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的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每当太阳升起,暖暖的阳光照在脸上,看着操场上飘扬的鲜艳的五星红旗的时候,一股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油然而生。“中国红”代表着喜庆,代表着建国之初的鲜血和汗水,也代表华夏儿女拳拳爱国之心。
几十年前,在天安门广场,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在一片欢呼声中升起,在的宣读声中,“中国红”开始从东方站起。以前我们落后挨打,经济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经过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人民生活水平番了好几番,科技发展更是超越了亚洲的其他国家。中国红此时遍布全球,中国制造扬名海外。
建国几十年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从通讯上来看,智能手机普及全国,网络覆盖率远超其他国家,现在乡镇菜场、集市、卖场等都采用移动支付,大家出行也都是高铁、飞机,相比以前真的变化太大了。我遥想起小时候的泥巴路,一到下雨天脚沾着厚重的泥巴、鞋子里进水的场景,对比如今到处是柏油路、水泥路、高架天桥的现在,真的感叹中国的努力。
国庆的时候,在大阅兵的庆典上,我们看到了英姿飒爽的士兵们昂首挺胸的前进着,也看到我们国家研制的武器装备,也欣赏到了五十六个民族对祖国的献礼。花车、舞蹈、欢呼、掌声、挥动的小红旗以及朋友圈、微博不断刷屏的信息,让我们自豪祖国的强大与变化。几十年前我们还结束战乱,休养生息。那时候条件艰苦、人才缺乏、资金短缺,军事力量、经济能力、科研成果没有一个拿得出手。
庆幸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在那些英雄的奋战下,我们的科技进步了,我们的经济提升了,我们不再是昔日贫穷落后的中国,雄起的东方红正在世界各地点亮我们的成果。基建规模世界第一、率先推出5G、高铁运营世界第一……相信未来,中国未来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作为华夏儿女的一份子,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美好的明天努力!
祖国,我为你骄傲五十多年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五十多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真可谓一日千里。如今,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祖国的强大,香港和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由于祖国强大,全世界水电工程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才得以建成;由于祖国的强大,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得以在北京举行;由于祖国强大,中国奥运健儿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奥运会金牌列世界第二;由于祖国强大,“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得以成功发射,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送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国家,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更是显示了祖国科技的进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系列的成功,不正证明了今天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吗?祖国,我真为你感到无比骄傲。
中国教育改革也是成功的,中国教育在解放初期的时候,我们的小学入学率才有20%,我们的初中入学率才10%多,大学生才有一万多人,那是五十多年前。在五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就有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中间还经历了,66年到78年,这十年当中教育是最大的受灾区,特别是在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教育基本上变成了一张白纸,经过短短的二十多年,我们国家的教育现在承载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没有经验可循,怎么办好承载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可以说前无古人,我们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的教育走到今天,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中国教育改革得成功吗。
我做为一名小学生身难道不为有着这样的自豪!为在这样的祖国中骄傲吗?
世界贸易的发展意味着同一件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国家。由於大部分二氧化碳排放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释放,因此,贸易使得一个国家领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与这个国家实际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并不一致,由此,一些专家特别关心国际贸易影响对於气候变化公约的可能作用。他们关注从公约附录I国家向非附录I国家发生“碳泄漏”(Carbon Leakage)的可能性。“碳泄漏”实际上就是指《京都议定书》的附录I国家减排可能会引起非附录I国家排放量的增长,使得全球的减排努力失效。
为了防止“碳泄漏”,发达国家一边要求发展中国家尽快开始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义务,一边抛出了单边的政策,通过“边界碳调整”(Border Car-bon Adjustment)保护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并迫使发展中国家尽快承担减排义务。
