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教育调查问卷

农村教育调查问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教育调查问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教育调查问卷

农村教育调查问卷范文第1篇

问题的提出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形式。1985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便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并且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有效教学时间长,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五年制高职也出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五年一贯制“三定向”师范类大专生(以下简称“三定向”师范生)是五年制高职教育殊的一个种类,是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而采取的适应性教育培养方式。2000年以后,国家取消大学生分配,由大学生自主择业,农村小学教育设备相对陈旧,条件和待遇也不如城区,因此农村小学教师缺乏问题较为严重,H市有些学校近十年没有招进一名教师,教师正常退休又大量削减了教师队伍,教师年龄日渐老化。尽管近年来,H市面向大中专毕业生招考了一些教师,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远远不够,有的农村教学点只有一名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要教英语、美术、体育等。广大群众对于加强农村小学师资、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迫切要求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困境,突破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瓶颈,“三定向”师范生教育模式便应运而生。“三定向”是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教师培养模式。省教育厅、省发改委根据各地上报的分乡镇、分学校、分专业需求计划落实到培养院校,培养院校根据培养计划对报名参加定向培养的学生进行择优录取。考试考核合格的定向毕生生由所在县(区)教育部门作为正式教师派遣到协议县(区)定向的农村小学任教,服务期不少于5年。正是由于毕业后要去条件艰苦而待遇又不对等的偏远农村山区小学任教,因此他们在选择读“三定向”师范生的动机上呈现复杂性,就读期间的思想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毕业后的心理承受力和任教可持续性也会波动。为了进一步了解“三定向”师范生就读期间的思想稳定性及其程度,对J校一部分“三定向”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源,深入探讨预防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问卷调查

1 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对J校四年级“三定向”师范生共450名在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36份,回收率为96.9%。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首先由施测教师就本次调查目的、意义向学生进行10分钟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本次调查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从而对本次调查引起重视。然后将问卷发给学生,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问卷,当场收卷,其中未回收的和未按要求答题的(如漏选、多选)均视为弃卷,记人无效调查问卷,其余为有效调查问卷。之后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人数和百分比的统计。

2 调查结果和分析

(1)入学动机呈现复杂化,扎根农村教育面临挑战

“三定向”师范生教育模式是为解决农村教育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育质量问题而设立的,这就需要就读学生要有良好的入学动机,即愿意扎根农村教育,热爱农村教育事业。而就目前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将近一半的学生入学时是应父母要求,一般也是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据另一个有关家庭经济收入的问题调查显示有62.5%的家庭经济年收入为1万以下,可见大多父母是看中了“三定向”师范生教育学费中的国家优惠政策以及能较早的参加工作以减轻家庭的负担,这样有35.8%的学生为解家庭经济之急应父母要求入读。其实对于学生本人来说,他们的入学动机是很复杂甚至是迷茫的,40.9%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何作出这个入学选择,就也就导致了他们今后在校期间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易波动,今后就业选择也会摇摆不定。

(2)毕业选择呈现多元化,提升农村教育品质前景渺茫

问题三:你毕业后会服从安排去农村任教吗?( )

选项会不会无所谓看情况

比例49.5% 3.1% 2.9% 44.5%

问题四:你毕业任教后会去考过其他工作吗?( )

选项会不会无所谓看情况

比例38.5% 9.3% 3.6% 48.6%

由于经济原因入学的学生不管内心深处是不是愿意长期呆在农村,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原因会再次成为他们选择就业的最大的一个因素。虽然有49.5%的学生会服从安排去家村任教,但又有38.5%的学生会另考过其他工作,这个比率和上述因经济原因入学的比率35.8%很接近,说明这部分同学选择农村教育工作只是权宜之计,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危机,一旦有更好的待遇机会便会选择跳槽。而持观望态度的同学有48.6%之多,都寄希望于毕业后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是否和自己预期的一样,显而易见,持这种心理的人也不会长期献身农村教育,而大多以功利为目的。这就加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也给农村儿童的教育前景带来阴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内外双重因素对在校生思想稳定性的影响

问题五:你在学校遇到的最大压力是( )

选项经济学业学校管理身体状况心理因素

比例15.5% 42.0% 13.1% 2.9% 26.5%

问题六:你认为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如何?( )

选项好较好一般较差

比例7.7% 21.4% 55.0% 15.9%

“三定向”师范生在校生的思想稳定不仅影响学校的稳定,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关注在校生的思想应该是学校一件比较重要的工作。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尽如人意,有55.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一般,可见学校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没有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没有营造一种良性循环的外部环境,这给学校的稳定带来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就学生个体内部来说虽然学业还是困扰校园生活的主要因素,但心理因素也占据26.5%的比重,可见困扰在校生思想稳定的因素有内外双重,除了思想工作,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也是不能轻视的。

