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梦令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把古诗文阅读积累与生活密切联系
我曾在某篇文章中读过一段话:“语文教育应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它的一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另一头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个人文化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和生活的不可分割性。教师善于利用这种关系,不但能帮助学生学好、学活语文,而且在经典的吟诵陶冶中,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六年前,我接了一个一年级新班,从进校第一周开始我就尝试将古诗文阅读积累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试图让每个学生随时能接触到古诗文,感受到古诗文的影响,希望通过六年的学习,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古诗文,并使古诗文博大精深的内涵影响、成就学生的理想人生。我选择了《弟子规》作为开始。《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我把《弟子规》和《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结合起来讲解,由于学生都知道《弟子规》是流传久远的经典,对其中的道理很信服,且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便于诵记,所以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就能将《弟子规》熟读成诵,平日但凡哪个学生有违规的地方,教师、父母引用《弟子规》中相关语句,学生立马心领神会,改正不当行为。也正是由于这样,学生对这部古文的积累运用达到了十分熟练的程度。
二、让古诗文阅读积累与课内学习相辅相成
1.以教材为点,系统积累。苏教版教材中使用了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在学习这些诗词的同时,我会根据其内容、作者或朝代等做有关系统的拓展学习,便于学生积累。例如:在备课苏教版12册第九课《词两首》之一——《如梦令》时,我决定这堂课摆脱细碎的讲解,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大量积累。我要借助《如梦令》,带领学生徜徉词的王国,熟悉词的特征,走进一代词宗李清照的精神世界,系统品读其代表作品,感受其文化魅力。
上课伊始,首先,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自学理解了《如梦令》的词义。其次,我抓住词眼“醉”引导学生把握了词的主旨,随后,在多种形式的吟诵中,学生很快熟读成诵。再次,我引入作者的另一首《如梦令》,同样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学,了解词意,大声吟诵。接着,让学生比较两首词的形式、内容、感情,让学生自己发现同一词牌名的词可以表达不同情感、不同内容。同一词牌的词的形式是一样的:一样的字数和句数,一样的平仄和节奏。从而对词这种文学形式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随后,我告诉学生这两首《如梦令》均为作者早期作品,由于作者早年生活幸福快乐,所以作品的基调也是轻松愉悦的。但细细比较,两首词的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此,学生很容易就搞懂词牌不过是一种格式,词人须依词牌格式填词,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则各不相同。最后,我又投影出示李清照后期作品《武陵春》,让学生再次采用自学的形式了解词意后,通过朗读比较这三首词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我趁热打铁,又介绍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供学生赏析。短短一节课,学生品读了四首经典宋词,70%的学生记住了其中的三首。从教学效果来看,以教材为基点,系统性拓展积累,既方便学生的记忆,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2.比照学习,另一种积累形式。进入中高年级,教材中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或节选于古典名著,或是根据古文翻译改写的故事。在学习这样文章的过程中,我习惯把原文拿出来让学生比照阅读,并背诵精彩片段。比如:学习《三打白骨精》时,我要求学生读《西游记》原著相关章节,并摘抄其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堂之上,学生情绪激动,不少学生直言原著精彩,相比之下,改写的课文不堪卒读。如此批判令让我对学生刮目相看,我不由想进一步了解,于是要求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道:“原文对白骨精所变的村姑、老妪、老翁的外貌神态的描写具体生动形象,才让唐僧
再上当,误会悟空,这些描写有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但课文则粗略地一写,无法起到同样的作用。读了原文,真的不想再读课文。”……听到这样精彩的评价,我知道,预设的教案作废了。当机立断,我索性把这堂课改为原著片段赏析。比照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中华经典文学名著的巨大魅力,他们爱上古诗文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可见,合理使用教材,精讲精练,努力腾出时间来,把与课文相关的、经典的、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出来供学生品评赏析、吟诵积累。如此,学生所得必然丰富。
