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感情日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想我是喜欢王安忆的,喜欢她的《69届初中生》,喜欢她的《上海女性》。喜欢她的娓娓道来,喜欢她文章的平和。喜欢她文章表面上的波澜不惊和底下震撼视听的波涛汹涌。
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看了台湾不大有名的作家陈映真的集子《归乡》,这是本“乡土文学”好多地方都看不懂,看不懂得就大段大段的跳过去,不知不觉明白了生活中结合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关系,看到了主人公的感情,悲伤,思想,梦幻和理想。
看了秦文君于1993年和1996年写给自己学生的书《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以及《十六岁少女》,如果我没有任何幻觉的话,这些书我早在三年前看过了,重读,不曾发现却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
这种感觉一点一点沉淀,很真实。
用了高一整整一个学期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低回,感伤的历史氛围让这本书显得真实,有一种模糊的视觉效果,寻寻觅觅那些精雕细琢的文字。也许对于他本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轻松,而是一种精神的放逐和释怀吧。
如果把唐诗比作大雅之声,那么宋词又如通俗歌曲。
看了用唐朝的风,宋朝的烟来洗刷自己的大家钱发平的经典藏本《宋朝的历史》,思索了红亚檀板或别馆中的诗酒风流,看了他所解读的经典,看看温庭筠的伤怀,看看李煜国破家亡的悲伤抑郁之情,看看辛弃疾的壮志难酬。花阵酒地,燕管歌楼。
——浅斟低唱,已逾千年。
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丧钟为谁而鸣》,感叹世事,学着不要萎缩,要勇敢面对。
两年前,爸向我推荐了中外名家的经典随笔——朱光潜卷的《谈美》,很后悔现在才拜读这本大作,内心的迷茫,彷徨的心结不知不觉以被解开。为信仰,理念,理想,人生道德,审美观念上的危机,迷茫寻觅了一条干净的路罢。遮蔽很久的心明媚如春。
假期里所看的这些书,使我告别了枯燥,单调以及所谓的寂寞。
删除了QQ空间以前所写的近60篇日志,觉得以前的我真是幼稚,,轻浮的可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那时候太小了,任性,不知好歹,一味的以子我为中心。
学会了大众理解,以诚相待,洞开心扉,而不是一味的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不擅长的事儿找借口亦或者逃避。
记得不久前偶尔看《读者》还是《意林》的时候看到了这样几句很经典的话,它几乎囊括了我们所谓的情感。
-男人总是通过美化别人的老婆来折磨自己。
-女人总是通过无休止的保养来欺骗自己。
-少年总是通过故作叛逆来麻痹,蒙蔽自己。
内心豁然开朗。
听了几米创作几十年音乐风景——梦的延长线。用里面最好的一首轻音乐的名字来结尾罢。
那首名为《青鸟》的轻音乐。
-我穿过曾经破灭的幻想
-我身边所有冰冷的目光
-我的每个幻想,总在每一个秋天飞扬
-我的每个悲伤,总在每一个夜里生长
1、常常会有一种被世界暂时忘了的感觉,就像水槽里忘掉没洗的唯一一只筷子,或者孤零零挂在饭店门口的雨伞,一直没人来取走。
2、照顾每个人的感受,注定自己会不好受,过度考虑别人的感受,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认同。
3、你是不是这样?容易满足,更容易受伤;总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付出的远远超过得到的;很固执,习惯冷战;在别人面前笑得很开心,一个人的时候却很落寞;陌生人前很安静,朋友面前胡闹;坐在电脑前,不知道做什么,却又不想关掉它;不喜欢等待,却总是等待;经常发呆。没关系,你只是太看重感情的人。
4、人生都是走着走着就开阔了,现在的你,不用着急。让未来的,本就该属于你的树再长长,那些花再开开,等你遇见的时候,才是他们最美的时候。
5、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世界都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6、我记得你爱我,或许是我记反了。
7、你不必逞强,不必说谎,懂你的人,自然会知道你原本的模样。
8、最终会发现,能够把你和别人在更深层面联系在一起的,绝不是那些可以被轻易贴上的标签,不是你们上过同一所学校、来自同一城市或国家、有同一星座或血型。能够维系你们的,是同样的信仰,准则与价值观。只有找到那些和你走在同一条路上的人,你才不会感到孤独。
9、以前痛苦难过的时候,会哭,会写几千上万字的日志,会死皮赖脸的给一个人发短信说:我会变成这样都是你害的!现在只会挤出一个敷衍的微笑,言不由衷的说一句:我没事!
