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范文第1篇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寄情于诗歌,留下了无数不朽篇章。而唐代的诗歌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雄居历代之巅。在盛唐时期熠熠生辉的诗人名册中,最为世人称颂者即是李白、杜甫二人,后世并称为“李杜”。他们二人的诗歌创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其艺术水准堪称空前绝后。读李杜之诗,常使人感叹世间的佳句华章竟似已为二人写尽,后学之辈徒有遥瞻项背,望洋兴叹。而二人诗中之高远意境,绝妙风姿,又使人为之倾倒,休戚与共。其中诗风俊逸洒脱、豪迈奔放的李白,被后人尊为“诗仙”;而风格沉郁顿挫、厚重苍劲的杜甫,被后人誉为“诗圣”。二人之诗虽风格迥异,但文学成就各执牛耳,共领,难分轩轾。但笔者想从二人诗歌的不同之处,浅谈自己对个人修养的一点认识。

2010年5月4日,同志到北京大学与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有学生蘸墨写下“仰望星空”欢迎总理,而温总理则挥毫以“脚踏实地”回赠学子。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寓意心存信念和求真务实,是我们应当持之以恒的修身准则。巧合的是,星空和大地两个意象,恰好与李白、杜甫二人的诗歌特点所对应。正如前文所言,李白诗歌的特点是潇洒豪放、率性不羁、隐隐有仙气,其脍炙人口的那些名篇也概莫能外。认真研读这些诗歌,你会发现这些诗句之所以能够轻易地与我们产生共鸣,是因为它满怀激情地呐喊出了个人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如《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类似诗句还有许多,不一而足。正如刀尔登先生在戏说李白诗歌时所言,李白诗歌的一大功效,就是“使无数普通人,用不着在形容自己的志向时张口结舌。”的确如此,李白在书写个人志向时的豪迈与自信,无疑使人们感受到了莫大的激励和鼓舞。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让李白诗歌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对于每个心怀理想的人来说,在力争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路上,理想这个概念既虚幻又真实,既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它一如夜空中指引方向的星辰,遥远、明亮而又永恒。仰望星空,既可以看做是李白诗歌给我们的美学感受,也是我们坚持个人信念的必要行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仰望星空,才能不迷失方向,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这是个人修养中关注自身内心追求的重要部分。

而杜甫诗歌无论是在艺术风格还是表现内容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生逢战乱之年的杜甫,目睹了生灵涂炭的境况,自己一生又飘零四海,因此诗歌中多存悲天悯人之思,意境苍远悲凉。如《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赠卫八处士》中的“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与李白更多地喜欢抒发个人情怀、描写个人志趣不同,杜甫的着墨点更多的是民间的疾苦、世事的兴衰、命运的跌宕、漂泊的感伤。如果说李白的诗歌给人以星空般华美璀璨、缥缈高洁的审美感受,那么杜甫的诗给我们的感受更多的是山川大地般的崎岖艰险、广袤苍凉。这里要说的脚踏实地,主要是指杜甫诗歌创作的根基是深植于现实和民众之中的,它不是个人的无病,而是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的杰出表达。杜甫的诗歌提醒我们世界上还有无尽的苦难,在这寒来暑往的人世间,在颠沛流离的命运里,我们应当珍惜和尊重什么。有学者认为,杜甫诗歌的核心正是儒家思想中的“仁”字,我深表赞同。翻阅杜诗,常常为他所书写的那个时代蹙眉扼腕,喟然长叹。而杜甫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伟大爱心,正是“仁”字的真实写照。杜甫示范我们,人不能只关注个人内心,还要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关注时代,从而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人不可能活在真空中,每一个人存在的时代都不可复制,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现实,正确定位自己在时代和社会中的位置,如此才不会使个人的理想信念变成空中楼阁。这也是脚踏实地的另一重意义。

