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城计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划的具体化,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合理的课程体系应根据专业特点,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案例进行构建,所培养的人才应能够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目前,企业所需要数控技术人才主要有3个方面: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日常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从事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以及数控维修人员。从人才岗位需求的调研情况分析,数控类技术人才中操作工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数控编程员,最后为数控维修员。因此,做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可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将数控技术的应用分为两个方向:以机为主的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以电为主的数控技术应用与数控设备维修。根据本院校机制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为目标定位的发展方向和现有教学资源,将培养数控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人才作为目标,结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以零件加工为中心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通过相关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机制专业必备的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和金属切削加工工艺等基本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编制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的数控工艺规程和加工程序的能力,并且能运用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和自动编程。
2目前数控技术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数控技术属于一门综合性技术类课程,综合应用CAD/CAM、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制造和数控机床与编程等相关内容,这些课程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未从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角度进行系统性的统筹安排,没有将相关课程构成课程体系,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没有考虑其它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缺乏必要的衔接。例如:本校开设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涉及零件加工工艺的内容,但学生却无从检验所制定的工艺是否合理。而《数控机床与编程》课程又只侧重数控编程本身,对加工工艺的制定过程重视不够。在课程设置时,如果只针对该课程本身单独确定教学内容,则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完整的零件数控加工过程,导致学生不能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无法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应充分考虑机制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对知识体系的要求,通过一条主线,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按照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
(2)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未较好融合,且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目前,本校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均为单独开设,独立完成,由此会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不能较好地融合。考虑到目前企业数控系统的使用情况和市面适合使用的教材,本校理论课程采用Fanuc系统,但是学校工程实训中心使用的机床为华中数控系统,由此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出现分离,虽然两者在编程和操作方面比较接近,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两者不统一会对系统地掌握编程和操作方法产生较大的阻碍。目前所进行的数控实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而对于零件加工工艺却没有严格按照企业实际生产编制相关工艺文件,如此进行的实践教学没有充分结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由此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数控编程技术岗位的需求,脱离了加工工艺的数控实训仅仅只能够培养机床操作工人,这与本校数控技术应用方向人才培养定位存在偏离。
3数控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3.1数控技术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的确定
建立数控技术课程体系首先必须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结构,确立课程体系所包括的课程及每门课程的地位、作用,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能够充分反映本课程体系最必须、最实用的内容,对课程中的重复内容和繁琐的理论推导等实用性不强的理论进行压缩,确保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根据本校机制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和从事数控编程工艺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及岗位能力需求,将《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机制专业数控技术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制图、读图的能力,使学生了解零件加工的各项技术要求,掌握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和毛坯成型、零件加工的基本理论,培养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数控技术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为数控技术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数控机床与编程》和《机械CAD/CAM》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基本数控加工编程方法,另一方面结合数控技术的发展需要使学生熟练操作一种CAD/CAM软件。除了理论课程以外,还应开设制图测绘实训、机械加工工艺课程设计和数控机床实训。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开设必修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基础上,还可结合企业需求开设《模具制造工艺》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选修课程或涉及制造业新思维、新知识、新技术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今后的发展目标自主选择学习。
3.2以零件加工为中心的数控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可以典型零件加工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有效串联。以实际生产中一些典型零件的加工为案例,如可分为轴类、盘套类、平面轮廓类、曲面轮廓类和箱体类几种加工项目,每一类零件按照由易到难,分为若干个零件加工项目,如轴类零件加工可具体分为阶梯轴、曲面轴和偏心轴等项目,所确定的项目一方面要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加工案例,另一方面要覆盖数控技术课程体系中所有的知识点。同时,将每个零件加工项目划分为若干个任务阶段,按照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将数控技术课程体系的相关知识点,如零件三维建模、零件加工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和数控机床操作等内容,通过若干个典型零件加工的项目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有课程都以零件加工为中心,以完成加工项目为目标,将项目教学法贯穿始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利用所学的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知识,分析零件图样,创建三维实体模型,根据加工条件选择合适毛坯、加工设备和刀具,拟定详细的数控加工工艺规程,并借助数控仿真软件进行手工编程或利用CAD/CAM软件完成自动编程,最后在工程实训中心利用加工设备完成零件加工,并对有关技术参数进行检测,根据零件加工情况,分析加工过程中各种误差产生的原因,同时针对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构建以零件加工为中心的数控课程体系,将企业实际生产案例作为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项目为驱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完整的零件加工过程,改变目前教学过程中工艺设计与加工制造分离的现状,而且还可以通过具体的项目,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充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完成项目在学校内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及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3.3编写适用于课程教学的教材
