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牛高考作文

最牛高考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牛高考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牛高考作文

最牛高考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教学研究;生活

30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大体上都经历了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如今的材料作文的转变。尽管命题形式在不断适应社会潮流而改变,很多学校的作文教学方式却没有随之应变。为了保证高考作文得分的稳定性,大多数教师都会教给学生一套类似于“八股文”的写作格式,导致学生对于作文的应变能力降低,同时对写作文的兴趣流失。这也是很多高中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从学生方面寻找原因,更应该从自己的教学方式着手,以期根除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提升学生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高考作文水平。

一、当前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2015年全国的16套高考试题,包括教育中心命题的3套和各地自主命题的13套,无一例外的全部是材料作文。从中不难看出,教育部门希望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而不是把学生打入狭隘的命题作文固定思维的囹圄。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也许千差万别,但无一不体现了最主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如,新课标I的高考作文命题,给出的材料是《给违反交规父亲一封信》,无疑是在弘扬正确的孝义观。

新课改千改万改,高考命题的命题理念却毫无疑问不会改变。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这些特点如果缺失了,那么课改必然造就一种高大空的教学氛围,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最终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高考作文命题,实际上也是在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种指引。

二、高中学生作文弊端分析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观察分析总结,我们很容易发现高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其中之一就是写作的“程式化”。开头三段式排比引出主题,然后提出观点,接着引用名人名言论证观点,最后总结观点,提出呼吁和向往。这样的写作“格式”,在话题作文的时代,基本上可以作为多数学生的写作模板了。还有引用事例,动不动就是牛顿和他的苹果,或者爱迪生和他的灯泡,或者霍金和他的黑洞。并不是说不能够挖掘旧材料的新内容,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次又一次的使用这些旧的事例暴露了写作者的阅读量和生活积累。

学生作文的这些不足,究其根本,笔者觉得是源于学生的“无米下锅”。搜肠刮肚一番之后仍然没有材料入文,结果难免按部就班,牵强附会,甚至胡编乱造,子虚乌有,结果也必定不尽如人意。如果一个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大可不必抱成守缺非用那三段式不可,大可不必成天在名人的小故事里串门。

三、高中作文教学应对策略探究

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上高中之后,课业负担大大增加,留给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时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更别说成之以文。那我们就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我们期许着素质教育的真正到来。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一些小小的改变,让学生融入生活,让生活融入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缺乏真正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写出来的作文必定是干瘪乏味的。就像学素描少不了去大自然写生一样,与其让学生在教室苦苦思索两节课如何描写一朵花,不如让他们去校园去野外观察一节课半节课,再回来描述自己的所见,其结果势必事半功倍。与其让学生自己与社会热议话题死磕,不如来一次激动人心的大辩论,再成之以文。这些并不只是笔者个人的愿景,早已有同行秉承着“先生活,后写作”的理念从事着教育工作者这一职业,并且颇有成效。从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止能够提升写作水平、增强写作兴趣,更能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跟紧社会的步伐,培养做社会主人公的意识。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吗?我们要做的,只是打破我们对于“课堂”这一概念的固有认知,将课堂移植于生活。

四、结束语

所谓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们怎么去应对考试应对作文,同时更应该引导他们如何积极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而语文教育,着重点在于“知识、技能、情感、思辨”八个字,不融入生活就不会有真的情感,不融入社会就不会懂得思辨。没有这两点,再丰富的知识和再娴熟的技能,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一个对生活充满敬意和思考、对社会充满理性认知的学生,他的作文还会写不好吗?

