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国文章读后感

爱国文章读后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爱国文章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爱国文章读后感

爱国文章读后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梯度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这就道出了读写结合的真意。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练习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教学目的。

“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语文新教材每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大板块。每单元的阅读部分所选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点(如话题、情感、写作特点等),而写作训练总是围绕本单元的“阅读”共性来安排内容。从教材编排角度看,编者是把读与写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的,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实时训练的特点。因此,“读写结合”的教法是符合新教材编写意图的。

尽管如此,但我们还是很少从理性角度来研究“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模式,课中不少读写结合的活动往往不灵活、不生动,经常是同一方法反复使用、枯燥乏味,或听之任之,有一搭没一搭,缺乏连贯性和时效性,让学生兴致索然,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那么,初中阶段该如何循序渐进地实践“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使这一模式不仅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使课堂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还符合每个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呢?

一、先讲读后习作,重在比较模仿

这一阶段的主要实践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刚跨进中学大门的门槛,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中学生活充满了不安,很容易垂头丧气,再加上小学作文以情境教学模式居多,形象思维占优势,要向抽象思维过渡,非比较模仿这个方法莫属。模仿是人类的天性,语文学习也是如此,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形式,一来难度低,易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二来是小学升初中的自然衔接。

学生在读懂原文,感悟到原文的优美之处的基础上,对其优美之处进行仿写,有利于学生学到一些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语句方面,可以是句子结构的仿写,整、散句式的仿写,修辞手法的仿写;语段方面,可以是语段结构的仿写,表达方式运用仿写;就全文来看,可以仿写范文的立意选材,可以仿写范文的谋篇布局,还可以仿写范文的表现手法。

二、边讲读边想象,重在缩写、扩写、续写、改写或创意写

这一阶段的主要实践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实践内容主要来自课内。实践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主旨,领会作者的意图,然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改写、扩写、续写或创意写。

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诗词并加深印象,我们要求学生进行一些扩写活动,使诗词内容形象具体,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诗与画立体的多位形象,并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这一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也改变了一些学生认为文言诗词枯燥乏味的看法,逐渐培养起他们对古诗词乃至对古老的中国文学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把《与朱元思书》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三、智慧闪耀,创意写作,从课内阅读逐渐向课外延伸

这一阶段的主要实践对象是九年级学生。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在对文章主题、写作手法、结构思路、语言表现力等方面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深处挖掘,实现对内容的理解由浅入深,表达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

这其中包含对词、句、段、篇鉴赏,读后感、阅读随笔、定向探究、话题短文、命题作文等形式,甚至可以用多向假设、多体假设、读一文写多文、读多文写一文、艺术性创作、艺术性编演等方法让形式多样,使学生眼前一亮、喜闻乐见。

这一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不重复原文,不违反原文,不脱离原文,不拘泥于原文,既要读懂原文,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合乎情理的创造,思维的品质能得到良好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善于想象、善于品味的阅读习惯。

如课文《故乡》,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篇短文。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是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可是,在倡导减负增效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开来的现象,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造成阅读教学枯燥无味,写作教学骑驴找马,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真希望这种现象可以停止,更希望每个语文老师都能理性思考如何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实践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培养,使课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李丽著.让作文实践与教学实践携手.语文教学通讯,2005.

爱国文章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

从古至今,“以德治天下”能让天下安定,当然,教育中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才能让祖国的明天更加强大。在其中,德育的作用很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初中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最后时期,也是为青少年奠定健康思想的最好时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思想教育内容涵盖宽广,真实事例居多,为德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学生在通过语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其理解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德育教育为孩子培养了正确的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因此,学生能高效率地进行语文学习,也能更好地全面建立学习体系。德育教育为语文教学建立良好的思想引导,语文教学为德育教育铺好了理解的道路,二者互为促进。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需从学生的各方面具体情况出发

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分布在12-16岁之间,这是学生产生巨大变化的又一基点。随着身体第二性征的出现,各种好奇,学生之间会产生新的关系。紧接着就是心理的变化,各种是非判断观念开始形成,比较高中生而言,初中生还处于懵懂时期,不及高中生成熟。如果没有很好的德育教育引导,这些个性的初中生可能会偏离正轨,误入歧途。所以,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考虑初中生的这些“个性”:

1.不成熟的身体和心理的认识;

2.对待世界的看法和人生目标设定的不确定;

