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题西林壁诗意

题西林壁诗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题西林壁诗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题西林壁诗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替比夫定;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

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携带性传染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发,并可经体液、血液急性传播,容易发展为肝硬化和慢性肝炎[1]。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化特征,包括慢性、急性、重症型和淤胆型肝炎,其相关治疗工作需引起医务人员高度重视。我院在本组研究中选择在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62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分组对照法研究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于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62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2例患者均与《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中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为42~71岁,平均年龄为(60.79±7.12)岁;chid-pugh评分:B级35例,C级27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6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年龄、chid-pugh评分分级和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即进行保肝、平衡水电解质紊乱、利胆、补充白蛋白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替比夫定治疗,即口服替比夫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70028)600 mg/次,1次/d,其观察期是24 w。

1.3疗效判定[2] 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显著好转,肝部区域没有压痛或者叩痛等;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有所好转,肝部区域没有压痛或者叩痛等;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毫无改善,肝区有压痛和叩痛;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治疗显效率=显效/总例数 100%;采取生存质量评分量表,对处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治疗期的患者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心理情绪、自居症状和躯体生理功能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其中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治疗显效率为87.1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8.06%,治疗显效率为22.5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 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质量评分为(92.14±3.15)分,对照组患者平均生存质量评分为(61.01±3.65)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肝硬化属于临床常见慢性肝病,通常由一种及以上原因所导致的肝脏损害,致使患者肝脏呈现出纤维性、弥漫性和进行性病变。而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指的是患者器官和组织丧失了正常功能,患者病情恶化,并出现极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其预示着患者肝硬化已经发展至严重阶段,因而及时有效治疗对于患者极为重要[3]。

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致病机制,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以引发机体肝脏坏死,因此,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是控制患者病情发展的关键。而替比夫定是一种核苷类药物,其进入机体后可快速发挥其作用,对于病毒的转移和复制有高效抑制性作用,并能在抑制病毒的过程异性的选择识别病毒聚合酶,而不会对机体正常聚合酶造成破坏,因而伤害性极小,安全性高。另外,替比夫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还能修复其因长期的病毒复制所导致的持续性肝部组织免疫功能损伤,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肝脏炎性反应。所以我国在2010年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称肝硬化患者可以考虑采取核苷类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时,由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请其钠盐,久治不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其生存质量。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综合质量肝硬化患者的其中一个方面。本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替比夫定质量的患者生存质量较高,可见替比夫定能够抑制其病毒复制,延缓肝病毒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提升其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我院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采取常规疗法的对照组,应用替比夫定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显效率和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前进,姜雁,林斌.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应用替比夫定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30):86.

题西林壁诗意范文第2篇

四年级上册第5课《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清节奏;3.抓字眼,明诗意;4.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而且在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时,我让学生试着画一画,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师范读或配乐诵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到了身边的同学,比如陈樱文虽然学习不好,但是从来不撒谎;张洪耀热爱劳动等实例。再比如《画杨桃》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的形状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在画古诗的环节,个别学生要完成诗配画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到位。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题西林壁诗意范文第3篇

一是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

题西林壁诗意范文第4篇

一、张扬个性,凸显和谐。要颠覆墨守成规的课堂,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在预设目标下允许学生“放肆”的畅想。在教学《秋思》时,学习了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我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或意境。学生极富个性地娓娓道来:“南飞的大雁送来了金色的秋天,送来了丝丝凉意,也送来我对家乡的思念。”另一学生说:“秋天像一只金色凤凰,把大地染黄,把映黄,把清香传遍,把秋的思念捎给远在他乡亲人。”还有的学生浮想翩翩:“凉凉的秋风,偷偷地闯入我的心扉。风儿乍起,那飘落的树叶,就像写给家人的书信,扬扬洒洒,风儿停了。思念却没有被风儿带走。”“秋风吹遍万家,吹开了的脸,吹黄了稻谷的腰,吹绿了洛阳的水,吹不散那浓浓的乡情。”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学生的思维如春笋拔节,浑然不知地进入课堂,师生共同分享诗人那或浓或淡的愁。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去尝试和积累经验,这样课堂才能充满灵性,充满和谐。

