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城市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原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2005年,虽然全区农业户口人数仍占60%以上,但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已不到4%,务农劳动力已经不足全区农业户口的10%。这些数据说明二三产业已占据我区地方经济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年以来,滨海新区的建设带来的招商引资、开放开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不但带动了全区的社会经济的腾飞,更加速了全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城市化的改造和拆迁因没有建设好的园区入驻,产业的拆迁、外迁,有的甚至消亡,既建设了集体的收入,影响税收,又对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的扩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一些乡村由于重点工程项目占地,使不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退出第一产业或者自谋生路。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农民养老问题等关乎社会保障与稳定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农村补偿款不到位,导致农民上访不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值得我们这些干部和政府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2.随着我区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区城中村在地域上已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外在形态,管理体制,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受着农村模式的影响,体制的不合理也不适应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例如,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社会治安问题复杂;居住环境因为没有合理规划及自身的原因,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造成了浪费。
3.区位资源优势有待深度挖掘,商业发展特色聚集效应不明显。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尚未形成,海河商务商贸带还处于规划之中。商贸集群中心尚未形成,市场零散,具有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缺乏,整体竞争力弱,辐射小。
4.产业结构还不完善,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不高,服务领域狭窄,所占产业比重一直上升缓慢,比重偏低,内部行业发展不均衡。传统产业比重高,缺乏后劲,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与城市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三、城市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压力集中的挑战。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由外力推动的,市区转移的大批产业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工业项目的集约发展,导致失地农民越来越多,而入驻项目就业带动力有限,农民的知识技术不匹配,使就业安置难度加大。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帮助农民找到自我发展出路,这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问题的政治问题,要科学、有效、持续的处理好这一问题。
2.目前全区正处于在从近郊向中心城区急速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导致经济大发展和空间大压缩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实践中,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没有处理协调,只注意快,忽略了好依然具有强劲的作用惯性。城中村的改造冲击了以前原有的生活形式,社会体制和周围环境,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也将会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逐渐被解决。
3.的区位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出来,主要的原因在于产业的结构还没有趋于合理,其聚集效应还没有明显的显现出来,企业的投资和引进力度还不够,创新机制的完善力度不够,更重要的是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缺乏。这些因素的影响阻碍了的区域优势的发展。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1.结合城市规划,推动产业发展升级。我区的产业发展应该放在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全面考虑。通过合理而全面的谋划,城市化的发展建设和社会化管理程度提高了,将为三大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需求空间。强大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做精第一产业,实现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其实质就是产业不断优化的过程。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稳步推进现代都市农业,促进产业升级。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surplus-labor and rural population are centralized to the city, also the r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s the urban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nevitable result, to farmer additionally receiving, activates the countryside consumer demand, promotes our country economy to have the pivot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nalyzed has restricted the farmer resident's factor, and to sped up the r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to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因素农村发展
key word: Urbanization Farmer Factor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王玉芬,邢台学院政史系,毕业于河北师院,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与经济的教学与研究。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一国的人口、产业、资本和市场的集中过程。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人口城市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1.城市工业化的要求。城市工业化及其带动的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会以更多的资本、更好的条件和更高的文明、更多的岗位去吸纳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拉到城市,这是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引起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增长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引起的农业技术进步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凸显必要。农业现代化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推到城市。