三、让古诗文积累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古诗文有了兴趣,那么积累背诵也会成为其乐趣所在。但由于古诗文时空跨度大、意蕴深沉、语言又精炼含蓄,这些都给小学生读懂诗文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处理不当,反而让学生反感。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心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例如: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文能学以致用,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每学期开学,我会要求学生从古诗文中选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选一句话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或同桌。由大家共选一些名句,让书法爱好者写成条幅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作为环境布置。过年了,让学生为商场、书店、饭店、家庭等场所,选择合适的对联。当然,在平时写作文,更是鼓励学生引用合适的古诗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同时,这样的运用过程促使学生发现自身储备的不足,更急于学到需要的古诗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李清照;思夫;思乡;醉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08-01
尼采说过:“为了任何一种审美行为或审美直观得以存在,一种心理前提不可或缺:醉。醉须首先提高整个机体的敏感性,在此之前不会有艺术”。巾帼女词人李清照就在这“醉”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的词作,她的这些词作可以大致分为四个类别,即美景的“醉”,思夫的“醉”,思乡的“醉” 以及贵妃的“醉”。
一、美景的“醉”
在李清照的词中“醉”后写美景的词有《如梦令》《清平月》《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等,其中《如梦令》写到“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描绘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溪亭游玩赏景,饮酒遣兴,由于留恋美景、沉醉美酒而“不知归路”。因此,就有了“误入藕花深处”的戏剧性效果,创造了一种更美的境界:人在藕花怀抱簇拥之中,仰首观看着一群惊飞的鸥鹭划破暮色沉寂的天空,兴尽的作者大约又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了。这幅醉妇晚归图,既是记忆中的幻景,又是生活中的真景,迷蒙因为沉醉,沉醉导致“失态”,“失态”愈显率真,这就是生活中的李清照,醉酒中的真我。而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作者写到“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不要推辞说自己醉了,这花与别的花是不同的,这句话可以深刻的揭示了作者对于梅花的喜爱,以至于劝客人不要以酒醉来推辞。以“醉”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生命回归自然的自由自在,感悟到春光与自己生命律动的同一性与和谐性。
二、思夫的“醉”
在李清照的词中因思夫而“醉”的词有《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清平乐・ 年年雪里》《浪淘沙》《浣溪沙》等。在《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中,词人写道:“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流寓他乡的女词人在梦中仿佛回到从前,忆起夫妻二人饮酒共赏,酒醉插花的情景,然而美好的梦境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那种“徒要叫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的一幕永远留在记忆之中,插花之举再不重来,而今的酒醉徒增凄苦悲辛。悼念亡人、回忆从前,“醉”字体现了生活的细节。难遣的情怀,深沉的眷念,李清照抒写自如,毫不娇柔。《清平乐・ 年年雪里》中的“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以及《浪淘沙・帘外五更风》中的“回首紫金峰,一江春浪醉醒中”,都通过回忆的方式,展示了过去时光的美好,而今孀居的凄清,今昔对比,反差强烈,让人为之唏嘘不已。
三、思乡的“醉”
在李清照的词中因为思乡而“醉”的词有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平》《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诉衷情》《蝶恋花》等。其《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平》中,发出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愤慨。在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年代,李清照尝尽颠沛流离的滋味,在苦痛中,能不思念曾经给予她安逸舒适生活的故乡吗?“故乡何处是”这一看似简单的痴问,在下旬“忘了除非醉”中作了巧妙而沉痛的回答。没有了故国,丢失了家园,其实,即使醉时也是不能忘却的。另一首《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词人写道:“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在有家难归,有国难投的无可奈何的境况下,词人只有借酒浇愁,强作解慰,而至一醉方休了。从中读者可以领悟到那个时代给予女词人的烦恼是那样的多,遭遇是那样的苦,怨恨是那样的深。
四、贵妃的“醉”
在李清照的词中有两首词都写到“贵妃醉酒”。这两首词是《多丽・咏白菊》 《瑞鹧鸪・双银杏》。在《多丽・咏白菊》中李清照写到“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这首词为咏白菊的咏物词。赞颂了白菊的容颜、风韵、香味、气质、精神。白菊不像贵妃醉酒那样矫揉造作,也不像孙寿那样病态愁眉,更不是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这些都无法与白菊相比。其中“贵妃醉酒”的“醉”字的运用更是突显出白的高尚品格。在戏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因唐明皇爽约而独自喝醉后,神态娇媚,身姿曼妙,眼神迷离。可谓是美轮美奂,可就是这样一个醉酒美人还远远不及这白。更是显示白菊独有的无法超越的魅力。而在《瑞鹧鸪・双银杏》中则有“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这是一首假物咏情词。李清照假借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其中“醉后明皇倚太真”中“醉”字显示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借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醉”,意在点出李清照夫妇两情相依,相濡以沫的真谛爱情。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才华卓著的女词人。她用她女性的身份抒写着这些让人心醉的词作,让读者在这“醉”的词作中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周国平.悲剧的诞生一尼采蔓学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6
