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薛宝钗;人物形象;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64-01

薛宝钗作为《红楼梦》中与林黛玉并峙的女主角,其矛盾的人物性格、复杂的人物内涵,历来为人们所争议。然而这让人各执一词的人物性格、众说纷纭的悲剧结局却在《红楼梦》诗词里得到很好的展现。

一、诗词展现人物性格

薛宝钗是世代皇商出身,端庄、秀丽,口不臧否人物,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但同时她也是博览诗书,才思敏捷。我们可通过对作品第四十回中贾府家宴上行牙牌令的情景略见一斑。薛宝钗对的酒令是:

左边是“长三。――双双燕子语梁间。

右边是“三长”。――水荇牵风翠带长。

当中“三六”九点在。――三山半落青天外。

凑成“铁锁练孤舟”。――处处风波处处愁。

整个酒令描绘形象,用语典雅,风格庄重,与薛宝钗的才气、博学的特点完全吻合,也反映出了她的稳重平和、温柔敦厚的性格特征。另外在“海棠诗社”的吟咏中也处处表现着自己的风格,且看宝钗的《咏白海棠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言为心声,从中可以看出,诗中寄予着宝钗的追求。酒令事件后立即在背后对黛玉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然而,宝钗温柔敦厚中却不失独到己见,这个层面的性格在其《螃蟹咏》体现集中。“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两句用笔辛辣,一针见血。“戚序本”第三十八回回末总批中,脂砚斋曾批道:“请看此回中闺中女儿能作此等豪情韵事,且笔下各能自尽其性情,毫不乖舛,作者为锦心绣口无庸赘渎,其用意之深,奖劝之勤,读此文者亦不可轻忽,戒之。”薛宝钗的《螃蟹咏》一洗闺阁女儿所做之诗的幽怨气息,迸出强烈的警世之音。她的这篇诗作连小说中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可见,薛宝钗绝不是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之人,只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她把观点见地、愤世嫉俗都深埋于心,为人处事依循封建礼教,维护其大家闺秀的贤良形象。

二、诗词隐喻悲剧命运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并非是孤立的,其精妙之处在于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探测出人物在以后章节中的命运。

宝钗是封建女性最典型的代表,在封建社会制度没落的时期,她同样也是一个悲剧形象。她总是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踏上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以后也不在乎,仍就本分地贯彻她的精神理念。她已经适应了周围恶浊的环境,还妄图帮助宝玉习惯这一环境,由此注定“金玉良缘”必定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良缘。在宝钗的《忆菊》中“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就写的一个思妇的孤寂,“心随归雁“”坐听晚砧“”黄花“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孀居词人李清照的影子,同样明显地写出了宝玉出家、宝钗寡居生活的凄清。宝钗的悲是因没有男性可以仰仗的孤寂之悲,纵然从容娴雅如她,也是有一颗脆弱易愁的心。再如宝钗的《春灯谜》所暗示的那样,“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是写宝钗婚后受宝玉冷落,二人婚姻的不和谐。“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是写宝玉出家后,宝钗寡居生活的痛心、孤独、寂寞。“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则是宝钗风景看透,有所彻悟之后的顺其自然的态度。

另外最具有隐喻性的诗词是第五回中的曲子《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不难看出,宝钗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得到却不被爱,应该是身为女人最大的悲哀。

卷帙浩繁的《红楼梦》,琳琅满目的“红楼”诗词,曹雪芹运用诗的隐喻性与纪实性一虚一实的结合,使《红楼梦》成为一部似梦非梦的诗意写实古典佳作。宝钗诗词分析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览红学文化艺术宝库的窗口。今天所作的探讨只能算是冰山一角、红学诗词研究中的太仓一粟,微不足道。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87.

