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松源地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情况,探讨后方医院的医疗配置和伤员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4日~2008年6月13日我院抗震救灾病房收治的100例汶川地震伤员,总结分析其伤情特点和院内救治情况。结果 100例伤员中主要以四肢骨折、软组织伤为多见,占78.0%,伤员中合并伤口、创面感染的病例占33.0%。全部伤员中有56例进行了86次手术,占56.0%,手术以软组织清创、修复手术以及四肢骨折固定为主,占全部手术的91.5%。治愈92例,好转8例,全部伤口、创面均愈合。结论 地震灾区后送伤员的治疗以骨折固定、软组织伤清创修复、感染创面处理及康复理疗、功能锻炼为主,医疗配置应以创伤科、骨科、康复科为主。后方医院良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伤员的治愈率,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伤残率。
【关键词】 地震;伤员;医疗配置;汶川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uma condition of injured peopl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discuss the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method of medical rescue.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injured in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14,2008 to Sep.12,2008.Their traumatic condition and inhospital treatmen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Bone fracture and soft tissue injury in limbs accounted for 78.0%,and 33.0% of patients had wound infection.Totally,there were 56 patients receiving 86 operations,accounting for 56.0%.And 91.5% of those operations aimed to debride soft tissue,repair and fix the fractured bone.Ninetytwo cases recovered and 8 cases relieved.All the trauma and wound surface healed.Conclusion Fixation of fracture,debridement and repair of soft tissue,management of infected wound,rehabilitation and functional exercise ar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earthquake injury.Departments of trauma,orthopaedics and rehabilitation are allocated to take the main responsibility.The quick,efficient medical treatment in rear hospital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ecovery rate and decrease the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Key words:earthquake;patients;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Wenchuan
“5·12”汶川地震后,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伤员,为缓解地震灾区压力,部分伤员需向非灾区医院分流。自2008年5月14日~6月13日我院共接收汶川地震灾区伤员141例,其中100例伤员在抗震救灾病房治疗后出院。笔者通过分析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方法,探讨非灾区医院的医疗合理配置和伤员救治方法,对指导今后灾难医学救援有一定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00例伤员中,男性41例,女性59例,男女之比为1:1.4;年龄3~88岁,平均(48.3±19.5)岁,其中18~60岁最多,55例,占55.0%;>60岁34例,占34.0%;
2 收治方法
在伤员入院前5~24小时,即从转出医院接到有关伤员的基本信息,合理组织安排接收。重危伤员直接送入ICU救治8例;需手术伤员48例,先入创伤中心、骨科进行专科手术,病情稳定后再转入抗震救灾病区;伤情不重、无需专科手术及特殊处理的伤员直接收入抗震救灾病区44例。入院后积极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疑难、重症病例进行专家组讨论确定治疗方案。
3 治疗方法
3.1 手术治疗 对于需要手术的伤员,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精心术前准备,及时进行清创、引流、植皮、皮瓣转位,四肢骨折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脊柱骨折内固定、截肢、骨盆骨折内固定、颌面口腔矫形、开颅、开腹等手术治疗。
3.2 保守治疗 对骨折伤员进行手法复位、牵引,石膏、支具固定,卧床等治疗;感染伤口、创面行清创、换药、抗感染治疗;对症处理各种合并症、基础疾病,防止各种并发症;加强康复理疗、功能训练;对脊髓、神经损伤病例结合高压氧辅助治疗;对伤员进行心理疏导治疗,评估伤员心理状态。
结 果
1 伤情特点
1.1 受伤机制 地震伤最多为砸伤,占46.7%;其后依次为埋压伤27.7%,擦伤13.6%,坠落伤6.5%,跌伤4.1%,烧伤0.7%,复合伤(砸伤合并硫酸烧伤)0.7%。
1.2 受伤部位 按头、面、颈、胸、腹、脊柱、上肢、下肢(包括骨盆、臀部)、体表9个部位分类统计,最多为下肢,占33.5%;其后依次为上肢26.5%,体表13.5%,胸部11.8%,脊柱8.2%,头部3.4%,腹部1.2%,面部1.2%,颈部0.6%。
