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狡兔死走狗烹

狡兔死走狗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狡兔死走狗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狡兔死走狗烹范文第1篇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比喻原来的经验;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用此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出处:《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2、狡兔三窟

解释: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3、兔死狗烹

解释: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出处: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4、兔死狐悲

解释:兔子和狐狸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猎人,兔子死了狐狸因为失去盟友而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伤心。

狡兔死走狗烹范文第2篇

首先,当兔子死了,狗也得死.为什么?哎,狡兔死,走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时有发生.这些人只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之同富贵!再者,当兔子死了,不仅狗要感到悲伤,狐狸也会.兔死狐悲嘛.然后,当兔子死了,就会有一个笨农民死翘翘.他守株待兔,一直等啊等啊,不死才怪呢。生活中具有这种投机心理的人自然有之.当兔子死了,它的毛会成为我们的衣服;它的肉将会成为我们的盘中餐;它的血将会滋润一方土地;它的骨头成灰后将会给土地带来些许的养分.啊,多么伟大的兔子!当兔子死了,食物链会遭到一定的影响,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杀狼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吃兔子的动物会少一点,被兔子吃的植物会多一点,虽然影响很小,但仍然有影响.当兔子死了......

兔子死了之后,会找成很多后果,这些后果当然也可以多角度地看.比如兔子死了,狗也跟着死了,狐狸没得吃了,一悲伤,一流泪,散失热量,肚子就饿,饿了就去偷鸡.没有狗的守护,鸡当然会被狐狸吃光.而杂草呢,兔子死光之后,没敌人,就大量入侵农田.农田被破坏,鸡也没了,人当然会饿死,死得一个不剩.食腐动物就会壮大起来,靠偷鸡摸狗为生的动物又会全部死光.最后,地球上只有食腐动物了,那地球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多角度地看问题可以让我们全面地了解问题.当兔子死了会发生很多事,羊死了,牛死了呢?呵呵,自己想去吧!

狡兔死走狗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走狗;词性;演化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走狗”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多使用为贬义。但究其本义,“走狗”一开始并非具有贬义,据《汉语大词典》收录的义项显示:猎犬;或谓纵狗行猎;或比喻受人豢养的帮凶;或自称谦词。此外,在古代汉语中,还将“走狗”引申比喻为“奔走效劳者”。

“走狗”本是个短语,“走”在古时解释为“跑”,“走”则是“狗”的修饰语;那么,“走狗”即为跑得快的狗,并无贬义色彩。早在先秦“走”与“狗”就联合成了复音词,指猎犬或纵狗行猎活动。后来“走狗”的“猎犬”义项经引申比喻,于是产生了“奔走效劳者”义。这样一来,“走狗”的词性,其实是有褒义,有中性,也有贬义。就此,本文将进一步探究该词词义的历史演化过程。

(一)

“走狗”一词在《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春秋繁露》、《史记》、《水经注》、《三国志》等唐以前重要文献中仅出现了27例,表示“猎犬”义5例,其中2例引申为“形容奔走效劳者”,本文将单列;另外22例为“纵狗行猎活动”义。

1.猎犬

(1)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春秋》)

(2)王斗曰:“世无骐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战国策》)

2.喻指奔走效劳者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3.谓纵狗行猎活动

(1)田猎驰骋,弋射走狗,贤者非不为也,为之而智日得焉,不肖主为之而智日惑焉。(《吕氏春秋》)

(2)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沉,相随行,斗鸡走狗,洛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汉书》)

(3)博戏斗鸡,走狗弄马。(《春秋繁露》)

(4)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三国志》)

综上,“纵狗行猎活动”义用例较多,且用例中的“走狗”通常与弋射、放鹰、弄/驰马、禽兽、宫囿、田宅等名词连用表纵狗行猎的活动。像“走狗台”、“走狗观”、“走狗塘”等专用词也频繁见于《汉书》、《三辅黄图》、《水经注》等文献;而“斗鸡走狗”是当时的一种时尚;朝廷还专门设置了“狗监”一职。这些都说明了“走狗”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拥有“走狗、宫囿、田宅”也成了上流社会彰显身份的标志。这样的“走狗”显然无贬义色彩。

“猎犬”义的用例1讲到景公想礼葬自己的走狗,景公视走狗为良犬,绝非一般的狗;用例2则以“走狗”设喻来论述王如何统治天下。这使得“走狗”在具体语境下也带上了褒义。再者,晋朝傅玄的《走狗赋》正文虽未出现“走狗”,但标题“走狗”与文中“盖轻迅者莫如鹰,猛捷莫如虎,惟良犬之禀性,兼俊之劲武”中的“良犬”对应,实属褒义。而后人诗集中更有“走狗谣”歌赋“走狗”。可见,当时的“走狗”侧重“良犬”,且词性可判为中性甚至褒义,如“走狗烹”、“良弓走狗”、“走狗良弓”、“功成走狗”等短语常见于汉后的重要文献,释为“奔走效劳者”也就合情合理了。但该义仅限于以上表述,笔者并未发现其他文献存有相关用例。而“走狗”的“猎犬”义至清仍保留,如《何典》卷6用例提及“那村里众狗听得,便跑来一大群来:……走狗、新开眼大狗、大尾巴狗,都望著活死人窜上窜落乱咬将来。”还有“开门走狗先,巷白行人语”,均说明了本义并未被取代。