【参考文献】

[1]刘艳萍.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6(2):12-13

[2]王芝高.我手写我真――从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看高中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16):23-25

[3]赵美.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J].2010.11(35):8-10

最牛高考作文范文第2篇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使文章能够吸引人,能够流传,就必须有文采。

2007年以后的《考试说明》对“有文采”的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要求在通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语言风采,提高语言表现力”。

为什么要求“有文采”?因为语言能力是高考作文诸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和最稳定的能力,所以,语言能力的考查是作文考查的主项。考生作文如果做到“有文采”,就能够显示文化功底和写作才气,不仅可以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也为自己赢得未来。

但是,凡事都应有个度,过犹不及。真正的文采是“有内涵”的文采,是优美畅达语言背后流淌着的思想之源;一味求美,堆砌华丽辞藻,美就会向丑转化。

之所以提出要“适度”,是基于高考作文阅卷的现状,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阅卷反对那种表面热闹的“文化散文”,倡导清新自然的朴素文风。前些年受到热捧的题记、开头的来一段排比、“满天星”的铺陈铺排、华彩炫目的“集锦”、假深沉、故事新编等都已不受阅卷者欢迎了。相反,能得高分的,无不是那种抒写真性情,关注自我心灵,关注社会生活,质朴平实的作文。

然而,有文采是作文的发展等级之一,最能吸引阅卷者眼球的考场作文,又必是有文采的!怎样才能做到既有文采,又能适度呢?不妨注意以下几点:

一、开头须展示才情,不宜华而不实

作文中精彩的开头有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像雏莺鸣谷,乳燕出巢,像小荷刚露出的新嫩尖角,像冬天新飘洒的洁白雪花,一下子就展现出作者的才华与个性,叫人一见钟情,深深吸引住阅卷老师。因此,许多考生都会别具匠心、精心设计自己文章的开头,让文章从“头”开始“亮”起来。

但是有的考生为了绚丽夺目而不惜胡编乱造。以表面上的热闹华彩与假深沉来掩盖内容的空洞与内心的贫瘠。如有的学生在《拒绝平庸》中这样写:

春蚕能够蜕变成蝴蝶,是因为它拒绝平庸,它想把最关的一面展现给世人:丑小鸭能够化成白天鹅,是因为它拒绝平庸,它要证明它是美丽的:涓涓细流孜孜不倦地流向大海,也是因为它拒绝平庸,它想让别人看到它也可以浩瀚。

而有的考生写的虽然平淡,但很有才情。如:

青草平凡,但它绝不平庸,根在土中,心却向着蓝天伸长。愿做一株小草,平凡的身躯中发出“拒绝平庸”的呐喊。

二、用词须贴切生动,不宜乱堆辞藻

“用词贴切”,即一词传神,以一当十,写人形神兼备,叙事高度概括,描写生动形象,抒情感情浓郁,议论入木三分;达到的效果是非此词不可用,非彼词可替换,甚至时时使人耳目一新。它追求语言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如作家张晓风在《春之怀古》中的描写: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抵死苦守”、“抱着”、“攻陷”、“控制住”等动词,本来是极普通的动作,但用在“春”上,就有了拟人的性质,使句子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并且有了动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黯”、“残”、“老”、“温柔”、“空虚”等形容词,在句中使叶、根、燕巢的形态、屋梁的状态表现得更加形象、突出。

考场作文语言要形象、生动,不可为了追求文采而故弄虚玄,使语意晦涩难瞳。

有些考生,为了掩盖文章内容的贫乏,常常在遣词造句上追求华丽,堆砌辞藻,造成文字和话题根本没有关联。如:“树上的小鸟,不会因为没有美丽的外表而平庸,因为它有自己的歌喉;地上的青草,不会因为没有炫丽的色彩而平庸,因为它有自己的绿。”不知道为什么小鸟有了“歌喉”,小草有了“绿”就不平庸了?

有的考生平时不去扎扎实实地搞好作文训练,而去背一些好词好段以备考试之用,热衷于搞什么万能开头、万能结尾、万能精彩段落。考试的时候不管什么样的文题都往上生拉硬扯。更有甚者,背一些范文,然后朝文题上硬套。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三、句式须灵活多姿,不宜单一呆板

在文中适当地运用一些长句和短句,整散结合句,新颖贴切的比喻句,增强气势的排比句,正反鲜明的对比句,引人注意的设问句,发人深思的反问句,句式变化多姿,能使文章生色不少。

因为整句体现语言的均衡美和对称美,可以加强语势,强化语言的感染力;散句表现出来语言的参差美和错落美,可使表意更为自由;长句表意严密、准确、细致;短句短小精悍,干脆,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灵活搭配,就能极大地提高作文的表现力。