[2]黄蓼团.蓼团词选[A].唐宋词三百首[C].上海:上海词书出版社,200O
【关键词】诗词 语文教学 审美鉴赏 教学研究
一、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
1.言语之音乐美
诗词之言语美,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方面,其音乐性很强,有节奏感,可押韵,有音调等。这些规律性的组合和排列形成千变万化的节奏体现方式。而诗词的格律其实即为固定的某种节奏形式。押韵重在“韵”上,就是使诗词语句末尾上的音节具有相同或者近似的韵母,以此生成诗词音韵上回环往复的效果。除了节奏和押韵之外,再配合音调上不同声调但却和谐的音节,就会变得更为悦耳动听。
2.意境之含蓄美
人们常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套用来形容诗词意境之美同样适用。诗词创造需要含蓄和凝练,诗人往往并不是直接流露真情,也并非直接阐述思绪,而往往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言此意他。意境,实际上是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假借客观实在事物而融合出的上升到艺术高度的境界。
3.风格之迥异美
风格,是创作者在作品里集中体现出的个人精神面貌和个性,也是文学作品中文字内容和表现形式相结合而体现出的结合体。创造者往往在个人经历的沉淀后,生成了一种属于个人独有的作品风格,因此其风格多样且迥异。欣赏者往往读诗看词,细心体会就可以分辨出是哪位作者的创作风格。
4.想象之无限美
创作者创作诗词作品的过程中,不管创作者是在言情还是明志,实际上都是一个宣泄个人主观情志的过程。然而诗词篇幅有限,言语有穷时,但是作品给予欣赏者的联想力无尽处。这种蕴含其中的想象力,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对欣赏者,无论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穷无尽的。这种联想力,是牵引读者思绪飞舞的风筝,更是使得诗词艺术能够流传数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有利原因。
二、强化诗词审美鉴赏的教学策略研究
1.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联系现实领会诗意
我们常说生活才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来源,而文学作品最终也应该回归于生活之中。所有文学作品都是那时那地作家头脑中对于现实事物的映射。教师应联系生活实景,尝试将诗歌中的情境与学生身边的实地实景相挂钩,引导学生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品味诗歌的内涵美,同时将诗词创作者的有利影响潜移默化给学生。
2.以多媒体为辅助,还原作品创设情境
诗词不仅仅是言语的艺术,更是情境和画面的艺术。若要学生能够置身创作者所处的情境,教师应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李清照创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教师可以使用Flas技术,将动画背景音乐设置成《如梦令》这首歌曲,随着歌曲演唱的进度,逐一体现作者宴席结束后沉醉游玩的情境。将Flas流畅的移动风景转变和作者怡然的情绪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声音、画面多方位的刺激下,仿佛如临其境地与创作者融合一体,体会荷丛荡舟、鸥鹭惊飞,体会到作品动与静的结合,以及作者迷途急寻出路的急切心情。
3.以学生为主体,锻炼感悟与迁移能力
在对诗词鉴赏中的感悟和迁移能力训练时,教师要以学生作为主体,真正地实现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目标的任务。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不同于他人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经历,很自然地,每个学生对于同一首诗词作品所能体会出的用意和理解也会略有差异。因此,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的赏析能力,要求学生将其内心深处不同的情感和观点写出,以不固定文体和字数的方式来布置任务,再结合教师的批阅,不但对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益,更是沟通教师和学生情感的一种有效途径。
此外,开展比较阅读也是不错的方式,例如开展同词牌名不同作者作品的对比欣赏,或者同词牌名同作者但是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欣赏,前者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后者有益于体验到同创作者在人生同阶段的变迁和人生起伏。
本次活动时间为一天,活动内容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诊断和示范研讨活动,参加对象为语文国培学员30人、片级语文学科组以及其他学校观摩教师、宁墩初中部分行政工作人员,同时本次活动还邀请了专家组成员参加:有宁国市教研室庞新华主任、宣城市教师进修学校杨和平副校长、宁国市教师进修学校师训处朱庆华副主任、宁国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宁阳学校初中教导处李萍副主任以及宣城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张晓民老师,这次活动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参加人数之多,在宁墩初中语文教研活动中尚属首次。
上午8:40之前各专家、国培学员和相关学校参加观摩的教师到达宁墩初中进行签到、领取资料,开始国培送教活动。
