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反思性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1.要求作好课堂摘记,作业反思,考试分析等。课堂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使其学习活动有了目标。在作业中认真反思,尤其在教师批改之后,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解题情况,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每次考试之后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定下新思路和新目标。
2.指导学生如何反思。课堂教学是学生开展反思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①在集体讨论探究中反思,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交流,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过程;②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劣,解题中不要满足于解对题目,而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提高学生思维创造性水平,深化对问题本质的认识。③在回顾问题解决后反思,进一步升华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获取知识后反思解决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提炼出应用范围更广的思想。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二、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1.备课阶段的反思。备课要常备常新,不可照搬教案,也不可吃老本,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备课时要针对于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针对于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反思与学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反思学生在接受新知会出现的情况。反思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时,教师应采取怎样有效的措施,只有经历了这样的反思过程,才能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下去。
2.教学过程的反思。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展示,还需补充哪些知识。教学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导入是否由学生自己提出新问题。每个学生是否都积极地探索交流新问题,他们是否都适应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所学知识,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检测手段。学生是否在本节课中提出了个性化的主张,是否加深了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学生是否还着浓厚的兴趣开展学习探究,是否闪现了创新的火花。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
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例如,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己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中,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
尝试改进是在搞清了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教师要会悉心与学生沟通。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应该说,课堂教学中,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同时,通过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保持对自己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立即想法去纠正。
3.教学之后的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写出反思笔记,反思整个教学流程,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是否学会、是否会学、是否体会、感悟,升华了所学知识。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
较早研究反思的有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洛克认为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而斯宾诺莎则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作“反思的知识”。此后,对反思作了较系统论述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J.Dewey)。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How We Think)一书中,把反思界定为“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在论述反思的同时。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理念,并总结了反思性思维的五个形态:在情境中发现疑难;在疑难中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做出假设;对假设进行判断推理;通过行为检验和修正假设。杜威的思想作为反思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反思性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肖恩(Donald Schon)。他在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中,把反思性教学描述为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并提出了“行动中的反思”和“对行动的反思”两个概念。在同一部著作中。肖恩对反思性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反思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既是从业者,又是研究者,教学与研究融合于一体。第二,反思性教学探究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本人觉得最有趣、最有意义’或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即一切研究活动源于教师自身的需要。第三,反思性教学中的研究有别于专家型的理论研究,各种新思想、新方法的形成主要通过教师的反思产生。第四,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伴随着教师本人大量系统性的观察、艰苦的思索和理性选择。第五,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不仅包含理智因素,也包含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影响到他对自己的实践及其后果的看法。
此后,反思性教学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我国,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学者熊川武在1999年发表的著作《反思性教学》中,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与教师自我发展
1 反思与教学能力提高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积累实践性知识;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使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它作为教师自我评估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反思与教育模式转变
反思性教学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把教学经验的获得与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应从新的角度思考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方式,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给在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反思机会,使他们能从直接经验中获得有效的个人知识,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3 反思与科研意识成长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下意识判断起关键作用,现有学习理论不能对所有问题作出有效解释,因而采用新的方式思考和研究这些活动,有可能给教学专业化带来突破性进展。在实践中对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然促进教师科研意识的成长和发展,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科研“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最终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教后感:反思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这里提到的实际上就是教师要及时记下自己的教后感。教后感是教师教学重要的思想积累、材料积累、经验积累,它能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分析和评价,以提高认识、改进教学行为。要写好教后感,关键是不要记流水账,要有真切感受,要记录有意义的过程、情境、观点和启示。以下是笔者记教后感的一些体会。
1 反思成功之处
及时记下每节课的“闪光点”。“闪光点”可以是一节课中精彩的开场白。有利于在课一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俗话说,“Well began,half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科研成果表明,好的lead-in(导人)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向学生“输送”知识这一环节上。因为青少年在这一生理阶段上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而“闪光点”也可以是某个精彩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兴趣和共鸣,从而吸引学生去积极参与思考。“闪光点”亦可是教学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怕只是一个细节。比如笔者在一节课上翻译I wonder whether he will come tonight一句时,一改往常的措词:“我想知道他今晚是否将来”,而突然想到更地道的翻译“我心中盘算着他今晚是否会来”。这里把wonder翻译成“盘算、纳闷”更口语化,使人感到亲切。能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wonder之意;另外把will翻译成“会”,能更准确地体现其语言功能“表可能性”。虽然这只是在语言表达上稍作变通,却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从此事中得到的启示就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粗糙的翻译有时会掩盖作者的原意。