“边界碳调整”是一项贸易措施,由欧盟、美国以及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xation for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OECD)国家最先提出,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的产物。这项贸易措施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来自无实质性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国家的产品加征进口关税或碳税(又称“边界税调整”);二是要求这些产品的进口商从国际碳市场或区域性碳市场购买相应的碳排放信用。而这些贸易措施已经从谈判议题层面转向了实践层面。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的法案,从2020年起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关税。而2008年11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新法案,决定将国际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sTrading Scheme)中。上述两项法案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一种碳排放成本的边界调节措施,旨在保护本国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又迫使其他国家尽快启动控制碳排放的制度约束。
尽管对碳税的边界调节及欧盟航空碳税合法性的质疑声不断,中国也提出了相应抵制措施,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为制度全球化带来了契机,而其相关尝试正在悄然进行。绿色经济时代,既有的世界规则正在被打破,新的世界规则正在试行。中国必须主动参与并适应这一趋势。
二、中国开征碳税的必然性
(一)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减排压力
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增长,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2009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而人均碳排放也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国际社会对於中国碳排放急剧上升的忧惧已经转化成为对中国碳减排的现实压力。再加上发达国家单边“碳关税”政策以及“碳排放配额的进口要求”等政策的倒逼影响,中国已不得不采取相应的行动。而在国内开征碳税被认为是应对“碳关税”和“碳排放配额”限制的有效措施。因为根据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原则,对同一商品不能进行二次征税,因此一旦国内开征碳税,就可以避免相应的碳关税或边界调节税。而基於庇古税理论的碳税和基於科斯产权理论的碳交易机制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两种手段,理论上是等价的,即二者都能消除外部性,因而具有可替代性。
(二)为参与绿色经济时代世界规则的重新制定积累制度经验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新的世界性议题,由於全球性以及对全球合作努力的要求,这一议题正挑战着世界原有的发展格局和发展秩序。不管是美国的边界调节税方案还是欧盟的航空碳税措施,实际上都在试探国际社会对绿色经济时代新的世界规则的接受程度。虽然当前很多研究都在讨论这些措施的合理或合法性问题,但我国目前的主流观点是认为其不合理,并呼吁我们要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取自己的权利。诚然,这样的争取是必要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在绿色经济时代,世界秩序重新界定,生产、流通和消费规则的重新制定已经启动,中国如果不能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将失去在未来世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因为这种话语权不仅依赖於各国的经济实力,而且依赖各国的制度实力以及相关实践经验。事实上,由於欧盟率先启动了碳交易市场,其交易模式和经验为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所效仿,因此这种制度的出口已经成为新的趋势。可以说,欧洲已经凭借其技术、机制的先发优势强化了其对全球未来绿色发展的话语权,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绿色经济时代世界规则重新制定的节奏。
(三)以碳税为起点启动中国税制的绿色化改革
从长期来看,节能减排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必须使得资源的价格反映其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因此,通过税收调节,重构资源和环境价格体系,引导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必然的选择,也是相对根本的方式。事实上,优化国民税收结构或构建绿色税收体系,是国外发达国家常用的一种手段。绿税改革又称为环境税改革,其基本思想是将税收负担从传统向劳动力和资本征税逐步转移到向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征税。从而使税收负担从社会所期望的“好东西”,如就业、收入和投资,转移到社会所不期望的“坏东西”,如污染、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等。因此,环境税具有“双重红利”效应。具体来说,就是在增加环境税的同时降低其他税种税率,使环境税既实现了生态保护的目标,又矫正了劳动力与资本课税的扭曲,产生“双重红利”,并趋向於“税收中性”。
绿税改革代表了环境政策和公共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发展。从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来看,缺乏根本性的税收激励机制的干预,从源头上控制资源和环境的滥用,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税制的绿色化也是我国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税收结构的绿化是一个漫长的、不断优化的过程,需要缓慢而审慎地推进,因此,其启动宜早不宜迟。以碳税的引人为切入点,逐步推进我国的税制的绿色化改革,将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而从世界其他国家碳税的实施经验来看,碳税的推进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给经济和社会主体一定的缓冲、调整和认可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尽早启动相关实践。
(四)以碳税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
发展方式的转型在我国已讲了很多年,但至今未能实现。究其原因,是激励机制未能理顺,而财税体制是最为根本的激励机制。因此,启动以碳税为起点的中国税制的绿色化改革有助於促进我国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型。