(4)社会道德环境对在校生思想稳定性的影响

问题七:你认为现在社会的公众道德水平( )

选项高较高一般低

比例1.9% 9.2% 64.1% 24.8%

问题八:你看到社会风气中拜金主义的现象( )

选项多较多少

比例36.7% 58.1% 5.2%

学校并不是和社会相脱离的,相反,学校思潮往往是走在社会的前端,会影响社会的思潮,而社会的大环境又反过来渗透到学校环境里,对学校思潮的产生起到重要的催生作用。调查表明有64.1%的学生认为社会风气不佳,更有24.8%的学生认为社会风气差,社会风气就对在校生的思想起到了负面的引导作用。又有58.1%的学生认为现在社会拜金主义思潮严重,这同样影响到在校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在就业取向方面也更倾向于功利性,使得农村教育的师资呈现更复杂的流动性。

结论

针对上述诸多不稳定因素,学校及学生个人都应该正确面对,冷静思考。特别是学校及社会方面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以维护学生的思想稳定性,为学校为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的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此,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个性,正确的成才观和人生观是在校生思想稳定的内在基石。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的成才观和人生观是不太成熟的。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鼓励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从而养成良好认知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经济因素成为学生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的有力推手。

经济的窘迫已经成为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经济拮据,许多来自农村较为困难的家庭的同学生活俭朴,省吃俭用。他们在校期间总是拼命学习,希望拿到高层次的奖学金,但同时也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去打工挣钱,期望解困。然而打工是要以耽误学业为代价的,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特别是在因打工而致使学习成绩下降,这种矛盾冲突更为激烈。久而久之,无法解除的心理冲突使他们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某些精神病症状。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思想稳定和学业成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稳定性。

3 环境因素是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稳定性的重要成份。

学校外部环境对学生群体的心理面貌产生广泛的直接影响,这是无需证明的。社会道德风尚良好,这样的心理环境就有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群体的稳定;反之,一些社会偏激因素就会影响学生群体,使之沿着、反正统教育的轨道发展。此外,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虚假等丑恶的社会现象,对学生群体也影响较大,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增加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群体的稳定,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校园文化是影响高校学生群体的主要心理环境因素之一。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的作用渗透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时时刻刻都在感染学生,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陶冶。大学生校园文化可塑性很大,主动向大学生校园文化中注入科学的政治理想和文化信息,引导高校学生群体用科学的价值尺度衡量、评价各种文化思潮,则将成为学校良好心理环境形成的积极因素,进而对高校学生群体稳定产生积极意义。

4 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和社会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认可是维持“三定向”师范生思想稳定性的根本保证。

农村教育调查问卷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问卷统计;问题分析;对策

【Abstract】Through the survey,visit the inquiry,data analysis,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so on,through much of the current students in the rural southwest of the universal phenomenon of the analysis,research, and raised specific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with a certain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Minority areas; survey statistics; Problems;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38.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91-03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以来,小学毕业考试也不在是决定其是否上中学或上好班级的重要指标,这样就有一大批小学学困生也随之进入中学;对初中生来说,成绩是否达标也不再是决定其是否可以毕业的一个必备条件,加之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一大批学生及家长把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就看的更淡,各个中学校也就出现了一大批“混天过日”的学生,他们目标很明确,把初中毕业证混到手,导致其在校不求上进,作风懒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中学由于各种原因,又有着自己许多特殊的地方,关注和了解这批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直接关系着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效果,关系着教育公平性的落实,也关系着全民素质的提高,国家普九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全民素质,并非是学历教育。本文作者结合自己近几年在乡镇中学的任教感受和经历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包括设置《西南少数名族地区乡镇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走访和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力图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状况做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并提出一些具有广泛意义的思考,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调查问卷设计情况

本次《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教育调查问卷》分为家长卷和学生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教育环境、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状况的自我评价及家长印象等方面。调查对象为学生120人、家长80人。

二、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情况

(一)发放

调查问卷的发放为:家长卷80份;学生卷120份。

(二)回收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为:家长卷75份,回收率为93.7 %;10份为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1.3%;学生卷116份,一份为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8%。

(三)受调查者情况

家长65名,其中男45名,占受调查者的69.2%;女25名,占受调查者的30.8%。彝族29(男22,女7)人,占调查者44.6%。受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40.08岁。小学及以下学历55人,高中学历1人,初中学历9人。

