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话测试题

普通话测试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通话测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高等学校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和载体。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普通话推广的重点受众,河北省各大高校的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设立,促进了大学生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整体提升明显。

虽然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众多的优点,但各高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机辅测试”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有待进一步完善。

1.高校在“机辅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各高校相继全面推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使普通话水平测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机辅测试”使测试站和测试员工作量大大减轻,得以从繁琐庞大的工作量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更集中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流程当中,更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使得测试效率显著提高。考生也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获得不公正的待遇。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推广,虽然有效的提高了测试效率,也避免了测试员的人为影响因素。但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与传统的测试员人工测试方式不同,也有它的弊端,在针对大学生的测试过程中,尤其是在说话项的测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1“机辅测试”的测试环境和测试设施存在的问题

与其它测试机构相比,高校测试机构的测试任务更加繁重,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生众多,在测试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更好的测试环境和测试设施,以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这就对高校实行普通话“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辅测试”需要具备先进的“机辅测试”软件系统;固定和足够数量的测试场地;测试所需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及相关辅助设备;专业的普通话测试人员和专门的机测操作管理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严格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规范等。

但是现在很多的高校由于教学资源比较紧张,并未建立专门的测试室,同时与测试室配套的备测室,侯测室无法得到保证;规章制度也不够完善,并未制定有关于普通话机辅测试的规章制度;测试站人员不足,测试站人员全部为兼职人员,本身做为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已经相当繁重,机辅测试后,前期准备的工作量加大,测试时测试室,备测室,侯测室都需要人员进行管理,人手不足,工作量巨大。

1.2机测环境下说话项测试出现的问题

说话项要求3分钟,很多学生实际准备的有效材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挥完,有些学生过于紧张或者没有提前做准备,甚至30 秒不到,就无话可说了。但是在机测环境下,因为无人提醒,很多学生就造成了缺时的情况,还有一些考生为了填充时间,他们就任意发挥,出现对照机器读秒、拖长语音,甚至读准考证号等等在人工测试环境下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有些考生使用现代通讯手段,将测试题和答案进行流传,或者通过网络直接搜索说话内容,致使说话项同题内容基本一致的情况,机器无法制止,致使测试员测评时给出重复的后者零分处理;说话项是根据话题即兴讲说的测试内容,然而在没有监管的机测环境下,应试人为了达到“流畅”的效果,将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背诵甚至通篇朗读.在传统人工环境下,测试员将会制止,而机器无法控制。

1.3机辅测试环境下考生心理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普通话测试方式,考生可能会因为对测试程序、操作技巧不熟悉而产生恐惧、焦躁的情绪;有些考生因没有恰当使用耳机, 说话声音太小导致话筒无法录音, 影响测试成绩;有些考生由于不习惯前两题显示的蓝黑相间字体,导致测试时出现漏读现象;有些考生错误按动下一步按钮,使考试自动跳到下一题,大大影响了考试成绩;有些考生在说话题时,反应过慢, 出现语塞、结巴、停顿等现象,导致录音中出现大段空白;有些考生存在侥幸心理,在测试说话项部分对着偷带的说话材料进行朗读, 违反考试纪律,被取消了成绩。

2.针对高校机辅测试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2.1规范考前培训。考前培训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必须通过培训,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机辅测试”中常见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强对考生测前集中培训是消除其心理不适应性,提高“机辅测试”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培训过程中,要详细介绍测试模式,包括基本模式,实践情况介绍,同人工测试相比的特殊性;同时还要讲解测试题型、操作程序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介绍整体操作程序,介绍每个程序的操作要点;通过解答疑难问题,包括应对或化解 “机辅测试”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技巧等,以使考生在心理上减少“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另外,各高校还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设计网上虚拟测试软件或开僻专门的机房,供考生上机熟悉和练习。

