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考研

心理学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考研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1篇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相关信息:

1、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心理学考研学硕复试分数线为:44,44,132,310。

2、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学硕的参考书目如下: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2篇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体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很多方面有待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科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更加密切,有必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支持,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科学性

 

人的心理、意识、思想是相通的。人的心理是思想意识的基础,思想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中,心理、思想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

 

所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一定要涉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讲授教学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教学逻辑。

 

二、从方法论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立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能够转变我们研究的角度,即从教育者向对象转变,从静态到动态转变,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设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必然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建立的合理性。

 

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分析,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会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的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需要加强对教育对象本身的研究,尤其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对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和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手段。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扩宽了研究视角,通过对对象知行意的研究及规律的分析入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政治服务,更向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社会各项改革全面深化,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冲击,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升党的宣传舆论力度,占领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就必须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关注人的心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真正解决教育对象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教育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道德甄别能力,增强他们在各种价值观纷呈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教学可以从人的心理、意识和思想三者的相互联系的视角着手,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方法论角度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时代的发展,很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发展了新的理论。在心理学方面也有新的成果,如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借鉴这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率。

 

只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在将来,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学科建设的需要、实践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考生;厌学心理;影响因素;对策

一、艺考生厌学现象与具体表现

湖南省艺术联考在每年年底进行考试,大多数省内艺考生在考试之前会进行系统专业学习,在学习期间,艺考生主要在培训学校学习和生活,他们的课程设置由学校合理安排,考生的主、副专业和视唱练耳乐理(简称小三门)一同构成联考考试内容。在临近考试时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会有临考前焦虑而开始怠慢学习甚至出现厌学心理。临考前厌学心理是一个普遍存在于艺考生中的心理现象。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三个维度,是在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负性现象”①。在对湖南省不同艺术培训学校近百名学生进行调查的问卷中发现,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不仅存在于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中,调查发现,成绩相对良好的学生也会有厌学心理。正确认识并解决这样一群“特殊”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有利于帮助学生调整心理,恢复最佳考试状态。

有厌学心理的艺考生会有如下表现: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分散,课堂上自我控制力差,求知欲下降,思想懒散;不按时按质完成作业,迟到早退频繁,对家长与老师的关爱持反感态度等。对于他们在行为上的厌学心理表现,笔者归纳为大致两点:第一,用自我安慰法来推卸责任。当他们遭遇挫折或者对学习产生情绪上的厌恶时,用自我安慰法把全部责任推卸到老师家长身上,认为老师家长关心不够,老师教学方法有误;第二,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来逃避现实。这样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没有学习音乐的天赋,练习也是徒劳,于是他们怠慢学习甚至不练主副专业。厌学心理带来行为上的表现,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与学习态度,导致学生成绩的波动,让家长老师无比担忧,更有师生、家庭关系进入僵局的状况发生。因此解决厌学问题迫在眉睫。

二、影响艺考生厌学心理的因素

在笔者的调查问卷、教学实践以及与其他专业老师交流这些过程中发现,影响学生厌学的因素可大致总结为两大类: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也叫做外在影响因素,主观因素是学生自身因素。

1.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及家庭关系的影响,再者是学校环境及与老师、同学间关系的影响;

(1)家庭环境与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

艺考生产生厌学心理,家庭因素不可忽视,家庭条件、家长的教育方法都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艺考生艺术的学习相比纯文化的学习,要求在物质方面投入更多,比如,购买乐器、音乐CD,请专业老师上课等,一般来讲艺考生的家庭要有一定物质条件,如果物质上得到保障,家庭因素会如何影响学生厌学情绪?就是家庭关系了,这是一个精神范畴,现实中,家长忙于工作应酬,很少与子女进行心理沟通;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予子女过大压力,经常把当音乐家、考大学当成孩子唯一任务,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认为是为了父母而学习,从而缺乏主动性,失去学习信心。在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需要家长的肯定和支持,调查发现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厌学心理的出现概率远远低于与之相反的情况。

(2)学校环境、课程设置、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因素

音乐培训学校对学生进行系训练,安排考试课程,主副专业等。然而面对学校这样一种“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乐理的题海战术,练耳的枯燥训练,主副专业通常是一个作品循环练习,难免疲劳,学习效率下降。“教育的成败,紧系于老师”②,从师生关系上来讲,包括培训学校在内的音乐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合理教学方法,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在无形之中被升学压力影响,依靠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等枯燥训练法,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下降;还有教师对一部分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采取放养手段,学生自信心受挫,对待该学科更加不感兴趣,以逃避学习来“惩罚”老师。

