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名著

古典名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名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名著范文第1篇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粗中有细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吕洞宾推掌——出手不凡

孟姜女寻夫——不远千里

王母娘娘伸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姜太公镏鱼--愿者上勾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阿斗的江山——白送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晁盖的军师——无(吴)用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陈世美做驸马,喜新厌久

杜十娘陈宝箱,倾家荡产

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陈世美做附马——喜新厌旧

成吉思汗的兵马——所向无敌

楚霸王困垓下——四面楚歌

韩湘子出家——一去不复返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韩信伐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华佗行医——名不虚传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老包断案——脸黑心不黑

李逵卖煤——人黑货也黑()

李自成进北京——好景不长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古典名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名著 影视再造 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075-02

古典名著在我国的文学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者们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研究,这些名著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饱含了对时代环境的深刻折射。但是面对当代人们信息获取与文化传播的全新方式,文学文本的固有传播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于是它们被一种更适应当下的形式进行整体推销,即通过影视再造的方式被重新挖掘价值,实现在当代环境下经典的重生,使得文本的内在诸多价值得到传播。

一、古典名著影视传播的文学价值

古典名著的文学价值包括作品的审美、思想,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即对人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艾布拉姆斯提出构成文学的四大要素即作品、艺术家、欣赏者、世界,在这四者之间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四者以“作品”为核心,构成了四者之间有机的联系整体。[1]艺术家即作者创作了作品本身,作品客观存在于客观的世界当中,供读者(欣赏者)阅读,四者相互联系才能够更好地体味作品的文学价值。古典名著所包含的文学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就以四大名著为例,《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四部古典名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价值上都达到了一种极致,作者融合了时代背景及人物自身经历创作出作品,历尽历史的淘洗,确立了如今的文学地位。所以我们对于古典名著进行影视化再造时要注意参考作者的创作环境和生活背景,并结合着其他读者对于作品的认知进行影视化的处理。名著文本深刻体现了其文学价值,《红楼梦》不仅有哀怨的情爱故事,同时通过曹雪芹我们看到了大观园的富丽堂皇,看到了贾府人物的人性百态,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红楼梦》是柔软下隐藏着锋利,它是刺向没落王朝的一把利剑。同《红楼梦》一样,其他三本著作无不是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三国演义》通过恢弘的战争描绘和精心的人物塑造,反映了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动荡不安的历史面貌。《水浒传》以人物穿引故事,以人物的起伏反映时代的变迁。《西游记》更是在魔幻的外衣下包裹着作者一颗对现实世界无情批判的复杂内心。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绽放,更是对于历史时代的真实吐露,正因如此,古典名著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属性是其影视化再造的可行性因素之一,同时影视再造后可以实现文本文学价值的扩大化和通俗化。

二、古典名著影视传播的文化价值

古典名著的文化价值是指作品的内容能够满足时代的文化需求并适应时代文化的发展需要。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媒介带给我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也就是说人类拥有了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社会活动。[2]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传播方式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语言到文字再到印刷,从印刷到广播电影电视。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得文学以全新的传播方式出现在受众面前,并呈现出特定的文化价值。

古典名著经影视化再造后,展现出名著本身的文化价值内涵。古典名著注重描绘历史年代下现实社会的人物百态,经过影视再造后的作品以更加理性的角度解读历史性文化价值对于当代社会人文价值、文化态度的影响。古典名著的影视化传播使得传统的文化价值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并指导着人们借助传统的力量延展作品带来的文化影响。新传媒时代,多元的传播元素交融,对于古典名著的解读改造,应该更加注意传统与现代要素之间的平衡。对于名著的影视再造,是将作品中蕴涵的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价值逐渐的外化,以更加显现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红楼梦》体现了以爱情为引线,表现出了崇尚理性、追求真善美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也是清末腐朽政治的折射;《水浒传》阐释了以“忠义”为行为准则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并对个人的利益与献身精神作了具体描绘;《西游记》则被赋予了人物化的解析,显现出师徒四人所代表传统文化精神及反抗和坚守的意义;《聊斋志异》寄托与人鬼奇缘下的对人性的挖掘抨击,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努力追求的传统文化价值。[3]我们在对这些古典名著的影视化再造过程中,是要在保持其原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以适应时代的挖掘和不断变异。古典名著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动摇的,所以作品中涵盖的文化内涵便会绽放光彩,作品的影视再造是透过历史的视野,激活文学现状,既还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同时又站在新时代的视角下给予全新的拓展,实现文化的继承与开拓。