碳税作为环境税的一种,从其作用机理来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引导和调节经济行为。一是直接作用,即通过征税导致的价格上升,刺激经济活动中的节能行为、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能源产品的替代以及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有效地调节经济行为主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是间接作用,用碳税收入对环境进行投资,引起投资与消费模式转变,进而增强直接作用,这样能形成两方面效应的良性互动。因此,碳税不仅有助於集约型发展,也有助於生产和消费结构转向环境友好的方向。而碳税带来的“双重红利”效应也更符合以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对发展方式的转型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三、发达国家的碳税发展经验
(一)国际环境税改革历程
最早的环境税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虽然庇古很早就提出了利用税收政策来促进外部性内部化,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环境公害事件频频爆发,“污染者付费”原则才开始受到重视。而早期的“污染者付费’’主要通过行政管制系统来推进,如使用者付费等制度,一方面难以预防未知的环境危害,另一方面管制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因而80年代起,欧盟国家的环境管理政策制定者开始转向基於市场的经济激励型政策。
与此同时,所得税的扭曲效应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商业不景气带来的失业使得人们逐渐对绿色税收可能带来的“双重红利”产生兴趣,并期望在从向劳动征税转而向污染和资源使用征税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红利”,同时能够获得“就业红利”。
20世纪80年达国家开始实行减税政策,缓解税收扭曲作用。但为了保证公共支出水平稳定,在降低所得税的同时,开始引入环境税作为补充。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经济激励型的环境税费,到90年代绿色税收改革进程的加快,环境税费越来越成为绿色税收改革的主要内容。而环境税费的纳税范围包括能源、固体废物、污水、农药、化肥、S02、CO2等各个方面。
(二)发达国家碳税发展经验
碳税最先在北欧国家实施,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碳税的国家,於1990年开征碳税,此后,瑞典、挪威、丹麦、德国、荷兰、英国等国开始征碳税。
第一,从欧洲国家的经验来看,碳税往往不是独立征收的,而是与能源税乃至其他税种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能源一碳税系统。第二,碳税的税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不断调整变化的。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碳税税率的设定是随时间由低到高呈上升趋势,即在起步阶段,税率较低,以保证社会的接受度,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税收中性的保障,可以不断提高碳税的税率以提升碳税的引导和调节作用。第三,对於不同的征税对象,碳税的税率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三方面:对不同类型的燃料实行差别税率;对不同使用部门的差别化对待;对不同用途的燃料征收不同的税率。第四,为保持产业竞争力,存在大量的税收优惠情况。由於碳税对於工业、特别是能源碳密集型工业的冲击最大,因此,为了保障本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各国都规定了相应的减免税措施。第五,坚持税收中性。税收中性原则是欧盟国家普遍采用的碳税政策原则,由於碳税导致的价格上涨,经济主体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不利的影响。实施碳税的国家在新增碳税的同时,往往选择降低消费者收入税、企业社会保障税等与劳动相关的税收,在保障环境目标的同时促进就业。另一种保持税收中性的方式是直接将税收收入投入到替代能源、替代技术的开发项目或者对低收入家庭进行直接补贴。
总的来说,欧洲碳税的发展伴随着环境税的改革而生,并与能源税相互协调,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不断调适的过程,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以碳税为代表的环境税改革基本上保持了税收中性,减少了对劳动的征税。而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实施碳税的丹麦、德国、芬兰、瑞典等国家也出现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普遍降低,实现了碳税的环境目标。
四、关於我国开征碳税的建议
(一)从我国税制绿色化改革的战略高度设计碳税
虽然碳税的征收有助於缓解我国面临的国际碳减排压力,但是开征碳税不能从被动应对国际压力的角度考察,而必须站在我国税制绿色化改革的战略高度来设计。这意味着碳税本身不是目的,理顺税收的激励机制才是问题的核心。因此,有必要梳理当前我国各类与环境相关的税费,并将其纳入碳税开征乃至绿税改革的整体框架,以避免激励机制的扭曲或冲突。另一方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能源一碳税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也需要在整体的环境税框架内协调。
(二)渐进推进,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
碳税的开征,税收的绿色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利益协调过程,因此需要渐进推进。这一方面是为了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提高社会和公众对环境税的接受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企业的其他战略选择或转变,如寻找替代技术或能源,转变生产结构或产业重心的转移等等,提供足够的时间。
与此同时,碳税的开征需要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所谓原则性,体现在碳税在引导和激励技术和产业转型上的潜在价值。好的激励,潜在的激励。所谓灵活性则体现在差别税率、税收优惠、通过协议减免税等政策上,以保障其可操作性。更简单地说,就是原则上对於所有经济主体的能源碳排放消费行为征税,且排放越多,税负越重,从而体现碳税引导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本质。但是这一点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此需要灵活机制来协调,灵活机制则是在考虑征税成本、产业竞争力保护等因素的情况下,采取差别税率、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对於某些经济主体给予一段时间的税收豁免期等,以保障碳税的执行。