学生115名,其中男生60名,占受调查者的52.1%;女生55名,占受调查者的47.8%。彝族学生52名,占受调查者的45.1%,彝族男生29名,占受访彝族55.8%,彝族女生23名,占受访彝族44.2%。

(四)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1、家庭人口数量的调查中,单亲家庭1户。独生子女3户, 2个子女33户, 3个子女32户,5户有4个,3户有5个,1户有6个,对经济状况的调查中得出,有38户年收入在1万元及以下,23户年收入为1―2万,3户年收入为3―5万,1户为5万以上,即除去保守估计,93.5%的家庭年收入在1.37万元左右,每个家庭平均按3个子女计算,人均年收入为2740元,与其他地方相比年收入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少。

2、在对家庭孩子念书情况的调查中,只有1名孩子在念书的17户,占26.1%,2个在念书的35户,占53.8%,3个正在念书的12户,5个的1户,3人以上占20%。即73.8%的家庭义务教育后面临的教育负担会更重。

3、对年教育费用的回答情况是,每户年平均教育费用为2188.76元,略低于家庭人平均年收入2740元,每生平均为729.5元,除去学生生活及零用,实实在在花在学习上的只有150元左右。据此分析,除了农村的贫困户,减去生活费用,加之国家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教育,住校生实行生活补助的落实,极大多数家庭能供孩子上学。

4、对花钱上学的态度调查中,有4名家长明确说不值得,有16名家长意见平淡,其余家长均认为花这些钱供孩子上学非常值得。即有近31%的家长把对教育的投入看的很淡。

5、在调查家长对孩子学习状况的满意程度时,其中,非常满意的有3人,比较满意的有25人,不是很满意的有28人,不满意的有9人。

6、考查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满意度时,有40名觉得自己的孩子能独立学习,有25名家长则认为不能。与学生自己的认知相反,说明大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没有真正的认识。

7、家长对孩子学习状况的认定,有2人认为自己孩子在班上成绩为上等,有9人认为中上等,有42人为中等,有12人认为较差。

8、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目标期望,其中,单选“光宗耀祖,为父母争口气”的有7人,“为孩子以后的幸福生活打基础”的有30人,“有工作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的有18人,选“建设国家,奉献社会”的为10人。

9、家长对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因素的全面程度的认识中,单选者56人,“靠孩子自己”的31人,“靠老师”的13人,“靠家长”的2人,双选者7人,三选者3人,全选者1人。

10、在对家长对子女学习关注频率的调查中,22人选“经常”,31人选“偶尔”,6人选“很少”,6人选“从未”。

11、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情况采取的方式调查中,29人采取直接询问孩子,18人采取询问老师,19人仅仅靠学校组织的一两次家长会。

12、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调查中,35个家庭靠打工,23个家庭靠务农,经商和固定收入的只有7个家庭。

2、学生卷数据分析及信息

1、对人口数量及上学人数的调查中,只有4户为独生子女。其余都为2到4人,多的有5人。彝族家庭99%为3个及以上。正在上学的均在2―3人。但均处在义务教育阶段。

2、对经济状况调查,只有3名同学能大致了解家庭收入,其余均根本不了解。

3、对教育费用的调查中,平均每人每年仅为345元,算上生活费用与家长的729.5元相差不大,可以视为有效数据,可见教育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是很小的。

4、对待花钱上学的态度是,30人未想过,63人觉态度一般,22人觉得非常值得。也即80.8%的同学对花钱读书不是太认同。

5、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的鉴定,10人非常满意,41人一般满意,不是很满意的有48人,16人不满意。即55.6%的同学在学习上找不到乐趣和成就感。

6、对自己有是否有独立学习的能力的调查中,选“能”者30人,“有时能有时不能”者61人,“不能,要老师好家长监督”者9人,“没有考虑过能不能”15人。

7、学生对自己在班上成绩状况的评估,上等2人,中上等21人,中等67人,中下等24人。

8、对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选“光宗耀祖,为父母争口气”者8人次,选“为父母争口气”的28人次,选“有工作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者59人次,选“建设国家,奉献社会”39人次,选长大有所作为的22人次,找个好对象的9人次,选实现梦想,让人生变得多彩的20人次,选充实自己的13人次。选没什么目的,没多大用的3人次。大多数考虑为自己,其次为家庭,第三为国家、社会。

