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力建设年

能力建设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力建设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力建设年

能力建设年范文第1篇

一、主抓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上半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36.30万元,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2009年1—6月,强化税收征管,加大各种税收的征收力度,全镇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36.3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73.8%,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其中:国税完成14.4万元,占全年任务的52%;地税完成91.6万元,占全年任务的81.8%;财政“两税”完成30.3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67.3%。为了完成这些财政收入任务,各征收部门在征收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始终坚持依法征收,强化征管手段,严厉打击偷、逃、抗税行为。如针对个别纳税户观念不强,抵抗严重的问题,我所争取县局执法大队和地方法庭的支持,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以点带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加强财务规范管理,严格控制各项财政支出

1、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做到防微杜渐。村级财务相对混乱是困扰财政工作的一个难题,村级财务因村干部素质问题,在财务上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遗留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所严格按照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开展村级财务委托的意见》文件执行,同时继续执行“村帐镇管”的制度,规范村级财务、帐务处理,针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按照“保工资、保运转”的原则,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合理地调度财政资金,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正常的政府支出上,确保了镇政府的正常运转。主要做法:(1)强化预算管理体制,严格按照年初财政预算执行。(2)严格执行县乡财政体制,科学理财、合理用财,严格审批制度,坚决实行“一支笔”审批。(3)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办公用车实行派车制。来人执行实行派餐制并压低标准,用餐、办公耗材等其他零星采购由党政办统一办理,并由领导亲自把关。

三、强化“公共财政”理念,认真实施支农惠农政策

1、全面完成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筹资农民信息录入工作。配合医疗有关部门核查并出具有关证明及相关材料,使参合农民住院报销顺利补偿。全镇共收缴合作医疗资金160万元,并对收缴的资金及时上缴财政专户,并与民政部门核对特殊群体由县财政统出的参合资金:如低保户、五保户等,为8万余人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让所有人员都享受到国家的“民生工程”政策,切实解决农村农民的看病难的问题,努力体现“病有所医”的新农村。

2、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确保粮食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及时发放。粮食补贴以纳税地亩为依据。我所严格按照上级精神和有关政策及时足额打卡发放,上半年我镇打卡发放的粮食直补157.3万元,粮食综补921.4万元。五保户供养补助157.8万元,村组干部报酬25万元等村级资金支付部分也已全部打卡发放,另外打卡发放的有民政抚恤、农村低保、计划生育奖扶、群众优待、水库移民、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灾民建房、灾民生活救助、中小学寄宿生补助、油菜良种补贴等15项共计款90.9万元。每天财政所农补信息员,热情服务,有求必应,确保粮食农户信息准确无误,每月、每季度按时打印各种补贴清册进行公示接受有关部门及其人员的监督,确保各项补贴资金准确打入有关农户的卡中,使农户享受到党的惠农政策。

3、积极做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的受理补贴工作。

(1)大力宣传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通过村级的广播进行宣传政策,在主要路口和集镇悬挂横幅,在村庄和人员集中的地方张贴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购买须知、补贴程序,发放“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致农民朋友一封信”让农民了解政策和办理程序。

(2)加强管理、建立档案。所内安排了专人、严格审核。在审核补贴申报时,对在互联网上查询相对应产品的品牌规格型号价格,与农户购买产品品牌规格型号价格核对一致的,通过销售方及时受理其申报,同时在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补贴备案。对于购买或换购的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认真核对有关材料,及时进行纸张登记,待汽车摩托车下乡信息软件开发后,登录系统进行备案。

(3)及时核拨与上报。对条件符合要求的农户购买的家电下乡产品,在受理销售商农户申报过程中,认真指导销售商填写《蒙城县家电下乡补贴资金申报表》,并提供身份证、户口簿、“一卡通”存折首页及家电下乡产品的发票、专用标识卡,同时在“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补贴备案,确保在销售商报到审核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财政所家电下乡补贴专户及时核拨到县邮政储蓄专户并打卡完毕。对条件符合要求的农户购买或换购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时,指导农户认真填写《蒙城县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申报表》,并提供上述有关材料与行驶证,对照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目录,按照县财政局的要求,对审核合格的补贴申报资料,报县局企财股,15个工作日内打卡完毕。

