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湖南卫视变形记

湖南卫视变形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湖南卫视变形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湖南卫视变形记范文第1篇

陈新颖参加《变形记》节目是在2017年4月22到5月6日,共计6期,这几期的节目名为《青春的名义》。2017年4月,陈新颖参演第十三季《变形计》,是第一位城市主人公。来自一个离异家庭,由母亲独自抚养,但是他却对母亲恶语相向,甚至是大打出手。

陈新颖,2000年7月8日出生于江苏句容人,2017年参加湖南卫视《变形计》成为第十三季城市主人公,父母离异导致他个性叛逆,因为在湖南卫视《变形计》节目当中的表现引发外界关注,从一开始的叛逆最终完美变形,解开了和妈妈之间的矛盾。节目播出以后,陈新颖、张迪、陈浩琪三位城市主人公成为网红,微博粉丝数量也一夜飙升,离开《变形计》之后陈新颖回到了大学重新开始自己的学业。

(来源:文章屋网 )

湖南卫视变形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真人秀 青少年电视节目

国内电视娱乐节目市场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青少年电视节目也热衷起这一表现形式,出现了中国青少年真人秀节目。这类节目强化了“真实性”,真实且深刻地反映当代未成年人心态。既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又区别于其他娱乐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自成一道质朴而清新的风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一、现状与问题

“试水”性探索。国内市场的青少年电视节目一直将创新和成就王牌栏目作为奋斗目标,然而在将节目做好做新的道路上始终步履维艰,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一些有新意的栏目也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厄运,能够经过市场、观众和时间的检验而留存下来的青少电视节目更是在数量上难敌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广受观众好评的青少年电视节目有央视少儿频道的《智力快车》、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的《谁在说》《SK状元榜》、湖南卫视的《变形记》《成人礼》《天天向上》以及中国教育台电视台的《成长不烦恼》等。

表现形式的创新与雷同。青少年电视节目表现形式一直处于创新摸索的状态:传统的青少年电视节目重视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于是知识竞技类青少年电视节目节目《智力快车》和《SK状元榜》应运而生;对青少年的关爱还应体现在心理上的疏导,也就产生了故事加辩论题材的谈话类青少年电视节目《谁在说》和《成长不烦恼》;《天天向上》强化了“脱口秀”的娱乐氛围,在轻松地谈笑间完成了教育与娱乐的双重使命;《成人礼》首次采用“仪式”化的概念,增强青少年的社会使命感和自我认同感。

在表现形式上,青少年真人秀节目在青少年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做了创新。采用当前最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的表现形式,引入规则制度和“真实性”的理念,开始打造为青少年群体量身定做的真人秀节目。青少年真人秀节目分为两类,一类是纪录片式角色互换类真人秀,一类是表演选秀类真人秀。在角色互换类真人秀节目中,国内电视市场中关注度较高的是湖南卫视的《变形记》,被称为国内首档生活类角色互换真人秀节目。之后江苏卫视的《花样年华》与《变形记》在主题设定和拍摄手法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湖南卫视的《向上吧,少年》是一档主打90后青少年才艺展示和励志成长的电视节目,也是与其他表演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有雷同的策划。

二、青少年真人秀节目的特点

深化真实性。青少年真人秀节目作为国内青少年电视节目的延伸和新演绎相似点不少,不过其优于中国青少年电视节目的地方是深化了真实性。以《变形记》为例,两个命运有着极大落差的孩子被互换一周,这个内容设置本身就足够引人注意,造成观众极大的期待感。节目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运用客观真实的镜头语言记录参与者交换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相比演播室内录制的节目,《变形记》这种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不仅使观众耳目一新,更让他们毫不怀疑节目中的一切都是客观真实的。当然这也成了一把“双刃剑”,吸引了抱着极大猎奇心的观众,也形成了节目观后因情节的真实性而引发的争论。

