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熊猫的故事

熊猫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熊猫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熊猫的故事

熊猫的故事范文第1篇

我刚一进屋就看到桌子上有一封信。仔细一看,原来是哥哥的朋友寄来的。嘿!信封右上角是一张很难收集到的熊猫邮票,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可是,拆开一看,信的下方却写着“请把邮票寄回”的字样。我灵机一动,拿起剪刀便把字样剪掉了。不到几分钟,那枚熊猫邮票就收进我的集邮册里了。

下午,哥哥回来了,他看完信问我:“你知道信封上的邮票吗?那是我朋友要我寄回的。”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哥哥怎么知道邮票要寄回的?噢!原来信封后面还写着那几个字。我恨自己当初太鲁莽,没看见信封后面的字。但我马上镇静下来,说:“什么!不知道是谁把那个熊猫邮票拿走了。”谁知,哥哥脸色一变,大声说:“你怎么知道那枚邮票就是熊猫邮票?”“我......”哎!真糟糕,说漏嘴了,只得向哥哥坦白了......

哥哥并没有责怪我,他说:“如果你这么喜欢收集邮票的话,我今后想办法帮你收集一些。”这下我更不好意思了。我惭愧地对哥哥说:“我以后收集邮票一点光明磊落,再也不撕人家的邮票了!

熊猫的故事范文第2篇

熊猫来袭,“中国文化”两方做

绿眼睛、肥嘟嘟、爱吃包子,这只好莱坞式的中国熊猫阿宝一来到中国,便以一身中国功夫打败了所有劲敌,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喝彩和赞赏。

《功夫熊猫》将熊猫与功夫这两大中围元素结合起来,以轻松幽默的风格,用纯正的中国文化元素为背景,完成了这一创造。虽然正义的熊猫阿宝击败邪恶雪豹或沈老爷的故事框架并没有跳出老套,但是角色的新鲜组合与前所未见的中华元素大整合,特别是导演巧妙借用许多港产功夫片――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典片到近年新片的创意并且推陈出新,使关注功夫电影的国内观众都能露出会心的微笑。

除了“功夫+熊猫”这两种醒目的中国元素外,《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俯拾皆是:太极、面馆、庙会、爆竹、宝塔、龙灯、筷子、馒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铺陈着典型的中国符号;老虎、螳螂、蛇、鹤、猴子,每一样都在中国武术中找到了对应,整部影片的水墨风格更是让人神往。“熊猫1”中文版中,导演更是刻意请来了成龙、刘玉玲等华人明星的配音阵容,可谓做足了“中国功夫”。

深圳市方块动漫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推广部主任陈中言告诉记者:“《功夫熊猫》之所以优秀,之所以能够打动中国人,是因为一个西方作品,却通过轻松诙谐的方式阐释了中国禅宗的一些经典内涵:心如止水、大音希声、无动而静、大爱之相。这些看似深奥的哲理,被一只肥胖、懒惰却讨人喜欢的熊猫演绎得别有味道。”

迄今为止,文化范畴内中国对外输出最成功的还是功夫。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武打明星当年的一招一式,我们仍能从熊猫阿宝滑稽打斗的场面中辨认出来,包子、筷子、面条、高跷都曾是成龙练武或决斗时的经典道具,只不过由熊猫耍来,别有一番视觉上的新鲜趣味。

陈中言表示:“尽管由于客观因素我们的动画片依然无法与之抗衡,但是我们可以庆幸,熊猫阿宝让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更生动有趣地展现给了全世界。也许因为看了这只胖熊猫的故事,全世界的孩子们都会记住中国这个卉老国家。这是一个挺好的事儿。”

我们为什么拍不出《功夫熊猫》

熊猫是我们的,功夫也是我们的,10年前好莱坞就汲取中国元素拍出了《花木兰》,而我们却没有举一反三,从中国元素中寻找灵感――这就注定了今天再次错失良机。

好莱坞的商业头脑确实精明,在中国奥运年推出以“功夫”和“熊猫”为主要创意元素的动厕片,深得天时、地利与人和。时隔3年,“熊猫2”卷土重来,以更加浓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征服巾围观众。“熊猫”是中国国宝,“功夫”是中国招牌,何以电影诞生100多年来,国内动漫产业就从来没有好好开发利用过“熊猫”这一经典形象,反倒让好莱坞抢得了先机?其实,中国动漫产业的危机由来已久,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三国题材被日本的动漫游戏界反复利用,赚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钱。

