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报道作文

新闻报道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报道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闻报道作文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第1篇

今天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新闻,报道了绍兴公交车上一名老人上车,无人让座。我又看到了另一则新闻,报道了一个71岁的老人给79岁的老人让座。读了这两则新闻我感慨万分。

首先,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居然在我们绍兴的公交车上没人老人让座,真是为那些人感到难过。如果是我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我肯定会主动让座的。想想倒也是,现在的小孩子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围着我们转,有什么要求立刻满足。不用做饭,不用洗衣服,不用整理床铺,更不用为老人做任何事情。尊老爱幼的这一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孩子身上将得不到发扬光大。

其次,我觉得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71岁老人给79岁老人让座,感动了车上所有的人。从这篇报道中平时我们的长辈应为我们一代作好榜样,因为71岁老人为车上的年青人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给车上所有的人上了一节尊老爱幼的课。

作为一绍兴人,我应该积极地向这两人老人学习,让我们的绍兴更加美好。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时光荏冉,转眼间20xx年带着收获的喜悦已经过去!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让人感慨万千。

20xx年的新闻工作在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下取得了鲜花盛开的绽放成绩,我们有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优秀新闻团队!

其实没有谁比他们更加普通和平常,

他也许就是你共事的小张或天天见面的小王。

可他们却往往更多一份责任和理想,365天的平凡工作中才开出了大片的鲜花,歌声才伴随着彩旗在人生赛场上飘扬。

于是,许多期待的眼睛才寻找到了久违的光芒,

于是,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那就是开拓第三战场的榜样!

是的,我们已经赢得了第三战场的全面胜利,新闻宣传高屋建瓴,打造品牌形象、建立社会影响,为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20xx年,我们拥有了70人的庞大新闻团队,700多篇稿件像密集的炮弹雨在市场上炸响!

这是一种力量!其实新闻就在距离你最近的地方,

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伙伴投来关切的目光。

困难来临时他们最爱说:“让我来试试”,

掌声响起后他们总爱讲:“是团队的力量”!

文字在流淌,他们更懂得用心灵说话,

困难的面前,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挺直了坚决的胸膛!

说实话,这700多篇新闻稿件真的不比寻常

他们是用辛勤的汗水,才换回成功后那一滴喜悦的眼泪!

他们是用全心的投入,才赢得笔下那一瞬间灿烂地开放!

她们是梁许、杨雄、张文静等等等等这些一线的脊梁,在用笔为企业描画灿烂的朝阳!

20xx年,我们实现了两个突破:第一发表要闻和省级新闻发稿量突破四十篇,这是新闻数量上的成绩。

第二打造了70人的新闻创作团队,这是新闻宣传全面落实的成就。

感谢一线伙伴们的支持!是你们的热情参与,让我们在第三战场取得了全面胜利!

感恩领导的关怀,使您们的高瞻远瞩,让新闻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20xx年新闻宣传工作的航船,两盏明灯点亮了航程,一是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亲自指导工作,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的努力有了方向!

二是激励机制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巨大动力,培训、交流和奖励,激发了员工参与的热情,提高了新闻宣传的质量!

这两盏明灯为20xx年的成绩奠定了保障!

“凿壁偷光”的故事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让我懂得成长来自于坚持!

精忠报国的岳飞是我忠诚的榜样,他让我明白乐于付出的人,才有资格被称做高尚!

寒风中的保尔是我挑战的榜样,他让我理解怎样才能把生铁锤练成钢!

20xx年的成绩已经定格,喜悦的同时我们还有些许的遗憾:重大新闻的反应速度、执行效率、总结报道,和资源联动水平有待提高,新闻创造队伍有待于磨练。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播新闻;现场报道