9、在“你认为要提高学习成绩需要哪些条件?”的回答中,选“靠老师”10人次,主要靠自己的76人次,靠好的教学环境的10人次,家庭教育的7人次,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33人次。,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渴望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依赖感。

10、在对学生所在学校是否能为学生提供满意的学习条件的调查,选能的16人,基本能的有47人,“有时能,有时不能”的44人。不能的有8人。

11、在对自己人生是否做过规划中,没考虑过的31人,做过明确规划的54人,有过模糊想法的30人。即73.5%以上的同学没目标,处于盲目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三、西南乡镇学生学习的有利条件与不足

(一)有利条件。

1、经济状况已不再是义务教育阶段最主要影响西南乡镇学生学习主要的因素。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寄宿制学校住校生的生活补助、国家对西部教育的各项扶持政策出台并落实到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及捐赠、农村经济在近几年大好政策的实施中取得的巨大进步。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经济状况已经不是成为影响绝大多数西部乡镇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从本次对西南少数名族乡镇学生年总教育费用和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来看,虽然家庭人平均收入较低,,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家庭来说,其人均年收入远高于每个孩子每年的教育成本,绝大部分乡镇家庭供子女读书不再举步维艰。

2、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无私关爱是另一个学习的有利条件。

通过本次对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目标的调查中,虽然动机显得很自私,但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希望为孩子以后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只有少数还有光宗耀祖、为增加家庭收入为目的;而且几乎所有家长都未要学生操心家庭经济状况,只求学生安心学习。 从家长对花钱上学的态度调查中,可以看出70%的家长还是很看重对教育的投入的。

3、学校硬软件的大力改善为学生学习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助力。

随着国家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保障政策的落实,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都有很大的改观和提高,这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也为学生增加了更多的更好的学习方式和条件,应该是西部农村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得力帮助。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了解程度,对教育的认识不足。

虽然大多父母支持子女上学。但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了解程度,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以为孩子上了学,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其实不然,在孩子长大成人前,父母必须在家庭教育上花大力气。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这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从对该地区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家长对孩子学习状况的满意程度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的满意度存在截然相反的结论,家长普遍认为自己孩子能独立自主的学习,比较满意自己孩子目前的学习,与学生的认识和教师的评判刚好相反;从家长对自己子女学习的关注频率、关注方式方法、对提高学习成绩的认识上都存在问题。大多数家长关心了解自己子女学习情况的频率过低,了解也只是是通过简单询问自己子女或仅靠学校每年的一两次家长会,很少有主动与教师联系。且彝族学生家庭表现的尤为突出。综述以上分析直接表明,我区农村大多数家长在孩子学习上基本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未施加任何负担和压力,甚至有些放任,从而导致调学生在校不思进取,学习懒散,学习处于盲目状态,进而影响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这批学生为了消磨时间,难免做出些违纪违规的事情,进而增加学校管理压力和难度。虽然孩子念书并不一定是成才的唯一道路,但在最好的学习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将来也很难有好的发展。

2、家长对孩子存在“护短”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家长处于过度偏爱自己孩子,对自己孩子的各方状况没有得到真实的回馈,一旦学生在校违反什么事,请其来协助教育时,普遍家长的反映先是说自己孩子在家很听话,很乖。接着就是替自己子女向老师求情,要求老师原谅并取消按规定给予的处理;要么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学生一顿暴打。这都未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供孩子上学的动机过于自私。

从对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目标期望调查中可以发现,近85%的家长供孩子上学的动机过于自私,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让学生不能真正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加之中学生的叛逆性强的特点,叫他学偏不学;对家庭条件较好的来说,学不学习,对他们好像没多大影响,不学习,照样有好日子过;学困生来说,由于“欠债”太多,想学也学不走,干脆也不学。

4、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及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监督教育辅导几乎为零。

本次调查的65名家长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就有55人,高中学历只有1人,初中学历只有9人;外出务工家庭约占55%,也即有55%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55%的家长根本就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在家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也没有很好的督促管,更不用说辅导,因为孩子就是家中学历最高的知识分子。这样孩子每天一旦离校,就如一匹脱缰的马,监控和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后果可想而知。

5、家长和学生对教育方式和手段认识不足,助长其无所顾及。

近几年传媒高速的发展,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同时为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出台一系列教育法规,学生和家长却歪曲理解,是要自己孩子一旦受到什么委屈或同学之间发什么事情,首先不分青红皂白的到校讨说法。认为学校和教师的再怎样也的保证学生受教育的权力,根本不能把他怎么样。为此很多不思进取的学生为所欲为。

