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剪梅电视剧

一剪梅电视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剪梅电视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剪梅电视剧范文第1篇

虞美人:垓下虞姬的凄美传奇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南唐后主李煜的名作《虞美人・春花秋何时了》缠绵悱恻,百转千回,撞击着无数读者的心弦。

《虞美人》的词牌源自项羽的宠姬虞美人。《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记载,说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围困时,虞美人正好随侍在侧。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相传后来虞姬在楚帐中自刎。在唐代,“虞美人”成为了教坊曲目,之后成为词牌名。

菩萨蛮:女蛮国使者的异域风情

《菩萨蛮》是常用的词牌之一,著名作品有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等。

“菩萨蛮”何以得名呢?原来,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被称为“菩萨蛮队”,当时的宫廷教坊就因此制成了《菩萨蛮曲》,后来《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

念奴娇:歌妓念奴的娇柔一曲

念奴,是唐代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歌艺非凡。相传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们就吵闹喧哗起来,连音乐都演奏不下去。唐玄宗就让高力士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这才能安静下来,念奴的歌艺可见一斑。传说唐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唐代诗人元稹曾在《连昌宫词》中描绘了念奴高歌一曲的场景:“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爽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后来,“念奴娇”就成为著名的词牌,代表作品就是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为苏轼的这首词深入人心,所以这个词牌又名《大江东去》。

其他:一剪梅、蝶恋花、如梦令等

《一剪梅》源自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词句:“一剪梅花万样娇”,取词的前三字作为调名,著名作品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所以又名《玉簟秋》。《蝶恋花》源自南朝梁代简文帝的乐府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一般抒写缠绵悱恻的情绪,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如梦令》源自乐府,后唐庄宗的词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的句子,乐府就以“如梦”二字为该曲命名。

欣赏:词牌名嵌入对联

电视剧《联林珍奇》中,主人公凌大秀曾在新婚之夜对出了一个由很多词牌名构成的对联,别有意趣。

上联: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一剪梅电视剧范文第2篇

穿越题材能够得到业内青睐还有一大原因:不同时代的人拥有不同的个性、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正常情况下两者根本不可能相遇,“穿越”却提供了一个碰撞的契机,会带来无穷多的冲突。有冲突的故事自然是好看的。

在《灵珠》《宫》等热播穿越剧收获和争议一样夸张的收视率之后,《步步惊心》以“正统”之姿走来,与网络高达1亿次点击量的原著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服化道方面唐人影视素来制作精良,色调搭配、置景、镜头运用、打光及后期调色很有工笔画的细致美感,虽然穿越剧不可能拍得和历史正剧一样,但本剧却没有对历史恶搞,高端地拍出了另一种真实,探讨了爱情与自由的博弈。

短短三天小长假后,《步步惊心》就抢占了全国同时段收视冠军,同时登上各大视频网站电视剧点播、搜索榜榜首。之前曝光的剧照和片花中,若曦与八阿哥雪中散步、与四阿哥莲池泛舟的场景都十分唯美,恍然一个清丽多端,凄美绝殇的穿越梦来到眼前。

但是剧集播出以后,观众却发现画面的精致度大幅下降。而剧情方面,前几集节奏较快,很容易入戏,进宫后的剧情节奏逐渐放缓,重在抒情,似乎是为令人有较多的回味空间。例如八阿哥花前月下怀抱佳人掌灯夜读,大草地上卿卿我我恣意缠绵,新年雪夜中携手漫步默默随行,鸿雁往来玉镯定情,好一派浪漫光景!

可是,原著中大量丰富的心理描写却在剧中无所呈现,致使剧情节奏稍显平淡,缺乏。男女主角间的感情转变在不熟悉小说的人看来莫名其妙,怎么一眨眼一群阿哥们全爱上女主角?再比如,康熙废太子后,众大臣建议立八阿哥为太子,康熙勃然大怒削去八阿哥爵位,还要拔剑杀掉求情的十四阿哥――这一段本是书中的小,到了电视剧里,却被康熙一句没头没脑的“你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八阿哥!”搞得平淡无味。若曦用《沁园春.雪》去奉承康熙铺垫不够,有些唐突,教十三阿哥比划OK的手势,大谈自由与平等,还要让蒙古格格唱《一剪梅》,则算一种亲近现代的轻松搞笑。