李白,呵气成诗的饮者,不食烟火的天降谪仙;杜甫,诗史合一的行吟者,身经万难的世间真人。如果我们领悟了他们,就会更好地理解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会明白要完成自己,正视内心和胸怀天下是如何地缺一不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正是我对内外兼修的一种理解,如何做,也许你也有了答案。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物学;课堂教学;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113-02

如果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教师越过青涩之后,正逢轰轰烈烈的课改,助推了教师对传统教学的质疑、批驳甚至颠覆,陷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反思,这是好事,因为新生代的教育需要思考和改革。但似有一些教师盲目跟风,打着课改的旗号冲动冒进、不切实际、形式化走过场,对以往的教学手段一概否认……不禁让人缓下脚步来回头看:传统教学真的一无是处?真的都很低效?重起炉灶的课堂模式是不是一定有优势,都达到了理想中的课改目标?沉下心来发现课改中的浮躁浮夸之风,因此重又倡导:探寻教学本源,寻求回归教学本质基础上的提升。寻根课堂教学,不是回到教学老路,不是过去低效教学模式的复辟,应是在传承精华后的提升。教师也正渐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佳境。

1 过度煽情,喧宾夺主

某教师在上“眼与视觉”一课时,意图在课的结尾达到情感升华,便放映了“捐赠角膜”的一大段视频,时间长达8分钟,陈述了一个花季少女捐赠角膜的事迹,而大部分的画面侧重于渲染少女患病前的阳光状态和身患绝症后与病魔顽强斗争的精神。教师在放完视频后问学生: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答:女孩很坚强……教师结束语鼓励学生学习她坚韧不屈于命运的精神。

虽然视频感人泪下,教师问题和结束语的目的都达到了情感的进一步渲染和升华,但回过头来用理智审视:渲染什么?与主题有关吗?需要8分钟?可以发现:这段结尾对主题达成的贡献微乎其微,加之教师没有恰当引导,学生被感动之后讨论的是这个女孩如何坚强云云。笔者认为这个视频用于励志更恰当,在这节课上似有为煽情而煽情之意,显得生硬,还有喧宾夺主之感。如果想用,就要截取其中相应切合主题的片段,才能达到既深化主题,又得到情感体验的目的。因为这毕竟不是一节思想品德课或班会课,课堂需要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人文关爱、品行升华,但要的是学科特色下的真情实感,没有以学科素材为基础,没有围绕主题的课堂教学,与教学内容对接不起来甚至毫无关系,只能是牵强附会,教育效果自然苍白。

2 不当激趣,本末倒置

某教师上“动物的行为”一课时,2课时的内容1节课(总时40分钟)全部上完,还特别青睐于“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的列举,对保护色、拟态、假死等进行大篇幅的介绍。讲到社群行为用较多语言描述“蚂蚁喂养蚜虫”的过程,还重点介绍雄蜂、蜂后、工蜂分别是卵细胞、受精卵发育来的,这两块用时共计20分钟。而动物行为的重要意义、先天、后天等重要概念、重要知识点却用时很少,教师只是让学生在书上划出相关句子,读一下了事。“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这个重要探究活动在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句“同学们回家有兴趣的去看看”后就结束了……

尽管“蚂蚁喂养蚜虫”的故事有意思,尽管介绍蜂巢内各成员的“来历”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增加了生物学课堂的趣味,在调动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面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这些都经不起推敲和思考:这些“趣味”为主题服务吗?需要占用半节课吗?而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讲透与否?重要概念生成了吗?探究活动如何处理的?这节课的意义何在?如果课堂一味迎合学生兴趣,为激趣而激趣,“趣点”文不对题,牛头不对马嘴,又占用大量时间,这样的课其实是低效又无趣。学生听了一些无关的“趣事”解一时之闷而已,长此以往,不用说对其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毫无帮助,学生也将感觉教师东扯西拉、漫无目的,因“听与不听关系不大”而渐渐瞧不上生物课,积极性自然消退大半。