【关键词】中国画 绘画材料 演变 促进
中国的绘画历史源远流长,派流繁多,是世界绘画之林一棵参天大树。绘画材料是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绘画理念的表达要依靠物质基础的承载。我们应清楚地了解每种绘画材料的特质,才能更好地运用它,使它表达创作者的情感。
绘画材料的演变是形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不同时期的材料特点对这一时期的绘画技巧和风格有重要影响。绘画以形色为根本,而形色的表现要借助于绘画材料。
一、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最典型的文物就是半坡的陶盆画《人面鱼纹》,从其笔痕来看,绘画工具可能是硬羽毛之类的东西,颜料主要也是来源于天然的有色土或者石料调和动物血、植物的汁水。
彩陶纹饰一般为几何纹饰和象形纹饰,即点、条、圆、三角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或自然界中的太阳、月亮、花瓣等图案。彩陶装饰绘画中色彩的运用除了与当时的颜色制造有关,也体现了原始时期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的色彩观,主要以红、黑、白为主。彩陶绘画中质朴的材质与矿物色独特的粗犷的绘画风格对后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的绘画材料得到一定的发展,其中主要为人造墨的出现。墨,这一绘画材料在西周得到了独立发展。烧烟取墨成为最早的制墨方法,当然也是中国制墨的最基本方法。绘画的工具中也开始出现了毛笔,并且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纺织技术的发展,使得先秦时期绘画材料增加了纺织品,如麻葛布、帛等。
在绘画颜料上,先秦也有所进步,除却之前的天然石,还增加了朱红、灰绿、黄、蓝、白等漆色。漆器工艺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绘画材料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绘画种类主要是壁画、帛画和青铜装饰画。
三、秦汉时期
西汉时出现造纸术,东汉时期得到蔡伦的改进,使得纸进入千家万户。纸代替了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简便的书写材料。
秦汉时期的制墨业也在逐步发展,当时的制墨作坊数量和规模都大大增加。据秦汉时期的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墨已经成为官方的主要书写、绘画材料。墨的形制从以手攥成不规则的“墨丸”到墨模的发明,墨的形制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墨模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墨的质量,也为墨在日后发展成为收藏品提供了基础。
制笔业在秦汉规范了基本形制,得到很大进步。
秦汉时期的绘画种类,最突出的为壁画。究其原因是丰富的制作画底的材料以及发达的技术。典型的代表是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壁画。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纺织品业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可以制造质量较高的绢、素等,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的摹本都是绢本。因为绢、素质量的提高,作为绘画的画底,使得作者能够进行笔法描绘,代表作为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还有单纯以线勾画的绘画――白画出现,后来其因为独特的审美价值而独立发展成为一门绘画种类。
虽然造纸业一直在发展,但是史料记载,纸真正广泛用于绘画,是在魏晋时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底绘画是新吐鲁番出土的东晋时期的纸底设色画《地主生活图》。
这一时期的绘画材料使得石窟壁画大量兴起。
五、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一个纸、绢并行的时期。这一时期楮皮纸的优点是纸质洁白、纸底绵软,很是适合绘画,受到书画者的追捧。在唐代,纸还分为生纸和熟纸。熟纸是经过加工的纸,更加适于作画,所以在正式的作画中,书画者通常采用熟纸。纸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同时对世界绘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隋唐时期发达的纺织业创造的优良的绢,也为绘画提供了大量良好的介质。这一时期的绢大多细,符合隋唐时期绘画技巧讲究的工细。但是精细的绢多为达官显贵使用,普通家庭也只是使用较粗的绢。
隋唐时期绘画颜色大多厚重纯净,石色的大量使用以及草色颜料和金属色也普遍使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隋唐时期书法盛行,与之相应的,毛笔的制作更加完备,为了适应绘画技法,在短锋笔之后出现了长锋笔。
这一时期的绘画种类主要是从东晋开始的山水画,它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王维开创了水墨渲淡的先河,被认为是南宗之祖。
六、五代两宋时期
因为皮纸技术的革新以及皮纸本身良好的特性,使得这一时期皮纸广泛应用于书画。皮纸受墨性好,纸质洁白,平滑,绘画运笔流畅。典型的上好皮纸如南唐澄心堂纸,被蔡襄誉为纸中第一品。
制笔业持续发展,在这一时期,宣州制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这一地区产生的“无心散卓笔”,完美地适应了宋代水墨画。
“廷墨”是宋代的第一名墨,其特点是墨中含有多种药物,墨气香气四溢,墨色纯润,墨质坚挺。
这一时期的绘画材料决定了这时期的绘画种类以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为主。
七、元代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文人画,即文人墨客随手作画。因为文人身边最常见的为纸,所以他们习惯用纸作画,纸底绘画开始盛行。
这一时期的毛笔也得到很大发展,以湖州制笔业为代表。因为文人画追求绘画的书写性和绘画中笔法的写意性,由此要求毛笔软硬适中,弹性适宜,储水量大,长锋羊毫笔这一适宜绘画的毛笔得以改进。
顺应文人画,这一时期的绘画种类主要是山水画以及四君子题材的花鸟画。
八、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纸更加广泛运用于绘画,随着造纸术的进步,纸质更加优质。除却纸,绢依然在绘画中使用,但是主要是供给宫廷。
明清时期墨的种类有松烟墨、油烟墨和漆烟墨。
这一时期主要以水墨为主,水墨大写意绘画出现在世人眼前。纸的普遍应用以及画论的盛行,明清文人画以及水墨画达到鼎盛时期。
结语