动画本撰稿人吴桐说:“中国经典动画片多改编自文学原著或民间故事,比如《阿凡提的故事》、《大闹天宫》、《宝莲灯》、《九色鹿》等等。充分利用故事原型已经具备的观众缘,为影片发行打下深厚基础,这固然是成功经验。然而,这种近似翻拍的改编行为,本身就是国内动漫创意产业并不十分完善的体现。产业链薄弱,缺乏鼓励创新的物质基础与勇气,翻拍改编才会成为保守的风尚。”

暨南大学传播学教授林如鹏也指出:“《功夫熊猫》成功的同时,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为什么我们总是盲目地以为与国际接轨就是投好莱坞所好,重复着5年来的《卧虎藏龙》模式?为什么守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却无米下锅?在这方面,我们有着太多的教训,《花木兰》、《功夫之王》,还有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无间道风云》,无一不是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挖掘和借鉴。我们固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更为熟悉,但拍出来的东西却常常不吸引人,有文化无娱乐。而文化这种东西是要‘润物细无声’的,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应该在不知不觉中用它的魅力去打动人、感染人。”

《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制作中,文化把握能力的不足。我们眼下缺少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不是票房,甚至不是故事,而是发现力、创造力、想象力,实质则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功夫熊猫》点中了中国动漫软肋

在《功夫熊猫》的光芒下,国内动漫产业的软肋暴露无遗:动漫基地建设过于盲目跟风,缺乏长远的考虑和规划,动漫生产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说教不重娱乐。

美国人动了脑筋,用了5年时间,把熊猫变成了电影,用中国特色元素和中国功夫打进了中国市场。他们编了一个故事,用的全是中国元素;还有就是他们擅长的电脑动漫特技。广州动漫产业园的一位业内人士说,这些动漫我们也会玩,只是整体编导策划水平与经济实力比不过人家而已,但这也正是两者之间的差距所在。

搞笑热闹的《功夫熊猫》火爆的同时,也把一连串困惑丢给了国内的动画片创作团队。据调查,目前,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只有11%。将近九成的市场被欧美和日本动画片所占据。

其实,国外以熊猫为题材的各种文化传播活动并不鲜见。1972年,日本著名导演高勋和宫崎骏就已经拍出了《熊猫的故事》。再后来美国艺术家用各式服饰装扮中国熊猫,有迷彩服还有美国国旗服,可说是异想天开。

对于国内的动漫文化产业来说,对本土文化的熟悉程度远胜过欧美国家,理应更好地利用这一优势,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国产动漫大片。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还有无数电影宝藏可以挖掘和利用。

吴桐认为,我国的动画片并不缺少经典形象,无论是已经被搬上银幕的葫芦娃,还是孙悟空、黑猫警长、邋遢大王,无一不凝结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但其潜在的商业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该如何整合利用和再开发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却是值得探讨的一门学问。以近期上映的《葫芦兄弟》为例,由于走了“品牌再生”的路子,该片的投入虽不大,但经典品牌的号召力使其依旧取得了千万元的票房。

熊猫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受众接受

美国好莱坞梦工厂的动画片《功夫熊猫》于2008年6月在国内公映后,当年就以1.9亿元获得了国内票房第二名的佳绩。2011年5月,《功夫熊猫2》再次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国内票房。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公布的数字,《功夫熊猫2》以近6亿元票房占据2011年上半年国内票房收入榜的首位。作为一部动画片,《功夫熊猫》能够击败国内外众多堪称“大制作”的电影作品,创造完美的票房神话,其背后的原因非常值得探讨。本文试图利用接受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从电影的受众接受的角度来探寻《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片在国内院线热映的原因。

一、老少皆宜与雅俗共赏:《功夫熊猫》的全民性圈定最广接受群体 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其理论认为:“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未定的、潜在的,它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只有经过接受者的接受和再创造才能实现。”①按照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电影的意义传播也是由创作者的艺术创作和受众(即观众)的能动性接受来共同完成的,而受众的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决定性地位。