10、每个人都会有特别悲观绝望的时候,导火索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比如打翻了水杯、找不到急用的东西、迷路、生病……像一根刺,扎破了心里积攒疲惫的那个气球,然后委屈四散开来,连呼吸都觉得累。那就大哭一场、大吃一顿,或者大醉一回,总有办法排解,千万不要放任自己陷在不快乐里。
11、我们总是在用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些根本就不适合我们的事,只因身边的人都说那是好的。
12、如果真的失去了,那就假装从来没发生过,千万不要独自纠葛,感动了自己,恶心了别人。
13、生活的常态就是,有些事你尽200%的努力,也可能不完美,有些人你用尽全力去爱,最终也会分道扬镳。当你开始接受和适应这些的时候,你就长大了。
14、有些关系越来越淡,才发觉这是它正确的存在方式。
15、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16、你比小时候弱多了,那时候你有许多梦想,并且做了很多努力,你想考一个好学校,你想拥有一群朋友,甚至还曾偷偷的喜欢过什么人,会熬夜读书,会倾听朋友。可是现在,你见识多了,比原来更有智慧了,也变的强壮了,可是却再也没有像原来那样因为坚信自己和未来,而拼命去努力了。
17、我深深相信我不再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哪怕对我来说有多难,我知道我也一样可以,为什么要头也不回地向前跑,因为没有未来的人,没资格聊从前。
18、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大家好!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我们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其实在座的每位班主任、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谈不上有什么经验,今天利用这个交流的平台,只能算是将自己工作的心得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指教。
一、巧用教师博客促进班级管理
博客的中文意思就是“网络日志”,有着极强的互动功能。教师博客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新型交流沟通平台,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尽显班级的特色、师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家校协同教育的效果,很好地为我们的班级管理服务。
1、充分利用教师博客,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人际氛围是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标志之一,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是既怕又敬。但有了班主任博客,就改变了这种局面。我经常将班级日常生活剪影、我写的一些小文章、让我感动的哲理美文等放到博客里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甚至在周末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玩的小游戏,利用博客全方位展示教师生活、学习、工作状况,向学生打开了通往班主任心灵的一扇窗户。教师博客学生让学生更理解班主任了,也更信任我了,他们从我的生活历程中感悟到了许多对自己成长有用的东西,他们觉得我就是他们最可以信赖的大朋友。
博客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师生都可以畅所欲言,敞开心扉,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心灵间的距离。每个学期伊始,我都在博客上发表《新学期寄语》,向全班同学提出新学期的希望和奋斗目标,或者针对班级问题进行提醒等。比如2009.9.3刚升入六年级时我在“开学了”中写道开学了,见到分别一个假期的学生们,心里非常高兴。他们都长高了,也更懂事了。个个朝气蓬勃,红扑扑的小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们啊!希望大家珍惜这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团结、友爱、进取,把自己最美的形象留给母校,用自己最好的成绩回报母校。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对他们提出新学期的要求。新学期伊始,立刻进行这样的教育,效果非常好。博客点击率非常高,师生、家长都能广泛参与。班主任寄语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引导的作用,对于班级学生成长和班集体培养都很有好处。另外,我还利用博客开展网上生日会等活动,班主任既给予温馨的祝福,又给予及时的发展性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增进师生感情。还有我的博客学生都可以登录,可以自由表达,这对于增进彼此了解,形成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舆论导向都大有好处。看似是自由聊天,实则是利用班级博客的大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博客”这个特殊渠道,能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能更加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育无痕。
2、利用班级博客,建立班级档案,扩大班级对外宣传,增强班级凝聚力
