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门豹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重点:
西门豹到河边送新娘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联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课件,让学生观察,并介绍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示课题,请学生介绍: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3、在指名读的过程中,相机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语。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西门豹到邺任地方官时,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摸清底细"的?
2、结合四次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读后评议。
3、师生共同归纳四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2)了解首恶者;(3)了解受害者;(4)了解漳河的情况。
4、引导学生探究。如,从哪里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看的?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打算怎样"送"?
四、学习"破除迷信"部分(第10-15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1)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找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2)交流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汇报。要求:
(1)分三步汇报:把巫婆投进漳河;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教训其他官绅。
(2)先汇报西门豹怎么说、怎么做,接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读懂了什么),再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最后请同学评议、补充、帮助,将汇报、朗读、评议结合。
(3)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将汇报交流引向深入。如,"麻烦"是礼貌用语,这里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应该怎样朗读?
3、引导学生看插图,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官绅们的丑态。并讨论:这些丑态说明了什么?
4、引导探究。
(1)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妙在哪里?师生共同归纳:以新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很"客气"地将巫婆投进漳河,妙在将计就计;以去"催一催"为由,再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妙在不露声色;以等回音为由,让官绅们"提心吊胆""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妙在假戏真做;惩办巫婆、官绅头子,教训其他官绅,妙在区别对待。
(2)再进一步探究:西门豹如果不用这个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一下,哪种办法更巧妙,收效更大?
(3)渗透思想教育:西门豹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巧妙的办法?(调查仔细;为民除害的决心。)
五、自学"兴修水利"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复述课文。
七、演课本剧《送送新娘》。
[关键词]演绎 想象 文本 感悟 体验
一、体验是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体验”一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之一。体验类词语,除“体验”本身之外,最多出现的词组是“情感体验”“独特体验”“审美体验”“体验情感”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抛弃“理性分析”,树立“情感体验”的阅读教育观。语文教科书中很多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主要是表现反映人类情感活动的。而人的丰富情感主要是通过可以被视觉,听觉等所接收的种种表现,如言语,动作,神志等表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基本前提是直观可感,而“体验”的前提和要求也是这种以感情活动作基础的感受、感知。因此,在阅读欣赏中,体验是最基本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涵泳”“吟诵”“品味”“妙语”等,都包含了“情感体验”的过程。
二 我的实践与思考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西门豹》教学片段。
上课开始,直入正题: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门豹到了当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他跟老大爷说,下回河泊娶媳妇,他也要去送新娘。这个消息被当地老百姓知道了,便七嘴八舌议论开:“不知这位西门大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噢,这位西门大人同以前的那些官绅没什么区别。”……他们说的对吗?我们一起来学下面的课文。
这样开篇,犹如拉开一台戏的序幕。接着,自然地提出本课学习目标:抓住“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这一过程中的主要情节,想象当时人物的具体表现,自由结合排练课本剧。任务明确后,学生们读书、讨论、尝试表演,教室里热闹异常。这一环节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呈现――接受”的教学方式,屏弃了烦琐的内容分析,舍掉了不必要的提问,挤出了时间,让学生读书,让学生演绎故事。
“刚才同学们非常投入地读课文,排练课本剧,愿意把自己小组内的学习情况同大家交流一下吗?”
学生们踊跃举手,嚷着“我来,我们来!”前排的学生把手伸到了我的鼻子底下。
第一组表演以后,很多学生马上举手要求发言。这时不指名交流,而让学生打开课本,读课文,看插图,想好以后再发表意见。几分钟过后,点评开始了:
生:他们合理地创造了“新娘”的母亲这个角色,演得很好!
生:课文讲西门豹的卫士先把巫婆投进漳河,再把官绅的头子投进漳河,共投了两次,他们一组演的时候多投了一次。
生:文中写“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这一点他们没表演出来。
我追问:你认为这个地方该怎么演?
生:西门豹应拱着手,恭恭敬敬的站着 ,他的诚意没有回应,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河伯,他看着漳河思绪万千,还可以把他的心理想的自言自语说出来。
我微笑地听他说完,并赞许地点点头:“真不错!”
