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与健康

生活与健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与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与健康

生活与健康范文第1篇

还是从生活中的事实说起吧:

我家的左邻右舍是两户工人家庭。说来也巧,两家的人员构成十分相近,都是一对中年夫妻,上有老母,下有儿女各一。工资收入也相近。

不过,两家的精神生活却大不相同。写本文时,左邻李家正利用假日全家自费去承德旅游;而右邻何家老太太却因高血压病加重住在医院里,三天前男主人又突然得了冠心病,也住进医院,其他三口人则忙于护理和照料病人。

两家人的健康情况为什么会这样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因素,那就是两家的家庭精神生活迥然不同。李家每天晚上静悄悄的,全家人都投入学习,而每到节日的夜晚,却总传出悠扬的琴声和歌声,全家除老人外,人人都能拉善唱。男主人还擅长书法、绘画;女主人是位业余收藏家,已集邮三十多年;两个孩子都是三好生。每天晚上七点多钟,只要天气好,全家人都到附近的林荫路上漫步半个多小时。清晨,老太太站在院中央打太极拳;父亲带寿儿子慢跑;母亲与女儿打羽毛球。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家还举行家庭晚会或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每人都演出节目,居室里时常传来老少三代爽朗的笑声……

何家可大不相同。他家婆媳不和,夫妻经常争吵,两个孩子也常动手动脚。因此,从他家传出的,多半是喊叫声。他们家的业余时间绝大部分被电视机占去。有时,夫妻高兴了,也与孩子们玩玩扑克,但一玩就是大半夜。早晨,全家人都有睡懒觉的习惯,谁也不愿意早起一会儿,所以,空肚子上班或上学,已习以为常。   精神生活时刻影响健康

有人可能认为,上面的例子是个巧合,是偶然现象,珠不知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人体健康与人的精神状态、情绪好坏关系极为密切。诸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神经官能症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_心身性疾病,主要的特点是在该病发生或形成过程中心理(精神)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强烈的精神刺激,或长期的不良情绪,均会引起这类疾病的发生或恶化。良好的情绪则来自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人一天有三分之二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精神生活也决定着人的情绪。李家友爱相处,精神生涪丰富多彩、积极实,全家心情舒畅、愉快,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是健康的温床。相反,何家人际关系紧张,精神生活贫乏,家庭成员的精神状态经常处于紧张、消沉和烦闷之中,长期这样,势必危害健康,引起心身性疾病。在家庭里,片面追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舒适、用得方便,并不会使健康得到保障。只有不断完善和充实家庭精神生活,讲究和注意心理卫生,才能保障和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

怎样才能充实家庭精神生活

提到充实精神生活,不少人可能感到为难,有人会说:我们家的文化水平不高;家里没人擅长文艺,不会弹又不会唱呀;我们夫妻爱好不同,秉性不一,精神生活很难充实……

其实,这些都不是丰富家庭精神生活的主要障碍。家庭精神生活得以充实、丰富的首要因素不是别的,乃是爱――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的爱。德国革命家台尔曼有一句名言:“爱就是快乐,她会象阳光一样,透过一切苦难、悲哀、失败和忧虑,照耀着一切有生之物。”是啊,只要有了爱,家庭里才会产生无比的温暖。夫妻间、父子间、母子间,婆媳间、兄弟姐妹问,有7真挚的爱,会融化掉妨碍他们亲爱相处的一切消极因素。爱是家庭精神生活融洽、充实的基石。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中年父母往往是传播爱的主体,更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地做到处处尊老爱幼。

生活与健康范文第2篇

男性ED增加帕金森症风险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男性功能障碍(ED)和帕金森症发病率存在密切联系。

据英国媒体报道,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高翔博士及其同事从1986年开始,调查了32616名男性的生殖和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

经过了16年的跟踪调查,2002年,研究人员发现有200名男性被查出患有帕金森症。而对比在1986年之前功能良好的男性,那些报告有功能障碍的男性,患帕金森症的概率要明显高出3.8倍。

高翔等人解释说,功能受身体自主神经系统控制,而之前曾有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和帕金森症有关。“关键的问题是,自主神经系统受损是发生在帕金森症之前还是之后。”高翔总结说,“我们的研究支持了‘自主神经系统在患帕金森症前数年就已受到损伤’的结论。”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结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醒ED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神经系统健康,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每天吃豆腐伤