(二)

诚如上文提及,“走狗”的“猎犬”义在特定语境中可引申至褒义。在笔者所考证的文献范围内,“走狗”在明前并未见贬义的典型用例。相关用例多释为“猎犬”、“纵狗行猎活动”或由“猎犬”引申的“奔走效命者”,并少有变化。而“走狗” 、“受人豢养的帮凶”这一贬义用法,始见于明。当然,这一贬义并非凭空出现,且在明代有其一定的演化过程,用例如下:

故凡一切军情,悉由抚臣建白,而后折衷于兵部,取裁于庙谟,指示发踪,胜算具在,武臣犹走狗也,驱之则前耳。(《明经世文编》)

往时浙弁牛姓者,官副总兵,上揭张永嘉相公,自称“走狗”爬见。(《万历野获编》)

上举用例,“犹走狗”、“自称走狗”均为身份地位卑微低贱者对上级的一种顺服和等级心理展现,尚无显著的贬义色彩。正如《玉篇・犬部》提及:“狗,家畜也,以吠守。”“狗”作为被人类驯化的一种家畜,有其较强的顺服、依恋、等级心理。可见,这仅是特征的延伸表现。

在此基础上,“走狗”义便展开分支。其中一支逐渐稳定为“自称谦词”义,而历史上一些甘为“走狗”的名人便是最好的佐证。如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记载的郑板桥,其卷6有云:“郑板桥爱徐青藤诗,尝刻一印云:‘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国画大师齐白石亦以“走狗”自居,称自己为徐渭、朱耷、吴昌硕三位中国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画家的“走狗”,并作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而另外一支则是对等级极端顺服的扭曲与丑化,以“狗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类比于“那些阿谀奉承的人讨好、巴结上司的谄媚之人”,引申为“那些受人豢养的帮凶”,明代用例如下:

其伯父周应秋、周维持皆为魏忠贤走狗,本犯复为闯贼之臣,枭狡萃于一门,宜加赤族。(《甲申纪事》)

刘泽清请诛吕大器,指其起用王重掌选;又指其比雷演祚,谓“演祚为吴走狗,杀周延儒以媚东林”。(《明季甲乙汇编》)

桐江左佥院,远志包寰区,稂莠愁难尽,萑苻惊华逋,不虞驱走狗,翻令脱精。(《高阳诗文集》)

你却叫我投降,甘为走狗,摇尾乞怜,受那文官的鸟气!(《金云翘传》)

你元来掉转脸皮,与封其部那厮做走狗了,这样小人!(《牟尼合记贞窜》)

由于“走狗”不断受到贬义的语境的渗透,于是其贬义用法逐渐稳固下来,感彩随之变化,意义随之偏移,不再强调“猎犬”、“纵狗行猎或奔走效劳的人”这些中性义或褒义,逐渐地将中性义、贬义凝固成较为纯粹的贬义,即“受人豢养的帮凶”。确实,若一个词一旦“沾”上了贬义,即使是在非贬义的语境中,人们也会逐渐地排斥使用它,以此避免产生不好的联想或影响。也正因为此,逐渐“走狗”的贬义便占优势。至清,“走狗”的贬义用法趋向成熟,且沿用至今。如下:

常熟地方的一班绅士,除掉了祁观察手下的那几个走狗以外,都一个个嗟讶不已。(《九尾龟》)

呀呀,坏了,坏了。原来这班人正是老道所言赵公子和他身边的一群走狗。(《八仙得道》)

房主人姓罗名龙文,现做内阁中书,系中堂严嵩门下最能办事的一个走狗,凡严嵩家父子的赃银过付,大半皆出其手,每每仗势作威福害人。(《绿野仙踪》)

安禄山,你做张守的走狗,犯死刑,姑饶下这驴头。(《隋唐演义》)

正排着低品走狗奴才队,都做了高节清风大英雄!(《桃花扇・听稗》)

操杖隶皆绅家走狗。(《聊斋志异・田七郎》)

说明:A表示“走狗”(A1表示“猎犬”义,A2表示“纵狗行猎的活动”义,A3表示“奔走效劳者”义,A4表示“受人豢养的帮凶”义,A5表示“自称谦词”义。)