两个节目参与者背景的巨大差异性同样也造就了冲突性。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与自身的冲突,另一个是与环境的冲突。参与者与自身的冲突是节目的原始目的,两名参与者从互换身份至回到各自原本的生活,这一过程是要他们自我斗争、突破自我,最终发现另一个崭新的自我;而参与者与环境的冲突是节目想要表达和展现的。参与者与环境的冲突是他们自我斗争的“导火线”,这个环境可以是他们生活的家庭、学校、地区和整个社会。参与者与环境的冲突也展现了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同样也正是这些冲突性,使节目更加地写实。

改变单纯地“寓教于乐”模式。青少年真人秀节目在构思上对传统青少年电视节目的改变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电视节目策划者的角度作改变;二是从电视节目受众的角度作改变。

从节目策划者的角度上对节目表现形式加以创新,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的同时,还能稳定忠实观众,培养潜在受众。传统的青少年节目比较广泛的形式是才艺展示和智力竞赛,都是为了展现当代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风貌和培养智育双发展的优秀青少年。这种形式可以被视作“寓教于乐”,电视节目策划者可以在此基础上构思创新,发掘使节目易于接受的新元素,与传统青少年电视节目良好地融合,就是新节目能够与观众见面的良好基础。

从电视节目受众的角度上探讨的话,知识竞技类的电视节目犹如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的知识,只讲求单方面的传授,很难知晓接受方是否能够如预期的得到消化和理解。如早期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从“主持人说,观众听”模式到主持人与观众“互动”,这中间经历了多种模式,然而至目前为止这种“互动”概念才是使观众最为满意和接受的。角色互换真人秀节目独有的“体验式”概念,不仅使节目参与者自身体验真实,更能通过节目的表现方式将这种真实感传递给观众,并且使他们也因类似体会而产生的感悟和共鸣。

三、与国内其他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比较

题材的争议性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优秀电视节目推出的结果是赢得高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具有争议性的节目依然能获得巨大的关注以及较大范围的社会反响。无论赞誉声还是质疑声,节目的推广效果虽已达到也还是要面对后续的发展问题。

以《变形记》为例,对青少年群体首次作纪录片式表现的节目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关注,同时也造成了《变形记》节目内容的社会争论。对于节目中互换的两个生活环境及背景有着天壤之别的孩子,以互换为前提就意味着平等,让生活在城市中迷失了自我、性格乖戾的孩子在逆境中找寻自我,这一点是从城市孩子的角度出发。作为平等的对换,宁愿互换的农村孩子可以到远离家乡的大都市开眼界。可见,节目规则和观众的心理预期都是符合平等互换的。节目中由规则所产生的冲突如两个孩子面临陌生环境所产生的不适,与新环境产生的摩擦,从抗拒到接受,都是一种对等的进程。

问题出现在故事的结尾以及后续部分。节目中故事的结局设定为互换时间结束后,两个参与者将回到原本各自生活的环境中。城市孩子在一周之内通过所谓的“磨砺”受到了教育,回归时刻找回了温顺的自己,这对于城市中的孩子所带来的是正面的影响。而对于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几天内大都市的眼花缭乱能否使他们迷失自己,回归原本生活之后他们能否像原来一样坦然和单纯,是节目策划者和广大观众所关心的。对于节目为农村孩子可能带来负面或消极的影响,与为城市孩子带来的正面影响是一种不平等。针对这种不平等,观众们会质疑节目规则的设定是否合理。

巨大争议的背后,存在着节目策划的发展问题。这种争议无论是好还是坏,对于节目的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第一,是广大的群众基础,无论质疑还是肯定,节目被众多的观众知晓并且关注,就是节目前期的安排与拍摄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观众群,对于一档国内首创的栏目来说,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作为之后节目的改革以及创新,也都存在忠实观众群和潜在受众群体,对于节目策划都有良好基础。第二,观众的质疑是良好的反馈,对于节目的改革提供真实和广大的信息和数据基础。青少年电视节目本身是对当前青少年风貌的一个多角度展现,作为“真人秀”节目,弱化了其娱乐性,更多地体现了其教育及服务功能。出于对这点的认同,观众们的反馈信息也是在推进“真人秀”节目,发挥电视的社会职能的发展。

本文为黑龙江省2012年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新生态电视节目研究”(项目编号为 YJSCX2012―167HLJ)结题成果。