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播报新闻的主要形式,它作为广播新闻中的轻骑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广播新闻报道中。广播现场报道除了具有交流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外,还因其逼真直观的现场感,小中见大的包容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具有审美的功能。恰到好处的现场报道可以使新闻节目的节奏富有变化,造成对听众听觉感受的强烈冲击。变化所具有的张力,变化所带来的美感,使现场报道在广播新闻中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临夏人民广播电台是一家县级电台,自1991年建台以来一直在新闻节目中探索、加强现场报道。特别是2008年节目改版之后,在临夏新闻中相继推出了《现场声音》和《民生在线》两个子栏目。所播稿件全部都是记者从现场发来的报道,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快了新闻报道的速度,提升了节目的可听性。受到了听众的普遍好评。但是随着现场报道数量的增加,不少质量上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典型音响使用不够,采访对象选择不恰当,提问设计不精确,记者现场主持情绪不高等等,使许多报道不深入,不透彻,甚至偏离了报道初衷。认真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一、记者对现场报道的形式理解不到位。广播现场新闻的“现场”,就是不折不扣的“现场‘耳闻目睹’”,作为第一手材料,就是广播记者必须亲临新闻“现场”,口述新闻“现场耳闻目睹”的闪光点。而有些年轻记者对现场报道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在现场手持话筒向听众做报道的一种形式。记者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现场,再找几个采访对象一采访就草草完事。其结果就造成了在现场报道中突出了采访对象的声音,削弱了记者的功能,更不要提记者对新闻背景的交代了。在这里,记者只是暂时转型为新闻现场的主持人,没有发挥耳闻目睹的作用,使整篇报道听上去很热闹,但往往因为新闻要素不全面,或报道深度不够而不能满足广大听众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

二、记者现场报道前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很多记者到达现场后只是对一些相关人员进行简单地询问后,就开始做现场报道。这样既缺乏对新闻背景的深入了解,也缺乏报道主题的最佳选择,这就造成听众了解到的有用信息非常有限,从而影响了报道的质量。

三、记者的现场定位不准确。现场记者不同于主持人,作为记者,他要把所见所闻,点上面上的新闻点经过筛选组合后再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报道,特别是对一些新闻背景进行必要的交待。同时,记者又是一位主持人,又有效地将采访对象融入到报道之中,让采访对象在合适的时机出声音,在需要的地方介绍情况,以全面完整地报道整个事件。记者如果仅仅起到一个主持人的串接作用,而没有发挥记者作用,这样的报道听起来缺乏主题,信息量小,不符合报道要求。

四、记者的现场把握能力不足。一些记者不能迅速在现场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偏重表面描述而放过了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信息,造成了报道主题的偏失,降低了报道的新闻价值。

五、记者对数字化设备的过分依赖使一些现场报道掺杂水份。现在很多记者所谓的现场报道,都是在采访后期一来数字化的设备合成的。尽管这种做法较好地弥补了现场的一些遗漏,但仔细听来还是缺乏现场感,最关键的是长期下去,现场报道因馋杂了过多的水份而失去其竞争的优越性,记者也会失去真正在现场作报道的能力。

应该说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我们的现场报道鱼龙混杂,水平削弱化。影响了整个新闻质量。

要使广播现场报道真正能达到客观真实、有美感,首先务必要增强“现场耳闻目睹”的魅力,用现场美来吸引听众。这就要求记者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留心新闻现场的各样事情。从大的方面讲,要留心新闻现场的性质:如 政治 的、军事的、 经济 的、文化的;要留心新闻现场的场景:阴、晴、雨、雪、鸟、虫、鱼、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等等;要留心新闻现场的人与事:衣、食、住、行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等等。观察要力求全面,可进行比较性观察,换角度、多侧面观察、连续性观察,力求全面地认识新闻现场。

二是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力求精细地观察。精细,就是要求观察得深入、细致,既要善于看出别人所忽略的现象和事实,又要摆脱表面现象的迷惑,对事实进行深度的透视,探到新闻现场的底蕴。

三是从观察到体验。生活中美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记者要在观察中要调动所有的感官。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各个方面去感受、体验观察对象的多种特点,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既从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又从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东西,只有通过这样的观察体验,现场报道才会有生命,才会入情理,才会有美感。

四、现场报道要力求情景交融,增强广播新闻的共鸣力。现场报道不仅要叙事,写人,还要传情,使之情、景、人融为一体,方能增强广播现场新闻的共鸣力。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第4篇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和职责的问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的主持人赵普在直播汶川大地震新闻时,双眼满含泪水,声音两次哽咽,停顿数秒后恢复常态。这种感情随泪水宣泄的令人心旌动摇的自然流露,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撞击着观众的心扉,也引发了我对过去新闻工作的职业反思: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情感与职责的关系?笔者认为,以不同媒体为传播手段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情感和职责的体现应有所不同,包括手段、形式甚至内容。