3.扩内需,保增长的需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储蓄大国,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农村消费需求提升将对“扩大内需”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农民工的收入来源,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前农村居民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对增加农民收入,扩内需保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4.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人口城市化规律是不可阻挡的,限制城市化会积累矛盾,加剧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与城市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这两者之间表现出极其明显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后果,集中反映在最近几年前者速度大幅度回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及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趋缓。这就要求必须因势利导地解决这种不协调问题,并使之相互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二、制约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因素
1. 制度供给不足是当前城镇化中的深层约束。在农业劳动力绝对过剩、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和务农比较利益下降的背景下,广大农民热切希望通过劳动力向城镇集中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大量民工涌人城市本身就是农民对城镇化的内生需求和内在冲动。农民对城镇化的意愿需求并没有转化为实际供给。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制度供给不足或制度创新滞后,主要是:由于农地制度创新滞后所引发的规模经营受阻,致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趋缓;由于城镇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滞后,致使城镇缺乏对农村人口与乡企的吸纳能力与吸引力;由于乡镇企业制度创新滞后以及行政性社区性的制度障碍尚未根本性排除,致使乡企难以冲出农村社区向城镇集中。
2. 我国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城乡二元金融市场、不完全的土地市场特别是由于农地使用权的不稳定使农户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由于缺乏合理的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农民、农地被封闭在家庭经营的狭小范围内,由于经营规模小,农民不得不兼业经营,也制约着农业劳动力进入要素市场以及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无法实现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
3. 中国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低。农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育水平落后,造成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带来极大困难,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得农民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生产要素与劳动力的最佳结合,这使他们城市化进程放慢。
4. 市场发育不完善。表现在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组织和市场管理等方面,市场制度不健全。例如市场的城乡分割、地区封锁尚未完全排除;市场的所有制歧视尚未完全排除;非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等等。这些问题,表面上是市场发育不完善,实质上是市场制度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是农民市场化的障碍。
三、营造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机制
1. 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界定农地产权关系即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放开农地使用权市场即农地所有权与承包权实行非市场化而农地使用权实行市场化;切实加大对《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土地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不断探索土地流转的合理价格形成机制,开展土地流转价格测评工作,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即以农地市场化推动人口城镇化。
2. 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条通向城市化的佳径,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不变更既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行土地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经营,以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更为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与农业具有高关联度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
3. 乡镇企业制度创新。乡镇集体企业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个主要载体,只有大力发展乡镇集体企业 ,才能转移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当前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趋缓的情况下,应优先发展与市场经济更具有天然相容性的非公有制企业与混合所有制企业,以拓宽就业渠道。必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产权改革,扩大产权流动与重组,形成多种适应市场经济的组织与制度形式,推动乡企再度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同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与此同时,必须调整空间结构,使企业向城镇集中。
4. 提高农民的城市化的能力。农民能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素质,因此,必须从职业技能培训入手,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思想解放、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5. 建立城市化的宏观调控制度。政府必须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和计划等政策手段,为城镇化营造良好的宏观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一要建立城镇“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政府要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二要实施公平制度。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拆除行政性与社区性的制度壁垒,放宽农民的城镇化准入,降低农民与乡镇企业进入城镇化的成本。实施市民与农民采取一视同仁的制度与政策。三要强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四要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民工的保护力度,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打破城乡分割发展的二元结构,建立统一市场体系。五要充分发挥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劳务经纪人及驻外劳务单位的作用,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和组织务工人员有序外出、合理流动。合理引导和积极调整劳务输出方向,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拓展空间。
总之,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对农民增收,激活农村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国家必须结合制约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因素,采取相关对策营造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2009年6月16日