湖南卫视变形记范文第3篇

一、《爸爸去哪儿》节目模式分析

(一)韩国《爸爸去哪儿》节目模式

据悉,《爸爸去哪儿》原版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与今春湖南卫视热播节目《我是歌手》属一母同胞。在韩国,该节目因为太受家庭观众的欢迎已经从一个季播节目成长为贯通全年的固定节目。而湖南卫视则在韩国原版节目基础上,创新推出了以亲子互动为主旨的《爸爸去哪儿》,制作《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团队是曾经带给观众感动和思考的《变形记》团队,节目监制则是湖南卫视金牌制作人洪涛,他带来《我是歌手》的王牌幕后剪辑团队为节目保驾护航。韩版节目五个家庭分别是老牌戏骨成东日和儿子成俊(7 岁)、主持人金成柱和儿子金民国(9 岁)、歌手尹民秀和儿子尹厚

(7 岁)、演员李钟赫和儿子李俊秀(6 岁)、前足球运动员宋钟国和女儿宋智雅(6 岁)。韩国版的孩子年纪都比较大,比较懂事,父亲可以跟孩子像同龄人那样正常沟通,孩子们也不会吵吵闹闹,孩子与父亲的互动占据了节目很大的比重,节目里面经常有孩子的一句话把父亲逗乐的场景。看房间的时候一段、做饭的时候一段、睡觉前又一段。除此之外就是要孩子们自己去买食物、送食物的桥段,比重也很大。韩国版的老爸们都不是一线明星,成东日这位老前辈在里面算是名气最大的一位。但这些人毕竟在韩国娱乐圈活动多年,每个人都有相当不错的综艺能力,有很多情节都是父亲们临时起意而成的,比如在河面上搭帐篷那一期,为了庆祝金成柱的孩子诞生,四个父亲帮助他搭帐篷就是意外之喜。中国这边的爸爸们则是走明星路线,林志颖父子为节目初期收视率的贡献功不可没,相对的,综艺能力就要差一些,毕竟国内鲜有这种明星真人秀节目。好在跟孩子一样,随着跟节目组接触时间的增加,爸爸们的表现也越来越好。

(二)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的精益求精

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和韩国原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相比较,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并没有完全套用韩国版的模式,并在环节设计等方面做了很多改进,节目内容也完全是自创的,在细节上更是亮点频现。在地点选择上,《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安排的活动路线极具中国特色,第一期就选在了蕴含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北京乡村,尔后是神奇而充满考验的大漠,接下来是体现少数民族风情的云南,这些地方在中华版图上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也只有在中华大地上才能完成地域特色、风土人情跨越如此之大的拍摄任务。应该说,节目组在画面剪辑与地点选择上是充分考虑了国内受众的需求,体现了从观众角度出发制作节目的特点。在时间上,韩国原版节目的拍摄时间为两天一夜,湖南卫视版则是三天两夜,内容和游戏环节的增加,更需要制作团队辛勤的努力。在风格上,韩国原版节目在整体风格上还是偏综艺一些,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则更像是纪录片,更加真实。在节奏上,韩国原版的节目节奏过于拖沓,而湖南卫视版的节目则很好地规避了这个弱点,在编排上更是照顾了国人的收视习惯,从每期冗长的录像里精挑细选,摘出精华的部分,再搭配生动活泼的字幕,从这个节目中受众可以看出节目制作者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从韩国引进的《爸爸去哪儿》与原版有很多不同,韩国的家庭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节目中也都是爸爸带着两三个孩子,在拍摄剪辑时比较强调孩子的表现与互动,而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更强调爸爸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信息。