然而,典雅的语言,固然言简意丰,但是全篇如此,便少了活泼灵动之气;平俗的语言,固然自然鲜活,明白如话,但是全篇如此,便少了华美和灿烂。如果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你的音乐充满回忆,眉目当年,流转心间,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全都埋藏在昨天。你的音乐溢满伤感,人生若只如初见,又何须感伤离别,飞蛾扑火,单人旅途,仿佛都是无奈的选择。你用音乐眷写青春,你用音乐道出了学生时代最明媚的伤,我们的世界从此有了你。

(2011年山东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

联想丰富,化无形为有形;句式参差,如行山阴道上。

四、修辞须精当巧妙,不宜生硬过分

精彩的修辞“如风吹树干庭绿,如雨润花万户红”。作文中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引用、排比、拟人等。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

而且,不同的修辞格有不同的作用,如写人状物,多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和夸张,析事论理则多用排比、设问和反问。

高考作文中最能展示文采的修辞就是文别是出现在开头的比喻性的排比、形象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引用。

不过,从近几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公开推荐的高分作文来看,像过去那种靠开头排比取胜的作文没有了,反而是像《风沙渡》那样带有即兴慧解的清新开头作文备受好评。

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而一位考生这样描写,“爸爸很生气,两只眼睛迅速充血,像一头的公牛”,这无论从形象上还是从情理上来说,都是不当的。

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中外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既能突出主题,以一当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又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提升作文的文化底蕴。如今年福建唯一的满分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的考生引用纪德的话“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

一种美妙的消耗”,非常贴切而有分量。

但是要记住:“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有的考生满篇引用名人名言,把作文变成了名言集锦,这反而会削弱作文的表现力。

五、文句须有表现力,不宜夸大无据

“文句有表现力”,属于发展等级对写作语言的较高要求。要求语言不直白,不浅露,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让读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启迪人思考,给人以教益。

在记叙文中主要是指生动形象,描写细致,感情真实。

细节要传神逼真,不宜虚构失实。描写要能抓住特征,不宜粗疏荒谬。具体精细的描写,会留给人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孔乙己、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描写就非常传神逼真。而像“忽然父亲进来了,双眼红红的,好像没有光的玻璃,大而空”,“我静静地站在父亲的面前,突然发现月光下的父亲,又多了几根鬓发”,这样的描写显然不合情理。

感情要真诚感人,不宜无病。在记叙文中,我们有时会忍不住发自内心地抒发对人事物的思想感情,用褒扬、赞美或感叹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在《拒绝平庸》中有人这样写道:“人生并不要做独一无二的太阳,那满天闪烁的繁星难道是平庸吗?它们总是平凡,却又各放光彩。”虽平实,但感人。

而有人这样写道:“平庸是为五斗米折腰的自怜,平庸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逃避,平庸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的不上进。”本想反弹琵琶而出新,却文理不通,空洞苍白,虚假失真,没有感染力。

在议论文中主要是指逻辑严密,思维辩证,意蕴深刻。

六、结尾须让人回味,不宜画蛇添足

优秀文章的结尾,应像“豹尾”般有力、刚健:呼应开头,收束有力,画龙点睛,给人启迪,令人回味;能够“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亮出“最后一轮媚人的秋波”。

清代李渔说得好“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

请看这样的结尾:

但我相信,人不会在科技的溺爱下失去追逐真性情的天性,更不会失去奋斗的本能。人是一只帘燕,在自然的窗前徘徊,依然如泉般清澈,依然如茶般香醇,也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2010山西考生《满身花雨又归来》)

这是不是充满诤隋画意,余韵不绝?