3.模仿力强,辨认力和分析能力的不完善以及处于性格叛逆期。

三、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集体实践方案与探索

针对语文学科而言,在教学中涉及一些道德、法律、民族精神以及心理健康引导的内容是不为过的。然而,语文教学毕竟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淹没了主体。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适时、适度,学生、老师齐发力。

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语言是祖国的象征,也是最能让人互相沟通的工具。作为中国的语言—汉语,可以说是最博大精深的一门语言了。字正腔圆、内涵丰富是汉字最突出的特点,运用汉语去进行语文教学,既可让中国文化传承,也可让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学生的血液融合,创造出更多的传奇。课堂上,首先,语文教师可以用其丰富的感情给同学朗读文章,让同学感受其中的情感,当然,学生要先预习一下文章。其次,布置学生做一些道德实例的现实采访,或者,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事情。然后,可以申请学校准许放一些德育方面的电影,然后让学生写读后感,不要一味地灌输知识,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心有体会。这样才能达到渗透德育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的目的。

2.课外阅读辅助德育教育的良好发展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良好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初中生来说,辨别力有限,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品格培养目标、接受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推荐相关的读物,挑选出合适的书籍引导学生去阅读。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进行相关的问题解答,正确指导,以此让学生更好地得到教育。

3.与学生的父母双拳出击达到全面的教育

虽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家庭环境也是学生性格、品德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家访,和学生家长进行谈心,交流学生健康发展的意见。也可以适当地给予思想工作。学校的教学、家里的良好环境、全方位的适时教育,为学生健康的德育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样,祖国的未来才能更加光明。

4.学生的自我建设、自我教育也很重要

学生是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都需要学生的配合。最终的效果也是体现在其上的。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当做“小皇帝”“小公主”一样侍奉着,家长这些过分的爱护导致他们形成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性格。攀比、打架、早恋、欺负小同学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缺乏同情心、爱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立能力更是常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阅读的鞭策下,还需要学生自己的身心建设。摆脱浪费的习惯,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地学习好的品格,养成好的习惯等,从小事做起。学生建立积极的思想信念,德育的成果也就无形地呈现出来了。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1.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德育教育的思想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和材料。教师只有在教材中很好地提炼出德育的内容并且很好地诠释给学生,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示范,做好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才能将精神灵魂注入学生的心中。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为学生做好思想引导,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全面发展。

2.开展多样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

爱国文章读后感范文第3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说,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

关键词:职业中专语文 人文素养

职业中专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向纵深方面,改革中所探究和实践的国内外大量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建设,无疑对职业中专语文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教师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职业中专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传承的是传统文明,并为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石。语文教师要传承优良文明,奠定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更要具备内在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辞海》对人文的解释是:人文“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主要指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可以说,对于人文的含义,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它各自的理解和内涵。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文化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追求一种对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的体验,即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人文精神提倡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应该在传授知识技术的同时重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对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职业中专生人文素养更多的体现在个性、自我、人内在的主体精神品格。人文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向往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追求真、善、美,更注重培植、潜移默化,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上的熏陶,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等。

二、优化课堂评价语言,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体现以学生为本: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善于鼓励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这样,使学生在受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三、职业中专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

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还要育人,要在完成自己的课程要求以外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一切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离开“育人”“,教书”也无从谈起。语文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学科,语文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好多都是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发展,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职业中专生这个年龄阶段对于培养他们的人生观极为重要。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用自己的大爱去融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上好多事情都是好的。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能以成绩的好坏去评论一个学生的好坏。教师要尽可能地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用宽容和感动来聆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因此,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应该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阅读的方法如指点学生勾画圈点、浏览、精读等读书方法,培养阅读整技巧和能力,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条件,协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等,不仅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增加了学生语文积累。同时也可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朗诵会、读书报告会、出读书墙报、制读书卡片、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既丰富多彩,又生动活泼。这些举措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下,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王德俊.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温正胞.语文教育的内核是什么[J].当代教育论坛2003 (6).

[3]张宏喜.教育:跨越功利主义复归人性关怀[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3).