[2]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岁时节令;文学功能

前言:岁时节令包括了岁时、岁事、时节、时令等事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在《红楼梦》中,作者加大了对岁时节令描写的笔墨,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自然的从时间的角度切入小说文本,同时在对节日场景、人物服饰、语言对话、神态刻画中深化小说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同时将人物性格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在岁时节令的描写中,一些意境优美的诗文也是研究的重点,体会诗文的意境美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

一、推动小说情节的自然发展

在小说中,许多经典并富有影响力的情节都被安排在岁时节令的描写中,所以其作为特殊的时间点,具有推动小说情节自然、连贯发展的功能。关于岁时节令的描写不仅可以作为“引言”贯穿全文,还可以被当做情节发展的“关键节点”,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纵观全文也可发现,小说中的重要故事情节几乎都发生在节日期间,比如元妃省亲的日子被定在了元宵节,这是小说中的经典情节,为后面许多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秦可卿在中秋节之后一直生病,卧床不起,导致最终病逝,并没有看到充满希望的“春分”。此外,小说中的许多重要故事情节都被安排在了端午节,如打平安醮、金钏跳井、张道士说亲等等。可见,岁时节令的描写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上功不可没[1]。

二、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的形象、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从饮食衣着、行为举止到语言对话、神情状态都透露着不同的性格,而这些人物在形象塑造上,绝大多数是借助节日期间的宴饮或游戏活动来表现的。某些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在节日期间所创所的诗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吟诗、听曲还是填歌、赋词,主人公的诗词往往成为表达他们内心世界方式,每一首诗文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不同身份的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经典情节“晴雯折扇”:端午节,宝玉因心情低落,将不小心折断扇子的晴雯训斥一通,导致晴雯自尊心受到伤害,但随之而来的是宝玉对晴雯的讨好,他将扇子全部拿出让晴雯随便折,晴雯也不推辞,借着由头折断了许多扇子,这才逐渐平复了情绪。这一段不仅塑造了晴雯天真烂漫、率性娇慎的性格,同时也揭示了宝玉对物品“毫不在乎”的态度[2]。

三、升华小说的主题思想

岁时节令的描写还具有深化小说主题的功能,是揭示小说主题思想的重点。小说中,岁时是一项奢侈的民俗生活,注重节日豪华、奢靡,不知节约、简朴,是贾家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过于浪费好比坐吃山空,总有一天会将现有的一切全部消耗掉[3]。而在对秦可卿之丧、元妃省亲、中秋赏月等各种节日的宴饮、游戏活动中可以看出岁时节令的描写在渲染小说环境气氛的同时,表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盛与衰的过程,并揭示了封建贵族阶级腐朽、没落,最终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岁时节令描写在深化主题方面还体现在元宵节的猜灯谜中,作者在谜语隐喻“腐朽大厦必然倾倒”的内涵。在《贾环灯谜寓意试解》一文中认为,贾环谜底中的“兽头”与“枕头”有极鲜明的寓意,代表“人亡”,而贾母谜底的寓意则是“家散”,合起来便是“人亡家散”的意思,表明了贾府败亡的必然趋势。

四、体会诗文意境之美,为研究古典文学作参考

《红楼梦》传承了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是作者饱含诗意的创作,在对岁时节令描写的过程中到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将人们引入意境优美的美学境界。小说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都是喜爱诗文的人,并且懂得诗文,所做诗文均同时具有韵律美和意境美的特点。据统计,小说共有诗文两百余首,其中在岁时节令描写中出现或与岁时节令相关的诗文有七十多首,可见其“地位显著”。

关于岁时节令的描写,变相的成为了众人展示才情的舞台,由于岁时节令有别于日常生活,相关的宴饮活动也各不相同,所以就成为了创作诗文的绝佳场景,从每个人创作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人物的心境,在研究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净化心灵,品味古典文学的意境美。

总结:在对小说岁时节令描写部分进行深刻分析研究后可知,岁时节令的描写确实可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结构紧凑、连贯,同时在了解社会风俗的前提下,加深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内涵。此外,在对岁时节令描绘的章回中,作者加大了对场景、服饰、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更生动的展现了人物性格、刻画了人物形象,这些都是小说较为精彩的部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学功能显著。从对诗文方面的描写上,读者还可以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小说中的诗文措辞押韵、意境优美,在对研究古典文学中的古典诗词面很有帮助,可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丽霞.《红楼梦》岁时节令描写的文学功能研究综述[J].红楼梦学刊,2013,02(08)217-220.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第3篇