3 盲目探究,组织无序

一位青年教师上“昆虫”一节时,一开始放映了一些小动物的图片,并分发小动物标本给学生辨认――探究昆虫的特征,学生一脸茫然,对标本或好奇或恐惧,因同组的学生有6人,所以学生或抢在自己手里,或拿着标本吓人,或抱头闭眼惊叫,课堂几乎失控。

“昆虫”一节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观察式探究为主线贯穿课堂是符合认知规律的设计,但这节课上,因教师没有给出具体的探究方向、要求、方法的指导,学生出现盲目、无序,整个过程中不知道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探究结束应该总结什么,导致效果不佳;又因教师一次次停下来整顿纪律,阻碍课堂教学进程。因此,要避免之前没有教学组织的准备,避免直接布置探究的课题,直接分发实验材料,要把探究的内容细化成若干个具体的小主题,设置问题,任务驱动,或者用渐进式学案实现引导,对学生在探究中的要求进行明确和过程性指导,控制课堂秩序,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既获得一定的知识,提高动手和思维能力,又形成团结协作和规则规范的意识。

4 超量预习,缺乏生成

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课时,发现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图片、文字材料,因为是公开课,很多听课教师感叹:这里的学生能力真强!这里的学生真听话,我们的学生忙着做语文、数学都来不及,才不会理睬生物课布置的作业呢!另一位教师则语破天惊:估计是家长替学生找的。一节课中,学生忙于展示和演示自己的材料,在座的学生都十分关注小组的得分情况,教师要求的“对展示材料补充和纠错”则无人问津。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范文第3篇

诗与远方,是年少的我们向往的事物,是我们的美好幻境,也是我们理想化的那方世外桃源。我想,在座的很多同学,最头疼的就是被问到:你的远方在哪里?在长期高度紧张的学习氛围下,很多人忘记了它,忘记了我们奋斗的最初梦想。

现在让我们回顾那个通俗点的问题:理想是什么?我觉得,理想就是你赤手空拳来到人间,不顾一切想找到的那片星空。但有很多人在成长的路上却放弃了他们的追寻。因为组成我们的青春的,不仅有那片星空,更有一方名为现实的土地。理想在现实的土壤里,总是很难生根发芽,生活的种种残酷总会毁灭自己的希望,让我们的梦想无法顺利成长。所以,那些没有足够毅力与恒心的人,便选择了在梦中虚度自己的岁月,选择了整日仰望星空,自我放逐于梦境中,屈服于现实,就这样平庸下去,再也无力更无心去奋斗。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小伙伴,我们就叫他小Q吧,小Q是一位对漫画很痴迷,并且在绘画方面极有天赋的人,但小时候过于贪玩,没有把握好早早学画的时机,到了高中,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以前对时光的浪费,意识到自己应该行动起来,追求一直以来画漫画的梦想。于是他在高二的时候做了一个让我们大家都无比吃惊的举动:那就是退学。退学做什么?没错,就是画漫画。之后的三个月,小Q天天宅在家里,进行他的创作,不停画漫画、联系出版社。或许你认为我之后要说的是小Q这放手一搏使他一夜成名,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师。但这个故事的结局却是半年后小Q又回到了学校继续完成他的学业。之后小Q说,当时他冲动地认为,只要有过人的天赋和闪亮的梦想就够了,但现实却是基础功底薄弱的他画出的漫画没有被任何一家出版社看好。

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的理想太过于遥远,而是我们对现实关注的太少,以至于一叶障目,失去了理想原本拥有的光泽,一旦理想在我们心中成为不可能,它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我们只看着星空前进,结果只能是离我们的那片星空越来越远。其实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并不矛盾,二者应相辅相成,只有善于低头,时刻改变前进路线,才能更好地走向我们的诗与远方,同时,在理想将要被现实完全吞噬之前,我们可以说不,因为我们还有时间,我们还可以失败,只要我们愿意重拾理想,愿意为之挥洒我们的青春与热血,竭尽全力去改变这种可预知的未来,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世上最让人沮丧的事情,莫过于年轻人变成犬儒。因为他们还未追求就已放弃,还未长成就已衰老。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范文第4篇

