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建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非重点,建筑学,改革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osperity, and building talent demand is bigger, so the expansion of enroll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chools to expand the scale is also increasing, a lot of engineering and non-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have set up th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But most of this kin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chool time is short,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is less, the lack of an explicit direction, occupation, regi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rchitectur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not fully integrat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How to improve this kind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quality, reform education mode,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is currently building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to start,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non - key architecture major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further analyzed combined with specific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mode, trying to focus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l reference architecture provides non - china.
Keywords: non - key, architecture, reform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建筑行业中出现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的管理体制,高校建筑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建筑学专业的职业教育区域教育、跨学科教育、应成为不同高校追求的目标,以往单纯以教学为主的办学方针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国内部分重点院校逐渐顺应了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重点加强了包括建筑教育在内的科学研究工作,“产”“学”“研”相结合以及“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办学思路成为中国建筑教育新的走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学专业教育在我国高校随着与国际不断接轨以及专业评估的全面展开,其教育教学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世纪以来,一些新的不利因素的出现也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目前的建筑专业教育。对于非重点建筑院校来说,由于老八校生源的扩大与硕士生的扩张,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步提升。再加之院校没有配合相应的解决策略,而一贯沿袭老的教学模式,非重点院校面临的挑战极其严峻,而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我们只有认真思考,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探索出适应新形势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模式。首先,我们研究分析一下目前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非重点建筑学专业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
1、传统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及设计课程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从国内大多数院校所沿用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来看,基本上是欧美学院派建筑教育模式与前苏联建筑教育模式相互结合的产物。不容否认,这种模式是老八校经过多年来教学实践提炼出来的,从总体来看也基本上满足了我国较长一段时间的实际需要。但是,随着外部各种条件的改变,这一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且未能得到平衡发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重点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原有模式特别注重基本训练,但工程技术问题有所忽略。在教学安排上,侧重训练绘图技巧的时数较多,其后果是促使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放在图面表现上,而对于一般常用的相关知识却不求甚解。这种偏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将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教学方法基本上以“填鸭式”为主,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则相对较弱。笔者认为,对于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设计的教学,应将重点转移到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是建筑设计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是设计教学之灵魂。另外,目前大多数院校建筑学的建筑设计课程一般是按建筑类型来安排设计课程及作业。从二年级到五年级进行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如幼儿园、中小学、影剧院等),以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建筑设计方法。但是,只通过几种有限的建筑类型设计,很难全面地了解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广泛兴趣。因此,建筑设计课程不应该只局限在与“老八校”一致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非重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自身特点。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除了基本能力之外,更有自身特点。