2.2 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加强普通话测试考务管理尤其重要。针对“机辅测试”这种新的、自由度较大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模式,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使考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如做到考试前期管理规范化,包括建立考试管理制度,规范考试报名管理,规范考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考生测试流程,规范测试环境等,做到职责分明,环环相扣,使考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结语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思维训练 技巧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39-01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测试。江苏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项要求测试人必须按照选定的题目连续说话,3分钟内说的所有音节均为评分依据。“命题说话”项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也是方言区应试人最惧怕的一道题。这道题,不允许事先写成文稿照着朗读,语言要表现得流畅、事件要叙述得完整,而且不能出现方言色彩。命题说话占总分100分钟的40分,因此想要在测试中得到一个好成绩,必须在这一题型上拿高分;而要在此题拿高分,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须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87分以上)。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分别于2013年5月、2014年1月发文《关于做好2013年幼儿教师普通话达标培训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做好2014年幼儿教师普通话达标培训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全市各幼儿园(公办、集体办、民办)中普通话水平未达二级甲等的幼儿教师。其中年龄未满50周岁的,必须参加达标培训、测试;鼓励年龄超过50周岁的幼儿教师参加达标培训。”

相关法规和职业素养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普通话水平,而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与此却有着一定差距。因为历史原因,许多乡镇的幼儿园教师未受过专业系统的普通话训练,基础较差,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少数教师用方言教学的情况,大大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和许多考生一样,“命题说话”项一直是幼儿教师进行普通话测试的难关,结合多年来在培训和测试中总结的经验,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效果会更好:

1 思维训练,做到“有话可说”

命题说话,就是考生围绕一个话题连续说满三分钟。许多幼儿教师觉得困难的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话语来填满这漫长的三分钟。辅导教师要指导考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他们具有快速思维能力来组织语言,说话时,思维开阔一点,顺畅一些,说话的方向就多一些。

1.1题目归类,化繁为简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提供的说话题目有30个,分析这些题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叙事类:愿望、旅行、童年记忆、假日生活、成长之路、我和体育、成长之路、学普通话的体会、谈谈服饰、风俗、美食;第二,记人类:尊敬的人、朋友、喜欢的明星、所在的集体;第三,议论类: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谈社会公德、个人修养。这样归纳一下,就可以分为两大类:叙述类和议论类。同类题目的表达方式差不多,就减轻了训练和测试压力。

1.2材料细化,化难为易

许多经过分类之后的话题可以使用一个材料,即一个材料可以用在不同的话题中。在材料的准备上,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有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说。作为幼儿教师,准备一些平时工作中和同事、与学生相处的趣事是非常容易的。这些材料就可以用在我的理想、我所在的集体、我的成长之路之类的写人记事类题目中。我们还可引导考生准备一次难忘的旅行故事,可以用在我的假日生活,也可以用在难忘的旅行、我向往的地方、我的成长之路等。像这样的材料,准备的时候尽量把细节强化、把故事讲述完整,这样既可以适当拓展、也可以自然过渡。

1.3材料组合、完整话题

归纳了材料的性质,细化了材料的细节,在测试时,还应指导考生注意说话的顺序和技巧。说话可以看作是口头作文,但我们并不建议考生用太花哨的结构去组织。三分钟说话,只需要考生说满三分钟,至于能否开头结尾对应,是否呼应中心,强调重点,这些都不是考察的重点。说话时,应注意说话的顺序,做到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2 技巧训练,做到“有话会说”

2.1提高语音的标准程度

在考前培训中,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提高考生的语音标准程度。首先,纠正声韵调。声韵母训练要指导考生找到正确的方音位置和发音方法。尤其针对吴方言去的前后鼻音问题,指导考生找出发音部位的不同,进行纠正。另外,声调的调值要读到位,尤其是上声的调值,避免读成半上。

2.2规范用词造句

在说话中,除了语音规范,词语规范也是考核之一。在准备说话中,应该指导考生避免出现方言词汇和病句。对于一些网络流行词语、新词语也应该慎用。语句要通顺。句子成分完整,注意词语搭配得当。