三、古典名著影视传播的审美价值

影像极具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影视传播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同时对于古典名著来说,更是有着自己的期待视野。现代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接受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们有能力去选择符合自己审美价值的作品。所以,尽量契合受众的审美价值要求,才是古典名著影视化再造后获得延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为了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以达到审美愉悦的最高境界,在对古典名著进行影视化改造时应借鉴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他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该理论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提出的,但是在此理论诞生的20年后,德国的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在其戏剧理论中借鉴了“陌生化”的概念,他认为:“戏剧虽最为贴近生活,但是作为艺术,仍要对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间离”即为陌生化,他说:“戏剧必须使观众惊讶,这就需要对熟悉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技巧。”[4]古代名著的影视化改造,要冲破以往经验的束缚,在维持作品原貌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陌生化”的手法,使受众在审美上产生新的愉悦。87版《红楼梦》中观众对于陈晓旭塑造的林黛玉的形象印象深刻,那么在李少红重新架构新版的《红楼梦》时,如果不突破受众的审美定式,不去使用“陌生化”的手法,打破以往的审美禁锢,就不可能产生全新的的审美倾向,就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古典名著对我们来说具有时空距离感,通过影视作品的再现,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风貌,还能够以更加具象的形式如建筑、服饰等将作品中的环境、时代背景赋予美的形象表达。

四、古典名著传播的商业价值

古典名著本身具备极高的文学造诣,文本本身就带有极大的光环,导演与编剧纷纷选择将其进行影视化再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博得人们的关注,以获取商业利益。所以,经济利益的驱动无疑是古典名著影视再造的又一因素。当代影视剧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制作的经费越来越高,如果不能保证高回报率导演是不会轻易进行运作的。[5]对于古典名著来说,参与者能够从中文本中挖掘出众多的亮点、热点和卖点,这些都是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前提。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在争议中进行,从选角、拍摄到最后的开播更多的是在受众的吐槽中顽强进行的,纵然这样它依然带来了较好的收益。高希希版的《三国演义》、张纪中版的《西游记》、鞠觉亮版的《水浒传》,被重拍的消息一经爆出,就引起了广泛热议。观众对重新再创作的剧目拥有自己的期待视野,想要在影视剧中找寻到自己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找到心目中主角的最佳人选,所以更多的人会选择去观看。同时影视剧的改造是将人们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法具象化,人们会因为脑海中的好奇增加对它的获知欲望,从而增加关注度,这些都是文本散发的价值。所以,对于古典名著的影视化再造体现了名著本身所具有的商业价值。

古典名著的影视化再造传递了文本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商业价值,在新传媒时代影视化的再造无疑是古典名著新的栖息地。

【参考文献】

[1]徐立平.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D].辽宁师范大学,2012:1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8.

[3]马晓虹,张树武.论四大名著影视改编与传播的当代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62.

古典名著范文第3篇

Abstract: As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urban landscape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as carrier of urban culture in the competition of a c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the urban econom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ong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ianyungang has got abundant peculiar urban culture and masterpiece of classic literature. Referring to the concep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ssical Masterpieces Cultur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the Lianyungang landscape by analyzing The Classical Masterpieces Culture and the scenic.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建设;古典名著文化;风景区

Key words: construction;the classical masterpieces culture;scenic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80-02

1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城市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都有着自己的城市文化。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能代表城市的精神。城市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物化了的城市精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决定着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所以要避免众多城市景观彼此雷同,丢失了各自的特色,就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有针对性对城市文化进行提炼,然后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注入城市文化,突出特色文化,从而使城市景观成为独一无二的,能代表这个城市文化内涵的载体。