生:西门豹破除迷信后,还要带领老百姓开凿水渠呢,他们没有表演出来。
……
师(又请一组上台表演):这一回呀,是全班同学一块儿表演了,他们一组为主要演员,其他人呢,充当群众演员,把自己当成当地的老百姓,在漳河边上看热闹。表演完以后,老师还想采访一下大家!
第二组学生表演时,刚才提到的几点不足已有改进,并且在开头采用敲锣打鼓加吆喝的方式,把河伯娶媳妇那天的热闹场面渲染出来,创造性地表演了巫婆等人迎接西门大人等情景,演得较为逼真。
这时,我充当了记者,看似随机实则有意识地采访了几位“老百姓”:
师:这位大嫂,本来你的女儿今天就要成为河伯的又一个“新娘”,到漳河里去送死,现在,西门大人救了她,你有什么心理话要说?
生(作感激状):感谢西门大人救了我女儿,为了好好感谢我女儿的救命恩人,我把自家的两条咸鱼送给他。
我和其他同学情不自禁地笑者鼓掌。
师:这位大娘,听说您当初也相信河伯娶媳妇的事,今天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一定很有感触吧?
生(学老大娘的说话状):是啊,是啊,原先我真以为漳河里有神,只有满足他的要求,才能保证我们风调雨顺,原来这些都是假的。
师(指着一位学生,介绍):这位就是当初西门豹大人找来了解情况的老大爷。(面向这位同学)这位大爷,不知道你看了这一幕有什么想法?
生:西门豹大人真是个清官哪,今天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真是大快人心呀!西门大人,请授我一拜!(又是遗片笑声和掌声)
我又转向另一个学生,问到:这位小兄弟,你觉得西门大人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办法怎么样?
生:真是太妙了!对于这些骗财害命的巫婆,官绅头子,只有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才解恨!
师(转向饰演西门豹的学生):西门豹大人,你惩治了巫婆和官绅 ,破除了迷信,还想对老百姓说些什么?
西门豹:乡亲们,今天这一幕大家都看到了,以前是巫婆和官绅在愚弄,欺骗大家,其实漳河里根本没有神,给河伯娶媳妇与漳河发大水没有任何关系!要过上好日子,不能再迷信,要靠科学,要靠我们的双手。我看,咱们得好好治理一下漳河,明天起,我们集中劳力开凿水渠。
我紧接着叙述:打这以后,漳河再也没发过大水,庄稼得到漳河水的浇灌,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当地的老百姓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连逃到外地避难的都陆陆续续搬回来了。那个地方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下面请同学们把老百姓看了西门豹巧妙地破除迷信,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反应写下来,可以抓住典型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写。
此时,学生成竹在胸,当堂就洋洋洒洒地写起来。
三、我的解读
有人曾形象地指出:“与日常生活相脱离的学校如同一个不可思议的子宫,‘一到放学时间与学年结束之时,便将学生排泄而出,直至最终将他们逐入社会’。”确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仅限于非日常生活世界,将知识与生活剥离,断了与生活联系的筋脉,知识将显得枯燥乏味,学习也不再是一种自然生发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性经验的积累,学生的地位由“学习者”降格为“受教育者,其单向被动承受之意便凸现出来。这样,课堂便失去了那份生活中的自然,学生恭恭敬敬地坐听,小心翼翼地答问,如何焕发生命的活力?再者,如果课堂教学不关心人的精神世界,不关心人日常生活,不关心真实的生活问题,这样的学问又有几份真实,几份真诚呢?我们努力将学习贯通其生活领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生动的内容,并真正受动。另一方面,阅读教学的又一个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懂得生活,理解生活,而且善于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进而能不断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本课教学中,学生读文后进行课本剧表演,就必须在读的基础上调动多种感官,并运用自己已有的思维能力,语文能力(如表演,想象)以及生活经验,去感知课文中的有关语言文字,并在表演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就在本节上,有小组在分配角色时,一个女学生因不愿意演巫婆而哭了,问他原因,她直率地说:“巫婆那么坏,我才不演她呢!”原来她早已联系课文,联系旧知识,了解了巫婆这一角色,并且真切地产生了憎恨她的情感,这种源自生活的体验远非教师的反复演讲,灌输所能替代。
提昌语文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特别注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特别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纵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本堂课的教学,没有将现成知识或“标准答案”填塞给学生,而是通过课本剧表演,把全体学生带入“有我之境”,把课文学习与“自我”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潜心”进入课文情境,进入各类角色,再从中走出来,让学生演演、评评,再议,在这过程中学生还灵活转换视角(如文中原型人物,评价者等),进行移情体验,让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获取真切感受,做到“我心入我书,书入我心”这样的主体内化,主体自语,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唤醒、点拨与鼓舞,并促进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学导论.