一剪梅电视剧范文第3篇

尹正在百度上的个签是,“玩命演戏的典型戏痴”,他说如果要正儿八经谈演戏这件事,他能聊一个晚上。但问及他为啥喜欢,他又变得稍稍不好意思地说,“喜欢没什么理由吧……就像爱情一样。”当年一个突如其来的契机,让尹正迅速从星海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高材生,半道出家成为戏剧中人。他至今觉得有这场偶然的转变很是幸运。“觉得跟表演搭上边就很幸福了,龙套也好,角色也好,总之在塑造角色了,已经在演戏了。”

所幸心心念念的梦想都终会有回响,尹正用最年轻无畏的勇气跑过多年剧场后,终于在《夏洛特烦恼》这个由戏剧改编的实验电影中名声大噪。他自我调侃说袁华这个人一出场眼睛就湿了,特别深情又特别做作,“后来我自己在电影院里迫不及待看成品的时候,都笑劈叉了。”

如今离开了学霸袁华人设中尴尬的发际线,他“七分像吴彦祖,六分像张震,五分像张智霖,四分像张国荣,三分像陈伟霆”的长相就被首要发掘,就连12306的铁路系统,也拿他与众男神的脸来玩了一局“来找茬”。偏偏现实生活中的尹正又特别爱与一些能耍帅的项目沾边,比如曾经hip-hop玩足四年、拿下WTF世界跆拳道联盟黑带、动不动就开着帅气的摩托车山长水远地飙驱,简直是“四个轮子包裹的是肉体,两个轮子承载的是灵魂”的摩托车文化代言人,特别喜欢追求极限,也因此显得特别有范儿。

半道出家的演员

P=PHOENIX LIFESTYLE

P:你本为声乐的科班生,当初是怎样转而踏入演戏这扇大门的?

尹正:当演员一直是我最大的梦想,所以时时刻刻想在台上待着。刚开始很幸运被选去当《妈妈咪呀》音乐剧中文版的群舞演员,歪打正着被一位前辈举荐给了《龙门镖局》的导演,就这样得到了第一个电视剧别值得怀念也特别可爱的角色:山鸡!

P:你个人怎么看待演员这个职业?

尹正:演员这个职业在我心里是很神圣的,因为要把一个戏完成是简单的,这是演员必须具备的技能。但是演员要把一个戏演好,塑造出立体的角色,并不容易,有时候甚至要“出卖”自己的灵魂。所以有时候杀青时,我心里可能会觉得患得患失。

P:有哪些特别欣赏与敬佩的演员?

尹正:张国荣,李奥纳多,山田孝之。其实很多演员都是神经质的,因为他们每进入一个角色都是一个生命的诞生,角色本身是死的,但演员是活的。这些前辈把角色熔解在身体里,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和代价,十分值得钦佩。

P:前不久发新歌《Nine's》,证明你也没有完全抛弃唱歌。歌词内容好像是与粉丝“阿九”有关的?

尹正:是的,因为我的第一个角色“山鸡”在剧中爱着隔壁的“阿九”,所以我的粉丝就取了这个有趣的名字。而且Nine’s这个词发音基本和Nice一样,我想用这首歌表达我的小小心意,是回馈给阿九们的礼物。

小丑的喜剧

P:你的微博头像是一个小丑,是很喜欢这种黑色幽默的喜剧元素?

尹正:我还真的蛮喜欢小丑这个职业。我觉得喜剧在某些时候是悲剧的最高体现,是一种很高级的悲剧呈现方式。悲剧的结果一定是感人的,但是用喜剧的方式来砌成一个悲剧,就特别棒。比如一个人在哭的时候可能并不是很动人,但是如果笑着哭,一定会被震撼到。

P:演喜剧于你而言,挑战性在哪?

尹正:我一直认为喜剧是最难演的,因为看似特别不靠谱的事情,你要把它变靠谱了,而且演戏就是在讲一个故事,告诉观众,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矛盾、解决矛盾,建立关系、破坏关系。这首先需要一个演员有非常强的信念感,因为喜剧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正常人会觉得不可能发生。所以你演傻了还不行,你自己得相信,你是真傻。

P:你在广东长大,喜欢香港的喜剧电影吗?

尹正:我太喜欢老的香港电影了,我对它们是有情结的。比如周星驰先生,他是我非常崇拜的演员和导演。他演的所有的喜剧几乎都是悲剧,你自己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喜欢小丑也是因为这个吧。

P:《夏洛特烦恼》这个由话剧改编的电影,你认为它成功的原因在于?

