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冰心资料

冰心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冰心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冰心资料

冰心资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11-0527-04

New understanding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HIV/AIDS*

SHEN Yin-zhong1**, ZHANG Yong-xin2***

(1.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1508;

2. Shanghai Hua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

AbstractIt is a huge challenge for human being that HIV/AIDS epidemic has spread all around the worl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therapy for HIV/AIDS. In recent years,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ART of HIV/AIDS.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ART includes: 1) the optimal timing and strate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HIV/AIDS;2) ART for HIV/AIDS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3) follow-up for HIV/AIDS patients and HIV drug resistance testing before ART. AR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and life qualities of HIV/AIDS patients,but also prevent HIV from spreading among the population.

Key wordsAIDS;antiretroviral therapy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是目前治疗艾滋病(AIDS)的最有效措施。HAART的应用是AIDS治疗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能将患者体内的艾滋病毒(HIV)载量控制至现有方法无法检测的水平(≤50拷贝/ml),推迟感染的临床进程,重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AIDS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显著降低HI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降低患者将HIV传播给他人的风险。HAART的应用使得AIDS从一种致命性疾病变为一种可以治疗的慢性疾病[1]。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型高效、安全的抗病毒药物不断问世,AIDS抗病毒治疗方案和策略不断被优化,从而提高了抗HIV疗效。本文介绍近年来有关AIDS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目前有关AIDS抗病毒治疗的新认识。

1AIDS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与其它疾病不同,并不建议所有HIV感染患者在确诊后就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原因在于HIV感染人体后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即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和AIDS期。在进入AIDS期以前(此时机体CD4+ 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高),机体免疫功能尚可,此时治疗带来的益处有限,而药物不良反应可能超过疾病进展所带来的风险。因此,通常建议HIV感染的早期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尚不清楚[2]。人们通过临床观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目前世界各国建议的AIDS抗病毒治疗时机虽然存在一定差异(表1[3~5]),但有些认识已趋一致,那就是:进入AIDS期(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的患者应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对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以及存在HIV相关性肾病、妊娠或有多种疾病的患者也建议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对免疫功能进行性恶化的患者同样建议治疗。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降低AIDS患者的病死率。抗AIDS治疗时机从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提高到<350/mm3,越来越多的专家甚至建议提早到<500/mm3。在一些国际会议上,部分专家还提出了“治疗所有患者”。这些专家认为,早期治疗不仅可很好地重建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而且能通过尽早将患者体内的HIV载量控制至检测限以下而大大降低患者将HIV传播给他人的几率,有利于AIDS的防控。然而,也有专家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没有足够的循证学证据表明早期治疗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益处;早期用药可能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多、耐药性出现早等问题,从而影响患者的远期疗效;很多AIDS患者不能被早期发现,目前各国难以做到治疗所有患者。尽管在治疗时机上还无一致的认识,但总的原则是AIDS患者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意愿以及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可及性来决定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

2AIDS抗病毒治疗方案

尽管人类尚未完全攻克AIDS,但在AIDS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到目前为止,用于治疗HIV的药物(包括合剂)已经超过30种。近年来不断有新药上市,并被用于进一步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人们通过临床试验研究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所获结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AIDS抗病毒治疗的认识,AIDS抗病毒治疗的方案也在不断优化。各国推荐的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存在一定差异(表2[3~5]),这与各国抗病毒药物的可及性有关,但总的趋势是:尽可能选用合剂如替诺福韦酯/恩曲他滨合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合剂或阿巴卡韦/拉米夫定合剂等以减少服药片数、提高依从性;一些不良反应较多的品种如司他夫定的临床使用逐渐减少,而一些新型高效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酯(TDF)、恩曲他滨(FTC)、雷特格韦(RAL)、达茹那韦(DRV)和阿扎那韦(ATV)等已成为治疗的主要选择。新型辅助受体抑制剂马拉维若(MVC)为趋化因子受体(CCR5)抑制剂,临床研究显示此药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美国最新抗病毒指南已把“MVC+AZT(齐多夫定)+3TC(拉米夫定)”作为“可以接受”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推荐,同时认为“MVC+TDF/FTC”和“MVC+ABC(阿巴卡韦)/3TC”也是可以接受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加以验证[3]。但是,如使用MVC进行抗病毒治疗,则需在使用前检测HIV的嗜性,即检测HIV是通过何种辅助受体进入机体细胞的。只有通过CCR5受体进入时,选择MVC治疗才是合理和有效的。