《功夫熊猫》是一部电影动画片。人们对动画片的传统观念是“儿童的动画片”。这一观念在当今的电视动画片领域仍然十分流行。但由于电影在接受的易得性上比电视差,使得电影观众的接受行为有更强的自主性。如果电影动画片仍然以儿童为主要接受群体,由于儿童对电影的接受行为缺乏自主性,这就使得这类电影的观众群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必然在激烈的票房竞争中败下阵来。美国好莱坞电影动画片的制作者比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在近些年好出品的电影动画片,如《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汽车总动员》《青蛙王子》等,在题材选择与主题设定方面注重了接受群体范围的扩展,使得包括儿童在内的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功夫熊猫》就是这样一部带有全民接受特征的电影动画片。

首先,在人物造型方面,《功夫熊猫》的主要人物都是成年人造型。由于当前我国的电影观众以年轻人为主,在已经上映的两集《功夫熊猫》中的主要人物中,无论是作为正面人物的熊猫阿宝、盖世五侠,还是反派的大龙、沈王爷,都按照青年人形态进行造型的。当然在电影中也有许多中老年的人物造型,如鹅爸平先生、浣熊师傅、乌龟大师、羊仙姑等。这些在人物造型方面的成人化倾向,扩大了《功夫熊猫》的接受群体,使之成为一部真正的“大众电影”。

其次,在情节设计上,《功夫熊猫》满足了各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在电影中,《功夫熊猫》的制作者为观众奉上了“幽默滑稽”“动作武侠”“望子成龙”“尊师重道”“家族恩怨”“智慧禅悟”“励志梦想”等多道故事“大餐”,不仅能够儿童、青少年带来快乐与启迪,也能使成年人获得许多人生感悟。

总之,《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动画片的全民接受理念,使得该电影的观众接受面得到了充分的延展,为两部电影上映后取得票房佳绩打下了坚实的观众接受基础。

二、视觉刺激与幽默滑稽:《功夫熊猫》对观众的感官娱乐

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接受主体对作品的接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根据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接受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也不是盲目的,接受主体“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②。而对于电影接受来说,观众对电影最直接、最根本的“需求”就是寻求娱乐的满足。而作为一种心理感觉,娱乐来自人的感官所接受到的刺激。《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动画片之所以能够获得观众的追捧,首先就在于其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娱乐感受。

首先,《功夫熊猫》以电影画面的视觉感官刺激,使观众获得“视觉“娱乐感受。《功夫熊猫》是一部“功夫片”,在影片中对中国功夫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精彩纷呈。另外,由于《功夫熊猫》是电影动画片,在功夫的视觉表现上,除了惯用的快速剪辑手法外,还大量运用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实现了在真人电影中很难实现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觉表现。而3D版的《功夫熊猫2》,在视觉上比第一集有更震撼的效果。而两集《功夫熊猫》在动画场景设计上的中国特色,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功夫熊猫》在视觉表现上的“大制作”,使该电影因此被冠以了“动画大片”的名号。

其次,《功夫熊猫》以幽默的语言和滑稽的表演,使电影观众获得“听觉“娱乐感受。《功夫熊猫》的创作者给该电影的归类是“功夫喜剧动画片”。在两集《功夫熊猫》中,从头到尾充斥着大量令人捧腹的搞笑动作、语言和情节。在幽默语言方面,像“我们都是做面条的,血脉里流淌着汤汁”(鹅爸平先生语)、“我用脚丫子问候你”(熊猫阿宝语)、“你成为神龙大侠的那天是我最痛苦的一天”(浣熊师傅语)等令人爆笑的话语比比皆是。在《功夫熊猫2》的中文版中还利用了许多流行语,如“神马”“浮云”“闪”“得瑟”“帅呆”等。在滑稽表演方面,熊猫阿宝是一个“成龙+周星驰”式的人物,如《功夫熊猫2》中的“在凤凰城大街上玩的‘隐形模式’和‘贪吃蛇’”“与狼武士的‘黄包车’追逐”等,无不令人捧腹大笑。可以说“搞笑”已成为《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片的一大特色,也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在几分钟就一次的爆笑声中,观众完成了对电影的接受。