1.3 受伤类型 伤员中闭合伤79例,占79.0%;开放伤21例,占21.0%。以四肢骨折和软组织伤为主,占78.0%。
1.4 受伤伤势 轻度伤18例,占18.0%;中度伤69例,占69.0%;重度伤13例,占13.0%。
1.5 伤后并发症 伤员中合并感染33例,占33.0%;骨折65例,占65.0%;挤压伤综合征11例,占11.0%;血气胸7例,占7.0%;瘫痪3例,占3.0%;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占2.0%;休克3例,占3.0%;大出血1例,占1.0%。
33例感染伤员中,感染部位以下肢最多25例,占75.8%;上肢4例,占12.2%;骶尾部3例,占9.0%;胸部1例,占3%。感染创面渗液细菌培养结果详见表1。
2 手术结果
后送100例伤员中有56例进行了86次手术,具体手术方式统计详见表2。其中1次手术者36例,占64.2%;2次15例,占26.8%;3次1例,占1.8%;4次2例,占3.6%;5次2例,占3.6%。多次手术者主要进行清创、引流、植皮等软组织手术。手术部位以下肢最多,58例次,占67.5%;上肢22例次,占25.5%;脊柱2例次,占2.3%;颌面部2例次,占2.3%;头颅1例次,占1.2%;腹部1例次,占1.2%。
3 治疗效果
100例伤员中治愈92例,占92.0%;好转8例,占8.0%;无1例死亡;全部伤口、创面均愈合。累计住院天数9~117天,平均(46.3±14.6)天。表1 感染创面细菌培养结果
细 菌例数构成比(%)大肠埃希氏菌821.6鲍曼氏不动杆菌513.5肠球菌某些种410.8阴沟肠杆菌38.1肺炎克雷伯氏菌38.1金黄色葡萄球菌25.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5.4铜绿假单胞菌25.4诺维氏梭菌25.4屎肠球菌12.7产酸克雷伯氏菌12.7产气荚膜梭菌12.7Ⅱ型水源型肠杆菌12.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2.7黏质沙雷氏菌12.7 表2 后送伤员手术方式
讨 论
地震往往发生突然、伤亡巨大、伤情严重、救治困难,多数为严重砸伤和挤压伤,直接砸、压、埋所致机械损伤占95.0%~98.0%,各类损伤中前2位是软组织伤,占32.0%~68.0%,四肢骨折占16.0%~44.0%[1]。震后灾区的伤员往往通过现场救治和初步分流后被及时送往非灾区医疗机构[2]。在震区医疗单位或现场急救时行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同时进行生命功能监护,待伤情稳定后再进行确定性专科治疗或后送[1]。本组资料显示,转到我院的伤员为震后3天~2周,并以第2周送达的伤员最多。伤员中危及生命的损伤已经得到初步处理及手术治疗,大多数伤员为四肢的骨、软组织伤,主要以骨折固定、软组织的清创、修复手术为主;保守治疗主要是伤口创面的换药处理,合并症、基础疾病的治疗,防治并发症以及功能锻炼、康复治疗。我院由创伤科、骨科及康复科医生为主要力量组成的抗震救灾病区,是针对地震后送伤员的治疗特点而设立的,有利于伤员的治疗、康复和管理。
本组资料中,33.0%伤员在入院时就存在伤口以及创面感染,感染的部位以四肢软组织为主,下肢多于上肢。地震伤员中许多为挤压伤并出现挤压综合征,加之部分伤员获救时间较晚、转送入院时间滞后等均是感染并发症的相关因素[3]。对感染的控制,我们一方面选择敏感抗生素,另一方面采用超声冲洗机[4]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5]处理,效果满意。
由于地震伤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决定了地震灾区后送伤员的治疗以骨折固定、软组织伤清创修复、感染创面处理及康复理疗、功能锻炼为主,因此后方的医疗配置应以创伤科、骨科、康复科为主,后方医院良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伤员的治愈率,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伤残率。
参考文献
[1]王正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所致创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6):401-403.
[2]武昆秀.破坏性地震医疗救护应急预案制定要点[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2(12):722.
[3]杨策,钟河江,蒋电明,等.533例汶川地震伤员感染流行病学分析与思考[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8):587-590.
驾车路线:京珠高速广州湛江合浦山口保护区。
地方特产:合浦珍珠、东园家酒、红树林矿泉水、红树林红薯果脯、红树林红仁海鸭蛋、红树林沙蟹酱。
旅游资源: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其“胎生”繁殖方式为植物界所罕见。山口生物圈保护区内有14种红树植物,最为独特的是那里大面积分布和完整保存着我国大陆海岸唯一的一片红海榄纯林和木榄纯林,十分珍贵。其茂密的树冠,发达的根系交错成片,蔚为壮观。涨潮时,树冠隐于碧海之中,时有群鸥起舞,鱼虾嬉戏,妙趣无穷。保护区现已成为我国南部沿海最重要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和红海榄及木榄种源地,也是我国红海榄的基因库。
蓝天白云之下,山口红树林的林冠之上,不时有白琵鹭、黑脸琵鹭、凤头鹰、松雀鹰、雀鹰、鸢、灰脸\鹰、燕隼、红脚隼、红隼、小鸦鹃、斑头鸺鹃、红脚鹗等珍稀鸟类自由翱翔;为数众多的白鹭早已成为山口生物圈保护区的永久性居民。红树林和种类众多的鸟类,已经构成保护区最靓丽的风景线。在保护区附近海域,不时还会有俗称“美人鱼”的野生动物儒艮出没。
山口生物圈保护区的另一特点是文化多样性,承载了一个地区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成就,表现在方言语种众多。除廉州话外,还有“白话”(属粤方言)、“捱话”(属客家方言)、官话,黎话,什兼话,海边话(属闽语),佤话等。
此外,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代表――大士阁,原是古城中的佛教建筑,因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是现存最悠久的~座古建筑物。据志书记载,白明代至清代,合浦地区曾遭多次风暴袭击和地震摇撼,附近几里内庐舍倒塌,唯独大士阁岿然屹立,该建筑在建筑学上有很重要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巨灾补偿基金 模拟研究 有效性 可持续性