尹正:这是一个特别扎实的戏。在没改编之前,戏剧的门票就已经卖得相当好。经过那么多年的打磨,编剧都很清楚知道这个戏的笑点在什么地方,所以心里特别有谱。他们脑子里在想的,是有哪些在舞台上呈现不出来的东西,可以在荧幕上更有意思地呈现出来。

P:在话剧台上与电影荧幕中演戏时,有何区别?

尹正:在话剧里,台下是有观众的,演员跟观众有直接交流,比如说有些包袱,是要等的,你需要跟观众在同一个呼吸上。而且一个包袱跟另一个包袱之间有时差,是需要把握节奏的。这个跟荧幕上不太一样,所以话剧演员一定要把空间留出来。

花式新角儿

P:如今接更多的戏,觉得演电视剧和电影的区别在于?

尹正:60集的电视剧,两个月拍完;100分钟的电影,同样两个月拍完。电视剧快狠准,电影慢工出细活,都很炼人。但这就像狼吞虎咽吃饭换来的畅和细嚼慢咽得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可比性的。

P:哪个导演给过你一些受益至今的忠告?

尹正:曾经合作过孙周导演,他说,“演戏一定要演舒服了。舒服了,戏才能看,好不好看,咱们再说。”我觉得这个是我够用一辈子的话。

P:《大话西游之爱你一万年》已经开拍,你个人怎样看待《大话西游》这个经典?

尹正:向经典致敬。看了无数次,依然觉得是部举世经典之作。感谢导演把《大话西游》带给我,在拍这个剧时,发现大家都很有幽默天份,也很有幸听刘镇伟导演说《大话西游》的创作过程和灵感。

P:打算怎样诠释“唐僧”?

尹正:《大话西游》的唐僧和《西游记》的唐僧是有区别的。我在拍这部剧之前,做得最多的功课就是反复看《大话西游》,然后结合历史。

P:电视剧《麻雀》正在热播,你饰演的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角色,能谈谈感受吗?

尹正:导演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相反也是。

一剪梅电视剧范文第4篇

“送我回家去”

1987年5月6日,台北,“国父纪念馆”边的人行道。

一群头发花白的抗议者,上衣写着“想家”二字,举着标语:“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骨肉隔绝四十年”。他们向熙熙攘攘的路人发着传单,传单上醒目地印着“抓我来当兵,送我回家去”。

那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年代。

这一群抗议者,来自一个叫“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的民间组织,他们是一群当年随到台的老兵。

姜思章是“老兵返乡运动”发起人之一,是最早踏足大陆的人之一。他从1978年开始,陆续和浙江舟山老家通信,并在1982年以探亲名义申请到香港,再由香港进入大陆,从广州、上海辗转回到舟山。老人回忆说:“没回家前,自己常做一个梦。梦里就是这么搭飞机、火车一路回家,最后看到妈妈,放声大哭,然后就被太太摇醒。”

事实上,在老兵走上街头之前,台湾社会的这股情绪已经涌动。1986年,台湾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的经典作品《暗恋桃花源》在台北上演。这出直接反映“外省人”飘零故事的舞台剧作品随即引起轰动,至今经久不衰。

20年弹指一挥间,老兵思乡引发的愤怒所掀起的探亲潮,冲开了那道闸门。两岸交流的浪潮浩浩荡荡,旅游、寻根、经商、求学等众多领域的两岸往来不断增多。

大陆人的港台音乐生活

在不断涌入的台湾同胞中,我们经常听到下面的名字:齐秦、费翔、琼瑶、三毛、古龙、柏杨、李敖、庸、几米……2007年末,台湾娱乐圈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周杰伦(昵称“周董”)的贺岁电影《灌篮》,已开始在大陆地区进行宣传。在这样一个年代里,周董可以上午出现在台北101,下午出现在香港铜锣湾,第二天又出现在北京的东方新天地。如果忙不过来,他还可以通过视频连线,与大陆的“粉丝”们交流。

相比之下,周董的台湾歌坛前辈在20年前所经历和感受的,却是另一番状况。

1987年,一位叫王杰的台湾青年歌手,被著名音乐制作人李寿全发掘,推出首张专辑《一场游戏一场梦》。同年,潘美辰获首届台湾青年创作歌谣比赛创作组优胜奖。也在那一年,已经出道的齐秦,接连推出了《冬雨》和《狼Ⅱ》两张专辑。