摘要 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初具规模的清代,作家曹雪芹已懂得用人物对白、动作、心理、景物衬托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把《红楼梦》中的大小人物刻画得个性鲜明、千差万别。从《红楼梦》中对刘姥姥的多种心理描法上,即可展现出曹雪芹刻画人物心理特征的功力和刘姥姥的心理特征。

关键词:《红楼梦》 刘姥姥 心理描写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中国家族小说鼻祖的《红楼梦》,当之无愧地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显赫的地位。《红楼梦》的伟大不仅表现在它所构建的宏大的历史场面、纵横交错的家族脉络、数以千计的出场人物上,更表现在其精到的刻画人物性格的功力上。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初具规模的清代,曹雪芹已懂得用人物对白、动作、服装、心理、景物衬托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把《红楼梦》中的各式人物刻画得个性鲜明、千差万别。抛开《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不说,单就曹雪芹对一个串场人物刘姥姥的心理描写,就已是异彩纷呈、足以让人惊叹了。

所谓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的描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描写要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首先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才能成为多方面展现人物性格并完成人物塑造的有机部分。心理描写的常用方式有语言描写式、内心独白式、神态显示式、行动表现式、环境衬托式。俄国文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艺术家必须是一个心理学家。”即写人物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只有通过心理描写才能揭示出人物的灵魂,才能使人物更加丰满。而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早已熟知这种创作手法,并将其运用的得心应手。的确,在《红楼梦》中出现的二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中,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确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让人见识了在清代文学中,心理描写、心理分析这种文学手法运用的成熟。为了表现刘姥姥这个次要的人物,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在充分地展示刘姥姥心理特征的同时,把一个贫穷的乡村老太太的个性形象写得鲜活无比。

刘姥姥是一个来自贫穷山村的穷苦老婆子,但从小说中对她的描写来看,她并不愚蠢,也不缺乏见识,而是一个处世圆滑、善于应对、并敢于大胆挑战生活的人,所以,本文仅就刘姥姥的心理描写方法进行分析,从《红楼梦》中对刘姥姥的语言对白式、行动表现式、直接式的心理描法,从而展现曹雪芹刻画人物心理特征的功力和刘姥姥的心理特征。

一语言对白式的心理描写

语言对白式的心理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法,当人物产生了某种思想活动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想法流露出来,所以人物的对白就成了表现人物心理的最直接手段。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于“芥末之微,小小一个人家”,“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女婿狗儿的家境也是“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以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至于他们与荣国府的关系,那更是微乎其微: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这种所谓的亲属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其实不过只是一般的同事关系罢了,而且事情已过去了三代,当事人早已过世,后代们也多数不记得这件事情,所以狗儿家与王熙凤娘家的关系应当早已中止。但刘姥姥却不这样认为,她的想法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刘姥姥所说的机会就是狗儿祖上与王家这点转弯抹角的关系,而“谁知狗儿利名心最重,听如此一说,心下便有些活动起来”。狗儿的“心下这一活动”,倒引出了刘姥姥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她开始分析金陵王家的形势,分析王家的人物性格及有无对他们接济的可能性:“如今(王夫人)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刘姥姥的这番话中,道出王夫人的特征是“怜贫恤老”、“舍米舍钱”之人,也就是说王夫人原本就有着爱接济穷人的习惯,而此时的刘姥姥发现王夫人的“怜贫恤老”的爱好正好对应着她自身的条件――“贫”与“老”。她马上把自己归入到王夫人最容易接济的那一类人之中,所以她要借助于她的“贫”与“老”去接近王夫人,以博得王夫人的同情,借助王夫人的同情心去荣国府里打打秋风:“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基于这种心理活动,刘姥姥真的闯进了荣国府,得到了王熙凤的第一次资助,也找到了她二次进入荣国府的借口:“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在刘姥姥得到了贾母的欢心,并可以与贾母逛园子时,刘姥姥的应对同样机智,讨好的话说了一堆:“(贾母)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在这段语言对白式的心理描写之中,刘姥姥的心理活动得以表现,她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对贾家人有了独特的认知和判断,并且产生了大胆的设想。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刘姥姥对王夫人的分析和判断是准确的,她闯入荣国府的行动得到了胜算。