关键词:过程控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陈容红(1979-),女,湖北京山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肖莹(1972-),女,内蒙古牙克石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高级讲师。(北京100176)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YR200903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74-02
过程控制是一门与工业生产过程联系十分密切的课程,在整个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它主要针对六大参数的控制问题,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和物性等,[2]能在新建的结构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能在传统工业的改造中,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质量、减少污染。过程控制技术是控制理论、自动化仪器仪表、工艺知识、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相结合而构成的一门应用学科。[3,4]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素质,需注重对他们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近年来,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过程控制”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结合“过程控制”的课程特点、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以及多年来的授课经验,笔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目前过程控制技术的教材很多,其中也有不少教材引入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但基本上都是指导理论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学习之后,不能学以致用。
高职学生更加重视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对过程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地选择、较大地整合和创新。
1.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介绍该门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删除一些相对落后的和重复性内容的介绍;做到授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概念清晰、调理清楚。
2.注重与先修课程的交叉和融合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系的很多先修课程联系紧密,比如自动控制原理、PLC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传感与检测等相关课程。为了使过程控制课程更好地与其他先修课程进行交叉和融合,教师对各章节内容进行了适当的选取和重新编排。这样,学生能更清楚本门课程在自动化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把实验以及实际工程中的实例引入课堂,结合实际来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
4.拓展教学内容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控制系统的初步设计,积累工程经验,为今后从事自动化系统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跟踪新技术、新发展
过程控制中一些新技术、新发展不断涌现,教师及时跟踪过程控制技术、仪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随时把它们补充到课堂内容中来。
二、改革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素养的主要途径。尤其是高职院校,实践教育开展得好,人才培养就有了保证。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1.设计实验装置,精选实验内容
针对过程控制课程的特点,考虑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要求,学校建设了过程控制实训室。
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现场系统包括:上水箱、下水箱、PLC、超声波液位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压力表、温度传感器、比例调节阀、气动控制阀、手动阀、离心泵、离心泵控制电机、电容式临近开关、浮子式液位开关、溢出报警液位开关、加热器、上位机和相应的通信网络等。
该实验室综合了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仪表技术等。学生在实验室综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与课堂内容配套的相关实验,包括液位、流量、压力、温度等的控制实验,包括上水箱两点液位控制实验、两点温度控制实验、上水箱液位连续闭环控制实验、流量闭环控制实验、压力闭环控制实验、温度闭环控制实验等。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和设计方案,进行手动阀的不同开关组合,实现不同的控制回路。同时,根据不同的控制对象,进行不同的参数设置,应用不同的程序,来实现对独立控制系统的控制。通过工作站的接口模块,可方便地将输入、输出信息与PLC相连,并在PLC的环境下编写控制程序。另外,通过设备上的模拟量接口与EasyPort相连,再通过电缆与计算机连接,可通过软件实现对设备输入信号的测量及对输出信号的控制。
学生通过对手动阀的不同开关组合来实现不同的控制回路,通过对软件的PID等参数设置来实现不同的控制方法。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高,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曲线,直到得出满意的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训装置与仿真软件相结合
由于实验室的设备套数有限,不能满足班级所有同学同时进行实验的要求,教师设计了过程控制仿真软件,同学们分组进行硬件实验和仿真实验。
在该仿真系统中,可通过选择参数、设定控制对象来观察不同控制系统中过程的动态曲线。
实践证明,过程控制实训装置与仿真软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尝试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实验的难度和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对过程控制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是大纲要求的必做的实验。学生通过仪表的调试、调节器参数的设置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培养一定的实验技能,达到了解实验装置和控制对象的目的。
综合性实验更全面地涉及相关理论知识,学生需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充分发挥自主创造性,大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实验主要吸纳少部分对本课程感兴趣的优秀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资料的收集、系统的涉及以及硬件的调试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的专题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
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跑市场、查资料、参与开发,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
过程控制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过程密切结合,但目前现有教材中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学习之后,不能学以致用。笔者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
对课程的重点及难点问题,进行课堂提问或课堂讨论,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相关软件
过程控制课程中有大量的工艺流程图、方框图和原理图,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笔者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利用组态软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过程控制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3.跟踪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
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向学生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面,控制理论取得了重要进展,教师在课堂上可选取一部分与授课内容相近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以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另外,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登陆相关的专业网站,阅读有关的学术期刊,了解目前所学知识在本领域所处的位置,从而让他们能站在更高的起点,更好地适应学科未来的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在过程控制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笔者通过科学地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
但仅有以上三方面的改革还是不够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是教师工作的高雅艺术舞台,课堂教学给了教师在这个学术殿堂上展示才华的机会。一堂出色的课堂教学,会使莘莘学子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因此,教师还需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艺术等方面多下工夫,勤思考、多改善,利用教材建设、实践改革、教学方法改进等,进一步提高过程控制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屹,叶小玲.过程控制课程创新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3):39-41.