第三,《功夫熊猫》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叙事,使电影观众获得“视听结合”娱乐感受。一部电影是否能够娱乐大众,还取决于是否讲了一个好故事。在两集《功夫熊猫》中,都讲述了一个以熊猫阿宝为核心的、情节跌宕起伏的完整故事。其中还包含着“英雄成长”“危机与拯救”“身世之谜”等好莱坞经典的故事桥段。

在大众文化的时代,提供娱乐已经成为电影的第一属性。无论何种类型的电影,是否含有足够分量娱乐成分,已成为电影是否被观众接受的第一道门槛。没有足够的娱乐性,电影的接受性就会被弱化,电影的其他功能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功夫熊猫》在国内的热映,首先得益于在电影在90分钟的时长里,给观众带来的是一场娱乐“视听盛宴”。

三、追求梦想与自信执著:《功夫熊猫》对观众的精神抚慰 如前所述,受众的电影接受是基于心理需求,而一个普通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心理需求则是多层次的,其中“获得娱乐”是最基本的、最显性的心理需求。在电影的受众接受中还存在着一个高层次的、隐性的心理需求结构,它如同一个人的心灵家园,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是受众的在情感方面心理需求。而在电影院里所形成的“银幕+黑场”的环境中,观众在观影时处于一种“白日梦”的状态。在这个电影营造的梦幻视觉世界里,观众会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投射到电影中的角色身上,这时的观众“头脑里灌满了形象,我们抛弃智力和意志,听任想象在脑海里自由展开。形象直接激发了我们的情感”③,从而实现作为观众的“本我”与电影角色的“同化”。观众借助这一“同化”的银幕形象,使自己潜在的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得到宣泄和满足。

由于人的精神心理需求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电影,从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把主要关注点放在满足观众积极的、正面的情感与心理需求方面。而好莱坞的主流电影之所有能够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认可,也就在于其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在电影叙事中加入了正义、亲情、博爱、智慧、谦逊、勤俭、自信、勇敢、奋斗等具有普世意义的积极因素。作为好莱坞的电影产品,《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动画片通过电影叙事,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为心中的梦想而不懈追求的“大侠”形象。在这个“小人物可成就大事业”的故事中,在如下两个方面非常契合当前年轻观众的心理与情感需求。

第一,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功夫熊猫》中,看似没有天分的阿宝有个“功夫梦”,而阿宝的爸爸则希望阿宝能梦见“面条”,最终子承父业。在“武林大会”上,阿宝阴差阳错地成了“神龙大侠”。此后虽遭到“盖世五侠”的“不待见”和浣熊师傅的“嫌弃”,但他并不放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证明了自己就是那个预言中的“神龙大侠”。对此《功夫熊猫》的导演John Stevenson 就说,他们的创作是想带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的正面信息,希望透过熊猫阿宝鼓励学生和年轻人,只要努力坚持梦想,一定会成功。

第二,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在成为“神龙大侠”之初,阿宝并不会功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浣熊师傅发现可以用阿宝“好吃”的毛病激发出他的功夫潜能。于是才有了《功夫熊猫》中浣熊师傅利用“包子”让阿宝练会了绝世武功的那场戏。在《功夫熊猫2》中,面对沈王爷的“大炮”,阿宝通过领会浣熊师傅的“静心”要诀,竟然接住了沈王爷用打过来的“炮弹”。这些都向观众说明:潜能的力量是无限的,而潜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被激发出来的。

在电影中传播积极的、正面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不仅能契合与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还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在当今的社会,许多人存在着思想迷茫、精神颓废的问题,急需获得精神上的鼓励。《功夫熊猫》所讲述的励志成长故事,使观众在看后能从中获得精神鼓励和思想启迪。

四、结 语

在电影产业化的今天,要收回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电影拍摄成本,票房已成为不二法门。而票房的多少,则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动画片的票房神话,就为当今电影动画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成功范例。在这个范例中,《功夫熊猫》的编剧、导演为我们描绘了一条拍摄动画电影的路线图:一部电影要实现“既叫座,又叫好”的目标,在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观众至上”的原则;在制作上,实行观众群体全民化、视听传播娱乐化、叙事导向正面化策略。当然在这其中,对我国动画电影创作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是,观众群体全民化和视听传播的娱乐化。尤其是在视听传播娱乐化方面,《功夫熊猫》为我国电影动画片的创作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注释:

① 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③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页。

[参考文献]

[1] 李法宝.影视受众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旭光.影视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熊猫的故事范文第4篇

《功夫熊猫2》的剧情固然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新颖所在,但其却透过密集的包袱,将中国文化与搞笑在细节处做出了比之前作更为如鱼得水的结合,而在制作上不管是那云雾飘渺的峰峦,繁华的古城高塔,还是一身白衣的反派沈王爷,这些深谙中国文化的背景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功夫熊猫2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功夫熊猫2观后感1《功夫熊猫2》是一部成功的续集动画电影,和第一部一样的精彩。故事情节饱满,画面视觉效果强悍,尤其阿波的故乡场景做得非常的中国风,开场和结尾的风格借鉴了中国的剪纸动画,绝了!

《功夫熊猫》第一部中大家都在疑问,阿波的爸爸为什么是一只鹅呢?《功夫熊猫2》就围绕阿波的身世展开。大波当上了“神龙大侠”后过上了梦想中的日子,他和师傅以及盖世五侠——虎、鹤、螳螂、蛇和猴子——保卫着山谷中宁静的生活。但是,好时光不长,阿宝面临着一次新的、更加可怕的挑战,一个大恶人孔雀“沈王爷”拥有了一件秘密、强悍的武器,他妄图毁灭功夫、征服中国!此时,正是阿波与盖世五侠穿越中国,正式迎接挑战的时候了,但是,阿波将怎样对抗一个能“毁灭功夫”的武器?他必须回顾他的过去,并且揭开自己身世之谜,只有到那时,他才能释放体内的力量、从而获得胜利……

《功夫熊猫2》的成功再次让我陷入沉思,我觉得去说中国动画不好,中国动画烂,真的没有意义。《功夫熊猫2》证明中国题材的动画片很受欢迎,关键是我们没有认真去做动画。不过,我坚信,有朝一日我们也可以做出优秀的动画片。

八年级功夫熊猫2观后感2昨天,妈妈带我去看了我期盼已久的电影《功夫熊猫2》。里面那只憨态可爱的胖熊猫真是太惹人喜爱了!

故事主要讲了功夫熊猫阿宝为了知道自己的身世和打败想要用火炮来统治世界的孔雀王爷而四处奔波。里面的情节时而令人感动,时而令人捧腹大笑。

熊猫阿宝,一天一天的长大,成为了大侠,但是,他一直都想要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哪里。他有一个鹅爸爸。但是,事实证明,鹅爸爸并不是自己的亲爸爸。阿宝想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信息,但是可恶的孔雀王爷却存心隐瞒阿宝亲生父母的信息。阿宝与自己的伙伴们想尽方法要使孔雀王爷屈服,但是王爷的火炮一次又一次的击败了他们。阿宝越来越着急,心情也越来越焦躁。

阿宝的师傅教阿宝要学会静下心来。终于,在师傅的谆谆教导下,阿宝学会了冷静。在一次次被火炮所击败后,他终于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原来,当时父母是不得已抛弃自己,而孔雀王爷为了能毒霸凤凰城,他训练了恶狼军队,带领着军队处处打劫。幸运的阿宝被鹅爸爸发现了,成为了鹅爸爸的儿子。阿宝知道真—相后,在伙伴们的帮助下,用惊人的功夫打败了孔雀王爷。

正义永远胜过邪—恶。只要拥有正义,就能实现梦想。

八年级功夫熊猫2观后感3《功夫熊猫2》这回亮出的底牌是“笑料”。以至在影院中的我,像和前几排的孩子一样,不自禁地咧嘴大笑。不需动脑,就等笑点出现,轰炸你的神经,自然而然嘴角上扬,喉咙里就“咯咯”地鼓动起欢笑的悦声。

作为大盆友,我觉得笑点有点多,但还不至于泛滥麻木的境地。或许是每每认真严肃的镜头转移至傻熊猫的身上时,古怪的笑点就像夜晚的烟花,把暗黑寂寞的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快乐欢腾—–傻熊猫就像一个变换器,能把在严肃的气氛转向变成幽默可笑,这是此电影的特色之一。