二行动表现式的心理描写

行动表现式心理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人物在特定环境下产生某种内心活动时,往往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所以人的动作、行为、表情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虽说刘姥姥下了决心要去荣国府打秋风,但毕竟“侯门深似海”,像刘姥姥这样的人想进去谈何容易,刘姥姥心里还是非常惧怕的。她的这种心理活动,已充分在其行动上表现了出来:“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在这段刘姥姥初闯荣国府的描写中,作者用了两次“蹭”字,两次“将板儿教训了几句”,这个“蹭”字,表现的是刘姥姥对豪门大户的畏惧心理,她之所以两次教训板儿,也是担心板儿不懂得豪门大户的规矩,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会导致自己想到富人家得些好处的愿望落空。而刘姥姥自己,在进入豪门之前也做了准备,她特意“次日天未明便起来梳洗”和来到“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先要“掸了掸衣服”,才敢“蹭上来”的举动,也表现出她对荣国府的敬畏心理。但敬畏归敬畏,刘姥姥并没有被这种豪门大户和门前的那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的气派所吓倒,她克服了心底的畏惧上去与人搭讪的做法,正说明刘姥姥的胆识和决心,她认准了结识王家才是她改变命运的惟一出路,所以不管有多少困难,也要与荣国府里的太太小姐们面对面地沟通一番,也要为自己和儿女们讨回一点点利益,从这一点来看,刘姥姥又是勇敢无畏的。

等进到贾府里面,坐在凤姐的女儿大姐的房里,乡下来的刘姥姥眼花缭乱:“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但她并没有乱了方寸,仍在礼数上表现得非常周全,她在凤姐面前“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她在贾母面前“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又“坐在贾母榻前,又搜寻些话出来说。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说的书还好听”。当贾母带着刘姥姥去大观园里时,“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在大观园里“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刘姥姥“爬下磕头”。从这些举动上面,都表现出刘姥姥进到豪门大户之中、面对他们锦衣玉食的生活时所产生的卑微感,她小心从事,处处察言观色,处处认输服软地讨好贾府里包括丫环在内的所有的人,而她的这种讨好和卑微并不愚蠢,却正是她以退为进、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的一种策略。当她看明白贾母才是贾家的中心,连王熙凤都要竭力地讨好她时,她便暗中用心,“搜寻些话出来说”,“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把些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说与贾母”,直说得“贾母益发得了趣味”,“将自己的菜拣了几样,命人送过去与刘姥姥吃”。她还在大观园里的酒席宴上故意装疯卖傻地“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这种装痴做傻、讨好卖乖的做法,其心理活动就是一个:想从贾家得到更大的实惠。刘姥姥的这种做法果然奏效了,当她数日后从荣国府离开时,带走的是一大车财物和上百两的银子,还有上上下下的极好的人际关系。用刘姥姥自己的话说:是“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过的,都经验了。难得老太太和姑奶奶并那些小姐们,连各房里的姑娘们,都这样怜贫惜老照看我。我这一回去后没别的报答,惟有请些高香天天给你们念佛,保佑你们长命百岁的,就算我的心了”。

三直接式的心理描写

直接式的心理描写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活动的描绘,让人物倾吐衷肠、透露心思的一种手段,它往往通过内心独白的方法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这种手法比起前两种语言对白式和行动表现式的心理描写来说,更直接更细致地表现着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在《红楼梦》第六回里,刘姥姥坐在王熙凤对面,周瑞家的使眼色催着她赶快和凤姐提要求时,“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直到顺利地从凤姐那里讨到了二十两银子。刘姥姥简直喜出望外:“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而在贾母的房里,刘姥姥同样表现得四处逢迎,察言观色:“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就在王熙凤病危时,刘姥姥一边急着要替凤姐出城求神许愿,一边心里还在想着“落得叫青儿住几天,又省了家里的嚼吃”。这些直接式的心理描写,展示给读者的是她圆滑、老于世故的性格特征,她知道自己张口求借的作法很羞愧,但又怕错过了机会,所以才“未语先飞红了脸”,“忍耻”开口;她要讨好贾母,就得“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当她想帮助凤姐时,心里却有着让孙女青儿留在贾家“省了家里的嚼吃”的小算盘。这些心理活动都十分符合刘姥姥的身份,因为她毕竟是一个生长于贫困农家的人,她的眼界只有这么大,她对生活的理解也就这么多,她全部的生活希望也都寄托于贾家的施舍上,所以她的这种心理活动,又是非常真实的。