而考生在结尾处空喊口号,或卖弄才情,常常会致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如一个江苏考生这样写:“创造发展,为人不可平庸;坚守原则,处事不可平庸。横批:拒绝平庸。”用对联的形式看起来很好,但空洞无物,只是化用提示语而已。

最牛高考作文范文第3篇

说到这里,可能有同学会问:怎样才能拥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呢?其实,只要留意生活,善于观察,细心体悟,到了考场上定能厚积薄发,文思激荡。下面就提供几种积累高考作文材料的方法。

一、从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中选择积累

无论复习多么繁忙,也一定要把教材摸透。教科书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纵览历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可以发现,它们大多取材于高中教材。

2005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一枝一叶一世界》中写到:

看,这是一棵“民本”之树,那最茁壮的枝叶就是孟子了。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这位横扫百家、舌战诸子的儒学大师,高高地举起了“仁政”的大旗,让“民本”焕发了生命之绿。

……

看,这是一棵“淡泊”之树,那最茁壮的枝叶就是陶渊明。

……

于是有了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有了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了苏轼的“千里共婵娟”。田园之风,让“淡泊”之树郁郁葱葱。

看,这是一棵“自强”之树,那最茁壮的枝叶就是林则徐。

……

于是有了“”的轰轰烈烈,有了定海三总兵的壮烈殉国,有了鲁迅震人心魄的呐喊!林则徐让“自强”之树长青不败。

在中华民族的大山上,每一棵树、每一枝、每一叶都有着民族的传统,有着无限的生机。新的时代,它必将喷发出更多的生机,让中华之山永远长青,让中华精神染绿世界,让中华民族的世界永葆青春!

这篇文章以比喻的方式,分别以孟子、陶渊明、林则徐为代表,从民本思想、淡泊之志和自强精神三个方面去理解中华文明,由此构建了个体、精神、民族三个层面,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一枝一叶一世界”的命题。仔细想来,文中所用的历史人物与名言警句等材料,不就是语文课本与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吗?

当然,从教材里积累写作材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作文涉及的内容不外乎两方面:人生与社会。同学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归类整理材料。对于人生方面,可以以生存、探求、爱国、命运、道德、拼搏、压力、逆境、忧患、人格、自我、理解、交往、奉献、名利等为线索将材料划分归类;对社会方面则可以以环境、文化、科技、改革、创新、敬业、廉政、腐败、竞争、出国、教育、家庭、伦理、制度、网络等为线索划分归类材料。当然,也可以请老师帮助归类,同学们各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线索,广泛地搜集整理,然后互相交流,达到全班同学共享丰富材料的目的。

二、从身边平凡的生活中选择积累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平凡琐碎的,但只要有一颗真诚善感的心,就会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父母、师长、孩子,家庭、校园、社区……留意观察,便可捕捉住一闪而过的美好瞬间;细心体悟,就能挖掘出深埋在平凡小事中的闪光点。比如,从一次帮助中可以领悟到友情的珍贵,从一声问候中可以体会到交际的重要,从别人的不拘小节中可以感受到宽容的魅力……

2005年高考高分作文《妈妈的手提包》写到:

……

20世纪90年代初是“大锅饭”的年代,我七岁,妈妈在一家国营企业上班。每天早上,妈妈会把毛线和毛衣针放进手提包……那时,妈妈的女工友都和妈妈一样,每天在上班的时候织毛衣,男工友则天天在厂里打扑克……

过了几年,我发现,妈妈手提包里的毛线和毛衣针变成了书。书由一本变两本,两本变三本……看着妈妈每天吃力地拎着手提包,我心疼得掉下了眼泪。我知道妈妈是为了不下岗在拼命地学习新知识。

……

再后来,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猜猜,我手提包里装了什么?”爸爸幽默地说:“是毛线和毛衣针吧?是不是被厂里涮下来了?准备回家一心一意打毛线?”妈妈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从手提包里拿出了一个小红本,上面写着“优秀员工”四个字……

从妈妈手提包里的毛线、毛衣针到书,再到荣誉证书,一个小小的手提包竟然装了这么多变化……真可谓是“一包一世界”。这印证了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之中。

一个小小的手提包反映了社会的变化,真切实在的生活小事打动了阅卷老师的心。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令人不得不佩服。