据美国多家媒体近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再一次明确,如果每天都食用大豆制品,会让男性的数量明显下降。

这项研究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乔治·查瓦罗博士完成。从2000年到2006年,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99名男性。研究结果令人吃惊:每天都吃大豆制品的男性,其每毫升中只有4100万个,明显低于少吃大豆制品的男性。据了解,每毫升中数量少于2000万个就属于浓度过低,容易不育。此外,这一联系在肥胖男性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查瓦罗认为,大豆制品对男性生殖系统,尤其是的生成有不利影响。大豆及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若摄入过多,自然会影响到男性体内雄性激素的水平,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我国也曾有男科专家提出,吃大豆制品过多会影响男性数量。近5年来,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男科医生潘连军一直在关注这一问题。他还发现,常吃大豆制品的男性,发生功能障碍的概率是不常吃者的

3.46倍。

但据英国《卫报》报道,代表英国大豆食品加工业的大豆蛋白协会称,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大豆对人体健康有害,而且日常生活中的大豆食用量根本不会让男性出现雌激素增高的危险。潘连军认为,适量吃大豆制品,是避免男性出现健康隐患的最好方法。所谓“适量”,是指一周吃3次以下,每次100克左右。

喜欢奶制品的男性须留心前列腺癌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不久前发表的研究表明,喜欢奶制品的男性与同样年龄不常吃这些奶制品的男性相比,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要大。

这项研究针对2.1万名男性进行了为期11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每天通过奶制品摄取钙质超过600毫克的男性与那些每天摄取钙质不到150毫克的男性相比,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要高出32%。

这个发现显示了奶制品的高摄取量和前列腺癌之间有关联。每天通过奶制品大量摄取钙,会抑制血液内维生素D的水平。报告指出,维生素D除了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素,还是一种能防止前列腺癌肿瘤细胞增生的激素,从而起到预防前列腺癌的作用。泌尿专科医生认为,有关的最新调查还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确定维生素D在预防前列腺癌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钙是如何影响维生素D的水平的。他说,临床的观察也发现,前列腺癌较常发生在发达国家的人群中,说明它与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其他因素包括老化和遗传。

因此,年纪较大的男性须多注意饮食健康,如少吃肉类、定期运动及多吃低脂肪食物和蔬菜水果。

男性多吃鸡蛋不利健康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说,每周吃7个或7个以上鸡蛋的中年男性早死的风险较高。路透社援引《美国临床营养学》月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报道说,哈佛大学医学院布里格姆妇科医院的卢克朱塞和迈克尔加齐亚诺领导一个科研小组,进行了“医生健康研究”项目的研究。

生活与健康范文第3篇

关键词:味精;由来与发展;提取工艺;人体健康

一、前言

味精又叫味素,化学名为一谷氨酸一钠盐,分子式为C5H8N04Na,是左旋谷氨酸钠的一钠盐,呈白色晶体或者结晶性粉末,含一分子结晶水;无气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无吸湿性,对光稳定,中性条件下水溶液加热也不分解,一般情况下无毒性;有肉类鲜味,是商品味精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作医药品(谷氨酸钠制成针剂,在临床上静脉滴注治疗肝昏迷和由血氨引起的精神症状)。

烹调中味精用量要适当,一般浓度不超过千分之五,多了反而不鲜,味精在略显碱性的条件下使用,这样会生成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谷氨酸二钠,鲜味降低.味精也不宜在高温下使用,150度时失去结晶水,210度发生吡咯烷酮化生成有害的焦谷氨酸盐,达到熔点270度左右则分解。在PH值小于5的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也会发生吡咯烷酮化,使鲜度下降。味精使用温度为80度左右,最高不超过120度。宜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使用。一般再食用之前添加,这样效果最佳。

二、味精的由来与发展

德国立赫生教授发现利用硫酸分解小麦面筋蛋白质最先得到分解出味精的母体谷氨酸,但他们只是将其用于学术上的探讨和分子结构上的推证,而真正发现谷氨酸具有调剂鲜味功能的是日本的池田菊苗,他在1866年就发现了;尔后,1872年,赫拉西惠士与哈勃门乌尔夫等人又利用不同方法制出谷氨酸。