于是,出现在曹雪芹笔下的这个刘姥姥,就成了一个老于世故、善于应对、狡猾又不失善良的人,而曹雪芹运用一系列的心理描法,将刘姥姥的心理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将这个小人物刻画成了流传至今的红学“大人物”。

参考文献:

[1]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3] 马瑞芳、左振坤主编:《红楼梦奥秘解读》,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楼梦》 王熙凤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形象再现

1.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多达四百人的人物中,塑造得最饱满、最鲜活、最生动、最具生活气息的,当属被贾母称为“凤辣子”的王熙凤。红学前辈王昆仑(2003)在评论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足见王熙凤对广大读者的魔力与魅力。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完全得益于其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过她的语言,我们就可以窥见她独特的性格,而阅读时就能感觉她正栩栩如生向我们走来。

因此能否同样在《红楼梦》英译本中,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那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到原作的神韵和艺术价值,是我们分析和评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译文是否“忠实”和“传神”的重要方面之一(崔妍,2004)。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1978), 堪称经典之作。本文拟援引数例,具体分析杨译本处理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原则和方法及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产生的效果,以供借鉴。

2.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及其形象的再现

2.1 理论基础

本文将以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理论作为基础,分析小说人物语言翻译的原则。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国内翻译界有着重要影响,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正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

“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指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二者的区别在于:语义翻译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译原文语义,只在原文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交际翻译注重读者反应,忠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为此,译者可对原文进行修正。在表达形式上,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交际翻译使译者可以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充分发挥译语优势,使译文流畅地道,简明易懂。”(Newmark,1982)

但与此同时,纽马克认为这二者是不能绝对区分开来的,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方法,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2.2 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翻译及其形象再现

著名红学专家吕启祥(2004)在《百家讲坛》之《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一讲中,曾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向我们解读了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即机心、辣手、刚口。本文也试着从这三方面结合《红楼梦》原著(1978),略引数处能反映王熙凤独特个性的语言,并对杨译本相关翻译作出简要评论。

2.2.1 机心。人们常说,凤姐“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心机极深细”,是指她心计之多,机变之速。我们首先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对此窥见一斑。贾府犹如一个小社会,各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而作为荣国府当家奶奶的王熙凤却能应对自如。她常常就像一位极其高明的心理学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猜测对方的心理,从而变风测向。例如《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大观园组织诗社,探春众姊妹来找凤姐,想请她作监社御史,请看凤姐如何应答:

例1.凤姐笑道:“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然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拘我,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第四十五回)

杨译: “Don’t try to fool me.” Hsi-feng laughed. “ I can guess what you’re after. It’s obviously not a supervisor you want but amint-master to supply you with cash. You must take it in turns to play host in this club of yours, and because your monthly allowance aren’t enough you’ve thought up this scheme to rope me in so that you can milk me. Isn’t that the idea?”

从凤姐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聪明和乖巧。她不识字,不会作诗,因此当探春说想请她作监社御史时,她立刻猜到了她们的真正来意是想向她要钱,只是不明说而已。难怪李纨说“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第四十五回)。杨译十分忠实于原文,对“别哄我”,“进钱的铜商”,“轮流作东道”几处的翻译都做到了语义对等,属于“语义翻译”。而将“拘我”译为rope me in,“好和我要钱”译为milk me,则显示了译者对译入语娴熟的掌握和高超的翻译技巧。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ropein是一个俚语,意为persuade(to take part in an activity), 而milk是一个比喻说法,意为extract (money, information, etc) dishonestly from a person, 用在此处再恰当不过了,能更好地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不能不说是译者的一个创造,而凤姐聪明机智的形象也就凸现出来了。

2.2.2 辣手。贾珍曾说她“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第十三回)。王熙凤的这种杀伐决断,即辣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她有治家的非凡才能,这一点在《红楼梦》“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她不怕得罪人,面对困难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敢作敢为。一上任,她便宣布:

例2.“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第十四回)

杨译: “Since I’ve been put in charge here I dare say I shall make myself unpopular. I’m not as easy-going as your own mistress who lets you do as you please; so don’t tell me how things used to be managed here, but just do as I say. The least disobedience will be dealt with publicly, no matter how much face the offender may have.”