很久以来,为适应城市化进程,历城区实施了农村教育城市化战略,调整教育结构、丰富教育内容、突出职业教育,为区域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农村教育城市化也成为历城的新“名片”。此后所实施的种种举措,令每一位教师也深深感受到了它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事关教师的发展,也事关教育的发展,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绝非仅限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成功,还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育人的质量;影响到国民的素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教师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核心力量,而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我区大力推进农村教育城市化的今天,教师的专业化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推动了我区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实施,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在,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化,这必然要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镇、校多次提供了走出去参观学习的机会,先后到杜郎口中学、市里的知名度高的五六个学校,亲自参观、学习,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指引着我们走在教学的改革路上,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时时奏响教育发展的最强音。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多名老师连续参加了历城区、济南市的骨干教师培训,是区、市的领导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在学到很多东西的同时,引领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改革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教学,并在教科研、上课等方面积极交流,大胆去闯,尽力辐射到我校更多的老师,整体上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使得每次外出学习都意义重大,效果更佳。
二、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实施,推动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做到能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教学方法,创造独特的解决方案或教学策略;组织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以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在面临各种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时,展现出高度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变通能力并能驾驭课堂,具有教学机智,富有幽默感,能熟练发挥语言功能的能力。
关键词:城市化 农村 养老保障
2009年,我国GDP达到33.5万亿元,但农业产值只占11%,农村居民还有9.7亿,占全国人口的70% 0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加速农民“市民化”,将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支点,大量的农民将离开农村和土地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传统的土地以及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极大冲击,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巫待研究解决。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内涵界定
农村养老保障是面向农村老龄群体,通过营造生活保护环境,使他们能够共享现代生活文明的成果,给予其安心、安全的老年生活。
(一)保障产品界定。从老人的需求出发,养老保障产品应该包括经济支撑、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慰藉是渗透在经济支撑和生活照料过程中的,因此可将其分解为经济支撑和生活照料两个方面:经济支撑体系侧重为老年人提供稳定的收入,生活照料体系则侧重于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两者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
(二)保障群体界定。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农民的角色分化日趋明显,除留守的纯农民之外,还包括大量失地农民、农民工、乡镇企业农民以及子女进城的空巢老人等。农民群体的角色分化,对养老问题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养老保障体系既要做到对这些群体的全覆盖,又要考虑到不同群体养老诉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一)家庭养老占主体。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主要的养老保障形式。它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具体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帮助子女照料孩子和料理家务,子女为老人提供物质需要和精神慰籍。另一种方式是子女与老人分开居住,子女按月提供给老人生活费,平时予以一般的生活照料。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在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出于生活习惯和经济压力,大部分仍然在土地上劳作,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在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应农业生产以后,才将土地交付给子女耕种,子女给老人口粮和现金。无论是老人自己耕种还是子女耕种,其收入均来源于土地经营。土地被视为农村老年人最为宝贵的经济资源、土地养老是农村家庭养老的核心。
(二)社会养老保障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以五保供养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试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雏形已初步显现。
1.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保障得到基本解决。国务院侬村五保供养工作条瓣规定,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五保对象有548.6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其中集中供养155.6万人,平均标准为2176.1元/人、年,平均支出水平达2055.7元/人分散供养393万人,平均标准为1624.4元/人、年,平均支出水平达1121.0元/人。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大学生;心理冲突;角色
一、农村大学生城市化过程
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高等院校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例约为56%。因为我国农村跟城市之间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差距,大部分农村大学生从小是在本村或者镇上求学与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大学是很多农村学生的转折点,更是他们城市化的重要过渡时期。去上大学成为他们城市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这也给他们的生活、学习、认知等方面都带来了一些改变。
1.生活方式的适应
心理学体系中,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而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农村大学生在步入大学生活之前他们的行为方式受家庭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学习、劳作、和邻居的同辈群体玩耍,他们接触的人和事大多局限于本村,互动的群体较少,生活方式单一,民风相对朴实,生活节奏缓慢,相对比较保守。与城市生活相比,农村大学生适应城市化就要先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宿舍同学的生活方式相融合,接受丰富多彩的校园娱乐活动,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逐渐更好的从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化。
2.学习方面的改变
农村大学生大多是在县级及以下学校受的中小学教育,学习的渠道也只是通过学校内老师来完成,而城市大学生从小家长会给孩子报很多的兴趣班,他们所获得的技能无论渠道还是类别都比农村学生多出很多。从高中到大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相应的得到改变,从中学时代的老师监督学习到大学的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也给很多学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不适应。对于农村大学生城市化的过程学习方式的适应也是重要的内容.