一个班级博客其实就是一个班级网站,加以利用能起到很好的对外宣传的作用。目前,我们的班级管理基本上是处于半封闭状态的,班级动态、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经验,一般是很难知道得清楚的,利用博客可以很及时的让家长、学校领导了解班级具体情况。我在博客的日志分类中设置“我爱我家”,把班级开展的活动,取得的成绩、荣誉等及时记录下来。并且做到图文并茂。再有班级博客本身也就是一个班级成长档案。班级的风貌、学生的个性、才情等全方位呈现出来。博客的相册功能、上传图片功能等使我们可以轻松搞定班级档案整理工作。学生的一些特色活动如趣味运动会、六一汇演、新年联欢会、主题班会、到实验基地学习等,我都会用相机拍下来上传到博客,有的还制成动感相册,同学们经常一边兴趣盎然的翻看一边回忆当时的美好情景。我还把自己教室里精美的文化布置、学生办的手抄报以及班级获得的各种奖状等都拍下来传到班级博客里,当学生欣赏着这些图片,历数着班级的荣誉时,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家长看了自然也很高兴。这对于增强班级自信心和凝聚力,扩大班级影响,加大对外宣传,无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通过博客的留言、回复等功能,架设家校间交流沟通的桥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不少家长和学生已经养成了使用网络的习惯。班级博客正是搭建了班级管理的网络平台,为师生交流、家校互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班级博客里,有留言区。班主任、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可以留言或回复。在没有班级博客前,家长想要了解孩子的在校的情况,只能通过有限的几次家长会或电话。虽然有校讯通,但由于有字数的限制,使用起来不很方便。有了班级博客,就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变得更直接、更频繁、更方便了。我想这一点对于低年级来说显得更为突出。一年级学生刚入校,行为习惯培养至关重要。而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回家转告家长都可能说不太清楚。那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还需要家长积极配合,通过反复督促、反复多次巩固才能逐渐形成习惯。除了校讯通,班主任还可通过博客告知家长要协助学校做什么、怎么做等等,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4、通过博客尽展学生风采,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功能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而班级博客对学生有很好的激励导向作用。学生的一次进步、一个善举,甚至是一个微笑,只要班主任善于捕捉,都可以成为表扬激励的内容。我建有两个博客,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另一个是“机场路小学04丫丫文学社”在这个博客里我除了发一些文学社辅导的资料供文学社社员课下学习外,还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优秀习作在博客上发表,并相互评价,同学们兴致很高。同时有好多的同学都效仿着办起了自己的博客,我也经常浏览孩子们的博客,常常把学生写得好的作文、片段甚至一个精彩的语句转帖到我的在博客中。还有学生的精美的丫丫报、写得好的作业、考得好的试卷、获得的证书、奖状等都可以拍下来然后在班级博客上展示,定期发一些有关学生评比方面的内容,如评选出来的先进学生的名单加上照片、先进事迹等。这些东西放上博客,相当于在家长、学生间传阅,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表扬变得更为神圣,这比班主任口头表扬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5、通过班级博客,提高家校协同教育的效果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千差万别。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德育的一块重要内容。利用教师博客,可以更好的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一是针对班级情况、学生年龄特点定期一些指导性文章,便于家长及时掌握班级动态,了解教育方法,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在我的博客里特设了一个《星星点灯》的类别,就家长关心的问题与困惑经常向家长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进行一定的方法、理念上的引导。像进入高年级很多家长对孩子心理的变化、青春期的教育感到困惑,我就及时的推荐一些相关文章加以引导。另外还结合班级读书活动和学生年龄特点,向家长和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等等,这些做法都收到好的效果。
6、利用博客,辅导学生学习启迪学生智慧
关键词:叙事外籍人士跨文化传播
作者喻旭燕,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分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宁波315100)
一、引言
“在我们传统认知上,西方语境下的中国叙事,一般所指的是西方人通过游记散文和虚构小说的形式对中国的描述,也被认为是西方人眼中所创造出的‘中国形象’。”①然而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跨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以及各种媒介的不断发展,外籍人士对中国的叙事方式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文本,以多种文化产品进行呈现。于是外籍人士中国叙事的文化性与跨文化传播载体的叙事性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不期而遇,这恰恰是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范畴。
在经典叙事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经典叙事学,将研究对象从文学叙事转向了文学之外的叙事,“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②在后经典叙事学的视阈下,外籍人士的浙江叙事是叙事研究中“文化转向”和跨文化研究中“叙事转向”的完美契合,因此,研究在浙外籍人士如何通过各种叙事媒介实现浙江形象建构与自我身份建构就更具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外籍人士在两种文化碰撞交织中的显性描述与审视本身是一种隐性的文化外宣。
二、叙事媒介