每种抗病毒药物均有其优、缺点。一般而言,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依非韦伦等对HIV的抑制作用似乎更强,但中枢毒、副作用较明显,且HIV易于出现对其耐药;蛋白酶抑制剂如阿扎那韦/利托那韦等升高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作用似乎更强,且HIV对蛋白酶抑制剂不易出现耐药,但其引起代谢紊乱和胃肠道不良反应更明显一些;整合酶抑制剂如雷特格韦的抗病毒作用与依非韦伦相似,但中枢毒、副作用以及代谢紊乱、胃肠道不良反应等较少。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抗病毒药物的可及性、HIV的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来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

3AIDS合并结核病的抗病毒治疗

结核病是AIDS的常见机会性感染,是我国AIDS患者最为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也是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关于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多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这部分患者应该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而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同时抗结核和抗病毒治疗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服药的药片量,且早期抗病毒治疗患者出现结核性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IRIS)的几率大,部分患者可能会因出现IRIS危及生命[6]。因此,通常建议先进行抗结核治疗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抗结核治疗多久后再给予抗病毒治疗则多年来没有得到明确。现通常根据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来决定抗病毒治疗时机。以前人们认为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低就应开始抗病毒治疗,对CD4+ T淋巴细胞计数>350/mm3的患者常建议暂缓抗病毒治疗。近年来的临床试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使人们对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抗病毒时机有了新的认识。在南非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即开始抗病毒治疗有助于降低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的病死率[7]。其它国家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且结果均显示对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进行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目前各国的抗病毒指南普遍建议:对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应给予抗病毒治疗,且建议尽可能早地进行抗病毒治疗[3~5]。对CD4+ T淋巴细胞计数>350/mm3的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美国AIDS抗病毒指南也建议在抗结核治疗后8周内进行抗病毒治疗[3]。目前推荐的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AZT (TDF) + 3TC (FTC) + EFV;如果患者使用利福布丁抗结核治疗,也可选择含蛋白酶抑制剂的抗病毒方案。

4对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随访

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医师应定期随访药物的不良反应、CD4+ 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HIV载量,以观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中,CD4+ T淋巴细胞计数和HIV载量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指标,直接反映了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和病毒抑制的情况,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在我国,通常每3个月随访1次CD4+ T淋巴细胞计数、每6个月随访1次HIV载量。但目前的研究认为:对经抗病毒治疗后体内病毒被充分抑制、CD4+ T淋巴细胞计数长期处于稳定水平且无机会性感染风险的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监测频率可延长至每6~12个月1次[3];但如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应用干扰素或激素治疗和抗肿瘤化疗时,则CD4+ T淋巴细胞计数应常规监测[3]。由于病毒载量能直接反映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病毒耐药状况,建议重视HIV载量检测,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检测频率,这有助于早期发现抗病毒治疗失败以及HIV耐药的出现。

5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的耐药检测

由于HIV可能存在原发耐药,即在抗病毒治疗之前就已对某些抗病毒药物耐药,故事先检测HIV是否耐药极为必要。目前国外指南均推荐在抗病毒治疗之前检测HIV的耐药性,然后再根据HIV的耐药性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3, 4]。我国由于HIV耐药检测尚未在临床广泛开展,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之前几乎都没有进行过耐药检测,不利于AIDS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笔者经常看到很多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疗效欠佳,尽管造成疗效较差的原因有很多,但HIV原发耐药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医师应该重视耐药检测在指导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如果HIV对患者首次接受的抗病毒药物耐药,由于没有进行耐药检测,患者仍在使用这些HIV不敏感的药物治疗,结果不仅达不到预期疗效,而且可进一步诱导HIV对其它抗HIV药物的耐药,给后续换药造成困难。因此,初次抗病毒治疗之前应常规进行HIV耐药检测,这应成为AIDS抗病毒治疗的工作常规,我国应创造条件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6抗病毒治疗在预防HIV传播中的作用

HAART能将患者体内的HIV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使患者将HIV传播给他人的概率大大降低。因此,在目前尚无有效预防AIDS的疫苗的情况下,有效的抗艾滋病治疗实际上也是预防HIV传播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人们研究发现,预防性地给予抗HIV治疗能够减少职业暴露后感染HIV的概率。近年来还逐渐出现了性暴露前预防的概念,通过性暴露前预防性地使用某些抗病毒药物来降低性途径传播HIV的风险[8]。研究同样表明,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AIDS孕妇将HIV传播给胎儿的概率可被降低到5%以下[9]。由此可见,AIDS抗病毒治疗不仅可明显改善AIDS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可预防HIV的传播、有效地减少HIV在人群中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Yeni P. Update on HAART in HIV[J].J Hepatol,2006,44(Suppl 1):S100-S103.