[2]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有效;学本;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48
对语文教学本位的确定,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立足点。当下有“师本”、“文本”、“生本”之说,之后又出现一种新说法――“学本”。何谓“学本”?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着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以此为根本展开教学活动。课堂中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品质的养成都是在“学本意识”驱动下的学习行为。
任何有效的学习行为都要从学习内容开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精当的内容,应该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但由于语文学习内容过于“杂、大、多、碎”:每篇课文无不涵盖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涵盖听、说、读、写,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情感,可供训练的点也很多。这样,势必导致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出现偏差。
一、现状透析
1. 教学内容选择过易
教师选择的是学生一读就会的生字词和浅显的内容表达,没有思维的广度、深度,没有多少可以探究的空间和余地。让学生读、说这样显而易见的内容,其学习行为是徒劳无效的。
2. 教学内容选择过深
教师自身语文功底深厚,在文本解读时如剥笋般层层深入。有时,教师得意于自己独到的见解,不顾及学生年段特征和年龄特点,将其作为学习内容,课堂成了教师的表演场。
3. 教学内容选择过偏
受以往感悟型课堂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一时难以改变,教学的触角总是不自然地伸向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你体会到什么?哪里感动了你?”等话题将学生的阅读视角引向内容,忽视了对表达形式的发现。
4. 教学内容选择过硬
当前教学转向“语用”教学,关注语言表达形式。有的教师生硬地理解为“语用”就是语言训练。教学脱离学习情境,硬梆梆地告知学生概念性知识,如: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总分、并列的构段方式;从一般到典型的选材方式……学生学得索然无味、一头雾水。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精当。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要“进得去”“出得来”。钻进去潜心体会本文,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练习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等,再精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训练点。
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课例,谈谈从“学本”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
1.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才会自发地学习,这种学习也是最持久、深入的。教师考虑教学内容时,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能真正和教师、文本、同伴展开有效对话。
如神话《夸父追日》,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叙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塑造了勇往直前的夸父形象。教师调查学生读后的印象发现,“神奇”是学生的兴趣点,他们普遍认为:“有意思,很神奇,夸父太了不起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要关注神奇,将“神奇”作为教学切入点。笔者在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内容选择:
(1)默读课文,划出你觉得最神奇的句子:
①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②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③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
④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
(2)这几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觉得神奇,自己去读读,圈圈。
(3)关注圈出的重点词,它们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比喻、夸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大地山河发出巨响是什么样的?你能试着也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说说吗?
以上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神奇”作为切入点,感受神奇、交流神奇、描述神奇,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发挥了有限时间内的最大化效益。
2.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点
学习一类知识,不应囿于掌握本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有学习提升的空间。
同样以《夸父追日》为例,故事的“神奇”是学生的兴趣点,“为什么这么神奇”是学生的疑点。但学习还应往前走一步,从个到类,从类到体,也就是文体。所以,教师还可以安排以下环节:(1)用学习神话的方法互文阅读神话――《伏羲降龙》;(2)课外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了解古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又如《彩色的非洲》,一位教师教学第4自然段,选择的教学内容是:
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的特色是先写常见的野花、树花,最后写非洲特有的花树。层层深入,写出非洲的五彩斑斓;比较发现课文其他语段也是这样写的;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动物”、“日常生活”、“艺术”。
①快速默读,圈出所写的景物;
②填写表格,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交流反馈,通过联系比较、阅读练习,感受作者从常见到特有、从外表到内心的层层递进的写法。
这段教学内容的选择,让学生在迁移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发现作者抓住景物,从大到小再聚焦的层层深入的写法。这样的教学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学生语言发展的增长点。
3.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学生的接受点
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量度,坚持适量适度原则。适量,就是在教学内容的量上要控制好,内容太多,学生难以消化。适度,就是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要控制:内容过难,学生不易理解,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过易,既降低教学要求,又影响学生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立足于教学目标,使内容的难度落脚于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层次上,让学生有跳一跳就摸得着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
一位教师执教《西门豹》一课时,就老大爷与西门豹的对话做了以下教学内容选择:
(1)阅读1―9自然段,发现西门豹调查的方法。(一问一答)
(2)学习4次对话,体会写法。通过比较发现老大爷的回答都是“先概述后具体”的方式。
(3)西门豹调查到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天灾、人祸,请选择其中一个原因,运用文中的话,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天灾人祸写具体。