陕西理工学院位于陕西南部的秦岭与巴山之间的汉中市,正处于汉水流域上游,在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它优越的自然、特殊的地理环境彰显着个性。学校也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本校建筑学专业也以具有成熟教育经验的建筑院校为学习典范,希望借鉴这类院校的成熟经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特色优势,一味朝着优秀学校靠拢,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很难达到与其专业建设水平相当的高度。
由于本校地处汉中,虽然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但是相对其他传统建筑院校,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建筑学专业开设仅10年,与其他老院校相比没有优势可言,加上地处三线城市,无论是师资力量的补充还是生源都受到影响,这也是本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瓶颈。
二、发展策略
建筑业的大力发展对地方高校建筑专业来说,是极好的机遇,建筑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建筑专业报考人数逐年上升,很多院校相继开设建筑学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好。加上国家对陕南地区的重视,利用利好政策,发挥本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地域唯一性优势,着力为本地城市建设服务,改善自身办学条件,增强专业竞争力,反哺社会。
首先,注重利用区域优势,培养学生崇尚自然、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勇于创新,既尊重人文精神,同时也以文脉传承作为教学特色,由此创建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方式,既利于当地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促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专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其次,以培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为主要目标,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保证基础教学的同时,寻找增长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克服譬如学生定位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诸多问题,建立符合本院校实际的建筑学专业发展方式。
再者,教师通过注重陕南地域文化的研究,促进自身能力的增长,扩充教师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利用“广义建筑学”教学方法,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三、结语
本文以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影响为题,对民族文化概述、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必要性以及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影响展开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来获取相应的设计理念,以便对今后建筑设计提供相应依据。
关键词:
民族文化;高校建筑;设计;影响
在20世纪时,我国建筑行业便飞速发展,在80年代我国出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其中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是最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建筑,直到90年代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更是有效促进我国民族文化建筑的发展,也将民族文化建筑推向国际化,因此在高校建筑设计中有效结合民族文化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还能够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
1民族文化概述
所谓民族文化就是指,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产生的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民族文化能够充分的体现本民族的历史以及发展的水平。总的来说,民族文化便是该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其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民族文化是充分展现该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民族文化过多的体现的是意识的形态,其中民族文化包括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更多的体现出阶级的利益以及思想。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精神的新文化,其主要意义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此文化形式不仅能够延续民族的生命,对于国家的存亡,也存在相对的意义。针对古代历史而言,民族文化的存在对于封建国家的秩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民族文化中还存在相应的哲学知识、道德理念以及艺术形式,更加有利于培养民族的精神。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发展的要求,因此民族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当中。民族文化不仅体现出国家的意义,同时还体现出民族的意义。就民族文化本身而言,人们所提倡的民族文化是为了保障民族自身的特色,从而能够与世界观念相融合。民族文化作为最具有民族特色民族艺术的文化形式,不仅能够体现民族审美的观念,并且还能够体现民族审美的意识。建筑本身便是地区的产物,也因此,建筑诞生时便已经与周围的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任何建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以及现有建筑的特征而建设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建筑的民族文化逐渐被全球化的文化所替代,而建筑自身的民族文化也逐渐被国际化所取代,这种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以确保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1]。