2.学习本身、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这里的主观因素,包括学习和学生自身。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与实际学习能力。从学习本身来说,“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着高度的精神紧张,久了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③。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一部分音乐考试学生来说,音乐是为了考上一所理想大学而选择的一个“捷径”,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出发点在音乐路上是走不长远的,当然这是后话。现在的艺考生是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青春期心理不稳定因素增多,自我控制力差,焦虑烦躁症状时常发生。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音乐学生自身基础不完善,比如五音不全,他们努力学习却效果不大,大多数选择放弃;另外,课程的难度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有的学生觉得小三门很有难度(80%考生对练耳与乐理中的属七导七以及调式调性掌握不好),失去学习动机,产生厌学。

值得一提的是,在临考前这个特殊时间段里出现厌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考前综合症的表现,考试综合症是考试前的紧张焦虑,而临考前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压力紧张随之而来是可以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由此是否会引发厌学心理,还有待笔者更进一步研究探寻。由于时间关系,本文不做考前综合症的具体表现与分析。

三、有效对策与解决途径

通过分析,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负面心理很有必要性。我们要找出相应的对策与解决方法: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监督孩子的同时要给予更多关爱和鼓励,时常与老师沟通;学校不要把升学作为唯一目的,教育是育人的过程,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音乐素养,探寻有效学习方法,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发现音乐的美,热爱音乐;在所有的解决途径中,学生的自我主动是最关键的。学生要意识到父母的辛苦培养,老师的辛勤教导,严格要求自我,与父母老师还有同学沟通交流,勤学苦练,对待自己较弱的科目有信心和决心,不放弃,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考,收货硕果。

参考文献:

[1]周宏,学校心理教育全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195-196.

[2]李献友,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R].山东: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心理咨询室.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8.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9.

[5]张春杰,儿童厌学现象分析[J].南昌: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47-150.

注释:

①马雅兰:《中学生厌学现象成因及相应对策分析》,2008年12月3号《文教资料》,第16期。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心理 思考 对策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人们较多地归咎于学生主观的原因和社会风气的不正。事实上,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这诸多因素又无形中构成一种“合力”,养就了学生的惰性,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研究对策。

“教”的失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任务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一方面,有的教师不顾学生实际,教学起点太高,一味地追求知识的高度、难度、深度,灌输填鸭,造成教学内容越来越深,强化训练越来越多,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造成精神高度紧张,难以应付各种压力,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人格等教育长期等闲视之,他们的精力往往只放在几个“尖子生”身上,他们的眼光往往只盯住几个佼佼者,而对基础较差、进步较慢的,则无暇顾及。当学生明显地感到厚彼薄此的时候,自然心灰意懒。

“学”的艰难:①有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基础知识差、学习方法不当、成绩跟不上,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的事情;②有不少学生从小形成了不好的个性特征,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既自负又自卑,无远大抱负;③也有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拼搏过,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还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热”的频繁。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精彩的外面世界上新的事物、新的现象层出不穷,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无疑成了对学生的一大诱惑与刺激。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的中学生,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加之好奇心特别强,所以,他们缺乏审慎的观察和思考,不辨良莠,迎“热”而上,到歌厅一展歌喉,去网吧一显身手。结果,在“热”涛中沉浮,削弱了学习科学文化的热情,自然产生了厌学心理。

“钱”的诱惑。在现实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劳动还没有完全得到应有的报酬,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是现实,并且,当前许多的事实让我们的学生看到拜金主义对某些干部灵魂的腐蚀,又怎么能不污染我们学生的灵魂?在一些学生心目中,有钱便有一切,文化水平高并不能就多赚钱,甚至因收入少而受人唾弃。特别是有些“暴发户”家庭、“高薪”家庭的子女,尝尽了“没有知识”的甜头,把学习看作是沉重的负担。有一个“富翁”儿子经常逃学,“富翁”尽其父责,对儿子进行开导。儿子反唇相讥:“爸爸,你不也只是小学毕业吗?你看我们的老师,个个大学生,可谁有你福气?我只要跟你学,以后肯定赚大钱!”“富翁”无话可说。新时期,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在我们的孩子中泛滥,其后果确实难以想象。