而同样在1987年前后,大陆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到台湾的流行音乐。一夜之间,《跟着感觉走》风靡大街小巷。

1987年刚刚出道的王杰没几年就红透了大陆,随后,潘美辰、苏芮、蔡琴、赵传、齐秦、王杰、童安格接踵而至,大陆人的音乐生活几乎完全被他们占领。20年前,两岸的人们大概想不到,大陆的“超女”会热到台湾,台北音像店的货架上,摆着李宇春、张靓颖的最新CD……

1987年,还有一位台湾歌手不能不提,他就是费翔。在那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这位高大英俊的台湾小伙子又跳又扭地唱了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这对于费翔来说,无疑是个惊人之举,他因此成了首位回到祖国大陆、并上了央视“春晚”的台湾歌手。两年后的1989年,费翔在大陆的12个城市举办了63场演唱会,场场爆满,据说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虽然在祖国大陆一夕成名,但在当时台湾的政治氛围下,费翔此举却曾被视为严重的“叛逃”。而据说之前,中央电视台曾邀请费玉清前往北京演唱《一剪梅》,当时费玉清以“政策未开放”的理由婉拒。

文化上全面对接

除了台湾音乐,还有影视。

1987年9月,台湾制片商公会要求当局重新考虑修正或废止关于不准大陆影片进口的旧法令。不到一年,由大陆著名导演谢晋执导、台湾影星林青霞主演的电影《最后的贵族》于1988年7月开拍。这是近40年来,大陆与台湾电影同行银幕上的首次合作。

20年后的今天,两岸合拍影片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业态。以两岸分合为大背景的《云水谣》,还在2007年10月27日一举夺得金鸡奖中的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并代表中国内地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0年12月10日,由湖南电视台协助台湾怡人传播公司拍摄的、根据琼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六个梦》前三部《婉君》、《哑妻》、《三朵花》,开始陆续与大陆观众见面。琼瑶阿姨的“催泪弹”自此以电视剧形式风靡大陆,随之而来的《庭院深深》、《梅花三弄》以及《还珠格格》系列,更是掀起一波波琼瑶热。甚至在20年后的2007年夏天,《又见一帘幽梦》还再度唤醒琼瑶迷的记忆。

还是1987年。台湾省编译馆表示将“有限度”地将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大陆作家作品,纳入中小学文史地教材,“让这一代的青年更了解近代大陆的变化”。

一剪梅电视剧范文第5篇

国产剧市场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红火景象,买方市场迅速松动,卖片人理直气壮地上扬价格。中北中心的《欲望》,中山电视艺术中心等单位联合摄制的《乱世英雄吕不韦》摄制期间引起各台的收购大战,《爱你》、《日红》、《蓝色妖姬》等热门国产剧也卖了个好价钱。各省市购片人惊呼:国产剧卖出了天价!国产剧主流出品人昔日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光,于谈笑间画出了雄心勃勃的生产前景。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

一是能够撑住黄金档局面的国产剧,其数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电视剧偌大市场的需求。有的电视台只好翻出两三年前的压库作品暂且充数,一批濒临亏损的二线国产剧借机抬价抛售,黄金档收视率的含金量面临着大打折扣的危险。

二是引进剧、合拍剧会不会形成第二黄金收视档?我们的电视制作人,如果不改变观念,继续墨守成规,躺在“政策保护”的大红伞下“玩艺术”,黄金档上缺黄金是迟早的事情。

三是何为黄金档国产电视剧?黄金档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好看,我们需要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叙事方式、题材走向的好看;是具有五千年历史渊源积淀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金戈铁马式的好看;是具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人际关系、情感变迁式的好看,决不能是新港台人操新港台腔演绎新港台事。

四是同一部引进剧不得在三个以上的省级电视台播放的规定,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国并没有一个调控全国各省市台节目播出的机构,各台的播出的时间表各行其是,谁来协调?谁来评定处罚第四者?将成为有关部门的一个难题。

二思:“空前红火”与“开端无序”

我国电视剧进入市场十分滞后,改革开放17年后,1995年的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才提出引入市场机制,1996年,广电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第一届电视节目交易会,在海外引起很大震动,海外媒体评介,中国政府出面搞电视节目交易会,标志着中国电视节目正式进入市场。即便如此,那时官方发出的声音仍持谨慎态度,电视剧是意识形态的商品,还是要强调主旋律,强调喉舌,完全市场化是很难的。没想到,不过三四年的时间,电视剧的商业潮汹涌而来,迅速席卷全国,赔钱的买卖,哪家电视台也不愿做!