爱国文章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 剪纸艺术 关系

为办好特色学校,办出特色专业,落实好课程改革工作,学校多次组织语文教研组和剪纸教研组的教师们进行跨学科的教学主题研讨:文学素养与剪纸艺术相结合之路。剪纸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融合了娱乐、生活情趣、文化等为一体的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孙华庚说,“剪纸艺术不仅仅是在一张纸上面剪出美观的图案,更是人们对于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确实很有见地。大家认为剪纸要力求突破传统的贺喜志庆、祈福祷寿等日常生活的题材,必须将触及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广阔领域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纳入视野,夯实文学底蕴,使剪纸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变化多样,为剪纸艺术注入新的气息与活力,真正地体现中国文化内核的某些质地,形成与展示剪纸艺术的独特个性。祈愿语言文学与剪纸艺术相结合的艺术之伞,能够将学生人生的风雨撑起;他们的一双巧手,能够把生命的寒潮拂去,自主地生活、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优雅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融合了文学元素的剪纸艺术之花能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依托文学资源平台,提升人们的文学素养,推进剪纸艺术发展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它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为各民族文化历史的悠久积淀,能够以其覆盖的浩瀚知识领域满足人们求知好学的精神需求。文学作品是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人文精神的最大载体。文学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文学创作、交流、学习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具体来说是指在文学领域,如诗歌、小说、评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人们在文学领域的能力既包括输入能力,也包括输出能力;既包括文学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包括文学创作能力。文学作品为阅读者提供大量的词汇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阅读者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学习者对于语言和文化的感知。一个人的文学修为是个人素质,一群人的修养则会极大地提高全民族文化。剪纸,是一种最普遍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基础。一方面,由于它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最简单、最普遍,然而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并且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因此,无论是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还是在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使用范围都极其广泛,剪纸艺术广为流传,千百年来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喜爱和追求的艺术形式之一。另一方面,剪纸题材丰富多样,有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从自然景观、日常生活、劳动场景中寻找素材,提炼加工而成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也有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与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文学和剪纸这两种艺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审美情趣上应该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要融文学与剪纸为一体。在传授剪纸艺术的同时,应该注意渗透运用文学中美的教育题材,发展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与情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剪纸,在剪纸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完整理解。依托语言文学这个教育平台,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推进剪纸艺术的发展。不仅会使个人受益,从长远来看更可以惠及全社会。当融合了文学元素的剪纸作品“站立”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文学教育得到推进,剪纸选材也能有效地拓宽,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学的修养自然显现其中,也就潜滋暗长了。两者相得益彰,文学与剪纸这两门民间艺术都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

二、联系文学经典,深入挖掘题材,让剪纸内容多元化、立体化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千变万化的时代到来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剪纸要创造出适合于反映时代面貌的艺术新形式。不但立体剪纸、组合剪纸、国画剪纸等新品种要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营养发展与改进传统的剪纸技法,还需要它从表现内容上不墨守成规,要突破传统的贺喜志庆、祈福祷寿等日常生活的狭小题材而触及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以求为剪纸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的气息与活力,由此形成和展示剪纸艺术的独特特征。但不同的人,看问题的眼光、角度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结果往往千差万别。诚如人们常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需要加强个人文化素质、个人文学修养来提高作品的立意,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古今中外不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们将自己的经历和见闻所思所想书写成册,将自己的思想倾注于作品之中。作品中常常有着明确的伦理道德倾向,或者蕴含着对于真善美的讴歌和宣传,对假丑恶的鞭挞,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寻找和体会生活之美,心灵受到净化。《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被称作“俄国革命的镜子”。由此,重视名著欣赏,多分析,多揣摩,坚持不懈,在阅读时潜心感知作品中的言外之意,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就能从各种名著中汲取营养,拓宽文化知识和审美视野,陶冶性情,提高鉴赏、鉴别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凭借此文学素养运用于剪纸作品创作中,把各种文学资源与剪纸创作紧密结合,拓展剪纸的内容,使剪纸的内容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剪纸艺术便能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弘扬。为活跃阅读名作氛围,拓展剪纸的选材,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拓展视野、展示才华的平台。我校曾多次组织开展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围城》《复活》《巴黎圣母院》等等名著中的经典人物里撷取题材的剪纸活动。优秀作品《金陵十二钗》《水浒人物108》《煮酒论英雄》《桃园三结义》等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动作、服饰富有特色,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比赛一等奖。让我们喜见名著欣赏的成果,感受浓郁的剪纸艺术的文学氛围。

三、文学与剪纸相结合,处理好作品内外的关系,提高剪纸作品艺术品味

我们认为,剪纸艺术要与时俱进,要推陈出新,就应当加入文学元素。文学可以为剪纸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层次的题材,提升剪纸作品艺术的品味,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要让剪纸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必须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主要是处理好两个关系。