(三)电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爸爸去哪儿》从海外引进的不仅仅是节目形式本身,而是工业化的制作模式,并在娱乐节目工业化生产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在三天两夜的有限时间内,《爸爸去哪儿》在拍摄过程中的一系列数字也展现了工业化制作的基本流程,共计有不同部门的120位工作人员和各个位置的45个机位投入无间断拍摄;后期团队需要从1000多个小时的拍摄素材中寻找和筛选出3~4个小时的影像,剪辑团队在此基础上制作出100多分钟的初剪版本;字幕组和音效组此时将介入制作,《爸爸去哪儿》是经过反复删减最终敲定为90分钟的播出版本,在这个场景中,虚构了一个场景,整天在外奔波的爸爸们回到了孩子的身边,带着心爱的孩子完成一次意义非凡的旅行。这次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拥有父亲的陪伴,还有在没有任何玩具或零食辅助之下的心灵沟通。《爸爸去哪儿》不仅是对之前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的超越,更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在这种心灵的洗礼之下,父亲和孩子一起成长。节目在给我们带来纯真欢笑,窘态幽默的同时,也给观众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做了示范,这将会让观众在娱乐之后有所反思,从而打破娱乐至死的怪圈。整个节目从一开始就有周密设计,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详细的市场调研。《爸爸去哪儿》在节目开始制作前共拜访了近20对明星父子(女)。在明星上尽量选择有差异性的、为人熟知的明星,其中最成功的选择莫过于张亮父子,因为参加《爸爸去哪儿》而名声大震的模特张亮,之前的影响仅限于时尚圈,按照惯常思维并不是娱乐节目的首选,但他的儿子天天却很符合市场调研的结果,非常可爱,喜欢讲话,长得也很有观众缘,有点韩国范儿。

二、湖南《爸爸去哪儿》收视率分析

(一)节目形式返璞归真

《爸爸去哪儿》从节目形式上来看是对野外真人秀节目的返璞归真,主要表现在真实性上的返璞归真。首先,节目中的父子(女)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父子(女),虽然各位明星来自于不同的行业,但是在节目中,他们都被还原成“爸爸”的角色,每期节目都是爸爸们跟子女的72小时乡村体验,并且爸爸们要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平日里光鲜亮丽的明星在节目中展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其次,节目中的“星二代”们的年龄3到6岁不等,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把节目当成一场旅行,出发前会开心激动,到达目的地后,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他们对一切感到好奇,居住条件不好他们也会哭闹不安……他们总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没有说大话和做作表演的痕迹,他们在节目中敢说、敢做,无所顾忌,表现自然,完全释放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天性。最后,是节目的拍摄方式,节目采取了摄像人员跟拍、直升机航拍以及室内固定机位录像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了五组明星家庭的日常生活百态。

(二)节目效果情感共鸣

《爸爸去哪儿》对命题的解读就表现在最近的事例中,比如最近的北京摔婴,山西小孩被挖眼睛等恶性事件,就让广大家长觉得孩子正处于一种不安全的成长环境下,作为父母应该怎样为他们撑起一片友爱的天空。《爸爸去哪儿》展现了在教育孩子上的酸甜苦辣,并没有沿用传统竞争的方式来增强节目的悬念性,而是利用弱化竞争的方式,在五组家庭平行情况下展开。《爸爸去哪儿》在节目中展示作为偶像的明星们的私生活以及他们的孩子,能激起电视观众的好奇心。对于已经结婚生子的家庭来说,爸爸们看到节目中状况百出的明星爸爸们的不易,会联想到自己一个人带孩子的场景,从而体会到妻子每天工作、带孩子的不易。总的来说,节目中的爸爸们着实体验了一把没有孩子妈在身旁、爸爸们一下子又当爹又当妈的生活,这种节目设置让明星爸爸们体会到妻子在家带孩子的辛苦。这种生活化的节目也让不同的观众在观看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情感共鸣。

(三)利用大众从众心理

湖南卫视宣布买下韩国MBC电视台版权无疑吸引了大批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在选秀节目大行其道的各家卫视混战中,在高调买下版权后网络上随即引发了关于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的猜想和讨论,在节目组公布参与摄制的明星家庭中有林志颖家庭后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为最终节目的高收视和高关注度做足了铺垫。《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受到如此追捧,正是因为它契合了社会观众的多元兴趣。《爸爸去哪儿》开播以来,无疑对中国屏幕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收获了好评。该节目不仅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也是对之前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的超越,这档节目的热播为户外真人秀节目打开了一条通道,也为中国综艺节目拉开了一道大幕,户外真人秀节目并不只是昙花一现,而是一个真正的开始。《爸爸去哪儿》精彩之处就是在于制作者很好的挖掘出了一天生活的戏剧化剧情,每期总拍摄时长达到1000分钟左右,但播放时间只有90分钟。《爸爸去哪儿》整个节目充满着温情,给你“笑点”的同时,也丝毫不乏“泪点”――展示了5位爸爸单独与子女相处的过程,由于缺乏母亲在场,他们必须学着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与孩子沟通获得孩子的认同。