这一段杨译采用“语义翻译”,几乎无可挑剔,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句式,而且将凤姐果敢和严厉的口吻展现无余,读之同样给人以巨大的威慑力。一个威重令行、果敢决断的王熙凤便在译文中复活了。

另一方面,王熙凤的辣手则更多地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为了一己之私,她往往不计后果,不惜逼死人命,甚至杀人灭口。《红楼梦》中一个重要情节即“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当净虚老尼求凤姐强逼退婚,起初她并不想理睬,但还是经不住老尼的一番激将,说道:

例3.“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第十五回)

杨译:“You know me. I’ve never believed all that talk about Hell and retribution. I do what I please and am always as good as my word. Let them bring me three thousand taels and I’ll see to this for them.”

这一段文字虽短,却很好地表现了王熙凤,为所欲为,毫无顾忌的性格特点。杨译采用语义翻译,句式结构和意义均与原文吻合,也出色地再现了这一形象。

2.2.3 刚口。借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说书女艺人的话:“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我们用“刚口”来形容王熙凤的出色的语言才能,也就是“言谈极爽利”的风采。在贾府中,凤姐深得贾母的喜爱,这与她口齿伶俐,说话风趣,善于讨贾母欢心是分不开的。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母在大观园游玩,谈到她小时候贪玩不小心跌了一跤,头上留下了一块窝,王熙凤听了,说了一段非常风趣的话:

例4.“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地碰出那个窝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第三十八回)

杨译:“Obviously our Old Ancestress was destined from birth to good luck and a long life: that’s why the gods dented her head-to hold her good luck! The God of Longevity originally had a dent in his head too, but it was so stuffed with good fortune it swelled up instead into a bump.”

一个小小的窝儿,王熙凤竟然也能说出如此兴趣盎然的一段话来,而且是张口就来,却又能完全对时对景,说得十分圆满,十分喜庆。她紧紧抓住贾母希望享福长寿的心理,引用老寿星的例子,投其所好,而又没有特意讨好奉承的痕迹。杨译属典型的语义翻译,非常忠实于原文,而用英文大写强调了“老祖宗”和“寿星老儿”,则能引起译入语读者的注意,体现了凤姐赞叹老太太福寿双全的语气,又属于“交际翻译”,读来同样趣味无穷,一个伶俐活泼,千方百计要讨老祖宗的欢心和宠爱的凤姐便跃然纸上了。

王熙凤不识字,不会吟诗作对,她的话没有书卷气,但却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鲜热辣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她的话中,随处可见大量的俗语、俚语、歇后语、拟人、谐音、对偶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口语中的精华,充分显示了她的智慧和亲和。仅举两例:

例5.“姨妈瞧瞧,那个里头不知顽了我多少去了。这一吊钱顽不了半个时辰,那里的钱就招手儿叫他了。只等把这一吊也叫进去了,牌也不用斗了,老祖宗的气也平了,又有正经事差我办去了。”(第四十七回)

杨译: “Look here, aunt,” she said. “Goodness knows how much of my money has been swallowed up by that. It’s less than an hour since we began, and already the money in that chest has beckoned to this string of cash. As soon as this string’s gone in too we shan’t have to play any more, and our Old Ancestress will have got over her temper. Then she’ll send me off to attend to my duties again.”

这一回中,王熙凤输了钱故意不给,薛姨妈笑她小气,她回说了这一番打趣的话。句中箱子里的钱向桌上的钱招手这一拟人形象,多么生动啊,读之让人忍俊不禁。杨译采用直译,重现了这一拟人手法,同样收到了让读者会心一笑的效果,较好地再现了凤姐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

例6.凤姐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第四十五回)

杨译: “I’m no hand at versifying,” Hi-feng answered. “All I can do is come and join in the eating.”

