草覆盖免耕技术栽培马铃薯,与传统翻耕栽培相比,不但每亩耐省工5~6个,节约成本500元以上,而且产量增加15%,增收节支总计1285.3元。超级稻每亩平均产量612.6kg,产值1445.7元。
全年每亩平均产值12677.9元,扣除成本(含用工)4 862.0元,纯收入7815.9元,比单季稻纯收人增加7415元。
二、推广前景广阔
通过示范推广春马铃薯一超级稻一秋马铃薯种植制度,实现水旱轮作,改变稻田长年渍水的状态,同时,将收获后的马铃薯茎叶翻埋人田,转化为有机肥料,可起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从而达到一年三收增产增效的目的。
安南乡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3000余亩,大多分布在海拔500~600 m以下且温光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宜推广春马铃薯一超级稻一秋马铃薯种植制度,一旦在全乡或全县推广,农民可增大复种指数,有效地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力,增产增收的效果显著。
三、主要栽培技术
以选择海拔600 m以下的稻作区种植为宜。充分利用自然温光条件,适时播种,协调前后茬矛盾是一年三熟高产稳产的关键。
1.春马铃薯
选用高产抗病好且商品率高的良种东农303、克新18等。于播种前一年的11月份左右选择无病、烂、冻伤的块茎作种,切块,每个切块重30~50 g,留1~2个芽眼,切口用草木灰涂抹,晾干,以防止病菌感染。切块置于通风有散射光处催芽。于1月中旬播种,5月上旬收获完毕。
采用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新技术,播种前按畦宽150 cm,开宽20 cm、深约10 cm的沟,挖出的沟土堆放在畦中央,将畦作成微弓背形。每亩种植密度3 500~4 000株,每畦播4行,株距40 cm。马铃薯是喜钾作物,对钾肥需求量最大,应增施钾肥。播种前用有机肥和化肥一次性施人作基肥,一般每亩耐施硫酸钾复合肥 75 kg,施于种薯旁,并用火烧土1 000 kg、与农家肥500 kg混合后盖种。再取稻草均匀覆盖畦面,压实,稻草厚约5~8cm,在稻草上压点土块,以防被风吹走。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若遇冬旱少雨,沟底要经常灌跑马水,有利于早齐苗及块茎迅速膨大。
主要病害是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其中以晚疫病危害最大。一般掌握在封行现蕾期用53%金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0%氟马锰锌(灭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5 天喷一次,连喷3次。
2.超级稻
选用中熟偏早的组合,全生育期140~150 d,如中浙优1号,II优1273等。采用规范化旱育秧,4月15~20日左右播种,密植规格20 cm×23.3 cm,丛插带孽秧一粒谷,每亩插1.1万丛左右,基本苗3~4万。加强秧田苗期管理,培育带孽壮秧,秧龄30~35 d,5月中旬插秧,10月上旬成熟收获。
为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优势,在栽培上要注重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等肥力田块,每亩需施人纯氮12.5 kg,N:P:K=1:0.4:0.7,即进口复合肥50 kg加尿素10 kg或碳酸氢铵75 kg加过磷酸钙40 kg加氯化钾15 kg。其中,氮磷钾肥量的一半作基肥施入;移栽后7天内用20%的氮肥作分孽肥施入;移栽后15~20 d,每亩追施50%的磷钾肥和30%的氮肥。水分管理,掌握浅水插秧,薄水促孽,够苗烤田,寸水养胎,浅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收割前10天排干水。
主要病虫是“三病”(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和“三虫”(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要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做到及时防治,对症下药,确保防治效果。
关键词:古代诗歌;四步导疑;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很遥远,以至于许多高中生在理解古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上出现不少偏颇,甚至是笑话。到底怎样的理解才算真正做到最好,笔者认为,我们不妨试试用解疑的方式来鉴赏古代诗歌,了解古人的心境和古诗的意境。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四步导疑的教学模式,希望借此能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自主先学――质疑
自主先学这个步骤是想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前而完成的一些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学生要认真读诗歌,达到朗读流畅和有初步感情,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最后学生还要重点对诗歌的主体进行翻译,当然,这个翻译不像文言文那样精准,只需要把大致的意思搞清楚即可,但也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对自己不了解的问题可以在课本上做标记,以备下面小组学习时向同学或教师寻求帮助。
以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为例,这篇文章的内容不太难,学生很快就可以把诗歌读得很流畅,搞清楚诗人经历和写作背景,但在译文上还是需要关注一下重点词语,以免影响古诗的鉴赏。如“危樯”的“危”字,它是“高”的意思,而不是我们常理解的“危险”之意,这在高一的《蜀道难》一文中已学过,“危乎高哉”中的“危”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语不能出现错误。因为一字的错误理解,它对诗歌的意境和诗人心态的理解相差甚远。如果是“危险”之意,诗人不会能悠闲地观察“细草微风岸”这样的细节,更不可能有下句的“星垂平野阔”的阔大雄浑的意境。
二、小组互动――解疑
小组合作探究是鉴赏诗歌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解决这首诗歌的主要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对诗歌的意象、意境、艺术手法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的鉴赏,达到正确解答诗歌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为主,学生需要注意鉴赏诗歌的方法。
比如,我们高一学过的《蜀道难》一诗,这首诗歌篇幅长,内容相对理解起来比律诗和绝句有些难度。像这样长的诗歌,我们需要注意先给诗歌分层次,理解作者围绕“蜀道”主要分三个层次来写,诗歌重点从蜀道的“高”和“险”两方面来写;然后我们引导学生再根据层次的重点内容进行鉴赏。像第二层次写蜀道的“高”这个特点,作者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融想象和夸张于一体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四句作者用想象的手法,追溯古蜀国的开国之久远;作者又运用自己的招牌手法――夸张,“四万八千”这样的数字,极言蜀国的历史悠久,给诗歌的开头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像这样的问题探讨,我们都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解答课堂的重点内容,学会在合作中答疑解惑,既解决了课堂疑难问题,又锻炼了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精讲深化――释疑