(四)全封闭式工作

《爸爸去哪儿》以一种健康的方式为民众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话题,这档节目以不同于以往娱乐八卦的方式,而是让人在节目中与5位明星爸爸和子女共同体验了三天两夜的乡村生活,爸爸们肩负起做饭,哄孩子,陪孩子做游戏等任务,这对大多数母亲来说都是每天重复做的简单事情,可明星爸爸们却常常显得手足无措,在经历种种尴尬之后,明星爸爸们也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对孩子付出的缺失。《爸爸去哪儿》不仅是一档电视亲子类节目,而且是一部教育片。它真实地反映出家庭需要的不是只懂得严厉不懂得沟通的爸爸,而是需要真正可以陪同孩子一起成长的父亲。这样的爱并不轰轰烈烈,而是于平淡细节中处处可见。犹如一记重拳,一下击到了父爱缺失这一家庭教育最痛处,从而引发了全民关注。

湖南卫视变形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真人秀;本土化改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98-01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于2013年10月推出的一档明星亲子生存真人秀节目,节目一开播便引发了收视狂潮。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爸爸去哪儿》相关内容在综艺频道的视频播放量排名、热搜排名全部名列前茅。根据CSM索福瑞调查,第十期节目播出后,城市网的收视率达到5.300,收视份额为23.22。这意味着,当晚每十人中就有超过两人在看《爸爸去哪儿》,由此可见其火爆程度。韩国精英团队制作模式的引进与湖南卫视倾力打造成就了《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其中的制胜关键还是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巧妙融入与节目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一、采“韩”之外形,融“中”之内涵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版权引进自韩国MBC电视台推出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这是一档在韩国播出以来收视和评价都极高的节目。中国版《爸爸去哪儿》是由曾经拍摄过《变形记》的制作人谢涤葵和《我是歌手》制作人洪涛带领的团队制作的,节目拍摄和后期制作都由湖南卫视负责。在节目制作前期,制作团队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请来了MBC的制片人及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保证了对版权的尊重和对节目质量的追求。但《爸爸去哪儿》制作团队并不致力于制作出一档高仿真的山寨节目,而是在引进节目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型发挥,采韩国节目之外形,做中国本土化的亲子真人秀。中国版的节目时间更长,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收看习惯,并更加突出了中国爸爸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体现出浓厚的中华传统观念,同时,在为观众提供了娱乐的同时也提供了教育子女的参考。节目制作组称:之所以引进这档亲子节目,是因为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使父母和孩子间很难有机会共享天伦之乐,“节目并不是为了秀一下‘星爸’和‘星二代’的生活八卦,而是为了给80后父母们展示出一部生活教育百科全书。”明星带孩子也就是八零九零后的父母们带孩子的缩影,是中国现代都市中每一个小核心家庭的缩影,这样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节目传播的坚实基础。

二、增加片头片尾和主题曲

中国版《爸爸》歌曲是节目的一大创新点,由叶圣涛作曲、吴梦知填词、吕绍淳担任编曲,在2013年10月8日节目首映礼上呈现。《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现已发行了三首,每一季的曲风和开始的前端部分稍有不同。如,第一季中的开头部分是林志颖与Kimi唱的英文歌《小星星》,第二季是曹格一家背诵的《登鹳雀楼》,第三季是刘烨和诺一的法语对话,整体的曲调轻松愉快,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在节目的开头,摄制组还精心制作了一段简短而精彩的Q版小动画,展现了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一些生活小情景,逗趣而温馨。并且从第二季开始,节目播放完后,在节目的最后都会放送主题曲MV以及拍摄花絮,还有爸爸孩子参加节目的心得体会。这些创新相对于韩国原版,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和需求,节目之中充满了浓浓亲情,是中国式温馨家庭的体现。