我们还应提倡多用口语。虽然书面语很典雅,也很有表现力,但是在考试中使用过多书面语不仅会让整个说话有了背诵或朗诵的味道,更容易出现错误,反而不能取得好成绩。

2.3培养对象感

许多考生在测试时,往往因为紧张而影响正常发挥。在考前训练中,我们也应多指导学员放松心态,调整心情,从容应对。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对象感。在说话时,很多考生会觉得手足无措,如果把考试时面对的电脑想象成是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自己的学生,说话就像是自己平常的对话或者是上课,那么考生的心理压力会小很多。

在针对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测试培训中,经过以上几方面的训练,让考生摆脱固有思维的桎梏,掌握一些考试说话的技巧,养成良好的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在测试中获得较高的成绩,使“瓶颈”变成“通途”。

参考文献:

[1]李元,陈宣.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的训练策略[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 普通话 水平测试 应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12-01

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优势分析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通话测试程序的规范,使得测试标准得到了统一,同时也体现了测试的客观性和公正合理性。此外,计算机辅助测试的精度较高,在总分和等级方面计算机测试和人测的结果保持一致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传统的测试方式相比较,计算机测试以无纸测试的形式简化了测试组织程序,避免了组织测试员、考场布置以及考试环境控制等多个程序,使得整个测试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通过计算机的功能集中完成了测前报名组织、测中监督控制以及测后数据核算等多项功能,促进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用问题分析

1.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在众多高等院校中,教育系统基本上实现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中搭建了各种考试平台,并且系统内部还包括学生的具体完备的信息,但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的报名管理对于学生信息的采集不够全面,测试系统中部分重要项目不能有效添加,并且准考证以及相关等级证书的管理较为混乱,不能够以班级为单位实现系统管理,各种信息操作繁琐并且更容易出错。对于考生照片管理,照片的导出步骤相对繁琐,导出照片的要求比较多,广大管理者不能够接受这些要求,并且系统对照片的规格要求基本上都不是常规要求,难以满足学校信息管理的规范化要求。

2.系统的评分性能较差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该系统对高分段普通话测试以及低分段的测试评分与人工测试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例如对高分段一级甲等成绩的认定,系统极少做出评价。此外,受到语音评判技能差等问题的影响,系统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例如普通话测试中的第四大题自由发挥题,系统对于这一阶段考生的普通话水平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考试中有时需要将录音文件截取交予人工打分,这样以来,降低了整个评判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延长了评分的时间。

3.系统软件对硬件的适应性较低

该系统软件对硬件的依赖性较强,推广不方便。在计算机辅助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由于很多测试站经费比较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标准的机器测试机房,一些设备配备的新设备无法满足设备管理要求,从而影响到系统主管部门建站的积极性。此外,由于计算机类的电子设备更新换代时间较快,很多决策部门都希望使用现有的设备来组件机房。我国目前开发使用的计算机测试软件语音采样设备的兼容性较差,通常会出现语音识别出现异常等问题,对测试的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人工复审阶段,由于系统交互界面存在问题,导致复审工作的难度增加。

三、解决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计算机应用问题的对策

1.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功能的完善

应该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加以完善和整改,借鉴全国考试报名管理模式实现报名信息的共享,适当的放宽权限,能够让各个测试点掌握一定的权限,从而提高测试的效率。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测试系统的功能,在系统中设置班级填写项目,确保系统能够以班级为单位实现测试,能够使准考证、等级证书都以班级为单位实现管理,简化系统操作程序,从而减少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更多错误。系统还应该按照其他的考试管理系统设置考生照片规格,从而轻松的实现照明的导出使用,将导出的照片利用采用学号以及身份证号进行命名,易于管理者对系统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减少测试的成本,促进系统推广速度的快速提升。