6、彝族同胞一些特有的文化或风俗对学习的影响。

少数名族文化多姿多彩,也非常值得传承和保护,但单纯从是否影响学生学习角度来看,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据调查了解,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里或家族一旦有生病或不顺,或为了某件事都要“献菩萨”、“信迷信”活动,要求家庭成员必须参加;一次少则一两天,多则一个把星期,一年平均也有好几次;同时彝族同胞的婚俗也是允许未成年人结婚的,所以一部分学生在上学期间也就定亲或结婚等,这些都势必增加彝族学生上学期间的假缺时间,心理上很有成人化的感觉,做事也很随意,行为习惯普遍比汉族学生差。

四、西南乡镇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端正学习动机,为学习提供良好的心态。

对家长来说,应该加强对教育的认识,改变观念,确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义务;对学生来讲,端正学习动机是成才的关键。家长和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辅之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点燃学习目标的火花,推动学习进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在社会上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存在,人与身边的任何事物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环境的改变会让人改变,相反,人也可在改变环境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家长不仅不能带头认为学习为了孩子,从而让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学习心态,在他们认为学习已成为可有可无的差事时,学习兴趣就随之降低。为孩子提供健康的学习心理,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好义务。

(二)社会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监管。

留守儿童问题也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民生问题,近几年也采取了一定措施,比如在学校或社区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举措根本无法开展。再则,放学或放假后,留守学生各自回家,山区农户居住也比较分散,如何集中、在什么地方集中、谁来管理?都是应该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三)进一步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实现教育公平;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为农村学生成才铺路。

虽然近几年农村教育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有很大的改善,但与城区学校及发达地区相比任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备是实验条件、体育实施、专业教师的配备等还相当落后,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师资力量及各方面的投入和指导,建设好硬件环境,培训好软件环境,才能发展好农村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受教育、受平等的教育,才能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振兴、民族的富强贡献力量。

(四)适当设置一点毕业门槛,通过毕业会考这条杠杆给中学生一点学习压力。

虽然我们不能只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判一个人,但对自觉性较差的现在中学生来说,完全没有一点约束也是不行的,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现在有很大批中学生连一些简字都不会写,简单的加减乘除也会经常出问题。这不应该国家花大力气实施普九要的效果,究其原因,很大因素就在于初中毕业毫无门槛,只要把三年时间混完照样拿学历证。

(五)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教育。

农村教育调查问卷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28—01

所谓学困生,一方面指学业成绩偏低的学生,另一方面指思想消极感情低沉的学生。这一群体的数量随着经济条件的改观而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转型中的农村教育显得更加突出。所以,调查学困生群体,了解他们的特征,探究造成的原因尤为重要。

一、调查的对象和形式

这次调查的对象涉及三个区域三个层面,选取了120名学困生抽查答卷,重点放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年级的学困生中。调查形式分为:观察、交谈和书面问答三种。

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困生有如下特征:1.学习目标不定;2.对目标轻易放弃;3.学习得过且过;4.个性执拗,逆反心理强;5.团队活动能力强;6.感情自控能力差;7.潜意识好动;8.好奇求异心强烈等。综上所述,我们从对学困生进一步调查询问中获得了更详实的信息和资料,并对造成学困生的几个原因做了如下总结。

第一, 小学的课程配置、操作不当是产生学困生的基本原因。特别是低年级和毕业年级尤为突出,课程几乎全部让所谓的主课占领了,社会、自然两科让位,体育、音乐更是毫无地位。这样,本该富有朝气的生命,弄得完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如果教师人为地抢占课时强化自己科目的重要,那就会形成学生偏废轻视科目的思想。对于这一点教师当局者迷,结果事与愿违,却总还要叫屈。

第二,教师心态与学困生的产生有极大的关系。在120份调查问卷中,关于“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你所采用的方法是:1.自己研讨;2.和同学商议;3.询问老师;4.放弃;5.照抄;”这一问题的统计中发现,竟有80%左右的学困生选择了放弃,25%选择了照抄,2%~3%选择了自己研究和同学商议,唯独“询问老师”这一项无人选择。

由此可见,对于学困生而言,最大的困惑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的和谐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育特征的客观认知上,教师主观上承认了这一点,并且在具体的从教中客观地实施履行这一点,才能够使师生的关系达到和谐。因而,教师应遵循学困生的发育特征及心理规律,提高自我认知的情感态度,用公平、公正的原则管理教育学困生。