当然,从平凡的生活中积累材料也非易事。同学们每天“两点一线”式的生活确实比较单调,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课外活动,如兴趣小组、社区服务、乡情调查、民风考察等,扩大社交面,积累生活素材。此外,还要经常有意识地去感悟生活小事。比如,建设和谐校园,自己身边有什么样的变化发生?邻居王大爷年近古稀,为挽救失足少年日夜操劳,体现了什么?经常这样想想,就能擦亮发现美的眼睛。

三、从社会热点信息中选择积累

无论是考试要求,还是阅卷标准,都把文章的现实感、时代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同学们不关心社会,冷落时事,就等于堵塞了积累材料的源头活水。

2005年高考高分作文《深度观察》写到:

深入探究时事,理性叩问社会。这里是――深度观察。观众朋友们,我是主持人小刚。新闻每天都在发生,它反映了人们思想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就聚焦三条热点新闻,一起探究它们背后的深刻内涵。

一、刘翔、姚明当选劳模

……可在2004年度中国劳模评选中,运动员刘翔、姚明都获提名……两位候选人颠覆了劳模在人们思维定势中的形象。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鼓励人们在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各尽所长,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二、《蜗牛》成为“爱国歌曲”

从今年开始,上海市初中音乐教材“爱国主义歌曲”单元将新增一首流行歌曲――《蜗牛》……引起了大讨论……深层分析,人们的观念已经与时俱进,鼓励类型多样的音乐来丰富爱国歌曲的内涵。这代表着“和而不同”的高度,昭示着时代的进步。

三、听证会之年

可以说,2004年各类听证会遍地开花,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升温的圆明园环保听证会、南京城墙听证会上,人们惊喜地发现普通民众活跃其间,成为了主力军……

以上三条新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也许只是小事,但当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们都反映了世界的多彩变化、社会文明的演进。也许您身边的事物也一样。好,感谢收看本次“深度观察”,下期同一时间再见!

最牛高考作文范文第4篇

说起吃泡面,王同学确实与众不同。王同学小时候,因父母工作的关系,白天都要上班,没法为他做饭吃,父母怕他自己开煤气不安全,于是干脆就给他买来方便面,让他用开水泡着吃。但不久就把他吃怕了,因为父母一买就是一箱,而且老是那么几种,很快他就吃腻了。可有一次他去新加坡,吃了那边的泡面后,才发现,这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美味的方便面,于是他定下了一个目标,要吃遍天下方便面。

从那以后,他吃方便面是有目标、有计划地品尝。他不只是把吃方便面当应付,当成充饥,而是当作尝鲜与欣赏,开始不断地换牌子,每种牌子和口味的都尝试一下,看哪种好吃。各种牌子、各种味道的方便面他都吃过,什么康师傅、福满多、东三福、好劲道、统一100、面霸120、五谷道场。但他不满足,开始吃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各地的方便面,甚至欧洲、美洲、非洲的方便面也想办法弄来,品尝的过程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与发现。后来他发现最合他口味的是:开杯乐意大利牛肉面,浓浓的番茄加上喷香的牛肉,丰盛的配料,无论是面条还是汤味都是他吃过最好吃的。排行第二的是农心辣白菜拉面,那辣味、酸味够威够力,最关键的还是面条,面条大小适中,弹性十足。他还把各种方便面的味道、风格记录下来,甚至有时作文也写方便面,他觉得一写起方便面,就如数家珍,才思泉涌。

后来,父母有条件为他做饭了,再加上他长身体,父母也想弄些好吃的给他,就让他别再吃方便面了。可到了高中,他吃方便面成了兴趣爱好,只要哪里、哪种方便面还没吃过,他就一定想办法尝一尝。另外,他还开始自己加工、配料和改进。他读高中时,试过很多种吃法,试过三种味道的方便面一起泡。后来他发现方便面一定要煮而不是泡,泡则软烂温吞倒胃口。香港茶餐厅有一道秘制公仔面,在底材上发动脑筋,花样百出。后来他做出私家独味的方便面,汤料根据个人口味加加减减,不一定一股脑倒下锅。他还做过方便炸酱面、比萨酱方便面、泰式海鲜炒方便面、龙虎斗方便面、辣白菜煮面……就这样,他能把一包方便面煮出10种味道,成了同学中的“泡面达人”。再后来他会给一些方便面企业提意见,还会对一些方便面的名称进行搜集整理,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还对各国家、各厂家方便面的广告语收录下来研究。总之,与方便面有关的知识与信息他特别在意,一旦谈起方便面,他就如数家珍,说得头头是道。