1923年我国著名化学工业家吴蕴初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味精厂上海天厨味精厂,吴蕴初先生定名产品为味精,以示与味之素的区别,取味之精华之意。味精两字经注册,曾一度属于天厨味精厂专用商品名以来,倍受全国人民的青睐。解放后,吴蕴初应邀从国外返回,受到的接见,被称为“味精大王”,至此“味精”这一“天厨味精厂”的专用商品名称开始被全国各地厂家沿用至今。

三、味精的提取工艺

味精诞生百多年,从1909年开始,世界各国生产味精采用的生产工艺技术方法均是含用蛋白质的面筋,小麦面筋和豆鼓为原料的工艺技术,经盐酸水解提取而成,收得率低,劳动强度大。

四、味精在人体中的作用

味精能被吸收,进入人体参与合成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可刺激食欲,促进消化,但不宜多食,每人每日摄入量不超过6克为宜,过多食用会是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升高,影响人体对新成代谢必需的二价钙、镁阳离子的利用,造成短时间的恶心、心跳、头痛等症状,婴幼儿宜少食。

4.1.增加食欲

味精有强烈的肉类鲜味,溶液稀释至3000倍仍能感其鲜味,添加食物中使鲜味倍增,风味增强而增进食欲。

4.2.生理与药理作用

谷氨酸钠进入胃肠后很快被消化吸收成为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参与正常的物质代谢,有特殊的生理于药理作用,并可用于临床,已被列入许多国家药典。

4.2.1生成氨基酸

谷氨酸虽非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反应如下:

谷氨酸+丙酮酸一α一酮戊二酸+丙氨酸

4.2.2维持和改善脑功能

谷氨酸参与人脑内蛋白质和糖的代谢,促进脑细胞氧化。由于脑组织只能氧化谷氨酸,而不能氧化其他氨基酸,故显其必要的功能。当葡萄糖供应不足时,谷氨酸可成为脑组织能源通过血脑障壁,因此可改善脑组织功能。

4.2.3降低血氨中毒

当肝脏有疾患,血中含氨量增高引起氮代谢紊乱时,谷氨酸与体内血氨结合成为无毒的谷氨酰氨而降低血氨,使肝昏迷症状减轻,反应如下:

谷氨酸+氨一谷氨酰胺+水

具有保肝功能的药理作用,可用作辅助治疗肝病,肝功能不全,肝受损及肝昏迷等。

4.2.4补脑作用

谷氨酸有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补脑作用,用作神经患者中枢神经和大脑皮质的补剂,能改善神经有缺陷的儿童的智力;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神经疾患,增强记忆及安定情绪,也是精神分裂症及癫痫的辅助治疗药。

4.3药膳

味精可作为药膳的调味剂。中国药膳认为味精不但味极鲜美,且有健身、补脑、保肝作用,是药膳的调料。用于提高鲜味、增进食欲,对老人、体质虚弱者、产妇及厌食儿童,可增强营养的吸收与消化,促进体质和改善健康。五、安全性评价

1993年我国发酵工业协会组织全国医学界、营养食品界、烹饪界等方面专家学者及全国名牌厂家参加的味精食用营养与安全讨论会,以确定数据从不同角度一致直肯定味精是一种富有营养且有非常安全的传统鲜味剂。

生活与健康范文第4篇

很多人认为只要没有疾病就算是健康,其实不然,健康是指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只有三者都能满足的人才算是健康的人。现代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正在步入“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关注人类健康,不仅是健康专家、营养师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直接因素,研究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很有必要。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就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作为健康的四大基石。

一、从健康的定义探讨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1.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身体健康需要合理的膳食、均衡的营养和一定量的身体锻炼。从目前国际上人们的物资条件和生活水平来看,物质生活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收入逐渐出现剩余,当收入宽裕时,人们更多追求吃得更好穿,得更好,现阶段大鱼大肉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社会现象,食用转基因油、使用过量化肥农药的蔬菜食物;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长期坐在办公室内,缺乏运动。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生存造成肥胖、脑血栓、脑淤血等现代文明病的出现。人们在注重个人收益的同时,也应该时刻关注个人健康,每周安排一定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一定量的身体锻炼,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2.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待事物的态度,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人的乐观悲观心态等都是心理是否健康的表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人们心理压力增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发泄方式,一系列精神疾病将会产生。家庭环境、物资条件、社会影响等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生活方式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交际圈、交友能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展现了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时代对人的要求不能局限在专业领域,单凭一个固定的空间全然不能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出差、旅游、跨省学习、跨国进修等都成为了非常常见的现象,也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能力低下者将会给个人甚至家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苦难。