[2]唐玉玲.过程控制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J].科技信息,2011,(19).
关键词: 计算机控制技术 学习兴趣 教材 教学方法 实践能力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主要研究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它是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中高职和高专各类工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测控技术等主干专业课之一。由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变化和发展较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目的的尝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不论教师讲得多好,如果学生对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感觉没用,他就不会努力学习这门课程,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的误解,对它失去兴趣,起初上课时,教师不要讲授太多太深的理论知识,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现场参观和动画演示。实例的有效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另外,还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学生交流,巩固学生已经树立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网上论坛上设立留言板和讨论板,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在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网上相关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以往教师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式学习。
2.精心选择教材,吃透教材,形成适合教学的讲义
作为一门现代的交叉学科,计算机控制涉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诸多学科,呈现开放性、集散性、智能性和信息电子化与网络化的特点。基于本学科的这种特征,初学者很难掌握计算机控制的精髓,并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因此,一本好的教材将有助于初学者理解、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
选用教材的原则:首先,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对于高职学生,不能选择本科教材,因为对于不同的学生,教材的侧重点不同,但教师可以选用本科教材作为参考书。其次,尽可能选用优秀教材、名校教材。最后,不能只凭订书单上的名称和简介来选定教材,选定之前应该看到样本。总之,选择合适的教材,既要有利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又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拿到教材后,应尽早地备课。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对教材有整体把握,才能根据大纲的要求,合理地安排章节的取舍、章节的学时数,包括理论课、实践课等。教师应当发挥创造性,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地穿插一些实际的资料,从而形成适合教学的讲义,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示范校建设,将逐步对专业课教材进行改革,我所讲授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也进行了一些有目的的尝试。其核心就是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教材更接近学生实际,更接近生产实际。
3.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计算机控制技术,而且要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系统开发的技能。实施“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讲课为主,要求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但是教学方法极易造成教与学的脱节,限制学生创造力的正常发挥。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打破课程界限,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加以整合,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这是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也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现有课程一般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授课。教师通过广播系统可将讲课内容和操作计算机的过程同步显示在所有的学生机上,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传递信息的容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这种方式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多数学生可能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方法,缺乏相应学习经验。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课内容制作成电子教案或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如果速度太快,学生将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学生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因此,我改进了教学方法,建立了个人的网站,为学生提供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支持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获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文件,也可以下载相关学习课件、实验素材和习题等,进行复习或自学,以加强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原有理论课教学、上机指导、习题课以外,还需加强包括网上通知、网上答疑、在线讨论等方面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4.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许多知识和技能是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获取的,实践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环节。经验表明,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基于问题式的学习能力。
合理安排课堂讲授与实践的比例,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我的经验,过去安排的学生实践比例太少了,应该适当增加。
实践方式也应该丰富多彩。实践的目的首先是印证对理论的理解,然后熟悉、掌握所学技能,最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环节里,应尽量减少验证型实验的比重,适当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及实用型实验。目前大部分实验项目都在实验台上进行,缺点是学生无法看到真正的实物。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授课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如传感器、调节阀、小电机等实用的散件,要求学生完成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1、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大力采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团队工作”、“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掌握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服务。
2、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水平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采用任务完成考核、技能实操考核、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评价方式,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3、建设高水平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录像、网络教材、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完成在线测试、网上答疑、技术咨询等,与课堂教学形成立体交叉的教学方法。
4、整合教学内容针对完成典型情景任务所需的能力及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能力目标,依据能力目标选择训练载体,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和培养这些能力所需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二、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职
业能力目标的确定通过对汽车维修企业维修岗位调研,对电控发动机故障检修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发动机故障检修过程的工艺流程,即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步骤。通过分析检修流程,汽车检修专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能力,还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结合图1所示的10项工作任务,我们得出本课程所对应的能力目标有以下三点。
1、专业能力
能掌握电控发动机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及开关信号的结构、工作原理;能够熟练使用检测设备及维修工具;能利用不同手段检测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及开关信号;会查找相关技术资料;能分析相关的技术数据;能分析、排除发动机控制部分的故障。
2、方法能力
具有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有查找资料、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熟练使用检测设备及维修工具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数据分析的能力
3、社会能力
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设计
在课程能力目标确定之后,课程还要进一步细化,分析出典型情景任务,依据电控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特点归纳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4个学习情景,即:发动机故障灯亮的检测、发动机不易起动的检测、发动机不能起动的检测、发动机怠速不稳及排气超标检测,并对各个学习情景进行描述。依据教学规律与职业规律,依托任务载体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将4个学习情景分为19个情景任务,共计88学时,各学习情境按照发动机各个故障现象相互依赖的特点进行工作任务分类,每一个学习单元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进行教学,具体学时分配见36页表1。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与实施
针对每一个学习情景,结合教学能力目标,按照电控发动机各个故障现象进行单元教学,这样设计教学内容有利于发动机的故障表征,按故障现象查找故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实施性,增强学生对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芬(1981-),女,山东临沂人,山东英才学院机械学院,讲师。(山东济南2501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75-02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鲜明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将最新的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引入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均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同时,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与推动作用。
一、“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概述