[2] The HIV-CAUSAL Collaboration. When to initiate 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to reduce mortality and AIDS-defining illness in HIV-infected perso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An observational study[J].Ann Intern Med,2011,154(8):509-515.

冰心资料范文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95-01

[摘要]目的:研究自拟健心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方法:对46例门诊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实施自拟健心汤加西药治疗。结果:46例患者经治疗三个疗程,治愈28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结论:自拟健心汤加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效果肯定。

[关键词]自拟健心汤;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青少年及中年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目前治疗本病缺乏特别有效的药物,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46例均为门诊病人,皆符合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1]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38岁,病程最短三个月,最长1年;心电图示:室性早搏8例,房性早搏6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ST~T改变29例,46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汗出、舌淡紫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在发病之初均有外感温热邪毒侵袭。

2治疗方法

2.1自拟健心汤。处方:黄芪30g、熟地15g、麦冬15g、玄参15g、丹参20g、丹皮15g、红花10g、野20g、蒲公英25g、板兰根25g、黄芩15g、陈皮10g,日一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随症加减:胸痛重加元胡15g,细辛3g、三七5g;血瘀重加三棱15g,莪术15g;四肢冷去玄参加附子10g、干姜5g。

2.2西药:维生素C注射液5.0g、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100单位、肌苷150mg、细胞色素C30mg(试敏后用)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300ml中,每日静点一次;参麦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每日一次;口服辅酶Q1020mg,日三次。治疗期间合并感染者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有严重心律失常者加抗心律失常药物。

2.3疗程:本病15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临床诊断疗效标准》中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标准[2],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心肌酶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均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均无变化。

3.2治疗结果:46例患者经治疗三个疗程,治愈28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

4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男,39岁,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但留有心悸、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汗出、少气懒言,当时未引起注意,也未服用药物治疗,就诊时已病三个月,上述症状加重,现心悸、胸闷痛、气短、神疲乏力、动则汗出,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无力;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心率92次/分,伴不齐,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自拟健心汤加元胡15g、三七10g、川芎15g、太子参15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同时配合静点能量合剂及参麦注射液,口服辅酶Q10,再配以静点利多卡因150m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纠正心律不齐。该患治疗三个月后,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心肌酶恢复正常,达到了治愈标准,随访两年未复发。