基金项目:感谢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71073129;感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批准号:09YJC790216。
巨灾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且造成的损失不断增长,截止2016年7月13日,仅洪灾一项我国已有28省(区、市)1508县遭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460.66千公顷,受灾人口6074.67万人,因灾死亡237人、失踪93人,倒塌房屋14.7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469.80亿元。然而,我国巨灾应对机制却十分落后,目前主要是依靠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和直接救济等方式,未能有效利用社会力量、保险和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但巨灾的发生,不会以我们是否准备充分为转移,我们的社会随时都面临巨灾风险的冲击。
潘席龙等(2010)提出巨灾补偿基金基础制度架构后,王艺洁(2010)对其组织结构,陈东(2010)对基金的运作架构,李威(2010)对基金的财产组织,周夏(2010)对基金发行巨灾债券相关问题,伍弋(2010)对基金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余为良(2011)对注册地区划,陈雪君(2011)对基金一、二级市场的交易制度、周军(2011)对基金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探索;刘武华(2012)还对巨灾补偿基金的持仓量问题,潘磊(2012)则以极值理论为基础对巨灾债券的定价、蒋卫华(2012)亦以极值理论为基础对巨灾补偿基金的定价问题进行了研究;潘席龙(2015)对上述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就整个基金运作中可能涉及的相关机制和模型做了分析。本文将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地震、洪灾、台风三大主要自然灾害的研究成果,利用计算机语言,对巨灾补偿基金的相关制度和模型进行模拟检验。以期发现相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完善,同时也为在实际经济过程中的试点和推广做了必要的探索。
一、主要巨灾种类的选择和相关参数设定
我国作为全球巨灾风险最为集中的国家,除了没有活火山的直接影响外,其他各类巨灾在我国都有重要影响。为了便于分析,根据当前相关灾害领域对巨灾风险所掌握的资料和研究情况,我们选择了地震、洪灾和台风三大类主要自然灾害进行本次模拟研究。灾害的分布及造成的损失情况等相关参数,主要以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此外,还以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及未来增长趋势等为基础,采取相对保守的方式设定了巨灾补偿基金运作的初始参数。
(一)巨灾补偿基金基础参数设定
这里的基础参数,指与整个基金运行相关的、不以个别风险、注册地和时间段而不同的共用参数。主要是有关地区与国家经济总量、GDP及其增长率、基金投资比例、基金的初始投资额、基金投资收益率、运作费用等。
1、GDP和GDP增长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4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未来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可能会逐步趋于一个稳定的、较低的增长率。鉴于巨灾风险研究的时间跨度长达50、甚至100年以上,这里我们假定我国GDP的增长率为2%且保持不变,以简化模拟过程。要说明的是,GDP增长率的高低,一方面关系到巨灾补偿基金的投资额度和按GDP增长速度各年追加的新增投资数量;另一方面,当GDP基数增大后,巨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会增加,二者相互抵消后的影响,取决于投资增长与损失增加二者的相对速度。如果抗风险措施得当、有效,则GDP增长将更有利于基金的积累和补偿比例的提升,否则,基金运行的可持续性将受到影响。
2、巨灾补偿基金投资比例
不同注册地投资于巨灾补偿基金的资金,占当年GDP的比例,与相应注册地所面临的巨灾风险直接相关。正常情况下,所面临的巨灾风险越高,其投资于巨灾补偿基金的比例也越高。按前面对注册地的分级,比如巨灾风险从低到高分为10级,我们可以假定其投资于巨灾补偿基金的资金余额占当期GDP的比例,从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注意,这是一个初始和维持比例,一旦初始投资投入后,只要基金能保持保值和增值,各年则只需要按GDP的增长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维持这一占比即可,即各年度的新增投资额度取决于当年的GDP增长情况,除非GDP持续增长,否则,是不需要持续追加投资的。此外,这一比例,既包含了政府投资,也包括社会公众对基金的投入。正常情况下,将以社会公众的投入为主。
在后面的模拟运行中,为简化分析,我们根据巨灾综合预期损失从低到高(包括风险的发生概率和预期损失大小),分为低、中、高三等,分别对应1-3级、4-7级和8-10级巨灾风险,对应的投资比例分别为万分之一、万分之五和万分之十。关于详细的等级划分,限于篇幅,本文且不赘述。各等级注册地的占比,则是根据多年的统计数据和国家相关专业研究部门的灾害区划来确定。
3、巨灾补偿基金投资收益率
由于巨灾补偿基金采用了双账户和半封闭式设计,其社会账户的资金除了巨灾发生时,在灾害发生地的部分投资人可能会赎回其基金份额外,其余部分是不可赎回的。因此,基金的投资资金长期稳定,在保留少量应对巨灾发生时赎回需要的资金须用于短期、流动性强的投资外,其余部分完全可用于长期投资,或按比例逐期进行长期投资。我们假定基金的平均投资收益收益率约等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基准贷款利率6%。在模拟过程中,我们还会分别使用不同的参数,讨论这一参数变化的影响。
4、社会账户利润缴存率