第三,“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无思谋的听课习惯,也是造成学困生的根源之一。在120份调查问卷中对于“你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为:1.看无关书籍;2.做小动作;3.发呆;4.飞弹;5.小声说话;6.出洋相”的统计结果中显示,第2、3项的占76%左右,选第5项的有15%左右,选4、6项的有3%,其余选了第1项。

综上所述,学困生课堂上完全处于一种无思维的状态。由于学校教育的方式是集体活动为主,显然教师在授课中不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特征,只能均其大概,了其平中,于好学生浅易,于中等生合宜,却于学困生偏难。这一矛盾明显地存在于教学中,这也是集体教学最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因此,对于学困生来说简直是一种不公,大多数从教者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特点,从而形成一种不自觉的歧视。教育的本质是“给活人服务的”。既然是服务,那就要完全地满足于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从人之常情来说,谁不爱自己的孩子。然而,这不是教育而是一种本能,正是这种情感的反差形成代沟。这便是学困生产生的最初情感的根由,这一情感的依赖难以使这样的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农村教育调查问卷范文第4篇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为了更好研究志愿服务支教活动实践模式,把握高等院校农村地区支教活动的实效,笔者对高校30多名不同专业的支教志愿者在如皋农村六个支教点进行实地调研,对该地区志愿服务支教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旨在增强农村地区支教志愿服务的针对性,以期实现高等院校志愿者支教活动与支教学校的共赢。

关键词 :志愿者;农村教育;短期支教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28

0引言

农村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数量不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等等,近年来,教育部门通过行政推动、政策导向、宣传发动,开展教师交流、支教,反哺农村教育。其中,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支教,因其形式灵活、时间较短、易操作,逐渐成为热门的一种支教方式,同时也成为推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落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举措。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将重点放在大学生短期支教对改善农村教育的效果上,希望通过调研支教地点的学生、家长、村民以及其他教育相关人员,得到对于短期支教效果的反馈,探究大学生短期支教对落后农村教育现状的改善情况,为更有效地开展短期支教活动提供参考。

1研究方式与方法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式, 采用自填式问卷和无结构访谈的方法, 运用整群抽样的模式从如皋地区各农村抽取六个支教点(见表1), 共计发问卷506份,收回487份, 有效回收率为96.2%。 本次调查所采用的问卷共计12个问题,以封闭式问题为主,辅之一条开放式问题, 调查前期对各队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技巧展开相关培训, 保证了调研的效果。

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对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效果”调查问卷几个问题如下:

(1)您的职业是:

A.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B.学生、志愿者。

C.商业、服务业人员。

D.教师。

E.其他。

(2)当代支教大学生在您心目中的形象是:(可多选)

A. 热情阳光且富有耐心。 B.能吃苦耐劳。

C.亲和力强。

D.自私、言行不一。

E.不能吃苦。

F.做事不踏实 好高骛远。

(3)您对本地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了解情况是:

A.很了解。

B.了解。

C.一般。

D. 不太了解。

E. 完全不了解。

(4)您认为目前这种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形式:

A.相当有意义且很有必要。

B.流于形式,没有太大意义。

C.有必要但是不能保证有成效。

D.完全没有必要。

(5)您支持大学生进行短期支教活动吗:

A.非常支持。

B.支持。

C.无所谓。

D.不支持。

E.非常不支持。

(6)您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与作用在于:

A.浪费资源,扰乱农村教育自身的发展进程。

B.微乎其微,由于短期支教时间短、人员更换频繁,只能解决受援方一时问题。

C.为农村提供了优良的教育,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思想,对改善农村教育有很大帮助。

D.给当地孩子带来了努力学习的希望,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7)您认为短期支教多长时间合适且卓有成效___________

(8)您认为大学生支教去几天或者一两周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

A.促进大学生与孩子们的交流。

B .更多的是带来不便。

C.收效甚微浪费时间。

D.视具体情况而定。

(9)您认为短期支教对当地受援学校的影响是:

A.无所谓,对于志愿者的要求,学校可以选择不配合。

B.支教大学生的到来补充了师资力量,带起了新的课程如艺术、书法等。

C.可以提高受援学校的知名度,获得社会的关注。

D.学校需要专门接待安排志愿者得食宿,并且要重新安排学校的教学计划,会造成一定的经济与教学负担。

(10)您认为短期支教对受援学生的影响或作用是:

A.由于文化、年龄、性格等各方面差异,受援学生可能被大学生某些行为误导。

B.支教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浪费了受援学生的假期时间。

C.可有可无,受援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D.课本上的知识能带给他们的很少,但能介绍其他方面的知识,会给学生一定的收获。

E.非常有益且对他们以后的理想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11)您认为下列哪些建议最能完善短期支教政策:

A.完善对支教大学生得管理措施,加强对支教大学生得相关培训。

B.高校、受援学校及相关部门重视短期支教,积极配合支教大学生。

C.完善对支教大学生的激励措施,激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支教活动中。

D.加大支教得宣传力度,号召更多的大学生进入支教行列。

(12)请您说一说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看法与展望。

2研究过程

本文围绕课题目标开展先期准备工作和调研工作,联系调研学校,制定调研计划、问卷。利用2014年暑期集中开展调研工作,进一步收集并完善调研数据。联系农村的村委会,找到家庭确实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困难学生成长和教育的状况。期间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对受援薄弱学校开展帮扶。争取社会支持,捐赠图书、体育用品、学习用品,并设立一些共建项目。与受援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对受援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帮扶。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印象

调查发现,大约有80%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热情阳光、能吃苦耐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形象还是被广大人民认同的。当然剩下两成人认为当代大学生自私、做事不踏实、好高骛远等,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整体形象还是很好的,其中一部分人的行为举止值得认真反思并加以改正,48%的人对当地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并不是很了解,可见大学生进行支教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没有让广大群众都知晓这一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在平时进行支教活动前大力宣传这一活动,以得到广大群众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3.2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必要性

41%的人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有必要但是不能保证有成效,13%的人非常支持大学生进行短期支教活动,但是也有36%认为无所谓,34%的人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为农村提供了优良的教育,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思想,对改善农村教育有很大帮助。在短期支教多长时间合适且卓有成效问题上,普遍认为一周较为合适。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对于教师匮乏的农村学校,开展大学生支教尽管很有必要,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教学知识与技巧,支教效果一般。同时由于短期支教志愿者与孩子相处时间短,往往刚熟悉环境就要离开,在心理和教学上对当地学生都是比较大的打击,从而导致了支教收效甚微。

3.3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效果

通过调查发现,对受援地区以及受援学生的影响与作用,认为收效较好的,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对学习认知的提升。由于支教大学生角色,较任课教师更容易让学生接近,学生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等方面会有所改观。二是对学生知识的提高。学生的进步更多的是得益于平时老师正常上课的效果,但是学生在支教后学习态度潜移默化的转变足以说明短期支教带来的影响。三是对家长观念的影响。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

4结语

通过调研,我们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印象,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必要性,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效果有了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短期支教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政策,建立大学生支教的服务平台。让大学生支教工作,受援学校愿意接受,支教生活有保障,教学活动有计划,支教后续工作有联系。

(2)搭建平台,对家长进行补偿教育。比如,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发放教育光盘、小册子或者传单等。让农村家长意识到自身对子女教育的可参与性。明白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学校的事,他们自己也应该力所能及地去教育,帮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系统地长期地向家长普及正确优秀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3)经费倾斜,支持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对生源较少的学校,要给予足额的经费保障。落实特殊津贴,鼓励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一线,引领在校大学生毕业后投身农村教育一线。

(4)科学评估,促进支教工作健康开展。大学生支教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建立相关评估制度,科学评价支教的效果。

(5)加强与被支教学生的长期联系。在这方面有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例如江苏科技大学船海学院在2014年父亲节组织志愿者来到宿迁宿豫区曾经支教过的村庄,开展了“寻访留守儿童,说出对父母的一句话”活动,通过“悦读会”、“给镇江小朋友的一封信”系列节目将社会的关注带到支教学校,加强了和支教地区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风笑天.方法论背景中的问卷调查法[J].社会学研究,1994(3)

农村教育调查问卷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发现:部分学校仍不能按照要求开足体育课;体育教师学历等结构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体育经费短缺,场地占有率低和体育器材匮乏。

引言

我国是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党的十六大已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确定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农村学校体育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增强农村人体魄、提高农村人的身体素质的功能,还能发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健全人的人格、升华人的精神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人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活动在农村然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生活的质量。利用农村学校的条件开展体育活动可成为农村文化活动一个重要部分,发挥其丰富农村文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摸清我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困难的途径,探求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期为领导部门规划学校体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山东省17地市农村(乡级和乡级以下)的普通初中和小学为研究对象,根据需要和条件选择了部分地市的农村中小学作为调查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获取有关信息。

1.2.2 访谈法对地方有关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17地市农村中小学采用分层抽样法进行调查。本课题共发放《体育教师调查问卷》135份,回收到135份;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350份,回收问卷1263份,有效问卷1203份,有效回收率为89%。

1.2.4 数理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获取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