综上,结合“走狗”的历史变化,该词在明清时期被广泛地使用,其贬义渐渐排斥了中性、褒义,最终贬义跃居为核心义项。至于为何“走狗”会演化为贬义,很大程度是与“狗”字的演化相关。《汉语大词典》收录了一条用例,即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嘲事之失度、人之失意也曰狗”。也就是说,做事卑劣或身份低贱者会被人视之为“狗”,显然为贬义。然而,该义的用例在南北朝的《北史・韩凤传》便有“朝士咨事,莫敢仰视,动致呵叱,辄詈云:‘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可见“狗”的贬用慢慢感染“走狗”义。不容忽视的是“狗”义的发展又离不开“狗”与“犬”的汉语竞争史。据相关学者考证,“狗”词晚出,又受到汉以后民众文化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狗”便在宋俗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地“俗”用。于是“犬”与“狗”便呈现了文、白歧异的局面,并各自在书面语和口语里占据一席之地,朝着“犬”雅“狗”俗的方向发展。因民众受其语用的排斥心理影响,“走狗”的贬义便也逐渐稳定下来。

当然,除“走狗”外,还有“鹰犬”、“爪牙”、“羽翼”等名词也有类似的演化过程,且大多在明代有显著的变化。针对这一现象,或许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探究。

附: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3]黄灵庚.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江源. 闲话“走狗”[J].咬文嚼字,2000(2).

狡兔死走狗烹范文第4篇

1.比喻: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囊空如洗――明喻:

撤汗成渠、血流成河、挥汗成雨――暗喻:

哀鸿遍野、竹篮打水、芝兰玉树――借喻。

2.借代:

锅瓢碗灶、四脚朝天――以部分代整体:

三三两两、寸草不留、秋毫无犯――以局部代整体:

停歇干戈、解甲归田、结为秦晋之好――以名称代事物:

3.夸张:

万水千山、雷霆万钧、一步登天――增益性夸张:

死无葬身之地、弹丸之地、一孔之见――减缩性夸张。

4.比拟:

沉鱼落雁、芝焚蕙叹、兔死狐悲――拟人:

张牙舞爪、狐假虎威、蝇营狗苟――拟物。

5.反复:

真真假假、朝朝暮暮、鬼鬼祟祟――连续反复:

克勤克俭、不三不四、难兄难弟――间隔反复。

6.对偶: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高山为谷,深山为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正对:

满遭损,谦受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胜不骄,败不馁――反对;

狡兔死,走狗烹;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串对。

7.反问:

何乐不为?少不学,老何为?不学何获?

8.互文:

眉来眼去、眉清目秀、祸国殃民。

9.摹状:

磨刀霍霍、气喘吁吁、鬼哭狼嚎――摹声;

面红耳赤、忿然作色、金枝玉叶――摹色;

挺胸凸肚、昂首阔步、鸭步鹅行――摹状。

10.顶针: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11.婉曲:

梁上君子、名落孙山、仙逝远游。

12.层递: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13.回文: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14.对比:

狡兔死走狗烹范文第5篇

你是一只狗,你的父母早亡,而你的主人也对你爱理不理,但你毫不气馁,一直想干件大事让你主人刮目相看,可一直没有机会,直到有一天……

那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趁着夜色,偷偷溜进了家里,警觉的你早已嗅出陌生的气息,你正想去擒拿这胆大妄为的贼。可是,无情的铁索紧紧地缚着你,令你动弹不得。但你不放弃,你不停的挣扎着,希望能摆脱,希望摆脱铁链的魔爪,可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力气,于是,你开始大声呼喊起来,希望主人能听见你的警报……

你的喉咙已经开始沙哑,可主人仍就无动于衷,但你凭着一片忠心,任不放弃。终于你的忠心感动了上苍,主人醒了,快步走了出来。你的眼里满怀希望,希望他能在抓住小偷之后过来轻轻抚摸你的头,高兴地说:“你真棒!”然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只见他气急败坏的冲你吼了一句:“你这畜生!半夜三更吵什么!”说完,顺手将身边的一盆冷水向你泼了过来,泼完之后,把脸盆一摔,又回去蒙头大睡。只剩下你独自在那儿目瞪口呆,是的,这不是你要的结果。这时,一阵风吹过,一丝冷意由心底而生,你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恶语伤人六月寒,一片赤诚换来的却是恶语相向,你感到心灰意冷。现在,你已经没有力气再叫了,只能用无奈的眼光看着小偷得意洋洋的在家里翻箱倒柜之后,如入无人之境的离开。

第二天早上,被凉水泡了一宿的你感到四肢无力,你试图站起来却无能为力。这时,你听到了主人的尖叫,你冷笑着,觉得他要后悔了,不该把好心当成驴肝肺。可是,你又错了,主人又一次气急败坏的来到你面前,大声吼叫:“你这没用的东西,被贼偷了也不知道,我还要你干什么!”说着抄起一根棍子挥舞过来。你没有躲避,因为你已经没有力气逃跑,你这才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凉。在最后的一棍中击中你的头部,顿时,殷红的鲜血喷射出来。你主人也傻了,一下子住了手。这是,你听到了清脆的棍子落地的声音,也看到了他的眼角闪耀着晶莹的东西,你满足了,欣慰的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