日前,《中国教育报》又做了一则新闻的深度聚焦,聚焦的内容就是近日在许多教师的朋友圈,热传着一条“最坑教师的教育名言排行榜”,其中一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首当其冲排在了第一,引起了很多教师的共鸣。引起共鸣的原因,我的理解是许多老师不认同这句话,甚至很反感,认为它是严重错误的,它是一块压在教师心上的巨大石头,让教师长期喘不过气来。

那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长期以来,争论最基本的无非是两种观点:一种,一部分学者、专家认为这句话确实片面,是对大部分老师自尊心的伤害,应该批判;另一种,也有学者、专家认为,这句话只是强调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此来勉励、激励教师,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有部分人曲解了它的真实含义。

确实,任何一句“名言”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背景与含义。这句名言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作为教育理念,这句话强调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心,不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将“每个学生教好”,如果“教不好”那是自己的专业水平还不够,需要继续探索与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句话并没什么不妥,没有必要认为是对大部分教师自尊心的伤害,教师更没有必要把它列为最坑教师的教育名言之一。

这里,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换句话来思考。比如,让你判断“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是否正确。我的观点是:这句话肯定正确,又肯定不正确;或者说永远正确,又永远不正确。

这样说似乎很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或者说这仅是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而已。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运动的、发展性,运动、发展是绝对的,而事物的静止、停滞则是相对的。判断一句话对不对,其实很多时候并不简单,并不可以直接说对还是不对,关键要看从哪个角度思考,从哪个出发点评判。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各种疾病,一定有它相生相克的东西,一旦我的医学研究将来研究出了与它相生相克的东西,医生又掌握了相关的技术,那这种病也就到了可以被医生“手到病除”的时候了。其实,许多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后来不也都在被慢慢攻克吗?!――人类的医学始终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中前进。从这样全局、整体、发展的角度去理解,“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还会有错吗?它当然没错,永远没错!

但反过来,为什么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人因病治不好而离开人世,源源不断?这里除了一些病人的病按照当今世界的医学水平确实还无法医治外,当然,也因为各地的医疗条件不一样,医生的专业水平不一样等。不过这很正常,我们永远不可能要求所有地方的医疗条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是世界上最高超的。同样的一个病人,或许换一个地方,换一家医院,换一个医生,他的病情可能就会得到控制,就有救了。但正常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只去怪医院,怪医生,只要医院、医生都已竭尽了全力。因为无论何时何地,治不好的病人永远存在。所以,从现实、局部、个体的角度去理解,“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这句话,又肯定不正确,永远不正确。事实上,我们医学的发展的确永远跟不上疾病的发展,人类的医学始终只是在被动地应付,研究、探索,人类在重大疾病面前始终慢半拍,始终在追赶的路上!

因此,作为医生,完全没有必要纠结于“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只要始终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坚守良知与职业道德,竭尽全力去救死扶伤,就已经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

同样道理,作为教师,虽然与医生属于不同的职业,工作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服务对象都是人,且从根本上说都是解决人的“问题”,因此,一定程度上都要对人进行“对症下药”的“诊治”,以此来提高人的不同素质。必须承认,作为医生,除了客观上所拥有的医疗设备、医疗条件不一样外,医生本身的技术水平与责任心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别很大。同样作为教师,随着我国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与深化,现在教育的硬件设施、学校条件的差别已不是很大,但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精神还是有较大甚至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永远不可能消除,因为所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专业精神永远不可能在同一个层次上,它始终是有差距的,就像医生一样。

所以,教师唯有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教育理念与信念,才有可能彻底地静下心来,抱着“不放弃,不抛弃”的专业精神与专业追求去想方设法“教好每个学生”,才能实现教育的不断跨越与提升,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境界。否则,动不动就感觉这个学生教不好,那个学生教不好,那教不好的学生何其多也?!对于教师,这个学生、那个学生可能都只不过是自己教育生涯中一个匆匆的“过客”,但这个学生、那个学生,对于他或者他的家庭却是全部的希望所在。作为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竭尽全力“教好每个学生”。