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绘画材料的演变影响推动着中国画的发展,不同时期的绘画材料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不论是何种绘画材料,体现的都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与内涵,我们要把握好每种绘画材料,用它们演绎出最精彩的中国画。
(注:本文为2014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架上――综合材料绘画研究。课题编号:12542105)
参考文献:
[1]白静.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对中国画风格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007中国企业500强日前在武汉落下帷幕。由于没有黑马的出现,今年的500强企业在榜单上没有出现意外惊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以营业超过1万亿的业绩连续三年位居榜首。前十名的其他企业也仍是石油、电力、通信、银行、保险这些老面孔。研读这份500强的名单,不难发现的是从企业所在区域、规模、行业、所有制等方面存在着新的特点和变化。
整体规模上:500强门槛在提高
近几年,我国大企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整体规模增长迅速,这使今年500强评选入围的门槛又迈向新台阶。数据表明,继在2002-2004年,入围门槛每年的提高幅度是5亿元;2004年-2006年,入围门槛每年的提高幅度约为15亿元之后,此次评选,诸城外贸有限公司以72.16亿元的营业收入排在2007中国企业500强的第500位,与上年度第500位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7元亿相比,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提高了11.5亿元。
从整体规模看,2007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为17.49万亿元,与2002中国企业500强相比,营业收入增长了1.86倍,年均增长23.4%。2007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达51.98万亿元,与2002中国企业500强相比,资产总额增长了0.998倍,几乎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8%。
行业变化上:产业分布仍然偏重
此次评选出的500强企业涵盖了55个行业,这与上一年度变化不大。制造行业以280家占据半壁江山,服务业企业145家,其它类型的企业有75家,分别占500强企业总数的56%、29%、15%。黑色冶金及延压加工业、建筑业与煤炭采掘及采选业三大行业仍是入围企业数量最多的三大行业,分别有62家、35家、23家,但比2006中国企业500强减少8家、1家和2家。
备受关注的银行方面,较上年增加了4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三家银行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前十强。其他行业方面,入围企业数超过10家的行业共11个,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20家,较上年增加6家;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18家,较上年增加1家;家用电器及零配件制造业16家,较上年减少3家;电力电气机械设备器材及线缆制造业14家,较上年增加5家;通讯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14家,较上年增加1家;铁路运输及辅助服务业14家,较上年减少2家;商业零售业11家,较上年减少2家。
所有制结构上:国企占主导地位
在2007中国企业500强中,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不大,国有经济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数据表明,2007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49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69.8%;民营企业及私营控股的只有89家,较上年增加了2家。进入500强前100名的民营企业只有国美电器、华为技术、苏宁电器、江苏沙钢、美的集团、上海复星等6家企业,进入前200名的民营企业也不过13家。在营业收入上,2007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17.49万亿元,占2006年GDP的比例高达87%。
地区分布上:中部地区迅速崛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交通方便、信息和金融服务业发达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将逐步成为主要的企业管理控制中心以及大公司、大银行的总部所在地。名单显示,2007中国500强企业的地区分布基本上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相一致。500强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入围企业增长较快,西部地区放入围企业减少。
据了解,2007中国企业500强中,只有没有企业入围。东部地区入围360家,占企业总数的72%,比上年减少8家;中部地区入围70家,占企业总数的14%,比上年增加15家;东北地区入围36家,占企业总数的7.2%,比上年增加12家;西部地区入围34家,占企业总数的11%,比上年减少19家。
有关专家表示,从入围企业反映出的区域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入围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占据比例与沿海比相对较少。此次中部企业入围70家,意味着中部崛起势不可挡。经济学家认为,中部曾是贫瘠的洼地,但如今这洼地成了价值洼地、成长高地,这种变化是历史性的。
首次设置能耗指标
此届评选的一大亮点是首次设置了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指标(即企业万元工业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以反映企业节能降耗取得的成效。据中国企业联合会负责人介绍,2007中国企业500强有232家企业报送了能耗数据,这些企业2006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1.084吨标煤,比上年1.165吨标煤降低了6.99%;有85家企业的能耗下降超过10%,但也有40家能耗水平上升。中国企业联合会有关人士认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大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相当时展,并对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起到了有力的带动作用。
离世界500强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