“后经典叙事学将其范围延伸至文化意义上的叙事作品,无论这种叙事作品是以什么样的媒介形式出现的。”③文本维持着叙事方式的主导地位,但是叙事在文化维度的拓展突破了文本研究的局限,新媒介的发展,录音、图像、影像和网络互动等形式将叙事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这些建立在叙事基础上的人生体验叠加起来构成了外籍人士浙江叙事作品的多媒介呈现。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喻旭燕:外籍人士的浙江叙事――跨文化传播文本解读
文本叙事――情感与认知文本叙事仍然是外籍人士浙江叙事的主要媒介,文本叙事的过程是将事实符号化、意义化的过程。外籍人士的叙事多从跨文化的视角将其存在状态和情感抒发具体化,其认知价值在生活化事件的描述中得以显示。从形式上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验型生活叙事与思考型文化叙事,如月刊Intouch Zhejiang(《漫步浙江》)、周刊Zhejiang Weekly(《浙江英文周刊》)和Hangzhou Weekly(《杭州城市英文周报》)中外籍人士专栏。这些全英文刊物是外籍人士叙述在浙生活经验和文化思考的重要平台,片段、零碎的叙事通过事件与感悟的呈现达到意义的突显与经验的分享。第二类是视角型叙事文本,特别是民间友好组织、官方和媒体共同举办的各类征文活动,如2010年“外国友人看浙江”征文活动,该活动邀请外籍人士把在浙江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例,用真实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与大家共享。下文将对部分获奖征具体分析。除此之外,外籍人士的文本叙事也包括其在网络论坛、博客日志和社交网络(如twitter和facebook)等媒介的记述,此类文本带有一定的隐私性,传播范围较小。
声音叙事――我者与他者的对话声音叙事主要是指在对外籍人士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他们用于交流或阐述观点而讲述的个人经历。这里的声音媒介既是文体也是语气,同时也是社会现象与个体想象的融合。与文本叙事相比,以问答形式展开的叙事既可以对不确定信息进行消解,又可以深度挖掘叙事意义。因声音叙事的即时性和即逝性,访谈录音往往最终转化为文本形式以便传播,如《见证辉煌:在浙从业的外国人访谈录》(陈许,2008)和《用声音叙事筑梦宁波》(蔡亮、喻旭燕,2011)。从形式上看,声音叙事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对话,而从文化角度看,是“我者”与“他者”的对话。
图片叙事――时空一体化图片叙事是对叙事核心的聚焦,突破了语言的线性叙述模式,实现了时空一体化。相对于文本叙事,图片叙事更有张力,意义空间也得以多元扩展。外籍人士透过镜头语言,记述了他们眼中浙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以个人的体验和理解记录了城市的进程。他们几乎每天都在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所见所闻,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Ningbo Expat”()是在甬外籍人士的共享网站,其首页有“picture”图片专栏,除纯风景的图片外,大多是叙事性的。通过图片标题Ningbo Christmas(宁波圣诞节)和Beilun BBQ(北仑烧烤)可见其叙事性。另外,民间组织和官方举办的各类摄影比赛也是图片叙事的一个重要平台。2010年浙江省委外宣办等主办的“我与浙江――外国人看绍兴和安吉”摄影比赛就起到了向海外人士宣传浙江、提升浙江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积极作用。
影像叙事――真实与互动用纯粹的文字对真实事件的描述是一种“追忆性”行为,不免带有主观阐释的成分,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想象图景也会出现差异。非虚构的影像叙事凸显了在场的真实以及与受众的互动。外籍人士用他们的摄像机镜头叙述了一个个城市生活的片断,叙事者甚至可以直接出现在镜头中。Ningbo Minute(宁波分钟)是在甬美籍人Matt Gallant的系列纪实视频,其中一期“Street Performance(街头晨练)”用镜头讲述了他在宁波看到的晨练场景。Matt作为叙事者出现在镜头中,并与被聚焦对象互动,叙事者的声音与情感以影像的形式得到清晰而真实的传递:宁波市民越来越开放,他们非常乐意将“我们”融入他们的生活。相对于文本叙事“看不见”的形象构建,影像叙事呈现的是“看得见”的叙述和阐释。
三、叙事策略
叙事是一个事件推演的过程,叙事者对叙事策略具有选择性。叙述的角度、结构的设置和语词的运用均能体现叙事者的态度和情感。综合上文提到的几种叙事媒介,下文选取2010年“外国友人看浙江”活动获奖征文、《外国人品味杭州》(中英双语)以及《见证辉煌:在浙从业的外国人访谈录》的部分文本共六十篇为语料,分析其叙事策略的共性。
(一)叙事声音叙事文本的讲述者就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声音”。后经典叙事学家詹姆斯・费伦教授将“叙事声音”解释为“文体、语气和价值观的融合”。④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声音相当复杂,有真实作者、隐指作者和叙事者之分。本文讨论的是非虚构文本,其叙事者就是作者本人。本文主要关注叙事声音研究的主要内容――视角和聚焦。“视角讲的是谁在看,聚焦讲的是什么被看,它们的出发点和投射方向是互异的。”⑤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叙事人称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叙事者的身份,包含着其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和情感倾向。本文选取的六十个文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我”和“我们”(作者为两人以上或泛指外籍人士时)叙述亲身经历和体验,给读者以交流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文本中的“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交织,涉及感知层、心理层和思想层等各个层面。以“外国友人看浙江”征文比赛一等奖作品“海宁是我的家”为例,叙事者以第一人称单数“我”讲述了自己经中国医生抢救生下孩子这一事件,呈现的是个体的经历和感性的认知。而当叙事者对事件进行理性的思考并作出价值判断时,则运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海宁人愿意了解我们的内心,倾听我们的想法,了解其他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人。”此处,“我们”的视角代表了一个群体身份。可见,叙事视角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个体的视角背后隐藏的是一个群体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