实际上,早在1992年,尤小刚便在北京香山团城搭建了一处曲折雅致的四合院和翰英街,采取一次性合成的操作方式,拍摄百集电视剧《京都纪事》,率先进行了市场运作。播出时收视率达47.6%,不但捧出了“亲亲八宝粥”等名牌产品,也捧出了电视剧能够赚大钱的法宝,诞生了一个中北电视艺术中心——电视剧市场的大门,就这样被尤小刚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隙。电视台以广告时间为货币形式,开始购买国产电视剧,结束了各电视台之间节目互换(以物换物)的市场计划经济的交换模式。再后来制作与播出分离,促成电视节目买卖市场的形成,电视剧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力军,在电视媒体上独领,成为继新闻联播后人们的主要收视对象。

由于电视剧市场建立初期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开端无序的状态几乎是必然的。拍电视剧可以一片成名,拍电视剧可以赚大钱,媒体的跟风炒作使无序漫延至混乱,曾一度红火的国产剧哪曾料到日后不久便出现的箫条与危机?

1992年至1996年,国产电视剧空前红火,一部《红楼梦》、《三国演义》引发古装片大战,从东周、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其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一被过了遍筛子;一部《北京人在纽约》,引发海外题材争拍,国人在海外的种种境遇被翻了个底儿朝天;一部《刘罗锅》引发了清宫戏大战,最热闹的景象是北影厂明清一条街上有十部清宫戏在轮番作战;一部《野火春风斗古城》引起名著改编热,《敌后武功队》、《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等五六十年代名著瓜分一空。题材重复撞车现象愈演愈烈,终于导致国产电视剧生产过剩,供大于求,由卖方市场转成买方市场,电视剧从能够给人迅速带来名和利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热山芋。

内地电视剧市场每年对电视剧的需求量准确数字到底是多少?谈起此话题,就连老资格的电视剧出品人和政府有关部门也是众说纷纭,标准不一,差距甚大。从而难以形成对市场较为准确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实际上,这几年的电视剧生产一直处在盲目和半盲目之间,政府部门的题材规划也好,电视节目交易会也罢,离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市场始终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令需求方与供求方都摸不着边际,使得这几年一直是在“打乱仗”。

三思:“艺术老汤”不合观众胃口

话题具有明显的自嘲意味——港台电视剧败坏了收视人的胃口,培养了一大批爱看港台剧的观众。与其说我们花费五十年的时间精心培养的电视市场,竟如此不堪一击,被进入内地不足十五年的港台剧轻松夺走的话,还不如说内地电视剧长期以来夜郎自大,对市场只知索取,不知适应并及时引导,长期漠视观众需求,坐失良机,拱手将大蛋糕与人分享,直致连自己的那块蛋糕也得不到时,才饿着肚子开始呼吁政府对自己保护。

其次是对国产电视剧一次猛烈的冲击。稍作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轨迹,内地播出的第一部港台剧是1984年的《霍元甲》,以后陆陆续续有《一剪梅》、《星星知我心》、《戏说慈禧》、《戏说乾隆》、《家有仙妻》等。虽然那时对港台剧的播出数量和剧目的选择有严格的限制,但港台剧叙事上单纯轻松娱乐的风格,人物中蕴含着的浓浓的人情味,情节结构上彻底的娱乐性,细水长流地开始滋润观众的心田。与此同时,优秀的国产剧始终在荧屏在观众心中占据主导位置,《末代皇帝》、《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京都纪事》、《情满珠江》、《孽债》、《刘罗锅》,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有一两部国产剧产生轰动效应。