2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民族文化不仅能够体现出国家的意义,并且针对教育而言,还具备自身的价值。民族文化体现出国家的意义就是指不论是对国家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的存亡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民族文化,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以及世界的发展,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也具备一定的世界意义,不论是针对我国还是其他国家,民族文化都是建立在国家意义以及民族意义上的。民族文化能够将其具体的内容转变成教育所需的内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功能。因此将民族文化融入的学校建筑设计当中,不仅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民族的特色,还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氛围。早在20世纪,外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大学时曾经将民族文化有效的结合到设计当中。在现代学校建筑设计过程中,想要与民族文化有效地结合,首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就要科学合理的融入民族文化。例如,我国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在设计的开始便受到群众的质疑,主要原因是群众认为设计师的风格过于极端,并且针对设计师的思维而言与中国民族文化产生冲突,大多群众都会认为设计师的设计将会破坏到苏州文化的完整性,并且对原有的民族文化造成相应的影响。然而,设计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群众的想法,不但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让民族文化消失,反而起到宣传的作用,其中还融合了自我的设计风格,巧妙的将民族文化与建筑设计融合到一起,体现出建筑整体性的同时还能够体现出建筑的特色,在对建好的博物馆进行宣传时,也具有相应的现代化意义。我国现代高校建筑设计,便可以采用此种形式来进行。高校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关系到整个城市的面貌,因此将高校建筑设计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不但成为城市的特点,也成为城市的标志,无论是对高校的发展还是对城市的竞争都是必要性的。高校建筑设计一直被视为校园的文化,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理念与校园自身的文化以及地域的特点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因此高校建筑设计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孔孟儒家思想,是历史民族文化的形式,在建筑的规制上更是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在建筑的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民族文化[2]。
3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影响
民族文化是由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而形成的文化形式,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学校便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的场所,其目的就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活动,学校不仅要重视教育性,还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应用,科学合理地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我国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设计,北京大学是在1898年建立的,最初北京大学成为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教育的开端,因此,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1975年以及1998年两次创建形成的,在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在图书馆内部的设计中设计理念较为先进,同时设计的结构也较为巧妙,具备一定的特色。图书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建筑风格采用的是民族文化,其风格以及布局更加明确[3]。在图书馆主楼的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是仿古屋面,合理的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当中,将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有效地体现在建筑当中。图书馆的造型与风格都能够完美的结合,不仅采用古典建筑的风格,还结合周围的环境,有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点,也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展现的淋漓尽致[4]。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无论是针对建筑的理论还是建筑的技术都在不断突破,有了民族文化的支持,建筑更是朝着最为有利的方向发展,民族文化就是能将以往人们注意力集中在思想与文化上,这样设计的建筑便不只追求形式而是不断的在文化或是更深层次的探索,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主要影响就是能够改变以往建筑设计的形式,将人们的思想放在建筑设计的首位,因此建筑文化更多的反应了精神实质[5]。民族文化在高校建筑设计形态上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筑空间,建筑空间的出现是为了使人们重视空间与精神之间的交流,因此民族文化凭借自身的魅力在进行高校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身的亲和力,以此为基础来引起人们的共鸣。要想使民族文化在建筑中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就要在民族文化环境中不断的探索,将建筑设计的形态进行抽象处理后相应的提炼从而形成优秀的民族文化建筑作品,民族文化作为抽象的概念,在实体建筑中,需要借助多种手段进行高校建筑设计。例如,重庆的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其建筑形式是院落型、吊脚楼、双坡屋面等组成的,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作为直观的建筑更能够将民族文化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民族文化的建筑,其主要的表达目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能够在空间范围内展现更多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对高校建筑设计的影响是重要的,在今后高校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有效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以此提高建筑设计质量的同时还能够加深建筑的内涵。