2.针对高分段和普通分段设置不同的处理模式

我国普通话说平测试都依据统一的参照,即《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该项规定中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评分标准,学习或者是其他机构可以通过其中的评分细节检验考生测试情况,从而总结出语音问题。计算机辅助测试软件理论上是根据该测试大纲进行设计的,但是在实际评分过程中没有根据具体的评分细节实现评分,对于普通话朗读测试中的语言流畅或者是语调偏误等一些需要重点考察的项目从测试软件中不能够详细的反映出来。计算机辅助软件过分强调句子中一个字词的清晰完整性,从而忽略了整体句子的连贯性。针对这种现象,可以考虑在软件中设置一个高分段和低分段的预处理模块,首先对被测样本进行分析,如果判断为高分段时,可以转入高分段处理模块进行处理,然后适当的进行调整优化。

3.加强系统的硬件建设

各个测试点应该加大测试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尽量使用高新配置设备用于测试,在安排测试之前,详细了解计算机硬件等配置,然后对测试软件进行调整,实现管理机和考试机网络的有效连接,从而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减少噪音对测试的影响,需要将候测室和备测室分开,备测室尽可能的设置在考场的附近,从而减少考生入场的时间,以此提升普通话测试的效率。

结束语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测试的时间,简化了测试组织程序,为高校普通话测试提供了更多的方便。虽然目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管理系统不完善,处理模式不全面等问题影响到测试效果以及成绩评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这种系统的推广和使用,这些问题会被人们不断发现和总结,从而加以改善,通过系统信息管理模式的完善实现系统的高效利用,进一步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科学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曾玲.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思考――基于三明学院普通话测试改革试点案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2,29(3):85-88.

[2]毛洪贲,殷德顺,郭娟等.信息技术支持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101-103.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水平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题主要是考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在考查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考查连续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朗读短文作为测试的第三部分,分值占总分的30%,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考分的高低,特别是对一部分想进入高分段的学生更应该在朗读能力的提升上加大力度,同时朗读能力对口语语音规范化、标准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测试失分原因

但是,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有些学生测试分数不理想,下面针对测试失分的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错、漏、增现象

1.常用字的读音不准:声母、韵母、声调出现误读

2.多音多义字读音不准,形近字经常读错

3.对文章内容不熟悉,出现漏字、增字现象

(二)声韵母缺陷

1.舌尖前与舌尖后声母靠前或靠后,边鼻音不够明显,前后鼻韵靠前或靠后等

2.轻声和儿化不够明显

3.语速过快,有吞字现象

(三)语调偏误

1.方言语调与普通话语调混读

2.上声处于句尾,或上上相连、上非相连、三个以上上声相连处理不好

3.“一”、“不”、轻声词、儿化词和“啊”的音变规律不清楚

(四)表达技巧不当

1.节奏处理快慢不切合语境

2.停连不够恰当,造成语意肢解或歧义现象

3.语气、语调处理不当

4.轻重音表达不恰当,失误较多

5.有的只是照字或照词读音,出现“字化”或“词化”现象

二、提高普通话朗读水平的方法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通过普通话朗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好语音基本功,从声、韵、调上加强字词句篇的训练

测试的第一步要学生做到的就是读音准确。指每篇短文400个字的音节发音准确,实质是要求发准所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扫除朗读中的字词障碍,做到声母、韵母、声调准确到位,读音完整。如,“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黢黢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火光》)这一句先抓住生字词“黑黢黢”“蓦地”的正确读音,然后再抓住翘舌音“船、转、处、只、山”字,最后明确“前面”“下面”可读轻声,这样逐个突破,反复强化,最后连成一句读出来就很流畅了。

其次,注意多音字和形似音异字。如:“品味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牡丹的拒绝》)这句中的“为”根据语境应读“wéi”,不应读“wèi”。有的学生把“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语言的魅力》)中的“木牌”读成“木碑”。这就是多音字与形似字的误读。