社会账户的投资收益,需要按一定比例缴存到政府账户,以换取在巨灾发生时,相应注册地的投资人获得政府账户按约定倍数补偿的权利。而这一缴存比例究竟多高才合适?如果比例过高,则巨灾补偿基金的投资价值将降低,缺乏对社会投资人的吸引力;如果过低,势必要影响政府账户的资金积累,影响巨灾发生后政府账户的补偿能力。在后面的模拟研究中,我们假定这一缴存比例为50%,也就是社会账户资金的收益,一半会缴存政府账户,为巨灾补偿积累资金,一半作为基金投资人的投资收益。同样,我们也会调整这一比例,以分析其影响。
5、政府账户初始资金
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为应对自然灾害的生活救助资金拨款情况,其中1978、1991、2000、2003、2006、2008年分别是3.68、20、30、40、50、509亿元,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巨灾发展趋势,我们假定这笔初始资金为150亿元人民币。这一金额相比普通年份的拨款金额较高,但毕竟这是一次性、一劳永逸式的投入,不同于每年都要支出的支出。相对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的拨款、以及2016年洪灾救灾的开支,并不算多。
一次性投入的初始资金,其基本的目标,是为了吸引广大社会资金的投入,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只要社会投入达到一定数量后,随着社会账户向政府账户缴存额的增加,国家的初始资金不但不会成为一次性用完的“包子”,相反,还完全可能不断发展和壮大,这在后面的模拟研究中将会得到证明。此外,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有理由假设,政府会按GDP的增长速度同比增加向巨灾补偿基金政府账户的投资。和前面讨论的一样,我们这里也假定这一增长比例为固定的2%。
6、巨灾补偿基金商业补偿倍数
巨灾发生后,对受灾持有人的商业补偿倍数,取决于注册地巨灾发生概率、损失程度等多种因素。事实上,由于补偿基金均按面值销售,其补偿倍数,才是真正的定价。补偿比例的具体计算,请参考潘席龙(2016)中的详细论证。在模拟研究中,为了简化问题的分析,我们分别为风险发生概率由低到高的1、2和3等注册地设置了10、5和2倍的初始补偿倍数。随着基金的运作,按一定时间窗口移动平均计算的补偿倍数就会逐步形成。由于巨灾影响的范围、损失大小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最高补偿倍数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为了避免这种差异的影响,我们在模拟中还为三个等级的注册地分别设置了最高补偿倍数上限,分别是:12、7和5倍的上限。
7、巨灾补偿基金公益补偿比例
为了模拟上的实用和便利,我们在后面的模拟研究中,将假设公益补偿比例为相应注册地巨灾发生前一年GDP的0.03%。虽然单次巨灾的公益补偿额似乎并不高,但相对于以前全年全国仅50亿元左右的金额,且基金中的补偿是只针对遭受巨灾影响的注册地的单次补偿,其补偿总额在这一假设下已经远高于国家拨出的灾害生活补贴款了。当然,这一比例的拨款,实际是以全国的补偿基金投资人长期“贡献”为基础的。
8、基金运作费用
由于基金属于长期基金、且有国家信用作支持、带有公益色彩,因此,我们假定基金能享受国家的免税政策,运作费用相对较低,为基金收益额的1%。
(二)注册地分级与占比选择
在模拟过程中,根据对应的巨灾风险,为了避免与我们讨论的分级的混淆,模拟研究中我们将注册地分为3等,1等、2等、3等分别代表10级分类中的1-3级、4-7级、8-10级注册地,级别越高表明巨灾风险越大。对于1等注册地的起始补偿倍数为10倍,2等为5倍,3等为2倍。现实运作中,补偿倍数取决于巨灾的类型、巨灾的发生频率、巨灾发生的区域和造成的损失等多种因素,实际的补偿倍数可能是不同的。为了提高与实际情况的相似度,我们分别选取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和1973个县市作为数据样本,用2013年GDP总量作为计算巨灾补偿基金初始投资、巨灾补偿和公益性补偿的依据。按照我们前面所述,对不同的巨灾我们将县市级注册地分为了3个等级,其中,地震风险中1、2、3等的占比分别为:84.63% 、8.22%和7.15%;洪涝的分别为:48.79%、22.15%和29.07%;台风的分别为:36.41%、42.39%和21.20%。我们在模拟时,将按这里统计的结果分别设置相应比例的注册地、同时匹配各县的GDP计算其投资额和补偿额。
(三)地震巨灾模拟的模型与参数
对于特定级别的地震最大震级分布函数参数的选择,我们参考了陈培善和林邦慧(2014,1973)的研究,根据他们对华北地区地震发生数据的分析,发现使用极值分布可以很好的拟合该地区地震发生频率。由于论文使用的是华北地区京冀一带的地震数据,所以1等注册地的分布参数我们使用了该文章的估计值:位置参数[μ1=2.86],尺度参数倒数[β=1.71],对其他级别的注册地,我们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注册地地震巨灾发生概率做了适当调整。对于2等注册地,我们假设参数[μ=2.5],[β=1.8];3等注册地的参数为[μ=2.2],[β=2]。这些参数,是以相应注册地的灾害发生频率和预期损失为基础设置的。
(四)洪涝巨灾模拟的模型与参数
我国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为洪涝多发地,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为洪涝次频发地,西北地区为洪涝少发地,因此我们将县市注册地划为三个级别:洪涝少发地区注册地为1等,次频发地区注册地为2等,多发地区注册地为3等。三个不同级别的注册地的初始补偿倍数分别为:1等注册地补偿倍数为10倍,2等注册地补偿倍数5倍,3等注册地补偿倍数为2倍,与地震巨灾一致。
对于洪灾发生的模拟,我们参考刘家福和吴锦等的论文《基于泊松―对数正态复合极值模型的洪水灾害损失分析》,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数据分析,他们得出我国洪涝巨灾发生的概率符合[Pk=λk!e-λ]的分布。其中,[Pk]为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k]为极端事件出现的次数。对于参数[λ]的取值,我们使用论文中估计值6.07。