但是,国产剧的主导地位并没有保持长久。1997年,国产电视剧市场开始滑坡,1998年港台剧强劲势头大规模进入,各媒体将港台剧作为收视王牌,以求生存。到了1999年,港台剧横扫千军,占据了内地电视剧市场的主要份额,除中央电视台外,各省市台谁也没能坚守住阵地,从各广播电视报的播出表来看,内地电视剧几尽被逐出黄金档。过去我们靠政策调节的二八开(港台剧二,国产剧八),港台剧靠市场把它变成八二开,其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第三、“两种冲撞”,即两种娱乐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大冲撞。对港台娱乐及审美方式的强烈抵触一是部分中老年观众,长期的教化审美培养使得他们习惯了国产剧传达的“使命感”、“崇高感”、“英雄情结”、“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哲理性”等等,当他们在港台剧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上述感觉时,便采取了远离的方式,任由年轻的儿女们将频道换来换去,寻找着金庸、琼瑶们创造出来的古代与现代的闹哄哄的神话,在神话演绎的纯情和真诚中寻找远离市俗喧嚣的慰籍。二是我们的电视艺术家,他们长期受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传统艺术教育,在毕业后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取得了社会承认的地位与名气,让他们放弃这锅“艺术老汤”去屈就连一所正规的戏剧电影学院也没有的港台“艺术新汤”,是无论如何也不甘心情愿的事情。所以尽管他们也高喊走向市场,但只要导演大权一到他们手里,其作品一定是“艺术老汤”,其间硬着头皮加入的商业性像漂浮在老汤上的一片片油花。

四思:为“制作业”扶贫?

制作与播出分离后,各方都拥有自己的无形资产,制作方的无形资产一是有出品权,二是有制作品牌,电视台的无形资产是频道资源。出于各自的利益驱动,二者必然进行较量。电视台巧妙地利用了买方市场,让制作方互相竞争,原来是三部选一部,现在可以五部选一部,一是可以选更好的,二是可以将价格压的低低的。制作方越来越被动,纷纷叫苦不叠。

各国的情形不同,制作与播出的格局亦不同。美国的政策是向制作方倾斜。有关法律规定,电视台播出的广告时间如果是12分钟,其中两分钟是节目预告,6分钟给制作方,而我国电视台能够给制作方一分半钟,已经是很大的优惠了。所以,美国的电影公司,其实力可以购买任何一家电视台。为什么这样优厚制作业?一是制作业承担了高风险,二是制作业有能力生产打入世界市场的影视作品,这也是美国影视产品风靡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香港地区的制作与播出合一,无线台每年生产六千个小时的节目,因此无线的制作班底十分强大,其节目除自身消化外,必然瞄准内地市场及东南亚华语市场。由于其占据三个市场,制作经费比内地宽裕的多,还由于其在起步期就是商业制作,不需转轨,所以只要内地政策松一松,便毫不客气地长驱直入,轻轻松松取得较大份额。

内地重播出轻制作由来已久,国家投资大力发展播出产业,把电视台等播出业视为喉舌,制作业作为附属的思路没有改变,电视节目走向市场便显得头重脚轻,步履蹒跚。电视台无尝占有播出频道资源,广告收入上的分配极不公平,播出方可以随意延长时间,收视率高的剧目高达十几分钟,制作方仅得到一两分钟的残羹剩饭,如此养胖了电视台,饿瘦了制作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总不能等到内地的制作业饿垮了,我们的电视台被海外节目填满的那一天,再搞制作业的扶贫工程吧。

权威出品人指出,这几年,国产剧能够积蓄起这些力量,建立这样一个市场机制很不容易,不去爱护保护它,反而打开闸门,肯定水淹七军。应该有这样的考虑,有几部好的国产片的单位才有合拍片的资格。这个建议至少可以有效遏制假合拍,使广电总局15号令得以有效执行。

五思:港台剧哪儿香?

港台剧究竟哪儿香?

内地电视剧大众文化的属性长期短缺,国产剧从诞生起就摆出居高临下的教化姿态,其后来的发展始终没摆脱“官本位意识”和艺术上的“贵族意识”。所谓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完全是一种标签和形式,其直白的教化姿态仍然让人望而生畏。与观众需要的“平民意识”几乎风马牛不相及,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服气,继续把一块块自认为好吃的蛋糕硬塞给观众。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在烦透了的氛围中迎来了港台剧的新鲜空气,能不为之欢呼雀跃吗?

前年首部《还珠格格》的播出掀起了一股股“格格热”,据央视索福瑞公司收视统计,均创当地全年最高值,其中,湖南平均收视率为45%,北京、山东均为44%,上海42%,江西、江苏、贵州在35%以上,去年《还》剧续集在北京首播,收视率一度突破50%,难怪有媒体惊呼——《还珠格格》(续)好大一棵摇钱树!