当然,“教好每个学生”确实很难,因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不光是教师的责任,它涉及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因如此,教师的职业才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才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命运的建筑师”。事实上,无论何时何地,没有哪个老师敢拍着胸脯说,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已经是最高境界的了,我教不好的学生,别的老师也一定教不好。永远不可能这样。即便所有的老师都感觉无法教好,也并不代表他就一定没有被“教好”的潜能,就像病人一样。况且,对于“教好学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按现有的体制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肯定有人“上去”,有人“下来”。如果“下来”的都是属于没有被“教好”的,那从整体而言,这样的学生肯定大量存在,永远存在。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教师都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教不好”的学生,即便是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也一样。但你不必为此过多地烦恼、苦恼,更没有必要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一切教育都不是万能的。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对教育、对学生做到了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即便有个别学生,甚至多个学生,没有被“教好”,那我们也一定问心无愧。这时,对于别人那些不负责任、信口雌黄的指责,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回应,一笑了之即可。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担任校长10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与感受,就是许多教师在总结学生表现不佳、成绩不好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主要原因归结于各种各样客观的理由,而很少去找自身的原因,说到底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够。这是教师长期以来的一种通病,也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首当其冲被列为“最坑教师的教育名言”的根本原因。

总之,笔者的观点: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作无谓的争论。我们应该坚持用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看问题,既要相信这句话永远是对的,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在你的努力下被“教好”,从而树立起崇高而远大的教育理想,为教育理想而奋斗终生。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时候对教育、对学生,我们都要“仰望星空”,满怀激情,满怀信心。同时,我们还要放平心态,相信这句话永远会有不对的时候,教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教育必须面对现实,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虽然花了很多努力,但还是效果不佳,感觉“教不好”。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看到理想的希望,收获理想的果实。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范文第5篇

高考作文的命题如何紧扣时代脉搏?高考作文的命题遵循着怎样的规律?高考作文的命题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和趋势?探讨和解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备考高考作文,也有助于我们在考场上更为准确和透彻地审题立意。本期栏目中,我们邀请了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的三位名师,他们将围绕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三位名师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各自的不同看法。读者朋友们可以比较阅读,细心体会,从而实现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宏观把握。

NO.1

兰瑞平(特级教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道命题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北京高考作文题从2002年独立命题以来的足迹:“规则”(2002)、“转折”(2003)、“包容”(2004)、“说安”(2005)、“北京的符号”(2006)、 “细雨闲花”(2007)、“广口瓶装石、沙、水”(2008)、“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09)、“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这些题目中,佳题不少,如 “包容”“北京的符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无不各有亮点,引领广大师生贴近时代,思考生活;而不仅仅单纯追求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之类。

笔者认为,2010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自北京市高考独立命题以来,所拟命的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强烈的共鸣感召力,且富有高考选拔性含金量的一道高考作文题,它甚至具有里程碑和跨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个题目,足以引发任何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但凡把“仰望星空”这个词语存神凝思的人,都会把人生信念、理想追求、未来幸福等思维中深层次的价值理念立即唤醒,并将其在“仰望”这一积极向上的张力无穷的动作中展开翅膀,飞向辽阔的星空,飞翔于广袤的苍穹,与灿烂星空中的天籁和万物融为一体,尽情享受宇宙的过去与未来的美妙,从而使人达到一种极佳的精神状态――这就是它富含的视觉冲击力的作用。而“脚踏实地”这一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词语,在它之前的那个“与”字的提挈之下,却令人们在神清气爽思绪万千与壮志飞腾之中,时时关注“大地”,时时留心“实地”,时时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远大抱负、崇高追求与现实生活,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否则也就成为了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抑或是纸上谈兵、水中捞月的空谈,达不到目地不说,还会作茧自缚,痛苦不堪。也正是“脚踏实地”一词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而且必须面对现实,掂量准自己的分量,选择好自己的位置,把握准前进的方向,确定准行动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一点一点地收获,一天一天地成长。这也就是它强烈共鸣的感召力作用之所在。