再次,注意减少声韵母缺陷或吞字现象。朗读中出现的声韵母缺陷是由于长期形成发音不到位或发音偷懒现象造成的,有的学生在读单字词时还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可是一到朗读就发觉口腔打不开,从而导致有的声韵母开口度不够,以至于出现舌尖前与舌尖后声母靠前或靠后,边鼻音不够明显,前后鼻韵靠前或靠后等现象。还有的学生考试时心里紧张或长期不良的朗读习惯,出现吞字或复韵母单音化,甚至调值发生变化等现象。

最后,注意音变现象。在朗读中,有上声与上声、上声与非上声、儿化、轻声、“一”“不”“啊”的音变,在平常的练习中,这是训练的重点,一定要熟练掌握其音变规律,有规律的按规律来记,没规律的词死记硬背,考试时和日常口语中就能够运用自如。

(二)教师做好朗读指导,注重表达技巧的训练

教师必须把朗读中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把学生领进朗读技能的大门。朗读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朗读中利用有声语言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手段。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一项评分,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调、节奏等几个方面。

1.停连训练

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停连是一种特殊的“标点符号”,即有标点的地方可能会连接起来,没有标点的地方可能有停顿,从而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停连处理得恰当,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恰当的停连可以控制语速,强调语句的节奏,造成抑扬顿挫的旋律美感。在测试中,常有学生因字词读音或朗读不流畅而出现停连不当的现象。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散步》)这一句除了分号的地方要停顿外,前后两句有逗号的地方要连读。只有通过反复朗读,避免产生歧义的停连,减少因停连不当而扣分的现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重音训练

重音是有声语言传情达意需要着重强调的词、短语或某个音节。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句的意义,仔细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正确掌握重音的位置。重音常常落到有并列关系、对比关系、呼应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强调意味、比喻意义之处。重音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也可以拖长;慢中见快,低中见高,弱中见强,实中转虚,连中有停都是重音的表达方式。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这一句“轻悄悄”“软绵绵”就应重音轻读;又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这一句中的“猛烈”需要重音慢读。因此,朗读文章时弄懂句意,多读体会其思想感情来把握重音。

3.语调训练

要在充分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充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之上,确定语速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调主要指语句的整体高低升降变化趋势与意义表达的和谐,应随感情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通常以降调、升调、平调、曲调四种变化出现。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的语气:表示陈述、说明、庄重等语气用平调;表示提问、反问、惊讶等语气用升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等语气用降调;表示怀疑、讽刺、气愤等语气用曲调。如:“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落花生》)应用升调。只有把握好了恰当的语调才能感染听众。

4.节奏训练

节奏是朗读时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包括语言表达技巧问题,但又不仅仅是语言技巧,它要求朗读者从内心情感出发,随感情变化的起伏跌宕控制节奏,体现出作品的内在韵律,真正让它起到烘托气氛、描绘环境、突出变化、增强作品表达效果的作用。节奏主要是针对全篇而言,有高亢型、紧张型、轻快型、低沉型、凝重型,舒缓型。如《海燕》一文属于高亢型,《春》属于轻快型;就某一段而言也有不同的节奏,如《听潮》一文“海熟睡了”到“海愤怒了”这一部分节奏由舒展缓慢变为急促有力再到奔放快速有力的变化节奏。总之,节奏是受文章内容制约的,是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制约的。

5.其他技巧训练

朗读中还需指导学生吐字归音、用气、胸腔腹腔头腔控制声音的训练,爆发感情和控制感情的训练,这样朗读的感情才会真挚、强烈、深沉。

这些表达技巧在朗读中虽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准确到流畅再到传情的过程,是朗读要求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练习作品、朗读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教师做好朗读示范,不断加强语感训练