能力建设年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43-02

国际社会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视为老龄化社会[1];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53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养老服务和保障等面临巨大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人口挑战[2]。目前,我国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老年护理方面的人才却严重匮乏,直接制约着老年护理的发展。因此,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护理教育在“银色浪潮”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现实问题。老年护理最早出现于美国,1900年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1961年设立老年护理专科小组;1966年成立美国护理协会老年护理分会;1975年颁发老年护理专科证书,《老年护理杂志》创刊;1976年提出发展老年护理学。瑞典在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日本从1961年开始实行全民健康保健,1973年开始65岁及以上的老人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从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内容中可见,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培养内容均有较高要求。

一、我国目前状况

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数量也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各层次护理院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较晚有关。在高等院校,老年护理学于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被列为必修课程[3];为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老年护理教育的研究必将进一步的增加、扩展与深入。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据调查,65岁以上老人的两周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9倍,达46.6%;我国目前患痴呆的老年人口已高达600多万人,每年还有大约30万老人加入这个行列[4]。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正式成立“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世纪里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非常缓慢。

二、方法

1.调研。我们主要针对老年护理专业方向需要开设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①调研组。主要对乐山、眉山两地的综合医院和老年病专科医院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的单位包括:乐山市人民医院、乐山市老年病医院、乐山市中医院、乐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眉山市中医院、乐山市福利院、眉山市福利院、乐山市民政局、乐山市卫生局、眉山市民政局、眉山市卫生局等10余家综合、专科医院、相关行政部门。②调研对象。主要是:乐山市、眉山市区内各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临床医师、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等;护理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全省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同行。③调研方法。进行实地访谈、信函调研、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召开专家访谈会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等。

2.调研报告形成。调查乐山、眉山地区等十余家医院,对老年护理的需求情况是100%,都需要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护士。经了解,目前四川省尚未开设有老年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学校。通过调研了解医院用人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理专业方向(老年)开设必要性及课程设置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交由各教研室讨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讨论形成正式报告。①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意义。乐山市早在1996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末,乐山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58万,占全市总人口(350万人)16.6%。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5.7万人,90岁以上老年人8789人,百岁老人342人,最高年龄达110岁,纯老年人家庭人口5万余人。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市养老服务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日益加重。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有较特殊的要求,特别是对需长期照料的老人,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拥有庞大的数量的社会岗位群体。②老年护理专业的地方需求。乐山市人口有300多万,而65岁及以上人口40多万,占12.2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医疗卫生方面的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对乐山市各种产业的建设以及健康和谐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对的制约作用。老年护理人员成为紧缺型人才,特别是老年护理教育明显滞后,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对于地方需求而言,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开展。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有较特殊的要求,特别是对需长期照料的老人,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根据我院2013年、2014年专业调研统计,乐山、眉山两市护理人才缺乏,特别是老年护理人员及高级护理技术人才缺乏。乐山、眉山两地市护士缺编数6930左右(按“十二五”全省医疗机构床位、人员配置规划)。调查、统计显示:乐山、眉山两地市需要一批高层次的技能型护理人才(见表1)。③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形成。目前,我们已经拟定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服务地方经济护理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方法,会本专业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国内外护理事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能在国内或国外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

1.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线并进,基本护理、专科护理、综合护理能力三能合一”的大专业、小方向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①增设了高职老年护理方向课程模块,包括了老年心理健康、老年营养与食疗、老年护理(含老年用药)、老年康复、老年口腔护理、老年照护等6门课程,共计200学时,加上原专业课程模块中老年护理学和老年精神护理共264学时和老年方向课程见习、临床老年护理集中实习等。②修订确立了综合医院和养老机构两段式(医院8个月、养老机构1个月)毕业顶岗实习;与峨眉山市养老院、乐山市老年病专科医院、上海东海老年护理医院等签订合作协议,确保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学生的顺利实习。③增加人文课程,提高人文素养。采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增加了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礼仪与护患沟通等人文课程,2个模块共计64学时;从而形成了突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四、专业团队建设

老年护理师资水平直接影响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师资水平提高离不开团队建设,专业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整体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组建了老年护理专业教学团队,配备有专业主任,鼓励专业教师外出学习、提高,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通过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将护理教育理念、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理念和课程理论与具体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转变观念、锻炼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的目的,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我们通过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建设,培养出医院用得上、能从事老年护理的专科护士;同时,也加快了我院老年护理专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为本地区老年协会在职人员、养老院管理人员、养老院护工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

[1]李法琦,司良毅.老年医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2]翟德华.当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短缺的经济学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1).