“精讲”主要是指教师将学生在解析诗歌时遇到了一些无法理解的问题或理解不太深入的内容,放在一起集中讲授。以学生为主的小组学习不是说就没有了教师的讲授,学生会的坚决不讲,但学生难以理解的东西,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讲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从而达到消释学生疑问的目的。
比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一般来自苏轼的主要经历,知道苏轼因“乌台诗案”,经历了被抓、关押、受审、判刑,以及经人讲情而被贬黄州的悲惨过程。这个过程对谁来说都是很难想象的可怕。恐怕一般人要么一蹶不振,要么抑郁而终,很少有人能在这种政治打压下还能像苏轼那样,卸下心理的包袱,重获新生。所以对文本的主旨理解,学生一般都能从最后几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总结出诗人的人生伤感和豁达。但我们还不能仅仅认识到这里就可以了,教师还有义务引导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轼的心态,并借苏轼的个人情况,找出历史上和他相似的人物命运,从而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和生存状况。
四、拓展延伸――馈疑
拓展延伸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学习的情况加以巩固,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考查,从而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从而完成对一堂课的学习反馈。
比如,学过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后,我们可以在怀古诗词上考查学生对这类诗词的掌握情况;也可以结合作者的诗歌特色来考察诗人同时代的诗歌,了解作者一腔报国的热血以及无法施展的痛苦心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担忧……了解作者常用的用典手法,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几种用典方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拓展训练要有明确的方向,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随随便便找个材料或题目就训练,要知道我们要结合课堂学习的重点知识和重点能力来考察,考察的目的是对整堂课的情况进行反馈的,通过此次反馈,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备以后的学习做些调整和改变。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体验式教学 运用
从小学到高中,语文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语文学习兴趣的建立是学生顺利学习和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素质教育程度的不断加深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语文教学活动也越来越朝着实用性和有效性的方向发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学习教学模式开始兴起。
一、体验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步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学习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将体验学习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是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书本知识,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二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三是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
二、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体验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应用过程中难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很多教师没能对体验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认识,不能够从根本上了解体验教学的含义,更不用说灵活地运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往往被老师们过于形式化,并不能真正地发挥体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长处,达不到新课改要求。
(一)教学方式不科学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一味地进行讲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速度,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单一的讲授过程使得师生之间交流次数变少,缺乏沟通和互动,不利于学生在自身情感和思想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加工。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自我素养升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自身思想内涵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不断地加工e累吸收,传统的教学显然不能够完成这个需求。
(二)升学压力
高考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通道,在家长和教师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考几乎成为检验高中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高中生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因此,在高中学习阶段,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对一个学生最好的嘉奖。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对体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不少难度。
三、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理解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对课文表达的主旨、思想、目的有正确的理解,才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把握和运用。学生只有正确理解作者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才能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体验学习将课堂教学和游戏融合起来,很大程度上将单一的课本知识学习变为娱乐式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教读归有光《项脊轩志》时,就有效尝试了体验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把有些句子,如妪忆先母以及祖母勉励学习的语言翻译成方言,结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深层的情感,课堂气氛一下子被点燃了,效果十分显著。