三、寓教于乐,宣扬传统价值观

从两版《爸爸》中选房子的环节来看,每档节目中都有比较豪华的房子也有条件非常艰苦的房子。在原版中,如果哪家的孩子选到了条件差的房子,爸爸一般都会想方设法骗取别的爸爸手中条件优越的房子,过程和手段往往令观众捧腹大笑,非常具有娱乐精神。而在中国《爸爸》中,选到坏房子一家的爸爸通常都会借此机会教育孩子“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还有的爸爸会主动挑取最差的房子来教会孩子承担责任和敢于担当,这必然是一场秀中很真实的部分。中国爸爸的教育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满足了中国媒体市场对“正能量”宣传的需求,也为广大父母观众树了榜样。节目中中国的传统美德与价值观的融入掀起了全民探讨《爸爸去哪儿》的价值观浪潮,也让中国父母有了深度思考教育子女问题的机会。传媒不能只是一味迎合受众的心理,在竞争中依然要有自身坚守的高洁和不卑不亢的气质,要通过节目本身赋予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适度引导受众心理与道德健康。

四、小结

在泛真人秀的电视时代背景下,该节目能取得如此高的关注度是因为精良的制作团队对本土化中国元素的深刻把握和巧妙融入,使节目充满了独特的地域魅力,是早在国外试验成功的新的节目外在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内在文化内涵兼备,同时满足观众的消费和娱乐心理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观众的眼球与心理情感。可以说该剧在中国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对该节目进行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改造,这为未来的外国引进节目提出了一个具有发展和实践性的思路。

湖南卫视变形记范文第5篇

纪录形态真人秀的常用模式

真人秀在归类时,可以有两种参照:形态角度和内容角度。从前者着眼,无论多么复杂的内在结构,都可以被归入到演播室形态或纪录形态当中;而以后者界定,有生活服务(生活服务中又可以分为居家、美容、美发、餐饮等小项)、野外生存、演艺、竞技、婚恋、职场、宠物、科技、特殊技能等类别。从内容角度分的各种类别,都可以用“纪录”或者演播室的形态来呈现。因此,“纪录”是真人秀的实现方法之一,它和演播室形态并没有轻重之分,它们都能为一场真人秀搭建足够大的平台。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让各电视机构看到了亲子题材的大好出路,但是从已经出现的节目中不难发现,各电视机构仍然在打“谨慎牌”。在一档结合了明星和儿童两类嘉宾的卫视节目中,包含了纪录片断、演播室访谈、分区竞赛等各式内容,显然,这是对纪录形态全然不自信后采取的保守式应对。同时,节目明显在用力挖掘明星嘉宾的“动情点”和“泪点”,这又是对惯有节目制作方式的沿袭。

近年来,纪录形态真人秀在国内的播出效果平平,所以各播出机构都以演播室形态为主,并且形成了以下的一些“出牌”套路。

一是情感牌:节目嘉宾都有感人的过往,或悲苦的经历,或残缺的家庭,或励志的故事,于是节目对这部分内容常常深入挖掘并充分强调,甚至到了喧宾夺主的程度。二是演播室包装牌:无论什么内容,最后都要在演播室里给出结论,在演播室给节目内容做一个整体形态的包装——这是最保守的做法。三是惊喜牌:为了让封闭空间的演播室形态形成叙事的起承转合,于是安排各种能够与嘉宾或真人秀选手沾上边儿的“故事”,强化戏剧冲突,但并未真正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判断力。四是明星牌:以歌唱类栏目为代表的明星表演秀,终于打破了以往明星仅是浅层次参与娱乐节目的状态,明星成为节目真正意义上的主角,结果是有限的明星被节目制作方无限地开掘,审美疲劳都不足以形容观众的真实感受了。

这些套路的熟练使用,更加剧了节目创作者对纪录形态真人秀的恐惧。当节目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很多人找到了两个借口:没有欧美真人秀的高成本投入和本土化改造“水土不服”。但笔者认为这并非其真正的症结所在。