剧情发展,似乎都在可预测之内,小小幽默动作惹笑的场面,令人忍俊不禁。被笑点打乱的剧情,步伐阑珊,虽然充斥着不停歇的爆笑场面,但随之瓦解的也正是傻熊猫小时候的悲惨童年。我想说,如果电影能把笑点稍微收敛,把注意力放在剧情铺陈,傻熊猫的悲惨童年,对于故事结尾前的营造会收到很大的效果。但电影的中途,可能会使部分小观众陷入冗长甚至沉睡,一家大小乐安康,或许,这就是取舍吧

细节部分作得相当好。像一晃而过的几秒钟风景,听说制作团队还特地到四川住了一段日子,细致的画面,以及各种中国红,”master师傅”等的中华元素,看得出制作团队的用心。

必须由衷地钦佩制作团队在笑点上的用心,许多慢镜头动作,诙谐有趣的对话,直击人体各大笑穴。

八年级功夫熊猫2观后感4我们不能只看过去,记着过去的事情,人,要放眼未来,心胸要宽广。

周五,我们看了一部名叫《功夫熊猫2》的动画电影,影片中熊猫阿宝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是怎么获得“神龙大侠”的称号的,但,既然获得了就要去付出努力,于是,他跟着师傅狸猫和盖世五侠:悍娇虎、快螳螂、猴王、俏小龙和灵鹤一同保卫和平谷,可是,有一只孔雀——沈王爷妄图统治世界,有人预言他将会被一只黑白相间的熊猫打败,于是他把所有的熊猫都杀光,一个不留,还造出了十分可怕的武器。

但出乎意料的是阿宝没有死,被藏了起来,受到了一只鸭子收养最后才和跟着师傅——狸猫学武艺。这时,他与盖世五侠为了尽早打败沈王爷,毁掉可怕的武器,就去牢里找大侠们,可是,他们害怕,不肯出来,还劝阿宝不要去,阿宝一行人只好深入虎穴,在最后关头,阿宝选择了忘记过去,学会了“心静如水”把炮弹一个一个打回去,取得了胜利。

有人曾是一个总裁,可是他由于经营不当,公司倒闭了,只好从最低级做起,他没有认为自己曾经是总裁,就有架子,不肯做苦活儿,而是尽心尽力的干好眼前的事,忘记自己过去的那些曾经的辉煌,放下架子,才使得自己又东山再起,再一次走上事业的巅峰。

人的一生很复杂,会经历许多坎坷和不必要的记忆。忘记过去不必要的东西,可以使自己的脑子冷静下来,腾出更多的空间来思考,更可以使犯过错的人改过自新,和正常人一样再一次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八年级功夫熊猫2观后感5前几个月前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动画片《功夫熊猫2》。这是一部幽默、搞笑的三维动画片,讲述的是一只邪—恶的孔雀“沈王爷”,想占领中国,到处屠杀、掠夺。后来,功夫熊猫阿宝在功夫大师的教导下和五大侠一起扞卫功夫,保卫中国,最后终于打败了沈王爷的故事。

这部三维动画里的建筑、山水、树木花草等设计得栩栩如生,色彩丰富、绚丽,场面逼真,看后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

熊猫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变:创新与突破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这两部作品都是由好莱坞制造的“中国风”动漫电影,但这两部电影在中国上映后所引起的反响却有着天壤之别。《花木兰》上映后遭到了中国各界的一致抵制,负面评论铺天盖地。而《功夫熊猫》却受到了中国观众的一致好评,虽然也存在一些负面评论,但仍是挡不住中国观众对憨态可掬的熊猫的喜爱之情,甚至有观众评论说:《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片比中国人自己拍的动画片还要好。

(一)从外到内

从创作角度分析,《花木兰》属于一部热血冒险的动画片,不过,影片在中心思想的表达中却偏向西方的价值理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符。故事中,花木兰的从军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在动画片中却成为一个主动选择的行为,原著中《花木兰》所表达的是一个中国少女为了“忠孝两全”而牺牲自己,大义从军的故事;但动画片中却是一个少女想要完成自我价值升华而去冒险的故事。从人物的风格造型和性格塑造分析,原著中的花木兰是一个忍辱负重、忠孝大义的女将军、女英雄,但在动画片中却成了一个天真烂漫的邻家姑娘。