“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是山东英才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高职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基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电工学、液压技术、机械CAD等多门先修课程知识,同时,也为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维修等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随着数控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应用的普及,社会对于数控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对高素质、高技能型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因此,在课程建设的初期首先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加工工艺分析能力和数控编程能力,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数控编程、操作、维修、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数控人才。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了“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着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地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应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须、够用”为标准,充分体现职业岗位需求和先进性原则。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考察,从数控机床操作实际应用出发,并结合本校的教学现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的设计和调整,如图1所示。
首先,根据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数控车床操作、数控车床程序编制、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操作、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程序编制等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组织实施教学,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的典型零件为载体,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对每个教学模块进行具体项目的设计,保证每个项目都来源于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如图1所示,在数控车床程序编制模块中包含有外圆柱面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外圆锥面、圆弧面及沟槽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外螺纹面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套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典型回转体零件的加工、非圆曲线零件的加工等六个项目。针对每个项目,首先提出拟实现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然后围绕如何顺利地实施该项目展开教学,包括所需理论知识的归纳、讲解和实践技能的示范、指导。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完成该项目,并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同类型的其他产品的加工。
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控编程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掌握企业典型零件数控编程及加工的方法,并达到高级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或加工中心操作工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为了将理论知识和数控加工生产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笔者采用理论讲授、仿真模拟和加工实训并行、并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从“抽象的编程加工―半抽象的仿真加工―实际的操作加工”的思维转变。
其中,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图片、视频的辅助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仿真教学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强化理论知识,熟悉机床操作,提高实训效率,降低实训危险;实训教学中由指导教师示范操作,边讲边练,通过典型零件的加工,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面对面引导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针对课程中所设计的每个项目,采用了教学过程五步法,具体实施步骤如图2所示。在这其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融合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现场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类比法、分组教学、“一帮一”教学等。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笔者也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实训指导书以及拓展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并建立了精品课程网页,将优质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实现共享,使课程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充分整合,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和测试,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3.教材建设
教材的编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之后,选用或编写合适的教材就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更高层次课程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
目前,我国有关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方面的统编教材有很多,但其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章节顺序编写,没有把编程、工艺和加工操作有机融合,也没有体现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无法满足项目化教学方法的需求;第二,不同学校对于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所不同,具体的教学条件、实训设施也均不相同,教学内容重点的选取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而现有的多数教材都是概括性地讲解数控编程的相关概念和方法,针对性相对较弱。
因此,课程组成员在完成了实训教材《机械工程实训教程》、校本《数控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和出版后,又积极开展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教材的编写工作。在该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重点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已经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即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方式进行编写,每个项目均由学习目标、任务导入、相关知识、项目实施、能力拓展五个部分组成。
(2)综合考虑本地区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状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中高级数控机床操作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以及本校现有的实训设备等各方面因素,按照“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易学够用”的原则进行编写。
(3)作为高职高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型教材,教材内容应围绕职业活动,突出岗位操作技能,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有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保障。为了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于2007年开始建设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不断扩建和更新,已建设成为一个具备真实生产环境、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兼有生产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功能的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拥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等主要教学设备,并配置了FANUC、广州数控等多种数控系统。同时,还建设了多个数控加工仿真实验室和CAD/CAM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内均配置60台电脑,并安装了AutoCAD、UG、CAXA、上海宇龙数控仿真系统等多种专业软件。
另外,为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学院积极开发了一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环境良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协议,如皇明太阳能集团、青岛海信集团等。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充分满足我院学生的专业认知参观、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就业等需求。
5.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将课程建设的成果的真正地应用到实际教学,充分提高课程的竞争力。为此我院开展了多项措施来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开展公开课、示范课以及课程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2)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
(3)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通过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外派到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或参与各种校内外的师资培训班等形式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4)利用假期,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能力。或者组织教师技能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鼓励教师通过本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证书。
(5)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论文的撰写以及教研、科研项目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
目前,“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课程的主讲教师均达到研究生以上学历,并具备了“双师素质”,全程参与了该课程的理论、仿真和实训的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同时,还参与并完成了多项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和多个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实训指导教师也均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通过建设,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三、结语
“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得该课程的软、硬件教学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经过了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作为我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探索和研究也带动了专业内其他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在我院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顾京.数控编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25).
[2]屠春娟.《数控机床与编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