4总结
学校建筑不仅是学校重点组成部分也是展现学校面貌的关键,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建筑设计当中,不仅能够在建筑上体现民族特色,还能够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有着更加深入地了解。
参考文献
[1]安毅.新中式建筑艺术与天人长安塔的探索[J].城乡建设,2016(04):46-47.
[2]柳清.探析高校建筑色彩影响因素及个性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4(08):166.
[3]刘苏文,李宪锋,郭永沛.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建筑文化价值观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25-28.
[4]赵会.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以高校建筑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3(16):158.
关键词:入口迭合区;整合;文脉
Abstract:With the Xiangya Mansion of Xiangya School of medicine as a project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features of the entrance transitional area. By setting forth integrity concept of design, it tries to seek a form of architecture consistent with urban environment and context, while coordinating contradictions among all kinds of restrictions and reflecting the connotation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the entrance transitional area; integrity; context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137-03
作为城市形象与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高校建筑在整个城市的景观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高校建筑由于时间跨度大,破损严重,已经不能担负起教学及科研的任务。随着教育的改革,高校扩招所容纳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几十年前的规模。因此,高校在其原有基地上的改扩建,如何既保证高校原有的建筑文脉,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的功能,是大城市进行高校改建或扩建时所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高校入口迭合区作为高校建筑的当门彩,在整个高校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迭合区的建筑设计,需要综合文化、建筑及使用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新近设计的湘雅大厦为高校入口迭合区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供探讨的实例。
前身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它是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耶鲁大学校友组建的雅礼协会联合创建的一所西医高等学校。2008年,为了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整合校园环境,学校在蔡锷北路与湘雅路的交汇处征地9033.08m2,拟建一栋高层综合楼(湘雅大厦)。该征地环境条件较为复杂:蔡锷北路与湘雅路交汇形成丁字路口,社会车流众多;现有校门较小,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基地内建筑风格相对零乱,还需解决校车的停放问题。(图1)如何在保障高层综合楼功能的前提下,将湘雅医学院的历史文脉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入口迭合区湘雅大厦的设计尤为重要。综合该基地的设计条件和最终建筑设计,湘雅大厦为探讨城市高校的扩建与改建,尤其位于迭合区的建筑提供了一个比较优秀的实例。
1设计条件分析
基地选址的特殊性,使其成为校园的入口迭合区。它由校前区与入口毗邻区两部分构成,两部分分别属于大学与城市,是进出校园的重要联系部分,也是大学主入口对内外的功能辐射范围。从构成关系上讲,此迭合界面是城市与校园的分界,划分了两者不同的空间领域;从功能内容上讲,这又是一处临界地域,具有相对复合的功能内容。因此,基地内的建筑应该有不同于其他区位的特性,成为校园与城市的人、物、信息流向的中介,又同时为城市与校园提供功能载体。
综合评估基地及其周围环境,在设计过程中提出如下几方面控制要素,这几个要素被证明是该迭合区建筑设计中的几个核心准件。
1.1 空间形态
入口迭合区包含校园中的校前区、城市中的入口毗邻区,以及二者之间的边缘空间――迭合界面。整个空间绝不是面的简单拼合,而是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区位的变化与运动都可能牵涉其他空间的发展与变化。入口毗邻区中的建筑功能、规模、形态等要素应与其邻接的大学入口紧密关联;而校前区在交通联系、视线联系等方面的设计也应采取整合设计方法,考虑与毗邻区的整体性。
1.2 文脉
建筑文脉是指关于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关系。大学校园建筑的文脉已超越了单纯建筑物之间的物质性关系,还包含有学校的文化品位以及历史沿革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耶鲁大学在湘雅医学院西医体系的建构上有过重大帮助,而历经百年发展的湘雅也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办学体系,我们决定借鉴耶鲁大学校园中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完美的形式和典雅的内容来象征湘雅人的严谨学风和端正态度,并表达对前人的尊敬和感谢之情。
1.3 校门
校门设计在整个校前区设计中举足轻重。作为校园与城市的联系通道与分隔界面,同时也是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印象,校门应是整个校前区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人们往往能够从校门形态的变化体会到大学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大学校门性质具有复合性,即具有标志物和建筑物的共同特征。
2建筑设计原则
针对上述几方面控制要素,提出相应的建筑设计原则。
2.1 总平面设计