上例中,凤姐使用了谐音,很好地表现了她的风趣幽默。杨译对于谐音的处理,不尽如人意。凤姐将“诗”谐音为“湿”,并与“干”对比,带有一丝自嘲的口吻,起到了很好的打趣的效果。也许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发音方面的差别,此处谐音不可译。为了让译语读者一目了然,译者采用了“交际翻译”,直接译出了语用意义。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却也失去了原文俏皮、谐谑的风格,这也许就是翻译的遗憾吧。

3.结语

王熙凤是曹雪芹用浓墨重彩所刻画的人物。她的形象之所以如此丰满,如此富有生活气息,主要得益于她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语言是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的外在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便可了解人物个性。同样,通过翻译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便可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移植到译作中去(王治江,2004)。以上我们结合《红楼梦》原著,援引数例王熙凤的语言,从机心、辣手、刚口三方面分析了她复杂的性格特征。同时,结合杨译本中对应的王熙凤的对话的翻译,采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予以适当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译主要以“语义翻译”为主,无论从句式结构,还是句子意义,都力求忠实于原文,这与杨氏“翻译作品可以多一些异国情调”的主张有很大关系。但是,当原文过于含蓄或不可译时,杨译也采用了大写强调和直接译出语用意义等方法,以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而这又属于“交际翻译”。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根据译者的意图会有所侧重,两者并不彼此排斥,而是为重现原文信息和人物形象而采取的两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手段。正因为如此,王熙凤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才能在西方读者中复活,达到“骂凤姐,想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效果,而杨译本也才能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 崔妍.论《红楼梦》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及其在英译本中的体现[A].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4]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UK: Pucamon, 1982.

[5] 吕启祥主讲.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Z].CCTV10《百家讲坛》,2004年12月14日.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第5篇

《红楼梦》中的人物共有四百之多,光是生动而著名的就不下百余。其中一些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类似的人,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各人各面,千姿百态。作者异常分明地描绘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甚至在场合想仿,谈吐相近,神情相同的情况下,也能把各自的个性区分出来,使神态相似而不雷同,言语相近而不重复。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形式,不能不说是因为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常常采取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对比手法的结果。这个对比手法,正是恩格斯所准确提示的那种“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的方法。这是一条异常宝贵的创作经验,是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决窍”。脂砚斋在评《红楼梦》时,称这种手法为“特犯不犯”。金圣叹叫作“犯中求避”。犯,是有意把两个人物的某一点写成相同、重复;同时,又避,即在同中求异,在重复中求不重复。古今中外,天地万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无不相比较而存在。在艺术中采取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正是刻划人物性格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红楼梦》在刻划人物性格上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努力借鉴。