这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脱离实际和无效的。首先,发现西门豹的调查方法是用问答方式,这是学生一看就能明白的。其次,发现老大爷的回答是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方式,甚至要让学生体会“先概括再具体”的回答方式是为了体现天灾人祸。这样的内容选择比较牵强,因为老大爷的话并不是“先概括再具体”的构段方式的典型,他这样说也不是为刻意体现天灾人祸,只是因为他找到了倾诉对象,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了。因为方向不明确,方法不清楚,学生很难理清“老大爷是怎么说具体的”,之后的迁移表达环节就变得无意义了。
在钻研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对以上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①通过“荒”的字理分析,想象画面,研读“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②西门豹从老大爷的四答中知道“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哪些原因?同时融入学习策略:从老大爷话中圈出关键词,提取信息。
③西门豹通过问话找到主谋、帮凶、受害者。如果是你,接下来会怎么做?西门豹又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再次从老大爷的话中提取信息,发现西门豹不仅会问话,还能听出隐含信息:邺的百姓很迷信。
④结合断案过程,你认为西门豹是怎样的人?
以上教学内容的重新确立,避开了枯燥的教学分析,生搬硬套的语段仿写。遵循文本特点,考虑了学生的接受力,用圈关键词提取显性信息,提炼隐性信息,从而加深对西门豹的认识。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学生的疑难点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产生疑问之时是学习之始。学习之路如果是解决问题之道,将是积极高效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追问“如果我是学生,什么地方是不理解的?”不停追问,不停换位,找到学生的疑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如《最大的“书”》一文,学生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说岩石是书?”据此,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时需关注三句话:
(1)“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2)“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纹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3)“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鱼哩!”
认真研读这三句话,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岩石一层层的,样子像书;岩石上有雨痕、有波痕、矿物,有字像书;岩石上有树叶、贝壳、鱼,有图画像书。此时的学习,不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只有践行“学本意识”,学生学习的方向才是正确、明亮的。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收获精神成长的语文学习养料。
参考文献:
[1] 周秀兰.回归小学语文学习本质的七项高效学习法[J].学周刊,2012(6).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个性化 再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5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作品的再创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此,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 让学生自选内容和方式
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开放教学模式。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在教学《西门豹》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我对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1)自由读你们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则动笔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有的同桌之间还互相讨论。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全班交流时出现如下精彩的片断:
学生甲:我选择学习了第七自然的,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要去送送新娘。”当时我没读懂,后来继续读下文,我才知道西门豹表面上似乎相信,似乎赏识,实际上是欲擒故纵。“我也去送送新娘”是一语双关,他要借送新娘来惩办巫婆和官绅。
学生乙:我选择了第九自然段,通过朗读我知道了西门豹对巫婆说的“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这是西门豹假装客气,以“麻烦”巫婆向河伯通报情况为借口,将巫婆投进漳河。
学生丙:我也学习了第九自然段,我觉得西门豹惩治巫婆的办法好巧妙哟,他将计就计,先承认相信有河伯,然后以姑娘不漂亮为借口,巧妙地扔巫婆入河,达到了惩治地目的,教育了别人。
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封闭性的课堂变得活跃了,更能展示孩子们的个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让学生自主质疑和解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开放式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为了课堂的需求,为此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去质疑和解疑”来实现这样的课堂。因为,学生有了疑点,有了问题,他们才会去思考,才能有创新。首先,我交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如引导学生在课文的重点处质疑,或者给课文题目质疑……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疑,如通过反复阅读,或者联系上下文,或者查找资料等等。学生有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就迎刃而解了。记得我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在让学生读完课题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课题,有疑问吗?”学生都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有的说:“谁有这么高的本领?”……问题出来后,我又问“这么多问题,你们有办法解决吗?”有的学生说:“我用查字典可以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有的学生说:“读书。”有的说:“我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讨论啊。”……我又顺势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就这样,一道道难题被攻克,学生既有了成功的喜悦,又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以展示。
3 让学生的阅读积累更富个性化
阅读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新课标指出:低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中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大量的阅读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现在的课内外衔接,确实成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不作启蒙,能读多少是多少;有的家长又横加干涉、强行填充,累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渐渐让他们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着实是对学生个性的伤害。