(一)创设情境,深化体验学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设积极向上、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通过开放性联系、图像回放、人物形象分析等方式设计体验学习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并加深理解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课文《雷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引导朗读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句优美、情景生动的散文、诗歌等,教师可以在学习此类课文时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诵,在朗诵之前教师先请学生对课文作者情感进行分析,力求在朗诵过程中表达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另外,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务必要做到口齿伶俐、发音准确。学生对课文的朗诵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文思想内涵的了解,感受语文的强大魅力,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例如:诗歌《蜀道难》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表达,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蜀道之难,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三)加强分组讨论
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方法,加强体验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知识和表达技巧以及情感内容,加强学生内心情感建设。教师在分组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小组间互补原则进行分配,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调动小组内学习氛围。例如:在课文《祝福》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祥林嫂的死亡原因,加深对课文学习过程中人物的了解,探索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阐述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我国文学最开始是由文言文写的,早在东周就有了。之后的许多著名文学家将它发扬光大。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丑话说在前头,无论你再如何讨厌,学文言文首先就是要读要背!但是总是背不下,那就充分利用你所有的空余时间!文言文的篇幅一般不长,先花点时间把它抄下来,边抄边记,不过纸不能过大,要折起来刚好能放在口袋里,平时没事等车排队神马的掏出来瞄几眼,时间一长就记得下来了。背下来,等于你的文言文成功了四分之一。
对于理解,老师常叫我们翻译文言文并记牢,其实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学校的所谓“文言文高柴生”其实就是一块死木头,一般人的理解过程就是:先看见这句文言文―马上在大脑里找出相应的翻译―翻译完成。这种办法其实只能叫翻译,不能叫理解。真正的文言文之神(比如我)就是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做到的就是迅速把自己的大脑切换到文言文模式(其实多读多背就可以做到),开始用文言文思考。你的思维模式要完全转化为文言文,看见一句话就知道:我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不用搜索翻译,直接脱口而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你完全掌握了它的特性。它应该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它就是你平时讲的话。
文言文里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之”“乎”“者”“也”所以人们后来就用“之乎者也”来代表文言文。
文言文里最常出现的字之一就是“之”。“之”什么意思,就像平时看小说的“……之……”一样。一般用作代词,代“的”。比如袁宏道《满井游记》里的“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翻译为“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这里的第一个“之”就是翻译为“的”而第二个也是,应该是“冷之光”,也就是译为“的”,就是“清冷的光辉”差不多也是一个“的”字的意思。有时也会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例如《曹刿论战》里的“肉食者谋之”里的“之”是“这件事”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它”。还有《干将莫邪》里的“王怒,欲杀之”里面的“之”就代了“干将”就是“他”的意思。
文言文里之后是“乎”字,一般表示疑问或反诘,像是: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相当于“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表示商榷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表示肯定语气: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还有“者”,“者”也是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以译为“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比如:《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商君书-去强》:“治国能使贫者富。”还有用在数词后的,多数译为“个”“样”。还有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时候”。
最后还有一个“也”字。主要用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比如下面的: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其实也是个语气词。
在文言文里“弗”这个字除了少数情况外一般都是译为“不”的意思。像《曹刿论战》的“神弗福也”就可以译为“神不会赐福的”在这里就是“不”的意思。
文言文里面的语气词很多,但是很好分辨,像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的噫(yi)吁(xu)(xi),语气词一般用在句首或句尾,比如《爱莲说》的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噫”和后面的“矣”就是两个语气词。常用的语气词有“呜”“呼”“哀”“哉”,看见“呜呼哀哉”应该就是指无病之类的,不过这是现代文的理解方法,可以略。
“我”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我、吾、余、予、朕、台(yí)、(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东北人自称“俺”宋元时期关西一带人自称“洒家”还有的称“在下”“鄙人”“某”的,经常在小说里出现。