跨文化的叙事聚焦视角和聚焦是相互紧密关联的,视角的选择决定了聚焦的内容。“聚焦的中心点,名曰“焦点”,它是一个文本精神所注、文脉所归、意蕴所集之点,或者说,它是文本最光亮之点。”⑥外籍人士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的桥梁上,其叙事镜头聚焦的便是一系列涉及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过程的事件。这也体现了其叙事的深度和立场。
“经受三种文化震荡的考验”⑦讲述了一位美国律师在杭州经历的从文化休克到文化适应的转变过程。这三种文化震荡包括:在异国他乡购物,对于总是投向你的目光所采取的态度,以及“我所形成的世界观怎么样与现实相适应”。
“中西合璧的婚礼?”⑧的叙事者本想通过参加婚礼来更多地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出乎意料的是,中国人的婚礼也效仿西方的习俗。叙事者进而指出:学习和接纳别国的文化是件好事,但是应该有限度。“需要给年轻人开设茶文化课吗?”⑨、和“在灵隐寺吃斋饭”⑩等文本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叙事者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者,将目光投射到最能反映事件本质,最能体现其立场观点的一个侧面,视角的投射确立了一个感知角度,即叙事者的感知涉及到对事物的特定看法、立场观点或感情态度,外籍人士的跨文化叙事呈现了一个“意义的世界”。
(二)叙事语法语词是叙事者传达意义的手段。“符号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动机,也就是说,对于特殊的能指和特殊的所指的连接来说,存在着社会理由。”语词的选择映射出叙事者的内心世界。
在这六十个文本中,副词“原来”、“果真”、“竟然”、“更加”频频出现,体现了叙事者的情感预设和改变。透过语词的表象可见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投射,在比较中,那些被省略的叙事也跃然纸上,语词折射出前后两个不同的心理世界,这也正是叙事语法对叙事事件的呼应。再以几个叙事文本的标题为例:“我不只是喜欢杭州,简直是爱杭州”、“在外待久了,就回不了家了”、“断桥雪融,我心不融”、“害怕针灸,却相信了针灸”,连接副词所呈现的转折关系或递进关系恰好反映了外籍人士的跨文化适应过程:文化休克、同化、调整、适应、融合以及应变。另外,外籍人士浙江叙事文本中高频词汇“喜欢”,“友好”、“热爱”,具有强烈的情感倾向性,是外籍人士的选择性记忆的表达,态度和情感也就一目了然。
(三)叙事结构“叙事结构主要是指文本内部的叙述方式安排,为文章结构;另一个是指互文性的文本间的文体方式的安排,为文体结构。”Labov的完整叙事模式包括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六个部分,结合这一模式分析本研究关注的六十个文本,外籍人士的浙江叙事文本结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框架:
“标题”是文本核心观点的体现;“导入语”用于引出话题,有时可以是“背景”的一部分;“背景”介绍用于阐明身份、说明语境,为下面的叙事做好铺垫;“事件”部分是文本的重心,由一系列情节和细节构成,可分为感悟性和突发性两类;“评价”部分用于扩展文本内涵、昭示叙事蕴意;而“展望”部分则往往体现外籍人士作为跨文化交流者的美好愿景。
以“外国友人看浙江”征文比赛二等奖作品“难忘的嘉兴朋友”为例―
导入语:“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的身心溶入中国文化的海洋中去了。五岁生日时,父亲给我穿上了一件漂亮的中国衣服。大概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喜欢上中国了。”
背景:“我每天都喝中国茶,向中国人学习汉语、烹调和太极剑。我家里有很多中国的摆设,一个朋友笑着说:“去了你家,就像游了中国。”
事件:叙事者在家中接待两名访日嘉兴中学生的过程。
评价:“我父亲曾经对我说,重感情的中国人很多,果真如此!”“叶勤、我的两个中国儿子、善良的嘉兴人、美丽的景色浮现在我眼前,我感谢在我的一生中能够与他们相识。”
展望:“我从心里祝福浙江省不断发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幸福!祝中国和日本的友好更加深远。”
较之Labov的叙事模式,外籍人士叙事结构中导入是在概括故事之前所发生的事件,其功能等同于点题,事件可以涵盖指向与进展,而评价与展望体现出评议、结局和回应的特点,最独特的是标题和背景,因外籍人士叙事身份与叙事语境的特殊性,背景的交代恰恰可以实现对叙事突变的粘连,这也是跨文化叙事中主题阐释的关键环节。此外,作为叙事结构中的衔接手段和意义升华方式,重述事件、重述主题的现象非常普遍。以上文提到的“海宁是我的家”为例,主题句“是的,海宁就是我的家。”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而重述恰恰就是一种建构。
四、叙事建构
浙江形象建构外籍人士对浙江形象的心理诠释过程也是浙江形象的创造过程。《见证辉煌:在浙从业的外国人访谈录》一书记述了外籍企业家、外籍商人,外籍专家和外籍教师四类人群共39人对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的印象。他们叙述的经历折射出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构架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浙江形象。“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在义乌,我们生活得很幸福”,这些标题就是最好的证明。“提高杭城知名度的民间大使”的叙事者坦言:杰里这样的出租车司机,不仅仅是伟大的使节,还是这个城市的经济和旅游资源中的一份巨大资产。可见,外籍人士自我叙述性质的叙事方法通过经验与记忆的组织和再现完成了对浙江形象的文本建构。