2.1.1 体育课的开课情况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功能作用的直接承担者,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而3-6年级,每周为3学时,中学为每周3学时。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山东省17地市的农村学校中,全部都开设了体育课,每个地市的开课率都是100%。体育课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开课率都是100%说明山东省农村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实施体育教育都有了时间上的保证。但100%的中学每周只有2学时的体育课;小学情况同样并不乐观,45.5%的小学是每周3课时,没有一所学校在1~2年级保证4学时的体育课程,3~6年级一般只有2课时的体育课程,达到每周3课时的学校仅占调查学校的32.6%。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绝大多数农村学校不能按照政策规定保证足够的体育教学时间。

2.1.2 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在调查的山东省农村中小学学生中,小学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丰富、有点丰富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仅为46.95%,中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丰富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为63.06%,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不丰富,尤其是小学学生,其认为体育教学内容不丰富、非常不丰富的百分比竟达到50%以上。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农村中小学的开课率较高,能较好地贯彻体育教学大纲,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开课质量较差。

2.1.3 影响体育课开设的因素调查结果说明,在农村中小学中,不能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体育经费短缺,场地占有率低和体育器材匮乏是制约学校体育课开课率的关键因素。此外,重视其它学科教学而忽视体育课教学的传统观念也是其原因之一。有些地区政府和领导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体育师资不足,也影响到体育课的正常开设和质量。各级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学校休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检查评估,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我省体育教学现状,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使其向规范性、科学性方向发展,形成一流的体育教学体系。

2.2 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专业师资情况

2.2.1 体育教师数与在校学生数比调查发现,山东省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为1:210,即合计210名学生有一位体育教师,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为1:213,合计213名学生有一位教师。这种师生数比例失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具有重要影响,也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地方为控制教师编制、减少财政开支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中小学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导致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面向城镇学校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2.2.2 体育教师教师学历结构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知识、智能结构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按照农村中小学50%的教师分别达到本科和专科的要求,山东省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基本上能够达标,但中专学历的教师仍占较大比例。而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远低于达标要求。调查中也发现,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也存在着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素质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生活环境差,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工作;二是地方农村政府为减轻财政压力,减少事业编制,进而控制中小学教师编制,使一些有意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体育专业毕业大学生不能如愿。

2.3 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经费现状

2.3.1 体育设施现状我国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6.8m2,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5.0m2。在本次调查中,山东省农村中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9.64m2,高于我国教育部规定的生均体育场地面积6.8m2标准;农村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8.93 m2,也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5.0m2的标准。

但由于体育场地建设受地方经济条件影响较大,农村经济又较为落后,所以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场地多为土质,建设不标准。

体育器材也是反映学校体育开展状况的一个指标。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规定,体育器材达标率须在80%以上。调查显示,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合格的学校仅占23%,学校体育器材达标率在50%以下,属于不合格范围。

2.3.2 经费现状体育教师是体育经费的直接使用者,对体育经费的感受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最具有发言权。被调查的农村体育教师64%认为没有体育经费,36%的人认为有经费但得不到保证。另外,从调查的生均体育经费来看,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均体育经费仅为0.76元。总的来说,农村学校体育经费是严重短缺的,这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关,也与全社会及主管教育的领导对体育的认识有关,同时也不排除个别学校存在挪用学校体育经费的现象。

3结论

3.1 部分学校仍不能按照要求开足体育课。被调查学校都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内容单调、项目少;班额过大,给体育课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3.2 相当大一部分学校体育场地的质量差、标准场地比例低,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的体育器材数量少、质量差。部分学校配置的某些体育器材根本不是为了让学生使用,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部分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置和维护、影响了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3.3 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不够;体育教师学历等结构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待遇偏低、体育课不受重视、学校放任体育工作等多种因素导致大量的体育教师缺乏认真工作的动力,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

3.4 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教育一样,处于一种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不正常状态,这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根源。要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对“加强学校体育,明显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4建议

4.1 有步骤地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实行定向培养,解决分配渠道不合理的状况;号召和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给予一定的优越政策。

4.2 加强农村学校场馆、设施的建设及改造工程。鼓励学校因地制宜、修旧利废,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开发场地设施以弥补经费的不足。

4.3 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中小学校学生的达标标准,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农村教育综合办公室.农村教育改革思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曲宗湖等.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5(4):26-28.

[3]王俊奇.东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22-324.

[4]林文同,李习友.试论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J].体育与科学,1990,11(6):19-22.

[5]武军.中国农村体育的动力—争创体育先进县[J].体育文史,1995,(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