2 反思失败之处
人们常说:“No man is wise at all times,”汉语里也有同义说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一堂课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些不足之处,如重、难点处理不当,教学安排不妥,时间安排过紧或过松等。及时将授课中的这些遗憾记录下来,有助于以后吸取教训、改进教学。如《新目标》英语设置的环节多,旨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综合发展学生。但是如果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便可能造成不能完成教学计划,甚至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讲授九年级第二单元(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第一节课时,由于对used to的用法讲得过多过细,并将其与be used to作了详细的对比讲解,结果占用时间过多,造成教学内容无法按照计划讲完。这样,一方面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使学生对重难点used to的用法产生了畏惧感。在教后感中,笔者经过反思,认为下面安排更为适宜:首先对本课作整体处理,即把本课中的各板块如Language goal,Listening,Pair work,Grammar Focus等在规定时间内按大纲要求按部就班讲授完毕,使学生对本课的任务有个清晰的认识;而对于本课中的重难点used to以及其与be used to的比较,可以再另外安排个时间进行系统的讲练。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掌握其用法。
[关键词]反思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外语教学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关于反思性教学的概念,迄今说法不一,熊川武教授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指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并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自我发展的新途径,它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
1.反思性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借以提高教学质量。它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主动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反思,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案,制定新的教学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发展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地进行思考与分析,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地进行回顾和反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这种自我发展包括:增强自我反省观念,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强化探究问题能力,发展师、生,师、师双向合作。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对教学理论做出新的建构。而且教师在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又使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学者型教师。
二、在外语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
1.在外语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教学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逐步认识到: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而反思性教学恰好被认为是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之一。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进一步自觉的象征,标志着由心理学与伦理学以及教学理论等学科支持的人类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进一步提升。
2.在外语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新外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和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作为教学改革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而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各种实践尝试中,“反思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的教学实践形成影响。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并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3.在外语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反思性教学”有助于使外语教师成为研究者。21世纪教师角色正在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而研究型教师体现在他的教学研究和反思上。在反思性教学中,外语教师除应具备外语教育语言学基础知识和言语技能外,还应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和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并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在教学中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学和反思有机地结合,并转化为教学行为。
(2)“反思性教学”能够端正外语教师的教学态度。传统的外语教学认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是依赖外在的指导、模仿和简单的经验的积累,其实不然,除了上述条件外,还要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经过不断循环的反思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一个真正的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成长。
(3)“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外语教师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反思能帮助教师理智地思考自己的教学,研究教育对象,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把反思的理论恰当地运用于个性化的教学中,适当调整、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来组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变经验型教学为反思型教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进行反思性外语教学
反思性外语教学就是指反思性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外语教师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出发,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通过许多形式和手段来实现。一般说来,自我内省和集体协作反思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手段。
1.内省是教师个体重新思考自身固有观念的过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形成了一定的定势。内省可以使教师开始重新思考某些观点。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寻求重新解决问题的办法。
内省的常见的操作方法是写反思日记。根据需要,反思日记可以有课后反思、教学日志、随笔札记的形式。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显出动态生成性,通过日记的形式把自己上课时的情况记录下来,并进行不断地反思、总结,从而使教师提高对教学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察觉能力,对自己教学工作重新认识,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反思的内容包括:反思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评价、反思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反思教材内容的把握与处理等。
2.集体协作反思就是以集体为单位建立的一个综合的、有机的反思体系。它不是对集体行为的反思,而是指在集体中的反思。运用集体的力量和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给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补充相关的知识,可以使教师相互间取长补短,形成生动活泼的教研氛围。集体协作反思常见的操作方法有:一是师生互动。主要包括学生记学习日记或问卷调查法。二是师师互动。主要包括课堂观摩法,观看录像法,合作研究法,专家听课法等。
通过以上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探讨,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充分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反思性教学的理念,既适应时代和教学改革对外语教学的要求,也促进教师自身各个方面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没有反思的教学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学,离开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及其反思中的提高,教学改革的实施也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0,21(2).
[2]孙南南.反思性教学及其对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12(4).
[3]李唯.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陈彩芬.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和归宿[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3).
[5]孙静.反思性教学与高职英语教学[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9(3).