能力建设年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建筑节能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how to do energy saving, so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stage should begin, seize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phase is to do the main points of energy sav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of the first step.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

建筑节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资源战略,我国作为世界能耗大国,对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减少建筑能耗更是刻不容缓。建筑节能是一个大话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加大投入、加强新型节能建材的生产和使用,以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真正做到提倡节约能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2节能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在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建筑的原则下,节能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应遵循现代开放、端庄朴实、简洁流畅、动态亲民的建筑形象,从选址到格局,从朝向到风向,从平面到立面,从间距到界面,从单体到群体,都要采集天然能源,以利节能;注重空间的阳光感、流动感与体量感;充分体现材质的轻重、粗细、应实对比以及建筑设计中各类节能、环保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同时还应做到一下两点:

引入“节能关键”观念,掌握节能技术,树立节能意识,是搞好节能建筑设计的关键。节能建筑的现实意义是引入“节能关键”观念,积极利用低消耗和利用自然资派的作法。节能建筑设计应以“节能---技术---建筑”为发展模式。将建筑设计和节能理念的统一贯穿节能建筑的全过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关注建筑生态。

能建筑设计的特点应符合整体设计与多元共融。结合当地文化内涵,发掘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开发适合本地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和技术,整合并完善建筑功能,以满足使用者对适宜的、高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提升整个设计的环境质量和文化品质。其特点应符合建筑设计的整体设计,多元共融,力求科学化、逻辑化、智能化、系统化的设计,使整体功能适应各种功能性质的使用要求。

建筑节能设计方法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在建筑设计中,秉承节能设计的理念,应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设计节能的建筑,是设计者必不可少的手段,其中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是重中之重。建筑围护结构由窗、墙、屋面和门等构成,是控制建筑能耗的最重要因素。建筑节能设计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建筑体形。

在建筑设计中,应对建筑的体形以及建筑群体组合进行合理地设计,以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一般建筑物的外形越简单,建筑物体形系数越小,热量交换量亦越少,建筑节能的效果就更好。若建筑的体形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则应对围护结构进行综合判断,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标准。

建筑物的朝向。

建筑物的朝向和间距会对建筑物内部采光、得热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建筑布局应考虑朝向与节能的因素。一般来说,坐北朝南的建筑物能够避免太阳的东照西晒,从而降低日照影响,若同时配合以相应的遮阳隔热措施,则效果将更加显著。因此,在设计中根据日照和太阳入射角确定建筑朝向范围后,可进一步根据季风主导方向进行调节,选取合理的朝向,以获得良好的夏季穿堂风,并尽量利用建筑的体形变化做到多利用天然能源。

(3)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

建筑平面的巧妙布局常能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在住宅平面设计中,夏季穿堂风和全明房是建筑物节能的关键因素。恰当的平面布置有助于形成理想的通风作用。通过建筑物门窗的合理设置,形成通风口,组织并诱导自然通风,既起到节能作用又克服了空调的使用所造成的室内空气质量差的缺点。

建筑物的门窗。

建筑物的外门和外窗是夏季阳光入射和冬季冷风侵入的主要通道,其能耗占建筑物总能耗的比例较大。因此,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等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小建筑物外门窗洞口的面积,是节能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采用目前流行的大型落地窗的设计应慎重。选择节能型门窗也是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所选择的节能型门窗在抗风压性、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上必须有严格的质量保证。目前,国内节能型门窗主要以隔热断桥型铝合金隔热门窗和多腔室的PVC塑钢门窗为主,采用双层玻璃、镀膜玻璃、三层玻璃等,而以高水密性、气密性的中空玻璃最为节能。