考生作为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进行特定思考――“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一富有选拔功能的命题,即能检验出每个考生关乎人生理想的温度和高度,又能验证到每个考生将如何立足现实,践行理想抱负、人生追求的思维轨迹的厚度和力度,且孰优孰劣,当溢于言表之中,一经阅读判卷,必能定夺。而这样鲜明突出的检验性,正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具有高考选拔含金量之所在。

以关系型复合式崭新命题形式出现的2010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以既要重视理想追求“仰望”品质,又要具有务实求真、脚踏实地的人格精神,及其突出的选拔品质,打造了北京市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块里程碑,开创了北京市高考作文题命题内容和形式的新局面。

NO.2

白亚芳:沉稳大气中依旧限制过多的命题

孤陋寡闻的我,初闻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感觉并不难写。第一反应是,人应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必须脚踏实地地努力追寻。上课后,我把这个题目立刻告诉给学生,马上有学生脱口而出说,这是温总理说过的话。回到办公室我赶快在网上搜,才知道温总理的确写过一首诗歌《仰望星空》,而温总理到北大视察,有学生写了书法作品“仰望星空”欢迎他,温总理马上回赠他“脚踏实地”书法作品。

但无论今年的作文题目有何渊源,我想最终我们还得回归文题本身。笔者以为今年这个题目比较沉稳大气。

人生本来就应该有追求有奋斗的目标,青少年时期就应该确定下自己坚定的人生理想。那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为了追寻自己伟大的理想而奋斗的经历,曾经给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屡屡震撼了炎黄子孙的内心,励志的故事也是学校以及家长们教育学生们最永恒的题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普遍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人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求自己的方向,的确经常需要抬头仰望星空,寻找精神上的动力,给自己以激励。作为高考题,确实需要给青少年一个正确的导向,而这个题目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

在有些同学中确实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却不知该如何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在平时的学习中,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很容易被一件小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与奋斗的轨迹,而不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的高楼应该用脚踏实地来给自己挖出最坚实最稳固的地基。这个题目确实可以点醒莘莘学子,人生之路上脚踏实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初审题,星空的含义一般会让学生想到人生的理想,但如果细细分析,《星空》的意韵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从温总理的诗歌《仰望星空》就能够看出,温总理将仰望星空理解为追求真理、正义、博大的胸怀、永恒的炽热,大国总理的大情怀尽情流露笔端。

但根据在自己班里对学生的调查,笔者认为这道作文题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题目易使学生感到思维受限。

笔者所教的一个班级,41位同学全都将仰望星空理解为确立伟大的目标、远大的理想,学生的思维严重受限。学生们也认为这篇文章留给自己的思维空间太过狭小。

二、作文难以分出不同的立意层次。

与往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相比,今年的题目还有一个弱点,就是难以考出考生的不同立意层次来。高考作文题目是否应该考出不同层次的立意来,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比如2005年北京的作文题“说安”,学生作文立意的分层十分清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安定”“说安全”,一道题目,学生的思想境界,思维的深度、广度清晰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很能放得开的。笔者认为,这样的题目才是真正的好的作文题目。三、题材略显陈旧,学生自认不会得到高分。

笔者所教班级的一些同学认为,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材太陈旧,从小到大老师总让谈理想,高考依旧在谈理想,因此自己的写作热情不高涨。

另外,班里的一些同学认为某些学校写过同题作文,这些写过同题作文的考生在考场上就会有更充足的时间、更丰富新颖的材料、更高远的立意来应对这道作文题目,这对别的同学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班里的一些同学还认为,高考作文应该和社会热点保持一定的距离,笔者也认为此话不无道理。

相关期刊更多

诗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作家协会

小学生时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教育出版社

草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