1.处理好剪纸艺术作品外功与作品内功的关系,即作品的外形美与作品立意的内在美关系

这一关系应当是辨证的,是对立统一的,那些所谓的技法技巧,是表象、是形式、是表现精神立意的载体,载体固然重要,但内在美的表现更重要。作品从某种角度上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里和表、神和形、本和标。所谓里、神、本,就是核心内在的东西,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而表、形、标是技法技巧。通过技法技巧,来表达核心的内涵真善美,也就是作品蕴含的道德思想与价值观。一件成功的剪纸作品应具有双重美感。它不仅表现在风格技法、技巧形式上,题材的选择是否妥当,格调高低状况,能否体现作者的审美价值也是极其重要的。而作者文学修养越好,对其剪纸作品的理解越深,给人的美感就越好越多。我们只要诵读唐诗宋词,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中描写的爱国爱乡或爱民爱家的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将潜移默化地激发每一个莘莘学子的思想感情。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荡的是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之心;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受到的是一个政治家的博襟;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恍惚身处那春和景明,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场景;读苏轼的《赤壁赋》,深深明晓诗人“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让我们惊叹其艺术形式美之时,还不得不为其作品那洗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刻的哲理所折服。应该让剪纸作品如文学一般,在具有形式美的同时,也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教诲,让作品辨析善恶、净化心灵的审美价值内化为读者思想内涵的一部分,使人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

2.处理好作品与观赏者的关系

作品好比是电池,观赏者的心灵好比是电线。如果创作者缺乏文学修养,缺乏艺术悟性,那创作出来的作品便成了空壳的电池,搭上观赏者心灵的电线将没有感应。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有观赏者的鉴赏,失去了观赏者的认可,作品也就失去了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当然,所谓的观赏者也应当是知情者或行家里手,他的评判水平和取舍标准,取决于他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审美水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我们很难做到读万卷书,但多读书无疑会使我们在进行剪纸创作时游刃有余,不致捉襟见肘,不致总剪鸟兽虫鱼、民俗喜事之类的内容,避免剪纸创作中的重复与撞车现象。多读书,提高文学修养,才能更好地激发创作的冲动。倘若我们能对古诗古文那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情感作更深的理解与领悟,才会有一种在一定的情感状态下,“情以物迁,辞从情发”,大有手痒痒不剪不快的感觉。有时感觉来了,会让人进入艺术创作的亢奋状态,迸发出奇异的艺术火花,甚至诞生出平时不可企及的鲜活的好作品。郑平芳剪纸艺术大师代表作《陈情表》的四幅作品:老奶奶抚养图、祖母病笃图、帝王呵斥图、先尽孝后尽忠诉说图就是读了李密伺亲孝顺之作《陈情表》,为从肺腑里流淌出来的真情所撼动,为情所伤,神伤其中,一气呵成的。艺术大师刀剪下的四幅作品: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李密诚惶诚恐而又恳切的哀告,形具神在,宛若天成。看完后,一股强大的力量穿透心灵,不能不为之动容,泪奔而出。

四、把握途径方法,夯实文学功底,全面提升语言文学水平

怎样才能厚实文学功底,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学水平呢?应当努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品味感悟,培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文学的热爱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这种热爱的萌芽。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语言文学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中外优美的文学名作阅读中,感受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和语言的魅力,逐步品味到文学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就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影响人的情感活动,感悟文学的博大精深。读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会让人拍案惊奇;读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会让人柔肠百转;读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会让人力量迸发。在古今中外名篇佳作的语言中熏陶、感染,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2.注重方法,持之以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学修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靠日常积累,要在文学阅读中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不仅包括古今中外名作,还要勤于练笔。多抄录和剪贴名篇名段、名言、谚语、警句,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谓字字珠玑,应摘抄一些优美的段落,从中汲取文章的精华。可以给自己建立阅读表,激励自己多读书;可以定个短期计划,不满足于日常的摘抄,还要写自己的心得、见解;可以定个中长期计划,比如每个月读本好书,写篇读后感,每个季度写篇论文,使学习时动手练笔成为积累素材的工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行百里者半九十,事情要成功,贵在坚持不懈,有始有终。我们应该在积累中感悟思维,知识也在感悟思维中得到运用、更新与提高,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学水平。总之,我们要注意把各种文学资源与剪纸活动紧密结合,让剪纸作品注入反映巨大生活内容的文学元素,使剪纸的内容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让作品体现出作者对文学的个人修为,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与体验的传达,在提高自己文学素养、语言文学水平的同时,剪纸艺术工作也就插上了文学的翅膀,飞向全国,飞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晓梅.文学素养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郜元宝.为热带人语冰:我们时代的文学教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赵玉亮.剪纸艺术与工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