最牛高考作文范文第5篇

生:想到慈祥的脸、凶恶的脸。(出现短暂的哑场)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看重自己的“脸”,所以不敢贸然发言了。

我现在出示三个人名,如果要你将三个人名与这个题目挂起钩,看看有没有困难?能说得出来吗?我出示的人名是:孔子、鲁迅、乔丹。

(学生思考)

生:孔子四处奔走讲学,辛劳的脸上总是挂着谦虚。

从鲁迅先生严肃的脸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情怀。

乔丹的脸上始终充满了自信,当他扣篮成功之后,总会将他的得意和舌头一起,伸得很长很长。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已经注意到了材料与题目之间的关系,已经注意从题目所要求的角度来叙述事例了。

其实要写好这个题目的作文,要把这个题目和我们平时积累的材料挂起钩来,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析题,将题目做透彻的解剖,分解为若干个小题目(板书:题)二是调动自己的素材积累,并对这些材料做多角度分析。(板书:材料)这样题目与材料和谐对接的可能性就大了。

先讲析题。

有一个事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有一年上海作文竞赛的题目是:1+1=?。很多参赛者都茫然不知所措,但一个参赛者将这个题目转化为若干个子题目:

一场考试+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心弦

一次落后+一场无泪的痛苦=一股奋进的力量

一味地自以为是+一味地目空一切=一个深深的泥潭

一座小屋+一对恩爱的夫妻=一个和睦的家庭

一点隐瞒+一点猜忌=一阵狂风暴雨

一次机遇+一次冒险=一生的转折

一个远大的理想+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充实

一个壮丽的事业+一个和睦的家庭=一生的无憾

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历史时期=一场社会变革

一点牺牲精神+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国家的希望

一群忘我的人+一个前仆后继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的腾飞

然后从中选取一个来写,结果这个参赛者获得一等奖。又如辽宁省200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今年花胜去年红》,这是一道富有诗意和寓意的作文题。如果把自然界的“花”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去,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许多“花”都开得胜于“去年”。说得具体点,可以写姚明NBA的三年历程,一年比一年成熟;可以写和率领的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绝地反击”比在世界杯上的勇冠三军更令人荡气回肠。此外,还可以这样写:“去年花”是少年时的懵懂天真,“今年花”是青春岁月里的成长;“去年花”是我国的氢弹、原子弹升空,“今年花”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太空遨游。

那么如果我们将“脸”这个题目加以分解,可以分解出哪些小题目呢?

(学生回答,教师将它整理)

爱脸,丢脸,变脸,争脸,露脸,洗脸;

大人脸,小孩脸,老人脸;

爸爸的脸,妈妈的脸,奶奶的脸,老师的脸,同学的脸;

厚脸,薄脸,美丽的脸,丑陋的脸;

鲁迅严肃的脸,毕加索恐怖的脸,屈原刚毅的脸,祥林嫂木刻般的脸,中国女排姑娘布满汗水的脸,袁隆平满是泥土的脸,包拯的黑脸,关公的红脸,曹操的白脸;

个人的脸,班级的脸,学校的脸,城市的脸,国家的脸,地球的脸;

师:由“脸”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还可分解出这样的题目:“脸与心”“笑脸与社会的和谐”,再进一步引申,还可以分解出这样的题目:“要脸就要讲尊严,知廉耻”“要脸但不要图虚荣、讲排场”……其实讲到“尊严”,就把“爱国、自强、廉洁、团结”等内容都涵盖了,讲到“不图虚荣”就把“节约、批评、反思、谦虚”等内容也都涵盖了。这样面对“脸”这个题目,我们就不会感到茫然,相反还有一种文思泉涌、胸有成竹的感觉。