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我们遵循“布局紧凑、分区合理、交通便捷、安全适用”的原则,对原有校前区进行重新整合,协调好交通、景观、空间等设计要素。从交通角度来看,校前区是交通会聚的终点与出入口。我们在设计中注意对原有交通方式的继承与优化,保留原有校区的主干道,在基地北面增加了大校车的停车位,形成车流“通而不畅”的形式,降低了进出校园的车速,以便于管理。在空间布局上,将基地的西南面辟成小型城市广场,减少建筑体量对城市道路的压迫感,并充分利用原有公共工程设施,进行竖向设计和管网设计,创造一个既属于校园又属于城市的“中介空间”,以满足个体与社会、建筑与城市的相互作用(图2)。
2.2 功能设计
大厦总建筑面积为60864m2,其中包括地下停车场、商业、实验室、办公、留学生公寓等功能(图3~图4)。这些功能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从而为在其中的工作、生活、娱乐和信息交流等人的活动提供最大的便利。功能组织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多种功能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从平面功能而言,湘雅大厦底部为城市商业,满足学院内部的商业需求并服务于城市;高层部分为湘雅医学院的实验室、办公及留学生公寓,作为功能上的迭合区。一方面各功能均要相对独立,以保证自身功能系统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如独立使用空间和辅助设施,独立的交通空间和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各部分功能又能相互关联、相互借用某些设施。因此,我们在设计中注意深化功能划分,促进相互交叠,提高建筑的活力;同时,在促成功能交叠、设施共用或借用的同时也要保证各种功能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并形成各自的功能块是建筑平面对城市迭合区的平面处理方式。
遵循以上的设计原则,我们对综合楼的平面布置如下。
① 大楼采用姊妹楼的布局,两个出入口作为消防疏散出入口。
② 竖向设计上,负二至负一层为地下停车场,一至四层为商场,五至六层为实验楼,七至十一层为办公楼,十二至三十层为国际留学生公寓。
③ 在一层平面上,商场、办公和公寓的人流完全分开,便于疏散和管理。
2.3 造型设计
从城市关系而言,湘雅大厦位于湘雅路和蔡锷北路的交汇处,周围集中了新闻大厦(商业形态),湘雅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医院形态),卫生厅办公楼(政府办公形态)等多种建筑形态。在这个城市重要节点,建筑形态的迭合区恰当地表达出湘雅大厦的学院风格是建筑造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厦高30层,采用“承接历史、延续古风”的处理方式。裙房部分采用深赭色大理石镶嵌玻璃幕墙,以色彩的变化来增强外立面效果的观赏性和可识别性。学院入口处以实墙面为主,间以竖向的细线窗,给人以厚重、墩实的心理感受,塑造“百年湘雅”悠久的历史。商场入口处采用哥特式风格连续尖拱的建筑符号,以营造商业繁华感,渲染商业气氛。塔楼部分强调竖向线条的运用,以适度的分割体现比例和尺度,增加立面的层次感,体现建筑的高贵和典雅。大厦整体采用灰调,使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脱俗,而局部运用的一些明快的色调,更增添了大楼的动感与活力。(图5)
2.4 校门设计
“门”产生的最初,是作为单纯的交通通道,是为解决防御与通过的矛盾而存在的建筑要素。我国传统的大学校门往往注重表达文化传统的倾向,多采用牌楼式形式。湘雅医学院现有的校门也属于此类(图6)。在此次设计中,我们打破常规思维,提出“泛入口”概念。即把建筑物和校门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整体的空间序列。校门既是建筑的一个立面,又是建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空间,包含了“二维表皮”和“三维空间”的双重特性(图7)。而这种复合性的空间,又包含了人的活动在其中,使建筑与城市、与环境的分界线变得模糊与柔和,层次也更丰富自然了。
3结语
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学校园与城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而演变着。在发展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校园与城市互为支持,大学才得以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城市也才能成为大学发展的肥沃土壤。校园建筑的设计,不应再囿于解决校园内部矛盾的层面,而应运用协调发展思想,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环境,走向"校园・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可以预见,在高校的扩建与改建过程中,必须将城市与校园真正意义上地联系起来,客观分析设计条件,尊循相应的建筑设计原则,在实际功用与建筑文脉两方面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舒适性即指建筑应当能够营造出一个宜人的环境。宜人的环境除了在各方面要满足人体的尺度之外,建筑环境的声音、光线、温度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满足人的需求,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宜人的环境。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是任何类型建筑都要达到的首要要求。学生宿舍首先是要满足学生居住这一基本功能,居住生活区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在这个环境中还应包括阳台、卫生间等必要的空间;盥洗室、活动室等辅助的配套空间以及走廊、楼梯间等连接各功能的交通空间等等。所谓的物质环境,是指学生宿舍为学生提供的物质方面的设备设施。主要包括居住生活所需布置的家具和配套的服务设施,如居住最为重要的床、学习所用的书桌、储存衣物所用的衣柜、储物柜以及生活中需要的洗浴设备、电气设备和网络设备等等。有时优美的校园音乐和广播总能给人带来青春的气息,使人心情愉悦,因此宿舍位置靠近校园广播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温馨的感觉;相反若是宿舍位置临近城市道路或者建筑工地,则会受到噪声污染的影响,噪声可分散人的注意力使人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从而对整个环境产生厌恶。减少噪声污染,增加音乐广播可以改善整体环境的质量。宿舍楼室内外的灯光照明也会改变整体的环境气氛,此外,宿舍周边的树木在光线的照射下产生的光影效果同样可以带来丰富的空间,树荫下的开敞空间往往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对于宿舍楼的热环境,主要是指宿舍的空气环境,包括宿舍的朝向、开窗、墙体的保温和室内外的通风情况等几个方面。
2人文环境
外在人文环境的营造和内在人文环境的塑造。外在的人文环境是指营造一个富有某种精神内涵的空间,包括校园的文脉以及社团的活动等等;而内在人文环境的塑造主要是指宿舍楼的归属感和宿舍氛围的塑造。高校宿舍楼的规划和设计要考虑其在整体校园规划中的位置,满足整体规划和布局。除此之外,高校宿舍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的地方,因此宿舍和与之相关的建筑设施之间的关系是宿舍楼环境评价的重点。一般包括:食堂、浴室、活动场及体育馆、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几个方面;另外宿舍楼周边的交通情况同样反映了通往上述各个地点的便捷程度,因此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