在《红楼梦》所创造的众多人物中,有些是同属于官僚贵族之家的当权人物;有些是生活在珠围翠绕、锦衣玉食之中的公子小姐;有的是一母所生所谓小家碧玉的年轻貌美的胞姊胞妹;有些是常年受人奴役欺凌的丫头奴仆。为使这些出身、经历、地位、教养大体相同的人物各有生动鲜明的性格,曹雪芹地塑造他们时,采用了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而使那些身份相同或地位相近容易混淆的人物表现出极大的个性差异,毫无雷同之感。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出身名门的千 金小姐,同是以亲戚关系寄居贾府的。她们的生活起居、学识教养是基本类似的。论“诗才”,不相上下;论容姿,都是“艳冠群芳”。并且在某些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共同语言。照常理讲,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应该是大体一致的。然而恰恰相反,在曹雪芹的笔下,却把这两个人物写成了异常分明的对立形象。作者通过她二人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作风的刻划,揭示了二人性格上的不同,内在本质的迥异。这种“不同”和“迥异”表现在爱情上,即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他们的爱是纯真的爱,而宝钗对于宝玉的爱慕则是因为贾宝玉是贾府的宠儿,是这个家族的当然继承人。这种爱是出于功利动机的。另外,黛玉的爱是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的,真率而不明言,含蓄又心心相印;而宝钗的爱恋却是抑制了感情的一面,为了未来的地位,她采取得是审慎的富有谋虑的处世方法。这种“不同”和“迥异”表现在处世为人上,即黛玉高洁,自尊,不愿违心地去迎合世俗。无论是对至高无上的权威贾母,还是对有权势的管家王熙凤,她从不考虑如何去讨她们的欢心。她“孤高自许”,天真敏锐,语言尖刻,结果遭来了流言蜚语,最后在宝钗嫁给宝玉的一片欢闹声中,悲悲惨惨地离开了人间。薛宝钗正好相反,她靠封建淑女所具备的德性和那背后的财富家世,争取了贾母王夫人的欢心。她“罕言寡语”,装愚守拙,对丫环奴婢也表示出贤惠宽容的态度,终于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这种“不同”和“迥异”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仕途经济的看法上,宝钗热衷于对宝玉进行“仕途经济”的说教,致使宝玉讥讽她,一个女儿“也学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真是一针见血地道破了薛宝钗的思想实质。而林黛玉正好相反,用宝玉的话说就是:“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这便是钗黛的本质区别。由于作者在一系列相同事件上让钗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使得她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是那样鲜明突出。不难想像,如果作者孤立地去塑造其中的一个,是决不会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的。

《红楼梦》的人物描写,的确是富有独创性的。它不同于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地位身份相同或相近的人物,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才子佳人作品。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血肉,自己的面貌,自己的灵魂。比如迎春和探春,她们的出身门第,生活教养,比起宝钗和黛玉来,就更为相近,甚至可以说是基本相同的。然而她俩性格上的差异之大并不亚于宝黛。邢夫人曾当面说迎春:“你是大爷跟前的人养的,这里探丫头是二老爷跟前的人养的,出身一样,你娘比赵姨娘强十分,你也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反不及他一点”。邢夫人对迎春的评语,正道出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物性格的形成也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出身经历、生活教养等客观方面的诸因素。曹雪芹就是从生活出发,用对照之法,写出了环境相同的人物之间不同的性格。在作者笔下,贾府二小姐迎春,是一个平庸懦弱、优柔寡断混名儿叫“二木头”的人物,主子摆布嘲弄她,丫头奴仆也不怎么看重她。探春却截然相反,她精明强干,遇事果断,用兴儿的话说,这是一朵“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的“玫瑰花”。在抄检大观园这一回书中,作者有意识地将迎春和探春置于同一事件之中进行对照。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来到探春时,探春早已“命众丫头秉烛开门而待”。当凤姐要搜其丫头时,探春正色地说:“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可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都在我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有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探春对抄家表示出极大愤恨,为她所出身的家族“自杀自灭”而痛心。因此,对凤姐一行人冷嘲热讽,辛辣挖苦,使得处处占上风的凤姐,不得不退避三舍。对不以贵族小姐看待她的王善保家的更是报之以响亮的耳光。我们再看看对迎春的描写:当凤姐等人来到迎春房内时,“迎春已经睡着了,丫头们也才要睡,众人扣门,半日才开”。这寥寥数语,正好与探春的“秉烛开门而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迎春对抄检不闻不问,任其搜查自己的丫头。当司棋因“赃物”被查出,周瑞家的奉命来带人时,迎春虽“含泪似有不舍之意”,却怯弱地连一句求情的话也不说。书中写道:“那司棋也求了迎春,实指望能救,只是迎春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做主的,司棋见了这般,知不能免,因跪着哭道:“姑娘……怎么连一句也没有”?司棋含泪给迎春磕头,迎春只是含泪“呆呆的坐着”。这又同探春唯独不让搜其丫头形成鲜明对比。她对抄检大观园的凶犯打手们的那种无动于衷,木然处之的态度,也与探春当时那种冷嘲热讽,辛辣挖苦,甚至用响亮的耳光来惩罚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正是在这一系列的鲜明对比中,显示了迎探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迎探的性格分析,再次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犯中求避”艺术手法所独具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