由于论文只是给出全国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并未对洪涝灾害进行分类,所以为了将分级机制加入模拟过程,我们假定所有注册地均匀分布在区间[0,[k]]上,其中[k]为当期洪灾发生次数。给定[k]后,我们根据三类注册地数量可知,3等注册地发生次数为总次数的4/8,2等注册地发生次数占比为3/8,一等为1/8。因此,每期给出全国洪灾发生次数后,将其7/8取整作为洪灾发生在2等与3等注册地的次数,然后剩余为1等注册地洪涝发生次数。然后,在1等注册地样本内随机抽取次数的3倍设为洪灾发生数据,2等注册地则抽取两倍,3等注册地按1倍抽取。此外,由于我国洪涝多发生于夏季8、9和10月,为了简化,所以我们将洪灾的发生限定在每年的8到10月,其余月份没有洪灾的发生。在我们50年的模拟结果中, 1等注册地发生洪涝巨灾总数为53次,2等注册地发生洪涝巨灾的次数为104次,3等注册地为133次。3等注册地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要明显高于2等注册地,而2等注册地要高于1等注册地,基本符合我国不同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
(五)台风巨灾模拟的模型与参数
根据注册地与台风源地的距离将注册地划分为三等,例如海南省距离南海台风源地的距离很近,所以海南省所有的注册地我们归为3等注册地。虽然我国台风巨灾也多发生于夏季,但是发生的季节性与洪灾略有不同,台风发生的时期跨度较长,所以我们将台风巨灾发生的时间限制在每年6-10月。与洪水巨灾模拟相同,我们限制每次发生台风的巨灾注册地数目最多为3,也就是说同时发生台风巨灾的注册最多为3个。对于台风发生次数的模拟,我们借鉴施建祥《我国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台风灾害债券的设计》中的结论:我国台风的分布符合[Pk=λk!e-λ]的分布,其中[k]为台风的次数,[Pk]为台风发生[k]次的概率,[λ]取文中估计值5.78,三个级别注册地发生台风巨灾的模拟结果显示,1等注册地21次,2等注册地90次,3等注册地50年内发生台风巨灾次数204次,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二、巨灾补偿基金运行的模拟结果
给定上述参数的设定,我们使用R软件对模型进行了1000次的模拟,重点研究我们的巨灾补偿基金运作机制能否保证政府账户在100年期内持续良好运作。另外,我们也分析了不同参数的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图1 巨灾补偿基金政府账户补偿倍数模拟结果
首先从各级注册地补偿倍数(比例)来看,模拟结果(图1)基本稳定:1等注册地的补偿倍数基本保持在8左右,2等注册地补偿倍数在4左右,3等注册地波动略大,但是也基本在2.5上下波动。因此,补偿倍数的移动平均计算方法既考虑到了不同时期不同级别注册地发生巨灾损失规模的大小,而且很好地平滑了不同巨灾损失规模所带来的波动影响。
从100年基金运行模拟结果来看,政府账户余额的均值为25089.93亿元,方差4855.2亿元,均值方差比为5.2,最小值为7492.3亿元。政府账户基金累积的最小、最大和中间值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为了更好的看出运行期间政府账户的变动,我们只画出了50年内的累积变化,从图上可以看出政府账户均未出现透支情况,而且运行期间均保持增长趋势。50年左右的时候,政府账户不仅同时兼顾了公益和商业补偿的重任,而且成功地将国家初始投入的150亿扩大至25000亿元左右,政府账户抵御巨灾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图2 政府账户运行资金积累的模拟
我们同时模拟了不同参数下的巨灾补偿基金政府账户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随着GDP增长率的增加,政府账户累积速度也在加快,但是这种提升效应有递减的现象:增长率从3%增加到4%所带来的政府账户累积速度提升作用要小于增长率从2%增加到3%的情况,其原因是,GDP增长后,一方面使国家和社会的基金投入增加,另一方面,因灾造成的损失也会增大,基金的公益性与商业性补偿额也会增加。
图3给出了不同基金投资收益率对政府账户运行的影响。从图上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率对政府账户的影响与其他参数相比更大。当我们将投资收益率从6%降低到5%时,政府账户出现了规模缩小的情况;当收益率增加到7%时,政府账户累计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图3 基金投资收益率对政府账户影响
与前两个参数相比,公益性补偿参数对政府账户的影响相对较弱。当公益性补偿比例从0.01%提高至0.03%时,基金完全可以保持正常运转,但当这一比例提升到0.05%时,会导致基金政府账户余额的负增长。如果再考虑到,这是基金投资人对非投资人的一种转移支付,可能会直接影响基金投资人的投资积极性,这种影响可能会更大。可见,如何控制公益补偿和商业补偿的比例,也是确保基金正常运转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我们模拟了不同补偿倍数上限对巨灾补偿基金运作的影响。当我们将不同级别注册地的补偿倍数上限提高至7、9和15时,政府账户的累积出现了减少,期末规模显著的降低。在模拟中我们发现,巨灾补偿基金运行机制可以很好的同时保证未来巨灾发生时的公益和商业补偿。虽然公益补偿倍数和商业赔付倍数上限参数过高会使得基金规模变小,但是可以看出基金仍未出现透支。当然基金现实运作中,以上参数都会根据巨灾发生和经济运行实际情况设定,以更好的保证巨灾基金的运作。
三、结论与讨论
从模拟运行的结果来看,巨灾补偿基金在取得政府一定数据基础投资后,只要社会和政府按经济增量保质一定比例的增量投资,且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条件下,完全可能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对增强全国巨灾风险应对能力、提升和完善我国巨灾风险的分散、转移和控制水平,具有传统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从模拟实验的来看,社会大众只需要累计(注意,这是累计数,不是持续每期的比例)按GDP的万分之一,最多千分之一投资于补偿基金,在遭受巨灾损失时,就可获得巨灾发生时基金净值15到5倍左右的补偿(这里顺序相反,是设定了风险大小与投资比例一致,而与补偿比例相反)。此外,由于基金份额的净值部分还可以被赎回,对灾后重建和救助也具有重要作用。与传统巨灾保险业务最大的不同是解决了巨灾风险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的定价困难;而且投入基金的投资是可以收回的,而不像保险费交出去后,如果不发生巨灾就“一去不返”,并有助于规避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和“侥幸心理”,加强灾前预防,鼓励及时救助。