3.对于城市化的认知
社会认知是人们选择、理解、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也就是根据环境信息推论人或者事物。以前他们对城市化的认知大多通过书本、电视、别人的口述中了解。现在农村大学生在城市化中会增加很多新的认知,而城市认知就是对于城市的理解和认识。农村大学生会先形成对城市的印象,再对城市的生活、方式进行反应,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不同和冲突进行消化和处理。认识城市的结构、分析城市的环境。
二、农村大学生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增加,而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农村大学生的城市化同样也是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发展,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在城市化中可能存在下面这些方面的问题。
1.生活习惯不适应
农村大学生在刚开始进入城市生活时会有一些不适感,他们会发现自己跟城市学生存在一些差距。比如不太注意生活细节,吃饭穿着不甚讲究,讲话喜欢大嗓门等,会使得自己格格不入。不论是从吃穿住行还是思想观念上都有差异,例如城市学生讲究名牌,农村学生衣着朴素;城市学生有自己的个性,接触的新东西范围广,农村大学生在这方面相对少点;在同一个宿舍中学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言语表达上也会存在一些差异。
因此在刚开始接触的一段时间中农村大学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甚至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
2.不合理的自我认知
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农村大学生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合理、不正确的自我认知。有些农村大学生会很自卑,农村学生的家境相对而言生活比较贫苦,家里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地或者打工,而城市学生在这方面会有优越感;有些学生的自尊心相对比较强,他们会很敏感,有时会将别人不经意间说的话看得很重,十分渴望得到尊重。在这些情况下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不断下降,对自我认识愈发不够清楚。每个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自我,而一生都在做的就是不断的认识自我,不合理的自我认知会影响该群体的学习。
3.角色冲突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学校是农村大学生学习社会角色的主要场所。一方面农村大学生在学校扮演的是众多普通大学生中的一员,并且还有使自己更好的适应城市化和城市化生活,而在本村他们或许是本村人心中的骄傲,是别人崇拜的对象。另一方面该群体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城市人”的同时,回到家又要去扮演农民的角色。如果不能处理好角色之间转化和适应那么就会出现角色冲突,从而不能获得所在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
4.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和依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城市化重要的任务。农村大学生生活场所有限,活动单一,因此他们人际关系相比较于城市学生来说有些差距。农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本着以诚相待,交友的范围比较窄,不太容易跟陌生人交流。而城市学生相比较能开朗些,交友范围广,会处理事情,交友不只是有情感因素还会有利益因素,能够与很多性格的人相处。农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会表现的有挫败感。
5、对未来的焦虑
很多农村大学生将求学作为自己走出去的唯一渠道,甚至成为整个家庭乃至村子的骄傲,这种期待也相应的成为了他们的负担。大多数学生希望完成学业后能够在大城市里找一份好工作,然后留在城市里面生活。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大学生比比皆是很普遍,城市工作不好找,回到农村找不到工作又怕别人嘲笑,对不起家长的栽培。面对大城市生活节奏快、消费水平高、工作难找等一些现状,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1.认知城市的潜在规则,更好的融入城市和城市学生群体
农村大学生既往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与城市学生不同的生活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城市化中要消除不适就要更全面的了解城市的环境,还要了解城市学生的生活,如城市一些学生比较理性,追求个性和娱乐活动,要正确看待城市行为,适应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改变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观念,接受其他同学的想法,学会与各种形形的人沟通交流。
2.培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随着大学收费标准的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上大学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经济负担很重,生活很艰辛,同时伴随着学习压力,心理压力使得农村大学生会有挫败感和疏离感。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心理活动情景剧;组织学生一起城市旅游;开展关于城市化的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农村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抗逆力,积极参加各种交际活动,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学校生活。
3.大学期间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由于当前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大学就是要学习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找工作、实现自我发展做准备。在大学中就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多与他人接触沟通,实现城市化,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用剩余时间多学点技能,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有差距,农村大学生城市化对他们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因此在文化的冲突和适应当中,要鼓励和帮助农村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适应城市生活,同时通过本项目对于安康学院学生的调查,根据农村大学生的特征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方法,从学生的校园生活、自身心理、同辈群体等出发帮助农村大学生树立自信解决城市化中的问题,更好的融入社会,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从“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