2连云港城市古典名著文化与城市现有风景区情况分析

连云港市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的古典名著文化资源。提到连云港必然会想起《西游记》,花果山是《西游记》的创造背景,《西游记》中的有大部分情节与连云港有着不解之缘。同样《镜花缘》是作者李汝珍在连云港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了三十多年心血”而写成。连云港的东磊风景区和渔湾风景区是李汝珍《镜花缘》中描绘自然风情的参照。除此之外多部古典名著与连云港也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国舅糜竺是海州人,病故后,迁葬于海州石棚山。《水浒传》中宋江等人历史上在连云港被招安。《儒林外传》的作者吴敬梓在连云港赣榆县生活了10年[3]。由此可见连云港地区有着丰富的古典名著文化资源。

2.1 《西游记》与花果山花果山风景区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脉之中,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2.8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花果山门上的一副对联“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显示出花果山是一座拥抱着《西游记》的文化之山。在《西游记》书中对花果山环境背景描写的相当明确:“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4.5]。在中国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上,连云港市花果山的地理位置正符合书中“云台插天海边立”、“山如驾海海围山”的描写。

花果山中景色优美、物种丰富,其中以怪石、古建筑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代表。山中主要景点136处,其中与《西游记》密切相关的景点有猴石、八戒石、沙僧石、唐僧崖,以及七十二洞、定海神针、晒经石等。其中尤以水帘洞著名。

吴承恩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名著《西游记》,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座世界级的名山。吴承恩用一部名著和一座诞育名著的名山,深深地锲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中国人民文化精神的代表。

2.2 《镜花缘》与东磊东磊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南麓,距花果山6公里,与花果山都属于云台山脉。两部古代神话小说与一座山有这样的紧密联系,在全国实属罕见。人们把这样文学现象称为“各领半边山”。

东磊风景区为《镜花缘》山海风光的写作背景和小蓬莱的蓝本地。就其写作背景而言,《镜花缘》第一回就说“ 海中有三座名山―蓬莱、方丈、诚洲”。在东磊的延福观庙后的竹林中, 至今还留有古代“小蓬莱”摩崖石刻。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把“小蓬莱” 描绘成从人间飞升天庭的必由门户。《镜花缘》得名于东磊的“镜石”和与“镜石”咫尺之距的云台廿四景中的“平台水月”[6]。据说李汝珍撰写此书时,便是受这块镜石的影响,以镜花水月贯串全书。

2.3 《镜花缘》与渔湾渔湾风景区与东磊风景区相隔1公里,位于云台山南麓,是连云港近年来以自然风光为主的风景区。渔湾自然风景区景色秀美,物产丰富,《镜花缘》中对山林风光的描述,多取材于这一带。风景区内有明清顾乾描写的云台36景中的“三潭汲浪”。

随着连云港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镜花缘》一定会紧随《西游记》之后,成为连云港市又一张光彩诱人的名片。

3连云港古典名著城市文化与主体风景区的建设的总体评价

根据古典名著与风景区关联性分析得出,花果山风景区作为《西游记》的写作背景从文学与景观关联性角度看《西游记》与花果山的文化价值很强。但是花果山风景区景点设计多有人工雕琢痕迹。根据对风景区到达的方便程度分析得出,东磊风景区建设不够完善,周围交通没有花果山方便,景区到达率不高,进而导致景区缺少吸引力,没有起到名著带动景区发展的作用。从城市整体景观建设来看,相对名著《西游记》来说,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最能集中反映西游记文化。而相对于《镜花缘》来说,其写作背景东磊风景区的知名度没有花果山风景区高。而相对于连云港市丰富的古典名著资源来说,其它的古典名著在风景区景建设中更是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4连云港城市主体风景区提升建议

4.1 建设景观道,串联花果山周围景区,增强景区丰富度和趣味度让现有风景区成为古典名著文化的基石,重点建好2名著、3景区,围绕名景、名山、名著做文章。高水平建好3景―花果山、东磊、渔湾。花果山、东磊、渔湾本都属于云台山范围,为了解决东磊风景区到达率不高的问题,现把通往东磊和花果山的路串联起来,建设古典名著文化景观道,在街边设立与古典名著文化有关的雕塑小品、立体绿化或小浮雕,这样可以避免来回一条路的乏味感,又拉长了花果山风景区的景观链,通过花果山风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提高东磊风景区的知名度。形成名著与名山的景观的格局,拉动古典名著文化与风景区的关联性,增加城市文化的内涵。