范读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范读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美的鉴赏能力。教学中,从字到词再到句,要逐一突破,特别是一些难读的句子,要反复训练,捕捉最佳的朗读语感,在范读时一定要起到示范作用,不仅要通过读去感染学生,还要让学生有矩可循,有模可仿。但很多学生普遍存在语感较差的现象,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训练每个学生多读一些语段或几个句子,肯定其优点,并提出不足,指出每个学生训练重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平时,利用早读时间进行领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个人读等,以多种形式进行练习。这样通过对语感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中,理解、欣赏作品,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在普通话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朗读方法来训练朗读篇目,就能减少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从而使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吕书之,刘婧姝.浅谈普通话测试中的朗读作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2).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上海;体育教师;职业规划

所谓“教师职业规划”,是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主体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规划设计、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1]。作为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对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16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进行文献检索,查阅、收集相关文献30余篇,了解当前对教师、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学的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走访专家、学者5人次,就本研究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与修改等方面进行了咨询和访谈,并征求他们对本研究的建议,为提高本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创造条件并提供指导性帮助。

1.2.3问卷调查法:通过本人或委托专人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为87%。

1.2.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6.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2.1年龄特征

从被调查者年龄特征看,24-35岁的教师50.4%,36-45岁的教师占37.2%,46岁以上的教师占12.4%,以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一支相对年轻化的队伍,未“凸现”体育教师年龄趋于“老龄化”的问题,能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对体育教师体能的需要。

2.2学历特征

从被调查者学历特征看,具有本科学历者占67.7%,硕士研究生占26.2%,博士研究生占3.5%,专科学历的教师占2.6%。从所获得的学位分析,学士学位者占67.7%,硕士学位者占调查总数的29.3%,博士学位者占调查总数的3.0%。说明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从总体上呈现出向高学历与高学位方向发展、本科学历与学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在逐年下降的趋势。

2.3职称特征

从被调查者职称特征看,助教职称占22.1%,讲师职称占40.1%,副教授职称占35.2%,教授职称占2.6%。从总体上分析,教授职称比例偏低,助教、讲师、副教授职称比例趋于合理。由于年龄结构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比例将会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高级职称比例会越来越高。

2.4工作年限

从被调查者工作年限看,工作年限在5年内的占19.5%;工作年限在6-10年的占16.5%;工作年限在11-15年的占17.7%;工作年限在16-20年的占15.8%;工作年限在21-25年的占11%;工作年限在26-30年的占11%;工作年限在31年以上的占8.5%。一般说,教学工作年限可以反映教师的工作经历以及工作经验,教学工作年限越长,对自身体育教学经验的积累越有利。当然,教学工作年限与教学水平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需要正确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师职业规划内环境现状

3.1.1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从调查结果看,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的了解相当缺乏。具体表现为仅有8.3%的被调查者对“职业规划”的知识表示“非常了解”,43.2%的表示“了解一些”,还有48.5%的教师表示“不了解”。(见表1)这一结果同样在开放题的回答中得到印证,如有教师表示“感觉职业规划离自己很远,不够现实”、“做了这么多年教师,从未想过教师也要进行职业规划”。

表1 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的了解情况

3.1.2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4]。从调查结果看,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多数是“为了晋升职称”(40.3%),这也说明体育教师将职业发展定位于沿着职称评定的路线进行,这一模式稍嫌狭隘,却不失为相对现实可行的途径。另有32.3%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职业规划“完全出于自己对职业的兴趣,希望取得更大成就”,抱有这种想法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内心渴求成功,往往这部分人对自己的职业有较完整的规划设计,仍有部分教师(27.4%)认为,进行职业规划主要是由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的要求”,即迫于外界环境的压力。(见表2)