詹姆斯・费伦《在作为修辞的叙事》一书的序言中说:“一个作者通过叙事文本,邀请读者做出多维度的(审美的、情感的、概念的、伦理的、政治的)反应。……修辞是作者、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他强调了读者阐释作用对意义构建的积极作用,突出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外籍人士在完成了浙江形象的文本建构之后,读者参与其中进行解读与认知,才赋予文本以意义。“霍尔提出的解码理论关注不同类型的受众怎样理解特定形式的内容,他认为人们对文本的解读有主导性解读、协商性解读和对抗性解读三种方式,而不是消极被动的信息获得。”主流外宣活动因其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带有预设的立场,使用经过加工的语言,不易为目标语读者广泛接受。而外籍人士的叙事对于与其有着相同观念、态度、认知视角和意识形态的读者而言,其对文本的解读就是主导性或者协商性的解读,而非对抗性的。因此,这样的文本远比通过其他媒介间接或主观地宣传浙江更具有传播效应。
外籍人士浙江叙事的非纯粹文学性、非虚构性传递着一种真实和客观,因此外籍人士作为“他者”的叙事在与“读者”的对话中实现了浙江形象的传播与建构,这种传播或者接受效果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
文化与身份的建构外籍人士作为文化的“他者”,在叙事文本中既表达了有益于“我者”文化发展的建言(见“跨文化的叙事聚焦”部分),也不乏其对自我文化的反思。“腾飞的中国”的叙事者在杭州居住了五年,并周游中国各地。他在亲眼目睹了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之后,作出了这样的思考:我认为那才是中国之所以能创造奇迹的关键:家庭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和远大抱负,而我们“外国人”似乎已经将这些价值观遗忘、丢弃和滥用。外籍人士在叙事中大多表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既尊重各自文化的差异性和历史性,又积极建构文化的多样性互动桥梁。从这个角度看,外籍人士的叙事文本都有着积极的传播意义。“传播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这些文本若能广为传阅,其观点被广泛接纳,就是对“我者”文化和“他者”文化的双向互动建构。
在这过程中,尤其值得提倡的是一种“跨文化品格”。“跨文化品格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个人建立一种自我身份和自我定义,这种定义把人性融合起来,而不是分离开。跨文化品格所映射的是人类的一种发展模式,它的成长是开放的―超越了个人自身的文化范围。”世界日益开放,各种不同文化不断交融,而在这多元文化融合中思考人们怎样共同积极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才是意义的所在。
外籍人士的叙事既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身份建构的过程。“任何一个叙述文本都有一个隐指作者,这个隐指作者是从叙述中归纳出来、推断出来的一个人格,这个人格代表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形态、个人心理以及文学观念的价值。”外籍人士的浙江叙事是对真实事件的描述,作者就是叙事人。叙事人真实的身份、视角、聚焦和功能合成了真实的“声音”,表现出的是外籍人士作为一个群体在两个国度、两种文化、两个身份之间徘徊、调整和重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找和发现的过程。外籍人士通过叙述这些强烈的情感经验,来思考个人关于文化冲突和适应的历程,并发现自己是谁。在“一个老外在中国过年的日记”一文中,叙事者作出了这样的陈述:我仍然是澳大利亚人,但杭州是我的家。此处的“仍然”和“但”两个语词展现了叙事者复杂的心理状态。也许她在经历了多重身份磨合的复杂过程之后,最终确认了自己作为澳大利亚人的身份,却对“杭州”这个异国他乡产生了情感上的归属。
价值全球化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外籍人士的亲身经历、见闻、感受、思考、言说与写作,构成了异文化中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关于中国的叙事,拓展了语言的思维空间,吸纳了无限多样的文化经验。
五、结语
本文关注了叙事与跨文化传播的契合。外籍人士的叙事本身就是一种宣传,一种声音。“聆听叙事就等于聆听特定谈话方式相关的价值”,我们不仅要学会聆听,更要与之积极地对话。他们叙事的初衷是要参与,并实践跨文化的交流,因此要给他们一个融入的平台。同时,他们的叙事文本也是双刃剑,本文解析的是可控制文本,博文之类的不可控制文本,需要另加关注。
注释:
①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雨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48页。
②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727页。
③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④、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8、18页。
⑤⑥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246页。
⑦⑧⑨袁良平:《外国人品味杭州(中英双语)》,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121、204-207、191-193、155-157、142-145、312-317、227-234页。
诺曼・费尔卡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董小英:《叙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5页。
Labov, William,“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n Narrative Syntax” in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97-354.