二、从健康的“四大基石”分析怎样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合理膳食

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很重要。合理膳食、均衡的营养搭配能使人控制体重,保持身材,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文明病的发生率。营养均衡搭配,不暴饮暴食,不仅有利于控制体重,消化道、食道功能也能得到适当的保护。

了解自我的体质状况,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饮料食物。尽量少饮用碳酸饮料,尽量食用绿色蔬菜食物。

2.适量运动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运动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最有效的手段。体育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垃圾的堆积,能有效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长期坚持参与有氧运动,比吃保健品对身体健康的效果更为显著。

快走、慢跑、养身导引术、太极拳、健身瑜伽等都是最有效的健身方式。其中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消费成本低,运动场所不限,适于任何群体参与,而且动作无难度,易学,容易找到同伴。

3.戒烟限酒

吸烟有害健康。当今很多年轻人因吸烟、酗酒造成提前衰老,心脏功能衰竭,肺功能下降,各种疾病频繁出现。

适量饮酒有促进血管流通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适当选择饮用一定量的白酒对身体有好处,红酒有养颜的作用,女性每天选择饮用少量的红酒能使皮肤红润有光泽,但应注意适量,过量的饮酒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表现。

生活与健康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管理;康复;生活质量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20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且病死率较高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位于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1], 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8.2%, 是我国第三位致死病因[2], 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既往COPD治疗仅局限于急性期治疗, 现在于稳定期进行健康管理与康复指导使患者掌握疾病知识及锻炼措施, 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济南医院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3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实验组中男14例, 女8例, 年龄54~74岁, 平均年龄(66.00±5.13)岁, 病程5~28年, 平均病程(17.00±4.04)年;对照组男12例, 女9例, 年龄51~79岁, 平均年龄(63.00±6.08)岁, 病程4~32年, 平均病程(19.00±4.6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如解痉平喘、调节免疫等。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饮食、、活动、氧疗、呼吸功能训练等方面的健康管理与康复指导,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于开始后3、6个月随访, 应用蔡映云教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命质量测量表》评分[3]、并进行肺功能检测。测量表住院期间条件允许者由患者自行完成, 不能填写者, 由医务人员根据其意见, 按照内容进行填写;3个月随访通过电话进行, 6个月随访回院复诊。肺功能采用肺功能仪进行检测, 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4]的诊断标准对肺功能进行分级: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 FEV1/FVC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干预前后患者生命质量测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社会活动、抑郁、焦虑得分及肺功能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日常生活活动得分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肺功能情况比较 干预后6个月两组各级COPD患者比较FEV1、FEV1/FVC、FEV1%Pred略有改善,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COPD发病率、死亡率持续增高, 是慢性病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 国内外研究显示吸烟、空气污染、感染等环境因素及遗传等宿主因素均起一定的作用[5]。在原有医疗模式下, 仅对COPD急性加重期进行救治, 而对疾病稳定期无特殊处理, 患者对疾病了解不足, 呼吸功能锻炼、氧疗等治疗依从性较差, 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多次住院, 增加医疗费用且不利于患者预后。通过疾病相关知识、治疗、行为干预等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依从性[6], 从而有利于病情控制, 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显示, 进行积极的健康管理与康复指导干预, 包括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有效的氧疗、呼吸操等, 短期虽不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情况, 但是可以明显缓解患者情绪, 减轻焦虑, 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维持病情平稳,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因为时间较短, 观察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将继续坚持随访, 进一步监测肺功能改善情况的同时观察住院率情况, 了解患者预后, 期待有效改善患者生活, 节约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Rabe KF, Hurd S, Anzueto A, 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6(6):532-555.

[2] 钟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国.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5):321-322.

[3] 闫晋华, 许建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命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国际呼吸杂志, 2009, 29(3):142-145.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 .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3): 254-261.

[5] Patel IS, Vlahos I, Wilkinson TM, et al. Bronchiectasis, exacerbation indices, and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4, 170(4):4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