(5) 建筑物的墙体。

墙体是围护结构的主体,我国长期以实心粘土砖为主要墙体材料,这对能源和土地资源都是严重的浪费。由于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太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不能满足保温隔热的要求。目前,承重材料和轻型高效保温材料的复合墙体已成为主流。根据保温材料与主体结构位置的不同,墙体的保温可分为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和外墙夹芯保温。

外墙内保温技术是在墙体主体结构内侧覆盖一层保温材料,通过黏贴剂固定在墙体结构内,并在保温材料外侧做保护层和饰面。

外墙外保温技术是在墙体主体结构外侧粘贴保温材料,并在保温材料外侧抹砂浆和其他保护装饰。

建筑物的屋顶。

屋面是受太阳直射时间最长的部位,因此,受辐射的热也是做多的,相当于东西向墙体2~3倍,所以,它也是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的重点之一。屋面的保温隔热材料宜选用密度大、导热系数高、憎水或吸水率较小的材料,如膨胀保温材料,珍珠岩、玻璃棉等。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除的水分。同时,不宜选用密度过大的材料,防止屋面荷载过大。采用倒置式屋面将憎水性保温材料设于防水层上,可有效防止传统屋面构造中防水层容易老化,从而影响保温隔热效果的问题。另外,采用平坡屋顶结合的构造形式,在屋面保温隔热层上做架空层,通过空气流通来散热也是个不错的做法。此外,在屋面蓄水形成蓄水型屋面,也是节能屋面的有效措施。还有利用屋顶种植花卉、灌木,形成生态屋面,既可阻挡热源,又可美化环境。

4 重视以及学习现有的技术和节能新“理念”

当前,很多建筑师不太懂节能技术,以及如何把节能技术应用到建筑当中。建筑师不能只是设计时套用标准图,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节能原理,才能在设计中按照不同的工程、不同的部位,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所以必须加强建筑节能方面的学习。

在推行节能理念同时,眼睛不仅要“向外看”,引进学习国外先进节能理念,而且要学会“向内看”,从传统建筑模式、风格中学习节能办法。强调中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民族性、地域性应该是设计师们的共同理念。

能力建设年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节能策略 建筑空间 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入,强调建筑环保节能设计,已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也是满足现代人舒适、环保生活的重要体现。我国建筑环保设计起步晚,这就强调我国仍需要小断的发展建筑环保设计,特别是在设计理念及力法上,形成一套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设计理念,以更好地实现建筑环保节能设计,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建筑空间节能现状

一方而:建筑业的发展使得能源消耗速度不断加快,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人户。我国在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较高且能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很低。尽管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在建筑节能这方而的法律条例,所以导致现在建筑节能工作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另一方而:国家提倡节能环保的理念,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在建筑行业,可再生资源的应用情况依然不明显,国家政府部门开展人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是采取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建,然后从北向南面推进的方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筑节能仍然停留在初始阶段,并没有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建筑低碳节能设计的方法

在整个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低碳节能的设计理念,当然,在整个工程项日的全过程中贯穿该理念也是小够的,还要在废弃处理等环节实施低碳节能的理念,将能耗最大程度的降低,降低环境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在建筑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按照降低资源浪费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对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2.1建筑低碳节能设计中的建筑环境

建筑规划设计阶段,要将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的了解并进行客观的分析,要把环境和建筑的和谐统一思想融入设计之中,也要用低碳节能的建筑设计影响和带动周边环境的改变,促使建筑低碳节能设计的实现,从而使低碳节能设计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建筑进行低碳节能设计时,首先要最大程度的增加建筑环境的绿化而积,要最大程度的增加建筑环境中植被的密度尤其是在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设计中,要科学合理的对城市环境的布局进行调整,科学的对交通线路进行规划,加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融合,从而促进建筑环境的大力发展。