5讨论与体会

冰心资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药; 糖尿病;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滋阴活血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c)-0092-02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后期致残、致死的常见原因之一,美国2001年已将糖尿病列为了冠心病同等病变[1]。据统计约7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其氧化应激与内皮功能的损伤、动脉硬化病理为基础。常规西医治疗以控制血糖及改善心功能为主,效果不佳。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属于中医“消渴”与“胸痹”的合并,其病机为消渴基础上阴虚血瘀所致,采用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2]。为了探讨滋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方法及临床疗效,该文总结分析了该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间采用滋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3例中的63例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及冠心病诊断标准,表现为多食多饮,易饥消瘦,心悸失眠,气短懒言,咽干乏力,胸部绞痛,痛至肩背,心悸不宁,脉细涩,唇暗紫。其中男44例,女59例,年龄在45~68岁,平均年龄(56.7±6.3)岁,糖尿病病程3~20年,平均病史(5.1±2.0)年。数字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3例,对照组40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血糖控制治疗,药物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用降糖药口服或胰岛素注射,控制空腹血糖范围在4.0~7.0 mmol/L之间,餐后2 h控制血糖在4.0~10.0 mmol/L之间。给予20 mg长效消心痛口服治疗,2次/d。心绞痛发作时给予0.5 mg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对照组在控制血糖治疗基础上给予冠心丹参滴丸口服治疗,10粒/次,3次/d。观察组在控制血糖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滋阴活血汤治疗,方药选择黄芪30 g、丹参30 g、生地30 g、益母草20 g、苍术10 g、玄参12 g、木香9 g、山药12 g、当归10 g、川芎9 g、赤芍10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均以1个月为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情况。血糖控制疗效标准[3]:理想:空腹血糖控制在6.6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控制在4.4~8.0 mmol/L;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8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下;较差:空腹血糖控制在7.8 mmol/L以上,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上。冠心病疗效标准:显效:硝酸甘油使用量及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主症状全部消失;有效:硝酸甘油使用量及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0.5 mV以上,主症状有所好转;无效:硝酸甘油使用量及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下,静息心电图及主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及冠心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2,由此可见,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1,P>0.05),冠心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1,P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见表3,由此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HDL-C、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属于祖国传统医学中消渴合并胸痹的范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者血液处于一种高黏高凝的状态,脂质代谢紊乱,血脂的升高会进一步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凝血情况出现加重。中医认为消渴者以阴虚为病史之主[4],在其燥热伤阴后,出现心肺之阴的损伤,阴损日久耗气则出现气阴两虚。阴虚则脉道失滑,血流阻滞,痹于心脉则可发生胸痹,由此可见阴虚血瘀是其主要病机,因此治疗上应以滋阴活血为主,通过心血滋养,补气行血,与消渴病同治,效果显著。我们自拟滋阴活血汤中重用黄芪、丹参、生地、益母草,益气活血与滋阴生津同行,配合玄参、木香、当归、赤芍等成分,清热滋阴,理气调中,诸药合用能够起到较好的滋阴活血效果,联合西医严密的血糖控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脂情况,减少临床主症状的发生,提高冠心病治疗的临床疗效[5]。

综上所述,该文通过总结分析该院目前采用滋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方法及临床疗效可以看出,采用血糖控制配合滋阴活血中药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脂含量,改善血流变及心电图情况,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晗,何雪松,王锋,等.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比较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7):889-892.

[2] 赵进东,方朝晖.益气养阴活血法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78-180.

[3] 吴刚强.滋阴益气活血解毒法与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J].中医药导报,2007,13(5):111.

[4] 张叶祥,胡业彬,姚淮芳.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汤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疗效及对CRP、HCY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218.

冰心资料范文第4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4-0047-02

摘要: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急性发作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U每日2次,皮下注射,疗程7天。结果 症状、体征,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80%明显改善。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安全有效。

关键词 药效学 肺心病 低分子肝素钙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基础是肺动脉高压,而慢性缺氧产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黏度增高,参与和加重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肺心病患者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呈高粘滞血症,红细胞增多,血流缓慢,反复感染,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等均可使血液呈高凝及高粘滞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加重了微循环障碍及心脏负荷,重者出现心力衰竭和DIC,进而增加代谢酸中毒使全血黏度进一步增高,形成恶性循环[1]。如不及早预防、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往往危及生命。现就我院2002~2005年收治的慢性肺心病3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2~2005年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患者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51~83岁,平均69岁。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基层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近期手术史及其他出血性疾病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所有病例均为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咯白色黏痰17例,咯黄痰14例,合并发热5例,血白细胞(4.2~17.2)×109/L,中性粒细胞0.61~0.86,痰培养7例为革兰阴性杆菌,3例为革兰阳性球菌,21例未培养出致病菌。15例均合并呼吸衰竭,Ⅰ型呼吸衰竭4例,Ⅱ型呼吸衰竭11例,动脉血氧分压(PaO2)38~61mmHg(1mmHg=0.133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1~61mmHg,pH 7.15~7.47,心功能Ⅱ级3例,Ⅲ级21例,Ⅳ级7例。

1.2 方法 病人均经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抗炎,抗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及适当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U皮下注射,每12h/次,7d一疗程,连用两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咳嗽、气喘、水肿缓解或消失,肺部音减少或消失。呼衰纠正病例以血气为标准,PO2≥60mmHg(1mmHg=0.133kPa),PCO2≤50mmHg为呼衰纠正,剩余病例为未纠正病例数。血流变显著改善,病例为全血黏度高切或低切下降3.0mpa.s,未显著改善者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有效率 显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