从政府账户的模拟运行情况看,不仅能确保基金的平衡运转,包括公益和商业的补偿,而且政府账户能不断增长,国家对巨灾风险的应对能力也能不断增强,当然,随着政府账户积累的增加,公益性补偿比例和商业补偿比例,以及社会账户的利润缴存比例都可以进行调整,以维护基金投资人、政府和非基金投资人在补偿获益中的平衡。
从影响政府账户资金余额的因素来看,投资收益率、最高补偿倍数、GDP增长率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以国家信用作支撑、以专家委员会的管理为保证、面向全球的外包投资管理,以及半封闭式的基金结构,可有效支持基金一定比例的长期投资,从而确保基金享有较高的平均收益。模拟试验表明,即使投资收益率降到4%,补偿基金也仍然可以正常运作,只是积累的速度会放缓。
综合整个模拟研究,我们认为巨灾补偿基金制度具有按相关实际情况开展试点工作的一项巨灾应对制度。在实际的试点和真实运行工作中,如何将相关巨灾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人员综合纳入这一体系,与各专业委员会主席的遴选及委员会的构建有很大的关系。在具体实施和操作前,相关专业委员会还需要开展大量针对各注册地巨灾风险的实地调研等工作。无论如何,本项研究为有效应对我国面临的巨灾风险,从理论、机制、工具、模型、体系等角度,做出了系统的探讨,为进一步的实际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Wind数据库,中国环境数据库(EPS)
[2]陈东.建立我国巨灾补偿基金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3]陈培善,林邦慧. 极值理论在中长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N].地理物理学报,1973
[4]陈培善.2014年地震震中分布图[N].地震学报,2015
[5]陈棋福,陈凌.利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数据进行地震灾害损失预测评估[N].地震学报,1997
[6]陈雪君.巨灾补偿基金交易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7]高海霞,姜惠平.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基于市场配置与政府干预的整合性架构[J].保险研究,2011
[8]谷洪波,顾剑.我国重大洪涝灾害的特征、分布及形成机理研究[N].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黄敏,王健,王慧彦,梁瑞莲.地震损失经济学评估模型灾损参数的统计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1
[10]蒋卫华.巨灾补偿基金定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11]李威.建立我国巨灾补偿基金的财产组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12]刘家福,吴锦等.基于泊松-对数正态复合极值模型的洪水灾害损失分析[N].自然灾害学报,2010
[13]刘家福和吴锦等. 基于泊松-对数正态复合极值模型的洪水灾害损失分析[N].自然灾害学报,2010
[14]刘武华.巨灾补偿基金的持仓限额设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15]潘磊.基于极值理论的地震巨灾债券定价[D].西南财经大学,2012
[16]潘席龙,陈东.设立我国巨灾补偿基金研究[J].西南金融,2009
[17]潘席龙. 巨灾补偿基金制度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2011
[18]潘席龙.巨灾补偿基金运作机制研究[R].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报告,2015
[19]钱小仕,王福昌,曹桂荣,任晴晴.广义极值分布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J].地震研究,2012
[20]施建祥,邬云玲.我国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台风灾害债券的设计[J].金融研究, 2006
[21]田玲,邢宏洋,高俊. 巨灾风险可保性研究[J].保险研究,2013
[22]王和,何华,吴成丕.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23]伍弋.中国巨灾补偿基金资金运作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4]谢家智,陈利.我国巨灾风险可保性的理性思考[J].保险研究,2011
[25]徐敬海,聂高众,李志强,雯.基于灾度的亚洲巨灾划分标准研究[N].自然灾害学报,2012
[26]余维良.我国巨灾补偿基金注册地区划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一、旅游宣传进一步加大,现代国际旅游重镇
建设形象显现。一是举办情人节活动打造品牌。结合北京奥运会,与奥运旅行社合作,继续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黄山七夕情人节,在全国30个城市投放广告,在北京举办了新闻会,通过奥运知识问答、趣味登山运动、摄影比赛等丰富了情人节活动内容,进一步提升了翡翠谷“情爱”文化品牌。在地震期间,中秋节开展“万水千山粽是情”献爱心活动。在“中国首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组织松神、味特佳、春茗、品行、景泰龙茶厂等5家单位和个人参赛,其中松神设计的商务礼品荣获银奖。二是走向全国营销扩大影响。组织景区、酒店、旅行社奔赴东北三省等主要客源地参加旅游推介会,积极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等,发放宣传品6万余份,引起了各地旅游市场的广泛关注。三是邀请媒体活动组团走“”。翡翠谷景区邀请韩国旅行社踩踩“”,“情爱”品牌已占领全韩国市场,风光片在韩国电视台每天播放。两个4a景区在合铜黄高速、徽杭高速架起8块高炮广告,展示旅游企业形象。多次邀请《日报》、《黄山日报》、《中华旅游报》、《经济日报》《新浪网》、《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看“”,翡翠谷在卫视、等主要客源地的黄金栏目的重点宣传。热情接待了世界遗产保护组织考察团、徽商大会、红色故土.行、中国音协“田野的春天”等考察团来镇考察,接待“省乡村旅游推进会暨农家乐宣贯大会”与会人员。