内涵解析
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既有“教学的反思”,也有“反思的教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为在实践中反思,对实践反思,为实践反思。
反思性教学不全等于教学反思,因为它不仅强调教学反思,更强调在此基础上有更加合理的教学实践行为。反思性教学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法,它不以某个概念化的、静态的教学法去规范具体的、动态的教学实践,而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
反思性教学不同于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教学评价一般是指对教学的价值判断。教学反馈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产生在学生身上的学习效果作为新信息返回,影响并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当然,反思性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也常常离不开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
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习惯,具有内隐性和内需性,是出于内心,源于思考的,基于职业自觉的反思,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如果教师们的反思意识淡薄,把教学反思当成是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基于主体教学的需求,就不会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就会扼杀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生命之花,也会吞噬了教师主体性反思的智慧之果。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敷衍应付,很难有实际效果,二是隔靴搔痒,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深层次的反思;
反思需要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引领,反思是在某种理论和观念的引领下进行的思维活动,科学的教育理论、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是反思性教学的参照,如果缺失了理念,教师的反思就会失去了方向,教师的反思也会失去了依托,教师在反思的路途中就会缘木求鱼,劳而无功。
反思需要时间与空间,反思性教学的行动基础是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知识和技能要随着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而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这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础,也是反思性教学的行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反思的能力、水平,影响反思的效益,而我们的教师专业知识有待丰富,专业技能尚需提高
理论依据
1.杜威的教学论:杜威强调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性,重视反思思维。依据思维的五个阶段,他提出了教学的五个过程:第一,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问题;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应用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当代认知心理学:全面揭示了人的认知过程和因素,并从科学角度对元认知(即反思)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元认知“是人们关于自身认识过程、结果或与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如与信息或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个因素。元认知知识是人们对影响自己的认识过程与结果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元认知活动中获得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包括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原认知调控,是主体凭借元认知体验的力量运用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不断进行评价、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理论的形成,深化并拓展了反思的观念,不仅使反思的内涵与步骤等更清晰,更易理解与把握,而且使反思由昔日单纯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直接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
3.批判理论: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从30年代起创立的复杂的思想体系。批判理论主要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为反思性教学提供了根据:一是伦理学基础与教学互动的规范,二是教学与民主,三是教学的状态和文化体制。
反思性教学实施途径
作为教学管理重要手段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重要保证的反思性教学,其实施一要遵循内在的规律,二要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模式。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结合拉伯斯凯反思性教学模型,我校大胆借鉴,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反思性教学实施途径,即反思性教学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动力(动机形成阶段),二是行动(进行反思阶段),三是结果(解决问题阶段)。这三个部分是互为因果,螺旋上升的一个统一整体。
首先,在这个系统中,“动力”是实施反思性教学的起点,这个动力既有来自于教师主体的前瞻性理念和内在需求,也有来自学校外部的硬性规定式的反思机制和和范式管理举措,只有两者恰切的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动力促使老师们去进行“反思的行动” 亦即“在实践中反思,对实践反思,为实践反思”。
培养教师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厚积老师的理论功底,注重专家引领,拓宽老师的视野,对于开启反思性教学行动显得尤为关键。