教学研讨课在宁墩初中多功能室教学,第一节课上课的是宁墩初中林霞老师,课题为李清照词两首:《渔家傲》、《如梦令》,林霞老师对本课的整体感知很到位,赏析讨论具体细致,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第二节课是甲路初中徐晓静老师,课题为《孤独之旅》,徐晓静老师的教学很有特色,对课程的理解很深入,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两位老师上课结束之后,国培学员、专家组以及观摩教师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诊断研讨活动,每个人认真填写《宁国市“2018国培送教”学习单》,对上课教师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评价,相互取长补短,开阔了国培学员的视野,定能提升国培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
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亲身经历和目睹这样的诗歌教学现状之后,我结合近几年对诗歌教学方法的摸索尝试,积累了一些粗浅的体会,现提出“吟诵,体验,研习,改创”诗歌教学模式,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1.吟诵。吟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策略。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的音乐美就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吟诵诗歌时,我要求学生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小声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句读;这是学习诗歌的最起码的一点,先解决语言上的障碍,使学生能够识字。第二步,大声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和音韵,注意停顿和语气;教师可从声音的轻重,语调的缓急,停顿的长短等方面指导学生,这能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第三步,吟诵诗歌。学生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诗歌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诗歌的感情也有了一定的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来吟诵诗歌,这可以使学生自由自主地理解把握诗歌。我在教学《氓》《蜀道难》《登高》时,让学生先吟诵诗歌,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体验。长期以来,我们的诗歌教学无论是诗歌内容还是思想情感,我们都是愿意把现成的教参的答案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一直使学生处于接受的被动位置。学生的不参与直接导致了诗歌教学的失败。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对所学的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诗歌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作者的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体验是吟诵的升华,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体验诗歌时,一定要注意找准切入点。在教授《蜀道难》时,我让学生从找出诗中相互照应的句子以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且使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之危;在教授《登高》时,我让学生找准表示作者情感的词“悲”入手,体验诗人的悲伤情怀。
3.研习。诗歌的研习主要是学生在体验把握作者的感情之后,对诗歌进行的有效解读,包括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赏析,语言的品评以及技巧手法的赏析。诗歌的研习应注意整体解读与特色解读相结合。诗歌的整体解读有时需要联系时代背景,有时需要知人论世,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内容印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根据相关内容解读诗歌。
诗歌的特色解读一般是对本诗区别于其他诗歌的地方,或者是同一诗中本句区别于其他诗句的地方进行的有效解读。比如,《琵琶行》区别于其他诗歌的地方在于诗中对音乐部分的描写,那么我们就要重点赏析这一部分诗句,看诗人如何描写音乐。这就涉及到语言、手法、情感等内容。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蕴涵着丰富的意蕴情感,就很值得揣摩推敲,我们就要对其进行重点研读。
诗歌的研习在组织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以教师的辅导为辅,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读、品、研中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4.改创。诗歌学完后肯定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意犹未尽而“蠢蠢欲动”,提笔赋诗。当然我们不主张我们的学生全部会写诗作赋,但适当进行诗歌改创对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有着积极的意义。
史建筑老师在诗歌教学时,常常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创。他称之为“文本变奏”。他的学生将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改创为一首词《钗头凤》:“高堂口,明镜头,容颜永驻何时有?世事恶,人情薄,白发满眼,肝肠满愁。叹!叹!叹!朝青丝,暮白首,无奈饮尽杯中酒。韶光流,志难酬,吾欲从头,天时不留。过!过!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让学生用诗歌进行过改创,不过学生更喜欢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改创。在学了《琵琶行》之后,学生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改写为:“傍晚,浔阳江头。漫山荻花随风起舞,吹散的白花斜躺在红枫叶中,红色中点缀的白那么醒目,那样凄凉。远处山无生机,近处江水悠悠。我的心情犹如这江,这山。”虽不是上乘佳作,但常练定会有更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