二、情境渲染,体味和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民主交往过程中学生主动发展、生动发展的行为。语文课堂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教学《燕子专列》时,我让学生去感悟贯穿全文的“爱心”和“真情”。小贝蒂从早到晚,冒着料峭的春寒,漫天的大雪,在白雪皑皑的山间岩缝,苦苦寻找冻僵的燕子。“她的手怎样,脸怎样,脚呢……”学生发自内心地道出:“可能脚走得起泡了,或长冻疮了……”。“她可能陷入沟渠里,可能高山缺氧,在山间岩缝里,手划破了,摔跤了……”孩子内心深深地感受到了小贝蒂对燕子忘我的真情,在想象贝蒂救护燕子的艰难中感受到她那善良、纯洁、高尚的心,走入了贝蒂的内心世界,并和她一起加入救护燕子的行列。就在这绵绵爱心中,情不自禁地为文本的人文情愫所所感动。这就是充满“诗情”的激情课堂。

三、追寻诗意,丰富和谐。课堂是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也是学生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快乐、充实、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他们经历温暖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体味灵动的语文。如教学《鸟鸣涧》古诗时,我聚焦细节,引领学生追寻诗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在舒缓优美的音乐声中,用语言,也用多媒体呈现春山夜色的画面:清风悠悠,桂花飘落,师生一同沉浸在香林花雨中,“桂花悄无声息地飘落,慢悠悠地打着转落下,像夜的眼睛,似夜的精灵。”学生恰似身临其境地伸出手来去盛接那夜色中飘落的桂花。落花无言,那花落到春山、春涧、大地,这朵沾在发梢,那朵落在肩头,一簇簇飘洒……学生放飞想象,妙语连珠,思维也翩翩起舞。在曼妙的音乐中,感受那份悠远、静谧。再以个性化的朗读去诠释群山在苍茫、静谧的夜色中显得迷蒙、空旷。在画意诗情带笑意中,师生共入佳境,获得美感,丰富和谐。

题西林壁诗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小学

小学生阶段课本中古诗不论是哪个年级段,都有一板块是古诗,可见对古诗多么重视。学生们都要学习古诗,对于小学生又是最难的,小学生知识结构简单,理解能力有限,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诗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那么如何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怎样学好古诗我总结了几点:

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写的内容。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诗词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并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或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感受。

一、熟读成诵法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朗读课文。诵读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积累要选择学生易读易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及多读,朗朗出生的诵读,低唱慢吟的诵读,也可“不求甚解”的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想象入境法

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认知优势,把生涩的古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小学生背诗很快,也朗朗上口,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相信通过画画,一定会加深他对诗的理解,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画画一方面也培养了他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者如何把古诗转化为画面,对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记忆的激发,兴趣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即将诵读过程作为佳作欣赏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

三、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读其他有关的“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绝句》:“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文章的写作背景。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就要适时准确地给学生补充作者所写作品时的年代及当时的历史状况,还有诗句所包含的历史典故。当然这些背景资料亦可放手让学生去查资料来解决。不管怎样,只有在准确把握了作品的背景资料时,才能正确地去理解作品的意境、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理解重点词语,明确句子大意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领会句子含义,把握重点句子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邵清石.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索[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03-01.

[2]王晨. 论小学语文中的古诗与审美教育[D]. 华东师范大学,2006-08-01.

[3]朱晓娜. 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J].魅力中国,2009(7).

[4]孙艳莲. 小学低年级古诗文教学之我见[J]. 华章,2012(3).

[5]王扬.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2(5).

[6]胡虹丽. 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0(3).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矿山工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上海农村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简牍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简牍博物馆;河西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兰州城市学院简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