就电视媒体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受众看得见的主持人元素。而正是因为主持人的存在,电视媒体的大众化传播才具有了人际化的特征,主持人也便成了电视节目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的中介。因此,主持人在传播中的个性魅力势必会感染观众,直接影响观众对主持人解读新闻事件的认同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媒体也可以被称为“主持人媒体”,也由此产生了“赵普现象”。

而纸质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随时可读且可反复地阅读。虽然记者不与读者谋面,但在字里行间和图片中,通过新闻报道传播信息,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情感、良知和职责的履行。因此,他们在社会的可信程度和认可程度,更多地来自于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新闻影响积累,其根本源自自身和对社会认识体现出的真善美。

本人从事新闻工作的十几年中,关于这一点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采写豆蔻少女杨柳青惨死于一场交通事故的《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为标志,从淳朴的人性情感和良知出发,履行着一名正直善良人初涉新闻工作的职责,引发社会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对交通安全生产的关注,在当地乃至省内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称之为自然本色阶段;第二阶段,以跟踪采写后来被评选为全国首届道德模范的李玉兰为标志,从社会责任和慈善的视角,履行着一个随着阅历的丰富由对职业的新闻敏感引发,继而进行长期新闻跟踪,经验不断的积累,并同时随之成长成熟的新闻职业人的职责,引起整个社会较长时间对慈善和道德的关注,在我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人物通讯《悠悠不了情》获得2006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并参评中国新闻奖),笔者称之为社会职业阶段;第三阶段,以多篇新闻获得省市新闻一等奖为标志,以社会呼唤和需要为基点,多方位多视角,履行着一名具有较强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天职,笔者称之为新闻人生阶段。

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人,之后才是新闻工作者,所以职业性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并不矛盾,既有社会人职业岗位的定位,又有新闻工作者职责从观念到意识乃至方式方法的逐步提升。新闻工作最根本是传播信息,新闻人职责关键要知道如何选择信息,并在适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方法传播――既要将事态信息按新闻要求具有及时性且实事求是,又要符合引导社会正确舆论的基本要求进行选择组织;既要表达社会乃至自我情感,即情态信息,又要是传达健康向上的爱心呼唤即爱的信号;既要传递社会认可和宣扬的价值意义,即意态信息,又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有效影响程度。职责偏重的是快新和真实,情感侧重的是善良与关爱,意义体现的是价值和有效,能够完美地结合则体现了新闻的美。因为,从新闻价值实现的层面,新闻文本的事态信息、情态信息与意态信息只有融于一体传递出去,才能被受众接受,达到良好的传播信息的效果。

在这里,我感到最难把握的是情态信息。在我采写《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前,原本是报社一位资深记者被邀。他转而推荐了我,理由是:经过多年的观察与了解,我认为她虽然年轻,却能写出真情实感,文字清新隽永,很具感染力,能打动人心。正如其言,文章见报后赢得了许多读者的眼泪。他们相互推荐,报纸卖到脱销。

通过实践和学习,笔者逐步认识到:情态信息是从新闻价值实现的几个层次上对新闻文本的解读。有关专家认为,新闻价值的实现包括事态信息的感知,情态信息的体验,意态信息的传达等几个层次。“新闻文本的情态信息往往是双重的:一是事实本身包含的情态信息。新闻事实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着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使事实本身具备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二是传播主体在文本中表现的情态信息,传播主体在面对、再现一定事实时,是具有情感、情绪、情味的人,总要在文本中表现出一定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为传播内容染上了特定的情感色彩。” 新闻传播是一种事实的传播,也是一种情感符号与意义符号的传播。情态信息的传播是以人本传播为基础的信息传播,传递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电视媒体还通过人的服饰符号、表情符号、声音符号、动作符号来传递信息。无论电视还是纸质媒体在传递一种事实信息时,同时也在传递一种情绪、一种观念、一种意蕴、一种风格。