2.2建筑低碳节能理念下的建筑材料设计

2.2.1绿色建材的合理选用

建筑材料小管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或者是使用的过程中都会消耗大量的能耗,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如,部分混凝土所散发出的氛气会对环境产生小良的影响,人造板材所释放的甲醛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建筑力式主要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在建筑中的使用量非常大,其能耗也比较高,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也是较大的,水泥使用中所寸下放出的一氧化碳量非常大,这种结构的建筑,平均每一个平力所产生的一氧化碳量达到300kg-400kg,尤其是在对该结构进行拆除的时候,建筑垃圾非常难处理因此,从建筑材料的使用力而来看,要是选择小合理的建筑材料,会对建筑的使用及维护等带来诸多的麻烦,所以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尽可能的选择能源消耗低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的具有可再生性和可重复利用性,达到的低碳节能设计的要求例如黄土高原地区,主要采用黄土直接加工形成生土材料,混入芦苇、麦草等,可以有效的防庄建筑开裂对于生土建筑来说,其优点较多,首先施工简单,材料储各丰富;其次能耗较低、取材力便对于土坯砖的生产而言,成本较低,相比较混凝土而言,节省80%左右如果采用土坯砖作为建筑的结构。完全可以达到混凝土材料的安全舒适效果,甚至更加土坯砖在加工的过程中,小需要股烧处理,因此几乎没有污染,其材料可重复利用在建筑内部装修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材料的性能特点,尽量选择功能高校简单、能耗低,便于施工维护及对室内环境有调节功能的装饰材料。

2.2.2材料使用率的提高

进行建筑低碳节能设计时,要注重节约材料资源的设计,满足节能的理念,要从降低建筑垃圾排放入手,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首先,保持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一体化设计,尽量减少建筑结构的要素,降低材料的损耗和建筑的能耗;其次,对材料的各种特性饿性能进行掌握和了解,这样就能对其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建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第三,选择耐久性强的低碳、节能建材,如钢结构构件,这种材料便于搭接,施工简单,施工周期交单,在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有效的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3低碳节能设计理念下的建筑形式

对于现代建筑而言,注重的是节能设计首先,对于墙体的设计应该选择保温性能好的建筑材料,这是建筑节能的关键指标之一,也是很多国家现在对建筑节能环节开发的重点项日建筑墙体的节能是对太能能的充分利用,包括墙体材料的选择、结构力式及颜色等都会对建筑能耗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对于建筑屋而的设计可以采用立体绿化网络体系的形式,前最常见的屋而保温隔热设计力式主要有架空、蓄水、覆土种植等要将墙体绿化和屋而绿化结合起来,在建筑美化的同时,充分的利用太阳能、雨水等,对室内的温度、湿度达到调节的作用

三、建筑空间的节能措施

1.能源的利用

要将建筑空间设计建立在节能的基础上,就必须充分加强可再生资源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使用力度。例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环保型能源,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太阳能,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利用也在不断地深入,这也表明建筑空间与太阳能的有机结合。现代建筑中对空间设计人员在造价、安全舒适、健康环保、可适应性、可持续性等方而要求很高,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基本条件。

2.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充分采用智能化技术,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各种电器设备进行最优化的节能控制模式,从而降低建筑电能消耗,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和湿度,人人提高了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智能化技术是绿色节能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建筑空间设计的意义

其一,人对空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也不断增加,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空间的意义,需要借助建筑空间的认识才能够实现。建筑空间设计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事态和精神而貌,反映了不同的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上的行为与思想。其二,建筑设计不只是艺术,它反映生活、启发生活、改变生活,创造节能的空间设计是现时代所追求的生活态度,也是促进节能环保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其实,建筑空间设计的真正意义是把它作为展现我们生活的舞台。

结束语

面对着社会与经济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现实条件,建筑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加快建筑节能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人建筑节能宣传力度,培养每一位中国公民的节能意识,相信建筑节能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能够长足发展,并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能力建设年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节能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绿色建筑是指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 给人们的工作和活动带来舒适空间的建筑。同时这种建筑要能够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它不仅仅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还是“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更是我国实施21 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在发展原则上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理念上贯彻绿色平衡, 在整体设计上讲究科学, 集成绿化配置、通风和采光的设计上都强调自然化, 对于围护结构采用低耗能材料, 在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的使用上, 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1、节约能源

节约用电, 充分利用太阳能; 建筑围护结构采用节能型材料; 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在设置风冷系统时, 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 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 减少能源的使用。建筑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的设计过程中要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设计方案。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本着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 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 力求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原则。节约水资源, 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2、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3、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其对人体无害。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4、利用可再生资源:绿