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23页。
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8页。
拉里・萨默瓦、理查德・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78页。
何纯:《新闻叙事学》,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7页。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诵读教学;初中语文;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76-04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诵读重视不够,课堂诵读活动较少,课外诵读很少。一些学生缺乏诵读兴趣与诵读技巧,诵读水平不高。诵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在常州市新闸中学八(4)、八(5)班开展为期12周的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以提高语文诵读教学的质量。
一、诵读教学的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我们以实施诵读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效果与学习质量,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诵读教学行动研究,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有效的语文诵读教学策略。
2.研究内容
教师组建学习小组,开展课堂诵读活动,开展有关诵读技巧、记忆方法的示范与指导,并从重音、停顿、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引导,如: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诵读;小组合作,开展诵读活动;表演、展示诵读成果。
此外,我们拓展诵读空间,开展系列诵读活动;激发诵读学习兴趣,提高班级整体诵读水平;运用多元化诵读评价方式,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诵读教学评价体系。
3.资料搜集方法
课堂观察。教师记录学生课堂诵读过程,观察学生诵读学习表现和变化。
撰写研究日志。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日志和课后反思,记载学生在诵读习惯、方法上的转变,对诵读教学得失进行反思,以求改进。
个别访谈。教师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学生诵读的体会、感受、收获与问题。
4.效果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访谈和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诵读兴趣、诵读方法、诵读效果等方面的提高状况。
二、诵读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
1.组建语文课堂诵读小组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提供更多的诵读、展示机会,教师在班级中组建由4—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采用秧田式(或模块式)方式安排学生座位,以便合作交流。
全班制定小组规则,规范合作行为。全班讨论确定如下规则:个体诵读时,组员各自诵读,不得打扰别人;轮读、对读或交流时,其他组员必须认真倾听,他人诵读或发言完毕方可补充或纠正;展示阶段实行轮流制;组员若有困难,应互相帮助,不能讥笑、挖苦。
2.开展语文诵读学习活动
(1)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教师用示范诵读引领,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每次教师均先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读后请学生交流诵读感受。例如诵读《春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教师多次示范,学生跟着诵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教师还可让水平较高的学生领读,以激起更多学生的竞争热情,或根据具体的诵读材料,现场即兴点名,让学生诵读,或由学生自主选定诵读段落,提高学生的诵读信心。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将丰富语文课堂生活。
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首先请两位学生在《赤壁怀古》音乐的伴奏下领读,然后请男女生轮读在雨霏霏的日子和春光明媚的日子登上岳阳楼产生不同情感的相关语段。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放声诵读作者发表自己见解的语段,传达范仲淹发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呼告,以无比自豪的语气读出作者洋溢在文中炽热的情感,让学生进入文章情景,准确把握文言写作脉络的不同朗读语调。同时,教师设计“诵读好声音”环节,鼓励学生沉浸在《岳阳楼记》的朗读之中,感受作者写景抒情的妙笔及伟大的政治抱负。教师多次创设情境,用丰富的形式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重要语句,让学生深入感悟本文的表达之美。在进入“我来挑战”环节时,教师走进诵读小组,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示范和指导:“要重读‘胜状、一、衔、吞、浩浩汤汤’,要饱含深情地读‘在洞庭一湖’,用无私的胸怀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在最需要帮助时得到了启发,课文深入了学生的内心。
下文是笔者《岳阳楼记》的课堂教学片段展示:
师:《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文辞优美,立意深远,是后世广为传诵的名篇。请同学们在“诵读好声音”这个环节自由朗读你喜爱的或最有感触的句子,或者进行评价。
学生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学生2:文章有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朗读文章第二节,沉醉其中。)
学生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手法,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4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读春和景明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感受,很投入,很有表现力。)
学生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一句“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师:同学们,你们把这篇千古名文诵读得这么深情,领悟得如此透彻,老师被你们深深震撼了。
(学生开始小组内读背经典句子和语段。在音乐声中,教师再次带领两位学生当堂背诵本文,学生很受感染。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节,教室里回荡着“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朗朗读书声。)
教师:面对经典的传世名篇,我们读文章,诵名句能得到美的享受。先生那博大的胸怀,伟大的政治抱负激励着一代代人积极向上。为了实现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梦,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位当代的范仲淹吧!
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里掌握了诵读的语音流变、语速、情境等方面的处理技巧,对于诵读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训练诵读技巧,提升学生诵读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示范诵读和个体诵读活动,学生掌握了一些不同文体的诵读技巧:
语调问题。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宗璞面对满树竞相开放的紫藤花,感悟到生命的美好,被紫藤花盛开的热闹场景深深吸引和感染。学生开始诵读时认为文本热烈愉悦,在教师介绍宗璞的写作缘起后,学生才明白作者在感叹时光匆匆,生命生生不息。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深入研读的习惯,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把握诵读语调。
语速问题。学生诵读《林中小溪》时,读小溪克服困难一路向前这一部分应表现得欢快、兴奋、紧张些,语速应该快一些;而在诵读《悼念玛丽居里》一文时,表现对玛丽居里的深切缅怀这部分的内容是沉重,追忆的,语速应该慢一些,在叙述事件的部分则采用中速。