从处理中国元素方面分析,《花木兰》注重的是物体的展示,而不是精神的传达。但《功夫熊猫》却相反,它对中国元素的处理非常的具有技术性,是一种贯穿全影片的由外到内、由表到里的传达。虽然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不是那么的准确,有些模糊,甚至还掺杂一些西方理念,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功夫熊猫》中看见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变”。

《功夫熊猫》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场景就是浣熊大师和乌龟仙人的离别,影片中漫天飞舞的桃花包围着乌龟仙人,乌龟仙人在这些桃花中慢慢地闭上眼睛逝去,从表面看,这一场景的处理为中国观众呈现出了“羽化成仙”的仙境,从内涵看,表达的是中国神话中的“天人合一”。

影片中包含的神龙秘籍和面条秘方表达的是“无中生有”“大象无形”的道家思想。影片中运用这些表象表达出故事的主题,即:一件东西的特别与否决定于自己的内心,不止如此,整部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东方意境。

(二)由局部到整体

硬性地将中国元素融入美国影片中是《花木兰》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这个特征穿插在造型、道具以及场景等方面,或者可以说,整部影片就是由此堆积出来的,不过,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花木兰》中中国元素的应用是不全面的,受时代制约的。

以木须龙的造型为例,虽然在他身上中国元素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在风格上却表现为美式风格,和中国人心中的形象非常不符;还有就是,影片中所使用的中国元素并不是最传统的,很多方面融入了西方文化,类似于军营中出现的西式早餐,蛐蛐用腿打字、花家的堂会设计成董事会等。

在这方面,《功夫熊猫》和《花木兰》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中国元素的使用和处理都非常的传统,而且它并不是硬性地使用中国元素,而是将中国元素融入电影的方方面面,我们从影片的最开始就可以感受到满满的中国韵味,甚至梦工厂的标志都包含中国元素。

然后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有:中国山水、熊猫、书法、太极、筷子、鞭炮、针灸等,还有就是黄山的云海、丽江的小桥、桂林的山峦,这些代表着东方文化的景色十分自然地融入影片之中,还有就是许多语言的使用,比如:豆腐、师傅、乌龟等,影片中到处充斥着东方文化,十分受中国观众的喜欢。即使在影片的结尾,都是由中国书法进行演绎诠释的。

(三)由浅到深

《花木兰》在人物和情节塑造中和《小美人鱼》很类似,只是打着东方的幌子在诠释一个美国故事。而《功夫熊猫》却相反,它不只有着东方的外壳,还有着东方的灵魂,这样结合出来的效果是非常震撼的。电影的创作者明白功夫所代表的含义,所以用熊猫和功夫的组合来进行诠释,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本文总结了《功夫熊猫》用来展现功夫元素的层次,分别是:

第一:中国式功夫体系的创立。因为东西方文化不同,所以东方人认为理所当然的“吸星大法、飞檐走壁”对西方人来说就有点困难了,所以在影片中要重新创建一个武学体系。即非常容易理解的“螳螂、虎、鹤、蛇、猴”的“五禽戏”,用动物的动作特点来表达功夫,这样既能让西方人看明白,也能让中国人接受。

第二:功夫喜剧风格的突出。喜剧风格是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一种风格,保险起见,《功夫熊猫》就选择了喜剧风格,所以影片中可以看见熊猫身上存在周星驰或者成龙的影子,那种无厘头的句子、表情和动作夸张的打斗。

第三:对港片的借鉴。电影中很多环节的设定都借鉴了经典的港片,比如熊猫抢包子练武的情节来自《蛇形刁手》,晚上高手飞檐走壁来自《卧虎藏龙》,不倒翁的设定来自《太极张三丰》,等好多环节都可以在港片中找到出处。

第四:功夫的内涵。功夫电影中离不开秘籍的存在,《功夫熊猫》中的功夫秘籍就是神龙秘籍,电影中阿宝、浣熊师傅和太郎都在努力抢夺秘籍,但得到的秘籍却是无字的。所以,大失所望的阿宝在无意间领悟了秘籍的真谛,即从心出发,“无招胜有招”的武学意境。

所以,《功夫熊猫》将中国元素作为创作基础,用功夫当做媒介,让其作为一种中国元素的表达形式,展现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