注意通假字,下面是一些通假字: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同“锄”;锄头。名词。“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汉亦留之以相当。”“坦墙周庭,以当南日”“曹军不能抵当。”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说文言文就不得不说到古诗词。古诗词倒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先说一下词,词的大致类别如下: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等等。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古时候为了分辨词,一般会在词牌名后面加个题目,像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就很好分辨,但是有些词的题目很长,已经不叫题目了,叫“叙”。其实以前是叫作“序”的,不过后来因为苏轼、苏辙的爷爷,也就是苏洵的父亲叫苏序,为避名讳,所以改为“叙”比如苏轼的一首《洞仙歌》的叙: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所以,你还得先理解一下这个叙。不过放心,老师都不可能让你背叙的,最多让你理解。
我建议大家先找一本《我愿意活在宋朝――宋词的三十七种读法》看看。
唐诗嘛,主要分如下派别,在此不做赘述。大家注意一下语气词、动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就好。
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
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代表作:
王维:《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作:
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
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点: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一、微课的深层含义
微课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更加理想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视频作为形式载体,以某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微课的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十分钟左右,教学目标极为明确,实际上就是将教师的知识用数字化的方式带到学生面前,学生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反复观看。微课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但却并不仅仅是教学视频,同时还需包括同该视频有关的练习、测试,还有学生对微课主体的反馈结果等。表面来看,微课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课件有相似之处,然而其内涵完全不同,微课是对教学课件的继承与发扬,它把整体的课堂知识碎片化,让一次微课对应一个知识点,有的放矢;有关的知识点能够贯穿成系列微课,金线贯珠,因此所要传达的知识并不缺失,只是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已。
二、微课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更多,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同时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在接受教学视频所给出的内容时,如果一时无法全面接受,可以自主选择反复观看重点内容,并且能够即时暂停,或做笔记或做思考,避免教师因为某一句话的疑难而反复讲解,耽误大家的时间。学生若偶尔因事缺课,也不会担心课业无法跟上的问题,如果有查缺补漏的意愿,可以随时打开微课,再现微课内容。
其次,教师利用微课节省下来的时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课堂讨论,比如可以分组鉴赏某首古诗词的中心思想,也可以共同研究一个词句意象的无穷韵味等。而教师自身的时间也更加充实,还可以用来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再次,对于学生来讲,在微课的自由状态之下,更容易发现与自身特点相符的学习方法,高中生自主学习意识加强,这样实际上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极为有利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容易合理化支配,学习效率更容易提高。
三、古诗词教学中的微课制作
首先,教师依照既定课程标准预先形成和古诗词各种知识点有关的一系列微课,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同实例相结合。然后注意随时对方法与规律进行总结,通常情况下,每一次微课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者是一个关键词汇,或者是一个语法点,或者是一个诗人的背景简介。一次微课以6~10分钟为宜,通常是7分钟左右,不长不短,正可以应用。比较显著的例子是语法知识点这一块,学生易于出现对词类活用理解不准的问题,教师可以据此情况制作出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一类的专项微课。而根据学生只会机械翻译却不能领会诗词意蕴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制作与古诗词意境有关的微课,使学生在微课中看到唐诗之豪放、宋词之柔美。
其次,除了新授微课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制作一些适用于专项练习的的微课,借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与提高。多数高中古诗词课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据此,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古诗词填空、古诗词联想背记的内容,也可以针对每篇古诗词专门制作一些重点词句的翻译练习。比如李白的《蜀道难》中奇词异句较多,便可以提供一次或者更多的微课练习机会,以方便学生自主练习。
四、微课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在课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利用网络进行微课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论坛和QQ群等,将微课上传至网络,以方便学生下载与学习。上传时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视教学需要分成多次。
其次,在正式授课时,学生借助网络多媒体教学工具直接欣赏、学习微课内容,同时可以把自己一时难以吸收的知识标记出来,并向教师询问,除了询问,还可以借助事先划分好的小组进行交流探究,如果仍无法解决,可以暂时搁置问题,直接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待到课下时间充裕时再反复研究。在利用微课进行练习时,给出的答案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同学之间可以借助网络互相参考印证。
最后,教师要根据微课所起到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评析微课效果,这一环节是微课区别于教学课件的主要特点之一。教师的主动反思能够帮助自身更好地制作接下来的微课,而学生的意见则能够让教师更准确地制定出关于微课次数与频率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