表2 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

3.1.3职业兴趣的自我认知

兴趣是指个体力求掌握某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人的兴趣对象指向职业活动时,就形成了人的职业兴趣[2]。职业兴趣对个人的职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职业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从调查结果看,有72.8%的教师表示喜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有20.4%的人表示“刚开始有兴趣,现在逐渐觉得工作有点乏味”,选择这一结果的,多数工作年限在7年以上,这部分教师刚刚读了职业发展的适应期和稳定器,开始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困惑。仅有6.8%的人表示“完全没有兴趣,有点入错行的感觉”,选在该结果的教师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比较盲目,且大都抱有得过且过的想法。

3.1.3职业价值观的自我认知

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3]。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的价值观取向,排名靠前的依次是,从事体育工作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82.3%)、体育教师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压力小(66.2%)、体育教师工作环境比较愉快(54.1%)、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50.7%)。说明上海市高校体育教师群体有健康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取向,但对自己的职业地位认同度较低缺乏信心,可能与体育在我国长期未受到足够重视和理解有关。

3.1.4职业发展中主动行为表现

职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实际行动。从调查结果看,在所采取的行动方面,有68.1%的教师表示能够主动参与培训、进修等再学习途径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有12.3%的教师表示迫于学校或管理部门的政策要求而被动参与再学习,另有19.6%的教师表示自己在职业发展上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见表3)。

表3 体育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主动行为

3.2体育教师职业规划外环境现状

3.2.1职业规划知识的培训、指导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教师表示有意愿参与职业规划培训或指导,但实际调查显示,仅有11.1%的教师参与过单位组织的与这方面有关的培训或指导,75.5%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参加过类似培训或指导,其余13.4%的人了解职业规划知识是个人行为。以上调查表明职业规划相关培训或指导严重不足,尚不能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这也是导致大部分被调查者对这一内容不了解,缺乏自觉规划意识和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2.2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职业规划的指导情况

调查显示,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规划缺乏足够重视,认为职业规划完全是个人行为,有25.1%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学校已经在开展职业规划培训,仍有1.7%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这说明目前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教师职业规划”,并能引导教师发展,但支持力度还不够,尤其对体育类公共课程的教师关注甚少。仍有多数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而将其看成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如,有教师表示,“学校不重视体育,更何谈体育教师的职业规划”、“目前工作量太多,没有精力考虑职业发展的事情”、

3.2.3家庭对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理解与支持情况

在关于家庭对自己工作的支持态度的调查中,89.3%的被调查者表示家庭成员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并能给出适当的建议。

3.3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因素

学者程振响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一书中,提出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层面(见表4)。

表4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层次表

摘自《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依据该表,笔者结合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图表(见下图)

如上图所示,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是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个人因素,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推动力,而体能、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是影响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逐渐下降,容易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外部环境如学校、社会的引导和支持,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和谐的家庭生活也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上有一定误区;在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上受外界影响较多,进行规划的自我意识不强;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反映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自己的职业比较热爱,这也是促使其思考职业规划发展的重要条件。此外,整个体育教师群体有较清晰的短期职业目标,但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

4.1.2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或培训知识匮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培训效果作用不大,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未能以人为本的考虑教师的职业发展。

4.1.3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受其工作特点的影响,体能、技能水平下滑是工作发展中的最大困扰,也是职业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2建议

4.2.1体育教师应明确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考虑到体育教学对其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其职业发展最佳黄金时期大概仅有20年,因此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要趁早,宜提早确定志向,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外部工作环境评估,制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同时根据个人所处工作阶段(如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超越期)合理规划近、中、远期职业发展计划。

4.2.2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应从行动上给予体育教师有力支持。包括开展专门的知识讲座,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政策,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支持和鼓励体育教师在专业上的创新或发展。

4.2.3体育教师要寻求多种职业发展途径,如可走教学专长线路、行政管理线路、科研创新线路或者教学、科研、管理三线并行。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可考虑以职称评定为自己的主线路,把晋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根据职称晋升的要求,让自己在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有所建树。

4.2.4 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体育教师既要有明确的定位也要学会在成长中反思,通过不断修正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振响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

[2]石建勋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