4.2 突出特色古典名著《西游记》,加强花果山风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增加名著与景观的关联性《西游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连云港城市古典名著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是连云港城市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花果山风景区的建设,首先要把握好花果山为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创作背景的定位,要突出《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强化花果山风景区与《西游记》的内在联系;其次搞好花果山风景区的自然景点建设,以现有的自然景观为主,在花果山风景区的主要上山路两侧增加果树的栽植,建立观光果园带,让花果山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重点打造花果山风景区七十二洞,以此来增加花果山风景区与《西游记》的关联性,在洞旁制作标志,简要说明各洞的来历和与《西游记》的关系。要充分开发水帘洞,打造水帘艺术效果。水帘洞内要与《西游记》中的水帘洞的布置要求相适应,里面要有群猴的场景。还可在花果山风景区进山道路上根据《西游记》的情节开辟岩画长廊。在山脊上按照《西游记》中的主要情节设计人文景点。通过这些景点的设计增加花果山风景区与《西游记》的关联性。

4.3 发掘其它古典名著文化,实现文化景观多元化发展利用连云港丰富的古典名著文化资源,以特色古典名著为基础,其它古典名著为创新元素,将丰富多样的古典名著文化资源充分融汇到连云港城市风景区建设中。“孝妇祠”建于唐代,位置紧邻花果山风景区,是元代杂剧家关汉卿著名剧作《窦娥冤》成书的背景素材。把“孝妇祠”作为连云港市景观建设的新元素,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开发。根据其地理位置,可以在“孝妇祠”处修建一条山路直达花果山水帘洞景点,在周围根据《西游记》书中描写修建如“玉皇宫”、“瑶池”,等景点,有选择地将《西游记》故事中有名的国、山、洞、河、予以布点。使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区与古典名著《西游记》、《镜花缘》、《窦娥冤》的联系更为紧密,使连云港市古典名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城市景观更加多元化。

目前在江苏乃至更大范围内,像连云港风景区这样与古典名著相结合的景观不多。连云港的风景区多是名著的创作背景,古典名著以别样的文化传承方式为连云港的风景区注入了难能可贵的文化因子,所以连云港在城市风景区建设中要以古典名著文化为依托,充分释放、吸纳、培养古典名著文化元素,在保护和加强现有城市风景区与名著关联性的基础上,建立以西游记文化为主导的城市景观,利用西游记文化的知名度来带动其它的古典名著的发展,实现古典名著文化多元发展,并科学系统的建立以城市特色文化为基础的城市景观体系,展示自己城市的个性魅力和独特风采。

参考文献:

[1]温朝霞.特色:现在城市文化崛起之魂[J].沈阳干部学刊,2005,(7):51-54.

[2]杨章贤, 刘继生.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文地理,2002,17(4):25-28.

[3]许思文,王维刚,刘成文.连云港文化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249.

[4]张传藻.《西游记》与花果山、云台山[J].江苏地方志,2004(4):54-55.

古典名著范文第4篇

古巴的著名景点有:椰岛,吉列摩尔礁,长岛。

椰岛:椰岛曾经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岛屿,就是因为荒无人烟,所以成为了理想的藏宝之处。

吉列摩尔礁:这是一个由着五个岛礁组成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洁白的沙滩,以及蓝天和碧绿的海水。

长岛:很多人对于长岛的看法,就是长岛是一个折射出原生态闻名的岛屿。在这一座岛屿上面,会看到很多的原生态的景物。而同时,这座岛屿也被认为是进行潜水以及航海活动的地方。

(来源:文章屋网 )

古典名著范文第5篇

苏州留园的历史典故:

留园。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清代风格,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现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清代乾隆五十九年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并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同治十二年,留园为常州盛康购得,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取其音改名留园,俞樾称其留园为"吴下名园之冠"。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