纪录形态真人秀的现状

在数量繁多的真人秀中,国内的纪录形态真人秀并不像日韩欧美那样,能够在数量或是内容领域上占据主流和主导地位。其实,中国纪录形态真人秀出现的时间并不晚。

广东电视台的原创节目《生存大挑战》于2000年6月开播,是国内首个独立制作的真人秀,该节目持续了6季,无论是在收视率上还是口碑上都并未引起关注。此后这些年,为数不多的纪录形态真人秀零星地出现着。

湖南卫视首播于2006年9月4日的《变形记》,是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号称“新生态纪录片”。参与节目的双方在七天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虽然湖南台在噱头方面做足了文章,但是“强口碑弱收视”的局面一直没有改观。

湖南卫视首播于2010年11月11日的《我在你身边》,定位为一档全新理念的开放式互动情感真人秀。每期节目,一位明星与一位平民女孩捆绑24小时,明星走进女孩真实生活,感受不同生活境遇带来的差异体验。该节目只播出了一季。

江苏卫视首播于2011年6月27日的《不见不散》,是一档特别制作的原创纪录形态真人秀,节目呈现男女嘉宾初次见面的过程,作为“心灵导师”的乐嘉给嘉宾做一些约会前的指导和沟通。因为与预想的反应有着较大差距,播出一季后结束。

广东卫视首播于2011年8月27日的《完美暗恋》,由广东卫视重金从国外购买版权,节目着意表现选手真心换真爱,感受爱情的气息和信息,经过“群体约会”“单独约会”“神秘的光”“爱情阳台”等环节,选择真爱。播出一季之后结束。

浙江卫视首播于2011年11月28日的《卧底超模》,在当时的节目外宣材料中提到“甄选其中一位,代表中国最终进入Elite超模大赛国际总决赛的舞台”。但是非常遗憾,这个节目没有引起足够多的关注,一季之后结束。

云南卫视首播于2012年2月7日的《士兵突击》,是一档军事题材真人实景节目,主打全国首档“‘90后’士兵励志成长记”,2013年播出时的最高收视率是0.672%,最低收视率为0.242%,目前播出两季,2014年也被列入播出计划。

江苏卫视首播于2012年4月3日的《花样年华》,记录五个具有典型特点的“90后”女大学生在云南山区15天的艰苦生活并完成其自我蜕变的过程。收视率和口碑均一般,一季后没有再继续。

山东卫视首播于2013年1月1日的《中国同名秀》,定位为一档公益性质的大型明星互换生活真人秀,每期由一位明星与一位同名者互相交换身份,体验彼此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以明星的名义,向同名者提供帮助。这个节目只播出了三期就不再能够维系。

浙江卫视首播于2013年7月17日的《人生第一次》,是一档大型亲子真人秀,捕捉儿童在首次直面简单的生活考验时独立做出的判断与行动,开始人生的第一次挑战。这个节目仍然没有摆脱对演播室的倚重,在外景拍摄后进入有着复杂规则的演播室嘉宾点评、评选段落,该节目收视率也不尽理想。

在以上的列举中,除了《变形记》和《士兵突击》之外,其余的各节目大多结束了自己匆忙的尝试。从内容划分的角度,这些节目的涉猎面不可谓不广,有身份互换体验类、婚恋交友类、心灵鸡汤类、明星类、时尚类、亲子类、军事竞技类等,但是大多难逃低收视率的厄运。

纪录形态真人秀的权重体系

演播室和“纪录”这两种形态,除了明显的直观差异外,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节目的制作。纪录形态真人秀的权重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权重之一,叙事格局的构建。演播室节目完成于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所有的发生、发展、结果都在这个空间内实现,叙事线索、目标设定相对单一。单一不是简单,而是叙事中的指向性明确。因此,这些年的演播室形态真人秀中,复杂的赛制越来越少,制作者很清晰地意识到,复杂赛制是在把单一变得冗杂,这是制作节目的硬伤。与之相对应的纪录形态真人秀,空间的必然多元为叙事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所以,这类真人秀,往往在主叙事之外(按照真人秀的规则,大多是一次淘汰),增加了更多和人物关系相关的情节,在场景和情境设置上,也有更多为此服务的设置,这些设置其实并不直通最终的结果,但能为受众的情感代入创建更多的进入点。这种设置是叙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所承担的任务是为叙事过程填充更多的,有时甚至是貌似偏离目标的情节,是因为建构一棵大树除了主干之外还应有繁茂的枝叶;重要的是,在纪录形态中,这是为了情节进行的专门设置,而不是随机等待的自然发生。