其次,“反思行动”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并指向特定的内容:实践的与理论的。而“在思考实践问题时,理论观点被孕育起来,并被纳入分析之中。相应地,一种判断标准或教育原理被评价的过程中,实践的意义得到总结和探讨。因而,创设情境就成为反思行动的起点,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确立主题,制定方案,营造氛围,确立载体。具体地说,就是在反思行动开始时,先确立反思的主题,如我们在每个学年围绕“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有效教学”这个主题举办的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中层干部相邀听课、市区学科带头人示范课、课题研究课、振兴课堂教学大赛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老师们围绕主题进行反思的行动。然后制定详实可操作的方案,如在举办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活动之前,就活动的范围、形式、环节等方面进行周密的部署,并从六个方面规范了参赛的具体内容、时间和要求,明确了奖项设置和评价标准。针对课堂教学大赛,出台了教师和学生“专业基础课活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实训课活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文化基础课活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规范了课堂教学大赛的评分标准。对“教学设计”体例也作了统一要求,并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的评比上作了量化细化,为评委的打分提供了尽可能科学的依据。详实可操作的方案,让老师们可以执行操作,进一步明确反思的内容,营造反思氛围,给反思性教学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载体。
在氛围营造的前提下,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先进行“问题界定”,进行手段和目的分析,亦即立足课堂、攻坚课堂,开展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让老师们围绕整个教学流程进行课前、课中或课后反思,然后通过“竞赛争优”达到最终目的。如我们举办的面向全校所有一线教师的振兴课堂教学大赛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就是以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教师自我反思的五年高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为引领的。在举办课堂教学大赛的同时,同步举办课例大赛、反思大赛、说课大赛。让老师们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将反思深植课堂,在课堂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做没有理念引领的课堂教学,不做没有理论支撑的课堂教学,让实践与反思交织,教学与科研一体,竞赛与常规并行,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互融。以此进一步营造反思的意识和氛围,激发教师渐渐养成反思的习惯、研究的意识,从而提升教师反思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然后,及时进行总结概括,交流表彰,笔耕升华。如为了总结经验,展示活动成果,进一步彰显反思的力度和效度,我们相继隆重举办了首届反思性教学论坛、教科研工作年会、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振兴课堂教学大赛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总结交流表展会。我们不但对所有获奖者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就活动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点评和反思,而且还让老师们走上讲台,尽展老师们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和感悟。我校还及时将老师们的反思成果辑录成册,用以记载老师们在反思途路上探索的珍贵足迹,也为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和超越的蓝本。
在反思的过程中,反思型教师,只要有可利用的新的根据或信息,就会重新考虑结论或判断,因此“质疑”应该是反思型教师最重要的心态,也应该是是否具有反思性思维的不可或缺的品质。不过,反思性思维,即使是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也不会直接形成变革。所以,美国杜威看到了把思想变成行动的重要性,倡导思想开放性、责任性与执着性的态度,亦即对于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反思性行动的必要性。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做出任何选择或行动时,都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将给学生带来何种影响进行反思。因而开放性、责任性与执着性是实现反思自觉发生的不可缺失的关键态度。
“可能性”是儿童掌握概率概念的必要基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如果缺乏对“可能性”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则较难建立这一概念。本节课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灵活组织了“抛硬币”“摸球游戏”等既促进学生理解又有应用价值的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向学生渗透了猜测、实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课堂意外
由于此次“年组同一课下窜班授课活动”不允许教师事先接触学生,课堂上便有了这样一次意外。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了一个摸球比赛,以使学生体验到“可能性”教学中的“一定”和“不可能”现象。课堂实录如下:教师出示2个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6个白球,另一个盒子装着6个黄球。
师:现在,请男生和女生进行一场比赛。比赛规则是男生和女生各摸5次球,摸到黄球次数最多方获胜。
(男生摸装有6个白球的盒子,五次摸到的都是白球)
生:(七嘴八舌)盒子里面肯定是白球。
(女生摸装有6个黄球的盒子,连续两次摸到的都是黄球。)
师:(对摸球的女生自信地说)这一次我不看了,我猜她摸到的一定是黄球。
(女生第三次摸到的果然是黄球,随着女生第四次、第五次摸到黄球。)
生:(嘀咕)盒子里一定都是黄球。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女生摸的盒子里都是黄球。
师: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1:你看都没有看,就猜到女生摸到的是黄球,所以那个盒子里一定都是黄球。
生2:男生刚才摸到的都是白球,所以那个盒子里都是白球。
生3:老师,我们才摸了5次,我还想再摸一摸。
师:看来你还要继续摸。好!你到前面来,再摸一摸。(听课的老师因他的执着而笑)
(老师的处理是满足学生的要求,让他有足够的机会摸球,以使学生清楚无论怎样摸都是徒劳,根本不可能摸到黄球。)
(生摸了几次后,摸到的都是白球)
生3:这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白球,那个盒子里装的都是黄球。(众笑。)
师:他判断得对不对,我们把两个盒子的球都倒出来看一看。
(老师分别打开两个盒子)
师:看来我们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比赛不算数了。大家想一想,在A盒里摸球,只要任意摸一个,会怎样?可能摸到白色的吗?
生:因为都是黄色的,不可能摸到白色的。
师:(板书:不可能)还不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生:绿色的,黑色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里都是黄球,不可能摸到其他颜色的球。
三、意外反思
在男女生“不公平的摸球比赛”活动结束后,没想到还有一个执着的男生表达了不服输、不想放弃的愿望。教者顺势将他领到台前,给他摸球的机会,可他还是摸出了白球。这时这个可爱的学生说出了他的发现:他摸的盒子和女生的盒子不同,才出现了这种失败的结果。教师追问:“根据你的判断这两个盒子里的球有什么不同呢?”男生道出自己的理解:“男生摸的盒子里装的都是白球,女生摸的盒子装的都是黄球。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教师将两个盒子打开,公布了真实的情况:一个盒子里装着6个白球,另一个盒子里装着6个黄球。当时这一教学行为把课堂教学推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