大众文化属性之一是它的“直白性”。《还》剧的故事非常简单,用“皇帝私生女认父”这样一句话便可说清,围绕着这一戏核,可以编织出几十集波澜起伏的故事来。故事简单而曲折,观众不必为剧中复杂的故事情节和错综的人物关系花费精力,只须跟着剧中可爱的人物小燕子、紫薇、五阿哥、尔康的命运转即可,欣赏上的无障碍和卡通性是赢得更为广泛观众层面的基础。直白在叙事上的表现是直来直去,出入门、走路、上下轿等过渡镜头一律不拍,说声皇帝出巡,接下来的镜头便是皇帝、小燕子、紫薇等人在集市上东张西望。没有起承转合,横空一刀,迎面杀来,每一场戏都有新的情节变化或新的信息传达,大量蒙太奇省略,令观众目不暇接。国产剧恰恰相反,交织在一起的几条故事线不把观众弄迷糊誓不罢休,错综复杂人物关系更是只有编导自己才闹得明白。长达几分钟的人物阐述思想的对话让观众忍无可忍。

大众文化的属性之二是它的“平民性”。港台剧的主题亦非常简单,亲情友情加爱情,真善美战胜假恶丑,明白晓畅,无须诠释。国产剧放着人类通用的审美主题不取,非要自作聪明地挖掘什么?诠释什么?折射什么?孤芳自赏,令人敬而远之。

大众文化属性之三是它的“夸张性”。港台剧的演员的表演决不搞什么“无痕迹”、“纪实性”、“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而是将各种性情的人物类型化,归类后的人物进行夸张,使人物性情达到极致。如紫薇宽容大度聪慧贤达,编导决不损害这些美德,即使到最后皇帝判处皇后和容嫫嫫死刑时,紫薇也要用自己的免死金牌来救她俩,否则就不是紫薇了。国产剧中的人物却往往爱表现其对立人格的复杂性,如善良大度中含着妒嫉和狡黠,豪爽侠义中藏着残忍与偏执,认为只有这样才真实。没有理由谴责国产剧长期形成的创作观念,其艺术性亦比港台剧高出一筹,但事实证明此种创作观念不具有平民性。在商业价值面前,港台剧的大众文化属性决定了它好看的基础。

六思:“主旋律”也要赚钱

正如美国影视作品不能没有“主旋律”一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市场也不可能没有“主旋律”。

体现美国精神和文化的大片《泰坦尼克》、《拯救大兵瑞恩》是美国的“主旋律”。前者在奔放青年杰克与美女露丝身上体现出的一见钟情式的生死恋,是典型的美国文化,我们在《魂断蓝桥》等类似影片中早已不断领略。所不同的是《泰》片将背景放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就使得杰克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还有什么比一个男人把他心爱的女人托出水面获得生存的机会,自己却冻成冰人长眠海底而令人更加感动的场面呢?美国人的浪漫加拯救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至于瑞恩的被拯救更是美国人道主义精神的不加掩饰的诠释,只不过用了好莱坞式的包装,让我们的观众只见巫山不见云罢了。

值得讨论的是,美国“主旋律”不仅成功地占领本土市场,而且成功地侵入全球市场,而我们的“主旋律”面对市场为什么显得如此尴尬呢?

中国电视剧“主旋律”定位有三条标准,思想积极向上、艺术质量上乘、观众喜闻乐见,其中的优秀作品被评为“五个一”工程奖。据说获“五个一”的“主旋律”作品大多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补贴和奖励,有了政治效益经济效益便可降其次,从而人为地把“主旋律”与市场对立起来。

那么,妨碍“主旋律”进入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最为关键的是创作观念上的老化。主旋律作品大多有一个感人的事件或有重大的题材,创作人员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表述故事或事件上,忽视了不管任何重大题材,只能作为背景来展示,人是第一要素的创作规律和宗旨。以事带人,以情节带人,最终淹没人,是缺少可看性的主要毛病。试想,《泰坦尼克》如果将沉船事件作为主线加以表述,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作为佐料,这部影片还能让观众动情落泪,连看数遍吗?

英雄主义是主旋律作品不可或缺的内涵。如果说美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是“征服加拯救”精神的话,那么,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便是“奉献与牺牲”精神。无疑,前者带有很强的殖民意识,后者更为容易令观众接受和感动。剩下的便是包装与形式了,好莱坞式的包装并不具有殖民性,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其实,国产剧主旋律作品的包装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也初步找到了一条适应国情的路子,也有不少优秀之作,《雍正王朝》、《牵手》、《共和国往事》、《贫嘴张大民》等的出现标志着国产剧主旋律作品进入了一个适应市场的新阶段。

七思:急需行业工会?