下面再讲调动自己的素材积累,并对材料做多角度的分析。

许多同学苦于手中没有适合的材料,因而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是不是真的没材料?不是。有一个事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2002年,北京市的高考作文题是“规则”,其中一个考生写的是《一个人的战争》,全文只用了一则材料:郭品正的材料。郭品正,当时是浙江省唯一的脑外科博士,因为拒拿黑钱,有些同事、领导看不惯,被“优化组合”下岗。下岗后,他曾到国内多家医院求职,都被婉拒。他不得已在互联网上发了一则求职信息,美国加州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竟不远万里派人来到中国,当面考查后高薪聘任了他。就这么一则材料,许多人都知道,但这个考生用得不同凡响,让人击节。

(教师念考场优秀作文《一个人的战争》)

一个人的战争

北京一考生

现在已经午夜了,我坐在桌前,没开灯,黑暗像水一样无声无息地在我周围散开,缓慢而坚定。明天应是一个好天气,飞机会准时起飞,然后降落在加州的大地上。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像现在这样平静了,报纸上的话过于矫情,我也爱我的国家,爱我的病人。但当我为人的原则、我行医的规则被人耻笑时,我不得不选择离开。

我这几个月的遭遇,大多数人已经知道。我因为拒拿黑钱而在医院年终评比中被评为最差,被“优化”下岗了,我无法容忍在白大褂的掩护下握着金钱来来回回伸缩的手,无法忍受在病人的中卑鄙地窃窃私语。他们玷污了医生这个崇高而圣洁的名字,他们违反了这个社会的规则,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当我拒绝与他们同流合污时,他们笑着对我说:“嘿!人生不就是一场游戏吗?”可是他们忘了,游戏也是有规则的,谁也无法逃避。于是我决定用我还未嘶哑的喉咙,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我将事情告诉了领导。但我太天真了,我的一腔热血撞在现实的铁壁上,徒然淋漓了。我,从一个国内著名的脑外科医生,变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一分子。

就这样,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是被动的,力量是悬殊的,是看不见硝烟的。我因为捍卫人生游戏的规则,捍卫我为人的原则而被迫打响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的第一枪。没有医院愿意要我,我过着失业的生活,我实在很失望。因为这一切,使这场战争看起来如此可笑,像我一个人的自我慰藉。直到有一天,美国加州一所大学附属医院聘我任职,我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我一直信奉,规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尊严,是一张在社会中行走的通行证。失去规则,丑恶将到处滋生,善与爱将迅速枯萎,人们将会活得盲目而惊慌。

我,叫郭品正,人品的品,正直的正,一个脑外科专家,我打了一场一个人的战争,结果输掉了。

但,我不后悔!

以上,是我在临行前的自白。

我猜测这名考生在考前对这则材料做过反复咀嚼,从理想、道德、个性、团结、爱、人才观、生存、学会说“不”、合作与独行、挑战自我、牵挂、人类与科技等角度去思考,如果出现某个题目我该从什么角度去适应它,方方面面他都考虑了。因此,当看到“规则”这一作文题时,他也能把这则材料用得丝丝入扣,切合题意。这个例子给我们这样深刻的启示:写考场作文一定要在材料的积累和运用上多花一点心血,这样题目与材料和谐对接的对应点就多了。就以郭品正拒收红包,结果被“优化下岗”这件事来说,它也包含着与“脸”这个话题有关的对应点。能看出来吗?谁来说说。

生:从正直与丑恶对比的角度分析,可以把那些医生收受黑钱,职业道德败坏和郭品正救死扶伤、善良正直进行对比。

师:你看出这则材料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并对运用何种写作技巧做了设想,但一定要注意材料与题目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根据题目来叙述事例。

生:用郭品正的材料来写“脸”,我打算从这几个方面来写:工作时郭品正关爱病人的脸;周围人对郭品正疑惑不解、妒愤的脸;受排挤下岗后,郭品正对小人愤怒的脸;郭品正上网求职却不被聘用,充满失落的脸;郭品正坚持做人的原则,充满正气的脸。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善于根据题目来分析材料、使用材料。

下面请同学们看发下的2004年十位“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然后围绕“脸”这个话题选用其中的一则材料或几则材料来说一段话。