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二、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1、建筑设计

合理的建筑设计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的重要前提条件。如当一栋建筑的功能、规模、场地确定后,建筑的朝向和外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能耗。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这样有利于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其实,这种认识只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来自室内外三部分,一是室内外的温差和太阳辐射传热,二是室内人员、设备、照明产生的热量,三是向室内提供新鲜空气所需的能耗,其中前两部分的负荷,有时是相互叠加,有时又相互抵消。

住宅建筑的内部负荷基本上是稳定的,相对也比较小,外部负荷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其外型设计应追求小的体形系数。但对于公共建筑,因内部发热量较大,夏季夜间的散热就非常重要,在特定条件下,适当增大体形系数更有利于节能。

2、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是直接影响建筑使用能耗大小的重要因素。我国根据一月份和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划分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五个不同的建筑气候区,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建筑围护结构应与建筑所处环境相适应。在严寒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墙体的外面增加一层保温材料是必要和非常有效的,且在一个合理的厚度范围内,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就越优越。而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夏季隔热性能,而这两者有时又会产生矛盾。

近年来,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的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从绿色建筑角度考虑,透明的围护结构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及冬季白天的太阳辐射量。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条件,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的,更何况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常是空调系统的主要负荷,透明部分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最好是卷帘、百叶窗之类的活动遮阳),以降低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非透明围护结构差,因此从节能角度出发,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大面积使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3、对室内环境进行系统控制

绿色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综合利用空气处理、尽可能地多采用自然光、优化完善自然通风设

计等诸多综合系统,整体性多方位地进行优化与系统整合。将多方面的使用功能有机地进行整合与优化完善,科学系统地从整体上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在整体性综合控制当中暖通系统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一般的建筑当中暖通系统占其总能耗百分比高达50%以上。对建筑物的暖通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和有机的整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要降低暖通系统的能耗,首当其冲就是要从优化暖通系统的设计入手,其节能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对暖通系统的自动控制。而从当前的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实施效果来看,节能效率最高的基本上都是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的绿色建筑系统,一般地,整个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效率最高可达30%左右。

4、引入中水系统,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及使用避免浪费

我国的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 亿m3,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200m3,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中国属于被联合国列为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之一。在正常生活中使用量占95%的洗涤及排污用水使用的都是饮用水,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饮用水的处理要求极高,但是使用量只占5%。引入中水系统后95%的非饮用水(浇灌、洗涤、冲刷)将不再使用饮用水,并且经过简单处理后即可循环使用,这样极大地节约了对饮用水的浪费性使用,减少了水处理成本,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5、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1)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绿色建筑强调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例如,将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屋面、阳台、外墙有机结合,既丰富了建筑物形象,又避免了重复投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技术发展的方向。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目前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3~4年即可收回投资,非常适用于宾馆、医院、学生公寓等公共建筑和住宅安装使用,即使是高层住宅也有多种技术系统可供选择。

(2)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它包括了使用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作为热源和冷源的系统,即地下土壤热交换器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泵系统、地表水(湖水、河水、海水及污水)热泵系统。地源热泵供暖(冷)系统通过吸收大地的能量,包括土壤、井水、湖泊等天然能源,冬季从大地吸收热量,夏季向大地放出热量,再由热泵机组向建筑物供冷供热,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节能、无污染的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热泵空调供暖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商业楼宇、公共建筑、住宅公寓、学校、医院等建筑物。

统计信息表明,对公共建筑而言,在50%的节能率中,空调等设备系统占据20%~30%,建筑围护结构约为12%~16%,照明大概为6%~8%;住宅的能耗构成中,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比例达到80%。

总之,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 减少污染和浪费,提高建筑室内的健康、舒适水平,更好地满足今后的使用要求, 绿色节能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节能设计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采用的建筑节能技术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理念, 其绿色节能技术施工和结构施工具有密切联系,需要做好统筹和策划。

参考文献:

[1] 刘彩萍.  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24)

[2] 刘彩萍.  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 住宅产业. 2010(06)

[3] 白雪,周佳慧.  浅谈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 山西建筑. 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