2.2呼吸衰竭(呼衰)纠正 呼衰纠正12例,未纠正3例,呼衰纠正率80%。

2.3 血流变改善情况 显著改善25例,轻微改善及未改善6例,改善率80%。

3 讨论

患肺心病时,病人存在长期缺氧与CO2潴留,从而导致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造成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因此,一般肺心病血液流变学具有“浓、黏、聚”的特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血栓前状态并常有微血栓形成的事实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据王辰等[2]报道,尸检发现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死亡者中约89.8%有肺细小动脉血栓形成且皆为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而非栓子栓塞,并强调此乃构成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一个极为突出和常见的病理改变特点。这为临床上警惕和检测肺心病血栓性病变和合理使用抗凝剂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在氧疗、抗炎,抗感染等常规治疗的同时,予以必要的改善高粘血症的治疗大为必要,而肝素具有抗凝、抑制血小板活性、降血脂、抗炎、抗补体作用,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减弱纤维蛋白原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桥联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血粘稠度,溶解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的微血栓,改善微循环,降低肺血管阻力,减轻肺动脉高压,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气道阻力,改善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对于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要定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对于血细胞比容高和全血黏度升高的患者,应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如潘生丁、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黏附,并静脉滴注复方丹参、川芎嗪等,抑制血小板功能,抗凝,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郭玲等[3]认为,低分子肝素可推荐为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高凝和血栓前状态的首选药物。临床上早预防,早诊断,合理治疗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对预后判断及减少病死率起重要作用。 抗凝治疗目前应用的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与肝素相比,其抑制凝血因子Xa(Fxa)作用较强,较少依赖抗凝血酶Ⅲ(AT-Ⅲ),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出血并发症少,不需监测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半衰期较长。有学者证明,低分子肝素不仅阻遏肺心病的发生、发展,而且抑制炎症过程发展。在防治肺心病中,低分子肝素日趋取代肝素的应用。本组31例病例,全部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未发现出血等并发症。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血小板抑制剂,如潘生丁、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在抗凝后补充凝血因子,输注血浆或鲜血;通过治疗, 显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呼吸衰竭(呼衰)纠正12例,未纠正3例,呼衰纠正率80%。因此,在肺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疗效显著,且在正常治疗量下无需特殊监测的优点[4]。因我们选病例均按排除标准排外了不适宜应用肝素的患者,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宇洁.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J].华西医学,2001,16(1):6768.

[2] 王辰,杜敏捷,曹大德,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肺细小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观察.中华医学杂志,1997,77(2):123.

冰心资料范文第5篇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帕布鲁・特巴斯是负责此次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表示,目前基因疗法只是迈开了第一步,只是找到了利用基因疗法来治疗HIV病人这个初步的方向。

尽管现有的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也能让患者过上普通生活,但时间久了,这些药物就会产生各种副作用,有些患者甚至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使得治疗过程难以继续。因此,有科学家提出,要想摆脱药物,就必须让患者身体能够自动抵抗艾滋病病毒。因而科学家想到了基因疗法。

所谓基因疗法,就是先从患者身上取出一些细胞,然后再利用对人体无害的逆转录病毒当载体,把正常的基因嫁接到病毒上,再用这些病毒去感染取出的人体细胞,让它们把正常基因细胞的染色体中,人体细胞就可以“获得”正常的基因,以取代原有的异常基因;接着把这些修复好的细胞培养、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后,送回患者体内,这些细胞就会发挥“医生”的作用,从而抵御疾病甚至是能够治愈疾病。特巴斯表示:“通过基因疗法,我们能够让艾滋病患者自己控制住病毒,这样他们就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

在研究的早期阶段,特巴斯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测试了一种基因疗法。他们从艾滋病病人的身上取出一些免疫细胞,将这些免疫细胞进行修复之后再放回了患者的体内。共有八位艾滋病患者参与了此次基因疗法的研究过程。科学家将经过修复的免疫细胞放入到患者身体内部之后,随即停止了正常的艾滋病治疗,并且同时观察患者的身体内部到底会发生何种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后,研究团队发现,有七名患者的艾滋病病毒数目出现了下滑,并且下滑程度超过了预期,而余下一名患者的艾滋病病毒甚至表现出要完全消失的迹象。但这并不能说明这名患者的艾滋病已得到治愈,因为艾滋病病毒会完全消失这种现象时有发生,目前科研人员也无法判明为何这种现象会发生在此次实验当中。特巴斯表示:“我们还需查出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并会逐步扩大实验人群,看是否还会发生这种现象。”

相关期刊更多

青岛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语文学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北大荒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