编印了第2版本《旅游指南》,进一步提升了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旅游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完善。一是项目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旅游在建项目共有30个,总投资20亿元,共完成投资13.4个亿;嘉华国际公审成功落户,并完成投资1750万元。香溪漂流项目规划通过评审,现正在加紧投入施工,力争年内基础工程完工。二是在建项目速度加快。纳入管理的30个旅游项目进展顺利,华艺、宾馆、汤镇大酒店已试营业,国际大舞台成功演出。印象(二期工程)正在施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工,购物中心已投入使用。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海洲国际大酒店成功申报4星,原野旅行社进入国内百强社,旅游“六要素”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启动《镇旅游规划修编》工作,科学决策镇未来几年旅游的发展。
三、信息化工程进一步加快,旅游服务实现网络化。一是启动了“虚拟游”网站建设,建立全镇旅游行业数据库,通过数字地图和影象地图实现互联网快速,提供游客基于网络电子地图的全面网上旅游综合服务。全国各地游客在互联网上轻点鼠标即可游览镇各大景区优美风光。二是启动了“数字景区”建设,完成了三大景区户外电子屏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升级改造翡翠谷景区、实施九龙瀑景区电子门禁系统工程建设。启动了多媒体系统工程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镇的农家乐也实行了网上营销功能。
四、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一是强化日常管理,给游客创造一个满意环境。随时清除乱堆乱放,坚决拆除乱搭乱建,有效遏制乱涂画、乱张挂,还游客一个自然清新的。坚决打击“黑社、黑导、黑店、黑车”,规范旅游市场,减少旅游投诉。二是继续加强旅游市场的管理与检查。为确保旅游安全,保证旅游质量,规范旅游秩序,提升旅游效益,今年在区旅游局、安监局、卫生局、交通、烟草、物价等8个单位的指导下,在“徽商大会”、“十一”黄金周和周末对宾旅馆、景点、旅行社进行了突击抽查,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对翡翠谷、九龙瀑等景区(点)开展环境整治,特别是今年“十一”黄金周创历史新高的接待水平水平下,、确保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的实现。三是高度重视旅游投诉工作。今年共接待旅游投诉48起,按照《省旅游管理条例》,认真依法处理,确实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四是继续强化旅游安全责任意识。在主要景区(点)增设旅游区公共信息标识牌、景区介绍牌、安全警示牌。重点督促了旅行社建立安全机构安全管理制度、签订安全责任状、加强直通车的管理。一年来没有一起安全事故。五是加强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针对韩国市场举办了星级酒店、4a景区、国内百强社负责人参加韩国旅游市场研讨班。针对景区、旅行社、宾旅馆管理人员水平就市场营销、怎样当好企业老总等邀请科大教授授课,举办暑期培训班,提高管理水平。针对农家乐人员服务水平,邀请黄山区旅游学校来镇开展农家乐服务礼仪培训班。六是帮助景区降低风险能力。
由镇统一招标办理《风景名胜区责任保险》,降低和化解景区风险能力。
五、建立旅游服务标准化,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在全镇企业中开展标准化服务工作,确定了旅游“六要素”六个行业,16家企业和一个村为试点单位,扎实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年工作谋划
一、进一步加快旅游规划和景区详规修编,提升镇旅游内涵。加快实施《镇旅游规划》修编工作,围绕“两个重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提升景区品味和内涵,挖掘旅游文化,明确今后几年的发展模式、旅游重点。
二、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实行网络全覆盖服务。加快推进“数字景区”建设,全面开通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旅游企业多媒体,开通完善乐游网。同时加强网络促销,扩大开放程度,通过现代化手段促销。
三、加快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在全镇16家试点企业中,建立具有特色的标准化服务体系,量化服务标准,为全省标准化服务工作总结试点经验。
四、加大营销力度拓展旅游市场。一是继续举办第三届中国黄山七夕情人节,全面全力打造翡翠谷“情爱”文化品牌。二是加快制作《旅游》风光片,在中央级宣传媒体展示旅游风貌。三是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加快旅游市场的拓展,在原有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市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发新的客源市场,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学生经济”。四是积极参加大型旅游交易会。结合翡翠谷第三届情人节活动,举办镇大型旅游促销活动。
五、加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以整顿景区旅游市场为突破口,打击非法营运、拉客现象;围绕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彻底解决脏、乱、差现象;提倡景区经营户文明诚信经营;发挥黄山风旅游联合体的作用,规范旅行社行业管理。以游客满意为关注焦点,创新服务观念,塑造最佳的旅游服务形象。
六、建立旅游管理培训制度。提高旅游管理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采取会议、外地考察、交流学习对旅游经营单位及从业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把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旅游业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不懈地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以一流的旅游服务、一流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形象。