(四)突破和创新是“变”的重点

用西方的商业方法打造东方故事进行宣传,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李安的《卧虎藏龙》便是其中的先驱。《功夫熊猫》就借鉴了这种模式,在此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还有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尤其是中国消费者庞大的消费需求和能力,这些都引起了电影市场的注意。

对比《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可以发现,创作者的心态在发生变化。《花木兰》的创作者带有一种尊贵感在进行创作,所以电影中充斥着浓烈的美国文化。而《功夫熊猫》的主创者是带有一种对东方文化的尊重在进行创作,这显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本文发现,美国的动画主创们的创作是非常发散的,并不会局限于某一个成功的例子,而是一直在创新,在“变”,在进行自我超越。

二、不变:恒定的商业与娱乐

美国动画片在创作之初都会借鉴之前的历史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所以,美国的动画片一直在不断地进步。下列将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对美国电影动画的“不变”进行分析。

(一)恒定的全球化创作视角

两部影片都以全球化的视角进行创作,《功夫熊猫》之所以在中国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影片中融入的浓烈的中国元素,这得益于东西方越来越强烈的文化交流,全球化视角代表创作者所选择的题材要摒弃国家主义、文化主义,站在全球的角度进行创作。不止如此,主创部门应该吸收各个国家的文化精英,采取他们的意见进行创作。因为各个精英所擅长的领域不同,所以他们提供的意见会五花八门,非常的丰富,这对电影形式和题材的创作是非常有利的。考虑到美国与其他各国的关系,所以他们的文化联系不是单方面的输出或者吸收,是对全球文化的融合,然后再进行输出,所以美国更像是一个“文化中转站”。

(二)不变的是创作的平民化视角

《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和《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他们都不是超级英雄,相反,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们虽平凡,但被上天选中,经历传奇,通过努力渡过难关,打败对手,成为英雄。

阿宝和花木兰,他们都是普通人,随处可见。在《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中都是以平民化的角度进行创作的,使用不一般的手段将主人公平民的身份刻画出来,然后使用现代化的方式演绎变化的程序,让观众产生切身的代入感,感受他们的成长过程,既能拉近主人公和观众的距离,也能使观众产生共鸣。

不过,平民并不代表平凡。英雄是每一个人的追求,是人们努力的方向,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英雄可以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当权者,也可以是普普通通,迷茫的英雄。不过,要想成为英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柔弱的女人还是贪吃的熊猫,“想要成为英雄”的信念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前进努力的动机。梦想得以实现才能彰显出故事的主旨,升华主题。

(三)不变的是创作的娱乐性

动画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同时也不能漠视其商业化的价值。它能够将传统和文化进行传承,也可以满足人们娱乐化的需求。

以《功夫熊猫》和《花木兰》为例,创作者要掌握创作时候的度,比如影片的故事环节、娱乐性等,要能够给观看影片的观众带来快乐。所以两部影片都不遗余力地表现出幽默感、故事的曲折离奇、动作的惊险华丽等。

(四)不变的创作模式

模式是美国动漫电影中不得不提的问题,可以看出,励志是《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主题,基础是英雄的成长过程,注重使命的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得到自我的升华,战胜自己的敌人。

三、对中国动画的反思

(一)中国动画不会“变”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博大精深贯穿古今的,中国动画创作者不应该忽略这些无价的瑰宝,这点我们不会“变”。或者可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难以逾越的。

我们应该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充满信心,不应该让传统文化制约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应该发散自己的思维,比如有人觉得《功夫熊猫》中熊猫抢包子吃这一环节让人很疑惑,因为熊猫是吃竹子的,这就是传统思维的限制,突破这种思维的桎梏是重中之重。

还有就是,中国动画创作者不敢贸然改编中国的经典作品,与时代脱节,不能平衡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所以当内心的思维定式被打破,头脑突破禁忌,用现代的眼光进行创作,这样,中国动画才能够生生不息。

(二)中国动画不会“不变”

我们应该以谦卑的态度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应该无视它。现在很多的中国电影人对自己的作品缺乏总结性和继承性,电影中很多有韵味的“老东西”已经消失不见了。

现在,人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哪些传统文化应该被继承,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继承?这些问题不能一直摆在那,而不去解决。还有就是应该拿出什么样的诚意去继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