(学生阅读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并思考,准备发言。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是:梁万俊、任长霞、田世国、袁隆平、明正彬、徐本禹、刘翔、桂希恩、牛玉儒、孙必平、中国女排)

师:请几位同学来说说。

生:科学家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唯一的一张脸,但我却要说不,因为任长霞就有两张脸。她做过整容吗?不。那她会易容术吗?不。可是她真的有两张脸。

面对恶势力,她拍案而起,铁面无私;面对平民百姓,她柔情似水,嘘寒问暖。

师:你说的虽短,但你已经掌握依题叙事这个本领了。你说的每一句都很切题。

生:他不是农民,但他被晒黑的脸上却烙下了犁田般的皱纹;他不是农民,但他却每日脸朝黄土背朝天,游走在乡间的稻田之中。在他的脸上,你找不到高傲,更感觉不到一丝身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傲慢,你能看到的只是朴实。

在科学面前,他的脸上有的只是严谨;在成功面前,他的脸上有的只是欣慰;在荣誉与财富面前,他更是那样的洒脱;只有在农民朋友和丰收的水稻面前,他的脸上才会流露出喜悦。因为他就是一个农民,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师:这位同学把袁隆平的品质归结为几点,再把这几点聚集于他的脸上。这就很切题。

生:当刘翔身披国旗,跃上颁奖台时,历史定格了,人们也将永远记住这一刻。在这一刻,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在这一刻,十重栏杆的颁奖台上出现了中国人的脸;在这一刻,人们将不再记住刘翔脸上的那些痘痘,而是将记住他那脸上写着:谁说中国人不能在110米栏夺得金牌,谁说……今天,我就要证明给大家看,证明中国人也是好样的,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他引用了刘翔的话,但不说“刘翔说”,而是说这话是写在刘翔长满痘痘的脸上,这样材料与题目就很切合了。

生:他,一位感动中国的缉毒英雄,在毒犯面前,他勇猛抗争,用自己英勇的身躯保护着人民,保护着他热爱的祖国。

他的脸,刻满了对毒贩子的憎恨,对胜利的渴望,因此也留下了岁月无情的痕迹,可是他依然勇往直前。面对各种诱惑,在千万张丑陋、奸恶的脸面前,他面不改色,坚定地从事着自己的事业。无论是卧底侦查还是冲进枪林弹雨,他都有着一张最真实的脸,正因为有了它,毒贩子们才束手无策。

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能停歇,于是他时刻坚守着这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岗位。每天,他都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他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犹豫,那么的义无反顾,他是为了人民,为了祖国在奋斗啊!

这样的一张脸如何使我们不感动?这样的一张脸怎能不令无数人肃然起敬!他是人民真正的守护神,有了他,毒贩们便无处藏身,所有的罪犯,都将受到惩罚。

明正彬,他燃烧自己的人生,为的是照亮所有人!

师:你能通过写明正彬脸上表情的变化:“憎恨”“渴望”“毫不犹豫”,来写明正彬的事迹,又写这张脸让无数人肃然起敬。“脸”成了这则短文叙例的线索。

生:上机前他(梁万俊)的表情,使我安下了心,我相信他会创造奇迹。因为他的脸上充满了勇敢、果断、冷静、自信,还有对事业的执著热爱。这是一张充满希望的脸。中国需要这样的脸。

是的,他回来了,而且是胜利地回来了。他创造了奇迹,让亿万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奇迹。他慢慢地走下飞机,脸上洋溢着微笑,振奋人心的微笑。他的脸深深映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蓝天的广阔没有使雄鹰茫然,万丈的高山没有阻挡住攀登者毅然的决心,而面对一次次死神的微笑,梁万俊从容地握着方向盘,驶向胜利的彼岸。他的脸上依旧平静。――因为他相信奇迹。

师:这个同学是从梁万俊战友的角度来写的。写梁万俊上机前的表情使“我”放心;梁万俊战胜困难、创造奇迹胜利归来,令人难忘的也是他的脸。作者的目光始终聚焦于梁万俊的脸。

相关期刊更多

美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创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婚姻与家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