笔者在西北工作多年,数次到麦积山游历,也阅读过不少关于麦积山的书籍,但将大铜章《麦积山》执于掌中,细细品味,仔细观赏时,却依然被深深吸引并强烈地为其艺术魅力所震撼。
麦积山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五代·《玉堂闲话》)。麦积山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唐开元二十二年,当地发生地震,崖面中间部分塌毁,现东崖存洞窟54个,西崖140个,荟萃了后秦、西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被著名的雕塑大师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当你步入麦积山前,凭崖而凿的一组雕塑造像便会迎面而至,中间一尊佛(高达15米)淡定睿肃,左右两侧菩萨侍立,笑容优雅,顷刻间你会心生敬意与亲近。抬头而望,但见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了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周围群山环抱,苍松翠柏,野花茂草,郁郁葱葱,千山万壑,重峦叠嶂,云雾团团,松涛阵阵,麦积烟雨胜景犹似仙境,远处寺庙中的梵乐似有似无随风而至,游人无不陶醉其中。
如此气势恢宏的景观,如此宏大奇伟的建筑,如此博大久远的佛教洞窟群,且看朱熙华如何表现。
大铜章正面浮雕所展现的麦积山,并没有采取通常艺术家表现佛山圣地的仰视角度,因为在此处任何一个角度的仰视,都无法全面反映麦积山独特的地貌与风韵。它是采用了倾斜一定角度的鸟瞰,将麦积山孤峰巨石的特点及周围群山环抱,松桧成林,溪流泉石尽收眼底;将东崖西崖194个摩崖洞窟、崖阁、摩崖佛龛、山楼走廊,甚至一般游人不好抵达的山顶五级阿育王宝塔全部呈现。天地之间,白云之上,七只仙鹤正飞舞而翔。麦积山,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石窟,就这样写实写意地全景呈现出来。其视角之妙,立意之巧,构图之精,让人叹服。
麦积山既然是佛教著名石窟,仅有以上刀笔显然还是不够的。麦积山石窟确实保留了许多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宗教方面,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塑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教故事,是佛教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在中国佛教从传入到发扬光大的过程中,与中土文化的融合是不二法门,此中亦留下了许多典籍。
朱熙华设计雕塑的《麦积山》大铜章的背面,不仅展示了他在大铜章雕塑艺术方面的极高造诣,也表现出了他在佛教学养方面深厚的功底。背面居中的图案是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133窟10号造像碑,此碑制作于北魏景明年以后,即6世纪前半叶。其内容丰富,题材深具代表性。碑正中上端刻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中段刻交脚米勒菩萨像,下段刻释迦说法像,以及下段右侧的文殊维摩对问图,虽然题材均源自汉译佛典,而图像的创意却是中途发源的。二佛并坐图,题材源自《妙法莲华经》,但追寻印度和中亚成经的原始发源地,都未见此类似造像。二佛并坐的题材盛行,应是和北魏皇室宫廷政权有着微妙关系。由于文成帝崩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献帝继位6年后又由孝文帝继位。二位皇帝继位时,均年幼,由文成帝的皇后冯氏主政,一直到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后薨逝为止,前后二十五年间,冯氏始终是北魏政权的主导者。冯氏奉佛,北魏以佛教为国教。佛像碑中的二佛并坐的遗制,真实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国有二主的历史。而造像碑的上段、中段的左右两侧,则依释迦世尊一生中重要故事情节,分别雕刻了燃灯授记、乘象入胎、九龙灌顶、树下思维、断发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涅槃等。这些是佛教经典,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石碑及青铜佛像一再重复制做。因此,独一无二地融合了这些许内容的10号碑,便在佛教及佛教造像艺术方面具有极其宝贵的学术价值。朱熙华选其作为章牌的中心内容的理由,无疑是十分充足的。
麦积山在四大佛教洞窟的艺术比较中以泥塑见长。有别于其他地方泥塑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它把感染力提到统率一切的高度,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创作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朱熙华选191龛外两侧交脚菩萨雕像侧面像,以背相向对中心石碑呈拱卫状,形成了《麦积山》大铜章背面构图的第一层面。
麦积山西崖石窟中的127窟(万佛堂)是非常特别的。127窟是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后的功德窟,她生前有过经营,死后由其子武都王戊完成。虽说佛教壁画或绘画艺术发展到西魏时期仍处在初期阶段,尚未完全成熟,但127窟的壁画技法却十分成熟,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的表现,均处理得和谐统一,着色上也显得丰富多彩,又不失相互照应之美,画面结构恢宏大度,且每一幅画都疏密有致,动感极强,情节表现得活灵活现。朱熙华将其正壁龛中石佛项光中央那朵大莲花及左右两侧相向向上而飞、各奏乐器的12伎乐飞天人和卷涡莲花中莲花生小佛的壁画,用浮雕形式设计制做成大铜章背面构图的第二层面。第三层面则是万佛堂中数块石碑层层密刻的千佛小佛像的相向对列。大铜章背面构图整体呈对称布置,细看却又各不相同,既满足了佛教造像绘画的格局对称制式要求,又反映出麦积山洞窟造像绘画突破佛教戒律,高度重视艺术感染力,追求生活灵动的艺术特点。其佛法精要,选材经典,造像精妙,让观赏者不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