在含情因素较多一类的新闻报道中,必须传达给读者一种特殊的情态:真诚、凝重、关爱、同情、振奋……但无论有多少种丰富的情态表现,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客观、冷静地报道新闻事件,不能用自身的主观情感代替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这里有一种关于“度”的把握,这个“度”就是受众的接受和心理包容范围,“赵普”现象就是在特殊状态下受众心态变化以至于能接受和包容,这个“度”也随着受众环境和心态的变化而变化。而在纸质媒体把握这个“度”虽不像电视媒体那么直接,但要耐得住琢磨也有一定难度,这就要进行文字表达和情感融入的有意识“修行”,要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传递给读者的才是一种“不失真诚”的冷静与客观,又不乏充沛的情感与爱意付诸笔端信息情意热流。同时,新闻工作者也有个性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渐渐形成一种个人的品牌,会在新闻传播中影响着新闻价值的实现,直接反映在受众爱看那个主持人主持的节目,爱找那位记者采写的新闻。

每个人都有情感,同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传播着情感,影响着他人,即“人”是一种活的情感传播载体,情态信息的传播是以人本传播为基础。新闻人的情绪表达是情感因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主要表现方式,以文字艺术为载体的语言逻辑是媒介传递情感过程中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尤其新闻现场记者既是被报道对象理智与情感的传播人,也是介入新闻现场的特定环境的感受体验者,更是一位用修辞手段传递事态信息、情态信息的掌权人,他的身份与作用十分重要。例如:追踪报道李玉兰到北京参加全国道德模范颁奖的过程中,对一些细节的感受与体验,烘托出道德模范精神。正如读者感言所说:“于细微处见精神”。这是自我意识和细致观察产生情绪情感表达的结果。

同时,有特殊身份的新闻记者,应该把现场的真情实感准确地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传播出去。与刻意煽情的新闻报道相比,新闻现场表现出的真实情感才是真正蕴含于新闻文本中的情态信息,才是与事态信息融为一体的新闻事实。“从根本上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准确、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解释它。”对于新闻记者,尤其是电视新闻记者,抓住第一现场,永远是最重要的,但对于文字记者而言,笔者以为能充分利用录音笔和照相机等现代记录手段,在组织文字时唤醒记忆感受现场,图文并举,完成现场文字采访。第一现场是信息价值和情感传达的最大体现。反之,如果主观愿望与新闻事实产生错位,形成记者刻意营造的情感事件、为新闻宣传而编辑出的煽情节目、或者通过再度“刺激”受灾当事人而再造一个新闻现场,甚至摆出一个造假的新闻现场,这些方式都必须摒弃。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决不能沾染这种恶习。

新闻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情感的传播,无论电视还是纸质传媒,无论在与不在新闻现场,这种情感传播是基于现场真情实感而建立起来的。电视和纸质新闻文体如果用艺术手法表达新闻事件、新闻故事,就必须以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前提,这正是新闻人必须肩负的社会和职业责任。

新闻报道过程中,除了在采访时要抓住具有真情实感的现场,充分调动记者的专业素质外,记者也应该有更多的人文素养。许多在记者采访时忘记了应该包含的人文情感。如果说,信息传递过程中,要关注“激情”的价值,用爆发性的充满激情的图文来使传播效果最大化,那么,在新闻采访中,我们的记者就要时刻用心灵去感受和寻觅新闻事件中激情爆发的那些点或瞬间。反之,用外界的刺激来激发被采访人的情感反应,再通过新闻报道作用于受众,是不可取的。当情感爆发的最关键时刻已经过去,当被采访人的情绪刚刚平静下来,再去勾起他们痛苦的回忆(甜蜜的回忆除外),不但会导致新闻价值削减,也表现出记者人文情感的缺失,甚至会给被采访人带来再度的心理创伤。从法理上讲,新闻采访权的行使必须充分尊重他人私生活领域的独立性、自主性,强制行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记者的采访权不得侵犯被采访人的隐私,在被访者不希望谈及的问题上,应该给被访者以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如果缺少了人文情感,媒介风格也将损害媒介自身与记者本身。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视新闻记者; 现场报道; 现场采访; 随机应变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78-01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记者直接“出镜头”,当面向观众叙述所见所闻,这就打破了电视新闻初创时期的现场画面加画外音解说的电影纪录片式的报道格局,开创了电视新闻自己独特的播报方式,也对电视记者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场报道在电视新闻中的特点

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解说、表情、神态、动作都有传递信息内容的作用,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同时传播,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最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其次,现场报道以其解说与事件的同步和立体感使电视新闻真正步入声画合一,水融的境界。观众通过屏幕就能感受新闻现场气氛,缩短现场与观众间的距离,增强了真实、可信的传播效果。因此,现场报道凭借时效性快、现场感强、信息量大的电视报道优势和传播特点,毋庸置疑地成为最具电视特色,广受观众欢迎的新闻报道形式。