当然还有语言的节奏停顿问题。如笔者教学《望岳》这首节奏明快的诗,读完后要求学生画出节奏,再让学生继续在小组内轮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多次吟诵揣摩理解诗人的情感。
(3)小组展示,亮出学生有特色的诵读水平
课堂小组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可以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诵读展示活动,展现学生独特的诵读水平。展示不仅是小组间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小组间成员互相赶超,可以开展“诵读好声音”的挑战比赛。
3.运用多元的诵读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体诵读水平的提高
(1)教师评价示范,指导诵读评价
在课堂诵读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评价具有纠偏示范作用。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将口头评价的要求示范给学生,从评价的角度为学生做出必要的示范,提供具体的指导,为诵读多元评价提供保障。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升评价的情趣
诵读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虽显稚嫩但真实有趣的评价,更难能可贵的是,经常会有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评价语。例如诵读《散步》,作者的描写细腻优美,尤其是春天田野上万物初醒、蓬勃生长的画面。学生小组诵读后,一位组长说:“今天轮到我当组长了,我第一次担当这个角色,有点紧张,尽管我组内成员学习任务安排和组织得不是很好,但是组员和以前的组长特别支持我,大家自觉有序地在小组内展示‘春天原野初醒图’这一节的诵读,我们在全班展示时效果也非常好,我们把这一节的几个形容词‘金黄的’、‘碧绿的’、‘整齐的’,还有‘这南方早春的田野’读得生机盎然,我很兴奋。”
为指导学生开展诵读评价活动,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协商制订了1份符合实验班学生实际的诵读评价表(见下表),给予更多的诵读评价引导。
三、诵读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
1.实施效果
(1)实验班学生诵读兴趣的变化
经过为期两个多月(一个周期)的诵读,实验班学生的诵读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实验前后调查显示:对于“你对语文诵读学习的兴趣”,学生肯定性回答的比例由行动研究前的5%增加到行动研究后的57%,中性回答由25%上升到29%,否定性回答由70%下降到14%。
实施效果可以从学生的访谈中看出来,如有学生表示:我们在语文诵读课堂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诵读水平,大家在一起分组学习有利于同伴之间的诵读质量共同提高。同学之间能相互补充、纠正、帮助,我们愿意在以后的学习中一直坚持这样的诵读学习方法……
(2)实验班学生诵读技能的变化
笔者在平时的诵读教学中就清晰地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1]。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策略相合拍,学生才能实实在在地掌握诵读技能。这里的“因材施教”既可有目标的差异,也可有进度的差异,还可有指导方法的差异。
这方面的变化同样也可以从学生的访谈中略见一二,如有学生反映:诵读课堂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来挑战”这一环节,发现一些同学对于文章的感情处理不是很到位,一味地扯着嗓子喊,而忽略了高低起伏这个基本的起承转合的要求,以至于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组的成员中个别男生读书勇敢有余,技巧不足。这个时候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发现了这个问题,大家互相纠正。老师多次耐心指导我们后,我们逐渐掌握了诵读技巧,变得非常爱诵读了,也乐意在众人前展示我们的诵读水平。
笔者每一次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诵读学习要求,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开展的诵读活动是真实而有效的。通过反复的诵读,多角度的解读,多元的师生互动,学生真切体会了诗歌的艺术美。而在诵读学习中,笔者真正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2]的角色,也意识到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探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但是如何让学生大面积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来,实现我们教育的理想“让每一学生都获得积极而主动的发展”,这是笔者接下来开展诵读活动要仔细思考的。
(3)实验班语文诵读效果的改变
通过一个多月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我们发现实验班同学的学习表现发生很大变化,诵读课上表现更积极主动。笔者对本校八(4)、八(5)班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此次发放试卷83份,收到83分,有效回收率100%。两个班都有70%的学生因为诵读学习提高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接近50%的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并乐意在语文课上展示自己的诵读水平,超过40%的学生愿意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
(4)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增强
诵读教学切实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朗诵水平、思维品质、作文语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调查表明:过半学生喜欢语文课堂,乐于在语文课上展示自己的诵读水平。此外,学生亲历了收集资料、建立诵读评价标准、分析问题、设计诵读形式等诵读学习实践过程。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有了深切的体会,诵读学习对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较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另外,实验班级采用诵读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记忆方法,经过半个学期的实践,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再次测试,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0.9,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5.3,实验班高出对照班5.6分。
2.研究反思
(1)部分学生参与不够充分
由于组内学生差异较大,小组管理存在困难。一些学习懒惰的学生参与不够。今后应进一步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如采用接力赛、表演诵读、花样诵读等形式来吸引全体同学的参与。还可利用中学生一般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竞赛中得到肯定,树立信心,激发诵读兴趣。
(2)课堂分组不够合理
学生访谈显示,在同质小组中学生组间能力差异很大,部分小组因缺乏有能力的学生,逐渐失去竞争力,影响了诵读学习的效果。今后,我们计划调整诵读小组,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异质小组,即男生和女生混合分组,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适当交叉,性格内向和外向合理搭配,形成互补,保持小组相对平衡,避免各组之间的差别过大。组员根据各自诵读情况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小组发展目标,并在班级中实行目标承诺制,避免为争夺名次恶性竞争。
(3)语言积累和语感意识不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掌握语音、语义是准确、流畅诵读的前提条件,但实验班对诵读方法、形式、技巧的关注与训练较多,而对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重视不够。今后改进的构想为:进一步利用复沓的方法,促进学生在诵读中丰富语言实践;将语言学习放在具体语境中,切实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建立“诵读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积累学习资料,丰富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