权重之二,人物角色的设定。演播室形态中的角色更加偏重标签化的处理,这是在封闭格局中最简易的方法。以欧美真人秀为例,在演播室形态中,节目组在选手的人员配置上,会充分考虑性别、年龄、种族、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标签最大的意义在于,每个人都对某类标签有着相应的认知。所以,标签属性的代入能够很轻易地完成对于陌生人的识别。纪录形态则复杂得多,它更加偏重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经常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为之前的误判不得不做出调整。性格的判断因人而异,一个人性格的多面性又容易让节目组在对他进行判断的时候出现偏差。所以,必须有一个相对广泛的关系结构,性格才能够逐渐显现,这个结构的搭建就是纪录形态的叙事过程。但是性格的显现往往不是自然发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所以要为性格显现而进行专门的设置,如“突发事件的处理”“矛盾关系的调和”“竞争对手的相处”等状况的出现,就是为了性格显现而进行的标准设置。因此,在两种形态的真人秀中,纪录形态在人物角色的设定上难度要大得多。

欧美的纪录形态真人秀,无论内容有什么样的差异,大多采用如下的叙事结构:简介—首次任务—比赛—获得任务奖励—主任务—准备—执行—评判。单从叙事的角度考虑,第一次的任务无论奖品多么丰厚,和主任务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对于主任务的完成甚至最终的结果评价都没有实质性的影响。那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次挑战呢?因为在一个专题的拍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为显现人物性格而寻找“抓手”。前文也讲到,纪录形态的性格要求比演播室形态的标签要求高得多,“标签”是一个完全可以由创作者自主附加的识别符号,但是性格强大的舒展性靠简单附加是很容易露出马脚的。任何对他人性格判断的形成都有赖于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定事件中。某一个体是如何掌控自己来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这里所说的“联系”不局限于合作,还包括对抗),这个过程不是天然存在的,在自然场景中,每个人都会刻意地以自我假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在特定场景中个体被要求作出主动反应的时候,真实性格才可能显现。所以,这样的设定才是纪录形态真人秀的第一要务:为选手设定以展示性格而不是以得到某一结果为目标的真实场景。

权重之三,对结果确认的判断。叙事的差异必然导致结果的差异。演播室形态的追求是一次定点项目的完结,一个有着既定目标的行动,从头至尾的一切都是奔向这个目标的过程,活动的胜负就是对结果的确认,于是,真人秀的淘汰机制成为了演播室形态的必然选择。而纪录形态有所不同。复杂的叙事格局,显现人物性格的操作过程,无形中已经弱化了对“胜负”这种显见结果的依赖,反而是“以性格建立的识别系统”的成功与否成为重点。从观众的角度看,一档纪录形态真人秀节目中,经常会出现有明显性格缺陷的人物长期存留的局面,而按照日常生活的淘汰法则,这样的伙伴早已经出局,但其实这是一个纪录形态追求的结果。从“看谁胜出”到“看他会不会被淘汰”这样的可视点的转变,貌似没有区别,实际上已经让观众从散点的观看进入到定点的投射,这个转变是真人秀的一次飞跃,不再被套在死硬的“模式”中,也让真人秀因为形态的要求而衍生出更加多元化的存在方式。

之所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权重分析,其核心的价值是为了让节目主创人员在即将到来的2014年纪录形态真人秀浪潮中不要盲动,不要简单地用“好嘉宾就能带来好收视”这样的标准进行判断,不要用看似是自然流程的呈现结果来让创作的过程也随机自然起来。对此,首先需要在现有的制作理念中厘清规律,而不是轻易地去讨论节目内容的选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