二、现场报道在电视新闻中的结构作用

1.划分段落的作用

如在新闻节目中,多个出镜记者在几个不同的新闻现场,分别负责不同的报道段落,构成一个有机的现场新闻整体。

2.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前段内容作总结,或引起对下一段内容的特别关注,保持新闻的连贯性。

3.跳进跳出新闻现场的作用

当节目需要离开具体新闻现场,进入大的新闻背景时,或者需要对具有普遍性的事实进行归纳时,可以通过记者现场报道实现切转,让观众在获得强烈新闻现场感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新闻的深刻内涵。

三、现场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新闻现场报道还处于探索阶段,电视屏幕上的现场口头报道主要是预知性的,突发事件比较少,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口头报道应多用于正在发生的事件,因为这些事件往往最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突际工作中,有些现场报道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形式单一

有些记者本身并不了解新闻报道的真正含义,只是出于形式的需要,为了出镜而出镜,为了现场而现场,套用万金油的语言,做一开头介绍,然后就从画面中消失了,这完全不能起到捕捉新闻“点”,连接事件的脉络,引导观众看,带领观众调查的效果。其实现场报道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有介绍,访谈,评述,现场解说等等,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手段,服务于报道内容,才能揭开笼罩在新闻事件本身与观众之间的隔膜,让新闻事件中的真人,真事,真情通过记者的活动与观众面对面。

2.内容肤浅

在有些节目中,做现场报道的记者完全没有考虑到,在某一具体的事件中,观众到底想知道什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说话才能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只是泛泛带大家走一圈。观众看到的东西还是镜头里明摆着的。作为出镜记者报道一定要重在挖掘现场,否则你的活动就只是让观众看到了你,而没有完成“你让观众看到什么,你告诉观众什么”这一根本任务。

比如,记者的话不是现场的同期声,不是一次完成的口头报道而是后期配音,很多镜头明显看出是后来补拍的。还有现场该问的没有问出来而在制作时加问话等等,这些都破坏了现场报道的现场感。

四、做好现场报道新闻的方法

现场报道作为一种迅速快捷的广播电视报道方式,它最大的优势是以独家视角迅速直观地传播新闻。那么,它的特点决定了作现场报道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报道方案、一些独到的报道手法和视角。

1.做好报道前的策划

现场报道的题材一旦确定,策划就是关系到能否完成报道的关键。因此,要运用独家的视角迅速做一套策划方案,其中,涉及新闻报道的导向、新闻发生的条件、新闻的背景、主题的构思、角度的选择、场景的运用、采访对象的选择、目击者的联络、采访提纲的拟订、细节的抓拍、现场气氛的把握、新闻的传播方式等等,如果时间上允许,都要做到细致的策划,这样可以避免在现场报道过程中少走弯路。

2.进入现场后的应变

现场报道一般都是正在发生的新闻,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中。报道前的策划只能是预测常规的情节和细节,而且大多数现场报道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策划,加上随时变化的情节和细节也难以预测。因此,记者要紧盯新闻事件变动的脉搏,以良好的应变能力使报道的节奏紧跟新闻事件变化的节奏,让受众通过现场报道最全面、最迅速、最真实地了解新闻的全过程。例如:《从后排到前排 15米走了15年》,整条消息只有1分钟左右,但记者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现场的瞬间变化:“在后排的观察员席位上,中国人已经坐了十年,从最后几排到第一排,不超过15米,中国人足足走了15年。”记者能够迅速抓住现场最能表达中国入世艰难之路的细节,体现出其快速的应变以及独家的思路。

3.现场报道必须抓住兴奋点

记者要抓现场中的兴奋点,就是在取景、状物、写人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生动传神,谋篇布局,工整而精巧,使新闻始终处在兴奋点上,吸引受众看下去。像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获得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连续报道《霸州“”枪杀案庭审现场报道》,就是不断给听众传播兴奋点的成功之作。记者准确地把握了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抓住了庭审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对法庭内外做了长时间、全景式的报道,激起了听众的注意力,把听众牢牢吸引在收音机旁,使新闻报道全过程都处在兴奋点上,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4.采访提问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