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让学生乐于积累,我们得想想办法,去研究研究他们的阅读兴趣吧。对科普类课文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就向他介绍一些科普类读物,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呀,一些自然科学类读物呀;有的学生对故事特别喜爱,就可以向他介绍一些中外童话名著,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的《稻草人》,或者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一些写作水平较优秀的学生,除了鼓励,还可以向他推荐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使他们有个比较、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和文学素养。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学名著,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高尔基的《童年》等。这样尊重个性、选择性的阅读,会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也让学生的阅读积累变得更加快乐而富有个性。
4 让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评价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实践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与闪烁的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评价自然是成功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把学习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教会他们怎样去评价,如:评读,评思,评说,评悟。教师的示范引领,会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评价的语言要精当,要有针对性,诸如“你读得太好了、真棒”这样的评价最好在课堂上少出现。因为这样的语言泛滥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无法提升。评是阅读过程具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评是全方位的,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有了课堂上的这种评价,就能凝聚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拥有评的权力,不仅能充分张扬阅读的个性,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以提高语文素养。
一、图文对照,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的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提高他们深究课文的兴趣,所以对于插图的运用我是非常重视的。例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抓住了海滨小城的特点,语言优美流畅景色迷人。我先出示了海滨小城的挂图,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欣赏图画中色彩斑斓的海滨美景和玲珑整洁的小城,指导他们细致观察,然后把课文中重点的段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填空,品味海滨小城的语言美和景色美。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海滨小城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这海天辽阔,小城玲珑,美不胜收的海滨小城发出由衷的赞叹,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要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简笔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引情激趣的手段。如《蛾眉道上》的教学,要学生理解铺路人的辛劳,可从山道的高、陡、窄入手。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蛾眉道的特点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大家对比交流,图文对照,加深了学生对蛾眉道特点的印象,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铺路人要在这么高、这么陡、这么窄的山道上背着一块块大石头上山铺路是多么的辛劳。
二、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教学《月光曲》时,我先以音乐大师贝多芬优美的《月光曲》导入,用录像播放月光从海面升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月夜的美。当学生沉浸在我所创设的月夜情境时,我再以感人的语调诉说这首动人的《月光曲》的来历,学生立刻对盲姑娘的不幸产生了同情,并对贝多芬的行为予以肯定。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下得以调动,迫不及待地要学习这一感人的课文。在悠扬的乐曲中,这节课收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以一曲《送别》贯穿全文,让学生在一种临别依依的音乐氛围中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心情,由于情感得以调动,许多同学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此说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是教学情感性较强的文章的一种非常有效手段。
三、设疑思考,激励探索
教学知识性的课文时,如果依书直说就会使文章枯燥无味,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指导学生设疑、释疑,激励探索,课内课外相结合。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前,我先向学生提出疑问:“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科学仪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为此而感到新奇,满脑子疑问:蝙蝠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它与雷达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就引导他们看课外书《十万个为什么》,让他们从课外书中获得新的知识储备,学习情绪高涨。在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问:“蝙蝠是怎样飞行的?它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由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又有了知识储备,再加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之间一问一答,一张一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设疑思考,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一堂课后,学生不但知道了蝙蝠是通过嘴巴发出超声波,遇到物体后反射回来,传入耳朵来辨认方向的,雷达就是根据着一原理来制造的,还了解到科学家利用一些动物的特点,制造了许多对人类有益的科学仪器。又如在教学课文《太阳》时,我发现学生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以外,还有许多疑问,我就引导他们主动设疑,他们提出了:除了课文提到的关系外,太阳与我们还有什么关系?如果太阳整天照射会怎样?……等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让他们互相讨论析疑,并启发他们以创新的角度去思考。一节课后,他们不但从学习中获取了新的知识,明白了太阳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更开阔了视野,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语文课也有了新的认识。
四、以演助学,提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