“情”的迷惘。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极不稳定、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人生“危险期”。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心理状态诸方面的朦胧意识,使他们很难成熟地把握自己。他们对思想、情操、人生价值、人间友情等理解,是模糊的、迷惘的、所以一旦被强大的外力所吸引,很可能情感转移,而不能自制,日渐一日地在学习上成为落伍者。

总之,“厌学”之弊是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采取对策进行治理。

强化思想教育。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要增强学生的自身免疫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强化思想工作,必须针对学生心理;根据其好崇尚的特点,为他们树榜样,激发他们好学热情;根据其好表现的特点,给他们提供竞赛比武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信心;根据其好新鲜的特点,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调动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的积极性。

深化教育改革。宏观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充分发现并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坚定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信心,并能正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就教育体制而言,除了抓好普通教育,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人尽其才。微观上,各科教学都要注意低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尤其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重视学法指导。“厌学”是学生讨厌学习,要改变学生这种现状,必须在学生身上花时间,动脑筋。“厌学”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差的。他们之所以成绩差,并不是因为其脑子笨,或天生有“厌学”细胞,往往是因为他们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此,要有效扼制“厌学”现象,教育者必须面向学生,尤其是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他们怎样预习、怎样在课上集中精力、怎样复习,让他们知道怎样整理笔记,怎样展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联想、比较,怎样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联系、沟通起来。学生一旦有了正确的学法,就会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优化校园文化:①要美化校园,将读书之处变成怡人之所;②要制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介;③要开展活动,学校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要结合中学生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④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兴趣小组活动,既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科技这方面来,又能充分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性。环境可以造就人、改造人,优化了校园文化,会使学生以学校为最佳“生活乐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改造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多重结果,轻视过程,重视记忆,轻视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素质发展失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成为时代的宠儿。现阶段,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因此,需要改变传统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重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重视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体,由于教师拥有较高的实验技术和教学经验,实验都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这样在学生心理上就会形成一种权威,即教师做的都是正确的,减少了对教师教授内容的质疑,课堂缺少活跃的气氛,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就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演示实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实验,消除学生害怕失败的心理。即使实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启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实行探究性实验,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该给予尊重,并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消除或者解除学生的质疑,并进行总结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探究性实验,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实验的过程,学生能够主动地从实验中获取物理知识及物理原理,深化学生对抽象的物理原理和知识的理解。随着探究性实验次数的增加,学生能很好的体会创新带来的,逐渐产生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理念,增强实践创新的欲望,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让学生提高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的自信心。

二、强化学生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同时也是体现创新意识的重要阶段。教师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研究这些问题,并且使学生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验方案。在开始阶段,学生设计的方案一定不完善,需要教师从旁帮助学生不断的修改方案,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出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然后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不断的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完善。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学习物理课程更为有热情。另外,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实验教学的模式,将带有科研性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与教师、同学相互交流沟通,不断完善实验方案。这样一方面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尊重,对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给予公正的评价,不因为学生提出的观点不可实现,就给予严厉的批评,首先要给予学生表扬,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启发学生继续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提高创新的热情。

三、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实验方法进行创新改造

在物理实验课堂上,为锻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提倡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创新实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器具,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也能提高学生的反应及应变能力。在不断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在实验情景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改变实验方法和方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应该开始一些综合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强化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工作的联系,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深入到实践环节当中,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课余实践,教师和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进行实验。比如利用玻璃杯做热、力、声、光等小实验,利用废纸盒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等等。这种利用生活废弃物进行实验的方法,既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对物理这门学科最好的诠释,物理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实践。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分析、实验的过程中,对物理知识加以灵活的运用,对学生创造新事物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创造新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创新教育是响应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号召,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学校是知识的海洋,能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知识,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前行。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课堂气氛压抑,经常使学生学习兴趣低迷,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学校教授的知识,不能使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起不到帮助。因此,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注意到创新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课堂中,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物理实验中,体会动手实践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起探究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采取多种实验方法的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促进创新意识的觉醒。并且利用生活废弃物进行实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宁纪生.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35期

[2]朱良宏.浅议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技巧[J].理科考试研究,2014年11期

[3]李成彬.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