港台及海外的方式是靠行业工会。其作用一是可对题材进行规划,制作单位的要拍的题材报到工会,按时间先后顺序储存在电脑里网络里,如果有第二个相同的题材马上被阻止;二是对总量进行控制,工会的电脑通过网络对电视剧市场需求了如指掌,对电视台和制作方进行供需双方的有效调节,避免过剩和积压;三是对演员尤其是明星进行限价,防止明星漫天要价的同时也保护演职人员的应得利益;四是可对国产片、引进剧、合拍剧的单位进行资格认定,遏制文化掮客利用国家在电视剧有关法规尚不健全的空子大发其财,阻碍电视剧市场的健康发展;五是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各类准确动态信息,协助政府对电视剧生产进行规范管理,制定和执行法规,对违规现象进行查处;六是可对全国电视剧进行网络管理,对在行业内出现的诸如“版权纠纷”、“罢演”、“盗版”、“债务”、“劳务”等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进行干预,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维护正当权益。

比如说,美国的影视行业工会很有权威性,非常严谨,他们每年出一本手册,对影视生产、销售的方方面面规定的特别详细,你拍的片子进入艺术片市场还是商业片市场,收费的标准不同,拍摄过程中,现场人员需要什么样的饭菜、需要多少水果、冷热饮、住什么标准的房间、超时发多少工资,非常清楚和完善,违规者将得到非常严厉的制裁,形成了良好的秩序。

前不久,中国电视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国际电视节目总公司、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北京文化音像出版社、上海永乐影视集团、湖南光前影视制作中心、广东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山东电视剧制作中心、广电总局社管司等单位的领导先后两次召开“电视节目出品人联席会议”,就电视剧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呼吁尽快建立电视剧行业工会,从而建立健全我国的电视剧市场。

怎样尽快建立起有权威、有中国特色、有高办事效率的电视剧行业工会,是摆在中国电视剧面前的首要问题。

八思:第一是收视率,第二是收视率,第三还是收视率?

与其它商品不同,电视剧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买方(媒体)、卖方(制作)都要最终从广告商口袋里掏出钱来,怎样抢到具有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吸引跟片广告,成了媒体和制作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

目前,各电视协作网从立项开始寻求与制作方热点剧的合作,以保证高收视率剧目能够在该网的播出。制作单位觉得这样可以先保住成本,降低风险,也乐意接受媒体送来的“秋波”,送郎上门,喜结良缘。

于制作单位来说,改变被动局面,抢占制高点的根本出路是国产剧急须改变孤军作战、小规模生产、小打小闹、抗风险能力差的局面,强强联合,形成集团力量,以期达到电视剧规模化生产,产生规模化效益的目地。原小生产制作的缺憾很多,精英领路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决定了小船或中等船只的命运,生产和销售缺少有机制约,缺少科学性、计划性、长期性,资金运作捉襟见肘,海外市场望洋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形成良性循环。电视剧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甚微,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在资金动辄数千数百万的企业家面前,只有卑躬屈膝的份。

收视率是什么?于制片人、媒体、广告商来说,既能使他们战战惊惊,如履薄冰,又能令他们欣喜若狂,趾高气昂——收视率是一只看不见摸不着的魔手;于观众来说,真正尝到了做一回上帝的滋味,凡不合口味的电视剧,只需将遥控器轻轻一按,便足以让这部倒霉的电视剧被逐出黄金档——收视率成为“上帝”口里的“口香糖”,越嚼越有味道。

收视率是怎么产生的?

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电视台委托雷森信息中心、北京有线电视台委托北京心理研究所,在全市13个区县进行收视调查,覆盖总人数1160.6万,总户数362.7万,前者样本为550户,后者样本为969户,据此计算全市收视率。样本采取日记记录法,15分钟为最小记录单位,置信度为95%,最大误差为3%。该中心和研究所每周五将收视报告及前15名排行榜邮寄有关单位。

我们也曾有过没有收视率的年月,电视机只能收到中央及地方的几个台,地方台还没有上星,媒体还承担着导向责任,那时出现了深受欢迎的春节晚会、正大综艺节目,国产电视剧亦是一派繁荣,《红楼梦》、《四世同堂》、《编辑部的故事》、《京都纪事》、《北京人在纽约》、《情满珠江》等剧产生了轰动效应,聪明的媒体用了一句并不十分准确的成语——“万人空巷”来表述。那种酒肆茶楼观看,街头巷尾议论的盛况,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相关期刊更多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

河北冶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冶金学会

四川地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地震局